院前急救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33
伤员的应急救援方法
急救方法:
1、止血包扎法。
如果是伤口出血,一般先给予伤口的加压包扎止血。
如果加压包扎之后还是止不了血,有可能是比较大的血管损伤,必须要在血管近端的肢体,用绑带捆扎止血。
2、骨折固定法。
如果是四肢的长骨干损伤,可以用夹板。
如果现场没有夹板,可以用树枝或者硬的纸皮固定,上肢可以用三角巾悬吊,而下肢的话必须要绝对躺床。
3、脊柱固定与搬运法。
颈椎骨折或者腰椎骨折,可以用腰围与颈围外固定之后再搬运。
但是如果现场没有腰围、颈围,可以用两个衣服或者毛巾卷成一团之后塞在患者颈部的两侧做固定。
脊柱搬运的方法也比较讲究,必须要跟床板平行来搬运,最好低下垫一块硬板,搬运比较安全,避免脊柱的二次损伤,导致严重的瘫痪等后遗症。
4、心肺复苏法。
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心肺复苏法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以及电除颤等方法。
【专家课件】院前急救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院前急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学习目标掌握外伤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法掌握骨折固定注意事项掌握搬运的原则学习内容及时、正确、有效的应用,能挽救伤员生命,防止病情恶化,减少伤员痛苦以及预防并发症。
一、止血二、包扎三、固定四、搬运漂亮女星潘星谊意外去世曾在电视剧《金粉世家》中饰演“三姨太”的演员潘星谊,2009年2月20日在家中滑倒不慎撞碎鱼缸,碎玻璃恰巧割破其喉咙大动脉,造成大量出血,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年仅28岁。
一、止血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
?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20%时,就会出现休克表现;当出血量达到总血量的40%时,就会有生命危险。
?根据伤口的部位、大小以及出血的颜色、速度,迅速判断出血的性质,决定止血方法是挽救伤员生命的关键。
一、止血一、止血二)止血方法的选择原则:根据出血部位及现场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方法。
?用物:消毒敷料、绷带、橡皮止血带、充气止血带,紧急紧急情况下,任何清洁而合适的物品都可临时借用作为止血用物,如干净的毛巾、布料等都可用来止血。
?禁用:绳索、电线或铁丝。
全身主要动脉的走行一、止血(三)常用止血方法1 .指压止血法:系一种暂时性应急措施,方便及时,但需位置准确,即用手指、手掌、拳头压迫动脉的近心端,将动脉压向深部的骨上,阻断血液流通,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
适用于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出血。
指压止血法头顶部出血:压迫同侧耳屏前方颧骨弓根部的搏动点(颞浅动脉)止血。
?颜面部出血:压迫同侧下颌骨下缘、咬肌前缘的搏动点(面动脉)止血。
指压止血法颈部、面深部、头皮部出血:用拇指或其余4 指压迫同侧气管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之间的强搏动点,用力向后压向第6颈椎横突上。
?肩部、腋部、上臂出血:压迫同侧锁骨上窝中部的搏动点,压向第1肋骨。
?指压止血法前臂出血:压迫肱二头肌内侧沟中部的搏动点,压向肱骨。
?手掌、手背出血:压迫手腕横纹稍上的内、外侧搏动点止血。
外伤急救四项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实施现场外伤救护时,现场人员要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迅速通知医疗救护机构的同时,要沉着、迅速地开展现场急救工作,救护的基本原则是: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先止血后包扎、先固定后搬运。
一、止血:(一)出血的种类:血液从体表伤口流出,称为外出血,较易为人们发现。
体内深部组织、内脏损伤出血、血液流入组织体腔内为内出血,不易被人们发现,更危险。
各种出血中,以动脉出血最为危险,必须及时止血。
按照损伤血管的不同,可分为:1、动脉出血:其特点是伤口呈喷射装搏动性向外涌出鲜红色的血液。
2、静脉出血:伤口持续向外溢出暗红色的血液。
3、毛细血管出血:伤口向外溢出鲜红色的血液。
(二)出血的临床表现:成人的血液占其体重的8%左右,失血总量达到总血量的20%以上时,伤者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脚发凉、呼吸急促、心慌气短等症状,脉搏快而细,血压下降,继而出现出血性休克。
当出血量达到总血量的40%时,就有生命危险。
(三)止血的方法:二、包扎:(一)包扎的作用包扎的目的在于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固定敷料夹板,挟托受伤的肢体,减轻伤者痛苦,防止刺伤血管、神经等严重并发症,加压包扎、压迫止血的作用。
(二)注意事项包扎要求动作轻快、准确、牢固。
包扎前要弄清包扎的目的,以便选择适当的包扎方法,并先对伤口作初步的处理,包扎的松紧要适度,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会移动脱落。
包扎材料打结或其它方法固定的位置要避开伤口和坐卧受压的位置为骨折制动的包扎应露出伤肢末端,以便观察肢体血液循环的情况。
(三)包扎的方法三、固定:主要是用于骨折的固定,所以要了解骨折的症状和骨折的急救要点。
(一)骨折的种类骨折:人体骨骼因外伤发生完全或不完全的断裂称骨折。
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骨折。
闭合性骨折:未与外界相通的骨折。
根据骨折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
创伤常发生于生活和工作的场所,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是否及时和正确直接关系到伤员的生命安全和功能恢复,其中急救措施主要包括复苏、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
1、复苏:心跳、呼吸骤停时,应立即行体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条件时用呼吸面罩及手法加压给氧或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支持呼吸;
2、通气:呼吸道发生阻塞可在很短时间内使伤员窒息死亡,故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地解除各种阻塞原因,维持呼吸道的通畅;
3、止血:大出血可使伤员迅速陷入休克,甚至致死,须及时止血;
4、包扎: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压迫止血、固定骨折、关节和敷料并止痛;
5、固定:骨关节损伤时必须固定制动,以减轻疼痛,避免骨折端损伤血管和神经,并有利于防治休克和搬运后送
6、搬运:伤员经过初步处理后,需从现场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正确的搬运可减少伤员痛苦,避免继发损伤。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基本技术的急救知识(一)止血1、出血的种类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外出血——体表可见到。
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内出血——体表见不到。
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
根据出血的血管种类,还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及毛细血管出血三种: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呈喷射状,与脉搏节律相同。
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慢,呈持续状,不断流出.危险性较动脉出血小。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伤口创面渗出,一般不易找到出血点,常可自动凝固而止血。
危险性小。
2、失血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失血量在500毫升时,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
当失血量在800毫升以上时,伤者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出冷汗,手脚冰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
当出血量达1500毫升以上时,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者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昏迷症状。
3、外出血的止血方法(1)指压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
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止血方法。
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
(2)加压包扎止血法。
是急救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之一。
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
方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
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的血液循环为合适。
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
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
(3)加垫屈肢止血法。
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
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
(4)止血带止血法。
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
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布条止血带等。
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4、注意事项:(1)上止血带时,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