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教案及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100.10 KB
- 文档页数:10
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教案及讲稿教案章节一:外伤止血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外伤止血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
1.2 教学内容外伤止血的重要性止血方法1.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外伤时血液流失的影响。
讲解外伤止血的重要性。
演示正确的止血方法。
学生练习止血方法。
教案章节二:包扎的基本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包扎的基本技巧。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包扎材料。
2.2 教学内容包扎的基本技巧不同类型的包扎材料2.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包扎的目的和重要性。
讲解包扎的基本技巧。
展示不同类型的包扎材料。
学生练习包扎技巧。
教案章节三:固定的方法和原则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定的方法和原则。
让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固定。
3.2 教学内容固定的方法和原则3.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固定在外伤处理中的重要性。
讲解固定的方法和原则。
学生进行固定练习。
教案章节四:正确搬运伤者的方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正确搬运伤者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进行伤者搬运。
4.2 教学内容正确搬运伤者的方法4.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正确搬运伤者的原因。
讲解正确搬运伤者的方法。
学生进行伤者搬运练习。
教案章节五:外伤处理的紧急情况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外伤处理的紧急情况。
让学生能够应对紧急情况。
5.2 教学内容外伤处理的紧急情况5.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外伤处理的紧急情况。
讲解外伤处理的紧急情况。
学生进行紧急情况应对练习。
教案章节六:止血带的运用与解除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止血带的正确使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如何安全地解除止血带。
6.2 教学内容止血带的种类与使用方法止血带的解除技巧6.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讨论止血带在严重出血情况下的应用。
讲解不同止血带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演示如何安全地解除止血带。
学生进行止血带的使用和解除练习。
教案章节七:特殊伤口的包扎技巧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特殊伤口的包扎需求。
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教程及讲稿一、外伤止血1. 停止出血在外伤发生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停止出血。
一般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局部加压:用纱布、毛巾等应急物品压迫伤口,并坚持10-15分钟。
- 抬高患处:抬高伤口可减轻血液流入到伤口的压力,减轻出血情况。
- 牵拉受伤部位:用绷带或树枝等物牵拉受伤部位使其固定,减缓血液流动,等待医疗救援。
2. 包扎止血对于外伤止血,合理包扎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步骤。
根据不同伤口包扎要求的不同,基本包扎步骤如下:- 清理伤口:将伤口周围的毛发清理干净,以防止感染。
- 敷药涂药:将医用酒精或碘伏药涂抹于伤口,杀菌消毒。
- 加压止血:用消毒过的纱布、毛巾等物品加压在伤口上,使其止血。
- 压力固定:用口罩绷带或伤口膏等材料将伤口紧密地包扎起来,并注意伤口部位是否可以正常的供血供氧。
二、固定患处在进行救援时,必须及时把外伤部位进行固定,以下是常见的外伤固定教程:- 骨折固定:首先将患者稳妥地托起来,待骨折部位彻底休息稳定后,用托板等救援物品紧密地将伤处固定。
- 脱臼固定:根据脱臼的具体部位用合适的带子或绷带等固定伤处,将患者妥善地扒拉或移动到救援后续环节。
- 烫伤救援:首先,必须用清水彻底冲洗伤处,并用牙膏或附带的救援药品敷于伤处,然后用纱布等物品将患处紧密覆盖。
紧急情况下,最好用一条宽松的外衣掩盖伤处。
三、搬运方法在进行搬运前,必须根据不同外伤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搬运方法:- 伤员抬起: 多使用于脑外伤、脊椎骨折、颅骨骨折、下肢骨折等伤情,由两人或多人同时用急救板或衣服等搬运物品将患者轻轻托举起来,再行搬运。
- 担架搬运:多用于头部、颈部、胸腹部、盆腔的骨折、内伤和外伤等伤情。
用担架将患者轻轻升起,使其受到最小的伤害,并进行安全的搬运。
- 低位抬伤法:多适用于双下肢骨折伤员,要在一个平整的床板或救护车的车箱边沿先将伤员半坐半卧地搬上车,再卧倒,直至伤员平躺,最后进行固定搬运。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基本技术的急救知识(一)止血1、出血的种类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外出血——体表可见到。
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内出血——体表见不到。
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
根据出血的血管种类,还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及毛细血管出血三种: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呈喷射状,与脉搏节律相同。
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慢,呈持续状,不断流出.危险性较动脉出血小。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伤口创面渗出,一般不易找到出血点,常可自动凝固而止血。
危险性小。
2、失血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失血量在500 毫升时,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
当失血量在800 毫升以上时,伤者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出冷汗,手脚冰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
当出血量达1500 毫升以上时,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者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昏迷症状。
3、外出血的止血方法(1)指压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
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止血方法。
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
(2)加压包扎止血法。
是急救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之一。
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
方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
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的血液循环为合适。
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
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
(3)加垫屈肢止血法。
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
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
(4)止血带止血法。
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
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布条止血带等。
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4、注意事项:(1)上止血带时,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