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雷电活动参数统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08.28 KB
- 文档页数:5
重庆市区域性雷电防护等级划分研究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雷电灾害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雷电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还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轻雷电灾害,必须对不同地区的雷电危险程度进行划分,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文旨在对重庆市不同地区的雷电危险程度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区域性雷电防护等级的划分和建议,以提升城市的防雷能力。
一、研究背景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在夏季雷雨多发的地区。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雷电活动频繁,雷电灾害风险较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重庆市每年的雷电日数在60-90天之间,雷电活动频繁,雷电灾害给城市的安全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二、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需要收集重庆市各地区的气候数据和雷电灾害的历史记录,包括雷电频率、雷电强度、雷电持续时间等相关数据。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雷电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划分。
3. 划分等级:根据不同地区的雷电危险程度,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标准和经验,对各地区进行雷电防护等级的划分。
4. 建议措施:根据不同等级的雷电危险程度,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并为城市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防雷工作建议。
三、研究内容1. 重庆市雷电危险程度评估重庆市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多样,不同地区的雷电危险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对重庆市各地区的气候数据和雷电灾害历史记录的分析,可以对其雷电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划分。
根据雷电频率、雷电强度和雷电持续时间等指标,可以综合评定各地区的雷电危险程度,为制定防护等级提供依据。
2. 区域性雷电防护等级划分根据对重庆市各地区雷电危险程度的评估,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等级。
具体划分的等级标准可以参考国际上的相关标准和经验,也可以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防护措施和建议。
重庆市荣昌区“5·1”雷雨大风成因及特征分析作者:吴汉褚川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0期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与永川雷达资料分析了2015年4月30日至5月1日重庆荣昌区雷雨大风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及特征。
结果表明:该次过程伴随有短时强降水、阵性大风及弱雷电,产生于高空低槽、低层热低压及地面冷锋的背景形势下,中上层的冷平流与低层的暖平流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层结条件;强降水产生于暖区,由大片层状云降水中嵌入的积状云降水造成,上升气流不是很强,回波顶高不是很高,属于低质心高效降水;荣昌本站8级阵性大风产生于冷锋后,气温、温度露点及气压表现出明显的冷锋过境特征。
永川雷达图上存在冷锋经过时的“L”型特征,锋后有明显的大风区。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阵性大风;成因;特征分析;重庆市;荣昌区中图分类号 P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224-01荣昌区“5·1”雷雨天气过程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及局地大风天气,产生灾害性天气的主要时段集中在4月30日20:00至5月1日6:00。
图1是2015年4月30日20:00至5月1日20:00雨量、地闪分布及本站大风叠加图,可以看出,全区共有5个雨量站达到暴雨,其中最大雨量出现在双河站,达到90.1 mm,小时雨量超过20 mm有7站次,最大小时雨量出现在1日2:00的双河敬老院,达54.2 mm,位于荣昌南部,整个雨量分布沿西北—东南方向逐渐增大。
整个过程发生地闪25次,其中正闪3次,负闪22次,地闪主要产生在大雨区。
1日05:29在荣昌本站观测到18.6 m/s的8级瞬时极大风,位于荣昌东南方向,也位于大雨区中。
1 影响系统雷雨天气发生前的高低空及地面系统配置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4月30日20:00,500 hPa上从高原东移的低槽位于盆地西部,槽后有明显的干冷平流,荣昌区位于槽前,为荣区昌区产生雷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万盛地闪活动规律与雷电灾害风险区域研究
万盛地区位于重庆市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地区。
该地区经常会受到雷电灾害的影响。
为了减少雷电灾害的损失,需要对该地区的闪电活动规律和雷电灾害风险区域进行深
入研究。
首先,该地区的气象数据显示,每年的5月至10月是万盛地区的雷电活动高发期。
尤其是在7月和8月,雷电活动数量最多,而在其它月份则比较少。
除此之外,该地区的闪
电活动主要发生在下午和晚上,其中晚上11点至凌晨2点是闪电活动的高峰期。
这与该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有关。
万盛地区地势复杂,山峰林立,气温高,湿度大,这些都是导
致该地区雷电活动高发的原因。
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的雷电灾害风险区域,可以发现,该地区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山
顶和山腰,因为这些地方的离地高度高,易于受到雷电打击。
而低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山
谷和平原,这些地方因为地势低,不易受到雷电打击。
此外,该地区的雷电灾害还受到植
被的影响。
植被茂密的区域容易引起雷电灾害,因为这些地方的植被含水量高,易于导电。
而植被稀疏的区域则不容易引起雷电灾害。
总之,对万盛地区的闪电活动规律和雷电灾害风险区域的研究可以为减少雷电灾害损
失提供参考。
在高风险区域内的居民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比如安装接地线、加强房屋
绝缘等,以减少雷电灾害的损失。
同时,该地区的规划和建设也应该充分考虑雷电灾害的
影响,设计出更加安全可靠的建筑和基础设施。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327号——重庆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7.18•【字号】渝府令〔2019〕327号•【施行日期】2019.07.18•【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327号《重庆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已经2019年6月24日市第五届人民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唐良智2019年7月18日重庆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雷电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重庆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防御雷电灾害的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防御雷电灾害工作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单位负责。
第四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御雷电灾害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防御雷电灾害职责,将防御雷电灾害纳入公共安全监督管理范围,防御雷电灾害工作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履行防御雷电灾害职责。
第五条市、区县(自治县)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防御雷电灾害工作的组织管理,做好雷电监测、预报预警、雷电灾害调查鉴定、防雷科普宣传、雷电易发区域划分和职责范围内的防雷安全监管工作。
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指定有关部门,在市气象主管机构指导下,做好前款规定的相关工作。
教育、科技、经济信息、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水利、商务、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应急、市场监管、通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防御雷电灾害工作。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御雷电灾害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推广应用防御雷电灾害科技研究成果,加强防御雷电灾害工作的标准化建设。
雷电灾害事故总体情况上报表
一、背景介绍
雷电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不可忽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
人类活动的增加,雷电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为应对雷电灾害,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
二、统计数据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共发生了100起雷电灾害事故,其中75起发
生在夏季,25起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事故造成了100人伤亡,其中20人死亡,
80人受伤。
事故损失达到了100万元人民币。
三、主要原因分析
经过初步调查,我们发现,雷电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空气不稳定,容易形成雷暴天气。
同时,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导致了地形和人造设施的改变,增加了雷电灾害的发生概率。
四、应对措施
为预防和减少雷电灾害事故,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完整的雷电灾害监测系统,对雷电灾害天气进行及时预警和报告。
2.加强对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五、结论
雷电灾害事故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研究和管理,我们可以减少其发
生的概率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研究和预测,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重庆市区域性雷电防护等级划分研究一、引言二、重庆市雷电特点1. 地形复杂: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山地起伏,江河纵横。
这种地形使得雷电天气在这里极易发生,并且山区和城区的雷电频率和强度有很大差异。
2. 气候多变:重庆市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多变。
气候条件是雷电频发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 高层建筑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重庆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这些高层建筑成为雷电对城市群众和财产造成威胁的重要因素。
三、雷电风险评估为了科学划分重庆市的雷电防护等级,首先需要对各地区的雷电风险进行评估。
雷电风险评估是针对特定区域的雷电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以确定雷电对该区域的威胁程度。
1. 雷电频率评估:利用历史雷电数据和雷电活动规律,对各地区雷电频率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各地区的雷电频率数据。
2. 雷电强度评估:根据雷电活动时的电流强度、电压强度等参数,对各地区的雷电强度进行评估,确定不同地区的雷电强度级别。
3. 持续时间评估:雷电的持续时间也是影响其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对各地区雷电的持续时间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以上风险评估,可以得到各地区的雷电风险等级,为划分雷电防护等级提供科学依据。
1. 一级防护区:重庆市的山区和江河沿岸地区属于雷电频率和强度较高的区域,被划分为一级防护区。
这些地区需加强对雷电的监测和预警,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居民和财产的安全。
五、重庆市区域性雷电防护措施根据各地区的雷电防护等级,可以制定相应的雷电防护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危害。
1. 一级防护区:对于一级防护区的山区和江河沿岸地区,需要加强雷电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雷电预警信息,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加强对高层建筑、桥梁等重要设施的防护工作,提高其雷电抗击能力。
重庆市区域性雷电防护等级划分研究雷电是自然界最猛烈的天气现象之一,也是极具危险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重庆市,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山地地貌复杂,雷电天气状况明显高于普通城市。
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划分出重庆市区域性雷电防护等级。
一、研究意义雷电天气是城市灾害天气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严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研究重点探讨重庆市地域防雷等级的划分,目的是为制定针对性的雷电防护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数据来源和预处理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均来自重庆市气象局气象观测数据。
首先,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删除异常数据。
然后,按照重庆市行政区域,对闪电密度、雷暴日数、雷击次数等雷电灾害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各区域的雷电灾害情况。
三、划分方法根据国家标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设计规范》(GB 50168-2015)中的方法,将雷电区域划分为四个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其划分依据为:闪电密度、雷暴日数、雷击次数等三个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各指标加权平均,计算出综合等级得分。
得分越高,等级越高。
四、划分结果1.各指标标准化处理使用最大最小值归一法将各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如下:(1)闪电密度标准化处理结果表格2.权重计算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如下:(1)闪电密度权重计算结果:0.33.综合得分计算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综合得分=0.3×闪电密度标准化得分+0.4×雷暴日数标准化得分+0.3×雷击次数标准化得分各行政区域综合得分计算结果如下:从结果来看,各区域的等级划分如下:渝中、江北、九龙坡、大渡口、沙坪坝、南岸区、巴南区、北碚区、渝北区、长寿、万盛、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等区域为大型区域;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中型区域;武隆区、丰都县、垫江县、忠县、西充县、云阳县、奉节县、开县、城口县为小型区域;荣昌区、梁平区为特小型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