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导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教育文化版信息素质教育的又一力作姜 巍姜巍,江苏工业学院图书馆采编部主任 213000 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的系列教材之一的《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已经面世了,该书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沈固朝教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全书把“信息素质”(Info rmat io n Lit eracy)教育定位为国外大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涵盖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所需的全部内容,文笔朴实而细腻,深入浅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逻辑性强,现已被国内等多家高校选为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实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又一力作。
一、浓烈的时代气息该书写作的时代背景是面向“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时代”、“社会信息化”、“知识经济”“电子商务”“技术创新”等等新概念,是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作者站在当代大学生的立场上,与他们一道体味着知识的无限性与个人能力的有限性、教育的时滞性与社会需求的多变性、书本的陈迹性和生活的现实性等矛盾,思量着我们怎样努力才能将新信息不断融汇到现有的知识结构中这一现实而又艰难的命题。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信息素质教育并不是单一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培训,而是认识各种信息源、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教育,是新世纪信息社会的劳动者必须掌握的终身技能。
因此,面向21世纪的学生除了要接受传统的阅读、写作和数理教育外,还需要具有信息交流、评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之一是让每个学生学会如何寻找所需的信息,并能以明晰和有说服力的方式加以描述。
”1984年教育部作出的全国高校大学生必须普遍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这一决策具有战略意义,为大学生们在现代社会取得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传统的课程结构、教材和落伍教学手段显然已难以反映飞速变化的信息检索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载体和蓬勃发展的信息服务业。
信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意味着检索课要将过去分离的中文和外文、社科和科技、手检和机检、宏观(社会信息源)和微观(图书馆)结合起来,满足各校“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
社会网络与知识网络之比较程慧平/孙建军2012-10-25 20:16:31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1期【英文标题】A Comparison of Social Network and Knowledge Network【作者简介】程慧平,男,1984年生,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210093孙建军,男,1962年生,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210093【内容提要】文章首先从社会网络和知识网络的内涵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网络、知识网络进行了比较研究。
The article first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d knowledge network, and then compar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关键词】社会网络/知识网络/网络引文/结构特点/比较研究social network/knowledge network/network citation/structurecharacter/comparative research在图情领域对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研究时,经常会遇到社会网络、知识网络这两类网络,了解这两类网络的异同对于进行网络引文分析是必要的。
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比较目前尚未有专门研究,二者的比较研究及其在网络引文中的应用是十分复杂的,目前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综合研究。
本文对此做了初步研究,并发现图书情报领域的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知识管理等学科领域正在研究的引文分析、链接分析、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知识网络分析、隐性信息资源的显性化分析等都涉及知识网络与社会网络的应用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反映社会网络与知识网络的联系,可见二者的比较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基本上由节点和关系两部分组成。
阅读学界王余光教授和他的阅读学代表作徐 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3)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刘过∀书院诗#)如今担任着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普与阅读委员会主任的王余光教授的阅读学研究,是由其在中国历史文献学领域的 力耕!起步,并终获其成的。
按:王余光学长1959年6月生于安徽无为。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为信息管理系),文学学士。
1983年至1999年期间在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任教,其间师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张舜徽先生研学,于1993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同年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教授,两年后兼任副院长,1996年担任博士生导师。
三年后调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任教至今。
现为该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早在1988年,王余光学长就结撰了一部∀中国历史文献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在1988年出版。
在四编十九章的篇幅里,他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代编年体史书、典制体史书、纪传体史书和甲骨、金文、简牍、帛书、方志、档案、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史料等历史文献,并在对中国历史文献进行宏观思辨的基础上,铺论了著者自己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及其整理历史的认识。
∀中国历史文献学#由六部分组成。
第1编∀丰富的历史文献#、第2编∀历史文献的实证#、第3编∀历史文献的解释#、第4编∀历史文献的整序#四个正编外,尚有近2万字的∀绪论#和著录了780种检索工具书的∀中国历史文献分类检索工具书#。
正编以讲义语体写成,明白晓畅,层次井然。
他在∀绪论#中指出,历史文献整理有 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历史文献的实证、历史文献的解释和历史文献的整序。
他认为,这三者所构建的 历史文献整理!所要达到的一个总体目的,即是 确定历史文献原文的真实可靠性,方便人们理解和利用这些原文!、 使读者能有效而又准确地获得可靠的、易于理解的历史文献!,唯其如此,才 完成了历史文献整理的全过程!。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简述范桂红【摘要】本文从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出发,探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期刊名称】《云南档案》【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2页(P57-58)【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作者】范桂红【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档案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3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使得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也从萌芽时期步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
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起步(一)信息资源管理理念的起源信息资源管理这一词在1979年由曾担任美国联邦日常文书工作委员会信息管理研究指导者的霍顿率先提出,他认为“信息资源是对一个机构的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的管理”,他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属于资源管理,是把资源管理的概念扩展应用于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管理上的结果。
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提出后,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著名的专家和学者进行研究,现在信息资源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二)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理念的提出我国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积极引进和传播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成果,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
1993年,中山大学的卢泰宏教授在其所著的《国家信息政策》中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集约化管理。
”1998年,霍国庆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2]。
二、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进展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将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集中在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发展趋势、构成要素以及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其中,网络技术发展推动而产生的知识管理及其发展是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并且研究领域不断细化和深化。
<<专 题 ·L I BRARY AND I N FORM A TI ON SERV ICE ·专题:情报分析研究领域的新命题 [沈固朝教授组织]情报预测和预警研究要关注信号分析 情报分析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对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对将要出现的危机或威胁发出预警。
相关的方法见诸于国内教科书,如特尔菲法、决策树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等,但未涉及信号分析这个国外情报界很重视的方法。
笔者对信号分析的关注始于两年前,当读完利亚姆·费伊的《竞争者:以才智、谋略与绩效制胜》(朱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和Day 与Schoe maker 合写的Peripheral V ision:D etecting the W eak S ignals That W ill M ake or B reak Your Co m pan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6)这两本专门论述信号分析的著作后,感受到了对我国情报学的价值。
两本书介绍的方法都没有大量数学公式和量化的数据,描述颇为详尽的是周密的分析思路、大量启迪性的案例和可分步骤实施的操作方法。
再找来相关的中外文章,才发现国外已经有了许多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内的研究也多集中在经济学界和工商管理界,情报学界很少提及。
回顾我们的研究团队为企业提交的50余份咨询和调研报告,其中有不少是与预测和预警有关的,如果当初在信息搜集和分析中多一些“信号意识”,并主动以信号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关注信号的产生、发现、监测、扫描、辨识、解读、分析、加工和应用,相信无论是分析的深度还是报告的思路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改进。
对事件出现的各种征兆或迹象进行解释、质疑、假设、数据补充、验证和评价的过程称为信号分析,信号情报(signal intelligence )是美国情报部门列出的6类情报之一,当然,在冷战时期,它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利用截听各种微波电话发送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并进行敌情分析。
信息检索中的相关性研究第23卷第6期2004年l2月情报V o1.23.No6December,2004信息检索中的相关性研究成颖孙建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210093)摘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国外信息检索中的相关性研究,具体的论述按照三个阶段展开,分别是1958年之前的第一阶段,l958—1976年的第二阶段以及1976年之后的第三阶段;其中每一阶段的阐述又被分为理论与实证两部分.关键词相关性信息检索ResearchonRelevanceinInformationRetrievalChengYingandSunJianjun(DepartmentofInformationManagement,NangUniversity,Nanfing210093) AbstractResearchonrelevanceininformationretrievalabroadisreviewedinthreeperiodsan d,insideeachperiod,thepapersareanalyzedundertwodifferentaspects(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1). Keywordsrelevance,informationretrieva1.1引言Saracevic认为Bradford是信息科学中最先使用相关(relevant)一词的学者,其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文献的混沌状态"(Thedocumentarychaos)一文中首次论及"主题相关"(relevanttoasubject)…,此后,相关性已经成为信息科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知识交流学派的代表人物Saracevic认为信息科学之所以成为独立学科,而不再附属于图书馆学或者文献学的原因就在于它开展了相关性的研究,也在于相关性能够解释科学交流中的诸多问题.Schamber_2.j等认为相关性是设计与评估信息检索系统的依据,同时也被应用于人类信息行为的研究中.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相关性"(relevance)已经成为信息科学,尤其是信息检索领域一个历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到目前为止,国外已有大量的学者对信息检索中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Mizzaro的统计结果到1997年已经有近160篇文献以相关性为主题进行了研究.近年来,相关性依然是信息检索科学的研究热点,具体表现在信息科学的核心刊物IP&M以及JASIS及其改名后的JASIST都持续不断地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与国外相关性研究的欣欣向荣相比,其在国内却一直是个鲜有研究的领域,对国外研究的介绍则散见于孙绍荣',康耀红[7],李国秋以及王家钺等学者的论文中.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国外的相关性研究,以期能引发我国学者对相关性研究的重视.根据Mizzaro¨的观点,相关性研究从起始到现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958年之前,1959—1976年以及1977年至今.第一阶段的标志是1958年的科学信息国际会议(ICSI);第二阶段收稿日期:2004年4月7日作者简介:成颖,男,1971年生,讲师,在职博士生,发表论着十余篇(部),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检索.孙建军,男,196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着五十余篇(部),主要研究领域: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经济.690情报23卷的标志是Saracevic在1975年和1976年发表的相关性研究的阶段性综述;第三阶段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让人信服的标志.其中第一阶段的研究甚少,第二阶段则是相关性研究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其间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所形成的理论以及实证研究的结论已经成为后来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与框架,而第三阶段虽然起于1977年,但是真正的繁荣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90年代初期.2第一阶段的研究二战激发了空前的科学技术活动,其结果是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报告与着作.二战结束后,V annevar Bush提出用刚刚问世的计算机技术对科技文献进行管理的建议,受此建议启发,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Taube,Mooers,Perry以及Luhn等学者设计并实现了信息检索系统.系统中,查询与检索是基于集合论与布尔代数实现的,使用二者的原因在于其规范化好且易于计算机的实现.系统内在的假设是检索出的文献就是与查询相关的文献,而没有检索出的文献也就是与查询不相关的文献.不过,Taube等信息检索研究的奠基者们很快就意识到并不是所有检索出的文献都是相关的,不过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是非相关(non—relevance),他们, 认为误引(falsedrops)以及噪音(noise)等是由系统内在机制的缺欠造成的,比如文献表示的低效及其应用的不足等,学者们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相关性的基本观点,即相关性主要是受系统的内在特征与操作影响的,主要包括分类表,索引,词汇的语义以及语法描述,文献组织以及检索提问的分析与检索策略等.显然,系统的内在机制将影响其性能与行为,信源如何处理信息显然会影响信宿的效益,但是据此而排除其它层面也弊端明显.因此系统观的相关性研究尽管是正确的,但也是不全面的,它甚至都没有将对相关性影响巨大的文献选择过程作为系统观的一个层面进行研究,至今也鲜有文献对选择过程展开研究.系统观的相关性研究在1958年的科学信息国际会议(ICSI)上遭到了严峻的挑战.会上学者们对仅仅从系统的角度研究相关性所产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正式的并且深入的研讨,结论认为相关性的研究必须突破系统观的限制,应当把人的因素引入相关性的研究.除此之外,会上学者们还希望能顺利解决相关性研究的两大争议:一是相关性的哲学基础及科学定义,另一则是相关性的测度方式,不过遗憾的是这两个问题现在依然没有完全解决.这次会议上,Vickery【1o3提出将相关性分为"主题相关"(rele—vancetoasubject)和"用户相关"(userrelevance)两种模式.Vickery将主题相关用"主题性"(topicality)表示,并将其定义为描述检索问题的主题词和描述文献的主题词之间的匹配关系,显然该定义等价于系统观的相关性,Vickery将用户相关性定义为用户检索相关信息的愿意程度,他理应由用户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因此被称为用户观的相关性.显然,主题相关性属于以系统为出发点的客观概念,而用户相关性则大多涉及主观因素.'Rees…和Schuhz总结的ICSI结论认为:相关性不应局限于系统层面;相关性的内涵应该超越文献内容的本质和文献的关联性;相关性判断不应是二元的;相关性研究必须扩展到用户层面.3第二阶段的研究该阶段掀起了相关性研究的第一次高峰,出现了在相关性研究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型实证研究以及一系列理论研究.下面从实证与理论研究两个角度分别阐述该阶段的主要研究.3.1实证研究本阶段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1955年由Kent等提出的用查全率以及查准率等指标进行的检索系统评估,Cranfield测试,Cuadra和Katter以及Rees和Schultz两个小组分别开展的测试.3.】.】Cranfield溺试AslibCranfield项目由NSF(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资助,该项目包括两项研究,分别是起于1957 年的CranfieldI以及从1962年开始的CranfieldII,这两项研究都就信息检索中多种类型的受控词表以及自然语言标引进行了测试.在CranfieldI中,研究主要基于系统观的相关性,即检索提问由专家基于来源文献的题名准备,而相关性判断则由项目组成员中的查询者完成,他们并不阅读检索出的文献,而仅仅将检索提问与文献号进行比对.CranfieldII主要对CranfieldI中较小的测试集,非真实用户的查询提问以及控制的实验环境下的相关性评估进行了改进.CranfieldII具体的做法是:专家将实际的检索提问提交给系统,提问者通过阅读检索出文献的文6期信息检索中的相关性研究69l摘进行相关性判断.Cranfield测试的意义至少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找到了影响相关性判断的多种因素,并为后继的研究提供了测试数据.(2)为信息检索性能评估的实验设计制订了标准,第一个采用基于相关性的标准,即查全率与查准率进行检索系统评估,同时还发现了二者的类反比关系(inverserelationship): 即当查全率高时,则相应的查准率降低,而查准率提高时,则查全率降低.(3)Cranfield测试激起了相关性研究的论争,这种论争现在依然存在于学术界,从表面上看,该项研究的每个方面都受到了批评以及反驳,这些导致了在相关性的研究设计方面将重点从实验室环境转移到自然的,真实的用户需求环境中.3.1.2Cuadra和Katter的研究1967年由Cuadra和Katter以及Rees和Schuhz两个小组分别完成的相关性实证研究在相关性研究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到目前为止这两项研究仍然在相关性研究中被频繁引用. Cuadra与Katter".的研究主要与相关判断有关,他们将相关性分为两类:其一是用户的兴趣领域与主题以及文献之问的关系,另一则是系统输出和用户信息需求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设计阶段,研究者列出了38种可能影响相关判断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五类:(1)文献类型,包含主题以及难易程度等;(2)信息需求的陈述;(3)判断者的经验,背景及态度;(4)判断条件,例如时间压力,输出顺序以及文献量等;(5)表达方式.Cuadra和katter.选取了38个因素中的一半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分15次进行,每次都要求实验对象对预先选取的文献集进行相关性评估,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完成了相关性评估模型(ModelofRe1. evanceAccessment)的设计.研究结论认为,下列六方面因素在相关性判断中将起到了主要的作用:(1) 焦点变量(focusingvariables):指用户判断相关性的框架或标准.(2)界限变量(delimitingvafiables):对实验对象施以不同的指导会导致不同的相关判断结果.(3)情境变量(situationalvariables):不确定的环境,时间压力,反馈及其它社会动机都会影响相关性的判断.(4)刺激材料变量(stimulusmaterialsvari—ables):指文献特征,如文体风格,专业性等.(5)个体差异变量(individualdifferencesvariables):指用户在做相关性判断时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6)量化尺度模式(availablemodeofquantitativeex- Dression):相关性判断在量化尺度方面如果过于粗略,则不足以表达相关判断的敏感性.Cuadra与Katter的结论认为相关性判断应随着刺激材料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也应随着用户状态(包括需求,态度,偏见以及知识储备等)的不同而异.但是他们认为用户真实的需求既不可视又不可及,据此他们认为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文献之间无法建立起直接的方法学上的联系,因此如何将用户的信息需求翻译成特定的可操作的表达式则是非常紧迫的任务.3.1.3Rees和SchuhzRees和Schuhz'的研究目的在于构建,测试研究相关性判断过程的方法,构建能够预测不同判断结果和用户内在认知及刺激资料之间的复杂关系模型.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研究者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在生物医学研究的不同阶段实验对象的素质. 他们实验设计的基本理念就是相关性评估在严格限定的环境中是可记录的并可分析的,严格限定的环境指明了在给定的时间段内,说明是由谁对与查询表达式(query)相关联的系统输出进行相关性评估. 他们的研究测试了40个影响相关性判断的变量,其中包含主要变量(primaryvariables)(如研究阶段,判断组,文献集以及文献描述等)及次要因素(second. aryvariables)(如教育,专业经验以及研究经验等),而其他因素(dependentvariables)则包括判断者在特定时间对相关性及有用性的估计值.Rees和Schuhz的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差异对相关性判断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当判断者以及文献,文献表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们发现越是对主题的科学内涵熟悉的实验对象(例如医学家对学生而言)被判断为相关的文献越少;当所有的实验对象在熟悉了更多的信息之后,则对文献的相关性评价就越低.这两项发现似乎说明相关性判断依赖于实验对象个体知识储备的内在差别和,或动态变化.受这些发现的鼓舞,Rees和Schultz建议在以后的相关性研究中要引入认知方法. Cuadra和Katter以及Rees和Schultz的相关性实证研究的意义非常深远,其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三点:(1)他们提出了一组广泛的影响人类相关性判断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在今天的相关性研究中仍然非常重要.尽管他们只就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了测试,但是他们所得出的许多结论在今天仍然是正确692情报23卷的,尤其是他们提出的用户特征中的认知特征对相关性研究的意义尤其深远.(2)尽管他们的研究不是基于实际的用户以及真实的信息需求展开的,但是他们就相关性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问题.(3)他们阐述了评估偏见的特定问题,这些对于相关性的理解以及基于相关性的研究设计都具有显着的影响.3.2理论研究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实证研究之外,相关性的理论研究在该阶段也精彩纷呈,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包括Mamn.Kuhns,Goffman,Hillman以及Cooper等. Mamn和Kuhns是信息科学中进行相关性理论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他们期望利用概率实现文献的相关性排序.Maron和Kuhns认为"信息科学中相关性概念的解释与香农信息论中信息量概念的解释是相似的,因此也可以用概率方法对相关性概念进行研究".据此,他们提出用"相关量"(relevance number)作为相关性的量化值,该值的条件概率基本上是由用户的查询,查询的主题域,查询表示及系统检出的文献等四项因素共同决定,换句话说,相关量即用户以"需求的主题域"形成"查询表示"后,"系统检出的文献"能满足"读者查询"的概率.Maron和Kuhns的贡献在于他们认为用户的查询,查询的主题域,查询表示及系统检出的文献等是影响相关性的因素,意识到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并引入概率的方法对该关系进行描述.概率方法在许多现象复杂的领域中都取得了成功,不过提出将概率作为一种测量的尺度是一个问题,如何得到具体的概率值则是另一个问题,后者是实践中主要需面对的问题,也是到目前为止依然需要更多努力的问题. 第二个相关性理论由GoffmanL】提出,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查询表达式与文献所存载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基于集合论进行.他认为数学上作为测量值必须满足四个必要条件,形式化的表示为:定义集合Ⅳ,M,对于每一NCM,赋值(Ⅳ)必须满足下列必要条件:(1)对于每一个NCM,(Ⅳ)≥0(2)对于每一个Ⅳc以及Ⅳ:c,且ⅣcⅣ:则(Ⅳ)≤(Ⅳ:)(3)对于每一个ⅣcM以及Ⅳ的补集Ⅳ,ⅣcM,贝0(Ⅳ)+(Ⅳ)=/z(M)(4)对于Ⅳ,1,2,…,k,是M的无交集的子集,则S:Ⅳ,是M的子集并且I:1kk(5)=:(Ⅳ)=Ⅳi=li=l必要条件(1)说明测量值必须是大于等于零的实数;(2)保证了测量值必须是有序的;(3)测量值应有绝对零点,即(0)=0;(4)测量值必须满足完全相加(completelyadditive)的原则.Goffman认为若将相关性定义为每篇文献所存载信息与查询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则相关性不可能成为测量值,因其违背测量值的必要条件(2,3,4).很明显,单篇文章的相关值之和不一定会等于所有文章的相关值(违背必要条件4);相关值4和2的差距,不一定等于相关值10和8的差距,虽然其间的距离皆为2(违背基本条件2);至于零相关(相关的绝对零点)更是因人而异,根本无法找出相关值的绝对零点(违背必要条件3).不过,由于Goffman认为相关性应该是数学上的测量值,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出在相关性的定义上,因此他认为应突破系统观的相关性定义,应当考虑包含检索出的文献集而不仅仅是文献本身.第三个理论是由Goffman和Newill¨''"共同提出的流行病学理论,他们将知识的传播类比于疾病的传播,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有效接触(effective contact).作为传播过程子过程的信息检索过程,相关性被作为接触有效性的量度.概括而言,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相关性的定义是:在信息检索过程中测量信息传播效益的值.Goffman和Newill认为任何传播过程皆可视为信息从源(source)到宿(destina. tion)的一连串事件,所应用的原理被其称为"流行病学原理".在流行病学理论中,传染源和感染者大体上可分为感染者,易感者和免疫者等三类,而传染的效果则可分为病情加重,病情减弱以及病情稳定,其中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是由感染者传染易感者.同理,如果想发挥信息传播的最大效益,从源到宿的信息必须是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信宿的知识积累.为了量化该传播模型,Goffman和Newill基于检索问题与文献及文献与文献间的关系决定相关性的条件概率,此概率即相关值,可以用来代表传播所能达到的效果.第四个理论是Cooper"'?提出的逻辑相关性理论.逻辑观的相关性聚焦于不同元素关系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枚举影响相关性的困素.Cooper认为关系的本质是通过推理体现的,而相关性是推理的本质属性.逻辑相关性的基本观点包括句子是6期信息检索中的相关性研究693存载信息的基本语言单位,信息需求以及检索系统中的数据可以通过陈述句加以表示.因此,一条语句s与另一语句相关r(或是其逻辑非一r)的前提是s属于包括r的最小前提组.形式化的表示就是: relevant(s,r)∥(s∈M八MI=r八—sI≠r).然后,文献D被看作语句的集合D={s,s,…,s},同时它与检索请求r相关的定义是relevant(D, r)i(relevant(s,r)).逻辑观的相关性存在三个基本限制:(1)检索查询只能为是/否型问题,从而可以将其转换成一对是否型的组件语句(component statement).(2)储存在系统的数据必须是已组织好的语句,从而组件语句可以成为最小前提组(minimal premiseset)推演的逻辑结论.所谓的最小前提组即能推论出所需结果的最小前提集合,在此集合中,如果删除任一前提,就无法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所需结论.(3)检索行为是推演性的,它能提供直接的答案,而非参考型书目(itdeducesadirectanswertoinput question).基于此,Cooper的逻辑相关的定义是:"句子和信息需求逻辑相关的必要条件是其所属文献必须包含构成信息需求的最小前提组(minimalpremise set)"4第三阶段的研究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迎来了相关性研究的第二次高峰,该阶段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面向用户展开的,影响比较大有1994年的JASIS相关性专辑,包括Schamber,Park,Barry以及Wang等在内的四篇博士论文,以及Schamber,Froehlich,Saracevic,Mizzaro以及Borlund等的综述与述评.下面依然按照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两部分阐述.4.1实证研究第三阶段的实证研究比较多,限于篇幅的关系,本文只论述影响比较大的几篇博士论文的研究情况.Schamber的研究Schambert63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信息源以及信息表现形式都呈多样性的环境中,用户在其真实的信息查询以及信息利用活动中所采用的相关性标准.Schamber认为气象信息的检索是满足该研究背景的,研究方法采用结构化的时间序列访谈法.通过对每名实验对象的访谈进行录音,然后通过转录并结合内容分析,发现相关性标准包括22个小类, 主要涉及信息,信息源以及表现形式的质量,这些具体的标准可以归并为十个大类,即准确性,实时性, 特异性,地理接近性,可靠性,可获取性,可验证性,简明性,动态性,表现形式的质量等.Park的研究Park_】'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到1990年为止的所有涉及相关性评估标准的研究归纳为5类,分别是文献,判断情境,检索问题表述,判断者以及文献表现形式.以此为基础,Park以大学教师以及研究生等在内共10人为研究对象,以其真实的信息问题为背景,通过分析实验对象对检索结果(书目记录) 的相关性判断发现了影响用户相关性判断的因素, 并将其分为三类,即用户的内部情境,外部情境以及问题情境.其中内部情境反映了基于用户先前的经验或对问题域理解基础上的对引文的解释,主要因素包括对期刊引文中各元素的认识,经验,研究领域的知识,对以往文献的熟悉程度,教育和训练以及其他的因素等,这些因素意味着相关性判断将随着判断者在进行判断时的个人特征情况而变化;外部情境指的是与用户当前的检索以及研究有关的因素, 主要包括对检索质量的认识,检索目的,信息可获得性,信息需求的优先级,研究阶段以及研究成果的形式等;而问题情境则是面向内容的情境,主要涉及隐藏在用户动机背后的引文特定用途的思考,包括获得定义,背景信息,方法,问题的框架以及其他类似的标准.三类标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Barry的研究Barry驯的研究也是基于用户自发的信息需求,评判用户面对真实的信息需求所进行的相关性评估.实验对象包括l8名教师以及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内容分析找出了23种影响相关判断的因素,Barry将这些因素归为七类,分别是(1)文献内容,包括文章深度及探讨重点,信息的正确性,可应用程度,效率高低,清楚程度,出版年代等;(2)用户过去的经验和背景,包括经验和背景,理解能力,内容的新颖性,来源的新颖性及其个人偏好等;(3)与信息环境中其他信息资源的关系,包括论点的一致性,其他学者对研究结果的认同,信息的可获取性, 及个人拥有此类信息的程度等;(4)与文献的来源品质有关的因素,包含期刊的品质及期刊的信誉等;(5)与文献的实体部分有关的因素,包括取得文献的可能性及花费等.(6)与读者的情境有关的因素,包括时间限制及读者和文章作者间的关系等.结论显694情报23卷示每位实验对象都会使用主题以外的信息进行相关判断,由此可断定在相关判断的过程中,很多情境因素事实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情境因素主要包括用户的经验,背景,知识素养,信仰以及个人喜好等.Wang的研究Wang是位华裔学者,在其1994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以及后继的研究中构建了文献选择的认知模型,包括六个组件:文献信息元素(DIEs,包括题名,作者,文摘,期刊等),用户标准(包括主题性,质量,新颖性,可获得性,权威性等),文献价值(认识的,功能的,情境的,社会的以及情感的),个人知识(包括主题的,组织的,期刊的,个人的以及文献类型的等),决策标准(排除,多标准,优势,缺乏,感到满意的等)以及决策自身(接受或者拒绝),模型见图1图1文献选择模型基于文献选择模型,Wang将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进行的,实验对象包括25名来自农业与资源经济系的25名师生(其中11名教授以及14名研究生),都有其真实的信息需求,具体包括准备学术论文,基金申请报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以及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等,研究的目的是文献的选择行为.第二阶段的研究于1995年进行,实验对象包括第一阶段25人中的15名(包括8名教授, 6名博士以及1名硕士),他们的研究主题与1992年的相同,其中13人已经结项,另外两个即将结项, 1992年的其他研究者由于研究主题已经变化,因而。
丁亥初春太仓行记童翠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10093)太仓于我,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
说陌生,是因为我从未踏足;说熟悉,是因为早已在导师徐雁教授的《乡下月》(余垠、秋禾著,古吴轩出版社2008年版)中神游过一番,尤其是他读小学时所居的沙溪古镇,水阁子、古石桥、戚浦塘、马蹄石铺就的老街((这些景象都曾出现在脑中,只是像失了焦的照片,有些模糊和重叠罢了。
因此,得知二〇〇七年三月底我和同窗李海燕有机会随师去太仓参加王振羽先生《梅村遗恨:诗人吴伟业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的研讨会时,不禁满心期待。
3月30日(周五),晴,南京至太仓近日南京的天气颇为反常,前些日尚穿着棉袄,这一两日已只需单衣了,今天温度更是直窜三十摄氏度。
于是仿佛就是几天间,桃花红了,水杉、银杏绿了,一派春意盎然之象。
不过,反常之下预示着后几日天气的“变脸”。
上午,收拾好今年前三期《开卷》杂志各二十本,将徐老师刊载在今年3月26日《藏书报》上的《梅村遗恨》书评文章复印三十份,准备带至太仓会场供馈赠交流之用。
太仓乃吴梅村的桑梓之地。
午餐后,和海燕打车至凤凰台饭店。
宋词先生已在大厅坐候。
稍后,徐老师和师母谭华军老师至。
一点,乘坐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专车出发,同行者还有薛冰先生。
谭老师和海燕、我同坐后排,途中聊聊家常,第一次和谭老师有这么长时间轻松闲谈的机会。
四时许至太仓境内。
至市府街,太仓市作家协会主席凌鼎年先生已在门口等候了。
凌先生便是行前老师给我们介绍过的海内外藉藉有名的小小说作家。
谭老师带着南京特产径去了师公家。
剩下宋老、薛冰先生和我们师徒仨由凌老师带领着在市内各处游观。
先至王锡爵故居。
王锡爵在明朝万历年间位居首辅,故此府邸又称太师第。
宅前隔路相望的是一座新建的临河牌坊,一面写着“四代一品”,意即王锡爵至其曾孙俱官至一品,另一面写的是“两代鼎甲”,指王锡爵及其儿子王衡皆为科举榜眼。
当年太仓王家可谓人才兴盛!大家在牌坊前欣然合影留念。
信息管理系
导师姓名
陈雅专业名称图书馆学
职称
副教授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图书馆学文献学理论出版管理社会信息化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信息资源建设南京大学社科项目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项目信息管理与知识产权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项目
导师姓名
刘树民专业名称图书馆学
职称
副教授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信息管理、研究与开发利用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1.市场信息收集与利用(南京大学项目)
2.科技开发策划研究(南京市项目)
3.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对策及评估体系研究(文化部项目)
导师姓名
张志强专业名称图书馆学
职称
教授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1、编辑出版学,
2、图书馆学,
3、文献学,
4、传播社会学。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
3、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
4、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大省建设项目,
5、南京大学社科规划项目,
6、江苏省软科学项目等多项。
导师姓名
郑建明专业名称图书馆学
职称
教授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信息学教学与科研,研究方向为目录学、文献学、编辑与出版、信息咨询、社会信息化进程等。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研究”;教育部“文科基础性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省“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社会信息进程测度分析”。
导师姓名
沈固朝专业名称情报学
职称
教授博导/硕导
博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信息服务和信息用户;经济信息搜集及竞争情报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1)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2)企业竞争情报研究;(4)市场信息资源;(5)中外出版法规比较研究;(6)南海研究网络全文检索系统;(7)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导师姓名
苏新宁专业名称情报学
职称
教授博导/硕导
博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计算机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自动化处理、情报检索算法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企业知识资源管理(江苏省社会科学“十五”重点课题)
导师姓名
孙建军专业名称情报学
职称
教授博导/硕导
博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1、信息经济研究;
2、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3、经贸信息研究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1、南京大学文科读写议教学实践系统;
2、面向21世纪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3、信息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4、江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评估研究
导师姓名
朱庆华专业名称情报学
职称
教授博导/硕导
博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对管理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科学决策服务。
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经贸信息研究。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1)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子课题——“基本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负责基本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与其它元数据集对应指南。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信息战略中的数字鸿沟问题研究”(参与)。
导师姓名
华薇娜专业名称情报学
职称
副教授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信息资源,信息检索,网络信息资源及其检索,信息调研及分析利用,图书馆学信息学比较研究,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评价,图书馆学信息学专业英语,英国图书馆史等。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研究,面向21世纪的信息检索课程,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评价体系等。
导师姓名
黄奇专业名称情报学
职称
副教授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网路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985”学科建设项目1项;“985”教学项目1项等。
导师姓名
朱学芳专业名称情报学
职称
副教授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计算机模式识别计算机图象处理多媒体信息检索多媒体信息处理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主持:南京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中流-喜玛拉雅文教奖助金项目、可视化计算。
参加:科技部重点项目子项目。
导师姓名
罗辉专业名称档案学
职称
副教授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1、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2、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
3、社会信息化研究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1、江苏省社科规划项目
2、南京大学世川良一青年基金项目
导师姓名
吴建华专业名称档案学
职称
教授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2、科技档案管理。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1、985项目;
2、自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