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博士指导教师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7
南京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一、培养目标南京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选拔方式博士生的选拔必须通过国家规定的考试或考核。
博士生的选拔方式包括三种:1、普通招考:是指由招生单位面向社会招生,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并组织入学考试,从考生中择优选拔博士生的方式。
2、硕博连读:是指招生单位从本单位在校研究生中,挑选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硕士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
3、直接攻博:是指允许特定学科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直接攻博方式仅限在设研究生院的普通高校试行,生源原则上为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招生专业一般为基础研究学科,招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本校博士生招生规模的10%。
三、招生计划及招生专业目录1、学校根据国家需要与办学条件,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数,每年制定一次博士生招生计划,并将有关招生信息和要求编入当年的博士生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均在秋季招生(即每年9月份入学)。
学校全年录取的博士生总数不得超过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数,招生规模数不能跨年度使用。
公开招考、提前攻博等方式录取的博士生均占入学当年的招生规模数。
2、博士生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是向全国公布广而告知的报考指南,具有广泛影响和法规效用,对吸引优秀生源,提高生源质量,引导考生报考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博士生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一旦确定并对外公布,一律不得更改。
在制定博士生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时,应鼓励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专业的考生报考,有利于相近学科、专业的生源在录取时相互调剂;鼓励按学科门类设置考试科目;允许跨学科、专业选择考试科目(但必须按组选择)。
哀悼高华老师君去黄泉,音独存、容犹在,有文字长流天地间;友来泣拜,忆过往、读遗篇,续正气还见真文章。
曰黄昏为期兮,乃弃予而先驾;悟相道之察兮,勉余生以继踵。
——弟颜世安泣輓一灯说法,忆追陪,几度江风暮雨,岂料弦歌成薤露;五夜招魂,诵遗文,十年字血句泪,剩有青史著琳琅。
——武黎嵩代撰历史学系2001级本科生敬挽命才恨相妨,懼良史乎?求微書微,求真書真,只留汗青傳千古;弟子慚肯構,慰恩師者:有力食力,有藝食藝,未與學術造浮榮。
——于溯代撰历史学系2002级本科学生敬挽谤书非秽史,青灯不灭,鉴古知今继司马;直笔无虚言,绛帐遽空,大贤中寿等濂溪。
——文学院部分教师敬挽射日成高手;启蒙著华章。
——董健敬挽读大块文章,一点骚心一点血;听满城风雨,半悲人老半悲君。
——章诒和敬挽毕生沥血春秋笔,敢为苍生问不公;壮志未酬身先去,泰山其颓待后生。
——杨奎松黄娜敬挽斯人有斯泪,一朝穹宇逍遥,羁卧庙堂烦厉鬼;青史待青烟,半世阳燧磨砺,炳燃社火化凶神。
——章立凡敬挽神聊定交,你抽烟来我喝酒,奈何烟酒日月竟有期;胡侃学问,天掌灯兮地为床,悲哉灯床空余人无觅。
——张鸣敬挽惜乎,天丧斯文,麟失其时,遂令春秋绝笔。
恸也,国无净土,凤飞之日,空教华夏泣声。
——郭玉闪敬挽【附录】讣告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导师高华教授因病于2011年12月26日22时15分去世,享年57岁。
高华教授1954年出生于南京,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留校任教以来,高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中国史的研究,所授课程及学术讲座深受学生欢迎,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高华教授热爱教育事业,自2007年患病以来,仍然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不仅继续指导了10名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而且发表和出版了多篇(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
在高华教授病重期间,南京大学党委、行政领导,历史学系师生,以及高华教授的好友多次到医院慰问和探望。
南大博士毕业要求
南京大学博士毕业要求:
南京大学是国内一所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其博士毕业要求严格,旨在培养拥有独立研究能力、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以下是南京大学博士毕业要求的一些主要内容:
1.研究方向和选题:
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时需按研究生院招生目录中的研究方向选择研究方向,并根据导师的指导确定研究选题。
选题应具备较强的学术前沿性和实践应用性,同时也应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2.研究计划: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需根据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具体研究方向,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应包括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进度安排等内容。
研究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评估一个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重要因素之一3.课程学习:
博士研究生需修满一定的学分要求,并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所选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课程学习是扎实学术基础和提升学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设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研究生可根据需求选择相关课程学习。
4.科研工作:
博士研究生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完成学术论文,积累科研经验和独立研究能力。
一般要求进行3-5年的独立科研工作,撰写并公开发表具有学
术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博士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应具备科学的严谨性、创新性和独立性。
5.学术交流和培养:
博士研究生还需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每年还开展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学科前沿讲座等系列活动,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和学科培养平台。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学专家:一、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二、萧树滋(河北大学)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电教专家。
他以德高望重、功绩卓著驰名于电教界。
“十个…第一‟誉满神州:1、第一个被公派出国学习教育技术,攻读硕士学位;2、第一个获电教硕士学位,回国建设新中国,参加“开国大典”的电教人员;3、第一个出任新中国中央电教领导机构的官员(萧先生为负责人之一),并制作了第一批科普幻灯机;4、第一个建议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和在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5、第一个提出“电化教育”的定义和概念(新中国成立后);6、第一个编写出版电化教育课教材;7、第一个敢于在全国性权威报纸《人民日报》上争鸣有关电化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使我国电教事业得以继续发展;8、第一个出版电化教育专著;9、第一个获得电教(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办学者;10、第一个终身从事电教事业并为电教事业奋斗终生的人。
三、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四、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五、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陈新仁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担任第一主编、《外国语文研究》主编、副主编,(泰国)、: A(波兰)以及(《语言与符号学研究》)、《语用学研究》、《中国应用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等刊物编委.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语用学、外语教育、二语语用习得、模糊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等。
独著、合著、译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编教材、教辅20余部,作为主持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参加完成省部级项目多项,负责建成省级优秀课程一门。
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话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语博士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等,先后获得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先后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英国、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11所高校兼职教授。
2003.7—2004.6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大学()语言学系访学.2013.9—12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学。
ﻬ熊学亮教授1991年6月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95年5月晋升教授职称,1997年12月获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08年定级为二级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外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
曾先后在荷兰、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纳米比亚、澳大利亚等地研修、讲学和参加国际会议。
自1983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7种。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苗怀明教授访谈苗怀明,王先勇■■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王先勇(以下简称“王”):苗老师您好,首先想请您谈谈您的求学经历。
苗怀明(以下简称“苗”):我的求学经历比较简单,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都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完成的,然后在1999年到南京大学做了2年博士后。
我基本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我的学校教育。
如果收稿日期:2022-02-06作者简介:苗怀明(1968-),河南平舆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王先勇(1988-),山东临沂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与学术思想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应该包括小说、戏曲、说唱等,但是当前学界对于通俗文学的研究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与王国维、鲁迅、郑振铎、赵景深等将小说、戏曲、说唱融入一个大的俗文学观念中不同,由此使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走入“瓶颈”。
中国通俗文学研究应该打破这种研究局势,互通互融。
此外,小说、戏曲、说唱产生的背景、留存的状态与正统文学存在巨大差别,不能按照一般文献梳理选择,应该建立适合通俗文学特征的文献梳理原则,进而形成通俗文学文献学。
关键词:小说;戏曲;说唱;通俗文学;文献学中图分类号:I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2)03-0003-06苗怀明(1968-),河南平舆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创办人兼主持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先后出版《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风起红楼》《吴梅评传》《说唱文学文献学述略》等学术论著多种,发表学术论文及随笔等数百篇,其中《说唱文学文献学述略》被评为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著作。
南京大学关于增列硕士生导师资格评定的暂行办法(修订稿)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为了做好增列硕士生导师的工作,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增列硕士生导师应具备的条件1、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作风正派、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必须是副教授以上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
196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必须具有硕士学位。
3、具有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一般有协助指导研究生的经历,并开设过研究生课程。
4、近三年科研成果应符合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申报上岗的科研工作具体指标(附后):5、身体健康。
二、增列硕士生导师审批手续l、凡本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申请增列硕士生导师,必须由申请者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南京大学申请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批表》。
并提交本人正式发表或出版的代表作 (复印件)及国内、外对本人从事或指导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评价(复印件)。
个人申报材料一般应在5月底前报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2、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根据本规定的要求,对申请增列硕士生导师者逐个进行评审,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投票表决。
表决结果应超过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半数以上。
3、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后,于每年六月底报研究生院审批,报审材料包括:(1)增列硕士生导师情况汇总名单;(2)《南京大学申请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批表》一式两份;(3)申请人正式发表或出版的代表作的首页(复印件)及国内、外对本人从事或指导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评价(复印件):(4)增列硕士生导师表决票(附统计表)。
4、研究生院收到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上报的报审材料后,组织评审,每年十月份公布名单。
三、说明l、申请人本人申报专业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制定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申请相应的培养研究生专业为准。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