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e与UG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Pro/E全参(参数化),造型思路严谨,参考书多,网络高手较多,招聘企业多,简单零件和装配在后期修改比较方便。
曲面方面有Style ,从CDRS中吸取了很多曲面造型的方法。
功能比较强,主要用于消费电子行业及其模具。
缺点:二维图有点麻烦,复杂零件和复杂装配在前期全参造型速度较慢,后期修改参数很容易导致更新失败,相对UG工资较低。
CAE 运动分析加工不是强项。
UG可全参,可无参,可变参,造型思路灵活,参考书不算太多,网络高手没有Pro/E多,招聘企业较少,如果应用熟练,负杂零件和装配后期修改非常方便。
可去参,可加参,可改参,是在不行可对单个零件推到重来而不影响整体。
曲面有Imageware的集成,自由曲面造型效果好,曲面功能更强。
主要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及相关模具设计,分析,制造。
CAE简单集成了NX Nestran和I-DEAS MasterFEM,运动学分析加入了ADAMS。
加工与Cimatron,Delcam 齐名,是目前最好的三大软件之一。
UG提供了丰富且简便的二次开发工具,可以很轻松的添加功能。
他的知识专家系统KF也是CAD中最优秀的。
掌握UG更容易进入汽车、模具,以及欧洲机械电子类工厂等高薪行业。
缺点:如果造型不够熟练、特征更新失败远远多于Pro/E。
UG系统很不稳定。
实际上做到全参并且方便修改很难。
曲面有些功能不如Pro/E。
工作有点难找。
CATIA、UG、PRO/E和SOLIDWORKS三个档次软件的区别CATIA、UG、PRO/E和SOLIDWORKS是三个档次的软件,CATIA和UG是高端的;Pro/E 是稍微偏低一点。
SolidWorks是中低端的三维软件。
CAITA→jehad(398124708) 12:30:351、在CATIA中特征建模都是基于草图SKETCH的参数化建模。
ug在一般的特征建模往往是直接生成的,比如直接生成长方体,圆柱,圆锥等,其Pocket,pad,groove等可以不需要profile curve的支持,当然UG也可以用Sketch来实现。
但两者在sketch上,UG的智能捕捉功能没有CATIA的强,在CATIA中很多约束是自动识别的,而在UG中你必须很精确的手工地定义每个元素的约束,而且相当不方便。
2、CA TIA在特征建模上的数化关联比UG要强很多。
一般的UG初学者在使用UG来建模时容易使用一些非关联的设计方法,比如进行各种逻辑操作(union,trim等),使用一些非参数化的点和线来生成(拉伸,旋转等)的实体,以后要修改这些设计是很费时而且很容易出错。
在UG中只有在Sketch中的点和线才有参数关联性,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用户会混杂大量的非关联的元素在其中,如果以后要修改很麻烦。
而在CA TIA中所有的点线和平面都是参数相关联的,所以生成的实体都是高度相关性的,易于以后的维护和修改。
3、UG的2维画线工具是比较多的,但是在3维的线框方面和CA TIA就不是一个等级了。
比如在ug中创建一条Spline线,当我修改甚至删除一些用来创建这条SPline的点时,对这条spline是毫无关系的,2者在创建完后毫无关系。
CATIA就不同了,它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3维元素的创建,比如点线面的创建方法都是基于父元素关联的,这就决定了很多在2维中被ug和autocad广泛应用的方法在CA TIA中不适宜使用,因为这增加了数据维护的复杂性。
proe和ug工作原理
Pro/ENGINEER(Pro/E)和Unigraphics(UG)是两款常用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3D CAD)软件,它们在设计行业中被广泛使用。
这两款软件都采用了基于特征的建模方法,允许用户通过创建和编辑一系列图形特征来构建复杂的三维模型。
Pro/E软件使用的是参数化建模方法。
它将模型定义为一系列参数和相关的约束,用户可以通过改变参数的值来修改模型的形状和尺寸。
Pro/E还支持可视化拖动功能,用户可以直接在屏幕上拖动和拉伸图形特征来实时调整模型。
UG软件则采用了直接建模方法。
用户可以直接在三维空间中绘画、拉伸和移动实体,而不需要事先定义参数和约束。
UG 还提供了更高级的造型工具,如曲面建模和曲线建模,使用户能够更精确地创建复杂的几何形状和曲面。
Pro/E和UG都支持装配设计,用户可以创建和编辑多个部件之间的关系和连接。
它们还提供了材料和纹理的应用功能,允许用户为模型添加颜色、纹理和透明效果。
此外,这两款软件还具有高级的分析和仿真工具,可以帮助用户评估设计的可靠性和性能。
总的来说,Pro/E和UG在工作原理上有一些差异,但它们都提供了强大的功能和工具,使用户能够以高效的方式进行三维设计和建模。
solidworks是这几个软件中最好入门的,功能也相对简单,但是一般汽车公司用的都很少;UG是最难的,一般都用6.0的,汽车公司常用;CATIA 功能比较强大,我觉得稍微有点难度,这个也因人而异吧,一般都用V5的,这个前景比较好;PRO/E是目前中国模具行业用的最多的,一般都用4.0吧;
UG,CATIA,PRO/E,只要学精通一门就好,可以先学solidworks,然后再逐步学其他的。
带有曲面造型的建议用PRO/E和UG,简单的模具与造型还是用solidwork,方便实用。
模具设计用UG和PROLE好点,搞机械设计用solidworks
solidworks国内公司用的多,好学,便宜,出图非常方便, 模块全, sw,号称平民软件
学习时间,按顺序应该是从难到易 proe catia ug solidworks
单兵作战,用SOLIDWORKS。
协同作战用CATIA和UG。
SOLIDWORKS是AUTOCAD的最好替代品。
对于那些从事非标设计的人来说,该软件可以说是物尽其用。
SW和CATIA都属于达索的产品,一个低端一个高端
CATIA一般在汽车业用的比较多,SW一般用在较简单的实体造型
我还是把SolidWorks弄好再说吧,取代AUTOCAD没问题的
solidworks的曲面功能太差。
SW、PROE、CATIA、UG的区别Solidworks,其功能一般,但是对于一般比较规则的零件还是绰绰有余的,加上其低廉的价格还有极端友好的界面,对现在立体软件还不发达的中国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Pro/E,功能绝对不错,特别是实体功能,绝对强大,可惜它的界面太不友好,很复杂,弄的人头大,不过一旦上手就是不错的软件!有很多地方做的不错,但是由于其不友好的界面和隐藏太深的功能。
比较适合做小型的东西,大了就不划算,我接触的大多数proe的高手都是这么说,而且它处理一些非参和曲面的能力有限。
CATIA,一看界面你就知道,这绝对是一中成熟的软件,漂亮的界面确实不错,曲面功能也不错,但值得商榷的是其实体功能应当加强!Ug,比较符合美国的思想,自由是基础、实用为原则,听说世界上70%的军工企业用UG,虽然我不敢确定,但我所知到的国内著名的军工企业真正用于研发的不是挂羊头的正版软件(便宜),确是盗版的UG挑大梁。
尤其是航空发动机,柴油机,大型水泵,精密光学机械等。
这些虽然不可道,但是市场往往总有道理。
UG确实是一款有精髓的老软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尤其是它那种超强的解算能力,至今很少有软件超越,比如同样一个小倒角实体,UG能薄出很厚的壳体,其他软件确是爱莫能助。
细小之处方显内功。
另外,它超高的精度能力(小数点后16位)让无数高级工程师爱不释手。
很好的稳定性使沉稳风格的工程师折腰。
我曾经听一位军工界的高工说过:它能让你只需考虑方案,而不必去详细思考总么建模,用它挺随意,往往建模过程还能引导我的设计思想。
从上可看出ug的优点很多。
但是,每个软件都有缺陷,因为软件的自由,所以使得软件bug不断。
总之,UG就象美国机床一样,整体性能不错,但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不少。
但是PROE分模更好一点曲面造型功能更加强大。
而UG编程的功能也很强大。
sw不能控制精度.proe可控制总体零件的精度.ug和catia可控制某些单个特征的精度。
ug,sw,catia,proe各种三维设计软件客观评价
目前来说,主流的工业三维设计软件是UG,Proe,sw,其他的软件像犀,Cimatron等,一般应用于小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而catia则一般只在顶尖的大企业使用。
这三款软件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不同,操作难度也是不同,软件功能上面也是有所区别,虽然都具有建模造型功能,但是其擅长领域也是有所差异,比如proe在曲面方面就弱于UG,但是它进入中国市场最早,在市场占的比重也不比UG少,在机械设计,非标自动化设计则sw使用偏多,小编认为,目前就产品设计而言,三者使用情况基本差不了多少,但是在模具设计方面,UG可以说是基本统一了市场,而数控编程方面,UG和Mastercam,POWERMILL, CIMATRON平分秋色,所以,在未来的市场,哪种软件会统一江湖还不确定,但是就目前UG的发展来看,学UG是绝对错不了的。
下面,有请咣咣老师给大家带来的ug,sw,catia,proe各种三维设计软件客观评价。
1.ug中可以在三维空间内直接建模包括三维实体和曲线,这就要求建模过程中一直要变换用户座标系。
格式-wcs-原点,旋转等可设定工作坐标系.(在3.0中,如在则直接在主工具栏上—工作坐标系即可).,proe只要建模就要进入草绘。
2.ug中一个个实体建好后要成为一个整体要用到布尔操作,而proe在加减实体后自动进行了布尔操作。
3.ug在草绘时不必考虑中心线问题,至于旋转中心等要在退出草绘后由选定的坐标轴为旋转中心.草绘画直线时同proe一样自动水平或垂直约束。
4.ug中提供了很多特征操作工具,如键槽工具,腔体工具,沟槽工具(有矩形,有U型,有球形的),凸台工具等,每一种工具又有多种形式,要熟使用握就要掌握很多东西,而proe的全部特征都是靠草绘来完成,易学。
5。
ug建模也是以草绘为主,以基本模型为辅(如长方体,圆柱体),一般是先用基本模型建出基体然后再用草绘建模,当然也可以一开始就直接进入草绘模式。
如用基本模型每次建模定位比较麻烦,可用变换工作坐标系或是创建基准点辅助定位,速度比较慢(注意用基本模型建模,也可以建出比较复杂的模型,如用圆柱工具可以做出有拔模角的锥体,用凸垫工具可以做出有拔模角且有圆角的凸出体,同样腔体工具也可以做出有拔模角的,此外ug还提供了很多专用的特征操作工具,如沟槽工具,键槽工具其中每一种又有多种形式)。
但pore则全部依靠草图建模,比较快.两者的草绘都是先随意画再进行尺寸标注,和约束.当模型不是特别复杂时,在UG中模型也可以不进入草绘模式,在建模模式下的曲线功能也很强大,通过不断的变化工作坐标系,来完成各种曲线的绘制(只能在X-Y平面内画),再用这些曲线做为拉伸,旋转等建模方法的基础。
总结:UG建模方法:1。
通过基本模型+各种特征操作.2。
基本模型+各种特征操作+草绘建模(进入草绘模式).3。
基本模型+各种特征操作+曲线建模(不必进入草绘模式,只在建模模式下绘曲线)。
PROE建模方法:必需进入草绘模式.ug中用基本体进行建模和用草绘方式建模各有长短,二者都要先选择特征的放置平面,然后定形,定位。
无法显示网页您正在查找的页当前不可用。
网站可能遇到支持问题,或者您需要调整您的浏览器设置。
今天你正用的软件,如果一两年后就消失了,无法升级,功能又觉得不够,怎么办?再重新选或学习新软件?所以一个软持久要。
我开始用AutoCAD做平面图,后来用Solidwork画立体图,自觉功能不够,就自修了Pro/E,从Pro/EV18--V19--V2000i--V2000 -Wildfire,可以说爱不释手,但近来作图尤其是逆向与造型部分,大伤脑筋,况且对于对于零件繁多的图形,Pro/E对硬件的要求于诸如相切拔模,补破面等等老大难,Pro/E拿不出快捷的解决办法,上一次我转一打印机底壳的igs图,破面补了4天,才分模看看Catia的介绍:CATIA是英文ComputerAidedTri-DimensionalInterfaceApplication的缩写。
是世界上一种主流的CAD/CAE/CAM一体化DassaultAviation成为了第一个用户,CATIA也应运而生。
从1982年到1988年,CATIA相继发布了1版本、2版本、3版本布了功能强大的4版本,现在的CATIA软件分为V4版本和V5版本两个系列。
V4版本应用于UNIX平台,V5版本应用于UNIX和Wi 平台。
V5版本的开发开始于1994年。
为了使软件能够易学易用,DassaultSystem于94年开始重新开发全新的CATIAV5版本界面更加友好,功能也日趋强大,并且开创了CAD/CAE/CAM软件的一种全新风格。
法国DassaultAviation是世界著名的航空航天企业。
其产品以幻影2000和阵风战斗机最为著名。
CATIA的产品开发商DassaultS 于1981年。
而如今其在CAD/CAE/CAM以及PDM领域内的领导地位,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承认。
其销售利润从最开始的一百万美近二十亿美圆。
雇员人数由20人发展到2,000多人。
CATIA是法国DassaultSystem公司的CAD/CAE/CAM一体化软件,居世界CAD/CAE/CAM领域的领导地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造船、机械制造、电子\电器、消费品行业,它的集成解决方案覆盖所有的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其特有的DMU电子样更是推动着企业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提高。
UG与ProE优缺点对比(合肥标新原创)UG与ProE优缺点对比(合肥标新原创)一、背景简介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讨论UG与ProE谁更好谁更强,虽然很多人说UG更加灵活实用强大是事实。
我还是想具体总结一下。
本人从事汽车行业产品设计模具设计与开发工作十几年,同时也在从事UG、ProE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培训工作,想对这2中软件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和总结。
二、总结1、总之用过UG的软件都知道UG操作自由灵活,注重快捷实用,自学很难。
ProE规规矩矩操作繁杂,对于常用的命令也没有自带的快捷键。
UG自带很多快捷键,可以直接达到设计师的目的,但是PROE需要命令一步一步操作。
2、ProE混合建模能力远不如UG.曲面造型设计操作繁琐,尤其是复杂线型需要拆线时,操作麻烦而UG有一个快捷图标命令(在相交处打断)十分自由的添加所要的线,参与做面。
3、大型复杂的装配就麻烦了。
4、添加工程图的旋转剖视和阶梯剖视比较繁琐,需要草绘路径。
UG剖视图和自由灵活的添加、删除和移动端。
5、非参设计能力差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模具设计用UG相当多,是一个后来居上的软件。
6、空间曲线功能远不如UG强大和灵活实用。
三、ProE缺点具体总结如下:1、进入草图麻烦;2、修改参数后无法自动更新;3、菜单管理设计不清晰,不简单明了;4、会自动求和;5、进入草图方向比较麻烦,UG可以F8对正;6、基准平面不能作为镜像中心线,需要从新画一条点画线,直线也无法做镜像中心线;7、每次开机需要重新草绘——选项——锁死修改尺寸(橙色),橙色为加强尺寸;8、ProE特点:命令都在插入——特征中,修改特征在编辑中,编辑特征没有快捷图标,只在建立特征存在快捷图标。
编辑命令会显示灰色按钮先选中对称,再编辑修改;9、拉伸不灵活,只能拉伸草图,UG能拉伸面、片体;10、无法拉伸产品边缘线、面,总之拉伸不够灵活。
综合简单、自由没有UG好用;11、不能自由选择拉伸方向;12、查看截面比较麻烦(UG自带快捷键);13、UG参数修改比ProE 更方便自由(ProE更规矩些),UG的非参数修改、混合建模强的多;14。
有关proe和ug的比较,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网络上各种说法都有,各个软件的支持者也都不少,但是在这些争论中不可避免掺杂各种不客观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和看法,从而对新入行的用户造成了困扰和感觉无所适从。
因为作者的使用软件的关系,在这里主要是针对proe的一些非客观说法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也希望能够对新入行的用户对不同软件的异同有所参考价值。
首先声明,我没有真正用过ug(上一次摸过ug得追溯到8年前),对于ug的了解可以说只是根据一个软件的正常发展规律来猜测,如果有说的不准的也正常不必太较真。
不过,本文也无意于就软件的具体功能做比较,只是想对一些不负责任的说法提出自己的异议和看法。
因此严格的来说,本文并不是proe和ug的比较,而应该说主要是针对proe的一些非客观说法所作的一点抗辩,想喷口水的也请先耐心看完再说。
1.proe是全参的,ug是混合建模非参有参通杀,因此更自由更强大这个论调几乎都成了不少ug用户的口头禅了。
基本上,可以认为proe是全参,ug是混合建模也是没错,但是如果说混合建模就一定更强大却是不然。
我还是想引用前面的说法:很多人都想当然认为UG的混合建模就是天生的优势,实际上ug的混合建模多少都有无奈之举的成分在内,因为在参数化技术使用之前ug已经作为一个成熟的CAD软件存在n年了,老客户自然也不少了;更关键的是,这些早期的老客户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巨头,得罪不起,软件怎么改还得照顾老用户的使用。
而另一方面,一个这么大型的软件,要想全部推翻重来参数化这是不现实不可能和白痴的。
工作量是一方面,老用户的习惯是另一方面,而技术又是一方面,所以一步步改进是明智之举,而在这改进过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所谓的混合建模,或许它在某些场合确实有点优势,但整体来说真的难说这是它的优势。
对于UG来说,也正是可以顺水推舟推销混合建模的概念了(纯属个人推测,无事实根据,但有可能)。
无疑这样会造成软件的越来越臃肿,可能一个功能就会保留多个指令(一方面安全起见保持向下兼容,一方面还是照顾老客户的使用),表面上看来这是功能强大啊,方法很多,但实际上却也可能过犹不及,因为作为软件就应该只保留一个最好的指令推给用户而不是放一堆过时的不过时的指令给用户选择,说的难听点,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完全没有概念的用户他又该如何选择,只好碰见哪个用哪个了?这不是自由,而是散漫。
做软件的就应该把所有用户当傻瓜,要把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优化出一条最佳的设计路线提供给专业用户走,这样用户才可以花最短的时间到达目标,不能让用户爱怎么走就怎么走,那样迟早他会迷路(这个说法前几天偶尔在网上也看到貌似solidworks的老总也这样说过),对于大部分的新用户来,他在利用工具的时候也是最迫切需要前人的经验和知识。
这就好比你是卖刀的,结果就放一堆铁和一把锤子,对客户说,喜欢什么?自己打吧。
自由是自由了,可是我既然自己打我要给钱你这卖刀的干啥啊?而对于那些资深用户,他已经有翅膀会飞了,实际上不管你是否设好路线,其实都无所谓了,有路线他也未必照走,他要想去哪他可以选择飞,自然也无所谓束缚与否了。
德国日本民族的高效也正是来源于他们刻板认真的遵循所制定的规则和流程。
追求高效不正是我们技术设计者的理想吗?大家都知道功能强大全面均衡的软件好,但是没有人知道做到什么样的均衡才是最好,这个程度把握不好,就会把一个软件沦为大杂烩。
冷兵器谱上,有很多兵器为了增加各种各样的攻击特性而附设了很多配件,比如流星锤、三尖刀,这些都可以认为是混合建模的范例,但是真正的王者却永远是最简单最专一的武器:剑!。
这一段文字,我没有诋毁或贬低ug和ug混合建模的意思(虽然我多少有点看法),ug未必是三尖刀,proe也未必是王者剑,我所要阐述的是想当然害死人。
混合建模并不具备对参数化的优势。
至于现在兴起的同步建模或其它类似的技术,可以称之为参数化二代技术,因为都是刚起步,一切尚有待实践和应用验证,我们姑且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源自无维网)都说全参是一把双刃剑,实际上混合建模亦然--恐怕该说是多面刃。
2.几乎每个使用ug来打击proe的人都会大声的说,当一个产品非常复杂非常大型的时候(比如飞机汽车),所有的参数化都没用了。
我不知道这样说的认是否真正做过这些所谓的大型产品,我估计很有可能就是一些完全没做过真正产品的人说的,又或者是自己所从事的设计工作本就是超过他驾驭能力的(这在山寨化的中国设计领域来说是很正常的),参数化此时对他来说已经是可望不可及的了。
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当一个产品非常大型的时候,没有参数化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设想·成千上万的传动零件如果没有参数化来装配和控制,这样的设计和修改工作无异于回到图板时代。
或许这些人会认为这么一个大型产品不可能弄个总装配然后再生-----事实可能确实如此,一个超大型产品确实可能不会直接在总装配上再生所有的参数。
但是对于一个复杂的大型产品来说,它的设计层次或者说是装配层次是有很多级的,具体到各级的底层子装配,肯定绝大部分都是参数化的(比如说一个发动机都是非参设计的,我是绝对不信的)。
而这种参数化是具有内部封闭的特点,也就是它的参数化会想办法封锁在子装配内部,当子装配通过参数化的设计解决了自己这一级上的配合问题后,而在它参与到顶级装配的时候,就可以只发布或参考自己所必须发布或使用的参数而不需要再生自己内部的参数,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参数的计算量(实际上,大型产品的坐标对齐的方式也是参数化的一种,虽然看起来不那么参数)。
我也明白这样说的人其实停留的是更低一层的设计上,他们通常针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外观;姑且不论是否可以全参实现,就算确实这个时候全参可能没有优势,但是一个模型要想变成非参那是最容易不过的了,不过是举手之劳。
又或者有人说,但这个时候对非参模型的修改proe就完全比不上ug了,姑且也假定这个命题成立,把这个外观的构建放到整个产品设计和制造环节,你就会发现这不过是占时间量非常小的一个环节,更大量的工作是在于内部的错综复杂的传动、配合的设计工作上,如果说为了节省一点小时间而需要耗费大时间,无异于是捡了芝麻丢西瓜。
又或者有人说,ug也可以参数化啊,这不正是混合建模的好处吗?只是,不要忘了:有和做的好是两码事;如果说两个方面都做的很好,那自然是最好的,但是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
这其实也是造成现在百花齐放局面的原因。
同样,我这一段文字也并没有否定ug或者混合建模的意思,我要说的是参数化不管是在产品规模有多大多小,都是具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的,甚至可以说,规模越大价值越大。
下一次,不要动不动就拿大型产品来说事,真有本事,就拉一个大产品出来遛一遛。
顺便带一句,不知道复杂和大型的定义标准是怎么样?3.ug适用做飞机和汽车这样的大型产品,proe适合做小家的消费电子这些小型产品。
proe是否适合做飞机汽车这样的大型产品我不得而知,因为我没做过。
但是很多时候,市场并不是由技术说了算的,像汽车和飞机商这样的制造业巨头,基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caita、ug 可以说是和这些制造巨子一起发展起来的;在proe开始行以前,他们都已经牢牢占据了这些公司或企业中的位子,经过了多年的设计数据积累,要想这些巨头们换一个设计软件推倒重来,确实无异于让他们自杀,因此在这些公司所进行的软件选型通常不过就是作为一个压价的筹码而已。
而对于行业的后来者,一方面起步的时候通常需要和前辈兼容,既然前辈有使用这个软件的成功案例,也采用一样的软件自然显得更安全和保险点,因此也会习惯性的采用相同的软件,这点上是具有传染效应的,特别是对汽车和飞机这些投入成本巨大的行业,任何风险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所以除非出现非常不对称性的优势,否则其它软件基本无法再替代他们的位置。
在这点上,无疑catia和ug具有proe无法比拟的时间优势和客户优势。
而在另一方面,因为proe 缺乏在这些行业上的应用经验积累,因此导致在这些行业上的落后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这并不足以说明说明一个技术的优劣性。
在实际的应用上,一个汽车或飞机的设计,却也并不是靠单一一个软件完成的,很多情况下不同的部分就是采用不同的设计软件设计的,包括proe。
关于这些行业上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也没有统计数据,因此也无法做出什么样肯定的结论了。
如果非要从行业上来断定一个软件的优劣,那么在新兴的电子、高科技行业大家都在同一起点短兵相接同台竞争胜者为王不是更有说服力?如果说承认proe在这些行业上的优势是不是就表明proe要比其它软件更高一筹?特别是在我们这一片可以不计成本使用软件的大陆上更具说服力。
当然实际上这个局面也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传染性的结果,我这样说只是以此说明一个软件在行业上的优势并不能完全说明技术上的问题。
类似飞机和汽车这些产品的设计,更重要的是产品知识和经验,真正在软件上的应用并不见得就一定比其它的产品更复杂和要求更高。
而总是举着这样的大旗子来吓唬人的说白了就是狐假虎威,一说飞机、汽车,多牛啊。
但一般来说,在网上这样说的人基本自己也没有机会去设计飞机和汽车,更多的也还是画画山寨产品,因此建议你还是用proe比较好啊。
(更多精彩源自无维网)设计飞机、汽车,nb的不是软件,是设计者。
我要说的就是这么一句4.ug修改比proe方便和容易的多这个也是不少cad用户包括用过ug还是没用过ug的比较常见的论调。
要维持proe的参数化前提下的修改,确实要比ug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修改方式显的刻板多了,要删除某个特征不是想删就删的事。
表面上看,这的确是很不方便,但在很多时候一时的痛快都会带来无尽的烦恼.举个简单的例子,保证两个特征的间隙,如果使用参数化方法,无疑要麻烦一点,需要借用另外一个特征的参考,而如果根据现在的间隙直接增加一点料自然显得直接的多。
单纯从这个特征的创建来说,后者确实节省了一点时间,但是从整个产品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配合情况有很多,如果每一个配合都通过这样的方式,当产品修改的时候所造成的重新修改的重复劳动时间将会比节省下来的时间要多的多,同时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检查这些间隙的配合。
因为人工参与的越多,产生错误的可能就越大。
从全局来看,这反而是浪费时间。
又或者有人说,这是用户自己的事,自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但是专业的事就应该用专业的方法来做,要妥协和放弃很容易,一个大型企业必须有完善的规则和纪律并强制执行才能维持高效的运作,一个软件也是如此。
在真正的工作中,不知道有多少用户都会有过为自己曾经的随便和图省事带来无穷的修改烦恼。
当然这种小修小补的便利性也是也很能得到模具设计者的欢心,在进行类似非参模型的修改的小修小补的时候好像是具有一定的优势,事实上也是这一部分人更喜欢发布有关软件优劣的言论(还有一个群体就是在校学生和老师);而对于一些有着丰富的产品经验的工程师却很少发表有关这些软件比较的言论,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哪个软件都存在着太多的不如意,看问题也就更加客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