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八年级物理下册8.1认识压强第1课时什么是压强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 认识压强一、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介绍压强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 压强的计算:教授压强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压强。
3.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探讨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让学生理解压强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4.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授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方法改变压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影响压强大的因素,运用方法改变压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难点:压强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轮胎打气时轮胎内的压强变化,引出压强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压强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讲解压强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压强。
讲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让学生理解压强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3. 例题讲解:挑选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压强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压强的实际应用。
6.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授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方法改变压强。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压强的定义2. 压强的计算公式3. 影响压强大的因素4.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下列物体的压强。
答案:根据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2. 题目二:分析下列实例,说明压强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第八章神奇的压强8.1认识压强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钉板两个、海绵、沙子、气球、肥皂、棉线、弹簧测力计、小桌、石块.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压力与压力的作用效果1.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2.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让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3.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4.以按图钉为例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让同学们想一想:在相同的压力的情况下,不同的接触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一样呢?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接着演示压强小桌的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和步骤.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再把小桌腿朝上放在泡沫塑料上,再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比较两次实验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从而得出: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典例解读【例1】小宇同学利用A、B两物体、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1)实验中小宇是通过观察_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______所示实验.(4)小宇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 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丁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实验中,泡沫受到压力凹陷下去,泡沫的凹陷程度越大,说明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因此该实验是用泡沫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可知,这两次实验中受力面积相同,乙图比甲图中压力大,泡沫凹陷程度也大,由此可得出结论: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3)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就要控制压力不变而受力面积不同,甲和丙两图符合题意;(4)研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应该保持压力不变,小明实验时没有保持压力不变,实验过程中压力和受力面积同时变化,无法研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答案】(1)泡沫的凹陷程度 (2)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3)甲和丙 (4)没有控制压力不变(二)压强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2.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 =F S .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3.单位:牛顿/米2,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压强单位除了帕斯卡外,还有千帕(kPa)、兆帕(MPa).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 MPa =103 kPa =106 Pa =106 N/m 2.4.课堂练习:单位换算1.56 MPa =________=________Pa ;78000 Pa =________=________kPa.5.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 Pa 的含义是:1 m 2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1.5×104 N.典例解读【例2】如图所示,陈明同学在沼泽地中陷得较深,张华同学脚下垫有木板,没有陷进沼泽.此现象说明( )A.陈明同学对地面产生较大的压力B.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受压面积有关C.张华同学对地面产生较大的压力D.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解析】陈明和张华两位同学对沼泽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是张华脚下垫有木板,受力面积大,压力作用效果小,说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受压面积有关.【答案】B(三)例题讲解边讲述边板演解题过程,给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解题的示范.讲完后,一定要特别交代在解题时面积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平方米,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举例说明:如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5×106 Pa,混凝土是(5~50)×106 Pa等等.为了不压坏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压强小于物体能承受压强,因此人们就想方设法减小物体受到的压强.根据压强的公式可知:在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接着让学生读图8-6,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观看”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视频,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典例解读【例3】如图所示的四种措施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A.铁轨铺在枕木上B.切蛋器装有很细的钢丝C.书包带做得很宽D.大型平板车装有很多车轮【解析】【答案】B【例4】把吹胀的气球压在一根大头针上,稍一用力气球就被刺破,而用同样大小的力把它压在大量的大头针上,气球却安然无恙(如图所示).这是因为()A .气球受到的压力减小了B .气球的受力面积增大了C .气球受到的压强增大了D .压力对气球的作用效果更明显了【解析】把吹胀的气球压在一根大头针上,稍一用力,超过气球承受的压强,气球会破;用同样大小的力把它压在大量的大头针上,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这个压强没有超过气球承受的最大压强,气球不会破.【答案】B【例5】在窗子密闭的旅行车上备有逃生锤,遇到紧急情况时,乘客可以用逃生锤打破玻璃逃生,图中的四把铁锤,质量相同,形状不同.为了更容易打破玻璃,应该选择的铁锤是()A B C D【解析】在压力一定时,减小逃生锤和玻璃的受力面积,可以增大逃生锤对玻璃的压强,这样力的作用效果最明显,以便打破玻璃顺利逃生.【答案】D【例6】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块砖分别平放和立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砖的长∶宽∶高为4∶2∶1,若砖平放时对地面的压强为p 1,立放时对地面的压强为p 2,则p 1∶p 2等于()A .8∶1B .4∶1C .1∶4D .1∶8【解析】平放和立放时砖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之比:S 1S 2 =4×22×1=41,由压强公式p =F S可知,平放和立放时压强之比p 1p 2=GS 1G S 2=14.【答案】C【例7】如图所示,a 、b 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均匀圆柱体,已知底面积S a =3S b ,高度h b =2h a ,对地面的压强p a =p b ,圆柱体密度分别为ρa 和ρb ,对地面的压力分别F a 和F 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ρa =ρb ,F a =F bB .ρa =2ρb ,F a =3F bC .ρa =1 2 ρb ,F a =1 3F bD .ρa =1 3ρb ,F a =3F b 【解析】均匀的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强:p =F S =G S =mg S =ρVg S=ρShg S=ρhg ;已知p a =p b ,故有ρa h a g =ρb h b g ,又由于h b =2h a ,故ρa =2ρb ;两个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力比:F a F b =p a S a p b S b =31,即F a =3F b . 【答案】B三、课堂小结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四、布置作业完成《·高效课堂》“课时作业”部分.。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 认识压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以第一人称,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学习压强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压强的定义,掌握计算压强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计算压强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境引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计算压强的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应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境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压力锅、气垫船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情境中压强的作用。
2. 讲解压强的概念:通过电脑和投影仪,我向学生讲解压强的定义,并结合实物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压强的概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压强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 课后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计算压强的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应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查找相关的实际案例,进一步应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境引入1. 选取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
2. 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压强概念。
第八章神奇的压强第一节认识压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2、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4、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及其建立过程;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难点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基础上过度到压强概念,并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
教学设计过程引入新课观察教材图8-1,并展示人在雪地行走及躺在钉床上的图片。
归纳并设问:这些都跟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那么什么是压力呢?压力的作用效果又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讲授新课一、什么是压力观察下图中茶杯对桌面,图钉对墙面,木块对斜面是否有作用力?方向如何?作用在什么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交流讨论。
指出:压力的概念及产生。
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是接触的物体之间相互挤压时产生的力。
思考:压力与重力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分析下图中压力和重力的关系是怎样的?指出:压力和重力没有直接关系。
转引: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一定作用效果,那么压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呢?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动手感受尝试分析。
引导学生认知到其实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分析控制变量法的常规过程:先使一个量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再使另一个量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材内容,并演示活动。
播放实验录像。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形成结论:(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认识压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压强是是反映力的作用效果的另一个方面。
压强就是专门用来描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变的,物体的形变程度用压强来描述,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压强,压强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有意义的,是有用的。
本节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等章节的学习,因此本节是一个核心章节,基础章节,本节是否学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⑴、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能区分重力和压力。
⑵、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⑶、压强的概念,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⑷、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技能:⑴、运用所学的压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⑵、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⑶、通过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提高处理数据的能力,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
⑵、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1、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2、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实验探究法为主。
教学器材: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多媒体课件、沙盘、小刀、一端削尖的铅笔教材分析:教材的编写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
首先从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感受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求知欲。
通过方便、直观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概念。
在理解了压强的概念和公式的物理意义之后,引导学生应用获得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思路:针对本节教学的基本要求,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8.1 认识压强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认识压强。
2. 详细内容:(1) 压强的概念及其定义;(2) 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3)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4) 液体压强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2. 能够运用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方法和液体压强的特点;2.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及其定义,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压力计、海绵等);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压强的实际例子,如:为什么深海处的海水压力很大?2. 知识点讲解:介绍压强的概念,讲解压强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 实验演示:进行压强实验,展示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5.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关于压强的题目,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讲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压强的概念;2. 压强的计算方法;3. 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4. 液体压强的特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压强。
解答: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2. 题目:一个大气压可以支持多高的水柱?解答:一个标准大气压约为1.013×10^5 Pa,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一个大气压可以支持的水柱高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认识压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压强》为沪粤版第八章《神奇的压强》第一节,此章讲述压强和浮力的知识,压强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也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
本节主要有压力和压强两部分内容。
本课时重点讲授压力和压强及压强的应用。
由于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而理解压强概念的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系,鉴于此,我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同时,压强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通过大量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让学生总结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压力的慨念;②理解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压强的概念;③知道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④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②通过探究压力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使学生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并增强分析问题及科学表述实验结论的初步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形成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通过交流与评价,得到激励。
培养乐于和他人合作进行探究的团队精神。
③学生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大小均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结论)【教学难点】1.探究过程中实验的设计(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教师使用:PowerPoint课件、水袋、钉床。
给学生提供:海绵、细沙、自制压力小桌、钩码、弹簧测力计、宽度不同的包装带、学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观看视频,演示实验—躺钉板床”(2个不同钉床、1个水袋)问题:水袋会被扎破吗?演示1:把水袋轻轻地放在有很多钉子的钉床上;演示2:把水袋轻轻地放在有多个钉子的钉床上,再放上砖块。
第1课时什么是压强
知识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及其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教学准备
图钉,气球,钉板、砝码,海绵,小木桌,多媒体课件等。
一、新课引入
让学生观察教材P62图8-1,并思考:为什么图钉的钉尖做得很尖,而钉帽做得很大?为什么坐沙发比坐板凳舒服?为什么刀口磨得越薄,刀越锋利?你认为书包带宽一些好,还是窄一些好,为什么?
教师引导并提问:它们都跟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那么,什么是压力呢?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压力
让学生观察教材P62图8-2中所示的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对受力物体产生什么效果?并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来。
练习:(1)向墙面按图钉,墙面受到的压力;(2)向天花板上按物体,物体对天花板的压力。
教师提问:这些力的方向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作压力。
知识拓展分析:
1.压力产生的条件:物体间相互接触,而且有挤压作用
2.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受力物体内部
3.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
4
5.联系: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且两个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
探究点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1:指导学生做钉板扎气球实验。
第一次,把气球放在有很多钉子的钉板上,然后用一盒砝码压气球,气球不破。
老师提问:“有没有同学能够想到办法用钉子把气球弄破?”接下来做实验验证学生的想法。
换一块有一颗钉子的钉板,其他的都不变,重复第一次实验,气球破了。
学生思考先后两次的不同之处,找出原因:受力面积不同。
活动2:再拿一个气球放在有很多钉子的钉板上,在气球上压一盒砝码,气球不破。
让一位学生,用力向下压,结果气球破了。
学生思考先后两次不同之处,找出原因:压力大小不同。
1.提出问题: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1)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2)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1)如果我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应该怎样做?实验方法是什么?(2)如果我要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应该怎样做?实验方法是什么?
4.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5.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1)
(2)
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探究点三:什么叫压强
教师提问: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我们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教师引导:利用以前学过的速度知识和现在的压力作用效果进行类比,找出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测量人对地面的压强。
教师归纳总结:
1.由于压力的作用效果同时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利用比值定义法引出压强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作压强。
即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 =F
S (适用
一切物体)。
2.压强的单位:Pa
1Pa =1N/m 2,表示在1m 2
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
3.压强的大小
(1)让学生了解教材P65图8-4中一些物体的压强; (2)人站在水平地面上产生的压强约为10000Pa ;
(3)物理课本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产生的压强约为60Pa 。
4.压强公式的应用
8.1 认识压强 第1课时 什么是压强
1.压力 (1)定义 (2)方向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
⎧压力大小受力面积
2.压强
(1)定义 (2)单位 (3)公式
压强是生活中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
本节内容主要建立在前面学过的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外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
本节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前提。
由于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容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