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中职教材电子书目(2019.09.16)(1)
- 格式:xlsx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4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2-2-⎬⎭)奇数集合}k ∈Z ;)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强化练习”、“∈”或“的子集,并且集合.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于集合A、B、C,如果(1){1,3,5}(2){2}(3){1}⑶{2}{ x | |x |=2}; ⑷2N ; ⑸a { a }; ⑹{0}; ⑺{1,1}-2{|10}x x +=. 解⑴{1,3,5}{1,2,3,4,5,6}; ⑵{x |x 2=9}={3,-3};⑶ 因为{|2}{2,2}x x ==-,所以{2}{2}x x =;⑷2∈N ; ⑸a ∈{a }; ⑹{0};⑺因为2{|10}x x +==,所以{1,1}-2{|10}x x +=.【课题】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通过上面的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出集合C 中的元素是由既属于集合A 又属于集合B 中的所有元素构成的,也就是由集合A 、B 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 称作是A 与B 的交集.归纳 总结了解关系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 、B ,由集合A 、B 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A交B ”.即{}A B x x A x B =∈∈且.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总结 归纳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强调 图像 含义思考 理解 记忆 观察带领 学生 总结 三个 问题 的共 同点 得到 交集 的定义1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已知集合A ,B ,求A ∩B . (1) A ={1,2},B ={2,3}; (2) A ={a ,b },B ={c ,d , e , f }; (3) A ={1,3,5},B = Æ; (4) A ={2,4},B ={1,2,3,4}.说明观察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交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4)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B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 解 解方程组0,4.x y x y +=⎧⎨-=⎩得2,2x y =⎧⎨=-⎩.所以(){}2,2A B =-.例3 设{}|12A x x =-<,{}|03B x x =<,求AB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 {}{}|12|03AB x x x x =-<<{}|02x x =<. 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2)A A A = ,∅=∅ A ; (3)B B A A B A ⊆⊆ ,;(4)如果A B A B A =⊆ 那么,.讲解 说明引领 强调 含义说明 启发 引导观察 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了解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强调 数形 结合 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求y23}4,求A.巡视指导}4,求A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B x A x x B A ∈∈=或 ;(2)交运算是寻找两个集合都有的公共部分,并运算是将两个集合所有的元素进行合并.(3)列举法求解时要不重不漏,描述法求解时要利用好数轴并注意端点的处理.强调理解 强化 式强 调重 点突 破难 点70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设{}{}2,1,0,1,5,3,2-==B A ,求B A ,B A .解{}{}{}22,1,0,15,3,2=-= B A ;{}{}2,1,0,15,3,2-= B A {}5,3,2,1,0,1-=.例6 设{0{1A x x B x x =<=<≤2},≤3},求B A ,B A . 解 将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1AB x x =<≤2},{0AB x x =<≤3}.引领 分析讲解 说明领会 思考 求解进行 并交 的对 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 75*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你的学习效果如何?1.{}{}1,0,1,2,0,2,4,6A B =-=,求B A ,B A .2.{}{}22,04A x xB x x=-<=,求B A ,B A .引导 提问 巡视 指导回忆 反思 动手 求解培养 学生 总结 反思 学习 过程 的能 力【课题】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求A B,A B.明确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表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A x x U x A =∈∉且.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U 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U 为实数集R 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将UA 简记为A ,读作“A 的补集”.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求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强调引导说明记忆 观察 领会表示 方法 的书 写规 范性 充分 利用 图形 的直 观性2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设{}0,1,2,3,4,5,6,7,8,9U =,{}1,3,4,5A =,{}3,5,7,8B =. 求A U及B U .分析集合A 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U 而且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例2 设U =R ,{}|12A x x=-<,求A .分析 作出集合A 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A .说明讲解引领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补 集的 含义 及其运算 特点 突出 数轴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属于集合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U,U U)=A.U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1.3.3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U U)()U U,(U(U分析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U{ U()(){}0,2,6,9 U UA;。
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要求1.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写作、听说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要求掌握拼音、笔画、字体、标点等基本语文知识。
能够正确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能够进行简单的写作训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能够进行日常交流。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安排2.1 教学内容课文学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文,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文基础知识:拼音、笔画、字体、标点等的基本知识。
写作训练: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听力训练:听录音,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2.2 教学安排每学期安排16周,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
每节课时分配:课文学习占40%,语文基础知识占20%,写作训练占20%,听力训练占20%。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传授语文知识。
实践法:通过写作训练、听力训练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电子教案:利用电子教案,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如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考试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占总评的60%。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工具5.1 教学资源教材:外研版中职国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主编赵大鹏,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语文出版社出版,2001年第一版,2005年修订出版,这份目录为修订本。
第一册梳理文章思路第一单元一、窗(钱钟书)二、漫步在“思想者”的庭院里——访罗丹雕塑博物馆(柳鸣九)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四、胡同文化(汪曾祺)第二单元五、雨中登泰山(李健吾)六、内蒙访古(翦伯赞)七、幽径悲剧(季羡林)八、拿来主义(鲁迅)把握内容要点第三单元九、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一0、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茅盾)一一、《宽容》序言(房龙)一二、雅舍(梁实秋)第四单元一三、过万重山漫想(刘征)一四、黄鹂——病期琐事(孙犁)一五、说“后生可畏”(邵燕祥)一六、妈妈(乔典运)《诗经》和《楚辞》第五单元一七、《诗经》三首静女氓无衣一八、楚辞两首(屈原)湘夫离骚(节选)文言词语积累第六单元一九、《论语》两章季氏将伐颛臾荷蓧丈人二0、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二一、逍遥游(节选)(《庄子》)二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写作一、学校生活二、家中趣事三、社会风闻四、社会人物五、游记六、常用应用文计划总结简报通知启事海报公约规定制度守则口语交际一、朗读二、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口语表达方式基础训练二、听、问、答、辩——口语交际基础训练语文活动一、诗文朗诵会二、文学社团组建与活动三、手抄报展评附录一、古代诗词选读一、汉代五言诗三首长歌行(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乐府民歌)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二、古体诗两首短歌行(曹操)白马篇(曹植)三、归园田居(其一)(陶潜)附录二古代散文选读一、勾践灭吴(《国语》)二、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三、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四、庖丁解牛(《庄子》)五、察今(《吕氏春秋》)附录三常用汉语工具书及使用方法简介第二册阅读质疑问难第一单元一、牡丹的拒绝(张抗抗)二、月迹(贾平凹)三、忆儿时(丰子恺)四、同题散文两篇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罗曼?加里)第二单元五、信仰自白(爱因斯坦)六、智慧的喜悦(朱铁志)七、东山岛梦蝶(毛志成)怎样欣赏小说第三单元八、药(鲁迅)九、《子夜》(节选)(茅盾)十、项链(莫泊桑)十一、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唐代诗歌第四单元一二、古体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将进酒(李白)兵车行(杜甫)琵琶行(白居易)一三、律诗三首登高(杜甫)阁夜(杜甫)山居秋暝(王维)一四、绝句四首越中览古(李白)石头城(刘禹锡)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过华清宫(杜牧)一五、词二首菩萨蛮(温庭筠)虞美人(李煜)文言句式积累第五单元一六、赤壁赋(苏轼)一七、项脊轩志(归有光)一八、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一九、陈情表(李密)第六单元二0、鸿门宴(司马迁)二一、赤壁之战(司马光)二二、五人墓碑记(张溥)二三、殽之战(《左传》)写作一、一事一议二、描写场面三、介绍制作程序四、事件通讯五、读后感六、常用应用文请示会议记录条据书信慰问信表扬信感谢信证明信口语交际一、拜访与接待二、说服与拒绝三、感谢与道歉四、赞美与批评语文活动一、好书推介会二、影视评论、歌曲评论第三册阅读揣摩摩语言第一单元一灯下漫笔(节选)(鲁迅)二、简笔与繁笔(周先慎)三、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臧克家)四、新疆的歌(王蒙)第二单元五、三峡猿声(王维洲)六、中国园林的风格(陈从周)七、自然、美丑与艺术家的眼睛(罗丹)八、流行服饰的非理性(板仓寿郎)怎样欣赏散文第三单元九、荷塘月色(朱自清)十、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十一、故都的秋(郁达夫)十二、外国散文两篇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冬天之美(乔治?桑)《水浒传》《三国演义》导读第四单元十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十四、智取生辰纲(施耐庵)十五、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十六、失街亭(罗贯中)宋词十七、雨霖铃(柳永)十八、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十九、词两首鹊桥仙(秦观)声声慢(李清照)二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现当代诗歌二一、词两首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二二、现代诗两首炉中煤(郭沫若)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三、当代诗两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文言文的诵读第七单元二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二五、屈原列传(司马迁)二六、阿房宫赋(杜牧)第八单元二七、石钟山记(苏轼)二八、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二九、登泰山记(姚鼐)写作一、介绍一种职业的特点二、解说一种事物形成的原因三、人物访问记四、我喜欢这职业五、论职业道德六、常用应用文广播稿推荐信求职信履历聘请书应聘书建议书邀请信申请书口语交际一、演讲二、致辞三、论辩四、主持语文活动一、演讲会二、课本剧三、社会调查附录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四册阅读第一单元一、奇妙的人体(一丁)二、海洋与生命(童裳亮)三、眼睛与仿生学(王谷岩)四、神奇的极光(曹冲)第二单元五、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六、遥感(陈述彭)七、宇宙的未来(霍金)怎样欣赏戏剧八、雷雨(选场)(曹禺)九、威尼斯商人(选场)(莎士比亚)一0、屈原(选场)(郭沫若)一一、茶馆(选场)(老舍)一二、打渔杀家(选场)(无名氏)《红楼梦》选读第四单元一三、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一四、宝玉挨打(曹雪芹)一五、诉肺腑(曹雪芹)一六、抄检大观园(曹雪芹)外国诗歌第五单元一七、致大海(普希金)一八、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一九、啊,船长,我的船长!(惠特曼)二0、孤独的收割人(华兹华)文言文的翻译第六单元二一、劝学(《荀子》)二二、师说(韩愈)二三、过秦论(贾谊)二四、六国论(苏洵)第七单元二五、归去来兮辞(陶潜)二六、滕王阁序(王勃)二七、兰亭集序(王羲之)二八、愚溪诗序(柳宗元)写作一、人物小传二、解说生活中的一种科学道理三、思想评论四、我的明天五、论竞争上岗六、常用应用文述职报告实验报告读书札记请柬日记贺词对联口语交际一、推销二、导游三、采访四、洽谈语文活动模拟竞聘附录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常用成语使用举倒。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目录作者: 加入日期:06-07-14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目录(1—4册+《高职语文》)说明:本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谢海泉。
教材采用“4+1”模式编写,即:为“初中后”的中职学段编写四册《语文》,每学期用一册,两学年共四册(第4册系“提高本”,可选修)。
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可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为后续的高职学段编一册《高职语文》教材(也可供非五年制高职院校选用),使学生能在深度和广度拓展语文学习,进一步掌握语文这一文化载体和交际工具,争取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会员详细的地址:福建省福州环保职业中专学校(350002)姓名:陈锦海第一册第一单元多读与善感1、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季羡林(3)2、冬天,请不要砍树肖铁(7)3、读唐诗新感悟刘心武(10)4、读书人是幸福人谢冕(14)单元综合练习(16)第二单元筛选与运思5、荷塘月色朱自清(19)6、风景谈茅盾(23)7、选择与安排朱光潜(29)单元综合练习(36)第三单元主旨的提炼8、朱自清先生冯至(41)9、套袖铁凝(44)10、自甘做牛与叫人做牛谢云(48)单元综合练习(51)第四单元古诗文解读(一)11、伐檀《诗经》(55)12、涉江(节选)屈原(57)13、唐诗二首李白杜甫(59)14、宋词二首柳永岳飞(63)15、劝学荀子(65)1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8)单元综合练习(70)第五单元散文赏读17、前赤壁赋苏轼(74)18、黄山记徐迟(77)19、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84)单元综合练习(87)第六单元口语交际•书信往来介绍(117)交谈(121)书信•手机短信(127)单元综合练习(137)第七单元会议主持•会议记录•会议纪要会议主持(141)会议记录(146)会议纪要(149)单元综合练习(154)第二册第一单元思路的探寻1、祝福拉萨郭保林(3)2、遥感陈述彭(7)3、简笔与繁笔周先慎(12)单元综合练习(16)第二单元文路的展开4、读海陈祖芬(21)5、落叶谈区振棠(25)6、人•物•语言老舍(30)单元综合练习(34)第三单元表达方式的揣摩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38)8、故都的秋郁达夫(44)9、胡同文化汪曾祺(48)单元综合练习(53)第四单元古诗文的解读(二)10、庖丁解牛《庄子》(56)11、鸿门宴司马迁(60)12、阿房宫赋杜牧(66)13、石钟山记苏轼(70)14、元散曲二首(73)单元综合练习(77)第五单元诗歌赏读15、诗歌欣赏的准备谢冕(80)16、唐诗二首(85)17、宋词二首(87)18、中国现当代诗歌一组(90)19、外国诗歌二首(98)单元综合练习(101)第六单元广播•采访•消息•办报一、广播(139)二、采访(143)三、消息(146)四、办报(149)单元综合练习(155)第六单元演讲与论辩一、演讲(159)二、论辩(174)单元综合练习(185)第三册第一单元表达方式的运用1、汉堡港的变奏柯岩(3)2、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9)3、山永远在李国文(14)单元综合练习(18)第二单元言的品味4、白发苏州余秋雨(23)5、一场耐人寻味的“空战” 王谷岩(30)6、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臧克家(34)单元综合练习(41)第三单元文字的锤炼7、语言感受的灵敏度秦牧(45)8、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赵丽宏(50)9、神奇的极光曹冲(53)单元综合练习(59)第四单元古诗文解读(三)10、师说韩愈(65)11、项脊轩志归有光(68)12、春江花月夜张若虚(71)13、与妻书林觉民(74)单元综合练习(78)第五单元小说赏读14、荷花淀孙犁(83)15、陈奂生上城高晓声(90)16、守财奴巴尔扎克(101)17、林黛玉进贾俯曹雪芹(111)单元综合练习(123)第六单元调查与调查报告一、调查(158)二、调查报告(167)单元综合练习(178)第七单元推销•洽谈•广告•合同一、推销(182)二、洽谈(186)三、广告(190)四、合同(193)单元综合练习(199)第四册第一单元比较阅读1、梅花欢喜漫天雪陈晋(5)2、抒情散文二篇(9)3、议论散文二篇(15)单元综合练习(22)第二单元研读交流4、《项链》研读(28)5、“话题作文”之我见(45)单元综合练习(55)第三单元文章评改6、名家修改文章范例二则(60)7、评改《读书卡片的制作和使用》金戈(66)8、评《读和写》(节选)叶圣陶(69)9、《旅客住宿细则》评析李炳棠何炽才(73)单元综合练习(76)第四单元古诗文解读(四)10、琵琶行(并序)白居易(80)11、正气歌(并序)文天祥(85)12、滕王阁序王勃(89)13、谏太宗十思疏魏征(95)14、游褒禅山记王安石(98)单元综合练习(101)第五单元剧本欣赏15、长亭送别王实甫(107)16、雷雨(节选)曹禺(113)17、威尼斯商人(节选)莎士比亚(127)单元综合练习(142)第六单元公务活动通知报告请示计划总结公务活动(180)通知(185)报告(189)请示(195)计划(197)总结(198)单元综合练习(204)第七单元投诉报警与报案诉讼文书投诉(208)报警与报案(212)诉讼文书写作(218)单元综合练习(228)《高职语文》第一单元亲近自然1、听听那冷雨余光中22、纵笔昆仑马力73、索溪,索溪张灵均13单元练习16第二单元社会观察4、城市化:失衡的加速孙英兰225、审计长的“铁面”和“柔情”余玮276、动物之悲责在谁?蔡亚娜缪绅裕37单元练习44第三单元人生感悟7、人生寓言周国平488、“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529、乐观与快乐[丹麦]池远莲5710、生活赐予的白丁香刘心武60单元练习67第四单元历史回眸11、谏逐客书李斯7212、悲怆与寂寞夏坚勇7613、世纪行•伟大的磐石(节选)晓鹰留青85单元练习93第五单元哲理沉思14、捉不住的鼬鼠——时间漫笔周涛9615、沙之聚张抗抗10016、辋川尚静朱鸿103单元练习107第六单元文学览胜一、古诗词长恨歌白居易112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116二、中外现当代诗歌雨巷戴望舒117致橡树舒婷120西风颂[英]雪莱122三、现当代散文追悼志摩胡适125都江堰余秋雨132四、古今小说青梅煮酒论英雄罗贯中137春之声王蒙140五、剧本赏读红楼梦(越剧剧本节选)徐进146泰坦尼克号(电影剧本节选)[美]詹姆斯•卡梅隆153单元练习160第七单元走近大师煌煌上庠卞毓芳162古代感觉蔡翔171马克思在伦敦南帆176单元练习181第八单元文化博览无与伦比的“三星堆”文化瑰宝肖平186西安这座城贾平凹195石头与中国文化朱郁华199单元练习203第九单元笔意纵横写作须寻源叶圣陶206拿起笔,用心去写张炜210校园文萃(两篇)215单元练习220第十单元步入职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224敬业与乐业梁启超227就业新观念罗兰231单元练习234附录一、读、译、赏、写相关知识239二、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242三、各种文体常识249。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电子教案(总19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课题】6.1 数列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教学设计】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其中,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a表示第1项,….当n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教师教学后记】【课题】6.2 等差数列(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等差数列的定义中,应特别强调“等差”的特点:d a a n n =-+1(常数).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教材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次迭代的过程,所用的归纳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公式的正确性还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例2是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中任一项的巩固性题目,注意求公差的方法.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1n a n d a 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教师教学后记】【课题】6.3 等比数列(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在内容上相类似,要让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去理解和记忆,并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推导通项公式的基础,教学中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强调“等比”的特点:q a a nn =+1(常数). 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与等差数列一样,教材中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归纳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完全归纳法,公式的正确性也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这一点不需要给学生讲.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1a ,q ,n , n a , 只有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教材中例2、例3都是这类问题.注意:例3中通过两式相除求公比的方法是研究等比数列问题常用的方法.从例4可以看到,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则将这三个数设成是aq a qa,,比较好,因为这样设了以后,这三个数的积正好等于,3a 很容易将a 求出.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教师教学后记】【课题】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2)掌握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能力目标: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与熟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教学难点】已知两个向量,求这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以及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教学设计】从“不同方向的力作用于小车,产生运动的效果不同”的实际问题引入概念.向量不同于数量,数量是只有大小的量,而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教材中用有向线段来直观的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数量可以比较大小,而向量不能比较大小,记号“a>b”没有意义,而“︱a︱>︱b︱”才是有意义的.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借助于位移来引入向量的加法运算.向量的加法有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向量的减法是在负向量的基础上,通过向量的加法来定义的.即a-b=a+(-b),它可以通过几何作图的方法得到,即a-b可表示为从向量b的终点指向向量a的终点的向量.作向量减法时,必须将两个向量平移至同一起点.实数λ乘以非零向量a,是数乘运算,其结果记作λa,它是一个向量,其方向与向量a相同,其模为a 的λ倍.由此得到λ⇔=a b a b∥.对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要特别注意“非零向量a、b”与“0λ≠”等条件.【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创设情境兴趣导入如图7-1所示,用100N①的力,按照不同的方向拉一辆车,效果一样吗?图7-1介绍播放课件引导分析了解观看课件思考自我从实例出发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AB.,零向量的方向是不确定的.线平行,两个向量的方向相反.EBC AC AB BC AC22AD AB AC=+526723'︒θ1F 2F θF F =F F +=-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1212cos F F F k+==θ,所以12cos k F =θ.【想一想】根据例题4的分析,判断在单杠上悬挂身体时(如图7-12),两臂成什么角度时,双臂受力最小?图7-12说明 强调引领讲解 说明引领 分析观察思考 主动求解观察 思考 求解领会注意 观察 学生是否理解 知识 点F 1F 2k θ 图7-11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讲解说明思考求解反复强调62*运用知识强化练习1.练习如图,已知a,b,求a+b.2.填空(向量如图所示):(1)a+b=_____________ ,(2)b+c =_____________ ,(3)a+b+c =_____________ .3.计算:(1)AB+BC+CD;(2)OB+BC+CA.启发引导提问巡视指导思考了解动手求解可以交给学生自我发现归纳65(图1-15)bbaa (1)(2)第1题图2)可以得到:起点相同的两个向量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解 如图7-14(2)所示,以平面上任一点O 为起点,作OA =a ,OB =b ,连接BA ,则向量BA 为所求的差向量,即BA = a -b .【想一想】当a 与 b 共线时,如何画出a -b .说明领会思考求解 观察 学生 是否理解知识 点70*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填空:(1)AB AD -=_______________,(2)BC BA -=______________, (3)OD OA -=______________.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AB =a ,AD =b ,试用a , b 表示向量AC 、BD 、DB .启发 引导 提问 巡视 指导思考 了解 动手 求解可以 交给 学生自我发现归纳72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观察图7-15可以看出,向量OC 与向量a 共线,并且OC =3a .质疑思考引导启发学生BbOaAba(1)(2)图7-14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并同类项等变形,可直接应用于向量的运算中.但是,要注意向量的运算与数的运算的意义是不同的.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理解 记忆引导 启发 学生得出结论78*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6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O 为两对角线交点如图7-16,AB =a ,AD =b ,试用a , b 表示向量AO 、OD .分析 因为12AO AC =,12OD BD =,所以需要首先分别求出向量AC 与BD .解AC =a +b ,BD =b −a , 因为O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所以 1122==AO AC (a +b )=12a +12b ,OD =12BD =12(b −a )=−12a +12b .例6中,12a +12b 和−12a +12b 都叫做向量a ,b 的线性组合,或者说,AO 、OD 可以用向量a ,b 线性表示.强调 含义说明思考 求解领会思考注意 观察 学生是否理解知识 点图7-16,AB.的模相等并且方向相同时,称向量相等,记作活动探究【教师教学后记】【课题】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坐标的概念,了解向量加法、减法及数乘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2)了解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的坐标形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法则.【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的概念.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教学设计】向量只有“模”与“方向”两个要素,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首先将向量的起点放置在坐标原点(一般称为位置向量).设x轴的单位向量为i,轴的单位向量为j.如果点A 的坐标为(x,y),则i j,OA x y=+将有序实数对(x,y)叫做向量OA的坐标.记作OA=(x,y).例1是关于“向量坐标概念”的知识巩固性例题.要强调此时起点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到,当向量的起点为坐标原点时,其终点的坐标就是向量的坐标.例2是关于“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的知识巩固性例题.要强调与公式的对应.在研究起点为坐标原点的向量的基础上,利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介绍起点在任意位置的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的坐标等于原点到终点的向量的坐标减去原点到起点的向量的坐标,由此得到公式().数值上可以简单记为: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例3是关于“起点在任意位置的向量的坐标表示”的巩固性例题.要强调“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创设情境兴趣导入【观察】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的单位向量为i, y轴的单位向量为j,OA为从原点出发的向量,点A的坐标为(2,3)(图7-17).则图7-172OM=i,3ON=j.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知介绍质疑引导了解思考从实例出发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可以看到,从原点出发的向量,其坐标在数值上与向22,)y (如图由此看到,对任一个平面向量典型例题MAb=-(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想一想】观察图7-19,OA与OM的坐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例2已知点(2,1)(3,2)-P Q,,求PQ QP,的坐标.解(3,2)(2,1)(1,3),=--=PQ(2,1)(3,2)(1,3)=--=--QP.讲解说明主动求解15*运用知识强化练习1.点A的坐标为(-2,3),写出向量OA的坐标,并用i与j的线性组合表示向量OA.2.设向量34a i j=-,写出向量a的坐标.3.已知A,B两点的坐标,求AB BA,的坐标.(1) (5,3),(3,1);-A B(2) (1,2),(2,1);A B(3) (4,0),(0,3)-A B.提问巡视指导思考口答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得情况20*创设情境兴趣导入【观察】观察图7-20,向量(5,3)OA=,(3,0)OP=,(8,3)OM OA OP=+=.可以看到,两个向量和的坐标恰好是这两个向量对应坐标的质疑思考图7-19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 和.引导 分析参与 分析引导启发学生思考27*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1(,)x y =a ,22(,)x y =b ,则 1122()()x y x y +=+++a b i j i j1212()()x x y y =+++i j .所以1212(,)x x y y +=++a b . (7.6)类似可以得到1212(,)x x y y -=--a b . (7.7)11(,)x y λλλ=a . (7.8)总结 归纳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思考 归纳理解 记忆带领 学生 总结35图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