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饮酒》导学案(新版)苏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104.20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饮酒》这首诗,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
2. 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并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歌以田园诗最为著名,表达了回归自然、超然物外的思想。
2. 简介《饮酒》诗:这是陶渊明的一组田园诗中的一首,表现了诗人饮酒赏月、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饮酒》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对《饮酒》诗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2. 教师点评并引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背诵诗歌(5分钟)1. 让学生集体背诵《饮酒》诗,巩固学习成果。
2. 教师检查背诵情况,对背诵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饮酒》诗的主题和情感。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诗,使学生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到了其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背诵诗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以及诗歌意境的感悟,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饮酒》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的表现手法的学习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以有关饮酒的话题导入课题,然后板书课题《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作者、作品介绍:1、走近作者:展示陶渊明个人小档案,学生齐读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有名诗人。
性格:“娴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好读书”,“嗜酒”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2、作品介绍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组诗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三、诗韵朗读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划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2、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效果,并明确这首诗所适合的朗读语气。
3、学生以合适的。
语气和节奏再读诗歌,教师指导。
4、播放诗歌朗读范文,学生借鉴掌握。
5、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订正。
四、画面再现——理解诗意1、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回答)?明确:悠然五、合作探究——品读诗歌1、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2、展示历史背景知识,请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
《饮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课前预习
1、了解陶渊明
2、解释下列词语:
(1)、喧: (2)、君:
(3)、辨: (4)、忘言:
3、把本诗翻译成现代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课堂探究
1、学生自读、齐读。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2、讨论解决问题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2)、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3)、“悠然见南山”的“见”你能否换成“望”,为什么?
(4)、说说本诗的写作特点。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
六、自由背诵
七、我的收获。
饮酒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4)一、学习目标学习《饮酒》,我们旨在深入理解陶渊明的诗酒情怀与隐逸思想。
通过赏析诗歌,感受其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崇高境界。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陶渊明如何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深沉的人生哲理。
此外,我们还需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其独特的意象、生动的比喻和精炼的语言等。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情操,并以此为借鉴,思考如何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饮酒》的作者是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多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2.《饮酒》中“()”两句,表达了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心远地自偏,追求心灵宁静的境界。
3.“()”两句,描绘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成为表现隐逸生活的经典诗句。
二、选择题1.《饮酒》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尔”指代的是()A.结庐在人境B.而无车马喧C.采菊东篱下D.悠然见南山2.下列对《饮酒》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描绘了傍晚时分山中景色的美好B.通过飞鸟相伴而归,表达了自然的和谐C.隐含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满足D.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三、简答题1.请简要分析《饮酒》中“心远地自偏”一句的含义。
2.陶渊明在《饮酒》中是如何表现自己的隐居生活的?三、全诗译文陶渊明《饮酒》译文如下: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中心思想陶渊明《饮酒》的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高洁傲岸道德情操的追求以及对安贫乐道生活情趣的赞颂。
《喝酒(其五)-陶渊明》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喝酒(其五)》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沉思诗歌中所表现的生活哲理和价值观念。
【导学重点】1. 作者陶渊明及其作品《喝酒(其五)》;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生活哲理和价值观念。
【导学难点】1. 沉思诗歌中的抒情情感和哲理意蕴;2. 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导学过程】一、导入引导请同砚们沉思:喝酒在当代社会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现象?在古代的文人墨客眼中,喝酒又有怎样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呢?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屡屡发现对酒的赞叹和赞美,在这其中反映了怎样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呢?二、整体阅读1. 请同砚们默读全文《喝酒(其五)》,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2. 请同砚们说出诗歌中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诗人对酒的喜爱和赞美;3. 请同砚们沉思诗歌中所传达的意境是怎样的?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描绘和修辞手法来表现情感的?三、重点阅读1. 请同砚们重点阅读诗歌中的几个重点句子或段落,分析诗歌中表达的详尽情感和意境;2. 请同砚们开掘诗歌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和价值观念,沉思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什么?四、教室谈论1. 请同砚们盘绕诗歌内容展开谈论,分享自己对于酒文化和诗歌意境的理解;2. 请同砚们结合个人生活和经历,谈谈自己对于诗歌中所传达的哲理和价值观念的熟识和感悟;3. 请同砚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自己的心中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意蕴。
五、课后反思1. 请同砚们在课后写下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感悟和理解,沉思诗歌对于人生的启迪和意义;2. 请同砚们关注和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酒文化现象,沉思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3. 请同砚们通过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展示自己对于文学的奇特见解和品味。
【课后作业】1. 默写《喝酒(其五)》全文;2. 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作品,找出对酒的赞美和赞叹,分析其表达方式和意蕴;3. 完成一篇关于诗歌赏析和个人感悟的读后感;通过这样的导学案进修,期望同砚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观览古代诗歌作品,培育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同时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和哲理。
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通用5篇)九年级语文《饮酒》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在词句的品析中强化文言语感,体味本文素淡的描述中蕴涵的悠然遐思以及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在逐次递升的诵读要求及经历中强化良好阅读习惯和方法。
3.在朗读品味作品欣赏中获得审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1.阅读方法引领,帮助学生迁移运用;2.朗读品味,领略本文的意趣。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从素淡的描述中发现丰厚的意蕴。
2.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也没准备什么礼物,让大家猜个谜吧。
你从哪些地方知道这人是陶渊明?同学们这么聪明,那再送大家一个故事吧:陶渊明做彭泽县令的时候,准备把所有的田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粘高粱,并且得意地说:这下我可以尽情陶醉在酒中了。
可是,他的妻子坚持要种稻子,最后,陶渊明让步,一半种高粱,一半种稻子。
对陶渊明来说,饮酒是件很舒服的事,小饮小舒服,大饮大舒服,饮多了就醉过去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会他饮酒后的感受。
二、一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两遍2.指名读,正音3.指名读,注意节奏、语气4.译读,用自己的话来描绘5.齐读三、二读诗歌,深入领会1.理解“见”探究“见”的读音,说说原因(从动作、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境等角度进行比较)动作:无意看见与有意找寻心境:悠然,喜悦意境:欣赏与被欣赏朗读这四句诗2.理解“悠然”从“悠”的读音出发,悠是第一声,在古诗中我们称之为“平声”,读得时候应该怎样,用手比划一下,慢、长,体会“心静如水”,与大自然相亲相悦。
3.理解“结庐在人境”①诗人与自然相亲相悦的悠然心境,是置身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人境),什么意思?(人群聚集的地方)②为何不结庐在深山、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呢?(隐居山林只是形式上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灵)③身处人境,如何才能没有车马之喧呢?(心远)心远离了什么?心离远了,就离近了。
饮酒教案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法学法设计:1、诵读品味2、想象联想3、扩写诗歌课前活动设计:课前任选一名诗人,每人准备一首古诗,感情朗读,注意体会诗歌意境教学过程:一、导言: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回顾作者简介,背诵有关作品,体会诗人的心境及生活态度1、《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2、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三、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诗歌,明确:庐喧篱的读音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四、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叙述、议论]思考: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写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
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神来之笔:写景]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饮酒(其五)-陶渊明》导学案《喝酒(其五)/陶渊明》导学案一、课文导入1. 引入课文:今天我们要进修的课文是《喝酒(其五)》,这是唐代闻名诗人陶渊明的一首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对喝酒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激发学生兴趣:在古代,喝酒是一种文人雅事,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对喝酒的态度和情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二、课文进修1. 阅读课文:请同砚们大声朗读《喝酒(其五)》,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 理解课文:请同砚们回答以下问题:- 诗中的“酒”在诗人眼中是什么样的存在?- 诗中的“人生”在诗人眼中是怎样的?- 诗人为什么要喝酒?3. 分析诗句:请同砚们分组讨论以下诗句的含义:- “遇酒且呼量,今朝有酒今朝醉。
”-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4. 思考探究:请同砚们思考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 你认为诗人为什么要在喝酒中寻找快乐?- 诗中的“一心人”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诗中表达的人生观有何深意?三、课文拓展1. 诗歌赏析:请同砚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赏析,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2. 作文训练:请同砚们以《喝酒(其五)》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诗中人生态度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外阅读:请同砚们阅读《陶渊明集》,了解更多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和文学作品,扩展自己的文学知识。
四、教室小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喝酒(其五)》这首诗歌,体会到了诗人对喝酒和人生的思考。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启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愿我们都能像陶渊明一样,活出诗意人生。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饮酒》导学案(新版)苏教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学习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学法指导】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相关链接:【作家作品】【写作背景】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知识预习1、字音、字形、字义。
解释下列词语:1)喧:吵闹的声音。
2)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3)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4)辨:说明。
5)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说出诗的大意。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二、课堂探究(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3.散读课文。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
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
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
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四)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五)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六)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自然引出后面两句。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
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