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认知功能下降患者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9.64 KB
- 文档页数:7
【个案研究】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本文探讨如何对适应障碍的来访者做出认知行为治疗 ( CBT) 取向的个案概念化及其对咨询过程的重要指导意义。
4 个月前,来访者因工作变动、职位上升、支持系统改变等应激源,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怀疑自身能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 针对其认知的、情绪的和行为的问题开展咨询实践,采用贝克抑郁问卷( BDI) 、贝克焦虑量表( BAI) 和主观困扰程度( SUDs) 评估咨询前后及过程中情绪的变化。
结果显示,来访者的症状及总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本研究提示,针对适应障碍进行认知行为取向的个案概念化能有效指导咨询的实践。
适应障碍( adjustment disorder,AD) 是一种对应激源的适应不良的反应。
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如生病、家庭/婚姻问题、工作、经济问题等生活事件或其他重大的生活改变。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 ,情绪的反应和行为的变化需在应激源出现的3 个月内发生,且即使考虑到外在环境和文化因素,个体显著的痛苦和应激源的严重程度或强度也是不成比例的; 或( 并) 导致了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明显损害。
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适应障碍而言,心理干预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是最主要的方法,CBT 的干预策略( 如认知重建) 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改变关于压力源影响的非理性信念,从而缓解抑郁、焦虑和睡眠等问题。
此外,在沟通和情感需要方面给予支持也是非常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核心期刊上几乎检索不到针对适应障碍进行 CBT 个案概念化指导下的咨询或治疗的研究报告,缺少细致深入的个案分析,仅有的几篇是关于CBT 对社交焦虑、广泛性焦虑、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个案的咨询或治疗。
一例不良认知的案例分析天津医专-刘朝摘要:一个高中女学生小颖,因上课回答问题时,被老师当众指责,同学们哄笑,使其心理受到极大伤害,以致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怖。
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小颖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认为小颖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与小颖及其母亲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小颖调整不良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颖的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了对学校的恐怖,咨询效果明显关键词:恐怖,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小颖,女,17岁,高二学生,与父母同住。
父母为国家干部,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2、个人成长史: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
8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当时能背唐诗100首,深得长辈喜欢。
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喜欢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各方面表现都好,没有被老师批评过。
12岁来月经,周期不稳定,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
6岁以前父母同外公外婆一起住,父母亲工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多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6岁以后跟父母同住,父母关系好,对小颖要求高。
从小活泼外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提起有关上学的事情时,表现出烦躁、焦虑,言行一致,人格稳定。
4.身体状态:正常。
5.社会功能:影响了正常上课。
6.心理测验结果与分析:选择测试为SCL-90、SDS、SAS。
1、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2.3,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2.5,抑郁2.7,焦虑3.9,敌对1.4,恐怖3.1,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95;阳性项目数45个。
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2、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粗分45 分,标准分56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97·一例轻度抑郁的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报告刘 娟,姜喜双,詹天麒(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葫芦岛 125105)摘 要:来访者3个月前因毕业论文开题这一应激源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无力感、失眠、身体不适以及学习效率下降等症状,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其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开展工作,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主观困扰程度(SUDs)评估咨询前后及过程中情绪的变化。
经过8次咨询,来访者产生了更具适应性和功能性的信念,其症状及总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达到咨询预期目标。
任何人一旦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都应及时干预、积极治疗,早期干预疗效更好。
关键词:轻度抑郁;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报告 中图分类号:R74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20)04-0097-04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20.04.25收稿日期:2020-07-11作者简介:刘 娟,女,四川眉山人,讲师。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抑郁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情感障碍[1],目前多采用药物和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2],对于轻中度抑郁的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治疗(CBT)的疗效已被广泛证实[3],且求助者更愿意接受心理干预而非药物治疗[4]。
本文在CBT 结构框架下构建个案概念化,对一例轻度抑郁的来访者进行干预,以期为同行提供个案概念化及 CBT 技术的实践参考。
1 个案基本情况1.1 基本信息 小D,男,26岁,某高校研二学生,未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第一次来访时咨询师观察到小D 中等身高、身材偏瘦,穿着整洁干净,言谈举止礼貌客气,眼睛里有轻微血丝,面容憔悴,语言较少,说话声音较小。
1.2 来访原因及主要问题 来访者3个月前开始准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由于其所研究领域校内老师和同学无人涉及,且导师长期不在学校,孤立无援,怀疑自己的能力;经常感到情绪低落,觉得孤单无助,生活单调乏味;睡眠质量不好、感到疲惫,白天精力不好,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毕业论文进程缓慢;身体出现较重的湿疹和痔疮,身体不适,心情烦躁。
老年人认知功能训练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心理咨询是一种通过建立亲近、信任和安全的咨询关系,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的专业服务。
在老年人中,认知功能下降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和判断力下降等。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老年人认知功能训练的心理咨询案例,探讨心理咨询如何帮助老年人改善认知功能。
案例背景:王老先生是一位75岁的退休人员,他近期感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经常忘记重要的事情,而且思维有些迟钝。
这导致他感到焦虑和失落,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无能。
他决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第一次咨询:在首次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与王老先生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
咨询师首先了解了王老先生的个人和家庭背景,并详细询问了他的主要问题和困扰。
王老先生表达了对自己认知功能下降的担忧,以及其对生活自理产生的不利影响。
心理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的方法,帮助王老先生重新评估他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
他教授了一些认知技术,如注意力训练、记忆增强和问题解决技巧,以帮助王老先生改善认知功能。
咨询过程:在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和王老先生一起制定了个人计划,目标是改善王老先生的认知功能。
他们通过开展各种认知训练活动,如解谜游戏、记忆游戏和逻辑推理练习,激发王老先生的认知能力。
心理咨询师还与王老先生的家人进行了沟通,提供了对家庭成员如何帮助王老先生进行认知功能训练的指导。
通过家人的支持和参与,咨询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咨询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王老先生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他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增强了,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此外,王老先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逐渐恢复,他重新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结语:这个案例展示了心理咨询如何帮助老年人改善认知功能。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亲近关系建立和专业支持下,老年人能够通过认知训练等方法增强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一例运用认知疗法的咨询案例报告广东省广州监狱心理矫治科调研组求助者罗某,减刑后没有受到家人的回信,近三个月以来忧心忡忡,产生了苦闷、抑郁、焦虑等情绪,影响了饮食、睡眠以及改造生活,主动申请咨询。
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求助者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试以及综合性分析,作出了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调整认知观念,消除抑郁情绪,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求助者罗某,男,现年31 岁,状族,广西鹿寨县人,中专文化。
故意伤害罪,刑期8 年,2007 年2 月入监,现在某监狱服刑。
(二)个人成长史罗某在农村长大,父母中年得子,是家中的独子,顺产,从小父母对他要求严格,读书成绩较好,后来考入中专,毕业后自谋职业,2001 年经人介绍和妻子结婚,育有1 名子女。
广西鹿寨县有毒品走私活动,罗某于2003 年一次好奇染上了毒瘾,其妻劝其戒毒,罗某于2003 年底一人到广东打工,主要是想脱离不良环境远离毒品。
在服装厂工作了3 年,其间认识了另一女子并同居,2006 年底回老家离婚,打算和女友结婚,回广东后女友改变了主意不仅不结婚,而且也不愿继续交往,一气之下将女友砍成重伤,自己也进了监狱。
该犯刑期较长,入监后不久其妻抛下离婚书出走,小孩留给了年迈的父母照看。
(三)精神状态、身体状态及社会功能求助者衣着整洁,举止拘谨,眼神迷离,精神萎靡,神情略显紧张不安。
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重病,家庭无精神病遗传史。
基本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劳动,和同改能够进行必要的交往。
(四)心理测验结果S C L -90 测试结果显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其他,可以看出,求助者抑郁因子分最高,其次是焦虑因子、其他因子以及强迫症状。
SAS 测试结果显示,SAS 标准分为58 分,提示有焦虑症状。
S D S 测试结果显示,S D S 标准分为69 分,提示抑郁症状明显。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主诉:心情低落,失眠,发噩梦,头痛,吃饭也没胃口。
一则认知情绪障碍个案的研究一、个案的基本情况1、韩某,男,周岁,小学六年级。
聪明活泼,口齿伶俐,个性好强。
2、韩某父母在闹矛盾,最近刚离婚。
按判决,韩某归父亲抚养,但是被父亲拒绝。
由于母亲在外工作,所以韩某一直由叔叔照顾。
逐渐地,缺少精神关注的他学会赌博、上网、打游戏机、甚至看黄色录影带。
3、韩某是个非常聪明的小孩,四五年级时学习表现良好而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
可是随着父母问题的产生,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如今处于中等水平。
二、问题行为的表现1、经常与同学产生矛盾,常因一些小事和同学吵架,甚至摔凳子出气。
因此,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
2、学习行为偏差较大。
作业常常应付了事,学习成绩下降。
空余时,常常上网、打游戏机,甚至看黄色录像。
3、情绪出现障碍。
现在常常郁郁不乐,上课时也心不在焉,只顾自己搞小动作。
三、心理分析笔者认为韩某由于自小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家庭氛围较为融洽。
但是随着父母关系的僵化,而出现了认知情绪障碍,思想中存在着不合理的信念。
1、父母关系僵化,家中无人照顾他,虽然由叔叔照顾,但是只有物质上的体贴。
所以韩某潜意识里感到非常孤独,而且,父母的离婚,也使他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所以,和同学接触也较少。
2、韩某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性出现朦胧感觉,处于好奇的心态。
因此,一度的好奇心使其观看黄色录像。
3、和同学接触较少,加上得不到亲情的关怀,内心较为孤独。
所以迷恋于游戏机房、上网吧来宣泄他的情绪。
久之,游戏成迷。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这是一例因缺乏亲情而产生的学习和交际情绪障碍及对学习、生活的不合理信念。
其辅导的策略应重于消除韩某的学习和交往情绪障碍并对韩某进行正确的性知识的辅导。
使其健康的发展。
四、辅导过程1、调节外部环境的刺激,适当进入行为治疗。
我乘利用数学老师一职,让韩某担任特邀课代表。
主要职责是当数学老师不在时,特邀课代表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布置同学学习任务,管理同学课堂纪律。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共5则范文)第一篇: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共)文章类型:文章题目: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案例报告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摘要:求助者冯某是一名初中四年级学生。
因中考临近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内心压力及不良情绪,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前来咨询。
求助者神志清楚、应答切题、检查合作,但情绪焦虑,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经过四次心理咨询,纠正了不合理认知,降低了焦虑情绪,增强了考试的应对能力,习得了健康有效的应对方法,达到了预期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一、一般资料冯某,男,15岁,初四学生。
身高1.73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家庭和睦,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求助者家住农村,父亲做化工生意,家境较富裕,父母均为初中文化。
家庭基本和睦,从小随父母一起生活,至初中读书前一直住家中。
上初中开始住校,成绩一直位于班级前几名,父母对其要求比较严格,对其寄予期望较高。
一个月前,初四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成绩很不理想,于是下定决心赶上,学习更加努力刻苦。
可是第二次月考时,心里紧张,成绩再次下降。
此后每逢考试或测验就出现头疼、心跳加速等现象,考试结束,症状消失。
这种情况使他内心很苦恼,非常担心在今后考试时会出现这些症状,担心明年考不上重点高中。
心里越来越紧张。
晚上睡不着,如果再这样下去,自己觉得考重点高中就无望了。
所以很着急,前来咨询。
心理测验结果与分析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2.1,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1.9,抑郁1.8,焦虑3.6,敌对1.2,恐怖1.3,偏执1.2,精神病性1.7,其他1.6;总分189;阳性项目数48个。
躯体化高于常模、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主诉:害怕考试、紧张、睡眠差,一个月。
个人陈述:我从小就学习很用功。
父母要求十分严格。
因错误认知导致⼼理问题的案例因错误认知导致⼼理问题的案例因错误认知导致⼼理问题的案例摘要:本⽂是⼀例由错误认知导致的⼀般⼼理问题的⼼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来⽹戒中⼼戒除⽹瘾近四个⽉,痊愈后害怕回到学校⾥学习⽣活,出现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失眠,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了认知疗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的认知、情绪和睡眠问题基本解决,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般⼼理问题错误认知认知⾏为疗法⼀、⼀般资料(⼀)⼈⼝学资料滕某,男,14岁,汉族,初⼆学⽣,⾝⾼1.65⽶,体态适中。
(⼆)个⼈成长史求助者出⽣于⼀个普通⼯⼈家庭,独⽣⼦,⽗母均为普通技⼯,初中⽂化,家庭关系尚可,经济条件⼀般。
从⼩性格内向、固执、争强好胜。
家庭教育严格,对学习⽅⾯要求⾼,⼩学时学习优秀,升⼊初中后因学习压⼒⼤⽽玩⽹络游戏,渐痴迷成瘾,在我科室住院四个⽉,痊愈即将出院。
(三)精神状态求助者⾐着整洁,谈吐正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
(四)⾝体状态求助者⾃幼⾝体健康,患有⽹络成瘾四个⽉,经精神科医⽣证明已经痊愈,家族中⽆精神遗传史,家⼈⾝体健康,最近失眠,⾷欲下降,烦躁,焦虑,情绪低落。
(五)社会功能求助者害怕上学。
(六)⼼理测验结果SAS 59(标准分)SDS 55(标准分)SCL—90 总分170分,显⽰轻度⼈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
⼆、主诉和个⼈陈述主诉:近⼀⽉来情绪低落,焦虑,失眠,⾷欲不振求助者⾃诉:我在⽹戒中⼼住院快四个⽉了,医⽣说我可以准备出院了,我却⼀点也不⾼兴,在这⾥都是⽹瘾孩⼦,谁也不会看不起谁,可出院就要上学,我怎么⾯对同学⽼师?想想以前真是⽆地⾃容,为了上⽹,经常撒谎骗⽗母的钱去⽹吧,经常旷课逃学,学习成绩倒数,在学校⾥是⼀个从优秀⽣变差⽣的典范,⽽且我⼜是在精神病医院住的,⽼师同学还不把我当怪物看?⼀想到回去在众⽬睽睽下被⼈指指点点、品头论⾜、我就⼼慌、紧张的不⾏。
我在这⾥也打针吃药过,听他们说常吃药就变笨了,既然如此我还能上学吗?可是不上学我⼜能做什么呢?⽽且⽗母肯定不同意,他们因为⽂化低,对我学习要求特别严格,⼀直盼望我能考上好⼤学,将来出⼈头地,⽗母这些年为我付出太多了,我不能再让他们失望了,想来想去,觉得我是⼀⽆是处,⼀提起出院就⼼烦意乱,我该怎么办?三、观察和他⼈反映咨询师的观察:求助者⾐着整洁、谈吐正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
发明与创新基金项目: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人文社科基金(2017SKYB006)作者简介:吴惠玲(1989—),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案例资料(一)一般资料来访者性别为女,某高职院校2014级学生,意识清楚,思维清晰,有自知力。
身体发育正常,能正常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来访者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父亲在家务农,文化程度较低,脾气急躁,较少关心子女生活及学习情况。
母亲有精神疾病史,常年在家养病。
兄妹共三人,哥哥早年成家,在外工作,姐姐为普通白领。
来访者成绩差强人意,平日与同学或老师缺乏交流。
与室友发生矛盾后,更爱独来独往。
后又因期末考试成绩不合格,找任课教师理论,言辞非常激烈。
辅导员发现问题后,陪同该生前来心理咨询。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1.主诉烦恼、失眠已持续2个月,学习效率下降。
2.个人陈述零钱放在宿舍无端变少,怀疑是Z 室友所为,但没证据,心情极为烦躁;认真复习后补考的成绩依旧不合格,怀疑老师存有偏见;宿舍长上传宿舍合照,合照中却没有自己,认为自己被排斥,心情郁闷。
(三)舍友评价刚开学时大家相处友好,但自从寝室偷窃事件发生后,该同学开始独来独往,对室友存有偏见,与大家不合群。
(四)咨询者的观察来访者身着简单的T 恤和短裤,背着双肩包,在辅导员的陪同下前来咨询。
起初对心理咨询表示抗拒,在向其解释心理咨询的目的及咨询过程的保密性原则后,来访者开始谈及最近与他人发生的矛盾及自身心理状态,流露出害怕家长知晓其在校情况,希望能顺利毕业的心理。
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交谈中来访者思维清晰,表达清楚。
来访者存在认知偏差,敏感多疑。
怀疑室友有偷窃行为,认为自己被室友排斥,怀疑老师存有偏见,胡乱揣测同学的无心之言。
平时独来独往,拒绝与他人交流,担心同学窥视自己的秘密[1]。
二、对来访者的诊断(一)评估收集并分析来访者临床资料发现,该生无重大疾病史,智力水平和自知力正常,个性相对稳定,并能主动发出心理求助。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案例报告(认知行为疗法)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文章类型:文章题目: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案例报告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摘要】一例初中学生因对中考及未来过分担心、学习成绩长期不能到达自己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严重心理问题。
求助者性格内向,进入初四以来成绩下滑后一直不能得到改善,中考日渐临近,很是焦急,自觉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精神紧张,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否则精神会濒临崩溃。
咨询师通过给予求助者共情,尊重与无条件关注,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有效缓解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达到了促进来访者自我接纳、人格成长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焦虑认知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1、人口学资料求助者贾某,独生女,16岁,重点中学初四学生,生于山东淄博市,父母在大型企业工作。
自幼成长过程较为顺利,父亲温和,母亲脾气急躁、争强好胜。
2、成长史求助者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均为高中毕业,家庭条件一般。
小时聪明伶俐,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家境虽然一般,但是求助者成长过程中衣食无忧,父母为其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
随着年龄增长,小学后性格渐渐内敛,儿时的活泼现象渐渐消失。
上初中后,由于青春期的发育,体重越来越重,由于自尊心强,对自己的体型自信心不足。
小学毕业选择初中时,在爸爸的帮助之下进入了本地区的重点初中上学,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努力。
为了能在中考中增加有利的砝码,参加了绘画和奥术辅导班。
在初三结束时,父母为了能后升入更好的高中,费尽周折,将其转入一所市重点中学读初四。
在新的学校读初四以来,成绩一直排在班内二十名以后,自认为非常努力,却不见成绩有所长进,感觉周围的同学学习状态比自己好,觉得同学们慢慢瞧不起自己,老师也不再关注自己;在特长班中的学习也到了瓶颈阶段,总是努力学习但是长进不大,担心父母的付出会打了水漂。
中考一天天临近,心情越来越急躁,总是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会辜负祖父母、外祖父母、家长的期望,更觉得对不起父亲为自己择校付出和帮助。
一例认知功能下降患者的心理咨询案例报
告
一、一般资料
小明,男,34岁,未婚,来自县城,家境丰裕,是某事业单位职员,上有三兄三姐,本人排行第七,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
从小被家人宠爱着,什么事都有人来为自己做好,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处事方式。
无重大躯体疾病、无家族病史。
二、来访者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记忆力下降,自觉脑子不灵活两年多。
个人陈诉:近两年来因工作繁忙等原因逐渐出现记忆力下降,但是自己并没有感觉到。
经同事和领导提醒后,自己才感觉是有点记忆力下降。
后来记忆力下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自觉脑子不灵活,处理事情时逻辑性差,思维混乱,有时讲话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因而影响工作能力已更换工作岗位,仍无改善。
感觉自己很忧郁(患者所说的忧郁是指记忆力下降,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想法,而非通常所说的抑郁状态),记性差(患者是指记忆和理解能力差)。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衣着得体,语言表达思路不清,性格稍内向。
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医,精神正常。
2.家人(哥哥)反映: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不单父母宠爱着他,就连他们这些大一点的孩子都宠着他,小时候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根本轮不
到他。
长大后就发现他越来越自私,根本不会为别人着想。
就连跟朋友出去吃饭也从来没有一次主动买过单。
最近两年,做事越来越不像样,连工作都不能好好地做下去了,虽然已经更换了工作岗位,情况仍无改善。
最近一段时问更是越来越严重了。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来访者智力水平正常;语言表达不清晰,认知功能下降。
2.理量表检查MQ--74,低于常人。
3.诊断: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可以排除精神病;患者没有自罪自责以及自杀观念或行为,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厂另外,求助者虽有一定的焦虑症状,但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抑郁症状的伴发症状,可以排除焦虑症。
综合诊断(结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各主治医师意为,来访者认知功能下降(原因待查)。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男性,34岁,经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家人溺爱,未婚。
3心理原因:自私自利的人格与错误认知。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的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澄清患者所表述的问题,认识自己。
最终目标
与长期目标:在达到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基础上,改善来访者认知,完善来访者的个性,最终达到促进该来访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
2.主要咨询方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绘画疗法。
3.适用原理。
第一,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该疗法强调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都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观念,治疗的重点也在于改变这些观念,用理性代替非理性。
其主要目标就是减低来访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和抑郁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
第二,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是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的过程。
绘画疗法则是治疗师以患者创作的绘画为中介,对患者的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治疗。
在绘画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会给患者以尊重和积极关注的环境进行创作。
在应用绘画疗法的过程中患者阻抗小,易于打开心门,这和沙盘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处。
4.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不能合理、清楚地认识自己;言辞表达不清;不善于人际交往,与家人关系疏离。
5.双方权利与义务。
根据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有关咨询师与来访者各自特定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向来访者介绍了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6.咨询时问与次数。
咨询时问:每周2次,每次50- 60分钟,共5次。
7.咨询收费:每次40元人民币。
七、咨询过程
第一次:2011年5月10日
目的:
1.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2运用尊重、热情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与来访者一同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4.初步开始治疗。
方法:会谈、观察法、布置作业。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与来访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3.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性的七个要素确定咨询目标。
4.向来访者简单介绍心理治疗的相关知识,同时介绍相关的书籍查阅有关理论,以促进咨询的进行。
布置家庭作业:
1.听医院安排的讲座,并汇报主要内容(治疗患者注意力不集中)。
2.跟家人打电话聊聊,与家人建立亲密关系。
第二次:2011年5月16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进一步明确患者的问题。
2.协助求助者澄清自己的问题与自己的不合理认知。
3.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布置认知性的家庭作业等技术,使来访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方法:会谈、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认知性的家庭作业。
过程:
1.反馈作业:听讲座时用笔记下主讲人所说的内容,这样就不容易忘记了,而且有重点的听的时候容易集中注意力,以后自己在听别人说话时尽量保持这种大脑记不住就用笔来记的习惯;跟家人打电话聊聊让自己感觉很轻松愉快,自己以前从来没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一定会跟家人好好沟通的。
2.认知行为治疗:
1)与来访者交谈,找出其思维方式、信念的不合理性,如没结婚的人就不能好好工作,没结婚的人在工作中就没有升迁的机会等等。
2)用20个词来描述自己。
第三次:2011年5月18日
目的:让患者更充分地认知自己
方法:艺术疗法自画像。
过程:
1.反馈作业: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让自己很吃惊。
原来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比自己想的要多。
2.通过自画像再一次清晰的认识自己。
布置家庭作业:总结这三次的
治疗。
第四次:2011年5月20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引申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方法:会谈法、观察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前面三次治疗让自己对自己有了很深的认识,自己以前一直深信不疑的想法原来有很多是不合理的,自己以后一定要改正。
2.总结咨询过程,讨论前三次咨询的领悟及收获;肯定患者的进步。
3.留舍最爱认识患者的价值取向。
第五次:2011年5月27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观察法。
过程:
1.气球大爆炸用彩笔画出大小不同的气球,一个气球代表一个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气球越大说明问题解决的难度越大。
咨询师帮助患者澄清并引导其自己角军决问题。
2.总结咨询过程,讨论前四次治疗的领悟及收获;肯定患者的进步。
3.建议其建立一种良好的、健康的评价模式,增强自我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