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谈中国诗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8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钱钟书 1《谈中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过程】一、了解感知1.背景知识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2.文学常识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 》,短篇小说集《 》,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 》,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 》;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3.字音字形1>注音一蹴( )而就 梵( )文 轻鸢( )剪掠 精髓( )数( )见不鲜 颦蹙( ) 吞声咽( )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彗星 白炽灯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B.羡妒 入场券 如雷灌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跻身 杀手锏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D.精湛 辨证法 轻鸢剪掠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3>补充注释轻鸢剪掠:穷边涯际:吞言咽理:拔木转石:二、深入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段)第二部分(第 段)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
--钱钟书 2第三部分(第 段)第四部分(第 段)2. 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谈中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归纳要点提取信息,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2、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3、理解中国诗富含暗示性的特征,以自己的阅读积累品味中国诗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感知•归纳合作•探究表达•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重点1.了解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下中国诗的特征。
2.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诗的暗示性,品味诗歌的韵味。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作者介绍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长篇小说: 《围城》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2、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10《谈中国诗》选择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B.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意思一样。
C.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作者认为这是正确的说法。
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D.“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诗是早熟的,因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没有出现过史诗和戏剧诗,而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B.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
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C.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D.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
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3. 根据原文观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没有经历“幼年”时期,最早的诗歌是极为成熟的抒情诗,以先秦时期的《诗经》和《离骚》为证。
B.庄子建构了“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的虚幻所在,李白眼见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壮观仙境,可见中国的诗人是天才“空想家”,中国的诗歌,没有“地心力吸引”。
第12课谈中国诗1.掌握通过抓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的方法。
2.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4.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对我国优秀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谈中国诗》出自钱钟书的作品《钱钟书散文》,属于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本文根据钱钟书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和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1.学贯中西。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先生博学多才,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绩。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善用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提要钩玄,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2.著作等身。
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管锥编》对经、史、子等古籍进行了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进行了阐发和辨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妄自尊大;而一些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为此,钱钟书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了一次演讲。
演讲中,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梵.文( ) 轻鸢.( ) 颦蹙..( ) 精髓.( )桴.鼓( )槛.栏( )命运多舛.( )数.见不鲜( )遥思远怅.( )一蹴.而就(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粹(cuì)淬(cuì)萃(cuì)悴(cuì)缉(jī)楫(jí)辑(jí)揖(yī)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
《谈中国诗》导学案一、整体把握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1)比较文学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2)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3—7)(1)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2)富于暗示性;(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结论是什么?(8)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二、分析比较: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①发展史: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②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③韵味: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④风格: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⑤内容:外国——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三、延伸练习:阅读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西洋读者认为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性。
请阅读以下诗句,你能读出诗句后面的暗示内容吗?1、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字面上的意思是:寒冷的雨丝打在茫茫的江面上,这一场秋雨在晚上悄然潜入吴地。
暗示着笼罩吴地江天的烟雨,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楚山孤”:意指将客人送走后,只剩下楚山孤独地站在那里。
其实意指的是将客人送走以后,诗人自己那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剔透的心。
其实喻指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谈中国诗》导学案《谈中国诗》导学案崤山枫叶《谈中国诗》导学案第一课时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教学重难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用语之机巧【教学过程】一、感知文本(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1、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2、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感知过程1、作家作品2、识记成语(1)一蹴而至:(2)数见不鲜:(3)自相矛盾:(4)轻鸢剪掠:(5)回肠荡气:(6)凌风出尘:(7)拔木石: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关键句: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2)思路: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4、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论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当堂检测】(一)文学常识1、钱钟书,字(),号(),曾用用笔名(),江苏无锡人()家、()家。
2、钱钟书的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和《》,散文集《》,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二)课外阅读积累1、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出自钱钟书的《》2、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出自钱钟书的长篇小说《》3、做文章时,引用到古人的话,不要引用号,表示辞必己出,引用今人的话,必须说‘我的朋友’——这样你总能招揽朋友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中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4、牛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三)字音字形识记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羡妒(xin)嫉恨(j)会稽(hu)精髓(su)B.颦蹙(c)内疚(ji)皮夹(ji)深挚(zh)C.无垠(yng)熬夜(o)瞭望(lio)混沌(dn)D.桃核(hi)侈谈(sh)尽快(jn)睿智(r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四)词语应用1、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1)静默沉默证券公司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张晖没有(),他选择行使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执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谈中国诗》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重点难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品味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课前预习】1.注音一蹴(cù)而就梵(fàn)文轻鸢(yuān)剪掠精髓(suǐ)数(shuò)见不鲜颦蹙(píncù)吞声咽(yàn)理2、识记成语(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
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
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比喻简短轻灵!(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
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
形容力气极大。
(8)空中楼阁:本来是指“海市蜃楼”。
现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问题探究】1、浏览全文,从文中划出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1)关键句: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第四-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