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谈中国诗(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谈中国诗答案(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
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
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比喻简短轻灵!(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
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
形容力气极大。
关键句: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思路: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明确:中国诗的特征。
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10*谈中国诗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晚唐时期诗坛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都创作了许多的怀古名篇。
诗人们面对昔日的古迹,如洛阳、金陵、邺城等,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的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如同落日余晖般暗淡,都不禁生发出无限感慨。
如同方回所说:“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的原因,更在于社会现实对诗人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是荒草离离,晚树苍苍。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使过去和现在的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的实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脍炙人口车水马龙水乳交融身临其境B.脍炙人口门庭若市融会贯通身临其境C.喜闻乐见门庭若市水乳交融设身处地D.喜闻乐见车水马龙融会贯通设身处地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的原因,是社会现实对诗人的深切感受。
B.中晚唐诗坛上怀古诗发达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C.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D.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更在于社会现实对诗人的深切感受。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就是涌现了大量写怀古诗的诗人B.就是写怀古诗的诗人大量涌现C.就是怀古题材的篇章大量涌现D.就是诗人们开始尝试创作怀古诗4.(2020山东菏泽一中高三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我以为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常常讨论、常常觉得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究竟怎样衡量判断哪一首诗是好诗,哪一首诗是坏诗。
【学习目标】1.了解钱钟书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文学常识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有卓著成绩。
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体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等。
三、字音字形1.注音一蹴()而就梵()文轻鸢()剪掠精髓()数()见不鲜颦蹙()吞声咽()理一蹴(cù)而就梵(fàn)文轻鸢(yuān)剪掠精髓(suǐ)数(shuò)见不鲜颦蹙(píncù)吞声咽(yàn)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彗星白炽灯一蹴而就言者无罪,闻者足诫B.羡妒入场券如雷灌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跻身杀手锏响遏行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D.精湛辨证法轻鸢剪掠瓜熟缔落,水到渠成答案C。
A中诫应为戒,警惕的意思;诫,警告的意思。
B中灌应为贯,贯通的意思;灌,浇、灌溉、倒进去或装进去的意思。
D中的辨应为辩,缔应为蒂。
四、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10 谈中国诗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基础知识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那么,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②。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
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看山顶上那个塔!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运用了比喻;“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运用了排比;“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更瘦硬了”,运用了比拟。
故选B项。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济南秋天的特点。
1解析:C项中眉眼颦蹙(pín cù)。
答案:C2解析:A项中婉—蜿,B项中采—彩,C项中拔—跋、敬—儆。
答案:D3解析:辨析近义词可以从意义、感情色彩、语境义、用法等几个方面辨析。
从意义上辨析,要辨析词义的轻重不同(或程度高低不同)、词义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语的个体和集体(或具体与概括)的不同。
援例:引用成例。
岑寂:寂静,寂寞。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答案:B4解析:A项不合逻辑;C项有歧义;D项搭配不当。
答案:B5解析:分析文章中心除通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之外,还要分析文章的小标题或题目和文章的议论或抒情部分。
参考答案: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6解析:注意相同位置词语意义的对应。
参考答案:意义的确定,侧重于读者一边,取决于理解力和想象力;意义的控制,侧重于作者一边,取决于创造力。
7解析:文章中通过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是常用的方法,我们在分析其作用时,实际上是分析其证明什么观点,要么中心论点,要么分论点,要结合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字有直指的和联想的两种意义。
②字的联想意义不易控制,它可以使诗文意蕴丰富。
8解析:B项错在“直指和联想的意义相结合”,太过于绝对。
答案:B9解析:从第二段可以看出,梵高在他自己的时代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人,他不但没有依靠他的艺术而高贵富有,还过着衣食无靠的生活,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的艺术、他的画没有得到人们的赏识。
为什么他没有得到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后应该得到的一切?是因为没有一个识千里马的伯乐,当时的艺术界还没有赏识他的画的能力。
参考答案:梵高的艺术无人欣赏,穷困潦倒的他只好用自杀来反抗这不公平的社会。
10解析:他们与梵高的对比,反衬出清贫和朴实的生活更能创造出令人敬畏的作品。
本小题有三个要点:①“突出”(或“表现”);②“生活”;③“画风”。
参考答案:反衬;突出他清白无瑕的生活和不同凡俗的独特画风。
第10课谈中国诗清新俊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恬静闲适的王维,大江东去的苏轼,晓风残月的柳永,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或许,行云流水间,沉郁浩渺的情愫已然融化于笔捺纵横之中;抑或,顿挫凝滞的思绪早已化为兵车辘辘行。
那诗,那诗行,承载了千百年的诗史,我们只是莫名地敬仰;这词,这曲牌,婉转长吟了上千载,我们依然是懵懂地崇拜。
当大师旁征博引地诠释“中国诗”时,不知浸染于世俗名利的心灵,还能否回望,停顿,驻足守候呢?美字体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赏美文论快乐钱钟书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
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
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
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
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
所以我们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第10课谈中国诗(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作品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
评价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当代第一博学鸿儒。
”(夏志清语)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钟书的幽默钱钟书先生是位极善幽默的人,而且他的幽默往往出语超凡,令人耳目一新,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婉谢拜访。
钱钟书的拜访者众多,钱先生深以为苦,极力躲避。
有一次,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求见钱钟书,钱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回答风趣而委婉。
不慕钱财。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先生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专门派人远涉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
他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迷信这东西吗?”出语诙谐蕴藉,耐人寻味。
谢绝祝寿。
八十大寿,谁都想热闹一番,社科院要给钱先生去祝寿,他却婉绝了。
他说:“增一岁,当然可贺,减一岁则应吊之。
一贺一吊,不是互相抵消了吗?”说得妙趣横生而又寓于哲理。
有人说智慧超过需要时可能产生幽默,钱钟书先生的幽默既得利于他的睿智、博学,也源于他淡泊名利的恬静心境、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背景链接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第10课*谈中国诗读诗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长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
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身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
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时间的淘洗。
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程序的。
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
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诗不会老,更不会死。
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一、学习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培养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作者连线文化昆仑——钱钟书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江苏无锡人。
字默存,号槐聚。
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
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轩冕.(miǎn)嫉.恨(jí)数.落(shù)人影幢.幢(chuáng)B.颦蹙.(cù)谏.诤(jiàn)嗫.嚅(nuò)相濡.以沫(rú)C..亵.渎(xiè)瞭.望(liào)楔.子(qì)锲.而不舍(qiè)D.佝.偻(gōu)付梓.(zǐ)咻.咻(xiū)缠绵缱绻.(quǎn)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影射精髓卓尔不群能言善变B.轻鸢羡妒聊以慰藉回长荡气C.叫嚣概叹卧心尝胆凌风出尘D.混沌珠帘义愤填膺拔木转石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① “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② 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③ 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④ 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⑤ 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⑥ 高升上去。
……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A.A B.B.C.C D.D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②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不讲。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10*谈中国诗1有短.篇开钱小创钟性说书集的,《中字西比较诗,论号。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长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篇定夺魁。
如果你希望成功,小,以恒心为良友,以经曾验说为参谋,以小心为兄用弟,《以希望为哨兵。
笔名》术。
著著作作《有散文集《》是一部》具,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笼统()精髓()梵文()轻鸢()蹙颦()撩人()慨叹()饶恕()叫嚣()3.根据拼音写汉字一c ù()而就逻ji ()单bó()hǎ()巴狗遥思远chà ng()shùo()见不xi ā n()不li ǎ o()li ǎo ()之4.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而至:(2)轻鸢剪掠:(3)穷边涯际:(4)吞言咽理:(5)拔木转石:1.默存槐聚中书君《人?兽?鬼》《围城》《谈艺录》2. l ónɡ su ǐ f àn yu ān c ù p ín li áo k ǎi sh ù xi āo3.蹴辑薄哈怅数鲜了了4.解释下面成语。
(1)一蹴而至:一下子就达到某种程度。
(2)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指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
(3)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
穷,尽头。
(4)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
咽,吞咽。
(5)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1.课文第1 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
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
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
2.品味下列句子丰富深刻的含意。
第10课谈中国诗《山居秋瞑》?《山居秋暝》!2012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载有散文《画中故乡》。
文中回忆画家书房时写道:墙上贴着哥哥写下的名人诗句,记得好像是王维的《山居秋瞑》,因为我根据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句子画过画。
这就说错了。
大诗人王维吟哦的是《山居秋暝》而非《山居秋瞑》。
“暝”与“瞑”,一横之差,字义相去甚远。
暝,音míng,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其义与日光有关联。
一是幽暗、昏暗。
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二是日落、天黑。
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瞑,亦音míng,也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义为闭上眼睛。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暝”,义为夜色初临。
岂可用“瞑”替换“暝”呢?——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叶桂珍作者简介相关知识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比较文学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注音(1)单音字。
一蹴.而至( ) 梵.文( ) 轻鸢.( ) 颦蹙..( ) 精髓.( ) 桴.鼓( ) 唐璜.( ) 犬吠.( ) 遥思远怅.( ) 譬.如( ) 咻.咻( ) 无垠.( ) 凑泊.( ) 叫嚣.( ) 答案:cù fàn yuān píncù suǐ fú huáng fèi chàngp ì xiū yín bó xiāo(2)多音字。
咽⎩⎪⎨⎪⎧下咽.( )咽.喉( )呜咽.( ) 宿⎩⎨⎧归宿.( )一宿.( )星宿.( ) 槛⎩⎨⎧槛.外人( )门槛.( ) 数⎩⎨⎧数.典忘祖( )数.见不鲜( )数.据( ) 答案:yàn yān yè sù xiǔ xiù jiàn kǎn shǔ shuò shù(3)形近字。
谈中国诗(节选)阅读答案谈中国诗(节选)钱钟书①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②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谈中国诗》课后练习答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谈中国诗》课后练习答案,答案仅供参考哦。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媲(pŒ)美空泛(f„n) 焚膏继晷(gu‹) 压轴(zh?u)戏B、腐(f“)化笑靥(yè) 茅塞(sˆ)顿开麻(mā)麻亮C、狡黠(xié) 颦蹙(c”) 命运多舛(chuƒn) 文绉绉(zh?u)D、精髓(su‹) 赝(y„n)品自怨自艾(yŒ) 角(ju†)斗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彗星白炽灯一蹴而就言者无罪,闻者足诫B.羡妒入场券如雷灌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跻身杀手锏响遏行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D.精湛辨证法轻鸢剪掠瓜熟缔落,水到渠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殚超越的勇气。
C.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
D.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的感受美国的生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不少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少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这条河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D.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10 谈中国诗本课话题——积累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钱钟书有如此渊博的学识,与其读书之认真和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在《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中这样写道:“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
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日积月累,钱钟书积累了大量的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所以在写本文的时候,信手拈来,很是自然。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上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
他把纸片放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为的是每时每刻都随时记清。
正是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他在写作时才得心应手,写出像《热爱生命》《铁蹄》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3.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4.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精髓.( ) 简陋.( ) 妨碍.( ) 深挚.( ) 公爵.( ) 羡妒..( )( ) 零碎.( ) 犬吠.( ) 饶恕..( )( ) 洋溢.( ) 梵.文( ) 颦蹙( )( ) 鉴.别( ) 逍.遥( ) 譬.如( ) 【答案】 suǐ lòu ài zhì jué xiàn dù suì fèi ráo shù yì Fàn pín cù jiàn xiāo pì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数⎩⎪⎨⎪⎧数见不鲜( )数落( )数字( )(2)槛⎩⎪⎨⎪⎧槛外( )门槛( ) (3)咽⎩⎪⎨⎪⎧吞言咽理( )呜咽( )咽喉( )(4)混⎩⎪⎨⎪⎧混蛋( )混合( ) 【答案】 (1)shuò/shǔ/shù (2)jiàn/kǎn (3)yàn/yè/yān (4)hún/hùn2.语境辨析法(5)很多人之所以深陷失败的牢笼.( )不能自拔,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目标或人生目标太笼.( )统。
YW-GSW-005 ——卢先富——T
课题谈中国诗导学案
编者:卢先富审核:向娟涓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重点】
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
一、感知文本
(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
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
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
1、作家作品
(见注释)
2、识记成语。
解释下列词语:
(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力气极大
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思路:
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探究案]
一、内容探究
诵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二、结构特点探索
1、概述本文结构布局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论述中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1)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2)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3)下面的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A、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B、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8226;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C、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三、品味文章的语言:“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明确: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羡妒(xiàn)嫉恨(jí)会稽(huì)精髓(suǐ)
B.颦蹙(cù)内疚(jiù)皮夹(jiā)深挚(zhì)
C.无垠(yíng)熬夜(áo)瞭望(liào)混沌(dùn)
D.桃核(hāi)侈谈(shē)尽快(jǐn)睿智(ruì)
解析:A项“会”读“kuài”;C项“垠”读“yín”;D项“核”读“hé”、“侈”读“chǐ”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
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
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
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
解析:A项回长荡气—回肠荡气;B项聊以慰籍—聊以慰藉;D项义愤填赝—义愤填膺
答案:C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C.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D.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解析:A项应改为“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解析: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属望文生义
答案:C
(5)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答案: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
解析:该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应锁定在“历史证明”到结尾,关键词语是“哲学思维传统”“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新哲学”,因此,概括主旨应落脚在“哲学思维传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