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和他的雅舍
- 格式:docx
- 大小:18.12 KB
- 文档页数:5
梁实秋雅舍原文《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他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
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
他入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
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
大致有:1、结构简陋,2、风雨难避,3、地点荒凉,4、行走不便,5、门窗不严(隔墙传声),6、鼠子瞰灯(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
关于其结构简陋,作者刚刚说它“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便一转:“但是……没有人能说不像是房子。
”“像”一座房子,就是说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座“房子”(连起码的砖墙也没有)。
这话说得俏皮,表现了梁实秋从容的文风,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各种穷愁况味的感慨。
接着写它的“不避风雨”,用了骈偶句式。
闻一多的《死水》以美写丑,用的是“反讽”手法,表达的是忧愤的情绪;梁实秋用整饬、雅致的骈句写房屋的破旧、残损,是承认它的“丑”,但肯定它的“个性”,表现了梁先生超脱、豁达的性格。
明明是“地点荒凉”,却冠以“若说”,“荒凉”只是别人所说,他未必这么认为;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却说“亦不觉有大不便”。
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都不厌其烦地用排比来铺叙,极言环境之不宁,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没有法子”,表现了一种自嘲和无奈。
写蚊子骚侵,用了两处夸张,强调蚊子的厉害,结果却是“我仍安之”。
作者“以不变而应万变”,对环境的恶劣始终安之若素,不是别有旨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雅舍”虽然有那么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好处。
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
梁实秋雅舍的原文《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写的散文。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
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下面是梁实秋雅舍原文,请参考!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雅舍》梁实秋原文 《雅舍》的作者是梁实秋 ,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雅舍》梁实秋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磷磷,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 过。
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 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 月, 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 因为有窗而无玻璃, 风来则洞若凉亭, 有瓦而空隙不少, 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 “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雅舍的原文梁实秋雅舍的原文《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写的散文。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
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下面是梁实秋雅舍原文,请参考!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提起梁实秋先生,就不得不说他那独具韵味的《雅舍小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雅舍小品》所涵盖的主题丰富多样,从日常生活的琐碎到人生哲理的思考,从社会现象的洞察到文化传统的追溯,梁实秋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描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深意。
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变得饶有趣味。
比如在《雅舍》一文中,他对自己居住的简陋屋舍“雅舍”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这“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有简陋的桌椅床铺,还有老鼠蚊子光顾。
然而,梁实秋先生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看待这一切,他写道:“‘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寻找美好的心态,让人不禁心生敬佩。
在《下棋》中,他将下棋者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
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
”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下棋者的痴迷与执着,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除了对日常生活的描绘,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在《谦让》一文中,他对那种虚伪的谦让之风进行了抨击:“譬如在会场中,一席的坐次,若让别人占去,自己心中总是不安,总想设法夺回,即使夺回之后,还要惴惴然的怕那人心中不平。
又如在公共汽车中,自己占了一个座位,看见一位老人上车,心中总是不安,想让座又不好意思,不让座又觉得不安。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提起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那可真是让我如同在平淡生活中尝到了一道别具风味的佳肴。
起初,我只是偶然在书架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不太起眼的书。
本以为它会像那些枯燥的文学典籍一般,让我昏昏欲睡。
然而,当我翻开那泛黄的书页,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智慧的世界。
在《雅舍小品》中,梁实秋先生用他那细腻且诙谐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他写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琐碎日常中寻找乐趣和诗意的态度。
比如说在《雅舍》这一篇里,他把那所简陋的房子写得妙趣横生。
那房子“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每逢大雨,屋里就会“如米氏章法,诚惶诚恐”。
这要是搁在旁人身上,估计得天天抱怨。
可梁实秋先生呢?他却能调侃着说:“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瞧瞧,这心态多豁达!他还写那“聚蚊成雷”的夏夜,自己“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说《下棋》。
这一篇把下棋人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那叫一个绝!有慢性子的,有急性子的,还有观棋支招儿的。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这简直把观棋人的纠结和下棋人的脾气写活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人在棋盘前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听到他们或懊恼或得意的叫嚷声。
还有《理发》这一篇,读着读着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他写自己去理发,对理发师的种种“挑剔”和无奈,“有些女人所费的时间是在理发上,有些男人所费的时间是在等候女人理发上。
”这话说得太实在啦!想想那些在理发店漫长等待的时光,可不就是这样嘛。
读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聊天。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梁实秋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小编整理的梁实秋雅舍 的赏析,供参考! 梁实秋《雅舍》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嶙嶙,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 “茅草棚”, “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 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 只要住得稍久, 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 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 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 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的“雅舍精神”蕴涵有()梁实秋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文化人和思想家,他创造了“雅舍精神”这一概念,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活哲学。
雅舍精神,是梁实秋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强调的是简约、自然、淡泊和宁静。
雅舍,指的是自己的家庭和心灵居所,精神,则代表了精神内涵和生活态度。
雅舍精神,是梁实秋关于现代人生存方式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现代人在物质繁华和快节奏的生活中,丧失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追求的只是俗世名利和暂时的享受,而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因此,他提倡以雅舍精神为指引,回归自然、回归心灵,在简洁、自然、淡泊中找到内心的真正快乐和宁静。
雅舍精神的主要思想有四:第一,回归自然。
梁实秋认为,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就会失去与自己内心的联系,所以他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不刻意追求华丽、花哨、浮华。
第二,淡泊名利。
梁实秋提倡人们要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权势和物质财富,这样不仅会让自己心灵疲惫,而且会失去人生的真正价值。
第三,以艺术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梁实秋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艺术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水平,使人们拥有更高尚、更美好的情操。
第四,寻找内心的平静。
梁实秋认为,一个内心平静的人,才能保持清醒、冷静,并拥有一份安宁和快乐。
所以他主张人们要通过修行、文学、艺术等方式,寻找内心的平静。
雅舍精神的思想理念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在物质上的丰富,也伴随着精神上的贫瘠。
犹如梁实秋所说的那样,“一道彩虹需要雨和太阳,人的精神也需要内心的宁静和艺术的滋养。
”因此,我们要学会回归自然,摒弃浮躁和浅薄的物质追求,追求简约、自然、淡泊的人生态度,通过读书、享受音乐、欣赏风景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情操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份纯净的心灵和幸福的生活。
梁实秋雅舍人生态度梁实秋1937年来重庆,1939年移居雅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梁实秋雅舍人生态度,欢迎阅读参考!梁实秋雅舍人生态度:其中《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
此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难当头,大学教授到重庆只能住陋室。
明明是陋室,却偏偏称“雅舍”,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天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文中的描写处处体现着释然恬淡的人生态度。
梁实秋的文学主张: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
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
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
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
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
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已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已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后来年代,以至于今。
抗战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简介: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载了他在北京的
雅舍里度过的一段时光,以及他对生活、人情和文学的思考。
读完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梁实秋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笔法,描绘了北京的雅舍生活。
他
用细腻的文字,勾勒出雅舍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生
活态度和情感世界。
通过他的文字,读者仿佛能够置身于雅舍之中,感受到那种宁静、安逸和恬淡的生活氛围。
除了对雅舍生活的描绘,梁实秋先生还在书中表达了对生活的
独特见解。
他认为生活应该是简单而真实的,不需要过多的炫耀和
虚华。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这些思考让我深思,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在读完《雅舍》之后,我对梁实秋先生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
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文字朴实而真挚,让人感受到了一种
深沉的人文关怀和生活情感。
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
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热爱。
总的来说,《雅舍》是一部充满人情味和智慧的散文集,它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美好。
通过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温暖的世界,也更加坚定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梁实秋先生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梁实秋和他的雅舍
来小城北碚一年多了,今天才第一次拜访同我仅有一墙之隔的梁实秋的雅舍。
顶着酷暑,出大校门左转,沿着林荫道走大约几百米左右,便来到了梁实秋雅舍。
雅舍依山而建,小巧而精致,一如梁实秋为文为人,隐藏于闹市边缘的丛林中,居高而下,俯视着街面的喧嚣和繁华,于不动声色中看破万千红尘。
几级台阶之上,有一门楣,上书“梁实秋纪念馆”几个大字,两边是一副木刻对联,联曰:鬓发催人惊岁月文章小技挟风雷于这样的闹市清幽之所,甫一看到这副对联,我脑中竟突然浮现出梁实秋那和蔼而温婉的面容。
从门楣处抬眼望去,一级级窄窄的石阶往上延伸,石阶两旁种了一些不知名的树,阳光透过树叶照射下来,石阶上布满细碎的光点。
石阶尽头的转角处,露出几截古色古香的檐
角,使雅舍更显宁静和清幽了。
霎时,我竟有些讶异于,在那么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梁实秋到底是怎么寻得这么一处清静雅致之所作为安身之地的?虽然我明知
梁实秋之命名为“雅舍”,实乃取自友人吴景超妻子龚业雅之名,但其实我更宁愿相信,这里的“雅舍”更多的却是透露出梁实秋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高雅和雅致的“雅”。
我想,能在那么一个朝不保夕的战乱年代里,有这份儿取名的雅趣,这本身就是一种心宽似海的雅量之“雅”了。
历史上的梁实秋曾被冠以“反动文人”的称号,在那个年代里,也曾发出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但我在想,他是否有着他的苦衷,他又是否有着他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追求?
拾級而上,台阶的尽头是一小块空地,藏于树林之中,不大,只容得下几间小屋。
但,正是这方寸之间的弹丸之地,却容纳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段佳话和一部部伟大的著作。
空地上就是梁实秋的雅舍。
雅舍呈凹字型,凹口朝外,三间青砖灰檐的木屋静静地卧于树林之中。
凹口处的空地上,是梁实秋的塑像,整个塑像呈白色。
梁实秋戴着眼镜,一件针织短衫内衬一件白色领带衬衫,左脚搭于右脚之上,双手扶膝,一件外套斜搭于右手前臂,很优雅的坐于石凳之上,透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塑像背后的屋檐下,挂着一块原色木牌,上书“雅舍”二字。
木牌,塑像,以及那三间房舍,构成了一副绝美的画面。
我站在雅舍前,眼前尽是战乱年代中知识分子间交往的众多逸事,是中国现代作家们在颠沛流离和贫病交加的日子里高昂着头共赴国
难的不屈精神,更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强大的充满朝气的生命力。
外面敌机轰鸣,雅舍简陋而清幽,梁实秋和吴景超夫妇在此恭迎同处北碚小城的老舍和冰心等朋友,几盏清茶,几把竹椅,谈笑间却说文论道,好不悠闲雅致。
但,这里的“雅”,却是一种感时伤世的博爱,一种为国为民的
宽容,以及一种于世事无可奈何的悲叹了。
进得雅舍里面,是梁实秋先生的生平事迹介绍及其故物作品的展览,而这其中最吸引我的,则是那间真正的“雅舍”——梁实秋先生的书房。
书房很简陋,靠窗是一张旧式书桌,上摆文房四宝,墙边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墙角是一个简易的木制书柜,书柜旁的墙上挂着老舍先生为梁实秋雅舍而作的一首诗:
偶得新诗书细字,每赊村酒润闲愁。
中年喜静非全懒,坐待鹃声午夜收。
我久久地凝视着那方简易且带有旧伤痕的书桌,好半天竟一动不动。
正是在这方书桌上,诞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誉海内外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
这是一方文化书桌,更是一方代表着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书桌。
仿佛之间,我似乎明白了梁实秋先生的那份苦衷——
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么则去转而追求一种宽容和宁静;与其在那无端的痛苦,毋宁去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上的提升和创作中的真谛。
于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一篇篇小品文诞生于战火中,一首首哲理诗孕育在硝烟里。
在这里,在这简陋的雅舍中,梁实秋先生用他那饱蘸思想精魂的墨汁,书写出了流传至今的美文,而这些美文,则带着浓浓的墨香,浸润了这个叫作北碚的小城。
一座城,一个人;几间屋,一本书。
梁实秋先生,用他的文字和雅舍,给北碚这个小城,带来了难以消除的翰墨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