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房颤动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65.12 KB
- 文档页数:4
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关键词】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抗凝治疗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显著增加。
Af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在老年人群中,脑卒中已成为Af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Af的治疗有三个主要目标: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而Af的防治仍然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一大难题。
现代研究认为,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应尽可能地给予复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应给予积极抗凝及溶栓等治疗。
现就近几年来Af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做一综述。
心房颤动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机理Af血栓前状态[1](Prothrombotic State,PTS)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的一种病理过程,容易导致血栓形成等多种血液学变化。
有学者对PTS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主要是Af血栓前状态的血液指标:①高凝血低抗凝状态[2]:凝血酶原激活过程中可释放出凝血酶原片段1+2(F1+2),形成的凝血酶迅速与抗凝血酶(ATⅢ)结合形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体(TAT),而且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Fg)产生纤维蛋白肽A(FPA),认为F1+2、TAT、FPA均是反映凝血酶形成的敏感指标。
ATⅢ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能灭活70%~80%的凝血酶,ATⅢ缺乏和/或活性降低是发生血栓,特别是静脉血栓的常见原因。
②低纤溶状态[3]:纤溶活性主要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物(PAI)调节。
TPA裂解纤溶酶原为纤溶酶,使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生成D二聚体(D dimer,DD)等产物,DD既反映体内凝血活性,又可反映纤溶活性,是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指标。
③血小板活化[4]: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boglobulin,βTG)、血小板第四因子(PF4)等。
βTG和PF4均存在于静息血小板α颗粒膜中,当血小板被活化时由α颗粒释放出来,导致血浆含量升高。
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防治对策作者:孙艺红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21期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尤其是缺血性卒中。
>80岁老年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高达30%,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著。
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预防尤为重要。
目前常用的抗栓药物有华法林、阿司匹林等。
胡大一教授等进行的我国首个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提示,华法林(INR 2.0~3.0)在降低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终点的临床净获益方面优于阿司匹林,尽管出血的发生率均较高。
该研究结果证实,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将INR调整在2.0~3.0,对于我国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是最佳平衡。
尽管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证据确实,但是无论是西方国家和我国的调查均显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的情况与指南差距很大。
我国调查显示,CHADS评分>1分的房颤患者中,只有9.8%使用华法林抗凝,53.5%使用阿司匹林,37.0%没有使用抗栓药物。
华法林药物自身的局限性是导致目前房颤患者抗凝现状的原因之一,主要包括华法林的安全有效窗口很窄,INR的稳定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长期的监测INR对于患者和医生均是负担。
要改进房颤患者的长期抗栓治疗,应该合理选择抗凝的适应证,规范使用华法林。
房颤抗栓治疗指南的建议ACC/AHA指南建议除孤立性房颤和有禁忌证外,所有房颤患者均建议服用抗栓药物以预防血栓栓塞。
抗栓药物的选择根据卒中和出血的绝对危险,对患者的相对危险和获益。
房扑患者的抗凝治疗同房颤患者。
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治疗指南在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方面,提出了新的评分系统——CHA2DS2VASc积分(表1),其在CHADS2积分基础上将年龄≥75岁由1分改为2分,增加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性别(女性)3个危险因素。
新指南关于选择口服抗凝药物的建议:除了低危患者(孤立性房颤、年龄<65岁)或存在禁忌证者,所有房颤患者均应行抗栓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缺血性卒中预防研究进展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缺血性卒中的预防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缺血性卒中预防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影响缺血性卒中的预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体的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提倡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可以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增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也可以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药物预防是缺血性卒中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尤其适用于高风险人群。
降压药物、降脂药物等也被广泛应用于预防缺血性卒中。
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早期干预对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也非常重要。
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检查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对动脉狭窄、心脏病变等进行及时干预,也可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可以通过基因筛查等手段,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提前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缺血性卒中的预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生活方式的改善、药物预防、筛查和早期干预以及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多个方面探索有效的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方法。
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加强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等。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4), 5920-5923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4836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策略新进展景 桐1,21延安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 延安 2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 延安收稿日期:2023年3月17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19日摘 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一般来说,房颤不会直接致命,但却会增加卒中的风险,由于心房内发生了异位起搏点,引起整个心房肌颤动,心房收缩功能异常,血液在心房内蓄积易形成血栓,当血栓不稳定脱落后,随着血液可至全身各处,可能出现血管阻塞、血流不畅,从而导致卒中。
在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卒中占14%~30%,其中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占全部心源性卒中的79%以上,是最主要的心源性卒中危险因素。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约为正常人的5倍,据统计,约20%的脑卒中是由房颤所致。
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是临床中的重中之重。
本篇就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策略新进展展开综述。
关键词房颤,脑卒中,抗凝,左心耳封堵New Progress in Preventing Stroke Strategies Caus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Tong Jing 1,21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2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Received: Mar. 17th , 2023; accepted: Apr. 12th , 2023; published: Apr. 19th , 2023AbstractAtrial fibrill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arrhythmia. In general, atrial fibrillation is not fatal directly, but it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stroke. The ectopic pacing in the atrium can cause the whole atrial muscle fibrillation, abnormal atrial contraction, blood accumulation in the atrium景桐easy to form thrombosis. After the clot breaks off, blood can travel throughout the body, leading to blood vessel blockage, poor blood flow, and eventually stroke. Cardiac stroke is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 of cardiogenic stroke, which accounts for 14%~30% in ischemic stroke. The stroke caus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 accounts for more than 79% of all cardiac stroke. The probability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s about 5 times that of normal people.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about 20% of stroke is caus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 Therefore, how to prevent and treat it is the top priority in clinical practi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progress of stroke strategie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KeywordsAtrial Fibrillation, Stroke, Anticoagulation,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心房颤动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2024缺血性卒中患者心房懒动筛杳及相关二级预防研究进展(全文)摘要:缺血性卒中具有高患病率、病死率、复发率的特点.心房颤动(简称“房蝴”)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发生及红发风险。
作者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房颤筛查及房颤负荷、房儆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进行综述,阐述了相关的二级预防策略,以期为临床医师早期筛查房嵌,预防患者卒中复发提供一定帮助.缺血性卒中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复发率、病死率的特点U-2].心房颤动(简称“房颜”)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造成左心房血流减慢,血液淤滞于左心耳处,易形成血栓,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
房所致缺血性卒中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30%,相较于其他病因,房颤所致缺血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3-5]β伴房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年复发率为2%~15%,明显高于不伴房颜的卒中患者[6].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房颜筛查,早期发现和预防方助于降低卒中红发风险[7-8].笔者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房画筛查及房颤负荷、房颤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和相关的二级预防等内容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房颇筛查和缺血性卒中宏发的预防提供一定帮助。
1缺血性卒中患者房颤筛查心电监测是筛查缺血性卒中患者房的的常用方法,常用的装置包括12导联体表心电图、24~72h动态心电图、体外心电记录仪及置入式心电监测仪(insertab1.ecardiacmonitor,ICM)等[9,房颤具有无症状性、阵发性的特点,延长心电监测时间可提高房颤的诊断率,一般认为检测时间越长,检出率越高[9]。
1.1隐源性卒中患者房徽筛查经全面检查仍未明确病因的缺血性卒中为隙源性卒中,房儆可能是其潜在病因[1]。
多项大型临床研究支持在隐源性卒中患者中使用长程心电监测以识别隐匿性房阙1。
-13].Miyazaki等[14]研究对206例随源性卒中患者进行7d房颜监测,其中14例(6.8%)患者检出房颤.在一项隐源性卒中与房颤关系的随机对照研究中,572例隐源性卒中患者随机分配至30dK 程心电监测组(试验组)和常规24h心电监测组(对照组),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16∙1.%(45∕280)的患者检出房颜,而对照组中仅3∙2%(9∕277)的患者检出房颇"0].另一项除源性卒中与潜在房颤关系的随机对照研究将441例隐源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ICM随访和常规随访,12个月后,ICM随访组12∙4%(29例)的患者检出房颤,而常规随访组仅2.0%(4例)的患者检出房颤[11]。
抗血栓疗法是预防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常用方法之一、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
房颤患者由于心房颤动不规律,容易形成血栓,且这些血栓往往会脱落并堵塞脑动脉,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因此,预防性使用抗血栓疗法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
下面将对抗血栓疗法预防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抗血栓疗法主要包括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
口服抗凝药物主要是华法林,它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来达到抗凝血作用。
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以保证剂量的准确性。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来防止血栓形成。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老年房颤患者抗血栓疗法的选择和应用逐渐有了更多的认识。
例如,根据一些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华法林在减少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然而,华法林需要经常监测和调整剂量,并且可能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安全性管理难度。
因此,在长期治疗中,华法林的合理使用需要权衡风险和效益。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NOACs)也应用于老年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
NOACs包括达比加群(Dabigatran)、阿哌沙班(Apixab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等。
与华法林相比,NOACs的优势在于不需要频繁监测和调整剂量,并且像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这样的药物具有更低的出血风险。
一些临床试验已证实NOACs在老年房颤患者中与华法林相比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因此,NOACs逐渐成为老年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的首选药物。
此外,对于老年房颤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用于预防脑卒中。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要考虑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脑卒中风险。
例如,对于老年房颤患者中年龄较大、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患者,阿司匹林的应用可能具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相比于华法林和NOACs,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支持抗血小板药物的优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