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小超超
- 格式:docx
- 大小:27.68 KB
- 文档页数:7
细胞实验的基本操作【细胞培养】一、细胞的复苏:非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冻存于液氮之中,需要培养时要先从液氮中取出使之复苏。
细胞复苏的原则——快速融化:必须将冻存在-196℃液氮中的细胞快速融化至37℃,使细胞外冻存时的冰晶迅速融化,避免冰晶缓慢融化时进入细胞形成再结晶,对细胞造成损害。
具体操作如下:1、实验前准备:1.1、将水浴锅预热至37℃,并将含10%FBS的培养液置于其中预热;。
1.2、用75%酒精擦拭紫外线照射30min的超净工作台台面。
1.3、在超净工作台中按次序摆放好消过毒的离心管、吸管、培养瓶等等。
2、取出冻存管及迅速解冻:2.1、根据细胞冻存记录按标签找到所需细胞的编号。
2.2、从液氮罐中取出细胞盒,取出所需的细胞,同时核对管外的编号。
2.3、迅速将冻存管投入到已经预热的水浴锅中迅速解冻,并要不断的摇动,使管中的液体迅速融化,约1-2min后冻存管内液体完全溶解,取出用酒精棉球擦拭冻存管的外壁,再拿入超净台内。
3、平衡离心将细胞悬液吸到离心管中,1000~1500rpm离心3分钟;4、制备细胞悬液吸去上清液,加入10 ml培养液,用吸管轻轻吹打均匀,使细胞悬浮;5、细胞计数细胞浓度以5×105/ml为宜。
6、培养细胞将复合细胞计数要求的细胞悬液吸到培养瓶中,将培养瓶放入37℃和5%CO2的培养箱内培养(略微拧松培养瓶盖),换液的时间由细胞情况而定。
通常,除少数特别注明对DMSO 敏感的细胞外,绝大部分细胞株(包括悬浮性细胞),在解冻之后,可直接放入含有10-15ml(5-10倍)新鲜培养基的培养角瓶中,待隔天再置换新鲜培养基以去除DMSO 即可,如此可避免大部分解冻后细胞无法生长或贴附的问题。
二、细胞的传代:培养的细胞生长至一定密度之后,由于培养液中营养逐渐消耗、代谢物逐步积累(可见到培养液变黄),而且细胞的生长空间也受到限制,就会影响到细胞的继续生存。
这时就需要分离出一部分细胞和更新培养液,这一过程就叫做传代。
流式细胞仪原理宝子!今天咱们来唠唠一个超酷的仪器——流式细胞仪。
这玩意儿可神奇啦,就像是细胞世界里的超级侦探呢。
流式细胞仪啊,它主要是用来研究细胞的。
你想啊,细胞那么小,一个个就像微观世界里的小居民。
那流式细胞仪怎么把它们研究得明明白白的呢?这就涉及到它很有趣的原理啦。
它有一个特别厉害的本事,就是能让细胞们排着队,一个一个地通过一个小小的通道,就像小朋友们排队过独木桥一样。
这个通道可窄啦,窄到每次只能通过一个细胞。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是靠一种特殊的流体力学系统,就像是有一双无形的小手,温柔地把细胞们按照顺序排列好,然后推着它们往前走。
当细胞通过这个通道的时候,就像是明星走上了红毯,要接受各种检测啦。
首先是激光照射。
哇,这激光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灯,一下子就照在细胞上。
细胞可不会就这么干巴巴地被照着哦,它们身上有很多能和激光互动的东西呢。
比如说细胞里的一些分子,像是蛋白质啊、核酸啊,这些分子就像是细胞身上的小标签。
当激光照到这些分子的时候,它们就会发出光信号。
这光信号就像是细胞在跟我们说:“嗨,我这儿有这样那样的东西哦。
”不同的分子发出的光信号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是绿色的光,有的可能是红色的光,还有的可能是其他颜色的光呢。
这就好像每个细胞都穿上了一件有独特颜色的衣服,流式细胞仪就能根据这些颜色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胞啦。
而且哦,这还不是全部。
除了光信号,还有散射光信号呢。
散射光就像是细胞的影子一样。
前向散射光可以告诉我们细胞的大小,就好像我们看一个人的影子大概能猜到这个人是胖是瘦、是高大还是矮小一样。
侧向散射光呢,则能反映细胞内部的复杂程度,比如说细胞里面的细胞器多不多啊,结构复不复杂之类的。
流式细胞仪还有个超贴心的设计,就是它能同时检测好多不同的光信号。
这就好比它有好多双眼睛,每一双眼睛都盯着细胞不同的特征。
然后把这些信息都收集起来,就像把一个人的外貌特征、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记下来一样。
这样,我们就能非常精确地知道这个细胞是什么样的细胞啦,是健康的细胞呢,还是生病了的细胞;是成熟的细胞呢,还是正在发育的细胞。
细胞超声条件一、细胞超声简介细胞超声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技术对细胞进行非侵入性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它具有无创、实时、高分辨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医学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细胞超声图像,需要满足一定的超声条件。
二、超声波频率超声波频率是指声波的振动频率,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表示。
在细胞超声中,常用的频率范围为1-100 MHz。
较高的频率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但对细胞的穿透能力较差;而较低的频率可以提供较好的穿透能力,但分辨率较低。
因此,在选择超声波频率时需要根据具体实验目的进行权衡。
三、超声波功率超声波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播的声能,通常以瓦特(W)为单位表示。
在细胞超声中,需要控制超声波功率的大小,以避免对细胞产生热损伤。
一般来说,细胞超声实验中使用的功率较低,通常在毫瓦级别。
较高的功率可能会引起细胞的损伤甚至死亡,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谨慎操作。
四、超声波束宽度超声波束宽度是指超声波束的横向尺寸,也可以理解为超声波束的聚焦能力。
较小的波束宽度可以提供更好的分辨率,但穿透能力较差;而较大的波束宽度可以提供较好的穿透能力,但分辨率较低。
在细胞超声实验中,一般会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波束宽度。
五、超声探头选择超声探头是细胞超声实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探头具有不同的特性。
在细胞超声实验中,常用的探头有线性探头和凸面探头。
线性探头适用于浅部组织的成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而凸面探头适用于深部组织的成像,具有较好的穿透能力。
在选择超声探头时,需要根据实验需求和被研究组织的深度进行合理选择。
六、超声成像模式细胞超声成像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常用的有B模式、M模式和Doppler模式等。
B模式是最常用的模式,可以提供细胞的二维图像;M模式可以提供细胞的时间-深度图像;Doppler模式可以用于观察细胞的血流情况。
在细胞超声实验中,选择合适的成像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验需求。
七、超声耦合剂超声耦合剂是指将超声波传递到细胞的介质,常用的耦合剂有水、生理盐水和凝胶等。
常见红细胞形态异常1. 红细胞大小异常(1)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10mu;m,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gt;15mu;m,超巨红细胞(extra megalocyte)直径gt;20mu;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大小相差悬殊(常在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性红细胞(spherocyte):直径缩小(常<6mu;m),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大于2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targetcell):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及肝病等。
(3)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长径增大,短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常多于25%),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
(4)镰形红细胞(sicklecell):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缗线状形成(erythrocyerouleauxformation):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6)碎裂红细胞(schizocyte):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微血管病性溶血、癌转移、心脏瓣膜病、尿毒症、重症缺铁性贫血等。
(7)棘性红细胞(acanthocyte):见于先天性无beta;-脂蛋白血症、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融血状态、肾功能衰竭、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某些病例使用肝素后。
(8)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酒精中毒等。
(9)咬痕红细胞(bitecell,degmacyte):见于Heinz体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10)泪滴形红细胞(teardropcell,dacryocyte):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细胞破碎的技巧
细胞破碎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释放和提取细胞内的蛋白质、DNA、RNA 等物质。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细胞破碎技巧:
1. 震荡法:使用震荡器或振荡器将细胞在缓冲液中震荡破碎。
这种方法适合于破碎较小数量的细胞,效果较轻微。
2. 超声波破碎法:使用超声波振荡器将细胞暴露在超声波中,超声波的能量对细胞进行破碎。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破碎大量的细胞。
3. 高压法:利用高压机或高压均质器将细胞通过高压作用破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坚硬的细胞或细胞壁较厚的细胞。
4. 冷冻破碎法:将液氮浸入细胞悬液中,使细胞迅速冷冻,然后用玻璃杵或超声波破碎器打碎冷冻的细胞。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保留细胞内部结构的实验。
5. 酶解法:使用特定的酶来破坏细胞壁或细胞膜,使细胞释放出内部的物质。
这种方法适用于特定的细胞类型和实验目的。
不同的细胞类型和实验目的可能需要不同的破碎方法,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目标物质的完整性和活性,选择合适的缓
冲液和温度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
细胞超声破碎仪使用方法细胞超声破碎仪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实验工具,主要用于细胞破碎和细胞内物质提取。
它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作用于细胞,将细胞组织破碎成小颗粒,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实验操作。
下面将介绍细胞超声破碎仪的使用方法。
1. 准备工作在使用细胞超声破碎仪之前,首先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将破碎仪放置在平稳的工作台上,接通电源并打开仪器。
检查超声探头是否安装正确,并确保连接线的连接牢固。
检查破碎仪的工作台是否清洁,以避免污染样品。
2. 样品处理将待破碎的细胞样品放入一个离心管中,并加入适量的破碎缓冲液,缓冲液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的需求来确定。
将离心管放入冰上,使样品保持低温,减少样品的降解。
注意,样品的量应适中,不宜过多以免超声能量无法充分作用于每个细胞。
3. 设置超声参数根据实验的需要,设置超声破碎仪的参数。
超声破碎仪通常具有不同的参数可供选择,如功率、时间和工作模式等。
根据细胞类型和所需破碎效果,选择合适的参数。
一般来说,功率设置越高,破碎效果越明显,但也容易引起样品的过热。
时间的选择应根据样品的特性来确定,一般建议从较短的时间开始,逐渐增加以达到理想的破碎效果。
4. 进行破碎将装有样品的离心管插入超声破碎仪中,确保探头完全浸入样品中。
注意,超声破碎仪的工作时应保持冷却系统正常工作,以防止样品过热。
启动超声破碎仪,开始破碎过程。
破碎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样品的状态,避免超声能量过高导致样品过热和损伤。
5. 破碎后处理破碎完成后,将离心管从超声破碎仪中取出,进行破碎后处理。
根据实验需要,可以进行离心、冷冻、离心上清液等处理步骤,以获得所需的样品。
注意,破碎后的样品应尽快进行后续的实验操作,以避免样品的降解和污染。
细胞超声破碎仪的使用方法如上所述。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另外,为了获得最佳的破碎效果,建议在使用前仔细阅读仪器的说明书,了解仪器的性能和操作要点。
通过合理的操作和参数选择,细胞超声破碎仪可以成为生物实验中的得力助手,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293细胞超声破碎条件(实用版)目录1.293 细胞简介2.超声破碎技术的原理3.293 细胞超声破碎的具体条件4.超声破碎 293 细胞的注意事项5.结论正文一、293 细胞简介293 细胞是一种人类胚胎肾细胞系,由德国科学家 Wolf-Dieter Bachmann 和 Michael Zschieschang 于 1977 年建立。
这种细胞系具有高度的突变特性,易于传代,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研究、药物筛选、细胞信号传导等领域。
二、超声破碎技术的原理超声破碎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从而使细胞内容物释放出来的方法。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对细胞损伤小等优点。
三、293 细胞超声破碎的具体条件1.超声波发生器:通常使用高频超声波发生器,频率为 20-40kHz,输出功率为 10-50W。
2.破碎槽:破碎槽应选择能容纳 293 细胞的体积,并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以保证超声波的能量能充分作用于细胞。
3.温度:超声破碎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 37℃左右,以保持细胞的活力。
4.时间:超声破碎时间应根据细胞数量和超声波强度进行调整,通常为 1-5 分钟。
5.细胞浓度:细胞浓度应适中,过低会导致破碎效果不佳,过高则容易产生细胞堆积,影响破碎效果。
四、超声破碎 293 细胞的注意事项1.在超声破碎前,应确保 293 细胞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避免使用过于老化或过于幼嫩的细胞。
2.超声波发生器和破碎槽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细胞污染。
3.在超声破碎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细胞的状态,以避免过度破碎导致细胞死亡。
4.超声破碎后,应及时将细胞悬液转移到培养皿中,并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活力。
五、结论总之,通过合理的超声破碎条件,可以有效地破碎 293 细胞,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便利。
细胞超分辨成像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成像技术也不断得到了提升。
在细胞观察中,有时分辨率的限制会使得我们无法观察到更细微的结构。
而细胞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细胞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原理、研究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细胞超分辨成像技术原理传统的光学显微镜成像的分辨率,约为200 nm。
这是由于光在穿过物质时,会发生折射、散射等现象,导致像差。
由此产生的模糊点是墨菲定律的基础,即:“雾显微镜”的像差大小与被观察物质与光的波长大小成反比。
因此,在传统光学显微镜下,我们无法观察到小于200 nm的物质。
针对传统显微镜分辨率的局限性,科学家们研究了多种超分辨显微技术。
这里只简单介绍其中一类,即受激发射调制(STED)显微镜技术。
该技术原理是,首先使用激光束激发样品中的荧光标记物,随后通过一个中空的光束来抑制标记物辐射出的荧光,达到遮蔽非中央区域、分辨率更高的效果。
利用特殊的激发方式,STED显微镜可以达到10纳米至几十纳米的分辨率,为我们提供了视觉上更为清晰的细胞结构信息。
二、细胞超分辨成像技术研究进展STED显微镜是当前最为流行的细胞超分辨成像技术之一,但它仍面临着一些挑战,被临界分辨率限制的物质范围仍较小,如膜蛋白复合物、聚合现象、折叠蛋白质等。
为此,近期不断有新技术陆续应运而生。
其中一种新技术,是荧光瞬态蚀刻显微(STORM)技术。
STORM技术可以通过激发荧光标记物并记录反射的荧光分子的位置,再将其通过数字计算重建成超分辨率图像。
这种方法的分辨率甚至可以达到5 nm,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另一种新技术是PALM技术,与STORM技术类似,可以通过形态学域的多次激发和瞬态荧光反应,获得精细的、超分辨显微图像,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
三、细胞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细胞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尿常规中红细胞的参考范围尿常规中红细胞参考范围是指在尿液检查中,用于判断红细胞数量是否正常的参考值。
红细胞参考范围可以采用镜检法或定量检查法来评估。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应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可能意味着存在某种泌尿系统或其他系统的疾病。
一、镜检法镜检法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样本中的红细胞数量。
在这种方法中,尿液样本被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物进行显微镜检查。
一般情况下,每高倍视野(HP)中的红细胞数量在0-3个之间被认为是正常的。
如果红细胞数量超过3个/HP,则表示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可能存在血尿。
二、定量检查法定量检查法是通过尿液分析仪对尿液样本中的红细胞进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正常情况下,每微升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在0-5个之间被认为是正常的。
如果红细胞数量超过5个/uL,则表示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可能存在血尿。
需要注意的是,尿常规中红细胞的参考范围可能会因不同实验室和检测方法而略有差异。
因此,在判断红细胞数量是否正常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分析。
红细胞增多可能意味着以下几种情况:1. 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等;2. 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3.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肾损害;4. 恶性肿瘤、泌尿系统肿瘤等。
如果尿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超出正常范围,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可能的检查包括:肾功能检查、尿路造影、B超检查、CT或MRI检查等。
明确诊断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名词解释1.细胞培养:把机体内的组织取出后经过分散(机械方法或酶消化)为单个细胞,在人工培养的条件下,使其生存、生长、繁殖、传代,观察其生长、繁殖、接触抑制、衰老等生命现象的过程。
2.原代细胞:是指从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3.传代细胞:适应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持续传代培养的细胞4.原代细胞培养:直接从有机体取出组织,通过组织块长出单层细胞,或者用酶消化或机械方法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在首次传代前的培养称为原代培养5.传代细胞培养:原代培养形成的单层培养细胞汇合以后,需要进行分离培养(即将细胞从一个培养器皿中以一定的比率移植至另一些培养器皿中的培养),这一分离培养称为传代细胞培养。
6.细胞融合: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双核细胞或多核细胞的现象。
7.单克隆抗体:通过克隆单个分泌抗体的B淋巴细胞,获得的只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8.生物膜:把细胞所有膜相结构称为生物膜。
9.细胞连接:细胞连接是多细胞有机体中相邻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膜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重要组织方式。
10.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需要细胞提供能量,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11.被动运输:物质通过自由扩散或促进扩散,顺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运输动力来自运输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12.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
13.分子开关:使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递的级联反应能在正、负反馈两个方面得到精确控制的蛋白质分子称为分子开关。
14.钠—钾泵:是动物细胞中由ATP驱动的将Na+输出到细胞外同时将K+输入细胞内的运输泵,实际上是位于细胞膜脂双分子层中的载体蛋白,是一种Na+/K+ATP酶,在ATP直接提供能量的条件下能逆浓度梯度主动转运钠离子和钾离子。
15.胞吞作用:细胞摄取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时,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囊泡,将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
16.胞吐作用:细胞排出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时,通过形成囊泡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囊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17.胞饮作用:细胞对液体物质或细微颗粒物质的摄入和消化过程。
18.信号分子: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特称为信号分子。
19.受体: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地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
20.第一信使:一般将胞外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
21.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胞外信号后最早在胞内产生的信号分子。
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cGMP、DAG、IP3等。
22.G—蛋白:由GTP控制活性的蛋白,当与GTP结合时具有活性,当与GDP结合时没有活性。
既有单体形式(ras蛋白),也有三聚体形式(Gs蛋白)。
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
23.双信使系统: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的受体结合后,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使质膜上的二磷酸磷脂酰肌醇分解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G)两个第二信使,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号,两个第二信使分别激动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IP3—Ca+和DG—PKC途径,实现对胞外信号的应答,因此将这一信号系统称为“双信使系统”。
24.细胞质基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除去细胞器和内含物以外的、较为均质半透明的液态胶状物25.内膜系统:细胞内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的统称,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分泌泡等。
26.溶酶体:溶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是由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形态不一、执行不同生理功能的囊泡状细胞器,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在维持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方面起重要作用。
27.信号假说:蛋白合成的位置是由其N端氨基酸序列决定的。
⑴分泌蛋白在N端含有一信号序列,称信号肽,由它指导在细胞质基质开始合成的多肽和核糖体转移到ER膜;⑵多肽边合成边通过ER膜上的水通道进入ER腔。
28.信号肽:分泌蛋白的N端序列,指导分泌性蛋白到内质网膜上合成,在蛋白合成结束前信号肽被切除。
29.核仁组织区: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是rRNA基因所在部位,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
但并非所有的次缢痕都是NOR。
30.微管:在真核细胞质中,由微管蛋白构成的,可形成纺锤体、中心体及细胞特化结构鞭毛和纤毛的结构。
31.微丝: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构成的,可在细胞形态的支持及细胞肌性收缩和非肌性运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结构。
32.中间纤维:存在于真核细胞质中的,由蛋白质构成的,其直径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在支持细胞形态、参与物质运输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纤维状结构。
33.踏车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细胞骨架在装配过程中,一端发生装配使微管或微丝延长,而另一端发生去装配而使微管或微丝缩短,实际上是正极的装配速度快于负极的装配速度,这种现象称为踏车现象。
34.微管结合蛋白:蛋白与微管密切相关,附着于微管多聚体上,参与微管的组装并增加微管的稳定性,这些蛋白叫做微管结合蛋白3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遗传物质复制,各组分加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37.细胞同步化:为得到具有分裂能力且细胞时相一致的细胞群体的方法。
38.MPF(细胞促分裂因子):又称促成熟因子或M期促进因子,是指存在于成熟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可以诱导卵细胞成熟的一种活性物质。
MPF是一种蛋白激酶,包括两个亚基即Cdc2蛋白和周期蛋白,当二者结合后表现出蛋白激酶活性,可以使多种蛋白质底物磷酸化;MPF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进化上较保守的G2/M转换调控者。
39.周期中细胞:即周期细胞或连续分裂的细胞,指在细胞周期中连续运转不断分裂,保持分裂能力的细胞。
40.静止期细胞:又称G0期细胞或静止期细胞,是指暂时脱离细胞周期不进行增殖,但在适当的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的细胞。
41.细胞周期蛋白: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的、其含量随细胞周期进程变化而变化的特殊蛋白质。
42.终端分化细胞:又称不分裂细胞,是指不可逆地脱离细胞周期、丧失增殖能力并保持一定生理机能的细胞。
43.抑癌基因:是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
抑癌基因编码的蛋白抑制细胞增殖,使细胞停留于检验点上阻止周期进程。
44.原癌基因:又称细胞癌基因,是指存在于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与病毒癌基因相对应的同源序列。
它是一些在DNA序列上极为保守的正常的细胞基因,但在肿瘤细胞中的转录活性比正常细胞高得多45.细胞衰老:细胞衰老又称老化,是细胞的一个基本的生命现象。
是指细胞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和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化,趋向死亡的不可逆的现象。
46.Hayflick界限:由Hayflick等人提出的:细胞,至少是培养的细胞,不是不死的,而是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
47.细胞死亡:细胞的死亡是指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束。
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死亡有两种不同形式:细胞坏死或意外死亡,细胞凋亡或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48.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是机体的一种基本生理机制,并贯穿于机体整个生命活动过程。
49.caspase 家族:caspase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组存在于胞质溶胶中的结构上相关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是一类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
51.转运肽:是一种12~60个氨基酸残基的前导序列,它引导在细胞溶质中合成的蛋白质输入线粒体和叶绿体。
这些肽通常富含碱性氨基酸,但几乎没有酸性氨基酸。
52. ATP驱动泵:以ATP水解释放能量作为能源进行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家族,称为ATP驱动泵简答题:1、简述细胞膜的生理作用。
答:(1)限定细胞的范围,维持细胞的形状。
(2)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为半透膜)并能进行主动运输使细胞内外形成不同的离子浓度并保持细胞内物质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必要差别。
(3)是接受外界信号的传感器,使细胞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当的反应。
(4)与细胞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分化及癌变等重要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简述细胞膜的基本特性。
答:细胞膜的最基本的特性是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细胞膜的不对称性是由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所决定的。
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表现在:①膜内外层所含脂类分子的种类不同;②膜内外磷脂分子中脂肪酸的饱和度不同;③膜内外磷脂所带电荷不同;④糖脂均分布在外层脂质中。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表现在:①糖蛋白的糖链主要分布在膜外表面;②膜受体分子均分布在膜外层脂质中;③腺苷酸环化本科分布在膜内表面。
3、比较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异同。
答案要点:①运输方向不同: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被动运输: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②是否需要载体的参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参与,被动运输方式中,简单扩散不需要载体参与,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参与;③是否需要细胞直接提供能量: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④被动运输是减少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差别,而主动运输则是努力创造差别,维持生命的活力。
4、NO的产生及其细胞信使作用?答案要点:NO是可溶性的气体,NO的产生与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相关,血管内皮细胞接受乙酰胆碱,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激活一氧化氮合成酶,该酶以精氨酸为底物,以NADPH为电子供体,生成NO和胍氨酸。
细胞释放NO,通过扩散快速透过细胞膜进入平滑肌细胞内,与胞质鸟苷酸环化酶活性中心的Fe2+结合,改变酶的构象,导致酶活性的增强和cGMP合成增多。
cGMP可降低血管平滑肌中的Ca2+离子浓度,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张,血管扩张、血流通畅。
NO没有专门的储存及释放调节机制,靶细胞上NO的多少直接与NO 的合成有关。
5 、信号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分泌蛋白在N端含有一信号序列,称信号肽,由它指导在细胞质基质开始合成的多肽和核糖体转移到ER膜;多肽边合成边通过ER膜上的水通道进入ER腔,在蛋白合成结束前信号肽被切除。
指导分泌性蛋白到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决定因素是N端的信号肽,信号识别颗粒和内质网膜上的信号识别颗粒受体(又称停泊蛋白)等因子协助完成这一过程。
6、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各时期主要变化是什么?答: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遗传物质复制,各组分加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细胞周期被划分为四个时期:G1期(复制前期,M期结束至S期间的间隙)、S期(复制期,DNA合成期)、G2期(复制后期,S期结束至M期间的间隙)、M期(有丝分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