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盘点古典水袖舞】静听花落,笑看蝶飞袖舞

【盘点古典水袖舞】静听花落,笑看蝶飞袖舞

【盘点古典水袖舞】静听花落,笑看蝶飞袖舞

【盘点古典水袖舞】静听花落,笑看蝶飞袖舞

我们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水袖也是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水袖舞的精华在于两个力——用力及表现力,这两个力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用力方法”来训练,到了舞台上水袖就象两条不听使的布条,收不回,出不去,演员和观众都捏一把汗,毫无美感可言,更无法谈及“表现力”了。反之亦然。如果只掌握了水袖的技法,却没有通过身体的表现力去体现水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那么水袖仅仅只是一种技能而已,不但不能体现出舞蹈中的韵律美,反觉多余、牵强。所以水袖舞这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也可将二者合而为一,理解为同一个“力”的两个阶段:始于“用力方法”,即用身体的协调力和表现来带动水袖正确的用力技巧;成于“表现力”,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古典舞后赵飞燕之水袖舞水袖舞蹈之惊鸿舞水袖舞之墨韵水袖舞袖舞新蕊水袖舞之桃夭

舞蹈中的水袖技法

【摘要】水袖是中国舞蹈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具有翩翩起舞的形式美,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水袖的教学,使学生扩展肢体的表现力,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实现不同力量、幅度的转换,挥运水袖展示无限的形态美。锻炼学生身体内外各部分间的协调和配合的完美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人文精神和意蕴的熏染,在挥运中展现自我,放飞梦想。 【关键词】水袖;挥运;形态;内涵 谈起水袖大家并不感到陌生,相传关于水袖的舞蹈源于汉而盛于唐秩于宋元,而后水袖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一种特技,在传承两千余年的今天,水袖是中国古典舞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的运用继承和借鉴了戏曲中独特的形态、鲜明风格的表现。随着水袖自身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也逐渐脱离了戏曲表演的程式,更加注意水袖的舞动性。 在舞蹈语言中,水袖是舞者抒情达意的重要媒材,而今中国古典舞中水袖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凝结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标志,使观者望而即知此舞为何。所以,水袖的运用是舞蹈表现中一项重要的手段,对于教学而言也是一门重要的训练课题。 “翩若惊鸿,宛若蛟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中将飘逸清美的水袖特征一语点破。这是水袖独具的艺术语言,就传承和发展这一部分而论,两个重要的要素不得不提――即肢体力和表现力。肢体力是水袖挥运的作用力,挥运的形态美是独特的表现力,此两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容,通过肢体力的运用才能施展水袖独特的表现力。若水袖仅仅被局限于一种程式而言,这样舞蹈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律美反而流于形式,丧失自然而然的韵致。 在对于肢体力的训练和表现力二者的关系而言,我认为,两者间相互承载密不可分,水袖语言性成于肢体之力而流露于表现力,艺术语言承载着肢体形态和思想情感。 就水袖的教学而言,京剧大家王瑶卿讲形体表现有三大要素:表情看眼睛、动作看水袖、身段看脚步。由此可知水袖基本功是衡量表演者功夫深浅和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虽说王瑶卿先生提出的观点是针对戏曲表演而言的,但舞蹈表演亦同样受用。学校舞蹈基本功是培养艺术表演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传授水袖的基本功能对学生日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水袖教学中系统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教学中肢体力的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协调“三节”是外部力的转换 所谓“三节”即是肢体关节的“起、承、转、合”的关系。若以人体为喻,则头部为稍节,腰腹部为中节,脚足为根节;以臂膀为力,则掌指是稍,肘节为中,臂膀为根;下肢则以脚足为稍,膝关节为中,胯为根。训练稍、中、根节三者协调是形体动作的根本。“三节”的规律表现为稍节起、中节承、根节合。 重点训练中要求头、腰、脚三段力量均衡,其次是脚、膝、胯的协调统一。再次是腕、肘、肩的承接。教学中要掌握各个部分的主次、力量强弱、幅度大小等关系。是通过以局部练习为“点”,各个点熟练协调成“线”继而成“面”。水袖的教学方法是“由点扩面”、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 二、“六合”是挥运的关键 “六合”以内外“三合”为分,内“三合”指:心意合、意气合、神气合;外“三合”则是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心、意、神、气的协调和交融是水袖的蕴涵,手、脚、肘、膝、肩、胯诸部的协调是展示水袖“长袖善舞”的韵美。“六合”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内外完美的协调是水袖自由挥运的关键所在。 三、律动是挥运的技巧“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是诀窍,水袖挥运以律动来体现,律动体现为“相反而相成、相克而相生”。“反衬劲”是修长水袖的用力点,逆向取势

水袖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继承与发展_张莹

学术论坛 音乐与舞蹈 ART EDUCATION 2013 / 12 102 水袖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继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水袖是戏曲舞蹈中最有表现力的技艺,其在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进程中也充当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传统的戏曲“水袖”训练对中国古典舞的教材补充、人才培养有着极大帮助;另一方面,“古为今用”的水袖艺术对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作者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教育工作者,结合在水袖教学与剧目排练上的体会与经验,对中国古典舞中水袖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探究。【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水袖 继承 发展 ◆ 张莹 “中国古典舞”一词从诞生之际,就与戏曲舞蹈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其汲取了戏曲身段中最为基础的训练要素后,又将戏曲中舞“道具”的技术吸收进来,以此丰富了舞蹈本体的表演性、技术性和审美性。水袖作为戏曲舞蹈中最具表现力的技艺,既是舞者身体修饰的服饰,又是古典意境表现的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中国古典舞以崭新的姿态向全世界蹁跹起舞时,水袖便与之进行了相互探索。 从1985年的独舞《昭君出塞》到2012年的群舞《百花争妍》,水袖不仅是戏曲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成为了当代舞蹈编导所选用的舞蹈素材。在去掉戏曲中唱词和念白的成分后,水袖表演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完美结合,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 一、水袖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继承 水袖作为表达情感、渲染情境、烘托情节的表现手段,是戏曲舞蹈中“大青衣”常用的表现方式之一。在中国古典舞教材中,水袖是女班高年级训练课程之一,其秉承了传统水袖的技法教学,在教授女生掌握基本水袖技法之后,又按照“程式化”的方法分类,将甩、掸、拨、勾、挑、抖、打、扬、撑、冲10种技能在变化后可能产生的不同人物性格和情绪分类,编排成组合,以此来提高古典舞演员的水袖表演技能和综合表演能力。 (一)传统技法的继承 首先,水袖的核心技法遵循的是“六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通过身体根节、中节、稍节的运用程序与意、气、力的内部因素,将内势与外姿、水袖与身体运动的韵律结合起来,以身带袖、以袖练身,强调意、气、力三者的关系是与中国古典舞徒手“身韵”训练的要领完全一致的。在“徒手”身韵中,身先行实际就是气息的带动在先,而后手随动。同样在舞水袖时,从出袖时的预动到动作形成后的延伸,都是靠“气”的带动,只有气稳且流畅才能表现出水袖的流动美感。 其次,水袖的训练从袖技开始,要想达到“长袖善舞,袖身合一”,将水袖舞出千姿百态,就必须从单一的袖技练起。所谓单字是指舞蹈中常用的出、收、扬、冲、搭、绕、撇,这与戏曲舞蹈中“甩、掸、拨、勾、挑、抖、打、扬、撑、冲”10种单一技法相呼应,在达到熟练程度后,运用身与袖的配合,由线与点、快与慢、高与低、动与静、柔与刚和轻、重、缓、疾的动态所构成的水袖韵律,又可幻化出异彩纷呈的空间流动感,使水袖的表演更具有规范性与专业性。 再次,“以情带袖,以袖带情”是水袖训练的传统表现规律。“羞、怒、悲、急、惊”等,每种状态的发展分别有不一样的层次和表现方式,如“羞”,以袖的静态和头眼来表现,袖意在强调由 害羞低头的过程,即“轻度害羞”是以袖遮面,然后身体加入冲靠,以加大“羞”的反应,一直到加入脚的进退。以形体幅度、变化节奏的增加来加强“羞”的深度。以情带袖,以情体现袖技,又以袖技的优美形态和意味来表现人的情绪。运用各种对比的手法,加以完整的音乐来体现表演性组合的表演性特点。组合中的“表演”与舞台的“表演”不同。总体来说一个演员的水袖训练要从课堂训练开始,这也是从课堂到舞台最好的过渡方式。 最后,水袖的发力遵循的是“反衬劲”。“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开必合、欲上先下”的基本规律,无论是在戏曲舞蹈还是在中国古典舞中都是亘古不变的美学原理。“反衬劲”在古典舞身韵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之美,在水袖中更是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表演之根本,带给观众一种出其不意的特殊效果。正是借着“反衬劲”的动律使水袖的修长增加了艺术表现的张力,才可以得以长存于古典舞的训练教材宝库中。 (二)“程式化”表演的继承 舞水袖在最初的戏曲表演中主要是为旦角(青衣)所用的技术,所以,中国古典舞的教材中水袖是女班教材之一,其具有技艺性、表现性和观赏性,在不同的力量和节奏作用下,产生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表演情境。所以,落实“情舞交融”是水袖训练需要思考的重点和难点。 水袖给人的感觉是优美、飘逸、洒脱、灵秀,其可以表现多种情绪,既可以表现灵巧活泼也可以表现悲愤忧伤,还可以在表现优雅端庄的同时表现刚强武烈。训练水袖的多种风格性要从性格、情绪的特殊性入手。笔者在教学中,按照不同的力度、速度、空间运动线的特点,分成灵巧、悲愤、端庄和刚武四种类型的组合,如以半袖的片花、快绕袖、快抖袖、推袖与小巧细碎的步伐结合形成灵巧的小快板组合;如以直线扬袖、外片花和搭袖以及拖步结合组成的悲伤的慢板组合;如以弧线扬袖、搭袖等与优柔的身法相结合形成舒缓的柔板端庄组合;如以冲袖、抓袖与刚脆的身法相结合形成的翻腾刚烈的组合。通过这些组合不仅强化了袖技的运用,又通过不同性格、不同力度、不同节奏以及各种对比性的练习,加强了袖的韵律性和语言性的训练。 这样的训练方法是参照了戏曲舞蹈中的“程式化”身段训练法。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性格配合不同的表现方式与方法,如戏曲中《三击掌》中唱“不能不能万不能”时,演员双手绕袖,绕如拧麻花状;接着云手袖,圆而不乱,时正时反;然后旋袖,以肘带动腕子旋转水袖,两掌中如同各托一圆盘转动非常绝妙;最后刀袖,两袖抡动如大刀花,表现出人物十分不愿、十分不甘的悲伤心理。再如秦腔《打神告庙》是水袖运用较多的一折戏,当敫桂英怀着一腔悲愤跌跌撞撞地跑到海神庙,大喊“海神爷”时,演员运用了

古典舞水袖用力的技术要点以及表现力

【导语】中国古典舞水袖用力的技术要点以及表现力,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对怎样练好水袖的问题曾说过“外要练剑、内要练心”。舞剑具有苍龙搅海之势,特点在于刚柔相济。借剑术之法来舞动水袖,能挥袖自如。 说起水袖,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它来自于戏曲舞蹈中,我们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水袖也是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本文所要谈的两个“力”——用力及表现力,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用力方法”来训练,到了舞台上水袖就像两条不听使唤的布条,收不回,出不去,演员和观众都捏一把汗,毫无美感可言,更无法谈及“表现力”了。反之亦然。 如果只掌握了水袖的技法,却没有通过身体的表现力去体现水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那么水袖仅仅只是一种技能而已,不但不能体现出舞蹈中的韵律美,反觉多余、牵强。我认为这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也可将二者合二为一,理解为同一个“力”的两个阶段,始于“用力方法”,即用身体的协调力和表现力来带动水袖正确的用力技巧成于“表现力”,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

一、水袖技术的用力 指、腕、肘、肩四者的协调和统一,是舞好水袖的关键所在。这就是协调好“三节”、“六合”的关键所在。所谓“三节”以手臂来说,手是稍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腿来说,脚是稍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以整个人体来说,头是稍节,腰是中节,脚是根节。水袖的运动规律是稍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三节”不仅是水袖舞起后外部动作运动的程序,重要的是完成每一个水袖表演动作时内部力量的必经渠道。“六合”分“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 从外部动作讲,首先要求头(上)、腰(中)、脚(下)的相互对称与力量的均衡;其次是胯、膝、脚的统一与配合,然后是肩、肘、腕的追与随。所谓追、随是分清动作的主次关系,各部位所用的力量的强弱、活动幅度的大小等。肩、肘、腕与运动中的相互关系是微妙的,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这都是自身内部协调与统一的关系,演员自身必须做到松弛、协调,内紧外松,挺拔含蓄,刚劲而柔韧;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舞动起来才能处理好水袖在运动中的“线中有点”、“点中有线”的外部动作与身体内在节奏层次、对比关系。水袖技术的用力方法从训练的全过程来看,遵循的是从动律、动作、短句到组合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一)动律:水袖的用力大多是“反衬劲”。即依循“一切从反面做起”的韵律。其特点表现为: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开必合、欲上

水袖舞两大技巧怎么跳

说起水袖,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它来自于戏曲舞蹈中,我们今天的中国古典舞借鉴和继承了戏曲舞蹈独特、鲜明的风格和形态。水袖也是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本文所要谈的两个“力”——用力及表现力,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用力方法”来训练,到了舞台上水袖就象两条不听使的布条,收不回,出不去,演员和观众都捏一把汗,毫无美感可言,更无法谈及“表现力”了。反之亦然。如果只掌握了水袖的技法,却没有通过身体的表现力去体现水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那么水袖仅仅只是一种技能而已,不但不能体现出舞蹈中的韵律美,反觉多余、牵强。我认为这两个“力”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也可将二者合而为一,理解为同一个“力”的两个阶段:始于“用力方法”,即用身体的协调力和表现来带动水袖正确的用力技巧;成于“表现力”,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 一、水袖技术的用力 指、腕、肘、肩四者的协调和统一,是舞好水袖的关键所在。这就是协调好“三节”、“六合”的关键所在。所谓“三节”以手臂来说,手是稍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腿来说,脚是稍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以整个人体来说,头是稍节、腰是中节、脚是根节。水袖的运动规律是稍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三节”不仅是水袖舞起后外部动作运动的程序,重要的是完成每一个水袖表演动作时内部力量的必经渠道。“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外三合”为:

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 从外部动作讲,首先要求头(上)、腰(中)、脚(下)的相互对称与力量的均衡;其次是胯、膝、脚的统一与配合;然后是肩、肘、腕的追与随。所谓追、随是分清动作的主次关系,各部位所用的力量的强弱、活动幅度的大小等。肩、肘、腕与运动中的相互关系是微妙的,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这都是自身内部协调与统一的关系,演员自身必须做到松弛、协调,内紧外松,挺拔含蓄,刚劲而柔韧;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舞动起来才能处理好水袖在运动中的“线中有点”、“点中有线”的外部动作与身体内在节奏层次、对比关系。水袖技术的用力方法从训练的全过程来看,遵循的是从动律、动作、短句到组合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一)动律:水袖的用力大多是“反衬劲”。即依循“一切从反面做起”的韵律。其特点表现为: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开必合、欲上先下。“反衬劲”在古典舞身韵中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之美。“这种相反相成的逆向劲势,可以产生人体动作的千变万化,给观众一种出其不意的特殊效果”(唐满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反衬劲”的动律用于水袖的修长来延伸艺术形体的点与线之间的动、静关系。更重要的是,水袖技术的用力方法关键就在于一个“反衬”的“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