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经典《左传》

儒家经典《左传》

儒家经典《左传》
儒家经典《左传》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传》《春秋左氏》《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左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仿照《春秋》用鲁君的世次(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编年而已。《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所以《左传》只能说是最早的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

《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

《左传》的思想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了对“民”的重视,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左传》还对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作了无情的暴露和鞭挞,也对那些正直无私、有远见、有作为的政治家给予了高度赞扬。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左传》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并且通过连续记载人物的事迹,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变化,从而描写出许多思想性格鲜明的各种类型的历史人物。《左传》语言简练含蓄生动,叙述性语言能做到简练生动,随物赋形,人物对话语言能写的口吻逼真,符合人物的性格,记述外交辞令的文字,婉转流畅而富有情趣,大量引用歌谣、谚语、人民群众的口语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左传》的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由于《左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左传》受到学界重视是在魏晋时期,先后有郑玄、杜预为其作注解,以后成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国学经典200句

国学经典名句晨读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家》塑造了高家兄弟三人的典型形象,历来为读者所称道,但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通过对家中的几位主要女性,瑞珏、梅、鸣凤、琴等人的命运的描写,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出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专制、封建礼教不仅从外部迫害人,更从思想上荼毒人,使人无路可走,只能无奈地接受荒唐可悲的命运。 【关键词】家;女性;悲剧命运 (一)《家》的女性形象概述 《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没落揭示出整个封建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同时也写出在这个统治极为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正在挣扎着放射出一线光明来,使人们有了信心、希望和力量。(1) 小说的社会价值自然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但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则是通过对小说的艺术结构的成功构架、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来实现的。《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露出来的是对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思想命运的描写,没有对这些女性命运、思想、性格的描写,《家》就不够深刻。这些女性从丫环到小姐,从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到追求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把当时阴暗守旧又欲破蛹而出的挣扎的社会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描写封建专制的腐朽、残酷对这些女性的迫害来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但这仅是第一层,更深的一层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纲常伦理对女性思想性格的毒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瑞珏、梅、鸣凤三位女性与琴同样都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但其结果却截然不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她们的思想性格不同。瑞珏、梅、鸣凤接受的是封建礼教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约束,她们信命任命、逆来顺受,最终悲剧收场,即使鸣凤坚守爱情,以死相抗,她也只是用死来逃避厄运,而不是对这个社会对旧势力进行反抗。她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残害下都是选择伤害自己,而不是站起来说“不”。而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琴就不同,在高老太爷为觉民安排婚事,母亲又打算把她嫁出去的时候,她坚决地与觉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帮助觉民抗婚,守护他们的爱情,最终高老太爷妥协,他们的爱情赢得了胜利。若不是如此,她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梅,独守空房,含恨而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腐朽的封建社会不仅赤裸裸地迫害这些女性,更在思想上荼毒女性,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交织把封建制度的阴暗与腐朽最本质深刻地揭露出来。 《家》中的这些女性美好纯洁、温顺善良,但这些美好的品质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的命运,甚至成为扼杀她们的侩子手之一。美好纯洁使她们认不清旧社会的阴暗和新社会的曙光,温顺善良则让她们包容一切的不公,逆来顺受。巴金对这些女性可敬又可悲的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那如牢狱般的环境是阴森的、凄厉的,许多人在这里面受苦、挣扎,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着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不得不走向死亡。在“家”中,她们在最美

女性形象比较

《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 女性形象之比较研究 一、三位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之比较 莺莺是贵族小姐,从小生活在家风严谨的家庭中,受的是传统女德教育,这样的身份与成长环境使她不可能在追求爱情时能够随心所欲,在三位女主角中显得最为被动、拥有自我牺牲精神。她对张生是一见钟情,由爱而欲,并且她的爱与欲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莺莺被张生之才与貌吸引这一点被作品交代得十分凝练清楚,奠定他们爱情基础的就靠赖婚之前的三次见面,这三次见面与原著描述也基本一致,通过这三次见面,莺莺对张生的了解从外表到文采到能力、人品层层深入,最终在心中默默认定了这个伴侣。虽然在兵围普救事件后,她心中己认定张生,但相互之间还谈不上深入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少女心里有所顾忌所以并且作出一些反反复复的举动。后来经过进一步接触,张生还为她害了相思病,她才对他彻底信任。最后终于放下一切顾虑,做出自献行为。 与之不同的是,杜丽娘表现的最压抑闭塞。一直在人性自然欲望的驱使下追求爱的权利,由欲而爱而至情。与崔莺莺的循序渐进不同,杜丽娘的爱情来得猛烈而又突然,她是在毫无心理准备时突然梦里闯进一个书生,不经过一点恋爱过程便直接抱她到牡丹亭畔共度云雨之欢"莺莺爱的是张生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异性,杜丽娘则热衷于自己的爱情感觉更甚于柳梦梅这个人。与其说杜丽娘在梦中相识了一个-人.,不如说这个人,让她感受到了情的热辣辣的魔力。与其说梦醒后她要寻找这个-人,不如说杜丽娘要寻找那令她铭心刻骨的-情。 林黛玉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形象刻画紧密宝玉、黛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本是一体:宝玉即黛玉,黛玉即宝玉,作者把他们一分为二,又通过爱情这条线把他们合在一起"他们的形象超越男女,我们可以发现宝玉身上有许多女性行为,比如说喜欢吃胭脂等。黛玉身上也有男性行为,最明显的便是以文为友。黛玉是三位女性形象中最具有性格魅力的一个,这个形象本身就有多种身份类型的重叠:她不仅是一个幽闺少女,还是一位诗人。诗人身份是另两位女主人公所没有的,虽然崔莺莺和杜丽娘也都有一定的才华,却不似黛玉“一生心血结成字”。黛玉不仅想把一腔情怀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更想通过作诗体现自我价值。宝黛爱情的发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 ——以赵树理《孟祥英翻身》、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和于 逢的《乡下姑娘》为例

摘要 关于40年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过很多论述,但大多停留在那个时代,着眼于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特殊形象,分析得出战争环境的历史局限性。本文以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当时女性自身的抗争和解放区、国统区文学女性形象对比,剖析40年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变异及其局限性。同时结合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既分析了当时时代的特征,又通过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当今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试图找出一种真正的语境分析。 关键词:女性形象自我意识人性

目录 第一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的典型形象 (1) 1.1 解放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1) 1.2 国统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4) 1.3 解放区与国统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对比 (6) 第二章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 (8) 2.1 启蒙与救亡下的女性形象 (8) 2.2 在男权批判下的女性形象 (10) 2.3 男权社会下的伦理道德与社会 (12) 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局限性 (13) 3.1 女性形象局限性的两方面表现 (13) 3.2 女性形象局限性的原因 (14) 第四章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16) 4.1 女性自我意识的自身审视与剖析 (16) 4.2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下的人性反思 (18) 注释: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的典型形象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是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战争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转折时期。战争与救亡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与审美选择,不同区域的社会状况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潮流与趋向。所以这个阶段的文学区域化特征比较明显,可以分为:国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解放区文学(延安为中心)、沦陷区文学(北京为中心)以及上海为中心的孤岛文学。在这其中,又以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除了最广泛的战争题材,也出现了一大批以女性为主的作品。这些女性作品,虽然继承了五四运动对个体意识的认识,同时也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舞台从单一的“逃出家门”到在“走入社会”并争取家庭地位,在心灵和灵魂上寻找解脱。但更多的是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战争下民主主义思想。女性解放运动或者也多是从战时社会动员和战后文化重建两个方面为了证明“自然非有民主的内容不可”①而存在着。 1.1 解放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与“五四”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解放区政府十分注重女性的解放与发展,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出台了很多政策女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从政治还是社会的角度看,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的

《左传》经典30句及译文

《左传》经典30句及译文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 译文: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 9、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 译文: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 10、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 译文: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女性形象研究

前言 女性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半。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意识、追求方面,还是在服饰、饮食、以及消费住房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虽然描述女性的方法有很多,如文学家们一直在用他们的笔描绘着中国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如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长安和七巧......这种对某一类型的女性的典型描述,可以让人们从质的方面感知和体会中国女性的角色形象。但要从总体和宏观上去研究中国社会中千千万万女性的主流形象还要从量的方面进行统计与概括,这样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才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发生在我们社会中的重大变迁。 风笑天老师通过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对当时的女性典型形象的特征及其变迁做了深刻分析。在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中国妇女》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我国当代典型女性形象是什么,现阶段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是什么,并通过这些特点与风笑天老师的“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中的女性特点做对比,找出女性形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中我们又可以得到哪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认识? 一、中国女性形象特点研究的原因和方法 (一)研究动机 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与我国社会变迁的某些联系。 回首百年,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洪流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都活跃这千千万万的女性身影。宋庆龄、邓颖超等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者就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女性挣脱封建思想观念枷锁,走出家门投身革命,蓬勃发展的妇女运动成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教育、就业、参政、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妇女地位有了空前提高。亿万女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蓬勃的热情投身国家建设,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妇女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女性们参与经济建设,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和创造力。女性事业获得了前所未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提供了有关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

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古代汉语 左传部分背诵篇目简体版整理

古代汉语左传部分背诵篇目简体字版整理 (一)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音同国)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in 三声)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寘(音同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音同衣)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音同意)!”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此段选文无) (二)齐桓公伐楚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音同绍)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关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你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整理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

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女性的努力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 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古往今来中国最经典的五十句名言

古往今来中国最经典的五十句名言 古往今来中国最经典的五十句名言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

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12.满招损,谦受益。——《尚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_刘伯红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刘伯红 卜 卫 内容摘要 本研究报告以全国10个城市电视台的1197个广告为样本,从社会性别 观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发现:约1/3的电视广告有性别 歧视的倾向。主要表现为:角色定型和以女性作招徕。这类性别歧视广告的实质是对 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 一、问题的提出 自八十年代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又催生了中国广告业的复苏。1979年,中国的商品广告在销声匿迹10年之后重又出现,并迅速发展。从1983到1993年10余年间,全国广告营业额从2.34亿元增加到134亿元,人均广告费从0.23元增加到11.3元。而电视广告又以其形象逼真、接受感强、直接刺激消费等特点,倍受商家青睐,电视广告的营业额1993年已占全国广告营业额的22.0%[1]。 至1992年,中国女新闻工作者发现,在日益崛起的广告业中,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地被利用。广告=商品+女人,女性成为广告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于是,《中国妇女报》率先发起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讨论[2]。讨论发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种两极分明的定式:一极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另一极是超前消费、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讨论提醒人们关注广告中的妇女形象,督促人们重新思考大众媒介与当今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系。但这场讨论的声音,很快被强大的商业文化的力量淹没了。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高度重视媒体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推进妇女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妇女与媒体”列为“战略目标和行动”的12个关切领域之一。《行动纲领》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信息技术的进展促进了超越国界的全球传播网,对公共政策、个人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年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但是,“媒体继续显示负面和有辱人格的妇女形象”,“大多数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介没有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同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3]。因此,国际妇女运动呼吁大众传媒树立性别意识,从而发挥媒体在世界各地的潜力,为提高公众的性别觉悟,为提高妇女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 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 式的悲剧。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迫嫁给了大她十多岁的周朴园,虽然从年龄上、思想上,他们的结合貌合神离。在物质方面,周家的势力财产可以满足繁漪的虚荣心,在精神层面,繁漪将是一生的空虚。当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掀起的时候,繁漪便不再遵从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规则了,她极力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让自己想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的生活。所以她死死的抓住周萍,进行犹如困兽般的斗争,这也体现了繁漪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农家的少女,在势利、虚荣的父母的安排下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我们将从侍萍、繁漪还有德北·苔丝的坎坷的命运对比中,分析在特定历史年代中西方女性的命运及异同,并探究造成这些悲剧及悲剧差异的成因。

时尚杂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英语原创论文)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Images in Fashion Magazine: A Case Study of ELLE

Table of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Literature review (1) 3. Methodology (3) 4. Findings (4) 5. Conclusion (6) 6. Bibliography (7)

1. Introduction With the new round of market openness,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emale fashion magazines have rapidly and widely attracted a large amount of young females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female image, fashion and consumption, these magazines even become important “textbooks” for those female readers to gain gender identity and class identity. The researcher chooses ELLE, a Paris-based international magazine as a case study, to find out how fashion magazine represents female roles and gender implication, and what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media and social gender reflected by fashion magazine’s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mage. 2. Literature review From the broadest sense, cultural production in mass society is the production of symbols. The most common symbolic expression method of fashion magazines is metaphor. They play as the textbooks of middle class women’s gender technology and provide middle class identity imagination (Frith et al, 2005). The first key metaphor is female gender technology. Earliest female magazines existed in the 1760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female fashion magazines developed rapidly (Frith et al, 2005). For example,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in 1945, ELLE has always targeted at middle and upper class females (Cakir, 2014). Its contents cover fashion, clothe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pposite sex, travel, etc. ELLE usually presents as a professional fashion critic with elegant taste, and stresses the temperament of women, and define middle class female identity through specific image, fashion and lifestyle. Fashion magazines show great passion to fashion products such as clothes

《家》与《子夜》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摘要:巴金的著名长篇小说《家》和茅盾的成名之作《子夜》都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一个以真实描写五四时期四川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而令人赞叹,一个以表现三十年代初期大城市经济崩溃而振聋发聩。一般看来,这两部长篇巨制在创作题材与表现主题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似乎可比的相同性很小,然而,转换视角,从人物塑造方面审视,这两位大手笔在深入挖掘女性复杂心理,表现豪门少妇人生遭遇和性格特征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我们从这一艺术视角对这部小说的某些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女性;悲惨命运;封建礼教;反抗 1931年,巴金创作了《家》,在《家》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为作品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年,茅盾的《子夜》也开始面世,作品中也呈现了一些光鲜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年轻美丽,但更多的是遭遇着红颜薄命的悲惨命运。一、妙龄少女的爱情心理 《家》中的鸣凤,与《子夜》中的四小姐吴蕙芳就是深受着封建礼教的毒害。 鸣凤,是高公馆的一个丫头,勤劳顺受,安于卑贱,可是即便如此,精神与肉体也是倍受折磨。白天却要做一个受苦受累忍气吞声的小丫鬟,即使比自己小几岁的小丫头,都可以对自己呼来唤去,只因为她是小姐,而鸣凤是丫鬟。这样的生活是封建的社会制度带给她的命运,因为家境不好就要被当物品一样被人买卖。吴蕙芳虽说是吴公馆中的四小姐,一直受着吴老太爷的保守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乡村的生活是与世隔绝的,吴老太爷已成为“古老的僵尸”,失去了对外界生活的感应能力,耳濡目染的受着《太上感应篇》的熏陶,受到“金童玉女”封建伦理纲常的教诲。她的穿着打扮,透露的是乡村的土风俗,也是封建卫道士的道服,当她的二姐看到她是嘲笑她的打扮,她说“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的很呢,只是父亲不许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封建礼教的毒害,连女子的穿着都要受到束缚。 鸣凤与四小姐的悲惨命运是封建礼教的毒害所造成的,她们正处豆蔻年华之际,生活应是美好的,充满阳光,可是,由于所处的封建社会和个人性格懦弱的原因,她们成为了牺牲品。 二、豪门少妇的二重性格 《家》中的梅和瑞珏,和《子夜》中的林佩瑶都是公馆中的上层人物,她们也同样有着各自的不幸爱情婚姻。《子夜》中的林佩瑶是最有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她是温文尔雅,风姿绰约的散发仙气的少奶奶,人前她是一位风光满面的吴少奶奶,人后她却承受着灵与肉分裂的痛苦。她所追求的,怀念的并不是整日的花天酒地,那种物质上的享受,她更渴望的是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慰藉,她怀念自己作为青春少女的那个时代,她渴望着古典的贵族浪漫。因从小接受过教育,从她喜欢的那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就可以看出她所追求的爱情,是古典的、浪漫的。而对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对物质金钱的追求,她并不情愿,内心深处是对这种文明的反抗。因此,她的心灵总是寄托在那乌托邦的爱情上。? 《家》中的梅和瑞珏也是两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她们是高公馆中的上层人物,但是她们却也都是不幸的,尤其在爱情和婚姻上,她们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是爱情中的牺牲品。 梅、瑞珏、林佩瑶,这三位女性,都是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把爱情当成了全部,拜伦曾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女人生命中整个的存在。梅与瑞珏都将觉新当做生命中的全部,二人在死之前心中口中也都念着觉新,而林佩瑶,她将精神贞洁的全部给了雷鸣,将身体的贞洁献给了吴荪甫,将爱情的全部献给了他们。可是吴荪甫对她的感情时有时无,对于林佩瑶的背叛毫无愧疚;雷鸣开场的时候就描写了他与徐曼丽的关系暧昧不清,又怎能说林佩瑶是他感情的全部呢?

春秋左传经典语录

春秋左传经典语录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兄弟虽有小忿,不废雠亲。 3、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4、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5、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6、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7、君处北海,寡人居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8、渡河未济,击其中流。 9、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10、不义不昵,厚将崩。 11、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1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13、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14、无危则安,无损则全。 15、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16、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7、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18、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19、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20、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2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2、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23、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2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5、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26、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27、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2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9、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30、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31、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32、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33、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34、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3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36、天能盖地,地能容小。 37、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38、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39、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 40、民之多幸,国之不幸。 41、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42、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43、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 44、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 45、不以一眚掩大德。 46、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47、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4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 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中国的戏剧作品一《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一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迫嫁给了大她十多岁的周朴园,虽然从年龄上、思想上,他们的结合貌合神离。在物质方面,周家的势力财产可以满足繁漪的虚荣心,在精神层面,繁漪将是一生的空虚。当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掀起的时候,繁漪便不再遵从封建礼教“三从四德” 的规则了,她极力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让自己想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的生活。所以她死死的抓住周萍,进行犹如困兽般的斗争,这也体现了繁漪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