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植物抗逆性的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6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蓝莓在不同逆境条件下的生理响应和抗逆机制,为蓝莓抗逆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用我国主要栽培的蓝莓品种——蓝丰蓝莓(Vaccinium ashei)为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1)逆境处理将蓝丰蓝莓幼苗分为以下五组,每组30株:A组:正常生长条件(对照)B组:干旱处理,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至田间持水量的40%C组:盐胁迫处理,土壤中NaCl浓度增加至0.5 mol/LD组:低温处理,将幼苗置于4℃低温条件下培养E组:复合逆境处理,同时施加干旱和盐胁迫。
(2)生理指标测定① 叶绿素含量:采用乙醇提取法测定②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NBT光还原法测定③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④ 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⑤ 蛋白质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3)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多重比较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叶绿素含量如表1所示,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和E组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其中E组降低最为明显。
这说明干旱、盐胁迫、低温和复合逆境均对蓝丰蓝莓的叶绿素合成产生不利影响。
2. SOD活性如表2所示,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和E组的SOD活性均显著提高,其中E 组提高最为明显。
这表明蓝丰蓝莓在逆境条件下通过提高SOD活性来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减轻氧化损伤。
3. CAT活性如表3所示,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和E组的CAT活性均显著提高,其中E 组提高最为明显。
这说明蓝丰蓝莓在逆境条件下通过提高CAT活性来清除体内的过氧化氢,减轻氧化损伤。
4. MDA含量如表4所示,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和E组的MDA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E 组增加最为明显。
这表明蓝丰蓝莓在逆境条件下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细胞膜受损。
农作物抗逆性改良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加,农作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逆境挑战,如干旱、高温、低温、盐碱、病虫害等。
这些逆境因素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已成为当前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农作物品种进行抗逆性改良处理,探究有效的改良方法和技术,提高农作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产量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选取了常见的农作物品种,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
(二)实验方法1、逆境处理设置了干旱、高温、低温、盐碱等逆境条件,模拟实际生产中的环境压力。
2、改良处理采用了基因编辑、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多种改良方法。
3、指标测定在实验过程中,定期测定农作物的生长指标(如株高、叶面积、根系长度等)、生理指标(如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和产量指标(如穗粒数、千粒重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干旱胁迫下的实验结果1、生长指标经过干旱处理后,未经改良的农作物品种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株高降低,叶面积减小,根系长度缩短。
而经过基因编辑和杂交育种改良的品种,在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相对较好的生长态势,株高和叶面积的减少幅度较小,根系长度较长。
2、生理指标干旱胁迫下,未经改良的品种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可溶性糖等)含量增加较少。
改良后的品种叶绿素含量相对较高,抗氧化酶活性较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增加,表明其具有更好的抗旱能力。
3、产量指标干旱条件下,未经改良的品种产量大幅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减少。
而经过改良的品种产量损失较小,其中基因编辑和杂交育种改良的效果较为显著。
(二)高温胁迫下的实验结果1、生长指标高温处理后,未经改良的农作物品种生长缓慢,株高和叶面积增长受到抑制。
植物抗逆性测定实验报告研究背景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受到各种逆境的影响,如高温、低温、干旱、盐碱等。
因此,了解植物的抗逆性是重要的,可以帮助人们选择适应特定环境条件的植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植物在不同逆境条件下的生理指标来评估植物的抗逆性能。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幼苗- 温度调节装置- 盐溶液(0.2 M NaCl)- 干旱处理装置- 水分测定仪- 叶绿素测定仪- MDA(丙二醛)含量检测试剂盒方法1. 种植拟南芥幼苗在适宜的温度下,以确保正常生长。
2. 将一部分幼苗移至温度调节装置中,分别设置不同温度条件(如25C、35C、45C),并持续一定时间(如24小时)进行热处理。
3. 将另一部分幼苗浸泡在0.2 M NaCl溶液中,经过一定时间(如24小时)进行盐胁迫处理。
4. 将第三部分幼苗置于干旱处理装置中,断水一定时间(如48小时)进行干旱处理。
5. 分别收集处理后的植株,测量其叶片的水分含量、叶绿素含量和MDA含量。
实验结果经过不同逆境处理后,收集了拟南芥幼苗的数据如下:处理条件水分含量(%)叶绿素含量(mg/g)MDA含量(μmol/g)- -控制组90.2 2.35 0.12热处理组85.6 1.98 0.25盐胁迫组88.9 2.12 0.18干旱处理组80.5 1.45 0.36结果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在高温处理条件下,拟南芥幼苗的水分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略有下降,而MDA含量明显增加。
这表明高温胁迫会导致植物脱水、叶绿素降解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2. 盐胁迫处理导致拟南芥幼苗的水分含量有所增加,叶绿素含量略有下降,MDA含量有轻微增加。
这表明适量的盐胁迫可以促进植物水分的吸收和保持,但高浓度的盐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3. 干旱处理导致植物的水分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而MDA含量显著增加。
植物抗逆性的测定(脯氨酸快速测定法)在逆境条件下(旱、热、冷、冻),植物体内脯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Barheff和Naylor(1966年)指出:在水分亏缺的情况下,引起蛋白质分解,而脯氨酸首先大量地被游离出来。
植物内脯氨酸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抗逆性,抗旱性强的品种积累的脯氨酸多。
因此测定脯氨酸含量可以作为抗旱性的生理指标。
另外,由于脯氨酸亲水性极强,能稳定原生质体及组织内的代谢过程,因而能降低冰点,有防止细胞脱水的作用。
在低温条件下,植物组织中脯氨酸增加,可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因此,亦可作为抗寒性的生理指标。
(一)原理磺基水杨酸对脯氨酸有特定反应,当有磺基水杨酸提取植物样品时,脯氨酸便游离于磺基水杨酸的溶液中,然后用酸性茚三酮加热处理后,溶液即成红色,再用甲苯处理,则色素全部转移至甲苯中,色素的深浅即表示脯氨酸含量的高低。
在520nm波长下比色,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或用回归方程计算)脯氨酸的含量。
(二)材料及设备1. 材料仪器械:(1)待测植物(水稻、小麦、玉米、高梁、大豆均可)。
(2)722分光光度计,(3)研钵,(4)100ml小烧杯,(5)容量瓶,(6)大试管2支,(7)普通式管8支,(8)移液管;(9)注射器;(10)水浴锅,(11)漏斗,(12)漏斗架,(13)滤纸,(14)剪刀。
2. 试剂(1)酸性茚三酮溶液:将1. 25茚三酮溶于30ml冰醋酸和20ml 6M磷酸中,搅拌加热(70℃)溶解,贮于冰箱中。
(2)3%磺基水杨酸:3g磺基水杨酸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
(3)冰醋酸,(4)甲苯(三)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的绘制(1)在分析天平上精确称取25mg脯氨酸,倒入小烧杯内,用少量蒸馏水溶解,然后倒入25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此标准液中每毫升含脯氨酸100μg。
(2)系列脯氨酸浓度的配制取6个50ml容量瓶,分别盛入脯氨酸原液0.5,1.0,1.5,2.0,2.5及3.0ml,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其每瓶的脯氨酸浓度分别为1,2,3,4,5,及6μg/ml/(3)取6支试管,分别吸取2ml系列标准浓度的脯氨酸溶液及2ml冰醋酸和2ml酸性茚三酮溶液,每管在沸水浴中加热30分钟。
植物的抗性(低温、⾼温)评价测定实验⽅法植物的抗性(低温、⾼温)评价测定实验⽅法(张平贤收集)实验⼀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的在逆境条件下(旱、热、冷、冻),植物体内脯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在⼀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抗逆性,抗旱性强的品种积累的脯氨酸多。
因此测定脯氨酸含量可以作为抗旱育种的⽣理指标。
另外,由于脯氨酸亲⽔性极强,能稳定原⽣质胶体及组织内的代谢过程,因⽽能降低冰点,有防⽌细胞脱⽔的作⽤。
在低温条件下,植物组织中脯氨酸增加,可提⾼植物的抗寒性,因此,亦可作为抗寒育种的⽣理指标。
⼆、原理磺基⽔杨酸对脯氨酸有特定反应,当⽤磺基⽔杨酸提取植物样品时,脯氨酸便游离于磺基⽔杨酸溶液中。
然后⽤酸性茚三酮加热处理后,茚三酮与脯氨酸反应,⽣成稳定的红⾊化合物,再⽤甲苯处理,则⾊素全部转移⾄甲苯中,⾊素的深浅即表⽰脯氨酸含量的⾼低。
在52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即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脯氨酸的含量。
三、材料、仪器及试剂1. 材料:植物叶⽚。
2. 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分析天平;离⼼机;⼩烧杯;普通试管;移液管;注射器;恒温⽔浴锅;漏⽃;漏⽃架;滤纸;剪⼑;洗⽿球。
3 .试剂及配制:2.5﹪酸性茚三酮溶液配制:将1.25g茚三酮溶于30ml冰醋酸和20ml 6mol·L -1磷酸中,搅拌加热(70℃)溶解,贮于4℃冰箱中,2-3⽇有效。
3%磺基⽔杨酸配配制:3g磺基⽔杨酸加蒸馏⽔溶解后定容⾄100ml。
10µg·ml-1脯氨酸标准母液配制:精确称取20mg脯氨酸,倒⼊⼩烧杯内,⽤少量蒸馏⽔溶解,再倒⼊2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定容⾄刻度(为100µg·ml -1脯氨酸母液),再吸取该溶液10ml, 加蒸馏⽔稀释定容⾄100ml, 即为10µg·ml-1脯氨酸标准液。
100µg·ml-1脯氨酸母液:称10mg脯氨酸溶于少量的⼄醇中,⽤蒸馏⽔定容⾄100ml冰醋酸;甲苯。
植物抗逆性检测方法及流程植物抗逆性就是植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啦。
那咱们怎么检测它呢?一、外观观察法。
这是最直接的办法。
咱就像看小伙伴今天状态好不好一样去看植物。
如果植物在干旱环境下,叶子还能保持一定的鲜绿,没有很快就耷拉下来,那它可能抗旱性就不错。
要是在盐碱地旁边的植物,叶子没有发黄、干枯,那也许它抗盐碱能力比较强。
不过这个方法比较粗略,只能大概判断。
比如说,我看到邻居家种的一种小花,大太阳晒了好几天,别的花叶子都卷起来了,它虽然有点蔫但还能挺住,我就觉得这小花抗旱性还是有点厉害的。
二、生理指标检测。
这就稍微专业一点喽。
1. 测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可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呢。
如果植物在逆境下叶绿素含量能保持稳定,说明它抗逆性好。
可以用专门的仪器来测量。
像那些在低温环境下,叶绿素含量没有大幅度下降的植物,就比较耐寒。
2. 测定脯氨酸含量。
脯氨酸在植物应对逆境时会大量积累。
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方法来测定。
当植物处于干旱或者盐碱环境时,脯氨酸含量蹭蹭往上升的植物,可能更能抵抗这种不良环境。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
这个就更高级啦。
1. 基因表达分析。
我们可以看看在逆境下,某些和抗逆性相关的基因有没有大量表达。
比如说,有的植物在水淹的时候,和耐涝相关的基因会变得超级活跃,这就表示这个植物可能很耐涝。
现在有很多高科技的技术,像实时荧光定量PCR就可以用来检测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2. 蛋白质组学分析。
植物在逆境下,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分析这些变化来判断抗逆性。
通过一些复杂的技术手段,看看哪些蛋白质是在逆境下才出现或者增加的,这些蛋白质可能就和抗逆性有关。
植物抗逆性状的鉴定和利用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是一个非常复杂、多样化的群体。
在自然环境中,各种植物种类面对着各种环境胁迫状态,例如高温、低温、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等等。
在这种环境胁迫下,植物需要适应和调节自身生理、生化、形态等各种特征以适应生存环境,这种特性被称为植物的抗逆性状。
植物的抗逆性状涉及到复杂的基因网络和生理代谢的调控机制。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植物必须适应生态环境中的变化,从而调节自身的生理、形态和代谢模式。
例如,当植物土壤中的水分供应不足时,其根系会出现形态和生理的变化,从而适应干旱的环境。
有些植物更加适应盐碱地带,它们会生长出更长的根系从而更深入地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另外,植物的叶片和气孔也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压力,例如在高温情况下,一些植物的气孔会关闭,从而减少水分蒸发,同时保持水分平衡,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如何鉴定植物抗逆性状?植物的抗逆性状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特征,其表现方式又十分多样。
因此,鉴定植物抗逆性状是需要多种手段和方法的。
目前鉴定植物抗逆性状常常采用生理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1. 生理和生化方法:生理生化方法包括测定植物的强度、营养吸收和代谢酶等生理特征,以及对植物进行各种胁迫实验以观察受胁迫植物的变化。
例如,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非常大,可以通过测定植物叶片的细胞膜透性、相应代谢物质含量等来鉴定出植物的抗旱能力。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确定特定的基因和表达物质来鉴定植物的抗逆性状。
例如,利用DNA微阵列技术和转录组分析技术可以分析大量的基因表达谱,从而确定与植物抗逆性状相关的特定基因。
同时,基于分子蚁群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也可以对植物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如何利用植物抗逆性状?植物抗逆性状对于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利用植物抗逆性状可以提高植物的生产力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
1. 遗传改良:基于对植物抗逆性状的鉴定和理解,可以通过遗传改良的方式来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
利用培育技术进行植物抗逆性研究的实验设计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植物面临着诸多逆境胁迫,如高温、干旱、盐碱等。
为了提高植物的抵抗力和适应性,研究植物的抗逆性显得非常必要。
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利用培育技术结合逆境胁迫的实验设计,可以模拟真实环境中植物所面临的逆境,从而加深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
实验一:高温胁迫下植物生长状况观察材料与方法:选择一种耐热植物,如扁穗雀稗(Setaria italica)。
将扁穗雀稗的幼苗分为两组,一组置于正常温度(25°C)下,另一组置于高温胁迫(40°C)下。
每组各设置5个重复。
观察植物在高温下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片数、叶绿素含量等。
结果与讨论:观察发现,高温胁迫下,扁穗雀稗的株高变矮,叶片数减少,叶绿素含量下降。
这表明高温对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产生了不利影响,验证了该植物的热胁迫敏感性。
实验二:干旱胁迫下植物的生理指标变化分析材料与方法:选择一种耐旱植物,如仙鹤草(Bouteloua graceana)。
将仙鹤草的幼苗分为两组,一组进行正常浇水,另一组进行干旱胁迫处理。
每组各设置5个重复。
分别在干旱处理的过程中,测量植物的相对含水量、叶片蒸腾速率、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等生理指标。
结果与讨论:结果显示,干旱胁迫组的仙鹤草相对含水量显著下降,叶片蒸腾速率减少,同时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增加。
这表明植物通过调节水分和积累可溶性糖、蛋白质等物质来应对干旱胁迫,从而提高其抗旱性。
实验三:盐碱胁迫下植物根系形态变化研究材料与方法:选择一种耐盐植物,如碱蓬 (Atriplex canescens)。
将碱蓬的种子分为两组,一组种植在含盐量较低的培养基上,另一组种植在含盐量较高的培养基上。
每组各设置5个重复。
观察植物在盐碱胁迫下根系的形态变化,包括根长、根毛密度、根系表面积等。
结果与讨论:研究发现,在盐碱胁迫下,碱蓬的根长减短,根毛密度增加,并且根系表面积也有所增加。
植物抗逆性检测方法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植物抗逆性检测方法及流程解析植物抗逆性,即植物对环境压力如干旱、寒冷、盐碱、病虫害等的抵抗能力,是衡量植物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标。
植物抗逆性测定设计实验不同植物材料抗逆性比较逆境条件下,植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如:蛋白质变性、膜损伤。
但是、植物也可以通过本身的代谢变化,如:吸水力降低、蒸腾减弱、光合下降、呼吸增高或降低、激素改变、保护性酶增多、渗透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增加等来适应逆境。
农业生产上,可通过选育高抗品种、逆境锻炼、化学诱导和农业措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本组综合实验采用不同品种或对植物进行化学诱导和锻炼的方式研究逆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变化,为逆境生理研究打下基础,并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
[研究方案]一、研究题目1、不同品种抗逆性生理指标比较2、几种外源物质浸种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抗性的影响3、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植物抗逆性生理指标的影响4、逆境(低温、高温、干旱等)预处理对植物抗逆性的效应可在上述几个大题目下具体确定小题目。
二、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主要采用幼芽和幼苗。
可用培养皿和瓷盘培养发芽材料1~2周。
三、实验内容根据不同研究题目,可在以下测定项目中选择:1、生长测量:芽长、根长、根数、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
2、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植物抗逆性的鉴定(电导仪法);丙二醛含量的测定;脯氨酸含量的测定(酸性茚三酮法);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高锰酸钾滴定法);超氧物歧化酶活性测定(NBT还原法);植物蒸腾速率的测定(快速称重法);叶绿体色素的定量测定(分光光度法);植物体内可溶性糖的测定,(蒽酮法);植物组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茚三酮显色法);植物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
各研究题目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根据教学安排和研究内容选做3~4个。
[实验安排]自由组合小组,选出组长,由组长安排实验材料和重复。
9~12学时、分3~4次进行。
[数据处理和结果统计]一、数据记录实验中要及时记载原始数据,以便计算和核对。
每个研究题目应设计专门的记录表。
二、结果统计通过实验获取的原始数据要及时照各实验方法计算出结果,并将结果统一列于结果统计表中,每个研究题目应设计专门的结果统计表,便于分析与比较。
植物的抗性(低温、高温)评价测定实验方法(张平贤收集)实验一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一、目的在逆境条件下(旱、热、冷、冻),植物体内脯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抗逆性,抗旱性强的品种积累的脯氨酸多。
因此测定脯氨酸含量可以作为抗旱育种的生理指标。
另外,由于脯氨酸亲水性极强,能稳定原生质胶体及组织内的代谢过程,因而能降低冰点,有防止细胞脱水的作用。
在低温条件下,植物组织中脯氨酸增加,可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因此,亦可作为抗寒育种的生理指标。
二、原理磺基水杨酸对脯氨酸有特定反应,当用磺基水杨酸提取植物样品时,脯氨酸便游离于磺基水杨酸溶液中。
然后用酸性茚三酮加热处理后,茚三酮与脯氨酸反应,生成稳定的红色化合物,再用甲苯处理,则色素全部转移至甲苯中,色素的深浅即表示脯氨酸含量的高低。
在52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即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脯氨酸的含量。
三、材料、仪器及试剂1. 材料:植物叶片。
2. 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离心机;小烧杯;普通试管;移液管;注射器;恒温水浴锅;漏斗;漏斗架;滤纸;剪刀;洗耳球。
3 .试剂及配制:2.5﹪酸性茚三酮溶液配制:将1.25g茚三酮溶于30ml冰醋酸和20ml 6mol·L -1磷酸中,搅拌加热(70℃)溶解,贮于4℃冰箱中,2-3日有效。
3%磺基水杨酸配配制:3g磺基水杨酸加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
10μg·ml-1脯氨酸标准母液配制:精确称取20mg脯氨酸,倒入小烧杯内,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再倒入2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为100μg·ml -1脯氨酸母液),再吸取该溶液10ml, 加蒸馏水稀释定容至100ml, 即为10μg·ml-1脯氨酸标准液。
100μg·ml-1脯氨酸母液:称10mg脯氨酸溶于少量的乙醇中,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冰醋酸;甲苯。
四、实验步骤1、脯氨酸标准曲线的制作1.1取6支试管,编号,按下表配制每管含量为0~12μg的脯氨酸标准液。
实验四电导率仪法测植物根系的抗逆性一、 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高温和低温处理来进行观察植物根系的抗逆性。
二、 实验原理植物细胞膜起调节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作用,当膜受到损伤时,物质易从细胞中外渗到周围环境中。
当细胞受到高温或低温后,细胞膜差别透性就会改变或丧失,导致细胞内的物质(尤其是电解质)大量外渗,导致组织浸泡液电导率增大,通过测定外液电导率的变化即可反映出质膜受害程度和植物抗逆性的强弱。
三、 实验材料小麦四、 设备与试剂电导率仪、电冰箱、温箱、恒温水浴锅、100mL 量筒、0.5mL 和2mL 移液管、大试管和小试管、镊子、试管夹、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NaCl 溶液五、 实验步骤1.选取小麦在一定部位上生长叶龄相似的叶子若干,剪下后,先用纱布拭净,称取二份,各重2g 。
2. 一份插入小杯中放在40℃恒温箱内萎蔫0.5~1h ,另一份插入水杯中放在室温下做对照。
处理后分别用蒸馏水冲洗二次,并用洁净滤纸吸干。
然后剪成长约1cm 小段放入小玻杯中(大小以够容电极为度),并用玻棒或干净尼龙网压住,在杯中准确加入蒸馏水20ml ,浸没叶片。
3. 放入真空干燥器,用抽气机抽气7~8min 以抽出细胞间隙中的空气;重新缓缓放入空气,水即被压入组织中而使叶下沉。
4. 将抽过气的小玻杯取出,放在实验桌上静置20min ,然后用玻棒轻轻搅动叶片,在20~25℃恒温下,用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
5. 测过电导率的之后,再,放入100℃沸水浴中15min ,以杀死植物组织,取出放入自来水冷却10min ,在20~25℃恒温下测其煮沸电导率。
伤害率=%100⨯--对照电导率煮沸电导率对照电导率处理电导率 六.实验结果七、 注意事项1.2组处理的幼苗根选择要尽量一致,可相似的分别放入各组,则各组总体大致相同。
2.一切用具,器皿,事前均须洗净,并用蒸馏水冲洗过。
3.使用后要清理电极。
八、 讨论九、参考文献[1]苍晶,徐仲. 植物生理学实验.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2]王学奎.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与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4-165.[3]郝再彬.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的测定. 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19(1):35-36.。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分析手段,鉴定不同植物对特定生物胁迫(如病原菌)和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害等)的抗性水平,为植物育种和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样品:选取不同品种的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为研究对象。
2. 病原菌:选取常见的植物病原菌(如小麦白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等)。
3. 非生物胁迫模拟材料:如盐溶液、干旱模拟装置等。
4.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引物、缓冲液等。
三、实验方法1. 植物抗病性鉴定a. 病原菌接种:将病原菌接种于植物叶片上,控制接种量和接种时间。
b.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病变情况,记录病变面积、症状等。
c. 抗病性评估:根据病变面积、症状等指标,对植物的抗病性进行评估。
2. 植物抗逆性鉴定a. 非生物胁迫处理:将植物置于盐溶液、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环境中,控制处理时间和浓度。
b.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生长指标(如株高、叶片数、叶片颜色等)。
c. 抗逆性评估:根据生长指标,对植物的抗逆性进行评估。
3. 分子生物学分析a. DNA提取:提取植物样品的基因组DNA。
b. PCR扩增:根据引物设计,对植物抗性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
c. 序列分析: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序列。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抗病性鉴定通过观察记录和抗病性评估,发现不同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存在差异。
部分植物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而其他品种则易受病原菌侵害。
2. 植物抗逆性鉴定在盐溶液、干旱等非生物胁迫条件下,部分植物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生长状况良好;而其他植物则受到较大影响,生长受到抑制。
3. 分子生物学分析通过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发现部分植物抗性相关基因在抗性植物中表达量较高,而在非抗性植物中表达量较低。
五、结论与讨论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进行鉴定,揭示了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差异。
植物抗逆性状的鉴定及基因应答途径的分析植物在其生存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同的环境压力,如极端温度、干旱、高盐、重金属毒害等,这些压力可能会威胁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甚至导致植物的死亡。
但是,植物拥有一系列抗逆性状,使其能够适应这些环境压力。
本文旨在介绍植物抗逆性状的鉴定及其基因应答途径。
一、植物抗逆性状的鉴定植物抗逆性状是指其在受到环境压力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例如植物的生长势、产量、品质等。
通常,植物的抗逆性状可以从形态、生理和生化三个层次来进行鉴定。
1. 形态鉴定形态鉴定主要是通过对植物的根系、叶片和花朵等机构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来判断植物在环境压力下的适应情况。
例如,有些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叶片表面会产生多层厚度不一的角质层,以减少水分的流失,这就是一种抗旱形态性状。
2. 生理鉴定生理鉴定主要是通过测量植物在受到环境压力时的生理反应来评价其抗逆性状。
例如,通过测量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膜透性等指标,可以判断植物在干旱或盐胁迫下的适应程度。
3. 生化鉴定生化鉴定是指通过生化分析来评估植物在环境压力下的代谢变化和分子层面的响应。
例如,通过测定植物的酶活性、膜脂过氧化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可以反映出植物在环境胁迫下的适应能力。
二、基因应答途径的分析植物抗逆性状的形成和表达是由多个基因参与和调控的,因此研究植物的基因应答途径,对于揭示植物的抗逆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 激素信号途径激素在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响应环境胁迫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乙烯在植物的抗逆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可以通过调节抗氧化系统的功能、维持质膜完整性、增加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等来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
2. 转录因子途径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它们通过与靶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结合来调节基因的表达。
在植物抗逆的过程中,一些关键的转录因子,如MYB、AP2/EREBP、WRKY等,可以激活或抑制特定的抗逆基因,进而促进或抑制植物的适应性反应。
一、实验背景葡萄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消费者利益。
然而,葡萄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逆境因素的影响,如病虫害、干旱、盐碱等,严重影响了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提高葡萄的抗逆性,本实验针对葡萄的抗病、抗旱、抗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抗逆处理对葡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 评估抗逆处理对葡萄品质的改善作用;3. 为葡萄抗逆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葡萄品种:选用我国常见的葡萄品种——红提;(2)抗逆处理剂:6%寡糖·链蛋白、60%唑醚·代森联;(3)实验设备:喷雾器、电子天平、温湿度计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本实验设4个处理组,分别为:①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抗逆处理;② 抗病处理组:使用6%寡糖·链蛋白1000倍叶面喷雾;③ 抗旱处理组:采用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500倍叶面喷雾;④ 抗盐处理组:同时使用6%寡糖·链蛋白和60%唑醚·代森联进行抗病和抗旱处理。
(2)实验步骤:① 在葡萄种植园选择生长状况相似、地势平坦的葡萄植株作为实验材料;② 分别对各组进行抗逆处理,处理时间为开花前、幼果期、果实膨大期、果实近成熟期;③ 每次处理前,记录葡萄植株的生长状况,包括叶片颜色、叶片数量、植株高度等;④ 收获期,记录葡萄产量、品质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抗病处理对葡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抗病处理组的葡萄灰霉病感病率仅为 1.70%,而对照组高达8.30%。
这说明6%寡糖·链蛋白在提高葡萄抗病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此外,抗病处理组的葡萄产量比对照组提高了10.5%,表明抗病处理对葡萄产量具有积极作用。
2. 抗旱处理对葡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抗旱处理组的葡萄叶片颜色、叶片数量、植株高度等生长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同时,抗旱处理组的葡萄产量比对照组提高了8.2%,说明60%唑醚·代森联在提高葡萄抗旱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实验植物抗逆性的测定(电导仪法)
一实验目的
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逆境胁迫对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了解电导法在植物逆境生理与抗性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二、实验原理
在正常生长状况下,植物细胞膜保持着良好的选择透性,而当植物组织受到逆境(例如干旱、低温、高温、盐渍等)伤害时,由于膜脂过氧化、膜蛋白变性及膜脂流动性改变,造成膜相变和膜结构破坏,使得细胞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植物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
膜透性增大的程度与逆境胁迫强度有关,胁迫强度越大,伤害越重,外渗越多,电导率的增加也越大。
同时也与植物抗逆性的强弱有关,抗性越强,伤害越轻,外渗越少,电导率的增加也越小。
所以,通过测定外渗液电导率的变化,就可以反映出细胞膜的伤害程度和所测材料抗逆性的大小。
三、材料、仪器和试剂
1. 材料:
各种植物叶片(如丁香、小麦等)
2. 仪器设备:
电导仪;天平;恒温箱;真空干燥器;抽气机;恒温水浴锅;烧杯;剪刀或打孔器;
吸水纸;纱布等。
3.试剂: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
1.容器的洗涤:
电导法对水和容器的洁净度要求严格,所用容器必须彻底清洗,再用去离子水冲净,倒置于洁净滤纸上备用。
2.试验材料的处理:
选取正常生长的小麦或其他植物相同部位叶片若干,剪下后,先用纱布拭净,分成2份,将其中一份放置50℃左右的恒温箱中处理30min ,进行逆境胁迫处理。
另一份放置在室温下作对照。
3. 测定步骤
(1) 将处理组叶片与对照组叶片用去离子水冲洗2次,再用洁净滤纸吸净表面水分,各称取2g ,然后剪成长约1cm 小段放入小烧杯中(大小以够容电极为度),并用玻璃棒压住,在杯中准确加入蒸馏水20ml ,浸没叶片。
将其放入真空干燥器中,用抽气机抽气7~8min 以抽出细胞间隙中的空气;重新缓缓放入空气,水即被压入组织中而使叶片下沉。
(注:材料为阔叶时,最好使用打孔器取材)
(2) 将抽过气的小烧杯取出,放在实验桌上静置20min ,然后用玻棒轻轻搅动叶片,在20~25℃恒温下,用电导仪分别测定处理组和对照组得电导值为T 1和C 1。
(3) 测过电导率之后,再放入100℃沸水浴中15min ,以杀死植物组织,取出待其冷却至25℃时测其煮沸电导率,分别为T 2和C 2。
五、实验结果
伤害率(%)计算式为: 1
t 2
T L 100%T ⨯=
12C Lck 100%C ⨯=
式中 Lt ——处理叶片的伤害率; Lck ——对照叶片的伤害率。
在电导率测定中一般应用去离子水,若制备困难可用普通蒸馏水代替,但需要设一空白(蒸馏水作空白),测定样品时同时测定空白电导值,计算时各电导值需减去相应的空白电导值。
六、思考题
. 测定电导率时为何反复清洗仪器和样品?
‘
实验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一、实验目的
验证植物组织水分移动方向由水势决定;掌握小液流测组织水势的方法。
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活动与其水分状况密切相关,而植物组织的水势是表示植物水分状况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目前,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主要有几种方法:小液流法、折射仪法、压力室法、热电偶湿度计法等。
压力室法较适于测定枝条或叶柄导管的水势。
热电偶湿度计法较适宜测定柔软叶片的水势,且精确度高,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测定叶片的水势,是较好的水势测定方法。
小液流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可靠、费用低廉诸多优点,因而在我国目前的许多研究中,测定植物组织水势仍以小液流法为主要方法之一,同时该法也是校验其它方法的一个基准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植物组织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溶液中,当找到某一浓度的溶液与植物组织之间水分保持动态平衡时,这时可认为此植物组织的水势数值上等于该溶液的渗透势(溶质势)。
因溶液的浓度是已知的,可以根据公式算出其渗透压取其负值,即为溶液的渗透势(ψл),代表植物的水势(ψw)(water potential)。
三、材料、仪器和试剂
1. 材料:植物叶片或马铃薯块茎等。
2. 仪器:试管、青霉素小瓶9个;打孔器;镊子;移液管;烧杯;毛细滴管;刀片。
2. 试剂:1mol·L-1CaCl2母液;甲烯蓝粉末。
四、实验步骤
1 系列CaCl2溶液浓度配制
(1)取干燥洁净试管9个,贴上标签,编号,用1mol·L-1CaCl2母液配成0.05、0.1、0.15、0.2、0.25、0.3、0.35、0.4、0.45mol·L-1浓度的CaCl2溶液,各管总量为10ml,并塞上塞子(防止浓度改变),作为甲组。
(2)另取干燥洁净的小瓶9个,贴上标签,编号,标明0.05、0.10、0.15、0.20、0.25、0.30、0.35、0.4、0.45mol·L-1浓度,分别从甲组取相应浓度CaCl2溶液2.5ml盛于小瓶中,作为乙组。
2 取样及测定
(1)选取生长一致的叶片,用直径为0.5cm的打孔器钻取圆片,在玻璃皿内混匀,然后用镊子把圆片放进乙组小瓶中,每瓶放15~20片,(若采用植物块茎如马铃薯,先用打孔器钻取圆条,然后切成约1mm厚圆片,每瓶放5片),放置30min左右,其间轻轻摇动3次,以加速平衡。
(2)到预定时间后,各小瓶加入微量甲烯蓝粉染色,摇匀,取毛细滴管,分别从乙组中取出溶液,插入甲组原相应浓度CaCl2溶液的中部,轻轻挤出滴管内的溶液一滴,并小心地抽出滴管(注意勿搅动溶液),注意观察小液滴升降动向。
如果某一管中的小液滴悬浮不动,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该浓度溶液的水势,根据公式算出该溶液水势也即得出植物组织水势。
若前一浓度溶液小液流下沉,而后一浓度溶液中上浮,则组织的水势值介于两浓度溶液水势之间,可取平均值计算。
五实验结果
按下表记录实验结果。
需配CaCl2溶液浓度(mol·L-1)1 mol·L-1 CaCl2溶
液
(ml)
蒸馏水
(ml)
小液流移动方向
(上↑、下↓、—不动)
0.05 0.5 9.5 0.10 1.0 9.0 0.15 1.5 8.5 0.20 2.0 8.0 0.25 2.5 7.5 0.30 3.0 7.0 0.35 3.5 6.5 0.40 4.0 6.0 0.45 4.5 5.5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植物组织的水势:
公式中:ψw=ψл= -iRTC (MPa)
Ψw—植物组织水势,单位:Mpa(兆帕)
ψл —溶液的渗透势, 单位:Mpa(兆帕)
C —溶液浓度(mol·L-1)
R —气体常数(0.008314 L·MPa·mol-1·K-1)
T —绝对温度(273 + t℃)
i —解离系数(CaCl2 =2.60;蔗糖=1)
六、注意事项
1.配制CaCl2溶液浓度要准确,并充分摇匀。
2.取样时选材要一致。
3.加甲烯蓝要适量,过多会影响溶液浓度,过少则很难识别小液流移动方向。
七、思考题
1.影响小液流法测定水势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
2.如果在液滴的升降转换过程中没有停滞不动的那一点,应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