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音乐下册《屠城》PPT精品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8
一、课题:第一单元——岁月回声计四课时,第四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欣赏《金陵祭》中的《屠城》、《月光》两首作品,体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
(二)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了解历史,区别两首歌曲的不同音乐表现手法
(三)学习大合唱概念。
三、教学重点:体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
四、教学难点:区别两首歌曲的不同音乐表现手法。
五、教学方法:
聆听演唱法、探究讨论法、讲解分析法、对比欣赏法、创设实践法、即兴创编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
(二)新课:《金陵祭》中的《屠城》
1、初听,感受作品情绪。
2、复听,让学生思考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
3、让学生讨论作品的演唱形式,导出大合唱知识,并完成“学习评价”中的第二题
4、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5、欣赏整首歌曲,试着跟唱歌词。
(三)新课:《金陵祭》中的《月光》
1、初听初听,感受作品情绪。
2、复听,让学生思考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
3、介绍《金陵祭》
(三)拓展环节:
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比较两首作品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四)归纳总结:同学们,我们要时刻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七、教学反思:
由于这是一首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歌曲,教学中以聆听《屠城》、《月光》为重点,感受音乐情绪,比较两首歌曲的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
《屠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屠城》这首歌曲的学习,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与节奏,并能够初步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演唱技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基本演唱技巧。
教学难点则在于对歌曲背后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与情感表达,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与历史的结合,深刻体会歌曲所传达的悲愤与反思。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准备《屠城》的乐谱、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以及播放设备。
学生需提前预习歌曲,了解其基本旋律和歌词含义。
教学环境需准备音响设备以供试听和练习,并准备多媒体设备以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同时,教师应提前设计好教学活动和课堂互动环节,确保课堂氛围活跃而有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音乐课堂上,首先,教师会通过播放一段深沉、感人的音乐旋律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有助于营造一种思考与缅怀的课堂氛围。
接着,教师将结合相关图片和文字简要介绍本节课的背景——战争中的历史事件《屠城》。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教师将详细介绍《屠城》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战争环境以及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
这一环节中,教师会使用多媒体手段,如PPT展示、视频播放等,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歌曲的创作背景。
同时,教师会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以加深对背景知识的理解。
3. 歌曲欣赏与初步解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第一次听到完整的《屠城》歌曲。
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歌曲的初步欣赏,并让学生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随后,教师将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
4. 歌曲学唱与互动学习在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将开始教授学生学唱《屠城》。
屠城-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课程目标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常见音乐元素如速度、节奏和韵律等,同时通过学习音乐作品《屠城》探讨历史事件对人类的影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现实,提高历史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乐曲特点和音乐元素;2.探讨《屠城》与历史事件的关联;3.加深对迫害惨剧的理解;4.提高审美能力和历史素养。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屠城》中真实事件的历史背景及人类的抗争精神;2.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音乐的看法;2.播放歌曲《屠城》选段,要求学生专心聆听。
第二部分:学习乐曲元素(20分钟)1.结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带领学生了解速度、节奏和韵律等基本音乐元素;2.放送学生自行欣赏,了解歌曲的意境。
第三部分:探究《屠城》与历史事件(25分钟)1.向学生介绍《屠城》的背景和历史事件;2.编制学生分组听取指定的节选内容并讨论;3.回传每个分组分析的结果。
重点讲解乐曲所表达的抗争精神。
第四部分:评析乐曲及扩展学习(25分钟)1.引导学生听取原版和人音版《屠城》的不同;2.比较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3.探究音乐的多种演绎形式。
第五部分:小结和拓展(15分钟)1.总结《屠城》与社会现实、历史事件的联系;2.提高学生的音乐和历史素养;3.推荐相关音乐作品和历史文献的阅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设备音乐播放器,文化背景资料。
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成功理解音乐作品,和审美能力的提高;2.学生是否成功掌握音乐元素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3.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是否提高。
《屠城》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屠城》初中音乐课程,主要围绕这一音乐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展开,深入探究音乐与历史背景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历史上的重要时刻通过音乐传递出的情感和意义。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屠城》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以及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2. 技能与操作: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能够通过音乐感受和表达情感;学会使用相关音乐工具或软件进行简单的音乐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以及音乐在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的尊重与理解。
三、评价任务1. 课堂互动评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回答教师问题的形式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展示对《屠城》的理解和感受。
2. 作品分析报告:学生完成对《屠城》的音乐分析报告,包括对作品背景、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分析,展示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屠城》的情境中,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2. 作品介绍:介绍《屠城》的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等,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聆听音乐:播放《屠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等元素,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4. 音乐分析:引导学生对《屠城》进行简单的音乐分析,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强弱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屠城》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作品的认识。
6.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反馈学生的表现,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音乐与历史的关系。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问答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屠城》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屠城》的音乐分析报告,包括作品的背景、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分析。
3. 作业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建议。
《屠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屠城》这部作品的背景和主题。
2. 学习通过文本阅读和分析,理解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理解作品主题。
2. 难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视频材料。
2. 准备阅读材料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背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战争场面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引出课题《屠城》。
(二)检查预习1. 读生字词:饿殍(piǎo)饿殍遍野(piǎo)饿殍(è)劫掠(jié)鸡犬不宁(nián)哀鸿遍野(hóng)负嵎顽抗(yú)饿殍:饿死的人。
劫掠:抢夺。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负隅:背着山岗。
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2. 翻译课文,理解大意。
3. 思考:屠城这一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它与“杀戮”有什么区别?通过预习,学生对屠城这一成语的意思应该有所了解,并能够将其与“杀戮”进行区分。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屠城这一成语的来源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特点。
(三)重点、难点冲破1. 讨论:屠城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屠城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物质方面包括破坏、抢夺、饥饿等;精神方面包括恐惧、绝望、反抗等。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屠城对人们的影响之深。
2. 赏析:“汉骑且徐以待之”的表达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方面入手,赏析“汉骑且徐以待之”的表达效果。
该句应用“且”字连用两个动词,表现出汉军骑手的镇定自若,同时也为下文的屠杀做铺垫。
通过赏析,帮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表达技巧和效果。
屠城-人音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了解“屠城”这首歌曲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熟练掌握歌曲的曲调和歌词;
3.听取并分析不同版本的演唱,比较其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4.探究“屠城”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
1.计算机和投影仪;
2.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材;
3.人音版《屠城》mp3音频文件;
4.教师自备的笔记本电脑。
教学内容
1. 歌曲背景介绍
“屠城”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由于歌曲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因此这首歌曲有着一段十分悲惨的历史。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教师可以准备一份简要的介绍材料,并与学生分享。
2. 歌曲欣赏与分析
首先,播放人音版《屠城》的录音,让学生在听歌时看一下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材中附有的原文和译文,并试着理解歌词所表述的情感和意义。
随后,教师播放另外一些版本的《屠城》,并与学生一起探究不同版本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认识和理解。
3. 学生自主探究和演唱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一些学生分组,并要求他们学习一些不同版本的歌曲,并进行一些简短的演唱和表演,让学生通过这种交流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知,以及增强课堂的互动和趣味性。
教学评价
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学生应该能够对这首著名的歌曲“屠城”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和分析其表达的感情和思想内涵。
同时,在学生的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一单元屠城一.教学目标1、了解《屠城》的曲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
2、通过欣赏乐曲《屠城》,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能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感受、体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中华民族英勇战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对并列三部曲式进行基本了解,能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感受、体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中华民族英勇战斗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苏州的南京。
观赏南京城繁荣景象并简介南京。
播放南京大屠杀相关影片或图片。
(通过采用情感对比的方法去欣赏两段不同情景的画面)提问:图片中记录的是哪个时期的什么情节?你看后有怎样的感想?活动2【讲授】欣赏乐曲《屠城》1、讲解南京大屠杀。
2、那在大屠杀时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朗读下面一段话。
(生朗读)刚刚我们朗读的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乐曲《屠城》的歌词(出示标题《屠城》)请同学们依据问题聆听全曲。
问题一:乐曲的整体速度,力度与音乐情绪是如何的?速度:中速稍快力度:强情绪:从悲凉到惨烈,从惊恐不安到凄厉呼喊。
问题二:整首作品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唱词中穿插二度下行的惊恐衬句展现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情景,像人们惊慌失措时的凄厉呼喊)分段欣赏:A段提问:这一乐段描绘的是什么情景?这一乐段的力度和情绪是怎样的?情景:坦克碾过了燕子矶,大炮轰开了中华门,日本鬼子来了!刚刚我们回答的是整体的力度情绪,那这一乐段的力度与情绪又是如何的呢?(较强,惊慌不安、忐忑、害怕)B段提问:这一乐段描绘的是什么情景?这一乐段的力度和情绪是怎样的?情景:鬼子开始屠杀无辜民众,“血染红了扬子江水,火焰吞没了金陵古城。
”力度、情绪:强,悲凉、悲愤、悲痛C段提问:这一乐段的力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力度:很强情绪:惨烈、悲壮展现了面对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情景,在滚滚的音团推动下从悲凉而至惨烈,从惊恐不安而至凄厉呼喊,“南京在挣扎,在呼救,在血中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