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件《童年》
- 格式:pptx
- 大小:8.82 MB
- 文档页数:12
音乐教学设计《童年》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音乐教案《童年》第一课童年教学目标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唱《摇啊摇》、《小酒窝》等作品,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切地体现本课《童年》的主题及“音乐与人”的亲密联系。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初步能唱准,具有一定的音准能力。
教学内容聆听《童年的回忆》教学基本要求聆听《我们多么幸福》教学基本要求编创与活动表演《摇啊摇》表演《小酒窝》教材分析.钢琴曲《童年的回忆》这首通俗钢琴曲音乐清新潇洒,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作者为法国的图森。
经钢琴演奏家理查·克莱德曼的演奏,这首乐曲和其他同类的乐曲同时流传世界各地,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乐曲为三段体结构。
当乐段末尾的旋律停留在主和弦三音时,A 段欢快的旋律又骤然响起,乐曲进入再现部,最后在琶音和弦的衬托下,再度奏出B段的抒情动机结束全曲,主和弦的三音使童年的回忆绵绵不断。
.合唱曲《我们多么幸福》这首活泼欢快的歌曲,描绘了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他们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及远大理想。
歌曲由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旋律常作跳进,“”节奏多次出现,增强了弱拍上的力度,给人以爽朗明快的感觉,儿童们的天真神态跃然于歌声之中。
副歌为两部合唱,旋律以级进为主,优美流畅。
“哈哈”的旋律音调使笑声既生动真实而又不失其音乐性,在欢笑声中,人们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歌曲最后,以歌曲中惟一的上行四度跳进达到高音区形成了歌曲的高点,表现了孩子们幸福、激动的心情。
这首歌曲在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中获一等奖。
曲作者—郑律成生于朝鲜南部,自幼喜爱唱歌。
当时朝鲜处于日本侵略者统治之下,1933年随亲人来中国参加朝鲜革命组织,同时坚持学习音乐。
《童年》音乐优秀教案(通用18篇)《童年》音乐优秀教案(通用1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年》音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音乐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听《我们多么幸福》,唱《摇啊摇》作品,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切地体现本课《童年》的主题及“音乐与人”的亲密联系。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聆听合唱曲《我们多么幸福》表演歌曲《摇啊摇》一、律动《两只小象》感受三拍子二、聆听《我们多么幸福》教材分析:合唱曲《我们多么幸福》这首活泼欢快的歌曲,描绘了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他们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及远大理想。
歌曲由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旋律常作跳进,给人以爽朗明快的感觉,儿童们的天真神态跃然于歌声之中。
副歌为两部合唱,旋律以级进为主,优美流畅。
“哈哈”的旋律音调使笑声既生动真实而又不失其音乐性,在欢笑声中,人们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歌曲最后,以歌曲中惟一的上行四度跳进达到高音区形成了歌曲的高点,表现了孩子们幸福、激动的心情。
1.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歌曲《我们多么幸福》的理解,要求学生看课本上的歌词。
2. 教师简单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3. 复听时,可以要求学生轻轻地随录音哼唱、即兴舞蹈。
4. 请同学们谈谈对歌曲的感受,教师可适时提示:(1) 流畅的三拍子曲调,你想像当年的同学们在什么场景中?(2) 歌曲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景?(3) 生活在21世纪的你感到幸福吗?以加强德育教育。
5、再次聆听“当你听到歌曲兴高采烈时用动作表示。
”三、表演《摇啊摇》教材分析:歌曲《摇啊摇》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
童年教案音乐初中教案目标:1. 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感受童年的快乐与美好。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难点:1. 音乐技巧的掌握。
2. 音乐与情感的结合。
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
2. 音响设备。
3. 乐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唱一首童年的歌曲,如《童年》、《我们的时光》等,引发学生对童年回忆的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和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二、音乐基本知识学习(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音符、节拍、旋律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简单的乐谱,如五线谱、简谱等。
三、音乐欣赏(20分钟)1. 教师播放一些经典的儿童音乐作品,如《彼得与狼》、《小星星变奏曲》等。
2. 学生跟随音乐进行欣赏,感受音乐中的故事和情感。
四、音乐创作与表达(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如编写简单的歌曲、创作旋律等。
2. 学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故事,可以单独演奏或与他人合作。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音乐创作和表达,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 学生总结本次音乐教学的收获和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由组成音乐小组,进行音乐作品的交流和合作。
2.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的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感受童年的快乐与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还可以通过音乐欣赏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保证教学效果的达到。
初中音乐童年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童年》,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学重点:1. 歌曲《童年》的基本旋律。
2. 歌曲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1. 歌曲的高音部分。
2. 歌曲的节奏感。
教学准备:1. 录音机、音响设备。
2. 乐谱。
3. 钢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童年》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曲,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
2. 教师讲解歌曲的高音部分,引导学生正确演唱。
3.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感,提高歌唱技巧。
三、歌曲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四、歌曲展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歌唱比赛,展示学习成果。
2. 学生自主选择歌曲中的某一段落进行演唱,展示自己的歌唱技巧。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教师推荐类似的歌曲,让学生进行自学,提高音乐素养。
2.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才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歌曲《童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提高歌唱技巧,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通过歌曲展示和总结反思,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和演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音乐《童年》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音乐《童年》,让学生了解和欣赏钢琴演奏,并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2. 教学内容•音乐《童年》的基本知识和背景介绍•钢琴演奏技巧和琴谱解析•音乐欣赏和表演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童年》的录音或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步骤二:介绍音乐《童年》教师向学生介绍音乐《童年》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可以谈论作曲家、作曲时期等相关知识。
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音乐的结构、节奏、旋律等要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音乐作品。
步骤三:学习钢琴演奏技巧和琴谱解析教师向学生传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如手指的放置、力度的掌握、表情的传达等。
同时,教师可以解析音乐《童年》的琴谱,让学生明白琴谱上的音符、节奏符号和演奏指导等。
步骤四:音乐欣赏和表演教师播放音乐《童年》的录音,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
学生可以用手指跟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演奏空弹琴,或是用音符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的表演,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步骤五:总结和评价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音乐《童年》的体验和收获,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鼓励。
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音乐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和方式。
4. 教学资源•录音或视频播放设备•音乐《童年》的录音或视频•钢琴教材和琴谱5. 教学评价•学生对音乐《童年》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展示•学生交流和合作的积极程度6. 相关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风格和时期的音乐。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与音乐俱乐部或社团的活动,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交流分享。
2024年人教版初中音乐课件[优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2024年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第二册第五章《音乐与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第一节《音乐的魅力》,第二节《音乐与情感表达》,第三节《音乐与生活场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本功能,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音乐美,提高生活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乐与情感表达的结合,以及音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音乐的基本功能,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音乐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音乐场景,如商场、餐厅、电影院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
2. 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1)讲解音乐的基本功能,如舒缓情绪、提高注意力、激发创造力等。
(2)分析音乐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音乐如何表达不同情感。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一道例题,如:“请用音乐表达快乐、悲伤、紧种情感”,引导学生分析并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
4.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生活中一个场景,为该场景创作一首音乐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成果。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强调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美。
六、板书设计1. 音乐的基本功能舒缓情绪提高注意力激发创造力2. 音乐与情感表达快乐悲伤紧张3. 音乐与生活场景商场餐厅电影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生活,我的音乐”为主题,创作一首音乐作品,表达你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2. 答案示例:快乐:选取欢快的旋律,如《童年》。
悲伤:选取抒情的旋律,如《梁祝》。
紧张:选取节奏紧凑的旋律,如《命运交响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创作音乐作品过程中的表现。
高尔基《童年》ppt 课件•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知识拓展:高尔基其他重要作品介绍目录CONTENTS•跨文化对比:东西方童年观念差异探讨•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目录CONTENTS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高尔基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散文方面,还体现在军事上哦。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最高峰。
此外高尔基还参与俄罗斯帝国社会主义革命。
高尔基生平及成就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
《童年》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文学地位《童年》作为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在俄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面,还通过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力量。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02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主要情节梳理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描述阿廖沙在童年时期经历的种种苦难与不幸,包括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
历经磨难的成长阐述阿廖沙在经历种种磨难后,如何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的人,以及这些经历对他性格的塑造和影响。
包括外祖父、外祖母、舅舅们等家族成员的关系图谱,以及他们在阿廖沙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