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下端骨折
- 格式:pptx
- 大小:553.44 KB
- 文档页数:12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手法治愈左桡骨下段骨折并下桡尺关节脱位病案:张某,男,16岁。
主诉及病史:骑自行车摔倒时腕部触地,肿痛不能活动,经某医院拍片及治疗仍未奏效,于伤后3天来诊。
诊查:自带X线片示:左桡骨下段横断骨折,骨折断端重叠移位约1cm,远折段向背侧移位,下桡尺关节间隙增宽,并纵向移位。
诊断:左桡骨下1/3骨折并下桡尺关节脱位。
治疗:手法整复。
患者平卧,伤肢外展,属肘前臂中立位,助手握患肢肘部;术者一手握患手部,拔伸约3~5分钟,另手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别按压远、近折端并反向推按,同时掌屈尺倾远折段,矫正桡骨掌背侧移位,并于骨折上下端尺桡骨间隙中行掌背侧夹挤分骨,使骨折断端复位;在拔伸下,再用力扣握桡尺骨下端使脱位关节紧密复位;检查下桡尺关节不松弛,即该关节脱位已矫正。
患肢以前臂适度夹板固定,背侧用超腕板,掌侧置分骨垫,尺侧板不超腕,桡侧板上下端置平垫,固定腕手于微掌屈及尺倾位。
完成固定后,摄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下桡尺关节已复位。
1内治按骨折三期分治用药。
治疗4周,症状消失,拍片复查显示:骨痂中等量。
解除固定物,外用熏洗药,进行功能锻炼。
2周后复查,功能已完全恢复正常。
按语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系少见之骨折,为直接外力或间接传达暴力所致。
按作用力方向不同,可分成不同类型,治疗当具体分析受伤机制,辨证施治,不可拘泥于常规的整复方法。
胡老治疗骨折的特点是:先矫正骨折重叠移位,继矫正侧方移位,最后矫正下桡尺关节脱位。
骨折重叠及侧方移位矫正后,桡腕关节面恢复正常角度为矫正下桡尺关节脱位之关键。
(胡妍整理)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535-536,胡黎生医案。
胡黎生,1919年生,山东省黄县人。
主任中医师。
出生于六代骨伤科医学世家,幼承庭训,攻读医典,汇通诸家,学识渊博。
1943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医师执照,应诊4年,疗效卓著。
第六、桡骨下端(远端)骨折第六、桡骨下端(远端)骨折一、分型典型体征1.伸直型Colles 骨折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地、前臂旋前时受伤①“枪刺样”畸形:远折端向桡侧移位,且有缩短移位时,桡骨茎突上移至尺骨茎突同一平面,甚至高于尺骨茎突的平面,正面看呈“枪刺样”②“银叉”畸形:远折端向背侧移位,侧面看呈“银叉”2.屈曲型Smith 骨折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引起也可由腕背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发生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近折端向背侧移位 Colles 骨折——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小结 Colles骨折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Colles骨折——远折端向背侧移位 侧面看:“银叉样”畸形 Smith骨折——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小结 ◆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 ◆近折端——向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典型体征1.伸直型Colles骨折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地、前臂旋前时受伤①“枪刺样”畸形:远折端向桡侧移位,且有缩短移位时,桡骨茎突上移至尺骨茎突同一平面,甚至高于尺骨茎突的平面,正面看呈“枪刺样”②“银叉”畸形:远折端向背侧移位,侧面看呈“银叉”2.屈曲型Smith骨折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引起也可由腕背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发生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近折端向背侧移位 3.Barton骨折(巴顿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的特殊类型——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机制、表现与Colles骨折相似。
二、治疗 1.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
2.手术指征: ①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桡骨下端关节面破坏; ②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但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
3.康复锻炼 ——术后均应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
4~6周后可去除外固定,逐渐开始腕关节活动。
回顾——上肢骨折1.锁骨骨折2.肱骨外科颈骨折3.肱骨干骨折4.肱骨髁上骨折5.前臂双骨折6.桡骨下端骨折 1.1岁儿童锁骨青枝骨折,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是 A.八字绷带固定 B.三角巾悬吊 C.锁骨带固定 D.手术钢板固定 E.外固定架固定 2.男性,40岁,不慎跌倒摔伤右肩。
桡骨下骨折分类
桡骨是前臂中长度较短的骨头之一,桡骨下端的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桡骨下骨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肘部桡骨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与尺骨相接的肘部位置,包括半月状骨折、桡骨髁突骨折等。
2. 桡骨头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的关节面上,常见于腕骨伸展过度或受到直接外力作用的情况下。
3. 桡骨颈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与中段之间的狭窄部位,通常是由于手臂伸直、手掌着地或手腕扭伤等造成的。
4. 桡骨骨干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到腕骨之间的中段位置,多数由于急性外力作用造成。
5. 桡骨远端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与腕骨之间的部位,通常是由于手臂伸直或受到直接外力作用造成的。
对于桡骨下骨折的治疗,要根据骨折的类型、程度和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 1 -。
桡骨下端骨折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考点一、好发年龄及病因分类(一)桡骨下端骨折多见于成年及老年伤员,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3cm范围内。
(二)多由间接暴力发生骨折。
跌倒时,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着地,可引起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Colles骨折)。
远折段向背侧及桡侧移位。
老年人桡骨下端骨折常为粉碎型,关节面可被破坏。
幼年病人遭受同样暴力,可发生桡骨下端骨骺分离。
移位情况与成人相似。
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较少见,手背着地,腕关节急剧掌屈所致。
远折段向掌侧及桡侧移位。
二、分型及常见畸形(一)伸直型畸形表现1."银叉(餐叉)" 型畸形:外伤后,因远折端移向背侧,侧面可见典型的"餐叉" 型畸形。
2."枪刺刀"状畸形:因远折端向桡侧移位,且有缩短移位时桡骨茎突上移至尺骨茎突同一平面,甚至高于尺骨茎突的平面,呈"枪刺刀"畸形。
(二)屈曲型畸形表现:与伸直型相反,故称反Colles骨折,可见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而近端向背侧移位。
三、治疗多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
注意患肢远端血液循环,随时调节松紧度,同时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外固定3~4周即可。
例题:A1型题(2000-3-62).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畸形是(答案:B)A.垂腕型B.银叉型C.尺偏型D.爪型E.僵硬型【答疑编号:30320101针对该题提问】(2002-2-85).肱骨外科颈骨折的部位是(答案:B)A.肱骨大、小结节交界处B.肱骨大、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处C.肱骨头周围的环形沟D.肱骨头与肱骨干的交界处E.肱骨上端干骺端处【答疑编号:30320102针对该题提问】完全重复:2003-2-30.肱骨外科颈骨折的部位是A.肱骨大、小结节交界处B.肱骨大、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处C.肱骨头周围的环形沟D.肱骨头与肱骨干的交界处E.肱骨上端干骺端处答案:B【答疑编号:30320103针对该题提问】A2型题(2000-3-116).男,30岁,被枪弹击伤上臂中段,体检:垂腕,各手指不能伸直,拇指、食指、中指背侧麻木,肘关节屈伸活动正常。
儿童桡骨下段骨折手术方法儿童骨折是儿童常见的外伤之一,其中以桡骨下段骨折最为常见。
桡骨下段骨折是指桡骨在肘关节下端或近端前1/3处发生骨折。
由于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期,骨质柔软,韧带松弛,因此桡骨下段骨折在儿童中更为常见。
本文将介绍儿童桡骨下段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手术适应症一般情况下,儿童桡骨下段骨折可通过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但是,在以下情况下,手术治疗是必要的:1. 骨折片位移明显,无法通过保守治疗达到理想的愈合效果;2. 骨折伴有关节内异位或关节不稳定;3. 骨折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4. 骨折伴有开放性伤口。
手术方法儿童桡骨下段骨折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和外固定两种。
内固定是通过手术将骨折片复位后,用金属钢板、钢钉、螺钉等内部支架将骨折片固定在一起。
外固定是通过将金属钢板、钢钉、螺钉等外部支架固定在皮肤上,将骨折片复位并固定在一起。
内固定手术方法内固定手术方法适用于骨折片位移明显,无法通过保守治疗达到理想愈合效果的儿童。
手术前需要进行全身麻醉。
手术时,医生会通过皮肤切口将骨折片复位,然后用金属钢板、钢钉、螺钉等内部支架将骨折片固定在一起。
手术结束后,需要进行术后康复锻炼,以恢复手臂的功能。
外固定手术方法外固定手术方法适用于骨折伴有开放性伤口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儿童。
手术前需要进行全身麻醉。
手术时,医生会通过皮肤切口将骨折片复位,然后用金属钢板、钢钉、螺钉等外部支架固定在皮肤上,将骨折片固定在一起。
手术结束后,需要进行术后康复锻炼,以恢复手臂的功能。
手术后护理手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护理,包括:1. 保持手臂休息,避免过度活动;2. 定期更换休克吸收剂和敷料;3. 进行康复锻炼,以恢复手臂的功能。
总之,儿童桡骨下段骨折是儿童常见的外伤之一。
在一般情况下,通过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即可。
但是,在骨折片位移明显,伴有关节内异位或关节不稳定、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或伴有开放性伤口的情况下,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桡骨远端骨折健康教育一、概述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范围内的骨折,又称桡骨下端骨折。
好发于中老年。
常伴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的损伤。
二、治疗原则1、无移位的骨折仅用石膏固定2-3周即可。
2、有移位的伸直型骨折或屈曲型骨折手法复位,并用石膏固定。
固定后即拍X线片检查对位情况,1周左右消肿后需拍片复查,如发生再移位应及时处理。
3、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或复位后不易维持者,常需手术复位。
三、术前指导1、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消除恐惧心理,告知患者与疾病、手术、麻醉相关的知识。
3、协助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4、做好与手术、麻醉及患者配合所需的健康教育和准备。
如皮肤准备(手术区皮肤的清洁)、呼吸道准备(有效咳嗽及深呼吸)、消化道准备(术前禁食禁饮等)、术前适应性训练(床上排尿、排便训练)、心血管准备(控制血压)等。
5、遵医嘱定血型,完成药物过敏试验。
备好术中用物:病历、术中用药、影像资料等,与手术室做好交接,并正确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
6、取下活动性义齿、首饰等个人物品,交家属保管,检查患者手术部位标记,执行术前用药。
7、整理床单位,铺麻醉床,备好氧疗装置、各种监护设备等。
四、术后护理1、体位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手术麻醉方式,安置不同的术后体位。
用枕头抬高患肢,坐起或站立行走时使用三角巾或吊带悬吊患肢。
2、切口护理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3、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4、饮食护理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5、并发症处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尿量、伤口出血,如若出现患肢苍白、疼痛剧烈、感觉减退、麻木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护士或医生,及时处理。
6、大小便护理①观察排尿情况。
对排尿困难者,给予腹部按摩,以促进排尿。
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
②观察排便情况,必要时腹部按摩,应用开塞露或灌肠。
五、功能锻炼术后在医生或护士指导下早期行功能锻炼并配合定期检查,以避免术后关节僵硬。
桡骨下端骨折(桡骨小头骨折)【病因】本病多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手部着地,暴力向上传导,从而发生桡骨下端骨折。
【症状】一、症状桡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这个部位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为解剖薄弱处,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
桡骨下端关节面呈由背侧向掌侧,由桡侧向尺侧的凹面,分别形成掌倾角(10度―15度)和尺倾角(20度―25度)桡骨茎突尺侧与尺骨小头桡侧构成尺桡关节,与尺桡上关节一起,构成前臂旋转活动的解剖学基础,桡骨茎突位于尺骨茎突平面以远1―1.5cm,尺、桡骨下端共同语腕骨近侧列形成腕关节。
主要表现为腕部肿胀、压痛明显,手和腕部活动受限。
二、诊断1、伸直型骨折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可出新典型畸形姿势,即侧面看呈“银叉”畸形,正面看呈“枪刺样”畸形,检查局部压痛明显,腕关节活动障碍。
X线拍片可见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掌侧移位,因此表现出典型的畸形体征,可通知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
2、屈曲型骨折受伤后,腕部下垂,局部肿胀,腕背侧皮下淤斑,腕部活动受限,检查局部有明显压痛。
X线拍片可发现典型移位,近折吨向背侧位,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与伸直型骨折移位方向相反,成为反Colles骨折或Smith骨折。
3、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临床上表现为与Colles骨折相似的“银叉”畸形及相应的体征。
X线拍片可发现典型的移位,当跌倒时,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可发生与手术相反的桡骨下端掌侧关节面骨折及腕骨向掌侧移位。
这些骨折较少见,临床上长漏斩或错误诊断为腕关节脱位,只要仔细阅读X线片诊断并不困难。
【饮食保健】【护理】【治疗】1,预防:本病是由外伤性因素所引起,故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确保人身安全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检查】本病的辅助检查主要是X线检查,X片可清楚显示骨折及其类型。
伸直型者桡骨骨折远端向背桡侧移位,关节面掌侧及尺侧倾斜角度变小、消失、甚至反向倾斜。
桡骨远骨折端与近侧相嵌插,有的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下尺桡关节分离。
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概述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又称Galeazzi’s骨折(盖氏骨折)多见于成人,儿童较少见病因跌倒时手掌着地的间接暴力和前臂被机器轮带卷伤等的直接暴力均可引起此类骨折病机跌倒时手掌着地,传达暴力向上传至桡骨下1/3处而发生骨折,由于桡骨下端向上移位,同时引起三角纤维软骨破裂与下桡尺关节脱位,有时可合并尺骨茎突骨折。
跌倒时,如前臂旋前,则桡骨远侧段可向背侧移位;如前臂旋后,则桡骨远侧段可向掌侧和尺侧移位常见骨折端向尺侧与背侧成角。
桡骨远侧段向尺侧移位,主要因围绕桡骨远侧段的外展拇长肌、伸拇短肌在前臂旋前时,可将远端压向前臂的掌侧和尺侧,及旋前方肌的牵拉所致盖氏骨折第一型:桡骨干下1/3骨折(一般为青枝型),合并尺骨下端骨骺分离,皆为儿童第二型:桡骨干下1/3横断、螺旋或斜形骨折,骨折移位较多,下桡尺关节明显脱位,多属传达暴力造成此型最常见第三型:桡骨干下1/3骨折,下桡尺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干骨折或弯曲畸形,多为机器绞伤诊断临床表现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症状体征伤后前臂肿胀、疼痛,桡骨下1/3部向掌侧或背侧成角畸形腕部亦有肿胀、压痛,下桡尺关节松弛并有挤压痛当检查桡骨有明显假关节活动而尺骨尚完整时,即应想到盖氏骨折盖氏骨折极不稳定,下桡尺关节脱位容易漏诊,造成不良后果影像学检査拍摄X线片时,必须包括腕关节,以观察下桡尺关节的分离程度,是否伴有尺骨茎突骨折治疗整复方法第一型骨折按桡骨下端骨折处理第二型骨折先整复下桡尺关节,然后整复骨折,按前臂骨折处理患者平卧,肩外展、肘屈曲、前臂中立位,两助手行拔伸牵引3~5分钟,将重叠移位拉开;然后术者用左手拇指及食、中二指挤平掌侧移位,再用两拇指由桡尺侧向中心扣紧下桡尺关节关节脱位整复后,将备妥的合骨垫置于腕部背侧,由桡骨茎突掌侧1cm处绕过背侧到尺骨茎突掌侧1cm,做半环状包扎,再用4cm宽绷带缠绕4~5周固定。
然后嘱牵引远段的助手,用两手环抱腕部维持固定,持续牵引桡骨远折段向尺侧、掌侧移位时,一手做分骨,另一手拇指按近折段向掌侧,示、中、环三指提远折段向背侧,使之对位桡骨远折段向尺侧、背侧移位时,一手做分骨,另一手拇指按远折段向掌侧,示、中、环三指提近折段向背侧,使之对位。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病程记录
病程记录
日期:xx年xx月xx日
患者姓名:XXX 性别:XXX 年龄:XXX
主诉:右手腕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现病史:
患者于xx年xx月xx日右手跌倒后出现右手腕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
到当地医院就诊,经X射线检查发现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查体:
右手腕生理曲度消失,活动受限。
局部可见肿胀、压痛。
无皮肤破损、明显血肿。
辅助检查:
右手腕正位X射线显示: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诊断: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治疗过程:
1. 初步处理:患者于xx年xx月xx日到就诊,开始采取保守治疗,进行局部止痛、消肿处理,并行腕部石膏固定。
2. 随访复查:患者于xx年xx月xx日进行复查,X射线示骨
折仍不稳定,决定行手术治疗。
3. 手术治疗:xx年xx月xx日行手术治疗,采用内固定术。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进行休养。
4. 术后康复: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包括手指活动、肘关节活动和早期轻度腕关节活动。
患者定期到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和复查。
5. 后续随访:患者术后xx个月,手部功能逐渐恢复,活动范
围增加,疼痛减轻。
X射线示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物位置正常。
总结:
患者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经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目前功能恢复良好。
后续需要继续密切随访,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避免手部过度活动或再次受伤。
骨科常见骨折患者护理要点解答一、锁骨骨折患者的护理锁骨骨折好发于青少年,其次为壮年,多为间接暴力引起。
(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1)病因及病理:常见的受伤机制是侧方摔倒,肩部着地,力传导至锁骨,发生斜形骨折。
也可因手或肘部着地,暴力经肩部传导至锁骨,发生斜形或横形骨折。
若移位明显,可引起臂丛神经及锁骨下血管损伤。
(2)部位:根据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等,骨折多发生于中1/3段,或中外1/3段交界处,即接近喙锁韧带的附着处。
锁骨中段骨折后,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折端可向上、后移位,远折端则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的牵拉,使骨折远折端向前、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
儿童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成人多为斜形、粉碎性骨折。
锁骨发生开放性骨折的机会较少。
2.身体状况(1)症状与体征:锁骨位于皮下,位置表浅,骨折后,出现肿胀、瘀斑。
触诊可摸到移位骨折段,并有异常活动,局限性压痛,有骨擦感。
典型体征为患者头向患侧倾斜而下颌转向健侧,以松弛胸锁乳突肌而减少疼痛。
患者常用健手托住肘部,减少肩部活动引起的骨折端移动所导致的疼痛。
如遇幼儿锁骨骨折,则其不愿活动上肢,穿衣伸手入袖时啼哭。
(2)辅助检查:X线可明确骨折类型,对锁骨骨折做出正确诊断。
3.治疗与效果以闭合复位、外固定、早期功能活动为主。
(1)手法复位:骨折复位后助手用棉垫置于两侧腋窝,用“8”字绷带或石膏固定,并用三角巾悬吊患肢。
3~4周后拆除固定,逐渐增加功能运动,而在固定之日起即应练习手指、腕和肘关节运动,其他方向的肩关节悬垂运动亦应早期开始。
复位后常用的外固定如下:①三角巾悬吊或“8”字绷带固定法:适用于幼儿的青枝骨折或不全骨折。
悬吊固定1~2周,对有移位的骨折,可用“8”字绷带固定2~3周。
②石膏绷带固定:适用于青壮年,移位严重,有畸形者。
先用手法复位,然后用石膏绷带“8”字固定3~4周。
(2)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开放性锁骨折,有血管神经损伤合并有肩胛骨折、骨折移位明显、骨折端有穿破皮肤危险或骨折不愈合伴有明显疼痛者,应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