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 格式:pptx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20
(C olles骨折):指桡骨下端骨折中的伸直型骨折,即侧面看呈“银叉”畸形,正面看呈“枪刺样”畸形,X线拍片可见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向掌侧移位(图62-34),因此表现出典型的畸形体征。
可同时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及尺骨茎突骨折。
(Smith骨折):指桡骨下端骨折中的屈曲型骨折,X线拍片可发现典型移位,近折端向背侧移位,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
(Pauwells角):股骨颈骨折,按X线表现分类,)内收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的夹角(Pauwells角)大于50°(Bryant三角):在平卧位,由髂前上嵴向水平画垂线,再由大转子与髂前上嵴的垂线画水平线,构成Bryant三角股骨颈骨折时,此三角底边较健侧缩短。
(Né1aton线):股骨颈骨折,在平卧位,由髂前上嵴与坐骨结节之间画线,为Né1aton线正常情况下,大转子在此线上,若大转子超过此线之上,表明大转子有向上移位。
(Chance骨折):脊柱骨折中,为椎体水平状撕裂性损伤。
也是不稳定性骨折(Jefferson骨折):是第一颈椎双侧性前、后弓骨折,X线片上很难发现骨折线,CT检查最为清楚,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部位、数量及移位情况(Brown-Séquard征):又名脊髓半切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Dugas征(+):多见于肩关节脱位着,将患侧肘部紧贴胸壁时,手掌搭不到健侧肩部,或手掌搭在健侧肩部时,肘部无法贴近胸壁。
Hippocrates法复位,多用于肩关节脱位着Allis法(提拉法):多用于髋关节脱位的手法复位Allen试验:多用于血管损伤的检查,可检查尺、桡动脉通畅和两者间的吻合情况。
方法:让病人用力握拳,将手中血液驱至前臂,检查者用两手拇指分别用力按压前臂远端尺、桡动脉,不让血流通过,再让病人伸展手指,此时手部苍白缺血,然后放开压迫的尺动脉,让血流通过,则全手迅速变红。
第六、桡骨下端(远端)骨折第六、桡骨下端(远端)骨折一、分型典型体征1.伸直型Colles 骨折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地、前臂旋前时受伤①“枪刺样”畸形:远折端向桡侧移位,且有缩短移位时,桡骨茎突上移至尺骨茎突同一平面,甚至高于尺骨茎突的平面,正面看呈“枪刺样”②“银叉”畸形:远折端向背侧移位,侧面看呈“银叉”2.屈曲型Smith 骨折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引起也可由腕背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发生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近折端向背侧移位 Colles 骨折——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小结 Colles骨折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Colles骨折——远折端向背侧移位 侧面看:“银叉样”畸形 Smith骨折——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小结 ◆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 ◆近折端——向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典型体征1.伸直型Colles骨折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地、前臂旋前时受伤①“枪刺样”畸形:远折端向桡侧移位,且有缩短移位时,桡骨茎突上移至尺骨茎突同一平面,甚至高于尺骨茎突的平面,正面看呈“枪刺样”②“银叉”畸形:远折端向背侧移位,侧面看呈“银叉”2.屈曲型Smith骨折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引起也可由腕背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发生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近折端向背侧移位 3.Barton骨折(巴顿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的特殊类型——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机制、表现与Colles骨折相似。
二、治疗 1.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
2.手术指征: ①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桡骨下端关节面破坏; ②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但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
3.康复锻炼 ——术后均应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
4~6周后可去除外固定,逐渐开始腕关节活动。
回顾——上肢骨折1.锁骨骨折2.肱骨外科颈骨折3.肱骨干骨折4.肱骨髁上骨折5.前臂双骨折6.桡骨下端骨折 1.1岁儿童锁骨青枝骨折,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是 A.八字绷带固定 B.三角巾悬吊 C.锁骨带固定 D.手术钢板固定 E.外固定架固定 2.男性,40岁,不慎跌倒摔伤右肩。
桡骨下骨折分类
桡骨是前臂中长度较短的骨头之一,桡骨下端的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桡骨下骨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肘部桡骨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与尺骨相接的肘部位置,包括半月状骨折、桡骨髁突骨折等。
2. 桡骨头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的关节面上,常见于腕骨伸展过度或受到直接外力作用的情况下。
3. 桡骨颈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与中段之间的狭窄部位,通常是由于手臂伸直、手掌着地或手腕扭伤等造成的。
4. 桡骨骨干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到腕骨之间的中段位置,多数由于急性外力作用造成。
5. 桡骨远端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与腕骨之间的部位,通常是由于手臂伸直或受到直接外力作用造成的。
对于桡骨下骨折的治疗,要根据骨折的类型、程度和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 1 -。
桡骨下端骨折外科主治医师考试考点一、好发年龄及病因分类(一)桡骨下端骨折多见于成年及老年伤员,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3cm范围内。
(二)多由间接暴力发生骨折。
跌倒时,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着地,可引起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Colles骨折)。
远折段向背侧及桡侧移位。
老年人桡骨下端骨折常为粉碎型,关节面可被破坏。
幼年病人遭受同样暴力,可发生桡骨下端骨骺分离。
移位情况与成人相似。
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较少见,手背着地,腕关节急剧掌屈所致。
远折段向掌侧及桡侧移位。
二、分型及常见畸形(一)伸直型畸形表现1."银叉(餐叉)" 型畸形:外伤后,因远折端移向背侧,侧面可见典型的"餐叉" 型畸形。
2."枪刺刀"状畸形:因远折端向桡侧移位,且有缩短移位时桡骨茎突上移至尺骨茎突同一平面,甚至高于尺骨茎突的平面,呈"枪刺刀"畸形。
(二)屈曲型畸形表现:与伸直型相反,故称反Colles骨折,可见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而近端向背侧移位。
三、治疗多采用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
注意患肢远端血液循环,随时调节松紧度,同时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外固定3~4周即可。
例题:A1型题(2000-3-62).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畸形是(答案:B)A.垂腕型B.银叉型C.尺偏型D.爪型E.僵硬型【答疑编号:30320101针对该题提问】(2002-2-85).肱骨外科颈骨折的部位是(答案:B)A.肱骨大、小结节交界处B.肱骨大、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处C.肱骨头周围的环形沟D.肱骨头与肱骨干的交界处E.肱骨上端干骺端处【答疑编号:30320102针对该题提问】完全重复:2003-2-30.肱骨外科颈骨折的部位是A.肱骨大、小结节交界处B.肱骨大、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处C.肱骨头周围的环形沟D.肱骨头与肱骨干的交界处E.肱骨上端干骺端处答案:B【答疑编号:30320103针对该题提问】A2型题(2000-3-116).男,30岁,被枪弹击伤上臂中段,体检:垂腕,各手指不能伸直,拇指、食指、中指背侧麻木,肘关节屈伸活动正常。
coless骨折名词解释
Colles骨折是桡骨下端骨折的一种类型,桡骨下端骨折,主要是距离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
因为这种骨折属于伸直型骨折,多处在腕关节处于背伸位的时候,手掌着地,并且伴有前臂旋前的时候受伤。
伤后局部疼痛、肿胀明显,可以出现典型的畸形姿势,也就是侧面看着像银叉畸形,正面看像枪刺样畸形。
检查的时候局部压痛明显,腕关节活动受限明显,拍片的时候可以看到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向掌侧移位,所以表现出典型的畸形体征。
如果比较严重,很有可能伴有关节面以及下尺桡关节脱位。
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还是以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为主,很少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拿掉石膏之后,还需要积极的进行康复功能锻炼。
第二章上肢骨折1.伸直性桡骨下端骨折的畸形是BA.垂腕型B.银叉型C.尺偏型D.爪型E.僵硬型(2-3题共用题干)男,6岁。
摔倒时左手撑地,即出现左肘部疼痛、肿胀,桡动脉搏动减弱。
2.最可能的诊断是CA.桡骨头半脱位B.桡骨头骨折C.肱骨髁上骨折D.肱骨干骨折E.尺骨鹰嘴骨折3.伤后的垂腕表现,可能是CA.肌损伤B.正中神经损伤C.桡神经损伤D.尺神经损伤E.缺血性肌挛缩4.肱骨外科颈骨折的部位是BA.肱骨大小结节交界处B.肱骨大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处C.肱骨头周围的环形沟D.肱骨头与肱骨干的交界处E.肱骨上端干骺端处5.伸直性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CA.老年女性B.老年男性C.儿童D.中年女性E.中年男性6.中年男性,不慎跌倒摔伤右肩。
以左手托右肘部来诊。
头向右倾,体检见右肩下沉,右上肢功能障碍。
胸骨柄至右肩峰连线中点隆起,并有压痛,其可能的诊断是BA.肩关节脱位B.锁骨骨折C.肱骨外科颈骨折D.肩胛骨骨折E.肱骨解剖颈骨折7.男孩,左肘摔伤急诊就医,小夹板外固定后,前臂高度肿胀,手部青白发凉,麻木无力,经拍X片,诊断为左肱骨髁上骨折,若不及时处理,其最可能的后果是EA.感染B.缺血性骨坏死C.骨化性肌炎D.关节僵硬E.缺血性肌挛缩8.男,16岁。
右肘部摔伤2天。
右肘关节肿胀,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内上髁处有骨擦感。
对诊断有意义的首选检查是BA.核素骨扫描B.X线摄片C.B型超声D.CTE.MRI9.幼儿锁骨青枝骨折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是BA.8字绷带固定B.三角巾悬吊C.锁骨带固定D.手术钢板固定E.外固定架固定10.符合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特点的描述是CA.肘后三角异常改变B.骨折线由前上斜向后下C.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D.常伴有正中神经损伤E.患肘向前突出呈后伸位11.老年患者,前臂外伤25小时余来诊。
查体:体温37.9℃,前臂畸形,反常活动,创口流血,腕手活动自如,应考虑CA.桡神经损伤B.尺神经损伤C.开放性骨折D.正中神经损伤E.前臂肌腱损伤12.女,80岁。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病程记录
病程记录
日期:xx年xx月xx日
患者姓名:XXX 性别:XXX 年龄:XXX
主诉:右手腕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现病史:
患者于xx年xx月xx日右手跌倒后出现右手腕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
到当地医院就诊,经X射线检查发现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查体:
右手腕生理曲度消失,活动受限。
局部可见肿胀、压痛。
无皮肤破损、明显血肿。
辅助检查:
右手腕正位X射线显示: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诊断: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治疗过程:
1. 初步处理:患者于xx年xx月xx日到就诊,开始采取保守治疗,进行局部止痛、消肿处理,并行腕部石膏固定。
2. 随访复查:患者于xx年xx月xx日进行复查,X射线示骨
折仍不稳定,决定行手术治疗。
3. 手术治疗:xx年xx月xx日行手术治疗,采用内固定术。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进行休养。
4. 术后康复: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包括手指活动、肘关节活动和早期轻度腕关节活动。
患者定期到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和复查。
5. 后续随访:患者术后xx个月,手部功能逐渐恢复,活动范
围增加,疼痛减轻。
X射线示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物位置正常。
总结:
患者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经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目前功能恢复良好。
后续需要继续密切随访,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避免手部过度活动或再次受伤。
桡骨下端骨折概述骨折范围桡骨下端,包括桡骨远侧端3cm以内的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掌倾角桡骨下端与腕骨(舟状骨与月骨)形成关节面,其背侧边缘长于掌侧,故关节面向掌侧倾斜(掌倾角)10°~15尺倾角桡骨下端外侧的茎突,较其内侧长1~1.5cm,故其关节面还向尺侧倾斜(尺倾角)20°~25下尺桡关节桡骨下端内侧缘切迹与尺骨头形成下尺桡关节,切迹的下缘为三角纤维软骨的基底部附着,三角软骨的尖端起于尺骨茎突基底部前臂旋转时桡骨沿尺骨头回旋,而以尺骨头为中心病因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为粉碎型老人、青壮年、儿童均可发生。
在20岁以前,桡骨下端骨骺尚未融合,可发生骺离骨折病机伸直型骨折又称科雷斯(Colls’s)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背伸位,手掌先着地,可造成伸直型骨折骨折远段向背侧和桡侧移位,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减少或完全消失,甚至形成相反的倾斜,如合并尺骨茎突骨折,下桡尺关节的三角纤维软骨盘随骨折片移向桡侧背侧;如尺骨茎突完整,骨折远端移位明显时,三角纤维软骨盘附着点必然破裂,掌侧屈肌腱及背侧伸肌腱亦发生相应的扭转和移位屈曲型骨折又称史密斯(Smith’s)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地,可造成屈曲型骨折骨折远段向桡侧和掌侧移位,此类骨折较少见巴通骨折巴通(Barton’s)骨折分为掌侧缘、背侧缘骨折两种类型巴通背侧缘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常见于跌倒时,腕背伸而前臂旋前腕骨冲击桡骨远端关节面之背侧缘,造成骨折巴通掌侧缘骨折多为摔到时手背着地,应力沿腕骨冲击桡骨远端的掌侧缘造成诊断临床表现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症状体征伤后局部肿胀、疼痛、手腕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时,可见“餐叉样”畸形;向桡侧移位时,呈“枪上刺刀状”畸形;缩短移位时,可触及上移的桡骨茎突;无移位或不完全骨折时,肿胀多不明显,仅觉得局部疼痛和压痛,可有环状压痛和纵轴压痛,腕和指运动不便,握力减弱,须注意与腕部软组织扭伤鉴别影像学检查拍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可见掌倾角和尺倾角的改变等治疗整复手法腕部的解剖关系在骨折时常被破坏,在整复时应尽可能恢复正常解剖。
正骨五联法整复桡骨骨折*导读: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又称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科雷氏骨折,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6.7%~11%,占腕部骨折的48.37%,为常见骨折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临床上多见于高龄人,且女性多于男性。
……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又称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科雷氏骨折,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6.7%~11%,占腕部骨折的48.37%,为常见骨折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临床上多见于高龄人,且女性多于男性。
.hzh {display: none; } 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其发病机制是:人体在跌倒时前臂旋前,腕关节呈背伸位,前臂纵轴与地面成60°以内夹角,手掌小鱼际部位着地,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在桡骨远端的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约2~3厘米的范围内遭受剪力而发生骨折。
其临床表现是:手腕部肿胀、疼痛与压痛,前臂旋转活动受限,可触及骨擦音和骨异常活动,骨折移位明显者手腕部呈“餐叉状”畸形。
X线检查显示:在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2~3cm以内的部位可观察到骨折线,骨折线多由前下斜向后上或为横形,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掌倾角、尺倾角变小或消失。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正骨研究所副主任中医师万富安在继承传统的洛阳正骨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采用洛阳正骨牵引、托提、掌屈、尺偏、内旋五联正骨手法整复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收到了良好疗效。
具体手法为: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患肢屈肘90°,前臂呈旋前位,手掌向下,由助手牢牢固定患者前臂中段,术者用双手拇指重叠后压在患者桡骨远折端背侧,其余四指托于桡骨近折端掌侧,大小鱼际部环握患肢远折段及腕手部。
首先牵引1~2分钟以纠正重叠移位,之后,在维持牵引力的情况下,托提患处近折端向后并按压远折端向前,紧接着依次进行掌屈、尺偏、内旋患肢远折段及腕手部的正骨手法,既可使骨折复位,同时恢复满意的掌倾角和尺倾角,达到理想的对位对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