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18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
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间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的规模。
随阒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政府重点建设项⽬为主要⽬的;
2.进⼊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开发⼒度的加⼤,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
3.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酱多元化倾向促使⼈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
但是,⼗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
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历代城市规划思想内容总结历代城市规划思想是指人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总结。
历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城市发展的追求、需求和理念。
以下是对历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内容总结: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古希腊城邦和古罗马城市规划中。
古希腊城邦规划强调城市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城市布局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周围分布着不同功能的区域。
古罗马城市规划则注重交通布局和公共设施的规划,如修建大型街道和供给水道等,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中世纪城市规划思想:中世纪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宗教影响较大,城市往往以教堂为中心,城市布局呈放射状展开,象征着神圣的力量。
城市的街道狭窄且弯曲,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防卫需求和城市本身的有限空间。
此外,中世纪城市规划还注重城市市场和商业区的布局,以促进城市内外的贸易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追求协调、和谐和对称。
城市街道和广场布局规整,城市中心一般设置有集会广场,规划上强调建筑物的统一外观和城市整体的美学效果。
此外,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和绿地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交流的场所。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工业革命以后。
此时,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规划主要着眼于交通、环境和社会改善。
城市规划开始注重交通网络的设计,道路、铁路、水路等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成为重要任务。
同时,城市环境保护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环境绿化等。
社区规划也开始受到重视,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效益。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当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中。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使得城市规划开始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减少碳排放、节能减排、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等方面。
此外,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强调人的需求和权益的保护,通过提供便利的交通、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设施、多样化的文化娱乐等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工程类精品文档]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城市规划工作经历长期动乱后,开始了拨乱反正,全面恢复城市规划、重建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时期。
1980年10月国家建委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同年12月国务院批转《全国城市规划会议纪要》下发全国实施,第一次提出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制,也第一次提出城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好。
1980年12月国家建委颁发《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两个部门规章,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提供了法律和技术依据。
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划专业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规是对30年来城市规划工作正反两面经验的总结,标志着我国的城市规划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该法完整地提出了城市发展方针、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制度,以及法律责任等。
《城市规划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正式步入法制化道路。
1980年代初开始,由江苏的常州、苏州、无锡等城市开始,实施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居住小区建设方式,形成生活方便、配套设施齐全、整体环境协调的整体面貌。
1982年1月15日,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共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后分别于1986年、1994年相继公布第二、三批共7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又分别批准了山海关、凤凰县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从制度上提供了可操作手段。
1984年到1988年间,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国家计委、建设部双重领导、以建设部领导为主的行政体制,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以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快速建设时期的需要,促进城市建设投资与城市建设的协同。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
”——黑格尔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络,它是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钥匙。
我们想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史的先进经验,却不了解其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整体精神,仅仅注意了形似,汲取的也只是历史的种种片段,这样导致我们的指导极少成功。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背景及思想,以便于正确地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去之糟粕、取之精华。
这本书对西方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城市规划形成、发展演替中的庞杂离理念、思想和主流精神,按十个阶段进行系统地梳理,从总体上理清了西方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使人文(人本)主义、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善于理性思辨、交流争论的人们更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
于是,公共建筑及建筑群成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它们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代表的是雅典卫城,其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在规划史上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及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一种典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产生了——希波丹姆模式。
该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道路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该模式后来被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罗马的营寨城。
这种模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和现代建筑运动所推行的机械城市的“秩序美”异曲同工,1960 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城市机械理性缺陷的批判就在于此。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罗马由共和制转变为帝制的漫长过程里,国家扩张、财富积累,人们挥霍奢华、物质生活腐朽,此时形成了享乐主义、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及信仰。
罗马的城市建设也世俗化(大规模奢华的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剧场等)、军事化(坚固的城墙、大跨度桥梁、远程输水道等)、君权化(帝王宣扬政绩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广场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城市中心的广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轴线体系,投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秩序感。
《雅典宪章》、《马丘⽐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些重要的⽅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1、《雅典宪章》(1933年)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运⽤了近代理性主义的观念。
理论思想:⼈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为本的⽅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地使⽤进⾏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效果和空间⽓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对城市活动进⾏分解,在揭⽰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起复原成为⼀个完整的城市。
(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案,建⽴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
城市看成⼀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例题』《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以⼈为本,功能分区 B.物质空间决定论 C.综合多功能 D.⼤众参与 答案:B 2、《马丘⽐丘宪章》(1977年) 背景: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修正。
于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丘⼭上签署了《马丘⽐丘宪章》。
(1)强调⼈与⼈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业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规模的综合。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用地规模: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用地性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如绿地、广场等;而是附属于土地上的构筑物的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
大部分用地的使用性质需要通过土地上的附属建构筑物的用途来体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的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化S型曲线: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力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的时候,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以及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国内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市规划理论】1.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2.战国时期:各国都城开始向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如吴国国都阖闾城被规划成水乡城市,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齐国临淄城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赵国的国都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彰益。
总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城市建设,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和重要思想。
18世纪至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迅速扩展,工人阶级的产生引起了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关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增加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
此外,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美学和卫生环境。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城市成为国家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让步给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例如,波城市计划在法国提出,试图通过道路和大型开放空间的布局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健康。
此外,19世纪晚期的芝加哥市规划展示了大规模城市扩张的规划,引入了大型公园和市中心道路的设计。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城市规划开始受到社会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关注于社会公正和平等,例如莫斯科的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在其中逐渐建成了大型集体住宅区和公共交通系统。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强调城市功能分区、汽车交通和功能性建筑。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城市规划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强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规划试图通过关注社区需求和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例如丹麦哥本哈根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
21世纪初至今,城市规划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使城市规划师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样的需求。
城市规划开始更加注重弹性、适应性和包容性,例如新加坡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和梅德斯昆的可持续社区规划。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到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划逐渐从以建筑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全球化、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平等。
未来的城市规划需要寻找平衡,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以创造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亡国到自强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也发生了由“建物不建人”到“以人为本”的质的飞跃。
这是由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造成的,也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与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按其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一.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
绝大部分是地主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
城市集中着官府,地主宅第,以及商业、手工业及其他劳动人民,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
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由于封建经济的闭塞,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及长江这一带城市化的程度较高。
因此近代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平衡。
鸦片战争前的城市,由于在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经济条件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封建统治的都城(北京)、地区封建统治的中心(省会等)、一般府县、工商业城镇等。
其规模虽然不同,形式也各异,但均发展缓慢,变化微小。
二.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经济开始逐渐解体,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城市史社会经济的产物,这种变化必然使原有城市发生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签订了《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中国土地上开始出现了“租界”,使一些城市中的某些地区畸形发展起来,其中以上海、天津最为突出。
而由于洋务运动,中国这一时期的工业有了一定的进步。
这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全国并未进入一个工业化的进程,这时只是以国家政权的名义建立了一些国营的重工业企业,并未与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
三.由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1895年至1914年):《马关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可以再中国设工厂,使帝国主义的侵略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
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
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
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
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
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是:第一、城市规划从“物质形体设计”转变到崇尚系统分析方法(Systematic analysis)的理性决策过程(Rational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的科学性规划。
第二、规划从“蓝图式”实质性规划逐步变为“过程中”规划,经过70—80年代的发展,诸多学者认为城市规划师并非仅仅是扮演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角色,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体系来进行城市规划;规划的这种技术性角色应该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汇集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
后来的“联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以及“倡导性规划”(A dvocacy planning)等就是在对城市规划的反省中出现的城市规划新思路。
第三、以后现代主义规划思潮占主导地位的多元论规划思潮对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起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城市规划思想处于划时代的转变时期”。
一、由“艺术”到“科学”:城市规划的“物质形体设计”传统转向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二战后到60年代的2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被视为是建立在“物质主义”之上的“形体规划设计”。
好的形体环境可以增进幸福,而形体环境则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来加以改造和控制,只要加强设计和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形体环境。
事实上,这种观点可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远。
城市规划历来被视为是建筑师的份内之事,城市规划不过是基于城镇层面上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战后的城市规划大多是建筑师规划,城市规划的工作建筑师完全能够胜任。
在传统的这种“物质形体设计”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规划中,“美学观念”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和出发点,和建筑设计一样,城市规划被视为一门“艺术”。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摘要: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需要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本文选取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重要理论,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雅典宪章》,《马丘丘宪章》,后现代主义和精明增长进行分析。
力图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西方百年来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梳理。
关键词:城市规划田园城市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后现代主义1、引言城市规划是怎样一门学科,这对于学习研究城市规划学科的人来说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但是它又是一个很抽象的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完备的框假和脉络来梳理它。
作为一名学习城市规划的学生,本文我想借用西方近百年的规划历史中的几个重要理念来阐述,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问题。
2、对城市规划发展及其脉络的认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有许多的转变,这主要是由于城市规划这门学科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受到同一时期的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规划是一门主要解决城市问题的学科,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问题,而城市规划自然要随之发展、转变。
下文就城市规划理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的几次重大转折时期的代表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对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其脉络进行梳理。
2、1霍华德与“田园城市”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总结了城市美化运动、公共卫生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这三大运动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同时受到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 对城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之后著述了于1989 年出版了《明日: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后改为《明天的田园城市》一书,他因此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山鼻祖。
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三大目标即空间目标,社会目标和管理组织目标。
在《明天的田园城市》一书中霍华德把古希腊关于任何集体或组织的生长发展都有其天然限制这一概念重新介绍到城市规划中来,并在他设想的城市规模中恢复了人类的尺度, 为了引进了希腊城市建设的做法, 他用社区去移民开拓城市, 这些社区从一开始就配备有能行使城市一切重要功能设施。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1952.9 第一届城市建设座谈会,决定各城市要制定城市远景发展的总体规划,参照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制城市规划设计与修建设计程序(初稿)》
----1953-1957,生产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1958,大跃进
----1966-1971,文革,城市建设遭受严重破坏
2.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1978.3,《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管理机构相继恢复
----1980。
10,国家建委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
----1980.12,《全国城市规划会议纪要》,城市规划龙头地位,城市发展的指导方针、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规划管理都做了重要阐述,国家建委颁发《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4,国务院《城市规划条例》,30年的总结,步入法制化,第一部基本法规 ----1990.4.1,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完整提出城市发展方针,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制度,以及法律责任,正式进入法制化
----80中期,大部分城市基本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常州、苏州、无锡实施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小区建设,温州、上海。
规制性详细规划雏形
----1982,24个。
1986、94,75个历史文化名城
----1984,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布局规划纲要
3.1990年代以来的规划思想与实践
----2006.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8.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