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诗词鉴赏: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动情。
梦里相见时还赶不上看画像清晰,而这种好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
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
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朝思暮想,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称“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醉梅花”“思佳客”。
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八字,下片五句,押三平韵,二十七字,共五十五字。
上片第三、四句及下片两个三字句多用对仗,用“大石调”。
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肥水:源出安徽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红莲夜:指元夕。
红莲,指花灯。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公元1197年(宋宁宗庆元三年)元宵节之时。
据现代词学家夏承焘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
“公元1190年(绍熙元年),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
”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评解】作者曾几度客游合肥,并与一歌妓相爱。
当时的欢聚,竟成为他一生颇堪回忆的往事。
在记忆中,她的形象十分鲜明。
然而伊人远去,后会无期。
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万千。
梦中相见,又被山鸟惊醒。
思念之苦,真觉得“当初不合种相思”了。
愁思绵绵,犹如肥水东流,茫无尽期。
谁使两人年年元宵之夜,各自有心头默默重温当年相恋的情景!词中所流露的伤感与愁思,即是为此而发。
日本读书会文本细读式鉴赏案例文本细读通常分为解体、解题、注释、翻译、赏析五大部分。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解体(词调+词体+词韵+韵字,建议在PPT 展示时,将韵字直接在词作中标示出来)此词以《鹧鸪天》为调。
《鹧鸪天》为双调小令,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姜夔此词叶词韵第三部: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韵字为期(四支)、思(四支)、啼(八齐)、丝(四支)、悲(四支)、知(四支)。
(解体部分知识点参看《唐宋词格律》)解题(作者生平简单介绍+本作品创作情况,如:写于何时?为何而作?写了什么?注意首先把握住这首作品的内容,再注意把握题目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等)此词为南宋姜夔所作。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人。
姜夔妙谙音律,善自度曲。
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终身未仕。
有《诗说》、《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著作存世。
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
据词题可知,词人于元宵之夜有所梦,所梦当为词人在合肥所遇的女子。
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云:“白石遇合合肥恋人时,约二十岁。
宋绍熙二年(1191)年,白石两次到合肥,作《浣溪沙》?《摸鱼儿》、《凄凉犯》诸词。
到宋庆元三年(1197)作此词,距离合肥初遇,已有二十来年。
”(解题部分知识可查阅《二十四史》、《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四库全书》、《全明词》、《清词钞》、地方志等资料)注释[1]肥水:水名,即淝水,在今安徽省。
肥水源出合肥市西北将军岭,为今东肥河和南肥河的总称。
肥水出县西南八十里蓝家山东南,经合肥市流入巢湖。
[2]相思:树名,又名红豆树,木质坚硬。
唐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宋朝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沉同:沈)《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动情。
梦里相见时还赶不上看画像清晰,而这种好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
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
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朝思暮想,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注释鹧鸪天:词牌名,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称“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醉梅花”“思佳客”。
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八字,下片五句,押三平韵,二十七字,共五十五字。
上片第三、四句及下片两个三字句多用对仗,用“大石调”。
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肥水:源出安徽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红莲夜:指元夕。
红莲,指花灯。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一据夏承焘先生《姜白石编年笺校》考证,作者年轻时在合肥与恋人相识相爱,此后为生计四处飘泊,与恋人离多聚少。
但词人终生思念情人,词中时有所涉。
这首词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最为显豁的一首。
上片写因思而梦,醒来慨叹梦境依稀,识认恋人面貌不清;又梦境短暂,才相遇却被山鸟啼醒。
下片由元夕春至换意,写出岁月蹉跎之叹。
“人间别久不成悲”又出新意,反折而出。
全词空灵蕴藉,耐人咀嚼。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二这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非常显豁的词作。
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久别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
人间久别不成悲乍相逢才悲的意思
人间久别不成悲乍相逢才悲的意思是:离别的时间太久并不是最悲伤的,最悲伤的是人世间的忽然相逢。
拓展资料
人间别久不成悲。
出自宋代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意思是: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译文
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动情。
梦里相见时还赶不上看画像清晰,而这种好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
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
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朝思暮想,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称“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醉梅花”“思佳客”。
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八字,下片五句,押三平韵,二十七
字,共五十五字。
上片第三、四句及下片两个三字句多用对仗,用“大石调”。
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肥水:源出安徽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红莲夜:指元夕。
红莲,指花灯。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的意思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沉通:沈)【译文及注释】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
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
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
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注释①元夕:旧历正月十五。
②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③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④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⑤红莲夜:指元夕。
红莲,指花灯。
【赏析】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
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
所以在长期浪迹江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
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梦,梦中又见到了旧日的情人,梦醒后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词。
这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时已经二十多年了。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
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
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
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
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
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
“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翻译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翻译赏析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出自宋代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沉通:沈)1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赏析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
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
所以在长期浪迹江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
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梦,梦中又见到了旧日的情人,梦醒后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词。
这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时已经二十多年了。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
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
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
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
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出自宋代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沉通:沈)1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赏析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
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
所以在长期浪迹江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
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之夜,他因思成梦,梦中又见到了旧日的情人,梦醒后写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词。
这一年,上距初遇情人时已经二十多年了。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
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
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
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
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
>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出自宋代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沉通:沈)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相关翻译写翻译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译文及注释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
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 ...相关赏析写赏析鹧鸪天·元夕有所梦题解本词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为怀念合肥恋人所作。
这首记梦词,题目是《元夕有所梦》,作于宁宗庆元三上元宵节。
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评解作者曾几度客游合肥,并与一歌妓相爱。
当时的欢聚,竟成为他一生颇堪回忆的往事。
在记忆中,她的形象十分鲜明。
然而伊人远去,后会无期。
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万千。
梦中相见,又被山鸟 ...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一据夏承焘先生《姜白石编年笺校》考证,作者年轻时在合肥与恋人相识相爱,此后为生计四处飘泊,与恋人离多聚少。
但词人终生思念情人,词中时有所涉。
这首词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最为显豁的一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二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
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赏析三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乃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之时。
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 ...作者介绍姜夔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古典诗词鉴赏: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动情。
梦里相见时还赶不上看画像清晰,而这种好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
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
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朝思暮想,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称“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醉梅花”“思佳客”。
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八字,下片五句,押三平韵,二十七字,共五十五字。
上片第三、四句及下片两个三字句多用对仗,用“大石调”。
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肥水:源出安徽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红莲夜:指元夕。
红莲,指花灯。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公元1197年(宋宁宗庆元三年)元宵节之时。
据现代词学家夏承焘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
“公元1190年(绍熙元年),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
”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评解】作者曾几度客游合肥,并与一歌妓相爱。
当时的欢聚,竟成为他一生颇堪回忆的往事。
在记忆中,她的形象十分鲜明。
然而伊人远去,后会无期。
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万千。
梦中相见,又被山鸟惊醒。
思念之苦,真觉得“当初不合种相思”了。
愁思绵绵,犹如肥水东流,茫无尽期。
谁使两人年年元宵之夜,各自有心头默默重温当年相恋的情景!词中所流露的伤感与愁思,即是为此而发。
全词深情缱绻,缠绵哀婉。
【赏析一】这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非常显豁的词作。
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久别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
全词意境空灵蕴藉,语言自然清劲,耐人咀嚼。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
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
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
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
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
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
“当初不合种相思”中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又由树引出“种”字。
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
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心头,又上眉头。
”(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三四两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
刻骨相思,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
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
意思翻进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
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鸟的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
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
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梦醒后的感受。
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绝。
“人间别久不成悲”句则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
真正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炽热的激流。
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荡,外表却不易觉察。
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
“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
而当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
词人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正与此同。
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
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
欧阳修《蓦山溪·元夕》:“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
元宵》:“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均可证。
歇拍以两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
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同。
“岁岁”照应首句“无尽”。
这里特提“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
古代元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
说“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
“各自知”,既是说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
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泣如诉,象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
正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
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这首词却以清健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
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艳丽外,都是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
词的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及这段情缘的具体情事。
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点。
【赏析二】据夏承焘先生《姜白石编年笺校》考证,作者年轻时在合肥与恋人相识相爱,此后为生计四处飘泊,与恋人离多聚少。
但词人终生思念情人,词中时有所涉。
这首词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最为显豁的一首。
上片写因思而梦,醒来慨叹梦境依稀,识认恋人面貌不清;又梦境短暂,才相遇却被山鸟啼醒。
下片由元夕春至换意,写出岁月蹉跎之叹。
“人间别久不成悲”又出新意,反折而出。
全词空灵蕴藉,耐人咀嚼。
【赏析三】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乃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之时。
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
“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
”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上阙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点明了当初相恋的地方,并借水流悠悠、绵绵无尽之意,谓已相思亦是了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表面上有怨极生恨的后悔之意,称当初就不应该发生这段感情,然实则说,自已根本就摆脱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始终被相思缠绕,太过苦恼。
有李太白《秋风词》“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之感慨。
“梦中未比丹青见”则写出了词人梦中的遗憾。
在梦里,恋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没有画像那般清晰。
潜在地表明了词人在这二十年里,刻未能忘恋人的样子,时常在她的画像前流连这样一个事实。
结句“暗里忽闻山鸟啼”沉痛已极,离别已久,又相隔遥远,只能在梦中相见了,然而,这模糊不清晰的梦,竟然还被鸟啼声惊醒。
情伤若斯,痛彻心脾。
下阙起首句“春未绿、鬓先丝”,言春乍始,然发已先白;也暗写自已二十年来,伤春如故的恒久之思。
“人间别久不成悲”道出人间世情的悲哀。
分别久了,人的情感已变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觉不到当初离别时的那种铭心刻骨的痛苦了。
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
然细细想来,世情欢爱,又莫不如此,读之心中尤觉感伤。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两句,点出主旨,收结全篇。
在元夕之夜,你是否会触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对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应到?这个问题是个天问,没有答案,只有身在两地的双方各自心里明白。
由此推求出,这段恋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灯会,曾有过甜蜜地回忆。
在这一特定的时刻,能够引发彼此的回忆和相思。
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
”该词情境深永,含而不露,其意可神会,无法以言语尽达,心有戚戚者,自会其中之意。
【作者简介】姜夔[ku](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