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概括和集装箱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8
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回顾及展望作者:张培锋来源:《集装箱化》2012年第06期1 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1.1 起步阶段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始于1973年,较国外晚17年;1973—1979年为酝酿阶段,箱量很少;1979—1988年为起步阶段,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3.29万TEU增长到94.69万TEU (见表1)。
1.2 发展阶段1989—2006年,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处于发展阶段,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117万TEU增长到TEU。
其中,2002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首次以超过连续46年保持世界首位的美国(万TEU)。
在此期间,我国港口集装箱码头迎来两次重大发展机遇:第一次是1989年我国港口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港口集装箱码头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第二次是2000年我国推进港口政企分开,港口下放地方管理,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发展理念成为地方政府的共识,港口建设再度掀起高潮。
1.3 成熟阶段2007年至今,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进入成熟阶段。
2011年,我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2亿TEU,比上年增长11.4%,其中:沿海港口完成TEU,比上年增长11.3%;内河港口完成TEU,比上年增长18.3%。
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TEU的港口由2010年的18个增加到2011年的19个,其中:沿海港口15个,内河港口4个。
2011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成为世界首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的港口。
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1.4 小结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走势清晰地反映了港口集装箱运输与经济贸易发展的密切关系:2007年之前,世界经济蓬勃发展,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年增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外贸进出口受到冲击,当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从2007年的21.8%跌至12.6%;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继续深入,2009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首次下跌;2010年以来,在内需增长的拉动下,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止跌反弹。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物流管理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国内外研究动态集装箱运输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国际货物的运输方式。
由于其具有运输私密性好、包装不易破损、运输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装载密度高、码垛规范等特点,在进入七十年代后逐渐成为航运业发展的主流。
以下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于集装箱的研究:Ai das Va s i l i s Va s i l i aus kas 和 J ur gi t a Bar ys i ene(2008)讨论了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集装箱的发明和应用给交通系统带来的变化、世界集装箱船队的发展以及世界港口集装箱运输量的发展趋势,指出世界集装箱运输的增长是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政策性因素等长期作用的结果。
对于本国影响方面,Andr es Tol l i 和J ur i Lavi ng( 2007) 指出,中国集装箱运输在今后的十年里将以其占据的市场份额主导世界集装箱的运输,他希望能良好地利用爱沙尼亚的有利地理位置,在中国港口广泛的开展集装箱中转运输,以集装箱码头运作和航线的共同联盟来增加该国的集装箱运输量。
而对于未来发展方面, J akov Ka r m e l i c , B.Sc. ( 2009) 通过数据分析了世界十大港口的吞吐量、全球集装箱船船队以及这些船队能力的排名,指出对于目前以及未来的状况,认为很有必要详细分析前几个周期的态势及其对航运市场的影响,以防止更多危机产生。
继于此,Gokha n Ka r a、E. Gul E m e cen 和 Evr en Es edogol u 通过描述全球集装箱运输量的增长,从开发一条新的集装箱运输路线、分析运营成本、财务分析和新集装箱航线的确定假设和可接收性分析,探究拟开发一条可行的集装箱航线,以增强航运能力和竞争力。
中国大陆国际集装箱运输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自1972年天津港接卸了第一个国际集装箱和1978年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开辟第一条国际集装箱运输航线——上海至澳大利亚东海岸航线起,依靠中国得天独厚的运作环境,集装箱运输开始了飞速的发展。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
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
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
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
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
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
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
从1973年至1982年全国共建成深水泊位51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
首次自行设计建设了中国大连5万/10万吨级原油出口专用码头。
这一时期锻炼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集装箱运输形成和发展五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了解集装箱行业的形成和发展,今天潍坊液袋厂家着重为大家介绍一下集装箱运输的五个阶段以及重要标志。
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萌芽期、开创期、成长期、扩展期、成熟期五个阶段。
1、萌芽期。
1801-1955年是国际集装箱运输的萌芽期。
该时期的重要标志是: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在国内开始尝试陆上集装箱运输,运输距离较短。
后来在欧洲各国之间进行了陆上集装箱运输的合作。
2、开创期。
1955-1966年为集装箱运输的开创期。
该时期的重要标志是:美国首先用油轮、杂货轮改装成了集装箱船舶在美国沿海从事海上集装箱运输,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海上集装箱运输获得成功,为实现国际远洋航线的集装箱运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成长期。
1966-1971年为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成长期。
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是:集装箱运输从美国的沿海运输向国际远洋运输发展。
由于集装箱尺寸的标准化,使得装卸集装箱的工具具有世界通用性。
这些都为集装箱运输向多式联运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扩展期。
1971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为国际集装箱运输的扩展期。
扩展期的重要特点是:集装箱运输迅速发展,世界各主要航线开展了集装箱运输,港口设施现代化,专业化,在运输组织上出现了集装箱多式联运,而且集装箱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5、成熟期。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重要标志是:集装箱运输的船舶、码头泊位、装卸机械、集疏运的道路桥梁等硬件设施日臻完善,集装箱运输在全世界得到普及,多式联运得到进一步发展,集装箱运输的经营管理、业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等商务软件越来越现代化,船舶大型化、码头深水化、运输组织的联运化、竞争激烈化是发展趋势。
由于集装箱运输的大力发展,集装箱液袋在集装箱运输领域也得到充分的应用。
从1984年集装箱液袋进入市场以来,国际集装箱运输在非危险品液体运输上,已经越来越多采用了集装箱液袋产品。
运输知识世界集装箱发展简史嘿,朋友!你知道吗,集装箱的发展就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冒险之旅。
很久很久以前,货物运输那可是相当混乱和麻烦。
不同形状、大小的货物杂乱无章地堆放在船上、车上,搬运起来费力又费时。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里找东西,是不是头都大了?后来啊,集装箱出现了,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
最开始的集装箱,简单粗糙,可也算是个好的开端。
它们的出现,让货物运输逐渐有了规矩,不再是那一团乱麻。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装箱不断进化。
从材质到设计,都在不断改进。
这就好像是一个小孩子,慢慢长大,变得越来越强壮、越来越聪明。
20 世纪50 年代,现代集装箱运输开始崭露头角。
这时候的集装箱,标准化程度提高了,规格统一,装卸也方便多了。
想象一下,原本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才能完成的装卸工作,现在用起重机轻松一抓一放,是不是高效得让人惊叹?60 年代,集装箱运输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就像春风吹过大地,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各国之间的贸易因为集装箱变得更加紧密,货物能够更快、更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70 年代,集装箱运输技术进一步提升。
各种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这可不就是给这场运输革命添了一把旺火吗?80 年代,集装箱的种类越来越丰富。
有冷藏集装箱,可以让新鲜的食物在长途运输中保持新鲜;有特种集装箱,能运输各种奇奇怪怪形状的货物。
这难道不像是给运输这个大工具箱里增添了各种各样的神奇工具吗?到了 90 年代和 21 世纪,集装箱运输已经成为了全球贸易的重要支撑。
它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成本,还改变了整个物流行业的格局。
如今,集装箱已经无处不在。
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商品,从衣服到电器,从食品到玩具,几乎都离不开集装箱的运输。
它就像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英雄,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你说,要是没有集装箱,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恐怕还在为货物运输的混乱和低效而烦恼吧!所以说,集装箱的发展,真的是太重要啦!。
集装箱的发展史和中国集装箱产业的发展
集装箱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30—1955):在1830年英国的安德森博士提出这一设想及实践于英国铁路运煤之后,集装箱的雏形形成于1845年。
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集装箱运输之后,德、法、日、意也相继出现了集装箱运输。
1933年在巴黎成立了专门负责制定统一集装箱标准的国际集装箱协会。
二战时美国首先把集装箱应用于军事产业中。
第二阶段(1956—1966):美国人麦克林在1955年提出了集装箱必须进行海陆联运,同时主张由一个公司集中管理和控制。
在美国泛大西洋船公司的“马科斯顿”号证实了海上集装箱的优越性之后,海上集装箱运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6—1900):在海陆运输公司和马托松船公司开辟了国际集装箱运输航线后,日本和欧洲各国的船公司先后在日本、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展了集装箱运输,同时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集装箱专用码头。
加之计算机的发展,使得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初步开展起来。
第四阶段(1900—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集装箱的发展进入了飞速时期。
现今,集装箱运输已遍及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装化程度都比较高。
港口的吞吐能力大幅提高,集装箱的多式联运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集装箱行业内的公司也向着组建联营体和“环球联盟”发展。
第一章集装箱码头概述讲义“马科斯顿号”:1956年4月,美国泛大西洋轮船公司(该公司于1960年更名为海陆运输公司(Sea-Land Service, Inc.),并于1999年12月正式被马士基集团(A. P. Moller-Maersk Group)兼并。
)在一艘T-2型油船甲板上设置了一个可装载58只35ft集装箱的平台,取名“马科斯顿号”,航行于纽约至休斯顿航线上。
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后,“马科斯顿号”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果。
该时期的重要特征:使用的船舶都是经济货船改装成的集装箱船没有专用集装箱泊位使用的都是非标准的17ft,27ft和35ft的集装箱集装箱运输航线局限于美国国内1966年起,集装箱运输进入了成长期。
1966年4月海陆运输公司以经过改装的全集装箱船开辟了纽约—欧洲集装箱运输国际航线。
紧接着日本和欧洲各国的船公司先后在日本、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展了集装箱运输。
❝该时期重要特征:❝(1)集装箱运输航线----北北航线(1960年代)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北美、西欧、日本等国家间❝(2)从事集装箱运输的船舶是中小型集装箱船(第一代集装箱船),载箱量为700TEU~l000TEU❝(3)出现了集装箱专用泊位❝(4)集装箱规格趋于国际标准化,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规定的20ft、40ft 的标准集装箱。
从1971年起,集装箱运输步入扩展期。
❝1971年底,世界13条主要航线基本上实现了件杂货集装箱化。
❝该时期重要特征:❝(1)集装箱运输航线——北南航线(1970年代)❝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等地❝(2)集装箱船舶运输能力迅速增加,出现了载箱量为2000TEU的第二代集装箱船;❝(3)世界各国普遍建设集装箱专用泊位,许多集装箱专用泊位开始配备跨运车、第二代集装箱装卸桥及堆场轮胎式龙门起重机;❝(4)电子计算机得到更广泛采用,现代化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5)1980年5月在日内瓦通过了《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并在美国出现了集装箱多式联运方式。
集装箱,散杂货运输,集装箱运输,国际标准集装箱,特种箱,开顶箱,框架箱,平板箱,冷藏箱,轿车箱,煤炭箱,油漆箱,油罐箱,粮⾷箱,⽊材箱。
⼀、集装箱的历史发展 1. 集装箱的由来与早期发展“集装箱”在中国南⽅及⾹港被称为“货柜”,英⽂为“Container”或“Box”。
即⼀种可以装货的容器或盒⼦。
集装箱是由美国⼈发明并使⽤的,最早是⽤在铁路上。
1921年3⽉19⽇它最早出现在美国纽约铁路运输总公司。
英国⼈也不⽢落后,他们于8年后,即1929年开始了英国-欧洲⼤陆海陆直达集装箱联运。
但这些都只是局部的、⼩规模的使⽤。
集装箱⼤量运⽤则始于越南战争。
当时美国⼈⽤集装箱⼤量运输作战物资,效果甚佳,虽然最终美国也没有打赢这场战争。
1966年美国海陆公司(Sealand)在北⼤西洋航线上开始使⽤改装的集装箱船“FairLand”号,为集装箱直达联运的历史开创了新的⼀页。
2.散杂货运输 在集装箱未⼤量使⽤前,运输的货物都是装进⿇袋或编织袋、纸盒、⽊箱等。
先在码头上将⼀箱箱或⼀袋袋的货物搬进⼀个⼤钢丝兜中,⽤岸上的吊杆或船上的吊杆吊进船舱内,再由守候在舱底的装卸⼯⼈把它们⼀⼀搬出兜,整齐地摆放在船舱内。
这种运输⽅式在中国持续了⼀个世纪,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并且今天我们在长江、珠江航运运输以及铁路运输中仍可见到。
与集装箱运输相⽐,这种原始装卸⽅式的缺点是显⽽易见的: (1)耗时长:装载量为5000吨的散杂船要5-7天装卸完毕;⽽3000箱位的集装箱船在港⼝装卸时间才不超过6个⼩时。
(2)货物不易清点:上百件,上千件的货物需要理货员逐件清点;⽽集装箱则只需要记录箱号和数量。
(3)货损货差⼤:装卸时造成的货损货差严重。
⽐如⼯⼈⽤⼿钩装卸⿇袋时,极易损坏⿇袋,导致⿇袋内的粮⾷、塑料制品常常滚得满地都是。
⽽集装箱则是整箱吊起,整箱放下,完全避免了货损货差。
还有如劳动强度⼤,装卸⼯作容易受⾬雪等天⽓情况的影响等等。
集装箱船的发展历史介绍
一、集装箱运输的起源
在早期的运输中,不管是公路、铁路还是船舶,都是用人工单件的、或用机械手段把网兜中、货板上的货物成组地装进车厢或船舱,到目的地的车站或码头又一件件、一组组地卸下来。
如需转运到其它目的地,则还得经过多次这样的卸装过程。
如此这般既费力又费时,不仅运输效率低,还容易造成货损和货差。
陆上的公路运输率先将同一目的地的、小的单件货物用箱子装在一起运输,结果发现,不公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还减少了货损和货差,于是这种运输方式推广到了铁路。
1900 年,英国铁路运输中第一个出现了较为简单的集装箱,后来这种方式传到美国、德国和法国。
1928 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世界公路会议”上,讨论了在国际交通运输中使用集装箱的问题。
两年后,在法国巴黎成立了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组织国际集装箱协会(BIC),专门研究集装箱的标准化问题,以便协调各国之间的集装箱运输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效率,1933 年欧洲“国际铁路联盟”(UIC)制定了铁路集装箱的标准,并在欧洲地区的铁路运输中使用了统一
的集装箱。
在以后的10 多年里,由于公路相对铁路发展迅速,公路、铁路双方的配合不协调,使得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不能很好的体现,集装箱运输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直到1955 年,美国铁路公司将集装箱连同拖挂车一起装在铁路的平板车上运输,使得铁路的低成本、高速度优势与公路的“门对门”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于是集装箱运输的经济意义重新得以显现。
二、船舶集装箱运输的开山鼻祖
50 年代,随着现代工业的蓬勃兴起和国际贸易的兴旺发展,一些经济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