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船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造船的发展历史一、古代造船中国的造船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
在古代,船只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
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船只的规模和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展现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卓越成就。
二、近代造船近代以来,中国造船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造船业逐渐落伍于西方发达国家。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造船业才开始逐步发展壮大。
20世纪60年代,中国建造的木壳渔船和油轮相继问世,奠定了中国现代造船业的基础。
三、现代造船进入21世纪,中国造船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建造的船舶逐渐向大型化、高技术化方向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家之一,建造的船舶种类涵盖了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等各个方面。
四、绿色环保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中国造船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船舶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一些领先的船舶企业也积极推进绿色造船,如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等,不断提高船舶的环保性能。
五、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化智能化是中国造船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船舶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已经逐渐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船舶的建造效率和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船舶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
未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在中国造船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集装箱运输是一种将货物装载在标准化集装箱中进行运输的方式。
它通过统一的包装、装卸和运输方式,实现了货物的快速、安全、高效运输。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集装箱运输方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历程。
集装箱运输最早开始于二战后的1950年代。
当时,美国人马尔科姆·马克林和基思·坦纳(Malcolm McLean and Keith Tantlinger)首次提出了使用标准化集装箱进行货物运输的想法。
他们设计了一种可以堆叠和固定的金属集装箱,简化了货物的装卸和运输过程,并提高了运输效率。
1956年,第一艘装载集装箱的船只“理查德·J·道尔”号从美国纽约港启航,这标志着集装箱航运的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装箱运输业发展迅速。
1961年,国际海运集装箱局(International Shipping Bureau)成立,标志着集装箱运输的国际标准化进程的开始。
1966年,第一艘全封闭的集装箱船服役,这使得集装箱航运更加安全和可行。
1971年,集装箱航运取代了传统的散货船成为世界上运输容量最大的船型。
现代集装箱运输网络逐渐形成,港口、陆运、船舶和集装箱制造企业的发展壮大。
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给全球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集装箱运输方式的出现,不仅缩短了货物的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而且提高了货物运输的安全性。
通过减少装卸时间和货物丢失的风险,集装箱运输使整个供应链更加高效和可控。
此外,集装箱运输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随着集装箱运输的普及,一些问题也浮现出来。
首先是港口的压力增加。
由于集装箱的使用,港口的装卸工作变得快速而繁忙。
一些港口需要进行设施改建和扩建来适应集装箱运输的需求。
此外,集装箱运输也带来了一些安全和环境问题,如货物的盗窃、集装箱的堆积和废弃。
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提高安全和环保意识。
总体而言,集装箱运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集装箱的发展史
集装箱的发展史和中国集装箱产业的发展
集装箱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30—1955):在1830年英国的安德森博士提出这一设想及实践于英国铁路运煤之后,集装箱的雏形形成于1845年。
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集装箱运输之后,德、法、日、意也相继出现了集装箱运输。
1933年在巴黎成立了专门负责制定统一集装箱标准的国际集装箱协会。
二战时美国首先把集装箱应用于军事产业中。
第二阶段(1956—1966):美国人麦克林在1955年提出了集装箱必须进行海陆联运,同时主张由一个公司集中管理和控制。
在美国泛大西洋船公司的“马科斯顿”号证实了海上集装箱的优越性之后,海上集装箱运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6—1900):在海陆运输公司和马托松船公司开辟了国际集装箱运输航线后,日本和欧洲各国的船公司先后在日本、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展了集装箱运输,同时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集装箱专用码头。
加之计算机的发展,使得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初步开展起来。
第四阶段(1900—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集装箱的发展进入了飞速时期。
现今,集装箱运输已遍及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装化程度都比较高。
港口的吞吐能力大幅提高,集装箱的多式联运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集装箱行业内的公司也向着组建联营体和“环球联盟”发展。
来源:作者:时间:2009-09-14大约30年前,因为与框架层面,第一罐式集装箱按照符合ISO 668,设计和制造。
30年的经验的进入罐式集装箱的设计,阀门,配件和整体系统去,诸如取暖的和冷却,已发展成为一个产品达到了高潮首屈一指的纪录,在条件安全性,通用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
要跟踪该行业的根源,我想带你回到1964年时,一个年轻的,比较进取工程师,鲍勃佛赛,为Willimas费尔克拉夫曾在伦敦。
在这一年,年轻的福斯已确认为联运和多式联运集装箱的潜力TANK。
刚开始他的设计互换TANK将用于合并公路和铁路运输,理由是当时在英国时间,铁路设备还没有符合ISO标准。
在威廉姆斯费尔克拉夫商业生产TANK的互换,两年后开始在1966年和今年以来的第一个标准箱,一个梁式在1967年后,设计。
第一系列这些TANK又购买先驱是罐式集装箱经营者Trafpak,然后在1968年Pakhoed荷兰企业拥有。
有趣的是,这些TANK后来成为海运集装箱的财产,但在1986年收购Trafpak。
在1968年左右角配件标准化现在被称为后莫斯科的角落铸造似乎已经消除了最后的技术障碍,从而清除了道路一些公司设计和建造原型为罐式集装箱的准备商业化生产。
布莱尔在英国运输技术是第一个该所提供的职位,符合ISO 1161根据莫斯科角落配件制造商。
设计以及一些商业化生产的比例在1970年才开始,当Bob弗西加入容器及压力容器(越南)的克隆,爱尔兰和推出它的第一个重量轻,梁槽设计,也是该公司首次罐式集装箱专用生产线。
海运集装箱谁已经设立的一个专门的海上集装箱出租人本身将成为一个志愿军的第一个客户关系开始的持续到今天。
在70年代初,法国制造商加入了战场。
BSL据报道,已开始在1972年。
Orval两年之后于1974年。
福维特Girel后来被称为阿尔贝尔福维特和ANF据说1976年左右开始运作。
法国制造商,特别是BSL,我认为值得开拓的信贷规模制造业的ISOTANK1000辆TANK过剩/年到80年代期间所成为法国国家工业和据点。
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史第九小组组长:现代集装箱运输之父马尔科姆•麦克莱恩(Malcolm McLean)在欣赏他一手缔造的集装箱运输事业早在19世纪初(1801年),英国的安德森(James Anderson)博士就提出了集装箱运输的设想。
1814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为奇林沃兹煤矿制成第一台“皮靴”号蒸汽机车,可牵引8节敞口运煤车厢,载重30吨,时速6.4公里。
这种敞口车厢以方木做框架,木条做围板,顶上无盖,样式与当时的马车拖车类似。
此后出现带门窗的封闭式客车车厢。
1845年,英国铁路上开始出现全封闭的货运车厢,箱体采用铁木结构。
到19世纪下半叶,英国兰开夏郡出现一种带有活动框架的铁路托盘,用来运输棉纱和棉布,俗称“兰开夏托盘”(Lancashire Flat)。
这可以看作是集装箱的雏形。
直到20世纪初期,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陆上运输量迅速增长,铁路运输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这时,英国铁路公司尝试把家具装在木制集装箱里,用铁路平板车运输,到站后用起重机把箱子转移到马车上,马车再将货物运至目的地。
这种新型运输方式得到了推广。
1920年前后,美国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和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引入了9英尺长的钢制集装箱。
每节铁路货车里,可以装6只集装箱,每只载重量为5吨。
有了这些集装箱,铁路在沿途转运货物时,效率大为提高,成本则大幅降低。
1950年前后英国铁路出现的货运车厢早期的全封闭式侧开门货运列车车厢为了应对卡车运输的威胁,很多国家的铁路公司采用了集装箱系统。
英国一家铁路公司在1927年曾经运送了3000只集装箱。
法国国营铁路公司则向运送肉类和奶酪的农场主,推荐集装箱运输。
在1933年,他们联合其他铁路公司,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国际集装箱运输局”(ICB),这是一个民间的集装箱运输组织,它以协调有关集装箱各方的合作关系为目的,并进行“集装箱所有人”登记业务。
与此同时,美国和加拿大的几家近海轮船公司开始尝试运送厢式卡车。
著名的航运企业的发家史Mearsk这家公司祖上北欧海盗出身,后来走正途作了航运,总部在哥本哈根,是一6层小楼,有电梯,但很少人坐电梯,因为大老板每天爬楼梯到自己六楼办公室,所以没人敢坐,都爬楼。
Mearsk以自大、死板、守信誉著称,其上缴税收占到丹麦政府收入的40%,在丹麦巨牛。
其外派人员以素质低著称,例如中国区总经理苏恩深原来在丹麦就是开机卡的司机,据说他填履历表学历一栏从来都是空着。
者是一般雇员,后者要到丹麦总部经过几个月的集中培训,(巨残酷,教材有辞海那么厚,3本)然后派到世界各地任职,最后不管男女,上船锻炼半年,再委以重任。
MSC欧洲黑社会的洗钱机构,在瑞士注册。
据说MSC到船厂造船是这样的:派几个人,用很大很大的皮箱提好多现金,和船厂谈好合同以后,把皮箱打开,从里面数出一定比例现金,然后把其余的交给船厂,说我的佣金我已经拿走,这是定金,签合同把。
MSC的船名以*女的名字居多,如洛丽塔、法米娅之类。
MSC从不和其他公司融舱,船都大的要命,运价低得要命,服务差得要命。
也很少租箱子,全部是自有箱。
长荣海运张荣发40年心血的结晶,管理十分混乱,咎其原因是因为张荣发老婆太多,老婆多了儿子自然多,张大老板有6个儿子,2个女儿,这么多儿女是要安排工作的,可是除了二儿子没有一个着调的,儿女之间互相倾轧,十分惨烈。
长荣是股份公司,张荣发控股,但是还有他人股份,当年航运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张荣发拿自己的钱注册了立荣,以防长荣忽然倒下自己没有退身之所。
但后来市场越来越好,长荣越来越好,于是就让长荣高价收购了立荣,张荣发自己大赚一笔。
后来为了经营两岸直航,继续收购意邮,以欧洲公司的名义作直航。
去年又成立HASU MARINE(绝对内幕),因为2006年长荣运力将增长40%,要分散风险。
中远集运扣死扣(cosco)是中国的第二海军,享受国家最最最优惠的航运政策。
我们接触比较多的是中远集运,这两年航运市场市场贼好,但是中集没赚道什么钱,主要原因是中集运价体制太乱,特价申请满天飞,差不多每张申请都有背景,主管人员又不得不批。
集装箱船开题报告集装箱船开题报告一、引言集装箱船是现代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输工具,它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本报告旨在对集装箱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二、发展历程集装箱船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货运公司推动了集装箱运输的革命。
1956年,第一艘专门用于集装箱运输的船只“Ideal X”开始运营,标志着集装箱船的诞生。
此后,集装箱船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创新,成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三、技术特点1. 船舶结构:集装箱船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以适应集装箱的装载和卸载。
船体通常由多个舱室组成,每个舱室都可以容纳多个集装箱。
此外,船舶上还配备了吊机和起重设备,以便于装卸作业。
2. 自动化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集装箱船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现代集装箱船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导航、集装箱堆放和装卸作业等功能。
这不仅提高了船舶的运输效率,也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操作风险。
3. 节能环保: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挑战,集装箱船在设计和使用上越来越注重节能环保。
例如,船舶采用了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通过优化航行速度和航线,减少燃油消耗和排放。
此外,一些集装箱船还配备了污水处理设备和废气净化系统,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对全球贸易的影响1. 促进国际贸易:集装箱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它提供了高效、可靠的货物运输服务,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全球商品的流通。
2. 扩大市场规模:集装箱船的运力大大超过了传统的散货船,使得国际贸易的市场规模得以扩大。
由于集装箱船可以同时运输大量的货物,企业可以更方便地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3.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集装箱船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通过建设港口、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集装箱船将各国各地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贸易网络。
航海货船类型简介航海货船类型简介在物流公司工作已有半年多了,每天接触大量的物流信息,各个港口、各种类型的船都听说过很多了,却从来没见过,怀着好奇的心情,查阅了一些资料,咨询了部分港口船代,现就一些货轮的基础知识与大家分享,希望有兴趣的同事可以一起交流。
货轮在海洋上航行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它使得人们能够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进行贸易。
货轮很少有上层构造(主甲板上面的部分)。
船上有一座带烟囱的领航船桥。
船桥下有发动机和住舱区。
船的其余部分可容纳尽可能多的货物。
目前,货轮根据载货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散货轮、集装箱轮和油轮。
我们公司进口镍的矿石通常为散货轮,铬矿石则多为集装箱轮。
船舶规范(VESSEL PARTICULARS)是各国政府验船机构或船级社为了船舶入级或维护船舶航行安全而公布的一系列关于船舶结构、性能、系统、装置、设备和材料等在安全质量方面的技术规定。
船舶规范是船舶设计、建造、维修和检验的主要依据,也是船舶入级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
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经营人发布的营运船舶主要技术资料和参数文件,是船舶承租人用以考量是否承运或者使用船舶的重要指标。
船舶规范主要应用于发盘、还盘、邀约以及签订合同等环节,且常作为租船合同的主要附件(船舶描述条款)之一,具有法定效力。
船舶规范发布者需要对自己发布的船舶规范负有责任,船舶规范与事实不符很容易造成船舶误述从而引发违约索赔。
船舶规范的主要内容有:1.船名2.船旗(船籍国)3.船籍港4.船级5.船舶呼号6.船级号码7.国际海事组织号码8.船籍国注册号9.国际海事卫星通讯号码10.建造材质、时间11.建造者12.总长13.两柱间长14.型宽、型深15.总/净登记吨16.设计/满载排水量、总/净载重吨、最大吃水17.船舶主/辅机型号、燃油规格、油耗18.包/散装舱容、舱口尺寸、货舱形状这些货轮的长度和宽度都是按巴拿马运河的船闸的最大限度设计的,以便能够在顺利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闸的同时尽可能多装载货物,所以称之为“巴拿马”级。
船的发展史的演变过程船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从最初的木筏到现代的巨型船只,船的演变过程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和技术突破。
以下是船的发展史的演变过程的章节划分:一、古代船舶古代文明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木筏和独木舟进行航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更复杂的船只,如双桨船和帆船。
这些船只主要用于渔业和贸易。
二、中世纪船舶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商业和贸易活动开始繁荣。
为了满足商业需求,人们开始建造更大、更稳定的船只。
这些船只通常采用木质结构和帆布帆,被称为“大帆船”。
三、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船的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15世纪和16世纪,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探险和殖民活动。
这些活动需要更大、更快、更强大的船只。
葡萄牙的卡拉维尔船和西班牙的加利昂船是这个时期最著名的船只。
四、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船的设计和建造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蒸汽机的发明使得船只可以不再依赖风力,而是使用蒸汽动力进行航行。
这个时期的蒸汽船和铁船成为了主流。
五、现代船舶现代船舶是指20世纪以后的船只。
这个时期,船只的设计和建造变得更加科学和精细。
船只采用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如船体设计、推进系统、电子设备等。
现代船舶的种类和规模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小型快艇到大型油轮和集装箱船。
总结:船的发展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木筏到现代的巨型船只。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重要的技术突破。
现代船舶的设计和建造已经变得更加科学和精细,船只的种类和规模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集装箱的发展史和中国集装箱产业的发展
集装箱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30—1955):在1830年英国的安德森博士提出这一设想及实践于英国铁路运煤之后,集装箱的雏形形成于1845年。
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集装箱运输之后,德、法、日、意也相继出现了集装箱运输。
1933年在巴黎成立了专门负责制定统一集装箱标准的国际集装箱协会。
二战时美国首先把集装箱应用于军事产业中。
第二阶段(1956—1966):美国人麦克林在1955年提出了集装箱必须进行海陆联运,同时主张由一个公司集中管理和控制。
在美国泛大西洋船公司的“马科斯顿”号证实了海上集装箱的优越性之后,海上集装箱运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6—1900):在海陆运输公司和马托松船公司开辟了国际集装箱运输航线后,日本和欧洲各国的船公司先后在日本、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展了集装箱运输,同时世界各国普遍建立了集装箱专用码头。
加之计算机的发展,使得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初步开展起来。
第四阶段(1900—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集装箱的发展进入了飞速时期。
现今,集装箱运输已遍及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装化程度都比较高。
港口的吞吐能力大幅提高,集装箱的多式联运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集装箱行业内的公司也向着组建联营体和“环球联盟”发展。
全球罐式集装箱发展史英文回答:The history of global containerization is a fascinating journey that has revolutionized the way goods are transported around the world. It all started in the mid-20th century when a trucking entrepreneur named Malcolm McLean had a brilliant idea to simplify the process of loading and unloading cargo.In the early days, goods were typically loaded onto ships in various types of packaging, such as barrels, crates, and sacks. This made the loading and unloading process slow and labor-intensive. McLean envisioned a standardized container that could be easily loaded onto trucks, ships, and trains without the need to handle the individual items inside.In 1956, McLean launched the first commercial container ship, the SS Ideal X, which sailed from New Jersey to Texascarrying 58 containers. Thi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era in global trade. The concept of containerizationquickly gained popularity as it offered numerous advantages, including increased efficiency, reduced costs, and improved security.Containerization not only simplified the transportation process but also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nomy. It enabled goods to be transported more quicklyand reliably, facilitatin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opening up new markets. The ability to transport goods in large quantities also led to economies of scale, making products more affordable for consumers.Over the years, containerization has continued toevolve and expand. The standard size of containers,originally set at 8 feet by 8 feet by 10 feet, has become the industry norm. Specialized container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transport specific types of goods, such as refrigerated containers for perishable items and tank containers for liquids.The introduction of containerization has also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systems, where containers can seamlessly transfer between different modes of transport, such as ships, trucks, and trains. This has further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and reliability of global logistics.In recent years, containerization has faced challenges such as congestion at ports and the need for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However, ongoing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and logistics continue to driv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ntainerization.Containerization has become so ingrained in our daily lives that we often take it for granted. From the clothes we wear to the food we eat, most of the products we consume have likely traveled in a container at some point in their journey.中文回答:全球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史是一段令人着迷的旅程,它彻底改变了全球货物运输的方式。
集装箱船的发展历史介绍
一、集装箱运输的起源
在早期的运输中,不管是公路、铁路还是船舶,都是用人工单件的、或用机械手段把网兜中、货板上的货物成组地装进车厢或船舱,到目的地的车站或码头又一件件、一组组地卸下来。
如需转运到其它目的地,则还得经过多次这样的卸装过程。
如此这般既费力又费时,不仅运输效率低,还容易造成货损和货差。
陆上的公路运输率先将同一目的地的、小的单件货物用箱子装在一起运输,结果发现,不公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还减少了货损和货差,于是这种运输方式推广到了铁路。
1900 年,英国铁路运输中第一个出现了较为简单的集装箱,后来这种方式传到美国、德国和法国。
1928 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世界公路会议”上,讨论了在国际交通运输中使用集装箱的问题。
两年后,在法国巴黎成立了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组织国际集装箱协会(BIC),专门研究集装箱的标准化问题,以便协调各国之间的集装箱运输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效率,1933 年欧洲“国际铁路联盟”(UIC)制定了铁路集装箱的标准,并在欧洲地区的铁路运输中使用了统一
的集装箱。
在以后的10 多年里,由于公路相对铁路发展迅速,公路、铁路双方的配合不协调,使得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不能很好的体现,集装箱运输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直到1955 年,美国铁路公司将集装箱连同拖挂车一起装在铁路的平板车上运输,使得铁路的低成本、高速度优势与公路的“门对门”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于是集装箱运输的经济意义重新得以显现。
二、船舶集装箱运输的开山鼻祖
50 年代,随着现代工业的蓬勃兴起和国际贸易的兴旺发展,一些经济发达。
发展史:自1956年美国率先在海上开展集装箱运输迄今,集装箱船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代运载集装箱的船是采用杂货船或油船改装而成。
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到1966年,第二代专用集装箱船问世,并投入到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营;1971年,第三代集装箱船出现并投入运营。
第四代集装箱船是在1984年出现的,此时的专用集装箱船已进入成熟期,载箱量达4000~4300TEU。
第四代集装箱船在1990~1995年成批量投入运营,并成为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全球中远洋航线上的主流船。
载箱量5000TEU以上的集装箱船和载箱量6000TEU以上的第六代集装箱船于1995年和1996年先后问世,并对全球集装箱运输业,特别是对码头、进出港水域、装卸船机械、装卸工艺系统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长江150TEU、200TEU标准集装箱船型开发研究
在承担开发任务后,课题组按照交通部对标准船型“安全、环保、经济、美观”的总体要求,确定了集装箱标准船型开发的总体目标;安全性上完全满足CCS现行规范对强度和稳性的各项要求,减少驾驶盲区,改善操作性;环保方面在设备上采用相应设施和激素,使标准集装箱船型达到国家和地方的各项防污规定的指标;经济性方面在优化尺度基础上追求最大的装箱数和装载量,结构进行优化,减少钢材用量,减少初投资,经济性优于现有优秀船型;船舶造型上进行进一步工业造型美化;力争通过我们的精心设计,使150TE U、200TEU 标准集装箱船型的方案设计的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标准船型的关键技术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①收集现有船型资料②对现有船型的优点和缺陷进行分析③对航运物流环境进行调查④对航运企业经济性参数进行收集⑤进行科学的论证分析。
成熟转型期的船型有以下优点:
①采用双尾和长大球鼻首结合的新型船型,在长江船舶设计院双尾的优势的基础
上,开展了新型球鼻首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②重量控制措施得力,船结构经反复优化,钢料系数比同类船减少钢料消耗近
10%,载重量系数达到先进水平。
③采用了较好的抗扭箱结构形式,首尾纵向结构过渡处理合理,计算及实际使用
表明船体具有足够的强度。
④驾驶室和居住生活舱室设在首部,较好的解决了川江航行驾驶视线的问题。
标准船型主要技术参数分析确定
①船型的分析确定
一个优秀的标注集装箱船型,应该是现有优良船型的总结和升华,追求箱位量多,载货量大,初投资少,营运成本低,以船舶的经济性为重点,
在已有先进内河集装箱船民生140TEU集装箱船和重庆港192TEU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形成长江新标准集装箱船型。
在标准船型的选择上,分析标准集装箱船的Fn 在0.2左右,适宜采用双尾船型,该船型是多年研究的科研成果,以其良好的节能性在长江已经广泛使用。
在设计标准集装箱船是采用大方形系数,提高标准船型的载货量。
在线型的艏部处理上采用大上球鼻首技术,力争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开发的集装箱船标准船型在双尾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②主尺度的分析确定
由于空箱的运费一般是重箱运费的一半左右,装箱数是船东颇为关心的参数,也是集装箱船重要的表征值之一,它是衡量该船盈利能力重要的指标。
标准集装箱船型为不同要求的船东提供两种选择:200TEU和150TEU.
载货量对于货船而言一般是越大越好,目前川江上的集装箱船运输的货源有个显著特点,20
英尺箱最多,下水箱多是重箱,装载如大理石板材、弹药、机电产品等,箱的重量有增加的趋势,从10吨到24吨不等,甚至出现了30吨的超重箱,一般以14~16吨居多,上水箱多是8吨重的轻箱和空箱,主要是进口物品和高附加值产品。
在同样的条件下载货量应尽可能的大,提高经济性。
重箱率是与上述两个指标密切相关的,又受船舶稳性的制约,必须下功夫改善船舶的稳性情况,使物尽其用,挖掘潜能,提高重箱率。
终上所述,我们确定在标准船型的设计中追求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的箱位数、载货量、重箱率,在设计吃水状态,少加甚至不设压载水,在最大装载状态尽可能多的装重箱。
货舱及舱口的尺寸按集装箱排列情况而定,舱内横向箱间距选用25mm,纵向间距以两个20英尺集装箱为一组,考虑到与40英尺集装箱通用,集装箱间距76mm。
每两组之间的距离考虑到横向交叉绑扎索具的空间要求,定为300mm左右,并考虑到舱口转角的影响,舱内排4列的舱宽取为10.2m。
型深的选取主要受强度和稳性的影响。
从强度上看,此类船型的W,I总是随D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了钢料和重心高度。
型深对稳性的正面影响不可小视,此类船型的最大力臂对应角在20°左右,在低于这一值时,增大型深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减薄甲板厚度来实现钢料的零增长。
设计吃水的确定充分考虑长江的航道的客观条件和集装箱物流的实际情况,标准船型采用了变吃水,设计吃水定为2.8m,为在枯水季节安全通过长江中游航段并留有一定的富裕;结构吃水定为3.2m,从而提高船舶的经济性。
民生140TEU集装箱船首制船采用的是常规流线型西林舵,但实际操作采用后船员反映操纵性性能不是令人很满意,所以定型设计改为襟翼舵的改进型。
标准船型采用双尾技术,标准船型B/d在4.7左右,Fn在0.2左右,适宜采用双尾。
但常规双尾是基于Cb=0.6左右的客货船为背景的,需要在设计大方形系数的集装箱船时,抓住双尾的核心与实质,合理演变,推陈出新。
方形系数是事关载货量的重要指标,希望它越大越好,但受快速性的制约,一般长江集装箱船取为0.75~0.82。
低于这个范围,船舶的经济性受很大影响;高于这个范围阻力增加很快,主机功率的过量增加(仅保持常规航速)足以抵消载货量增大带来的经济性,而且尾部水流部分分离祛暑加大,伴流加大,不利于舵效,从而增加了安全隐患。
船舶结构的优化设计是船舶总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的是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节省钢料,提高标准船型经济性。
标准船型采用双底双弦、纵通单一舱的大货舱,货舱为全纵骨架式,不设横贯的舱壁和抗扭条盒,降低舱口围板高度,适应了集装箱船装卸高效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