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一、犯罪概念

(一)犯罪概念的类型

犯罪概念是对罪犯行为的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阐明。

1.犯罪的形式概念

是指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即将犯罪表述为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1条规定:“法律以违警罚所处罚之犯罪,称为违警罪;法律以惩治刑所处罚之犯罪,称为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所处罚之犯罪,称为重罪。”

1937年《瑞士刑法典》第1条规定:“凡是用刑罚威胁所确实禁止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1944年《西班牙刑法典》规定,依自由意志即疏忽之行为而为法律所处罚者谓之犯罪及过失罪。

2.犯罪的实质概念

犯罪的实质概念,是从犯罪的本质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涉及犯罪的法律特征,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一种行为为什么会被刑法规定为犯罪这一具有实质意义的问题。

1922年《苏俄刑法典》第6条规定:“威胁苏维埃制度的基础及工农政权向共产主义制度过渡时期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的作为或不作为,都认为是犯罪。”

3.犯罪的混合概念——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

既指出犯罪的本质特征,又指出犯罪的法律特征概念。

1960年《苏俄刑法典》第7条被认为是犯罪混合概念的典型立法例:“凡本法典分则所规定的侵害苏维埃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侵害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所有制,侵害公民的人身、整治权、劳动权、财产权以及其他权利的危害社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及本法典分则所规定的其他各种侵害社会主义法律秩序的危害社会行为,都认为是犯罪。”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1.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

①社会危害性的含义

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法益)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的特征。

A.犯罪行为具有侵害性

B.与社会主体意志的不相容性

②社会危害的内容p45

③社会危害性的程度

思考: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A.行为侵犯的客体

B.行为的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

C.行为人的情况及其主观因素

(2)具有刑事违法性——法律特征

思考:行为违反刑法符合犯罪构成后还要不要考虑社会危害性

(3)具有受刑罚惩罚性

注意:应不应受刑罚处罚与需不需要给予刑罚处罚之间的区别

二、犯罪构成

(一)犯罪构成理论的历史沿革

1.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

A.“犯罪的确证”(中世纪纠问程序中的一般审问和特别审问制度;犯罪必须通过一定程序加以确认)

B.犯罪事实(1581意大利)

C.“犯罪构成”(先由克莱因从罗马法中译出用于诉讼法;19世纪初费尔巴哈将其作为刑法上的概念使用;而后由贝林格、麦耶、麦茨格尔,小野清一郎等人进一步发展)

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构成模式(三段论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1.构成要件该当性(抽象事实判断)

构成要件该当性指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个具体犯罪的特征。

2.违法性(具体客观判断)

3.有责性(具体主观判断)

2.英美法系国家的犯罪构成理论(双层次犯罪构成体系)

(1)层次一:本体要件(实体要件)

A.犯罪行为:作为、不作为、持有

B.犯罪心态:蓄意、明智、轻率、疏忽等

强调(基于法律规定)国家意志、公诉权利、保护国家

(2)层次二:责任充足要件(合法辩护)

A.有无责任能力:是否未成年、精神病

B.行为是否合法:有无政策性危害、正当防卫

C.其他可宽恕的事由:被胁迫、警察圈套

强调(基于判例总结)个人辩护、公民权利、制约国家

3.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闭合式犯罪构成体系)

a.犯罪主体

b.犯罪的主观方面

c.犯罪客体

d.犯罪的客观方面

(二)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1.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是指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

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特征

A.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B.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C.犯罪构成的各个要件,是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的

2.犯罪构成与犯罪的关系

(1)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前提和基础

(2)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规格和标准

3.我国关于犯罪构成要件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通说,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是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行为的自然人。有的犯罪构成要求特殊主体。少数犯罪,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2)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有罪过。

(3)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4)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等。

4.犯罪构成分类

(1)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以犯罪构成的形态为标准基本的犯罪构成指刑法分则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态所规定的犯罪构成,一般是既遂的、单个人实施的犯罪,由刑法分则加以规定。

修正的犯罪构成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前提,适应行为的发展变化阶段或共同犯罪的形式而分别加以变更、修改的犯罪构成,规定在刑法总则中,包括故意犯罪的犯罪形态和共同犯罪形态两类。

如:故意杀人致死、故意杀人未死、图谋故意死人

第二十二条【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叙述的犯罪构成与空白的犯罪构成——以法律条文对犯罪构成的表述情况为标准

叙述的犯罪构成,或称完美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对犯罪构成的要件予以简单或详细叙述的犯罪构成。

空白的犯罪构成,或称待补充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未将犯罪构成的要件予以明白的揭示,而是需要援引其他规范来说明的犯罪构成。

第三百二十五条【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将收藏的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或者私自赠送给外国人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