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周易_筮法中的数学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119.44 KB
- 文档页数:2
周易本源正宗古筮法--《周易参伍筮法》,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肯定了“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是求卦的筮法。
卢泰以为,公元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之以九宫配八卦、四时的占筮方法乃“参伍筮法”也。
在西汉或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九宫占盘了。
卢泰:对“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解释:伍为数词,即五。
所谓数指:12345678910 ;其中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
在生数和成数中5为尊贵之数,因所有生数和成数皆由5变化而来。
如,生数1=5-4;成数6=5+1等等.故,伍有数主数祖之称。
伍,《说文解字》为会意词,从人,从五,五的本意是指天地相交。
引申为人在旁边观察天地交合的宇宙变化。
相参伍也;参做动词,有参拜伍之意。
伍字本身,有一人居左参拜(观)五之象。
九宫中,伍居中宫,其他四正四隅环立亦显参拜之阵象,故九宫图即参伍图也!另,参即三,伍即五。
三五乃三个伍之意。
(古时称十五为“叁伍,”此即参天两地倚数之和;参天,指生数中的三个奇数或说阳数135;两地,指生数中的两个偶数或阴数24;参天两地,乃12345的统称。
之和为15),九宫中四奇四偶加中五各方向相邻三数之和皆“参伍”三个五(15)也,由此可知,“参伍”实是九宫图的取象和特殊数字结构之变称,另一种称呼。
九宫图,即参伍图。
而参伍筮法定卦使用的天(后天八卦)地(后天八卦九宫)盘,定局用的时空盘(九宫八卦二十四节令72局)乃是周密完整的体现“参伍以变,错综数”演卦方法的时空盘都是记录天文历法时空布局的九宫盘!它能准确有序地演绎出易经64卦,并经得住“左国”卦例的验证。
其旋转的天盘趣(趋)时而行与地盘相错,时空定位都是实在的而非虚拟想象象征的主观的人为规定。
实用“参伍筮法”操作步骤及举例:分四步:一、取时:将起卦时的公历换算成农历;如,公历1997年9月26日21时20分,换算成农历为:丁丑年、已酉月、辛末日、已亥时;(八字算命的四柱)。
易经的数学智慧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智慧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还蕴含了深奥的数学智慧。
在易经中,数学被运用到了卜筮、预测和解读自然现象等方面,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数学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易经中的数学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数学运算: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是由阴阳爻组成的符号,每一个卦都有一个特定的罗列顺序。
这种罗列顺序是通过数学运算得出的。
八卦的罗列顺序是通过二进制数的罗列得到的,每一个爻位上的阴阳可以表示为0和1。
六十四卦的罗列顺序则是通过八卦的罗列顺序进行组合得到的。
这种数学运算的应用使得易经中的卦象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2. 卜筮中的数学运算:易经中的卜筮是通过投掷三枚铜钱或者使用蓍草等工具来预测未来的一种方法。
在卜筮中,数学运算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投掷铜钱的过程中,正面朝上的铜钱被视为阳爻,反面朝上的铜钱被视为阴爻,通过统计阳爻和阴爻的数量,可以得到一个卦象。
这个卦象被用来解读未来的变化和趋势。
这种数学运算的应用使得卜筮更加科学和准确。
3. 数理化的应用:易经中的数学智慧还体现在数理化的应用上。
例如,在易经中,乾坤人三才的概念被运用到了数学中。
乾坤人三才分别代表了天数、地数和人数,通过对这三个数的运算和组合,可以得到一些有关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规律。
这种数学的应用使得易经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
总的来说,易经中的数学智慧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数学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通过数学的运算和应用,易经揭示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些规律和秩序。
这种数学智慧不仅丰富了易经本身的内涵,也对后世的数学和科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易经的数学模型八卦=(—a + --b)3 = a3+3a2b+3ab2+b3 = aaa+aba+aab+baa+abb+bab+bba+bbb 6卦=(—a+--b)6=aaaaaa+bbbbbb+abbbbb+babbbb+bbabbb +bbbabb+bbbbab+bbbbba+aabbbb+bbaabb+bbbbaa+abbbba+babb ab+ababbb+abbabb+bbabba+ aaabbb+bbbaaa+ababab+bababa+aababb+bbabaa+aabbab+bbaaba+》......“—”为阳爻用a表示,”--”为阴爻用b表示。
先天伏羲卦后天文王卦什么是应用经验学1、周易预测用神动变,不宜化墓、化绝,逢绝遇生则吉,入墓遇冲即发。
用神发动,象征着所占之事有力,正在运动。
但不宜变出之爻化墓化绝,也不宜墓绝于日辰。
比如周易预测神申金变丑土,丑日占之,为申金化墓于日辰。
金长生在已,帝旺在酉,丑为墓,寅为绝。
丑日并丑土,丑为墓,在这种情况下,日辰不但无动,反因墓而变坏杯,为不利之因素。
再如用神为酉金变出寅木,寅日占之,为酉金化绝于日辰。
用神动而化墓化绝都不利。
动爻化绝于日辰,月建生助则为吉。
动爻化墓,必须要等到日辰、月建冲开之日方能有用。
2、用神重叠宜墓库收藏卦中用神多现,而临旺相又有日、月并之,谓用神重叠,形成过旺之象。
这种情况下,卦占世爻或卦身喜临用神之墓、绝地支。
比如用神为卯木,世爻、卦身宜临未、申为吉。
如果世爻卦身不临未、申,待到月建或日辰为未、申之时也为墓库收藏,所求必得。
其余以此类推。
3、用神克世,忌神生世,需详断吉凶。
用神克世爻,是所求之事末就我。
是吉是凶要看用神而定。
如求财、娶妻,以财爻为用神,谋求官职以父母爻为用神,求药要以子孙为用神,用神旺而无伤来生、克世爻,我所求必得,以吉断。
如果是占官事诉讼以官鬼爻为用神,用神克世,必有凶事出现。
忌神生世,或旺、动、合世,皆为不吉。
易经中的数字符号数理与卜筮的奥秘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数学、卜筮等方面的智慧。
其中的数字符号数理以及卜筮的奥秘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易经中的数字符号数理和卜筮的奥秘。
一、易经中的数字符号数理易经中的数字符号是一种表达思想和哲学的符号体系。
其中,最基础的数字符号为阴阳、六十四卦和八卦。
阴阳是基本的对立统一原理,是世界万物变化的基础。
六十四卦则是将阴阳进行组合得出的六十四种变化。
八卦则是在阴阳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八种基本状态。
通过这些数字符号,易经呈现了一种关于世界万物变化的系统思维,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进一步来看,易经中的数字符号有着严格的数理关系。
根据易经的理论,六十四卦可以通过八卦和阴阳的组合得出。
每一爻都有阴阳之别,将八卦进行排列组合,便能得出如坤、震、巽等六十四卦。
同时,这些六十四卦还可以通过相互卦变的方式进行推演和解读。
这种数字符号的体系为卜筮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使得易经成为了中国古代卜筮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易经中的卜筮方法与推演卜筮是古代中国人通过神秘而具有仪式感的方式进行占卜和预测的方法。
易经作为卜筮的一种工具,具有独特的卜筮方法和推演流程。
在易经中,卜筮主要包括三种方法:龟卜、梅卜和蓍卜。
龟卜是最古老的卜筮方法之一,通过观察龟的壳纹来推测吉凶。
这种方法取材於自然,强调随机性和自然界的规律。
梅卜则利用雪梅中的花纹来进行卜筮,根据纹路的形状和位置来预测吉凶。
蓍卜则是通过使用蓍草进行卜筮,根据蓍草投掷后的位置推断吉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些卜筮方法不仅需要严格的技巧,还需要深入理解易经中的数字符号和数理关系。
在卜筮过程中,易经注重推演和解读。
通过按照一定的流程,比如“上下卦”、“变爻”等,将卦辞和爻辞与特定的问题关联起来。
通过对爻辞的解释和卦辞的理解,卜筮者能够得到一种直接有效的答案。
这种推演的方法是基于易经数字符号和数理关系的思维,旨在通过数学和哲学的结合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筮法易数解这是我2003年在网上发布的原创。
现在看来,揲筮的过程应当是小衍、二衍、三衍、四衍、五衍、大衍的过程,而不应当是大衍、二衍、三衍、四衍、五衍、小衍的过程,那时正好搞反了。
摘要:《周易·系辞·上·第九章》详细记录了孔子所传的《周易》的占筮方法,只要正确解读便可以知道,根据爻位的不同,《周易》中的阳爻分别为56策、48策、40策、32策、24策、16策,阴爻分别为44策、36策、28策、20策、12策、4策。
以往学者按阳爻都是36策、阴爻都是24策理解是错误的。
36策表示阳爻的易数时,为乾卦用九爻的策数;24策表示阴爻的策数时,为坤卦用六爻的策数。
关键词:天地之数、洛书数、蓍策数、成变化、行鬼神、挂、分、揲、归奇于扐。
作者简介:谷洪(1964——),男,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无业。
《周易·系辞·上·第九章》详细记录了孔子所传的《周易》的占筮方法,只要了解古文句读学的特点,正确标点断句,并能考虑到“八卦而小成”五个字是错简,这五个字的正确位置应当在上文的“五岁再闰”之后,这段文字本不难理解,一目了然。
可是,自秦汉以来,学术界一直未能正确解读这段文字,牵强附会,荒诞不经,与掷物成卦的方法混为一谈,完全失去了过揲的意趣,索然无味,以至筮牍不告,最后只好被以钱代蓍了。
正确解读这一段文字的内容,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先民揲蓍成卦的过程,而且可以使我们领悟出一些过去学者所未能领会的易学知识。
先看原文(“八卦而小成”五个字已放在它的正确位置“五岁再闰”之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八卦而小成……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六十,当万物之数也。
周易古筮法详解《系辞传》有关筮法的内容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筮法的第一步骤是“分而为二”,“分而为二以象两”,两是两仪,未分之前的四十九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的一,它象太一、太极。
第二步骤是“挂一以象三”,从分为两部分的蓍(shī)草中拿出一根,放在一边,于是形成三部分,象天地人三才。
第三步骤是“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时”,揲的意思是数。
“揲之以四”,是四个四个地数。
“以象四时”的四时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
第四步骤是“归奇于扐(lè)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五岁再闰”,五年之中置两个闰月。
“再扐”,扐是余数的意思。
两只手各拿一部分蓍草,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两只手两个余数,故云“再扐”。
得出两个余数,合到一起,“而后挂”,这一易完毕。
“挂一”,从一部分中拿出去一根,两部分余下来的还有四十八根。
四个四个地数,一只手可能余一,而另一只手必余三;一只手余二,而另一只手必余二。
不余则视作余四。
总之,每只手的余数不外乎一、二、三、四这几种情况。
而两只手余数的合只有四与八两种情况。
加上挂一,总数是五或九,如下图:1+4+4=91+3+1=51+2+2=51+1+3=5将第一次变化后取得的余数放置在一边,用剩下的蓍草开始第二次变化。
在第一次变化的第二部中取走的一根蓍草,与最后得出的作为余数的蓍草,都单独放置,不再参加第二次的变化,因此第二次变化所用的蓍草是44根或40根,如下图:49-5=4449-9=40第二次变化除了所用蓍草的数目比第一次少外,其他步骤与第一次变化完全相同,也要经过“分而为二”、“挂一”、“揲之以四”、“归奇于扐”四个步骤,最终求出一个余数来。
请关注:卦符演化、筮法设计中的数学智慧和“卦历”中的象数之理由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推断,中华农耕文明至少有上万年的历史。
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五谷田禾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太阳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能量源泉。
对太阳运动的观测和太阳历法的制定,伴随着农耕文明孕育、发展的全过程。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以计数为基础。
从二进制、五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十六进制,人们由表示有或无,数单双,逐步进化到能进行复杂的天文历算。
在没有文字的漫长岁月中,数字和图形首先成为人们表达思想观念的工具,从而产生了诸如河图、洛书、太极、八卦等史前文化符号。
尤其是距今6000多年时,中华文明由量的积累发生了质的突变,圣人伏羲使这些以象、数为特征文文明成果更加灿烂夺目。
德国大科学家莱布尼兹早在1716年就指出:“伏羲氏所推演的八卦中曾用了二元算术。
”并认为“易图是留传于宇宙科学中最古老的纪念物。
伏羲是中华帝国神秘科学的创始者。
”冯友兰说,《周易》哲学“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它一讲“流行”,二讲“对待”,若加上一个原则,就是“发展”,这样便可以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辩证的宇宙代数学。
一、卦符演化中的数学智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而有六十四重卦。
这是人类数学思维从0维向一维、二维、三维…六维不断攀升、演进的过程。
太极是0维(点状)思维其模数为2^0=1两仪是1维(线性)思维其模数为2^1=2四象是2维(平面)思维其模数为2^2=4八卦是3维(立体)思维其模数为2^3=8六十四卦是6维(复合)思维其模数为2^6=64太极(天地之心)用几何描述就相当于一个“点”。
太极图示两仪(阴阳)用几何描述就相当于一个“数轴”。
“两仪”图解四象(四季)用几何描述就相当于一个“平面坐标系”。
“四象”图解八卦用几何描述就相当于一个“直角坐标系”。
卦画的排列由下而上,如“☳”震卦的三爻在直角坐标系中被描述为(+,-,-)。
“八卦”图解“六十四卦用几何描述就相当于一个“相互嵌套的复合坐标系”。
智慧树知到中华国学(南开大学)章节测试答案才智树知到中华国学(南开高校)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中华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学术。
"对这句话的解释不妥当的一项是:A、"中华"一词主要是文化概念B、"中华"一词主要是种族概念C、"传统"是指在古今有重大影响的内容D、"学术"是指系统性的学问我的答案:B2、当前流行的国学概论著作主要有三种形式。
下面哪一项不在这三种形式之内:A、以四部之学为框架的形式B、兼顾四部之学与现代学术分科的形式C、以经学为中心的形式D、以古代社会思潮为脉络的形式我的答案:C3、关于本课程的宗旨,下面哪一种阐述最为妥当:A、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学问,为现实生活供应借鉴B、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学问,为国家政治需要服务C、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学问,以便牢记历史D、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学问,以便传承历史我的答案:A4、关于本课程内容的基本格局,下面哪两种表述比较合适:A、以儒家经学为核心B、勾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C、先秦时代以诸子学说为核心D、秦汉以后以儒道佛三教为框架我的答案:CD5、从"导论"的内容看,本课程最突出的特色是:A、思想性强,可以丰富人生才智B、历史感强,利于了解中华文化C、形式活泼,显得不太枯燥乏味D、内容全面,有利于宏观的熟识我的答案:A6、阅读下面的史料: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王若曰猷大誥爾多邦越爾禦事弗吊天降割於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曆服弗造哲迪民康依据上述史料,下面哪一条最能概括其中心思想:A、周武王驾崩B、周初三监之乱C、周公将讨伐三监之乱D、周公诰命诸侯:周人的统治患病了危机我的答案:D第一章测试1、《易经》这部古老的文献,最初主要用于:A、学习B、龟卜C、蓍筮D、战斗我的答案:C2、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是由多少卦、多少爻组成的:A、八卦B、四十八爻C、六十四卦D、三百八十四爻我的答案:CD3、在汉代,以京房为代表的易学家继承了"易传"的传统,进展出一套繁琐简洁的方法,用以推算祸福吉凶。
《周易》中的数学文化解析《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厘定卜筮原理与方法的经典之一,它里面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文化。
下面,我将从数学符号、算术、几何和形态学等方面,对《周易》中的数学文化进行解析。
首先,《周易》中出现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可以被看作一种数学符号系统。
八卦是由爻和爻之间的阴阳关系组成的符号,而六十四卦则是由两个三爻叠加而成。
这种符号系统可以被视为二进制数系统的一种扩展,爻的阴阳关系代表了0和1的区分。
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组合方式也是一种排列组合的数学思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数学组合的独特见解。
其次,算术是《周易》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六十四卦中的每个卦都有一个数值,这个数值是通过数位的相加得到的。
例如,卦名为乾的卦对应的数值是1,卦名为坤的卦对应的数值是2、通过数值的比较,可以推导出卦与卦之间的相应关系。
此外,《周易》中还提到了数目的变化规律,如“五变而化,五合而中”。
这种关于数目变化的描述,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算术的运算规则。
几何学也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八卦和六十四卦可以被视为一种几何形状的抽象表示。
八卦的图形可以看作是平面上的六边形,而六十四卦则可以被看作是立体的结构。
这种几何形状的抽象表示,为《周易》中的卦象理论提供了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
另外,《周易》中还涉及到了形态学和变化学的内容。
变卦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了一种卦的变化过程。
变卦中的变化可以被看作是形态学中的一种变化过程,通过对变卦的分析,可以推导出卦象之间的演化规律。
这种形态学和变化学的思维方式,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数学中形态和变化的研究。
综上所述,《周易》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文化。
从数学符号、算术、几何到形态学和变化学,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相应的内容。
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为卜筮提供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因此,研究《周易》的数学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数学思维方式,并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衍筮法详解大衍筮法即蓍草揲蓍法,是“四书五经”之《易经》原文中所唯一记载的一种最为古老的筮法。
筮即策,是运用蓍草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定得出特定的数字组合,从而用数字变化成周易阴阳卦爻符号,并以此结合《易经》卦爻辞吉凶作为决策或谋略的重要判断方法。
“大衍筮法”出自今传本朱熹隶定的易传《系辞上传》第九章。
辞曰:“天一,地二。
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
天七,地八。
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两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著作『周易本义』中有讲述揲蓍的方法及其仪式。
一、最古老和正统的起卦法我小时就接触易经,看过好多“八卦”之术,对各种起卦法略知一点。
在各种起卦法(比如:纳甲法、铜钱法)中,我还是更相信古人的起卦法:揲蓍(shé shi)法(即蓍草起卦法)。
此法简便易行,且古老正统,最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
所以,我一直都采用此法起卦,灵验度也极好。
古语云:大事不决则占卜。
古代人无论国事家事、大事小事,均以占卜决疑。
而现在的我,沾染了现代人自以为“人定胜天”的毛病,彷佛没有疑问一般,十年来都不曾占卜了。
今天,特将“快被我遗忘”的“蓍草起卦法”过程“通俗的”记录下来,以备查。
二、揲蓍法每一卦都由六个爻(yao)组成,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同时由于偶数属阴,奇数属阳,易经以“九”表示阳爻,“六”表示阴爻。
这样,如果初爻为阳爻,那么就是“初九”,为阴爻就是“初六”;同理,五爻为阳爻,称“九五”(所谓九五之尊),为阴爻,称为“六五”。
关于周易筮法能量理论徐振喜周易筮法亦称六爻預測,是一種全息模型預測學,即用三枚銅錢擲六次得出的卦象模型,完整反映在这个时点上能量变化情况。
冥冥之中的大千世界是由各种能量组成的,而这不同的能量形式就会根据我们求测的事情体现在我们所摇出的卦象之中。
在物理学中,能量在古希腊语中为“ ἐνέργεια energeia ”,意指“活动、操作”,是一个间接观察到的物理量。
它往往被视为某一个物理系统对其他的物理系统做功的能力。
能量也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一样,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能量体系的二元结构六爻预测采用卦体纳甲,即是将卦体按照一定的规律,把每个爻转换为五行天干地支,那么卦爻及其对应的五行干支无疑带有能量,这也就是为六爻预测系统内部搭建一条能量流通的管道。
一个完整的六爻卦体系统,主要元素包括:卦体(即64卦)、日月干支、卦爻纳甲干支、六神及神煞。
而其核心结构元素为日月干支、卦体纳甲干支。
这些元素可以把它们作为运算符号。
整个卦体系统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事实上,这些符号本身又在变化而引发其它一系列变化,如随日月的变化,演变出爻的变化,出现空亡和月破以及暗动等爻象。
而把这一阴一阳符号加入天干地支,实际是虚拟五行,使得六爻预测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二元能量系统。
即一个是卦体能量系统(其中包括主卦和变卦两个子系统),一个是日月能量系统。
(一)卦体的能量系统。
卦体的能量系统,应该是卦的综合能量,它既有干支五行的个体能量,又有爻的组合能量,还有能量的正负之分。
有学者认为,乾卦是物理之纯正能,是使电子振动发生辐射、导致膨胀、以至发散之能。
故曰:“万物资始,乃统天”。
坤是物理之纯负能,是属于引力之能.这种能可使物体集聚光热以孕生万物.它与阳能相结合,则形成各种比值以及各种结构方式的组合,以生成万物。
而易于是以阴阳之三层结构来模拟自然界之大象,二层只可以形成平衡,三层才能可蕴含作用。
以重阴在上、一阳居下之象为震。
恰合于物理的等离子态;重阳在下、一阴在上之象为兑,合于生命态;二阴在外,一阳处中之象为坎,合于表物理液态;二阳在外、一阴处中之象为离,合于物理发光发热体之态;二阳在上、一阴处下之象为巽,合于物理气态;二阴在下、一阳处上之象为艮,合于物理固态。
周易筮法--筮,数也-坤德文化网--周易|国学培训|风水咨询|企业顾问周易筮法——筮,数也作者 : 坤德文化发布日期 : 2019-11-9 浏览人气 : 982——筮,数也古人云:“未学易,先学筮”。
本篇内容通过讲解《系辞传》中的筮法,来说明为什么“未学易,先学筮”。
知道了筮法,才知道六十四卦是如何生成。
知道了筮法,才知道六十四卦何以穷究万物。
《周易》筮法开始于天地之数。
筮的实质就是以数学计算来占筮,它的全部过程都是在计算,计算的目的是求出一卦来。
易卦的生成,都在于数的变化。
《易传·系辞》中关于筮法:“天—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今本的“大衍之数五十”五十后脱“有五”二字。
)解:上述《系辞传》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揭示演易,也就是筮法的数学基础是“天地之数”。
天地就是阴阳,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做天、叫做阳,双数表奇数,地代表偶数。
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
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
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
为什么列举奇偶数只从一到十呢?因为古人认为“十是数之小成”(《左传·僖公四年》孔疏),“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甚至“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的“万物之数”,都可从一到十之数推出,用不着穷举。
因此,“十”虽少,但也是盈数或成数。
《左传·庄公十六年》就把十视作“盈数”。
周易占筮方法《周易》占筮方法历代以来讳莫如深,多有隐藏。
笔者研究数卷著作,结合实践验证,方法确然可靠,笔之于书,以正简册。
下录易传论述原文,并用白话翻译。
注:【】文字为笔者所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有五个,地数有五个、五个数字相加各有合数。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天数二十五,即1+3+5+7+9=25;地数三十,即2+4+6+810=30;天地之数共计五十五,即25+30=55;这些数造成了各种变化,并且使得鬼神之道得以运作。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去六以为六爻】。
在进行广泛推演时,准备五十五根筹策,相应地去掉六根筹策,作为一卦含有六爻位置的代表。
其用四十有九、【置一于前、以象太极】。
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筹策,从中取出一根筹策放置在占筮者面前,用以象征究竟真实之存在。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将此四十八根筹策任意分成上下两组,上面的一组象征上天,下面的一组象征下土;从象征上天的一组中取出一根筹策放到上下两组中间,这样三部分象征上天、下土、中人的三才。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接下来,再以四根筹策为一个单位。
将上面的一组除以四,得出余下的筹策合并到一块放在左边,用以象征闰月。
由于每五个回归年中有两个闰月,所以再将下面的一组同样除以四,得出余下的筹策合并到一块放在右边,用以象征第二个闰月。
做完上述步骤,左边的筹策和右边的筹策,以及放在上下两组中间的一根筹策,共计三个部分。
把这三个部分的筹策合并到一个地方,即是一变完成。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即6×4×9=21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十四,即6×4×6=144.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展开全文大衍之数:衍即演算。
易学占卜之法繁多,古时以蓍草占卦,方法十分繁复,《系辞》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此即是蓍草之占卜法。
演算第一步:太极占筮时准备50根蓍草(筹策),取出任意一根,放在正前方,代表“太极”。
在整个运算过程中保持不动,真正进行演算的是49根。
第一次演算任意分四十九根为两组,左与右。
对应原文:分而为二以象两从左手组中取出一根,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
对应原文:挂一以象三,象征天,地,人,三才。
注:左为天,右为地。
左手组以四除之。
对应原文: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左手组所余之数,为一或二或三或四,(整除而无余数,则取出四根将此余数也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
对应原文:归奇于扐以象闰。
右手组以四除之。
对应原文:再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也是象征,春夏秋冬。
右手组所余之数,为一或二或三或四,将此余数也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
对应原文: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象征五年二闰。
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左斜上角。
所余者为四十四根或四十根。
第一次演算完成。
注:第一次演算的结果不是五数,就是九数。
第二次演算将所余之四十四根或四十根,任意分为左右两组。
重复第一次演算中2至7的步骤,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上角,但不要与前次的重叠。
此时余数应为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
注:第二次的演算结果不是四,就是八。
第三次演算将第二次运算所余之数,任意分为左右两组。
重复第一次演算中2至7的步骤,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左斜上角,但勿与前两次的重叠。
此时余数应为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
注:第三次演算的结果不是四,就是八。
最后留在桌上的余数以四除之,得到九或八或七或六。
九与七为阳爻,八与六为阴爻。
经过以上三次演算得到初爻,知其为阴爻或阳爻,并且记下数字(九或八或七或六)。
转载周易64卦数学数理模型体系简介原文地址:周易64卦数学数理模型体系简介作者:半庄先生周易64卦数学数理模型体系简介石家庄老傅(2010-10-14 08:27:41)转载标签:杂谈分类:神秘这是石家庄老傅的心血力作,本人认为是真正科学探论易经的好东西特地转入《易》是一部什么书?其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易数是一些什么数?易数推理和演绎的是什么规律和规则?又是用什么法式来推理和演绎的?易经和易数的关系是什么?二者是如何高度统一又相辅相成的?时至今日,三千余年,这一系列悬而未解的问题,始终是我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卡脖子问题。
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就在《周易》象辞数当中,就在《周易六十四卦数学数理模型体系》当中。
周易六十四卦数学数理模型体系主要由四个大的数学数理模型系统构成。
即:互卦系统数学数理模型、序卦系统数学数理模型、覆卦对演系统数学数理模型、覆卦对演直变系统数学数理模型。
其中,互卦系统数学数理模型,通过对宇宙、天地日月、天文历法、自然规律、生命节律的科学推演,解决了中华文明顺应自然规律、规范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理论依据问题,是周易六十四卦数学数理模型体系的核心基础和系统灵魂。
序卦系统数学数理模型,通过对互卦系统数学数理模型关键数据的应用,主要解决易经的篇章结构和理论体系问题,关联序卦的解译法式和原理问题。
覆卦对演系统数学数理模型,通过三次变演互度,细化互卦系统,主要解决周易卦辞数和爻辞数的推演、确定问题,即解决六十四卦依象定数规律的问题。
覆卦对演直变系统数学数理模型,通过三类规律直变,应用序卦系统关键数据,主要解决六十四卦排序结构问题和排序原理问题。
总之,以上四个数学数理模型系统可以证明:(1)易经的著作过程分三步走:立象、定数、系辞。
(2)易经的卦辞、爻辞辞数确然有定,六十四卦排序确然有理。
(3)《易》一辞不可增减、《易》一序不可位移。
(4)周易核心理念是:因天之序,正人伦之事;因天之化,兴人世之业。
收稿日期:2002—03—17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0J K 116)
作者简介:孙广才(1958-),男,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
《周易》筮法中的数学模型
孙广才
(渭南师范学院数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摘 要:文章通过对《周易》筮法的探讨与分析,给出了筮法的数学模型.指出:《周易》筮法处理了一个模4同余的数学问题,其中蕴含了同余的概念与思想.
关键词:周易;筮法;同余
中图分类号:O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2)05-0055-02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he Divining Method in Zhou Yi
S UN G uang 2cai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Weinan T eachers C ollege ,714000Weinan ,China )
Abstract :By discussing and analyzing the divining method in Zhou Y i ,the paper provides a mathematical m odeling of divining meth 2od ,and points out that divining method in Zhou Y i deals with a mathematical problem of congruence of m od (4),which contains congru 2ence concepts and thoughts.
K ey Words :Zhou Y i ;divinig method ;congruence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用书,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经典著作,其地位居“六经”之首.它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周易》从一诞生,就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在历代象数派学者对《周易》的研究中,数学是贯穿始终的.《易》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
本文主要探讨《周易》筮法中的数学模型和数学思想.
1 《周易》筮法简介
《周易》是用“数”来占的一种占筮之术.其筮法记载于《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扌力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劫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
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段文字记述了上古蓍算卦的方法和过程,简略而隐晦,后人难以理会,多有不同解释.南宋朱熹在《易学启蒙》中对此有详尽的辩证,后被奉为释《易》的经典.其大意如下:
《周易》算卦用蓍草五十策,去其一不用,只用四十九策.其推演过程分为三变(以求出一爻),每变又分为四个步骤(即四营).
第一变:将49根蓍草任意分为两部分:从其中一部分取出一根,挂于一旁,不参与下一步运算;将两部分蓍草分别每四根一组数出,每部分所余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把两部分所余之策连同挂一之策取出,则对所剩之策进行第二变.
第二变:将第一变所剩之策按第一变同样方法揲之以四,去掉所余之策,对所剩之策进行第三变.
第三变:将二变所剩之策按同样方法进行第三变.
最后将三变所剩之策再除以四可得六、七、八、九之一数,据此可决定一爻,六为老阴,七为少阳、
2002年9月第17卷第5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T eachers C ollege
Sept.2002
V ol.17 N o.5
八为少阴、九为老阳,
而要成一卦则要决定六爻,即需3×6=18(变).即所谓的“四营十八变”.
2 《周易》筮法中的数学模型
(1)《周易》筮法推演了如下数学问题:
已知:R =49
a .R =S 1+S 2:
S 1-1=4K 1+r 1 (1≤r 1≤4)S 2=4K 2+r 2
(1≤r 2≤4)
R 1=R -(1+r 1+r 2)
b .R 1=S 11+S 12:
S 11-1=4K 11+r 11(1≤r 11≤4)S 12=4K 12+r 12
(1≤r 12≤4) R 2=R 1-(1+r 11+r 12)
(1≤r 12≤4)c .R 2=S 21+S 22
S 21-1=4K 21+r 21(1≤r 21≤4)S 22=4K 22+r 22
(1≤r 22≤4)
R 3=R 2-(1+r 21+r 22)则:
R 3
4
必为:6、7、8、9之一.
(2)《周易》筮法的目的就是要以49根蓍草,通
过固定的推演程序,求出6、7、8、9四数之一.上述
过程是否可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6、7、8、9四数之一,这是问题的关键.关于上述推演过程的正确性和必然性,朱熹在《易学启蒙》中列举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辩证.其构造性的说明和严密的论证近似于数学证明.
第一变,R =49任意分成两部分R =S 1+S 2,
对S 1-1,S 2揲之以四,即四四数之,其余数分别为
r 1,r 2由于S 1-1+S 2=R -1=49-1=48,所以r 1
+r 2=4或8,则挂扌力之数不五即九,即1+r 1+r 2=5或91所以R 1=R -(1+r 1+r 2)=40或441
同理R 2=40或36或32.
R 3=24或28或32或36.
再对R 3除以4,可得:6、7、8、9四数之一.
3 结论与评价
(1)《周易》筮法的模型中蕴含了同余的概念与
思想,处理了模4同余的简单数学问题(这里的余
数限定为1≤r ≤4,与现代同余式对余数的规定略有不同),并且知道和运用了同余的简单性质:a ≡r 1(mod 4),b ≡r 2(mod 4)]a +b ≡r 1+r 2(mod 4).这些思想和方法应产生于战国以前的时期,即《易传》产生以前,因而在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其进行理论说明或证明,并有确切文献记载的时期至迟在宋代朱熹以前.
(2)《周易》筮法有两大特点:一是有确定的程序和算法,即“四营三变”,每一步都清晰、自然、明确,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是前一步的结果;二是有确定的目的和结果,即得到六、七、八、九四数之一.这些特点与中国古代数学的实用化、算法化、程序化特点是一致的.
(3)《周易》筮法蕴含了同余的概念和思想,它只是处理了一个个别的模4同余问题,并不涉及一般的同余理论.所以把它推广到一般性情形的做法是缺乏依据和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吴文俊1秦九韶与《数书九章》[M]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89~1581[2]朱 熹1周易本义[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
[3]孙国中1河图洛书解析[M]1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1236~2511
[责任编辑 牛怀岗]
・
65・ 孙广才:《周易》筮法中的数学模型 第1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