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筮法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大衍筮法解卦案例【实用版】目录1.大衍筮法的概念和原理2.大衍筮法的操作步骤3.大衍筮法的解卦案例分析4.大衍筮法在现代的应用和价值正文一、大衍筮法的概念和原理大衍筮法,又称为“周易筮法”,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的卜卦预测方法。
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周易》,主要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运算和解读,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和解决问题。
大衍筮法的原理主要基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以及对《周易》卦象的理解。
二、大衍筮法的操作步骤大衍筮法的操作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准备工具:通常需要 50 根蓍草(一种古代的草本植物),用于象征天地阴阳两种力量。
2.摆放蓍草:将 50 根蓍草按照一定的规则摆放在桌子上,象征着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
3.运算蓍草: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运算,最终得出一个卦象。
卦象通常由两个八卦符号组成,上卦和下卦。
4.解读卦象:根据得出的卦象,结合《周易》的卦辞和爻辞,对卦象进行解读,得出预测结果。
三、大衍筮法的解卦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大衍筮法解卦案例:假设经过运算,得出的卦象为“地山谦”,即地卦(坤)和山卦(艮)组成的卦象。
根据《周易》的卦辞,地卦象征柔顺、承载万物,山卦象征静止、稳重。
因此,“地山谦”象征着谦虚、柔顺、稳重的品质。
结合爻辞,我们可以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更为详细的解读和预测。
四、大衍筮法在现代的应用和价值虽然大衍筮法起源于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依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一方面,大衍筮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对卦象的解读,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找到解决的方向,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安慰和指导作用。
《周易》“钱筮法”占卜《周易》“钱筮法”占卜“蓍草算卦”的过程复杂,需要“十有八遍而成卦”,演卦烦琐,效率太低,尤其是后来算卦走向民间,这种费时费力的方法,不能适应术士们的需要。
于是到了汉代,更简单,效率更高的算法应运而生,并很快替代了蓍草算法。
这就是“钱币卜筮法”。
“钱币卜筮法”就是用抛掷钱币的办法来获得单卦和重卦。
用钱币来求取传统易卦的方法。
最早记载钱筮法的书,是署名麻衣道者所撰的《火珠林》,朱熹认为《火珠林》所载的方法是汉人遗法;陈振孙在《卜筮类》中说:“今卖卜掷钱占卦,尽用此书。
”后人因此把钱筮法也叫作“火珠林法”。
可见,在唐时易学大家进行卜筮时,已经盛行钱筮法。
钱筮方法是:用三枚钱币,一般用汉时使用的“五铢”钱,作为钱筮用具,如果没有也可以用其它代替。
在焚香致敬祝祷命筮之后,将三枚钱币握于手中,左手在上象征“天”,右手在下象征“地”;随意在手中晃动,再抛掷于地,看三枚钱币的正反情况,确定卦爻的属性。
钱币有币值的面向上,称为“字”;钱币没有币值的面向上,称为“面”。
三钱面向上,代表老阳爻九,叫“重”爻,用“—”号标记,并且用“○”号标记,表示为老阳变爻;三钱字向上叫“交”,代表老阴爻六,用“- -”号标记,并且用“×”号标记,表示为老阴变爻;两字一面叫“单”,用“—”号标记,代表少阳爻七;两面一字叫“拆”,用“- -”号标记,代表少阴爻八。
抛掷钱币只能出现四种情况,归纳如下:“重”爻“○”老阳九三面“交”爻“×”老阴六三字“单”爻“—”少阳七二字一面“拆”爻“- -”少阴八一字二面演卦占卜方法用“钱币卜筮法”演卦,也叫“金钱法”占卜。
据宋朝人和明清人的书,“金钱法”也有一些程序,它要求在进行演算的时候,第一要心诚,你如果根本不相信《周易》“钱币卜筮法”这个学说,那么你就最好不要搞演卦,按照易界的说法它讲究“心诚则灵”,心不诚,卦就很难推演。
第二要有恭敬的心态和文明的环境条件,比如要搞好个人卫生,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的,再者演卦要在一个干净的地方,靠着垃圾箱、厕所,都不行。
周易本源正宗古筮法--《周易参伍筮法》,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肯定了“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是求卦的筮法。
卢泰以为,公元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之以九宫配八卦、四时的占筮方法乃“参伍筮法”也。
在西汉或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九宫占盘了。
卢泰:对“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解释:伍为数词,即五。
所谓数指:12345678910 ;其中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
在生数和成数中5为尊贵之数,因所有生数和成数皆由5变化而来。
如,生数1=5-4;成数6=5+1等等.故,伍有数主数祖之称。
伍,《说文解字》为会意词,从人,从五,五的本意是指天地相交。
引申为人在旁边观察天地交合的宇宙变化。
相参伍也;参做动词,有参拜伍之意。
伍字本身,有一人居左参拜(观)五之象。
九宫中,伍居中宫,其他四正四隅环立亦显参拜之阵象,故九宫图即参伍图也!另,参即三,伍即五。
三五乃三个伍之意。
(古时称十五为“叁伍,”此即参天两地倚数之和;参天,指生数中的三个奇数或说阳数135;两地,指生数中的两个偶数或阴数24;参天两地,乃12345的统称。
之和为15),九宫中四奇四偶加中五各方向相邻三数之和皆“参伍”三个五(15)也,由此可知,“参伍”实是九宫图的取象和特殊数字结构之变称,另一种称呼。
九宫图,即参伍图。
而参伍筮法定卦使用的天(后天八卦)地(后天八卦九宫)盘,定局用的时空盘(九宫八卦二十四节令72局)乃是周密完整的体现“参伍以变,错综数”演卦方法的时空盘都是记录天文历法时空布局的九宫盘!它能准确有序地演绎出易经64卦,并经得住“左国”卦例的验证。
其旋转的天盘趣(趋)时而行与地盘相错,时空定位都是实在的而非虚拟想象象征的主观的人为规定。
实用“参伍筮法”操作步骤及举例:分四步:一、取时:将起卦时的公历换算成农历;如,公历1997年9月26日21时20分,换算成农历为:丁丑年、已酉月、辛末日、已亥时;(八字算命的四柱)。
周易筮法和六十四卦象理周易筮法《周易·系辞》,有史以来第一次讲解了算卦的方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第一步:找50根蓍草(也可以用牙签、火柴棍代替),取出1根,所以实际算卦是用49根蓍草。
这就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第二步:把49根蓍草随机分成左右两组。
左边一组象征着天,右边一组象征着地。
第三步:从地一组当中拿掉1根蓍草(天表示创造,地表示生养),这根蓍草象征的就是人。
这样一来,天、地、人,全都有了,我们的祖先管这三种东西叫作“三才”。
第四步:数数象征天的那组蓍草有多少根,数清楚之后把这个数字除以4,看看余数是几。
把象征地的那组蓍草也依样画葫芦,和第三步的做法一样。
第五步:把第三步里用来象征人的那1根蓍草,还有第三步被作为余数拿掉的蓍草,归堆儿在一起。
第六步:把除第一步和第五步中取出放在一旁外的所有蓍草合在一起,再重复第二步至第五步的动作。
第七步:把除第一步、第五步、第六步中取出放在一旁外的所有蓍草合在一起,再重复第二步至第五步的动作。
第八步:清点第五、六、七步中得到的蓍草数并把它们相加求和,用49减去这个和,得到一个差数,再用这个差数除以4,得出的数肯定是6、7、8、9其中的一个。
6为老阴,7为少阳,8为少阴,9为老阳。
这样就得到了六画卦中的一爻,即初爻。
周易的占筮
《周易》中记载的是最为详细的原始筮法,在刘大均先生的《周易概论》中,有对这种方法的详细解释:
用五十根蓍草,把其中的一根抽出来不用放在一边,象征着太极。
然后把四十九根蓍草在手中任意分为两份,左手中的一份象征天,右手中的一份象征地,再从右手蓍草中任意取出一根放在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之间,象征人。
这样,天地人三材就都具备了……
在画卦的过程中,要遵循“老变少不变”的原则,也就是说,凡是老阳和老阴的,在依据上面的规定划出阴阳爻外,还要进行变化,因为《周易》的精髓就是变化。
变化的方法是各自向自己属性相反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老阴本来是阴爻,要变化成阳爻;老阳本来是阳爻,要变化成阴爻。
以上的三次变化得出《周易》的一爻,因为《周易》的每一卦都有六爻,所以要得出一个完整卦象,就要按照上面的程序进行十八次变化,这就是“十有八变而成卦”。
宋朝的理学大师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有一个说法:
如果只有一爻发生变化,就以本卦发生变化的那一爻的爻辞进行判断;
如果有两爻发生变化,就以本卦发生变化的两爻爻辞进行判断,并且以上面的一爻为主要依据;
如果有三爻发生变化,就以本卦的卦辞和变卦的卦辞为依据进行判断,并且依据不同的情况各有侧重;
如果有四爻发生变化,就以变卦的不变的两爻爻辞为判断依据,并且以下面一爻的爻辞为主;
如果有五爻发生变化,就以变卦不变的那一爻的爻辞作为判断的依据;
如果六爻都发生了变化,对于《乾》《坤》两卦来说就以“用九”和“用六”的爻辞来判断,其他的卦就以变卦的卦辞来判断。
如果六爻都没有变化,就以本卦卦辞占。
周易筮法两种及解卦原则大衍筮法:(01) 取蓍草签50支。
(02) 抽取1支,横放置其上,以象征太极。
(03) 将余下49支一分为二,左右各一组(象征太极分两仪,取天地之象,左天右地)(04) 从右组(亦有从左取)中抽取1支,夹于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
(取三才之象)(05) 将右组余下之数,每4支为一小组,最后剩余之数夹于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如无剩余,即取最后四支)。
(06) 左组如是重复,剩余之数夹于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
(07) 将三次取签置于左上。
(08) 余下蓍签混合,如之重复。
共三次。
(09) 于第三次,查看左右剩余组数(每4支为一组),所得组数,是为第一爻之数。
(10) 将所有蓍签重新混合,如之重复六次,得出全部六爻的代表数字。
6、8为阴爻,7、9为阳爻,以此画出卦象,得出“本卦”。
(11) 9、6为老阳老阴之数,7、8为少阳少阴之数,老变少不变,爻变之后得出新的卦象,是为“之卦”。
(12) 如此以十八变而取六爻。
鬼谷子金钱卦:(1) 取古钱三枚,字为阴,背为阳,置于龟壳中,龟背朝上,摇掷。
(2) 三阳为老阳,三阴为老阴,一阳二阴为少阳,一阴二阳为少阴。
(3) 如是六次得出六爻。
是为“本卦”。
(4) 取老变少不变,爻变之后得出“之卦”。
注:此法是西汉京房在古老的“蓍草”占卜术基础上所发明。
朱熹解卦规则:(1) 一爻变者,以本卦变爻的爻辞占。
(2) 二爻变者,以本卦二变的爻辞占,以上爻的爻辞为主。
(3) 三爻变者,以本卦及之卦的卦辞占,以本卦的卦辞为主。
(4) 四爻变者,以之卦中二不变的爻辞占,以下爻的爻辞为主。
(5) 五爻变者,以之卦中不变的爻辞占。
(6) 六爻全变者,乾坤两卦以用九和用六的辞占,并参考之卦卦辞。
余六十二卦占以之卦卦辞。
(7) 六爻全不变者,以本卦卦辞占。
——转自:柑橘园ORANGERY。
以钱代蓍法文王卦,中国古老占卜术之一。
相传由周文王所创,而有此名。
且其占卜方式多利用掷钱币或捻米数的方式进行,故又称金钱卦、米卦。
1.金钱卦:利用三枚钱币(一般利用外圆内方的古铜钱),依其正反面订定阴阳面,令求卜者连续投掷钱币六次(常置于龟壳中甩掷),占卜师以所得之钱币阴阳,以由下至上的方式,得出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之一卦及其变卦。
现今金钱卦一般是由手摇起卦,具体方式为把三枚铜钱置于手心,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代表天,右手代表地,钱在中间代表要求测的事),心中默念求测之事,摇动铜钱,最后把铜钱倒出,解卦者根据铜钱的正反面确定阳爻、阴爻、动爻,其中两正一背为“一”,称为少阳,记作“、”;两背一正为“﹣﹣”,称之为少阴,记作“、、”;三背为“一”,称之为老阳,记作“O”,;三正为“﹣﹣”,称之为老阴,记作“×”,老阳与老阴为动爻。
2.米卦:以手捻米的方式,占卜师以所捻得之米借以换算六十四卦。
米卦是五术占卜的一种,与金钱卦、灵龟卦、梅花易数齐名,其卜卦方式既直接、又灵验,每件事情均以一个卦象来做单一解释,应用在推断事物上,其精准度广为大众所认同并给予高度肯定。
米卦占卜方式是以一千零八十颗圆润米粒放置在圆钵里做为占卜神器,占卜时先恭请诸天众神佛赋予灵动力,再禀告问事者的基本资料与占卜事项,然后再以双指随意抓起米粒,共抓三次,以断卦象。
详细的进行方式如下,选用“完整”的米粒一杯,约九分满,摆在神桌上。
1、把要请示的问题,在心中回想默念一次。
2、焚香,口念请神祝文。
3、用食指及拇指取出米粒,不足八者以其数计,超过者以八除之,馀数即为下卦。
4、再次拈取米粒,依上述之法计数,所得馀数为上卦。
5、第三次拈取米粒,作为变卦,超过六者以六除之,所得馀数为变爻。
依上列方式即可测出本卦及其变卦,以卦象占事。
面朝黄土背朝天。
背面为阳,正面为阴。
叁天两地而倚数,背象天,三个背即是三个阳,为乾的卦画,其数三三为九。
故其象数均合于老阳。
论《周易》之“历法”与“筮法”论《周易》之“历法”与“筮法”南阳贞明书院景国成 473000《周易.系辞》中的筮法是一项蕴含着深刻哲学和历法思想的重要内容。
我们在研究《周易》的时候,既要重视卦的象数理,又要重视筮法和历法。
现选《系辞》中几个小的片段加以赏析: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这里的“天”“地”,意即阳阴、单双、奇偶”等。
我们可以理解为:阳一、阴二,阳三、阴四……或单一,双二,单三,双四……。
“天数五,地数五”是五个单数(或阳数)即一三五七九;五个双数(或阴数)即二四六八十。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可以是十天干的甲己合土、乙庚合金、丙辛合水、丁壬合木、戊癸合火,它们隔五位相合;在中医“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中也都有运用;还可以是河图中的北方一六、南方二七、东方三八、西方四九、中宫五十。
在预测自然社会的大运时,有“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之说,它们从甲年开始,10年一小运,20年一大运,用的也是这个。
古人之所以仅取一至十这十个数,主要因为它们是所有数的基础,再大的数,也来自这十个数。
并且“十”是小成之数,很常用,如十有八九、十全十美等;“万”是大成之数,也很常用,如万全之策、天地万物等;其实“百”和“千”也是常用的“成数”,如百花齐放、百物生焉、千篇一律、大千世界等。
“相得”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说就是对立统一。
五个天数加起来得二十五[河图、洛书中的白点有25个(1+3+5+7+9)],五个地数加起来得三十[河图、洛书中的黑点有30个(2+4+6+8+10)]这两个数相加一共是五十五个,正所谓“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除了河图、洛书、天干、五运的“五合”外,这个“天地之数”当然还有其他的组合方式:一二合,二三合,三四合……;一二合,三四合,五六合……;一十合,二九合,三八合,四七合,五六合,以及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之合,等等。
易经中的卜筮方法介绍易经,又称《周易》,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从人类宇宙观的角度出发,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其中,卜筮方法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卜筮可以了解事物的发展走向以及人生的吉凶祸福。
一、豫卜方法豫卜方法又称为“扬卦法”。
其过程如下:1. 准备六枝卦杖或者六枚硬币。
2. 将卦杖抛撒或硬币掷出,将结果记录下来。
3. 将记录的结果按照刚、柔的格式,形成阴阳爻。
4. 进行卜筮解卦,得到对应的卦辞和爻辞。
5. 根据卦辞和爻辞的解释,得出卜筮的结论。
二、悔卜方法悔卜方法也称为“阴阳卦法”。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几支不同颜色的笔或者刷子。
2. 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或刷子,在纸上画出阳卦和阴卦。
3. 将画出的阳卦和阴卦分别按照刚、柔的形式,形成阴阳爻。
4. 解读阴阳爻的含义,得到卜筮的结论。
三、玄卜方法玄卜方法是根据卦辞和爻辞,参照《周易》中的各种解卦方法进行卜筮。
具体步骤如下:1. 阅读卦辞和爻辞,了解其含义和解析方法。
2. 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卦辞和爻辞进行解卦。
3. 根据解卦的结果,得出卜筮的结论。
四、综合卜筮方法综合卜筮方法是将上述的豫、悔、玄卜方法进行综合运用,通过多种卜筮手法相结合,得到更全面、准确的卜筮结果。
具体步骤如下:1. 先使用豫卜方法或悔卜方法得到卦辞和爻辞。
2. 根据卦辞和爻辞的解析,得出初步的卜筮结论。
3. 再根据玄卜方法对初步结论进行核实和修正,得出最终的卜筮结论。
五、易经与现代生活易经中的卜筮方法虽然源于古代,但其思想和原理依然适用于现代生活。
在面对人生抉择、事业发展、情感纠纷等问题时,通过卜筮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同时,易经中注重天人合一、宇宙变化的观念,也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独特的生活智慧和修身养性的方法。
六、结语易经中的卜筮方法是一种古老而深奥的智慧,它不仅帮助人们理解事物的变化规律,还能指导日常生活的决策。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易经是一部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智慧的瑰宝。
它是一部关于变化和周而复始的道德哲学经典,主要通过六十四卦的组合与解读,来阐释宇宙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生的方向。
在易经中,有一项古老的筮法,被称为大衍之数古筮法。
这种筮法以一定的方式排列数字,来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介绍大衍之数古筮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古代和现代的运用。
一、大衍之数古筮法的基本原理大衍之数是指从一至九,以及从十至九十九这二十个数字。
在古筮法中,这些数字会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并与六十四卦中的爻辞和卦辞相对应。
通过抛筛取得的数字与这些排列的数字进行对比,从而得到卦辞的解读。
大衍之数所遵循的原理是“终始之数,始于数一,终于数九”。
这意味着在开始之初,我们只关注数字一的位置,而在最后的结果中,我们则关注数字九的位置。
这一原理反映了易经所强调的变化和循环的观念,它告诉我们宇宙万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大衍之数古筮法的古代应用在古代,大衍之数古筮法被广泛应用于占卜和预测未来的领域。
当时的人们相信,通过抛筛取得的数字与卦辞对应后,可以揭示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方向,从而指导自己的决策。
在官方方面,大衍之数古筮法常用于吉凶预测和国家运势研究。
例如,一些重要的政策决策会事先将各种可能的结果用大衍之数古筮法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同时,在君王即位时,也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卜卦仪式,来探测国家的命运和国家安危。
在个人层面,大衍之数古筮法也被寻求帮助的人广泛使用。
做生意的人会用它来预测市场走势和业务发展的方向,寻找最佳的商机。
而其他人则可能会用它来解答关于健康、婚姻、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三、大衍之数古筮法的现代应用虽然古代的大衍之数古筮法在今天并没有被广泛使用,但它的理念却在一些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管理学和领导力发展方面,大衍之数古筮法的原理被用来分析和管理复杂的系统和团队。
通过观察和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领导者可以更好地预见并应对潜在的挑战,并制定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周易筮法:蓍草卜卦为何灵验通神《周易》筮法的占具是蓍草。
《周易·系辞上》:“蓍之德,圆而神。
”古人以为蓍千岁生三百茎,有圆而神的美德,所以把它作为《易》筮的最为理想的运算工具。
《说文》:“蓍,蒿属,生千岁三百茎,《易》以为数。
天子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在阶级被划分之后,就连占测用的蓍草也要按照人所处的社会地位而分出等级来,天子为最高一级,要用长高到九尺的蓍草,依次等而下之,老百姓是最低层,只能用长高三尺的蓍草。
晋张华《博物志》说:“蓍一千岁而三百茎,其本已老,故知吉凶。
”恐怕人们很难找到已长了一千年的蓍革,那怎么办呢?人们心照不宣,一眼就能识别出古人故弄玄虚之处,总是想办法变通。
孔子死后三百多年,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儒学上升为正统地位,孑L子受到历代帝王的追封,直到追封孔子为“圣人”、“大成至圣先师”。
这样以来,孔子墓地里的蒿子草就成了神圣之物。
孔子又被认为在晚年曾整理《易经》,撰写《十翼》,所以,“圣墓蓍草”就成为最为理想的筮占工具了。
现在孔府所藏《林庙通纪诗》中,就有一首是说圣墓蓍草的。
蓍草苞蓍占卜吉祥呈,一本芃芃五十茎。
八卦五行形象合,钟灵毓秀不虚生。
蓍草是孔子故地山东曲阜的“三宝”之一,也是孔府进贡皇宫的贡品,其贵重不言而喻。
据说孔子墓地长的蓍草茎杆有八棱,以象八卦,用这种蓍草占筮特别灵验。
其实,中国北方到处都生长这种蓍子草,与孔子墓地的并无两样。
一般人搞不到圣墓蓍草,就用当地的蒿子草代替,这叫做“心诚则灵”。
在蓍筮盛行的两汉时期,京房等又创立了纳甲筮法。
这种筮法的最大特点是给卦中的各种因素都配以五行,充分发挥五行的生克冲合刑扶关系,这是对春秋筮法的发展。
然而,汉代仍是以蓍草取卦。
到了隋唐时代,大多采取三钱代蓍取卦法,这比用蓍草取卦就简便多了。
在解占方面,春秋太史基本上是以卦爻之象和卦爻之辞为依据,不用五行。
(9)周易筮法讲解周易筮法讲解陈周一/文周易筮法,始于天地之数。
筮的实质就是以数学计算来占筮,它的全部过程都是在计算,计算的目的是求出一卦来。
易卦的生成,就在于数的变化。
知道了筮法,才知道六十四卦是如何生成;知道了筮法,才知道六十四卦何以穷究万物。
《系辞·上》中的筮法:“天—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关于筮法的讲解:上述《系辞》章句,可分为三层理解:第一层,揭示演易本质,即筮法的基础是“天地之数”天地就是阴阳,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做天、叫做阳,双数叫做地、叫做阴。
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
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
奇数偶数,天数地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
为什么列举奇数偶数只从一到十呢?因为古人认为“十是数之小成”(《左传·僖公四年》孔疏),“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甚至“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的“万物之数”,都可从一到十之数推出,用不着穷举。
因此,“十”虽少,但也是盈数或成数。
《左传·庄公十六年》就把十视作“盈数”。
杜预注说“数满于十”,所以限止于“十”就够用了。
第二层,讲述演易过程,即揲蓍求卦的具体方法揲蓍求卦,用竹棍称为筮,所以“筮”字从竹从巫;用蓍草为蓍,所以“蓍”字从草从耆,取用蓍草行筮决疑问耆老之意。
其实用什么无所谓,关键是数。
1、筮的计算有三个特点:第一,筮这种计算的目的是求卦,即求出六十四卦中的某一卦。
关于周易筮法能量理论徐振喜周易筮法亦称六爻預測,是一種全息模型預測學,即用三枚銅錢擲六次得出的卦象模型,完整反映在这个时点上能量变化情况。
冥冥之中的大千世界是由各种能量组成的,而这不同的能量形式就会根据我们求测的事情体现在我们所摇出的卦象之中。
在物理学中,能量在古希腊语中为“ ἐνέργεια energeia ”,意指“活动、操作”,是一个间接观察到的物理量。
它往往被视为某一个物理系统对其他的物理系统做功的能力。
能量也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一样,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能量体系的二元结构六爻预测采用卦体纳甲,即是将卦体按照一定的规律,把每个爻转换为五行天干地支,那么卦爻及其对应的五行干支无疑带有能量,这也就是为六爻预测系统内部搭建一条能量流通的管道。
一个完整的六爻卦体系统,主要元素包括:卦体(即64卦)、日月干支、卦爻纳甲干支、六神及神煞。
而其核心结构元素为日月干支、卦体纳甲干支。
这些元素可以把它们作为运算符号。
整个卦体系统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事实上,这些符号本身又在变化而引发其它一系列变化,如随日月的变化,演变出爻的变化,出现空亡和月破以及暗动等爻象。
而把这一阴一阳符号加入天干地支,实际是虚拟五行,使得六爻预测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二元能量系统。
即一个是卦体能量系统(其中包括主卦和变卦两个子系统),一个是日月能量系统。
(一)卦体的能量系统。
卦体的能量系统,应该是卦的综合能量,它既有干支五行的个体能量,又有爻的组合能量,还有能量的正负之分。
有学者认为,乾卦是物理之纯正能,是使电子振动发生辐射、导致膨胀、以至发散之能。
故曰:“万物资始,乃统天”。
坤是物理之纯负能,是属于引力之能.这种能可使物体集聚光热以孕生万物.它与阳能相结合,则形成各种比值以及各种结构方式的组合,以生成万物。
而易于是以阴阳之三层结构来模拟自然界之大象,二层只可以形成平衡,三层才能可蕴含作用。
以重阴在上、一阳居下之象为震。
恰合于物理的等离子态;重阳在下、一阴在上之象为兑,合于生命态;二阴在外,一阳处中之象为坎,合于表物理液态;二阳在外、一阴处中之象为离,合于物理发光发热体之态;二阳在上、一阴处下之象为巽,合于物理气态;二阴在下、一阳处上之象为艮,合于物理固态。
周易占筮方法《周易》占筮方法历代以来讳莫如深,多有隐藏。
笔者研究数卷著作,结合实践验证,方法确然可靠,笔之于书,以正简册。
下录易传论述原文,并用白话翻译。
注:【】文字为笔者所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有五个,地数有五个、五个数字相加各有合数。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天数二十五,即1+3+5+7+9=25;地数三十,即2+4+6+810=30;天地之数共计五十五,即25+30=55;这些数造成了各种变化,并且使得鬼神之道得以运作。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去六以为六爻】。
在进行广泛推演时,准备五十五根筹策,相应地去掉六根筹策,作为一卦含有六爻位置的代表。
其用四十有九、【置一于前、以象太极】。
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筹策,从中取出一根筹策放置在占筮者面前,用以象征究竟真实之存在。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将此四十八根筹策任意分成上下两组,上面的一组象征上天,下面的一组象征下土;从象征上天的一组中取出一根筹策放到上下两组中间,这样三部分象征上天、下土、中人的三才。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接下来,再以四根筹策为一个单位。
将上面的一组除以四,得出余下的筹策合并到一块放在左边,用以象征闰月。
由于每五个回归年中有两个闰月,所以再将下面的一组同样除以四,得出余下的筹策合并到一块放在右边,用以象征第二个闰月。
做完上述步骤,左边的筹策和右边的筹策,以及放在上下两组中间的一根筹策,共计三个部分。
把这三个部分的筹策合并到一个地方,即是一变完成。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即6×4×9=21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十四,即6×4×6=144.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周易筮法筮:shì<动> (会意。
从竹,从巫。
“竹”表草木,“巫”表占卜者。
本义:古代用蓍(shī)草占卜的一种迷信活动称“筮”)同本义筮,易卦用蓍也。
——《说文》筮于庙门。
——《仪礼·士冠礼》筴为筮。
——《礼记·曲礼》尔卜尔筮。
——《诗·卫风·氓》卜之,不吉;筮之,吉。
——《左传·僖公四年》又如:筮卜(用蓍草及龟甲占卜吉凶);筮仕(初次出仕做官。
古人将出仕必先占吉凶,后因称出来作官为出仕);筮验(占筮的证验);筮短龟长(龟卜较筮占灵验);筮人(掌卜筮的人;司占卦的人);筮问(卜问);筮决(以筮卜决定);筮宅(埋葬时,筮卜坟墓位置的适当与否);筮氏(卜筮者);筮日(行卜筮礼仪之当日)《周易》《系辞传》关于筮法是这样讲的:“天—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
凡天地之烽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天一地二”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天地是什么意思,注疏没讲清楚,很多书都没讲清楚,朱熹《易本义》用河图、洛书解释,当然更不对。
其实天地并不神秘,天地就是阴阳,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做天、叫做阳,双数表奇数,地代表偶数。
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
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
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都是对立统一的意思。
这里从一讲到十,十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
据民族学认为,人类早期只认识二,之后认识三,认识五,然后终于认识十。
每认识一个数,都是一个艰难的进步,不是容易的事情。
苏联学者柯斯文著的《原始文化史纲》说:“落后部落的语方中,二仅仅间味着一件整个东西的一半”,发展到十,那就很不简单了。
我们的祖先把十视作盈数。
数字发展到十,好像满了似的。
古人把万也视作盈数。
《左传》庄公十六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使以十月入。
曰:良月也,就盈数焉”。
把十视作良数、盈数。
杜注说:“数满于十”。
孔疏说:“《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至十而止,是数满于十也。
”又《左传》闵公元年说“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
”古人认为数至十已满,至万为最大,所以把十叫做小盈,把万叫做大盈。
“万物”的“万”表示最多的意思。
《左传》僖公四年孔疏说:“十是数之小成。
”因为古人特别看重十这个小盈、小成之数,所以《系辞传》讲筮法时从十以内的天数地数说起。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五”就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数。
“地数五”就是二四六八十之五个数。
亦即十以内的五个奇数和五个偶数。
五位相得,是一与二相得,三与四相得,五与六相得,七与八相得,九与十相得。
“各有合”是五个天数合到一起等于二十五,五个地数合到一起等于三十,二十五与三十相加等于五十五。
这就是“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周易》的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正是由五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合成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的。
“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七八九六四个数字。
由七八九六的变化产生爻,由爻组成卦。
所谓“成变化行鬼神”即指此而言。
《周易》筮法开始于天地之数。
所谓大衍之数,就是由一至十这十个天地之数相加而来。
《系辞传》讲“大衍之数五十”,其实应该是“五十有五”。
这一点我们应该确切地知道。
古书脱掉了“有五”二字。
后人不察,做出各种解释。
十三经注疏的解释,奇奇怪怪,通通错误。
朱熹的解释也是错误的。
总之,向来就是当“五十”来解释。
实际上,汉代的《易纬·乾凿度》中也说“五十有五”,不是“五十”。
我在一九三九年写的《易通》那本书里,强调了这个问题。
高亨同志后来赞成并采用了我的说法。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
筮的时候用四十九根蓍草,不是用五十五根。
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过去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姚信、董遇、王弼,通通都没讲对。
朱熹说:“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智力所能损益”,也不对。
筮法用四十九,不用五十五,本没有什么奥妙。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是自然数,筮法是人为的。
用四十九根蓍草,因为用四十九能得出七八九六,得出七八九六才能形成卦。
不用五十五根蓍草,因为五十五不能得出七八九六,得不出七八九六便不能形成卦。
其用四十九,是四十九根蓍草。
一根蓍草不过是一个筹码。
蓍、筹、码、策,是一回事,没什么神秘奥妙,是一种计算的工具。
不用蓍草,用火柴棍儿、筷子,都可以。
“分而为二以象两”。
筮法的第一步骤是“分而为二”。
把四十九根蓍草,信手一分,分为两部分。
最后得出七八九六四个数字中的哪一个数字,全在这信手一分上。
也就是说,得出个阴爻还是阳爻,在信手一分的时候,已经定下来了。
“以象两”,未分之前的四十九,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的一。
它象太一,太极。
古代有人说五十减去四十九等于一的一,象太一、太极。
这是错误的。
说五十已经不对;大衍之数是五十五,不是五十;又说五十减去四十九,剩下不用的一象太一、太极,就更加不对。
因为用的(四十九)才有象,不用的(是六,不是一)没有象。
不用的无须研究它。
用四十九,四十九有象,我们研究四十九。
《周易》是用象表达思想的。
卦有象,筮也有象。
这是《周易》的一个基本特点。
古人认为筮法的第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意义,代表一定的事理,不是偶然、随便那样做的。
实际上不是那样,筮法的各个环节,全是为了得出七八九六来。
不按那些步骤做,得不出七八九六,得不出七八九六,就得不出卦来。
古人为什么一定要说筮法的某环节象什么呢?是为了强调筮的神秘性,让人们相信它是灵验的。
这当然是不科学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不管它,因为我们不想算卦。
我们应研究的是它提及的“象”所反映的思想。
它从一,从太一,从太极开始谈宇宙的发展变化,根本不言太极之前,与《老子》“道生一”的观点正好相反,是唯物论的世界观。
“分而为二以象两”,两是两仪,一对儿的意思,就是一分为二。
这是辩证法。
“挂一以象三”。
从分为两部分的蓍草中拿出一根,放在一边,于是形成三部分,古人认为这三部分也有意义,象天地人三才。
先前的两部分蓍草象天地两仪,拿出一根儿来,就是天地之间产生了人。
人在天地之间,人能参天地。
这一点很重要,古人这时已充分认识了人的作用。
人与天地参,把人看得很重要,与天地一样重要。
古人说的天地,指自然界,人指人类社会。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揲的意思是数。
“揲之以四”,是四个四个地数。
先前共四十九根蓍草,“分而为二”,分成两部分,两只手各拿一部分。
“挂一”,从一部分中拿出去一根,两部分余下来的还有四十八根。
四个四个地数,一只手可能余一,则另一只手必余三;一只手余二,则另一只手必亦余二。
若一只手数尽不余,则另一只手必亦不余。
不余则视作余四。
总之,每只手的余数不外乎一、二、三、四这几种情况。
而两只手余数的合只有四与八两种情况。
“以象四时”的四时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
四个四个地数,才能得出七八九六,本与四时无关,古人一定要与四时联系起来,是为了表明筮法的每一环节,都有客观的依据,不是人们任意决定的。
但是古人说“揲之以四”是反映一年四时变化的,这一点很不简单,它表明古人当时已有了自然界四时变化的确切观念,再加上下文提及的关于闰月的思想,说明当时已有了历法。
历法与筮法有关系,没有历法就不会产生筮法。
人认识天即自然界的规律是从历法开始的。
《书经·尧典》说:“钦若昊天,历历象日月星辰”。
即是讲历法的。
历是计数,星是天上二十八宿恒星,辰是日月相会。
《书经》这句话讲尧的时候人们已知道观象授时。
尧以前的历法是火历。
火是大火即心宿二,后来发展为太阳历。
人们关于天的概念以前没有,到了尧的时代才有。
人们学会“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才开始认识天,即自然界。
古人对于天的认识是从这儿开始的。
《周易》筮法中讲到四时,讲到闰月,表明当时有了历法。
更重要的是表明《周易》通过自然界本身认识自然界,把自然界视作独立于人类主观世界以外的客体。
《周易》的世界观是唯物论的。
“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五岁再闰”,五年之中置两个闰月。
“再扐”,扐是余数的意思。
两只手各拿一部分蓍草,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两只手有两个余数,故云“再扐”。
得出两个余数,合到一起,“而后挂”,这一易宣告完毕,准备进行下一易。
这一易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等四个步骤,叫做四营。
“四营而成易”,经过四个步骤,完成了一易。
一易就是一变,三变成一爻;一卦六爻,所以十八变才能完成一卦。
第一易完成之时,“再扐”的余数不是四就是八。
余数叫过揲之数,余数之外的数是本数。
四十八根蓍草若减去四,本数为四十四。
经过第三易,“再扐”之余数若是八,则此时本数减少到三十六。
经过第三易,“再扐”之余数若是八,则此时本数减少到二十八。
二十八是经过三易之后剩下的本数。
二十八除以四,得七。
七是奇数,阳爻。
因为蓍草的总数是四十八根,每一易之“再扐”的余数非四即八,所以经过三易之后剩下的本数,不外四种情况。
第一,二十八,四十八减去两个八一个四;第二,三十二,四十八减去两个四一个八;第三,三十六,四十八减去三个八。
二十八、三十二、三十六、二十四,各除以四,便得出七、八、九、六四个数。
奇数是阳爻,偶数是阴爻。
或得七,或得八,或得九,或得六,于是得出第一爻即下爻。
用完全相同的办法,再进行五次,得出二、三、四、五、上五爻,这一卦就算完成。
四营为一变,三变成一爻,十有八变成一卦。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一根蓍草或一根竹棍儿,是一个筹码。
筹码就是策。
策也作筮。
乾卦六个阳爻,每爻三十六策,共二百一十六策;坤卦六个阴爻,每爻二十四策,共百四十四策。
乾坤两卦共三百六十策。
上下二篇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阴爻与阳爻各一百九十二。
一百九十二乘以三十六,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
一百九十二乘以二十四,得四千六百零八策。
此二数相加,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
三百六十策象征一周年的日数。
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象征万物之数。
这里边也反映易作者的唯物论思想。
他的认识对象主要是万物。
在他看来,“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以上讲的是筮法。
筮法与卦同样重要。
学《周易》,首先要研究筮法。
研究筮法不是为了算卦,是为了了解其中蕴含着的思想。
在筮法中,所有的环节都用数表现出来。
十个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以及七八九六,乃至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等等,都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