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第四讲筮法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29
周易本源正宗古筮法--《周易参伍筮法》,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肯定了“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是求卦的筮法。
卢泰以为,公元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之以九宫配八卦、四时的占筮方法乃“参伍筮法”也。
在西汉或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九宫占盘了。
卢泰:对“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解释:伍为数词,即五。
所谓数指:12345678910 ;其中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
在生数和成数中5为尊贵之数,因所有生数和成数皆由5变化而来。
如,生数1=5-4;成数6=5+1等等.故,伍有数主数祖之称。
伍,《说文解字》为会意词,从人,从五,五的本意是指天地相交。
引申为人在旁边观察天地交合的宇宙变化。
相参伍也;参做动词,有参拜伍之意。
伍字本身,有一人居左参拜(观)五之象。
九宫中,伍居中宫,其他四正四隅环立亦显参拜之阵象,故九宫图即参伍图也!另,参即三,伍即五。
三五乃三个伍之意。
(古时称十五为“叁伍,”此即参天两地倚数之和;参天,指生数中的三个奇数或说阳数135;两地,指生数中的两个偶数或阴数24;参天两地,乃12345的统称。
之和为15),九宫中四奇四偶加中五各方向相邻三数之和皆“参伍”三个五(15)也,由此可知,“参伍”实是九宫图的取象和特殊数字结构之变称,另一种称呼。
九宫图,即参伍图。
而参伍筮法定卦使用的天(后天八卦)地(后天八卦九宫)盘,定局用的时空盘(九宫八卦二十四节令72局)乃是周密完整的体现“参伍以变,错综数”演卦方法的时空盘都是记录天文历法时空布局的九宫盘!它能准确有序地演绎出易经64卦,并经得住“左国”卦例的验证。
其旋转的天盘趣(趋)时而行与地盘相错,时空定位都是实在的而非虚拟想象象征的主观的人为规定。
实用“参伍筮法”操作步骤及举例:分四步:一、取时:将起卦时的公历换算成农历;如,公历1997年9月26日21时20分,换算成农历为:丁丑年、已酉月、辛末日、已亥时;(八字算命的四柱)。
春秋诸国所用筮书筮法《周易》的经部原为筮书,在其成书之初的一段时期内,它和筮法是紧密相连的。
《左传》、《国语》中记载以《周易》占筮,往往运用变卦之法,但在当时,《周易》和变卦筮法并不是唯一的筮书与筮法。
《史记〃龟策列传》有云:‚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
‛在春秋年间,社会上还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筮书及筮法,《周易》及其相应的筮法在各国的运用是不一样的。
《左传》昭公二年(前540)载:‚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
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及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韩宣子所见到的《易》即为《周易》,这一点后人向无疑问。
从他所表露的赞叹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昭公二年,《周易》还没有广泛流传,只有少数文化发达,且与周天子关系密切的诸侯国能拥有《周易》。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前672)记载: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
五世其昌,并于正卿。
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陈厉公,蔡出也。
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
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
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周史见陈侯当在桓公六年(前706)与庄公八年(前686)之间,具体时间不可确知。
这是《周易》用于筮占见于史书的最早记载。
在此之前,至少在陈国尚未见过《周易》。
显然,《周易》在当时还是一本颇为神秘的书,因此周史见陈侯才被作为一件大事载入史册。
而且,我们可以推测,在此之前,陈国显然没有运用变卦筮法,因此周史献上《周易》后,陈侯马上让他表演了一番用《周易》占筮的操作过程。
在这之后,懿氏之妻占妻敬仲,仍用的是卜法,可见用《周易》的筮占法仍未被完全接受。
考察一下其他诸国的情况,我觉得这个推测可以成立。
《左传》僖公十五年载: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
卜徒父筮之,吉。
涉河,侯车败。
周易筮法两种及解卦原则大衍筮法:(01) 取蓍草签50支。
(02) 抽取1支,横放置其上,以象征太极。
(03) 将余下49支一分为二,左右各一组(象征太极分两仪,取天地之象,左天右地)(04) 从右组(亦有从左取)中抽取1支,夹于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
(取三才之象)(05) 将右组余下之数,每4支为一小组,最后剩余之数夹于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如无剩余,即取最后四支)。
(06) 左组如是重复,剩余之数夹于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
(07) 将三次取签置于左上。
(08) 余下蓍签混合,如之重复。
共三次。
(09) 于第三次,查看左右剩余组数(每4支为一组),所得组数,是为第一爻之数。
(10) 将所有蓍签重新混合,如之重复六次,得出全部六爻的代表数字。
6、8为阴爻,7、9为阳爻,以此画出卦象,得出“本卦”。
(11) 9、6为老阳老阴之数,7、8为少阳少阴之数,老变少不变,爻变之后得出新的卦象,是为“之卦”。
(12) 如此以十八变而取六爻。
鬼谷子金钱卦:(1) 取古钱三枚,字为阴,背为阳,置于龟壳中,龟背朝上,摇掷。
(2) 三阳为老阳,三阴为老阴,一阳二阴为少阳,一阴二阳为少阴。
(3) 如是六次得出六爻。
是为“本卦”。
(4) 取老变少不变,爻变之后得出“之卦”。
注:此法是西汉京房在古老的“蓍草”占卜术基础上所发明。
朱熹解卦规则:(1) 一爻变者,以本卦变爻的爻辞占。
(2) 二爻变者,以本卦二变的爻辞占,以上爻的爻辞为主。
(3) 三爻变者,以本卦及之卦的卦辞占,以本卦的卦辞为主。
(4) 四爻变者,以之卦中二不变的爻辞占,以下爻的爻辞为主。
(5) 五爻变者,以之卦中不变的爻辞占。
(6) 六爻全变者,乾坤两卦以用九和用六的辞占,并参考之卦卦辞。
余六十二卦占以之卦卦辞。
(7) 六爻全不变者,以本卦卦辞占。
——转自:柑橘园ORANGERY。
周易筮法筮:shì<动> (会意。
从竹,从巫。
“竹”表草木,“巫”表占卜者。
本义:古代用蓍(shī)草占卜的一种迷信活动称“筮”)同本义筮,易卦用蓍也。
——《说文》筮于庙门。
——《仪礼·士冠礼》筴为筮。
——《礼记·曲礼》尔卜尔筮。
——《诗·卫风·氓》卜之,不吉;筮之,吉。
——《左传·僖公四年》又如:筮卜(用蓍草及龟甲占卜吉凶);筮仕(初次出仕做官。
古人将出仕必先占吉凶,后因称出来作官为出仕);筮验(占筮的证验);筮短龟长(龟卜较筮占灵验);筮人(掌卜筮的人;司占卦的人);筮问(卜问);筮决(以筮卜决定);筮宅(埋葬时,筮卜坟墓位置的适当与否);筮氏(卜筮者);筮日(行卜筮礼仪之当日)《周易》《系辞传》关于筮法是这样讲的:“天—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
凡天地之烽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天一地二”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天地是什么意思,注疏没讲清楚,很多书都没讲清楚,朱熹《易本义》用河图、洛书解释,当然更不对。
其实天地并不神秘,天地就是阴阳,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做天、叫做阳,双数表奇数,地代表偶数。
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
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
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都是对立统一的意思。
这里从一讲到十,十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
据民族学认为,人类早期只认识二,之后认识三,认识五,然后终于认识十。
每认识一个数,都是一个艰难的进步,不是容易的事情。
论《周易》之“历法”与“筮法”论《周易》之“历法”与“筮法”南阳贞明书院景国成 473000《周易.系辞》中的筮法是一项蕴含着深刻哲学和历法思想的重要内容。
我们在研究《周易》的时候,既要重视卦的象数理,又要重视筮法和历法。
现选《系辞》中几个小的片段加以赏析: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这里的“天”“地”,意即阳阴、单双、奇偶”等。
我们可以理解为:阳一、阴二,阳三、阴四……或单一,双二,单三,双四……。
“天数五,地数五”是五个单数(或阳数)即一三五七九;五个双数(或阴数)即二四六八十。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可以是十天干的甲己合土、乙庚合金、丙辛合水、丁壬合木、戊癸合火,它们隔五位相合;在中医“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中也都有运用;还可以是河图中的北方一六、南方二七、东方三八、西方四九、中宫五十。
在预测自然社会的大运时,有“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之说,它们从甲年开始,10年一小运,20年一大运,用的也是这个。
古人之所以仅取一至十这十个数,主要因为它们是所有数的基础,再大的数,也来自这十个数。
并且“十”是小成之数,很常用,如十有八九、十全十美等;“万”是大成之数,也很常用,如万全之策、天地万物等;其实“百”和“千”也是常用的“成数”,如百花齐放、百物生焉、千篇一律、大千世界等。
“相得”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说就是对立统一。
五个天数加起来得二十五[河图、洛书中的白点有25个(1+3+5+7+9)],五个地数加起来得三十[河图、洛书中的黑点有30个(2+4+6+8+10)]这两个数相加一共是五十五个,正所谓“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除了河图、洛书、天干、五运的“五合”外,这个“天地之数”当然还有其他的组合方式:一二合,二三合,三四合……;一二合,三四合,五六合……;一十合,二九合,三八合,四七合,五六合,以及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之合,等等。
周易传统筮法详解文/吕再发易经作为我们华夏文明的无上智慧,在过去的几千年来,一直作为群经之首,许多人都投身研究它,它的神奇之处和它的魅力,到现在还是继续为人所乐道,还在继续为人们服务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足见其不凡。
易经的基本功能就是它的神奇预测功能。
虽然哲理和类象也是它的不可分割和相辅相成的一部分,但是我想,大家还是更倾向于它的预测功能。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如何正确的运用易经的预测功能,那么起卦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会正确的运用筮法,就等于掌握了开启这个宝藏的钥匙。
下面我就当前的流行筮法和正确的传统筮法一起写下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的疑惑和遗憾有所帮助。
传统筮法:大衍数筮法,就是传统的筮法。
占筮之道,其数用五十。
我在这里不探讨五十数的来源,而是讲述其用法。
在以前用蓍草,这是一种多年生的植物,有好几节。
生长在湖南一带,可惜我也没有见过。
我的方法是用竹签。
首先,在超市里买两三把烧烤用的竹签,回家后,选出大小相仿佛的,比较光滑的竹签,约六十根。
然后这些竹签留二十五公分的长度,锯去尖刺和多余的部分,使每一根竹签的长度相等(二十五公分长度)。
第二步:把这些锯好的竹签,放在没有煮过荤类的锅里面,最好是新锅,在里面煮开约十分钟,将竹签里面的杂质煮出,捞出,冲洗干净,晒干。
待竹签晒干后,挑选一个吉日,带上竹签到附近的大庙或者道观里,连同香花果烛一起去供养一下,并且详细诉说学易缘由,发愿行善,以便获得圣者加持!第三步:竹签制作完毕,再从中筛选五十根出来,余下的留下备用。
占筮步骤:凡自占,或为他人占卜,皆当问明占测主题,(比如占财运,婚姻,事业等等)无需问明其现在时的状态和事情事态。
揲蓍之筮法中国的古代,采用狭义的筮法即揲蓍法进行起卦,是有着严格地规定的。
其要求之高、步骤之繁,令后人难以仿效和继承。
记录算卦方法的最原始的文献就是《易传》。
《易传》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了十篇解释《易经》的文献,这十篇文献历来也被称为“十翼”。
“十翼”里有一篇《系辞》,有史以来第一次讲解了算卦的方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具体起卦要求、步骤如下:◆准备五十根长短一致的蓍草(取蓍草的茎,直而不弯的为佳)。
不用的时候,将蓍草放入用绵帛制成的黑袋套中,并装到用坚木或竹筒或布漆作的直径为三寸、上一半为盖、下一半为底、高度比蓍草略长一点的“椟”中。
为防止椟歪倒,还为椟桶专作一个座台。
◆找一间干爽整洁的房间作为起卦之室。
在此室的南面,放置一张五尺长三尺宽的床,并且床不要太靠近墙壁。
同时,将椟带台放置在床的北边。
◆再用木作两个一尺高的类似匣子但中间有格子的格椟(放在西边的格椟中有三个间距为五寸的格子),并将其放在床的北沿且悬出格椟的三分之一,有三个小格的格椟必须放在西边,而两个格椟之间相距一尺。
然后在两个格椟的上面搭放一块板,以便连接两个格椟和在其上放置东西。
其形状与现代的“两头沉”桌子相类似。
之所以要悬出一部分是方便起卦人有立足之地。
◆在格椟上搭板面之靠南的位置放一香炉,而香盒则放在香炉的南侧,然后烧香致敬。
春秋诸国所用筮书筮法春秋诸国所用筮书筮法《周易》的经部原为筮书,在其成书之初的一段时期内,它和筮法是紧密相连的。
《左传》、《国语》中记载以《周易》占筮,往往运用变卦之法,但在当时,《周易》和变卦筮法并不是唯一的筮书与筮法。
《史记·龟策列传》有云:“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
”在春秋年间,社会上还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筮书及筮法,《周易》及其相应的筮法在各国的运用是不一样的。
《左传》昭公二年(前540)载:“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
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及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韩宣子所见到的《易》即为《周易》,这一点后人向无疑问。
从他所表露的赞叹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昭公二年,《周易》还没有广泛流传,只有少数文化发达,且与周天子关系密切的诸侯国能拥有《周易》。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前672)记载: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
五世其昌,并于正卿。
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陈厉公,蔡出也。
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
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
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周史见陈侯当在桓公六年(前706)与庄公八年(前686)之间,具体时间不可确知。
这是《周易》用于筮占见于史书的最早记载。
在此之前,至少在陈国尚未见过《周易》。
显然,《周易》在当时还是一本颇为神秘的书,因此周史见陈侯才被作为一件大事载入史册。
而且,我们可以推测,在此之前,陈国显然没有运用变卦筮法,因此周史献上《周易》后,陈侯马上让他表演了一番用《周易》占筮的操作过程。
在这之后,懿氏之妻占妻敬仲,仍用的是卜法,可见用《周易》的筮占法仍未被完全接受。
考察一下其他诸国的情况,我觉得这个推测可以成立。
《左传》僖公十五年载: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易传中有一大部分专着重发挥《易经》卦、爻辞的道德的意义,更确切一点说,附会卦、爻辞,使其有道德的意义。
易传中的《象辞》就专是这样的著作。
例如乾卦的《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象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天的运动有刚健的性质,君子以天为法,也要“自强不息”;地的形势有宽厚的性质,君子以地为法,也要“厚德载物”。
六十四卦的《象辞》都是先指出某一卦的特点,然后说“君子以……”或“先王以……”,就是说,君子要以此为法,有某种道德品质。
这里所谓君子,当然都是指当时统治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
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易传的重要不在于这些道德教训,而在于它的宇宙观和辩证法思想。
上面引《系辞传》说:“以动者尚其变,以卜筮者尚其占。
”又说:“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易传的宇宙观中最重要的概念都是从“动”和“变”得出来的。
这些概念是和筮法分不开的。
要想具体地了解易传中的这些概念,必须先知道筮法的大概情况。
《系辞传》里有一段就是讲筮法的,它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一段话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占用五十根蓍草,可是实际只用四十九根。
先取出一根不用,放在一边(“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以后要经过四次经营,才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果(“四营而成易”)。
第一营是把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为两大部分(“分而为二”)。
第二营是从右边大部分中取出一根放在一边(“挂一”)。
第三营是把两大部分的草各自分开,每四根为一组(“揲之以四”);两部分中有不够四根或仅有四根的小部分,放在一边(“归奇于扐”),这是第四营。
(9)周易筮法讲解周易筮法讲解陈周一/文周易筮法,始于天地之数。
筮的实质就是以数学计算来占筮,它的全部过程都是在计算,计算的目的是求出一卦来。
易卦的生成,就在于数的变化。
知道了筮法,才知道六十四卦是如何生成;知道了筮法,才知道六十四卦何以穷究万物。
《系辞·上》中的筮法:“天—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关于筮法的讲解:上述《系辞》章句,可分为三层理解:第一层,揭示演易本质,即筮法的基础是“天地之数”天地就是阴阳,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做天、叫做阳,双数叫做地、叫做阴。
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
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
奇数偶数,天数地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
为什么列举奇数偶数只从一到十呢?因为古人认为“十是数之小成”(《左传·僖公四年》孔疏),“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甚至“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的“万物之数”,都可从一到十之数推出,用不着穷举。
因此,“十”虽少,但也是盈数或成数。
《左传·庄公十六年》就把十视作“盈数”。
杜预注说“数满于十”,所以限止于“十”就够用了。
第二层,讲述演易过程,即揲蓍求卦的具体方法揲蓍求卦,用竹棍称为筮,所以“筮”字从竹从巫;用蓍草为蓍,所以“蓍”字从草从耆,取用蓍草行筮决疑问耆老之意。
其实用什么无所谓,关键是数。
1、筮的计算有三个特点:第一,筮这种计算的目的是求卦,即求出六十四卦中的某一卦。
《周易》中的蓍草占卦方法—大衍筮法简单介绍首先解释大衍筮法。
大,指太极,古文“太极”均书为“大极”;衍,表示由简单向复杂方向衍生、展开、推演。
大衍意思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大衍之数就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所需要的数。
《易经·系辞》介绍了大衍筮法的运用方法,使用的工具为蓍草,古人认为蓍草和龟甲一样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
在河南汤阴羑里城的演易台前,有一片生长茂盛的蓍草园。
蓍草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菊科草本植物,高三余尺,羽状叶脉互生。
夏秋之际开白花,深秋枯槁,逢春又生。
相传这种草能生长千年而茎数三百。
蓍草是草本植物中生长时间最长的一种草,而且它的茎又很直,正像人若有犹豫不决的事要问有声望的老年人一样,因此传说用蓍草占卜是很灵验的。
如果没有蓍草也没关系,可以用牙签、竹棍、火柴棍、围棋子或扑克牌之类的东西代替。
首先找五十根蓍草或替代品。
为什么把50作为大衍之数呢?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相合,圆满了就是道。
《河图》与《洛书》的总数加起来是100,是个盈数。
100个数里面,50个阳数,另外50个是阴数。
阴阳之数,两两相合,组成了50个阴阳数,就是大衍之数五十(大衍之数解释很多,这只是其中一种)。
大衍之数,就是道之数。
从五十根蓍草中取出一根存而不用,也就是说实际用以占筮者为四十九根。
五十根蓍草用来表示天地万物。
那个不用的一表示天地未生前的太极,大衍之数,遁去其一,也就可以理解为由太极衍生出来万事万物。
一、成爻设卦的步骤1.一变四营:所谓四营就是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环节。
为操作简单,就不把蓍草拿在手里了。
把四十九根蓍草随机分成左右两部分而放在案前的左右两边,从左边那簇中取出一根蓍草,将左右两簇蓍草分别以四根为一组来数。
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含余数四),左右两簇剩余的零散蓍草加在一起,不是四个,就是八个。
这些余出来的和从左边那簇中取出一根蓍草合在一起不用,以后继续使用的就是两部分四个四个数出来的那些。
周易卦爻筮法通解
《周易卦爻筮法通解》主要讲述了,中国人对越是不懂的东西,越容易产生崇敬之情;中国人对越是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越是容易亲近。
《周易》在这两点上可以说占尽中国人的心头好。
《周易卦爻筮法通解》以《周易》上经和下经原文为主干,辅以部分《系辞传》。
《说卦传》等内容,加以通俗的白话解释,紧扣《周易》的实用部分和老百姓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如六十四卦的卦辞,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象》的文字等基本内容,逐条逐字地解释,让读者一看就懂,看得懂才能用得上。
周易占筮方法《周易》占筮方法历代以来讳莫如深,多有隐藏。
笔者研究数卷著作,结合实践验证,方法确然可靠,笔之于书,以正简册。
下录易传论述原文,并用白话翻译。
注:【】文字为笔者所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有五个,地数有五个、五个数字相加各有合数。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天数二十五,即1+3+5+7+9=25;地数三十,即2+4+6+810=30;天地之数共计五十五,即25+30=55;这些数造成了各种变化,并且使得鬼神之道得以运作。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去六以为六爻】。
在进行广泛推演时,准备五十五根筹策,相应地去掉六根筹策,作为一卦含有六爻位置的代表。
其用四十有九、【置一于前、以象太极】。
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筹策,从中取出一根筹策放置在占筮者面前,用以象征究竟真实之存在。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将此四十八根筹策任意分成上下两组,上面的一组象征上天,下面的一组象征下土;从象征上天的一组中取出一根筹策放到上下两组中间,这样三部分象征上天、下土、中人的三才。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接下来,再以四根筹策为一个单位。
将上面的一组除以四,得出余下的筹策合并到一块放在左边,用以象征闰月。
由于每五个回归年中有两个闰月,所以再将下面的一组同样除以四,得出余下的筹策合并到一块放在右边,用以象征第二个闰月。
做完上述步骤,左边的筹策和右边的筹策,以及放在上下两组中间的一根筹策,共计三个部分。
把这三个部分的筹策合并到一个地方,即是一变完成。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即6×4×9=21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十四,即6×4×6=144.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展开全文大衍之数:衍即演算。
易学占卜之法繁多,古时以蓍草占卦,方法十分繁复,《系辞》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此即是蓍草之占卜法。
演算第一步:太极占筮时准备50根蓍草(筹策),取出任意一根,放在正前方,代表“太极”。
在整个运算过程中保持不动,真正进行演算的是49根。
第一次演算任意分四十九根为两组,左与右。
对应原文:分而为二以象两从左手组中取出一根,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
对应原文:挂一以象三,象征天,地,人,三才。
注:左为天,右为地。
左手组以四除之。
对应原文: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左手组所余之数,为一或二或三或四,(整除而无余数,则取出四根将此余数也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
对应原文:归奇于扐以象闰。
右手组以四除之。
对应原文:再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也是象征,春夏秋冬。
右手组所余之数,为一或二或三或四,将此余数也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
对应原文: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象征五年二闰。
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左斜上角。
所余者为四十四根或四十根。
第一次演算完成。
注:第一次演算的结果不是五数,就是九数。
第二次演算将所余之四十四根或四十根,任意分为左右两组。
重复第一次演算中2至7的步骤,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上角,但不要与前次的重叠。
此时余数应为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
注:第二次的演算结果不是四,就是八。
第三次演算将第二次运算所余之数,任意分为左右两组。
重复第一次演算中2至7的步骤,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左斜上角,但勿与前两次的重叠。
此时余数应为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
注:第三次演算的结果不是四,就是八。
最后留在桌上的余数以四除之,得到九或八或七或六。
九与七为阳爻,八与六为阴爻。
经过以上三次演算得到初爻,知其为阴爻或阳爻,并且记下数字(九或八或七或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