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变动中的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秩序教案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84.50 KB
- 文档页数:12
《国际经济法》教学讲义精要(2014年11级法学)国际经济法教案主讲:钟筱红教授⼀、本课程授课体系:第⼀章国际经济法总论第⼆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制度第三章国际货物运输合同法律制度第四章国际⽀付法律制度第五章国际技术转让合同法律制度第六章国际贸易法律管制第七章国际投资法律制度第⼋章国际税收法律制度第九章国际⾦融法律制度⼆、本课程参考书⽬及法规资料参考书⽬:1.沈达明、冯⼤同编著:《国际贸易法新论》,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2.姚梅镇主编,余劲松修订:《国际经济法概论》(修订版),武汉⼤学出版社2005年版;3.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第六版),北⼤出版社2013年3⽉版;4.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第三版),北⼤出版社2009年4⽉版;5.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2年7⽉版;6.贺⼩勇著:《国际经济法》,⾼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版;7.郭寿康、赵秀⽂主编:《国际经济法》(第四版),中国⼈民⼤学出版社2012年10⽉版;8.董世忠主编:《国际经济法》(第⼆版),复旦⼤学出版社2009年2⽉版;9.张丽英主编:《国际经济法》,浙江⼤学出版社2009年2⽉版;10.莫世健主编:《国际经济法》,中国政法⼤学出版社2008年9⽉版;11.贺⼩勇主编:《国经济法:案例与图表》,法律出版社2011年1⽉版12.【⽇】中川淳司、清⽔章雄等著,⽩巴根译:《国际经济法》,北⼤出版社2007年版;13.【德】赫德根著,江青云译:《国际经济法》(第六版),上海⼈民出版社2007年版;参考法规资料:1.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2.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3.2007年《跟单信⽤证统⼀惯例》4.1996年《托收统⼀规则》5.2004年《中华⼈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章国际经济法导论第⼀节概述⼀、国际经济法概念1.含义:调整国际社会中⾃然⼈、法⼈、国家、国际经济组织相互之间跨国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际经济法教案丁银莲第一章绪论教学重点:国际经济法的概念,调整范围,主体,渊源。
一1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资本、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跨国、跨地区的流动。
2经济全球化的特点(1)市场全球化(2)生产和消费全球化(3)经济全球化与地区内部的生产要素的流动相辅相成(4)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活动中统一游戏规则的出现3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即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关于商品、技术、资本服务在流通结算、信贷、税收等领域跨越国境流通中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总和。
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4国际经济法调整范围:(!)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规范与制度;(2)有关国际投资的法律与制度;(3)有关国际货币与金融的法律与制度;(4)有关国际税收的法律与制度(5)有关国际经济组织及其交往的法律与制度。
5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1)丰富了国际经济法的内容。
(2)促进调整国际经济贸易法律规范的统一。
(3)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解决国际经贸争议的机制。
二1国际经济法主体:个人、法人、国际组织、国家。
2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国际条约、国际商业惯例、国内立法、国际组织决议。
3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国家对天然财富与资源的永久主权原则。
(2)国际合作以谋发展原则。
(3)公平互利原则。
4国际经济法研究方法:(1)多侧面、全方位的综合研究方法。
(2)比较的方法。
(3)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法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国际货物买卖法教学重点:国际货物买卖公约与惯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国家货物买卖合同的主要条款、违约补救、货物风险转移及国际支付。
一1国际货物买卖的国际公约: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2国际贸易术语:是以不同的交货地点为标准,用简短的概念或英文缩写字母表示商品的价格构成以及买卖双方在交易中的费用、责任与风险的划分。
3《2000年通则》把13个贸易术语按照卖方承担义务的大小分为E、F、C、D四组。
国际经济法教案一、课程介绍国际经济法是法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涉及国际间经济交往相关的法律规则和制度。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则,掌握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为从事涉外法律工作、商务活动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原则和规则,掌握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2、让学生能够运用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涉外法律问题。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法律素养。
三、教学内容1、国际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介绍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原则和规则,包括国际商事合同、国际商事仲裁、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知识产权法等。
2、国际经济法的法律制度:介绍国际经济法的各项法律制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税收等。
3、国际经济法的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合同签订、仲裁裁决、贸易纠纷解决、投资保护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则,掌握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法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际经济法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估。
2、作业: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思考题和阅读笔记进行评估。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估。
经济法电子教案一、引言经济法是法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经济法在维持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经济法学第二章③鼓励成员国从事生产资源的国际开发以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均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协助提高生产能力提高成员国的生活水平和改善劳动条件。
④对有用而急需的项目应优先处理。
⑤注意国际投资对成员国工商业的影响。
_ 2.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为实现这一宗旨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筹集资金并发放贷款。
(1)资金筹集。
世界银行的资金包括成员国认缴的股金、营业收入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
(2)发放贷款。
世界银行的贷款对象一般限于成员国政府、政府机构成员国国内的公私机构借款都必须由政府或中央银行提供担保。
_ (三)世界银行的成员根据《世界银行协定》第2条第1款的规定其成员应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实践中绝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了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以便在短期和中长期两方面都能获得资金。
_ (四)世界银行的机构1.世界银行的机构设置根据《世界银行协定》第5条的规定世界银行的组织机构包括理事会、执行董事会、行长(或称总裁)及职员三级。
2.世界银行的决策制度(1)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分配制度。
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实行同权分配和加权分配的混合分配制度。
_ (2)世界银行的表决制度。
根据《世界银行协定》和世界银行的实践世界银行采用简单多数、特别多数、全体一致同意和协商一致表决制。
除有特殊规定外世界银行一切事务均以投票的过半数决定而重要事项要经特定多数票通过决议如《世界银行协定》的一般修订要经由3/5的成员国并代表总投票权的4/5多数票通过。
_ (五)争端解决机制根据《世界银行协定》关于该组织的宗旨的规定其内部争端更多的应属于组织与成员国之间的争端。
根据《世界银行协定》第9条(a)、(b)两款的规定凡成员国与银行之间或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对于本协定条文的解释发生任何争议时由执行董事会裁决由理事会做最后裁决。
_ 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开发协会法律制度的渊源主要是《国际开发协会协定》。
1960年1月26日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制定的《国际开发协会协定》开放供签署同年9月24日生效国际开发协会成立。
国际经济法教案一、引言国际经济法是研究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学科,涉及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
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教授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培养学生对国际经济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学习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国际经济法的定义和范围;2. 掌握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和国际金融法的基本原理;3. 分析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法律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4. 了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三、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法的定义和范围-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 国际经济法的主要分支领域2. 国际贸易法- 国际贸易法的基本原理- 公平贸易原则和非歧视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3. 国际投资法- 国际投资法的基本原理- 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投资争端解决机制4. 国际金融法- 国际金融法的基本原理- 主权债务危机和国际金融机构- 金融争端解决机制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介绍国际经济法的定义、范围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形成对国际经济法的整体认识。
2. 研讨讨论: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针对一些具体案例,深入分析和讨论国际经济法中的关键问题。
3.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扮演国际经济法中的不同主体,模拟真实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并就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四、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参与情况评估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程度。
2. 作业成绩:布置阅读任务和案例分析作业,评估学生对国际经济法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组织学生进行闭卷考试,考察他们对国际经济法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国际经济法导论》作为主要教材,并补充选用相关案例和报告作为辅助材料。
2. 多媒体支持:利用PPT和网络资源展示,辅助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开展。
3. 教学技术支持:提供在线课堂平台,方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互动学习和讨论。
国际经济法讲义第一章国际经济法导论第一节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国际经济法是伴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国际经济法是所有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称,是指调整国际经济法主体之间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国际经济法具有主体多元性、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和法律规范的综合性等特征。
一、国际经济法主体的多元性国际经济法主体具体包括国家、法人、自然人以及其他组织。
国家在国际经济主体中其特殊性,一方面国家可以制定和签署立法,组织实施立法,管制本国涉外经济活动,作为立法和行政主体。
另一方面国家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投资贸易活动,作为民事主体。
在后种情况下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将涉及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当代国际经济领域,国与国之间的场合并不一定是指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与国家之间。
作为国际经济法主体的国家,广义上还包括不具有主权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域,在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下称之为单独关税区,即指一国范围内具有行政边界,享有行政、立法和独立的司法等权力,并能在一定范围内从事对外社会经济活动和签署条约,享有特别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行政区域。
二、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特殊性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是国际经济关系,包括横向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纵向的国际经济关系。
(一)横向国际经济关系横向的国际经济关系强调的是经济活动中主体的自愿、权利和平等性。
包括二类关系:一是国际经济法主体相互之间从事国际经济交易活动所产生的关系;二是国家间、国际经济组织及其相互之间促进国际经济发展进行合作与协调所产生的关系。
(二)纵向国际经济关系纵向的国际经济关系强调是经济活动中主体的责任、义务和不平等性。
包括二类关系:一是国家对国际经济活动进行管制所产生的经济关系;二是国际经济组织依据国际条约对一国的涉外经济管制活动进行干预所产生的经济关系。
三、国际经济法的多样性国际经济法的多样性是指国际经济法渊源或者说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注:加粗字体为得分点,简答泛指一切文字作答题。
国际经济法体系:一、二章:概述及原则三、四、五章:国际贸易法(货物、服务、技术)六章:国际投资法七、八章:国际货币金融税法九、十章:国际经济组织法及争端处理第一、二章1、国际经济法(简答):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联想:国际经济关系(多选):国家政府之间、国际组织之间或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不同国家的个人之间、法人之间、个人与法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异国政府或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
2、(1)萌芽阶段的国际经济法(单选):地中海沿岸——主体:私人(2)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多选):双边国际商务条约、近现代国际惯例或习惯、多边国际商务专题公约、多边国际专项商品协定、近现代国际商务惯例、近现代各国商事立法(3)转折、更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1)布雷顿森林体制(多选或简答):国际货币基金协定(IMF)、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IBRD)、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多边国际商务条约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阶段联想:加权表决制及采取加权表决制的经济组织(单选或多选):加权表决制——表决权的大小取决于各国认缴基金份额大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IBRD亦采用该表决制。
2)创立国际经济法新规范的斗争(多选或简答):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以及《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3)国际商务惯例包括(多选):《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统一规则》、《国际备用信用证惯例》、《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合约保函统一规则》4)国际商务惯例(及其)特点(简答):主要指由各种国际性的民间团体制订的用以调整国际私人(自然人、法人)经济关系的各种商务规则,是属于国际经济法的一部分。
特点:(1)它的确立,须经过国内立法或国际缔约等程序,(2)对于特定当事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来源于当事人各方的共同协议和自愿选择,(3)当事人既可以全盘采用,也可以有所删减,(4)约束力的实施或兑现,必须借助国家主权或其他强制权。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一、国际经济法的产生1.定义:国际经济法泛指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2.国际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国际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3.国际经济法是巩固现存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变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
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1.在国际经济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强权国家保持和扩大既得经济利益、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与贫弱国家争取和确保经济平权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2.国际经济法的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的国际经济法早在公元前,地中海沿岸各国之间就已经出现出了比较频繁的国际经济交往和国际贸易活动。
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经过各国商人的约定俗成,逐步形成了处理国际商务纠纷的各种习惯和制度。
这些商事法规或商事习惯法,实质上是国际经济法的最初萌芽。
(2)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17世纪以后,国际经济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转折、更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发生重大转折,出现新的格局,国际经济法的发展逐步进入“除旧布新”的重大转折时期。
三、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1.17世纪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逐渐形成,各民族国家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经济法也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从17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大量国际经济条约、习惯、国内立法出现。
2.双边国际商务条约:区分为平等的和不平等的条约如果缔约国双方都是主权完全独立、国力大体相当的国家,缔约时双方都完全出于自愿,条款内容是互利互惠的,这就是平等条约。
反之,如果缔约国双方的国力存在巨大的强弱悬殊,其中一方主权并不完整独立,因屈服于各种威胁或暴力而被迫缔约,条款内容是片面特惠的,这就是不平等条约。
3.近现代国际习惯或惯例:始终贯穿着“弱肉强食”的恶法精神先占,被移植到国际法上,指的是国家可以占取无主地,取得对它的主权。
国际经济法教案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国家竞争力及国际经济法(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调整跨国经济交往的各种法律规范的丰富和发展。
主要表现在:1、丰富了国际经济法的内容(1)信息技术和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由此促进调整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的发展。
(2)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促使各国及国际社会制定相关法律,预防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及灾难。
(3)金融全球化及20世纪90年代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意识到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4)加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2、促进国际经济法的趋同性和多元化发展(1)法律的趋同性发展(2)法律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节国际经济法的概念、渊源和发展一、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及特征(一)概念1.狭义说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政府间、政府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法律性质上属于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主张国际经济法是"经济的国际法"。
2.广义说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不同国籍的私人(自然人和法人)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因此,国际经济法并非是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而是及国际公法既交叉又相互独立的一个法律部门或法律体系。
在国际上,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杰克逊(J. H. Jackson)和洛文费尔德(A. F. Lowenfeld)、日本的樱井雅夫等。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国际经济法学者持此观点。
(二)特征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不同国家法人及自然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
根据该定义,可以看出,国际经济法的法律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主体的普遍性2、调整对象的广泛性3、法律规范的多样性第二章国际贸易法概述第一节国际贸易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因此,国际贸易法的调整范围是:(1)国际货物买卖以及及之相联系的有关运输、保险及支付方面的法律;(2)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及制度;(3)国际许可贸易,即有关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著作权及其跨国转让和国际保护方面的法律及制度;(4)国际商品制度;(5)有关政府管理贸易方面的法律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