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 格式:docx
- 大小:16.14 KB
- 文档页数:2
什么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文章导读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大部分人都不清楚什么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其实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也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非常广泛,这种激素有一定的抗炎药理作用。
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的总称,属甾体类化合物。
糖皮质激素作用广泛而复杂,且随剂量不同而异。
生理情况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物质代谢过程,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则还有抗炎、抗免疫等药理作用。
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
2.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于临床已半个世纪。
从我国的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过去服用过和(或)仍服用激素的患者,达50%~70%。
长期服用数年,甚至达十数年者大有人在。
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皮质激素的认识。
首先,不能认为激素是一"万能"药。
3.临床证实激素长期使用对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效果不明显,而白内障及骨折发生率则明显增高。
结节性多动脉炎及韦格纳肉芽肿等,激素也只能起有限的作用,而真正控制病情,明显提高五年生存率,甚至使某些患者长期缓解或治愈,仍有赖于加用环磷酰胺。
对狼疮肾炎亦相似。
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不只可更好控制病情,且可有助减少缴素的用量。
激素有益的作用受剂量的影响,但激素长期大量使用则有许多副作用。
所以激素是一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围手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发布时间:2017-07)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是围手术期广泛使用的药物,本指南旨在综合并指导GCs在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
GCs的作用机制和生理、药理作用GCs属甾体类的化合物,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另两种为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调节(图1)。
图1 HPA轴对激素分泌的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释放受SCN的生物钟控制,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GCs的分泌也呈相应的昼夜规律,凌晨清醒前分泌达高峰时浓度可达140~180mg/L,以后分泌减少,午夜到最低值,从凌晨3~4时至上午10时,分泌量占全天分泌量的3/4[1],故长期或大量使用GCs者,在凌晨分泌高峰时将一日量一次给予,可减轻长期或大量使用GCs引起的肾上腺萎缩[2,3]。
人体内源性GCs主要是氢化可的松(皮质醇),其次是可的松(皮质酮)。
外源性GCs包括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强的松龙)、甲泼尼龙、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等。
可的松和泼尼松需在肝脏转化为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后才能发挥激素效应。
作用机制(1)基因效应进入体内的GCs通过循环到达靶器官,以弥散方式透过细胞膜进入靶细胞,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活化的GCs-GR复合体移动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DNA结合,启动mRNA的转录,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结合,抑制基因转录,或与NF-κB转录因子结合调节炎性和抗炎基因转录,或通过降低mRNA的稳定性,继而合成各种酶蛋白并发挥效应。
从转录到发挥特定位点作用,需要1h以上,这也被GCs峰效应常落后于峰浓度的临床现象所印证。
(2)非基因效应是在数秒到数分钟内出现的快速效应,包括(1)不通过受体介导,对细胞膜的特异直接作用;(2)通过膜结合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产生作用;(3)通过细胞质蛋白,如细胞质角蛋白(MAPK s)、磷脂酶(CPCA)和蛋白激酶(SRC)的相互作用发挥快速抗炎效应,影响炎症级联反应,降低神经冲动的发送,减轻损伤和抗痛觉过敏。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种类和主治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种类和主治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又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Adrenal Corticosteroids),是由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的一类激素。
这些激素对于机体的正常功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介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种类和它们的主要治疗功能。
1.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糖皮质激素是一类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主要包括皮质醇(Cortisol)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两种。
糖皮质激素在机体中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包括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
主治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糖皮质激素能够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轻关节炎症状。
- 皮肌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病情。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气道炎症反应,以及具有支气管扩张作用。
- 哮喘: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够减轻哮喘发作的症状。
2. 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s)盐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激素,主要包括醛固酮(Aldosterone)等。
盐皮质激素主要参与机体对钠、钾、水的代谢和平衡的调节,维持体内电解质的稳态。
主治疾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盐皮质激素能够抑制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减少体内醛固酮的水平。
-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盐皮质激素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
3. 性激素(Sex Steroids)性激素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激素,包括雄激素和雌激素。
雄激素主要指睾丸酮(Testosterone),雌激素主要指雌二醇(Estradiol)。
性激素在性别发育、生殖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主治疾病:- 雄性激素缺乏症:性激素能够补充性激素缺乏症患者体内缺乏的性激素。
- 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性激素可通过抑制癌细胞生长和分化来治疗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糖皮质激素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一、引言糖皮质激素(GC)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激素,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广泛,其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糖皮质激素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糖皮质激素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二、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1. 免疫调节作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够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2. 抗应激作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提高机体对各种应激源的抵抗力,减轻应激反应。
3. 代谢作用:糖皮质激素能够促进蛋白质分解、脂肪分解和糖异生,增加血糖浓度。
4. 血液系统作用:糖皮质激素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加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5. 脑功能作用:糖皮质激素对脑功能具有广泛影响,包括调节神经递质、影响神经元存活和再生等。
三、糖皮质激素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作用1. 抑郁症:糖皮质激素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
一方面,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浆中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往往升高,且糖皮质激素受体功能异常;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缓解重性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因此,糖皮质激素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2. 焦虑症:糖皮质激素对焦虑症的治疗作用尚不明确。
有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焦虑症状。
然而,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能导致焦虑症状加重,特别是在长期使用高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情况下。
因此,糖皮质激素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需谨慎。
3. 精神分裂症:糖皮质激素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
部分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
然而,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能加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
因此,糖皮质激素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需个体化考虑。
4. 双相情感障碍:糖皮质激素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又名“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也可由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由于可用于一般的抗生素或消炎药所不及的病症,如SARS、败血症等,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
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特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所具有的C3的羰基、Δ4和17β酮醇侧链以及糖皮质激素独有的17α-OH和11β-OH。
目前糖皮质激素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具有上述特征和活性的内源性物质,还包括很多经过结构优化的具有类似结构和活性的人工合成药物,目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类药物。
药理作用大剂量或高浓度时产生如下药理作用作用。
1、抗炎作用:GCS有快速、强大而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
对各种炎症均有效。
在炎症初期,GCS抑制毛细血管扩张,减轻渗出和水肿,又抑制白血细胞的浸润和吞噬,而减轻炎症症状。
在炎症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的生成。
而减轻疤痕和粘连等炎症后遗症。
但须注意,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必须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以防炎症扩散和原有病情恶化。
抗炎作用机制:GCS扩散进入胞浆内,并与GR—Hsp结合。
同时Hsp被分离。
GCS和GR复合物进入细胞核,与靶基因启动子序列的GRE结合,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基因转录,与nGRE结合。
抑制致炎因子的基因转录,而产生抗炎作用。
2、免疫抑制作用:GCS抑制MΦ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促进淋巴细胞的破坏和解体,促其移出血管而减少循环中淋巴细胞数量;小剂量时主要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时抑制浆细胞和抗体生成而抑制体液免疫功能。
3、抗休克作用:1) 抑制某些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2) 稳定溶酶体膜,减心肌抑制因子(MDF)的生成,加强心肌收缩力。
3) 抗毒作用,GCS本身为应激激素,可大大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而保护机体渡过危险期而赢得抢救时间。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知识要点总结一、糖皮质激素(GCS)生理剂量下主要影响物质代谢过程,如糖、蛋白质、脂肪、核酸和水、电解质代谢等。
超生理剂量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休克等重要的药理作用,长期大量使用会对机体造成许多不良反应生理效应主要影响物质代谢过程:“三分解,一水肿“分解糖原、分解脂肪、再分解蛋白质、Na+、H2O潴溜:水肿1、糖代谢: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
机制(1)促进糖原异生(2)减慢葡萄糖分解为CO2;(3)减少机体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2、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负氮平衡"3、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重新向心分布4、核酸代谢:诱导合成某种特殊的mRNA,转录出一种抑制细胞膜转运功能的蛋白质5、水和电解质代谢: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保钠排钾6、对抗应激环境和恶性刺激的适应作用药理作用:“四抗三增”1、抗炎作用特点作用强大,抑制各种原因导致的炎症,抑制炎症全程:抑制炎性介质释放、细胞因子产生、NO生成。
效应增强机体对炎症的耐受性。
炎症早期: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等反应,改善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炎症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粘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防止炎症后期的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和修复功能,可导致感染扩散和延缓创口愈合。
与GCS 抗炎作用有关机制:稳定溶酶体膜和肥大细胞膜、增强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抑制成纤维细胞DNA合成2、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抑制体液免疫:抑制抗体的产生。
抑制细胞免疫:破坏淋巴细胞、减少其含量作用机制①抑制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抑制B淋巴细胞的抗体生成②抑制淋巴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破坏淋巴细胞,减少循环淋巴细胞数③诱导淋巴细胞凋亡④干扰淋巴细胞在抗原作用下的分裂和增殖⑤干扰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⑥抑制某些与慢性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IL-2,IL-6和TNF-α等)的基因表达3、抗休克作用广泛用于各种严重休克作用机制①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②降低血管对某些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恢复正常的微循环动力学③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扩张痉挛血管、增加肾血流量④提高机体对细菌的耐受能力4、抗内毒素作用可以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能迅速退热并缓解毒血症状,不能中和、破坏内毒素5、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影响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加RBC及HB含量,可使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但游走、吞噬、消化异物等功能降低;增加血小板的数量,可使淋巴组织萎缩,导致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减少“三增加一减少”6.对骨骼的影响骨质疏松。
2018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2018年执业药师考试时间在10月13、14日,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药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1)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可调节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应用最多。
(2)盐皮质激素——球状带分泌,调节水、电解质代谢。
(3)氮皮质激素(孕激素、雌激性和雄激素)——(补充:网状带分泌)作用于性器官。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1.药理作用:一抗炎来二免疫,三抗毒素四抗休。
血液五多和两少,诱发三高能退烧。
(1)抗炎:抑制感染性/非感染性炎症——“万能灵药”。
①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②抑制炎症细胞(淋巴、粒、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③阻止炎症介质发生反应;④抑制吞噬细胞功能,稳定溶酶体膜,阻止补体参与炎症反应;⑤抑制炎症后组织损伤的修复——延迟愈合。
【补充】激素的抗炎是“穿着石棉衣站在火里”——不怕火烧——但不灭火——不杀菌,不杀病毒。
【注意!】使用不当——感染扩散、创面愈合延迟。
【补充:抗炎实质】抗炎不抗菌,抗炎不抗因,治标不治本。
实质:提高了机体对炎症的反应性;不足——降低了机体的防御机能。
(2)免疫抑制: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使淋巴细胞溶解——辅助性T细胞(Th)减少更显著。
降低自身免疫性抗体水平。
——缓解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对抗异体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
(3)抗毒素: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应激能力,减轻细菌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对感染毒血症的高热有退热作用。
(4)抗休克:解除小动脉痉挛,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
(5)对代谢的影响——升糖、解蛋、移脂、保钠。
①糖——增高肝糖原,升高血糖(诱发糖尿病);②脂肪——(诱发高血脂)改变身体脂肪分布——向心性肥胖;③蛋白质——提高分解;④电解质——增强钠离子再吸收(水钠潴留),及钾、钙、磷排泄(低钾、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总论肾上腺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各种类固醇的总称,按其生理作用可分为三类:①盐皮质激素,由球状带分泌。
②糖皮质激素激素,由束状带分泌。
③性激素,由网状带所分泌,如脱氢表雄酮(DHEA)和雌二醇等。
通常所指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包括性激素。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又名“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也可由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由于可用于一般的抗生素或消炎药所不及的病症,如SARS、败血症等,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
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特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所具有的C3的羰基、Δ4和17β酮醇侧链以及糖皮质激素独有的17α-OH和11β-OH。
简介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
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在临床工作中激素因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而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治疗中,近年来哮喘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支气管哮喘的常规治疗中当抗生素应用、支气管扩张剂使用、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不能达到满意疗效时,在无绝对禁忌证时应及早应用激素冲击治疗。
发展历史自从1855年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927年Rogoff和stewart用肾上腺匀浆提取物为切除肾上腺的狗进行静脉注射使之存活,证明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存在,有人根据这个实验推测,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是由单个物质引起的,但后来人们从提取物中分离出来47种化合物,其中就包括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
早期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均来自动物脏器的匀浆提取物,生产成本很高,后来随着甾体化学和有机合成的发展,甾体激素的全合成实现,可以由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合成任何一种甾体激素,但考虑到实际生产的成本,人们一般采用薯蓣皂苷苷元作为合成的起始物,薯蓣皂苷是从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植物如山药、穿山龙等的块根中提取出来的萜类化合物的糖苷,价格较低,薯蓣皂苷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又名“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也可由化学方式人工合成。
由于可用于一般的抗生素或消炎药所不及的病症,如S ARS、败血症等,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先为人们所熟悉。
糖皮质激素的大体结构特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所具有的C3的羰基、Δ4和17β酮醇侧链和糖皮质激素特有的17α-OH和11β-OH。
目前糖皮质激素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具有上述特征和活性的内源性物质,还包括很多通过结构优化的具有类似结构和活性的人工合成药物,目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诱发或加重感染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且无抗菌作用,故长期应用常可诱发感染或加重感染,可使体内暗藏的感染灶扩散或静止感染灶复燃,分外是原有招架力下降者,如肾病综合征、肺结核、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等。
由于用糖皮质激素时病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掩饰感染进展的症状,故在决定采用长程医治之前应先检察身体,排除暗藏的感染,应用进程中也宜进步警戒,必要时需与有效抗菌药适用,分外注意对暗藏结核病灶的防治。
2.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发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如浮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皮肤变薄、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疮、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症状,一般不需分外医治,停药后可自行消退。
但肌无力恢复慢且不完全。
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及加用氯化钾等办法可减轻这些症状。
另外,糖皮质激素由于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可延缓创伤病人的伤口愈合。
在儿童可因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而造成负氮平衡,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3.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由于可致使钠、水潴留和血脂升高,可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什么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大部分人都不清楚什么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其实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也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非常广泛,这种激素有一定的抗炎药理作用。
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的总称,属甾体类化合物。
糖皮质激素作用广泛而复杂,且随剂量不同而异。
生理情况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物质代谢过程,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则还有抗炎、抗免疫等药理作用。
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抗炎作用,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
2.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于临床已半个世纪。
从我国的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过去服用过和(或)仍服用激素的患者,达50%~70%。
长期服用数年,甚至达十数年者大有人在。
所以有必
要进一步提高对皮质激素的认识。
首先,不能认为激素是一"
万能"药。
3.临床证实激素长期使用对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破坏的效果
不明显,而白内障及骨折发生率则明显增高。
结节性多动脉炎及韦格纳肉芽肿等,激素也只能起有限的作用,而真正控制病情,明显提高五年生存率,甚至使某些患者长期缓解或治愈,仍有赖于加用环磷酰胺。
对狼疮肾炎亦相似。
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不只可更好控制病情,且可有助减少缴素的用量。
激素有益的作用受剂量的影响,但激素长期大量使用则有许多副作用。
所以激素是一双刃剑,有利也有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