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引力模型及其应用
- 格式:wps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4
gmat 地球引力场模型GMAT 地球引力场模型引言:地球引力场模型是描述地球引力场的一种模型,它对于研究地球的重力分布以及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球引力场模型的基本概念、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地球引力场模型的基本概念地球引力场是地球周围的一个力场,它是由地球的质量所产生的引力所组成。
地球引力场模型的基本概念是将地球的引力场分布抽象为一个数学模型,以方便研究和分析。
在地球引力场模型中,地球被假设为一个球体,并将其引力场分布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球面上。
这个模型的基础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二、地球引力场模型的应用1.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引力场模型是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通过对地球引力场的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地壳结构以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
例如,地球引力场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地球的地质构造、板块运动以及地震等自然现象。
2. 大地测量学研究地球引力场模型在大地测量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大地测量学是研究地球形状、地球引力场以及大地测量技术的学科。
地球引力场模型可以用于解决大地测量中的引力效应问题,例如在高精度测量中考虑地球引力场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及在地球形状测量中估计地球的引力场参数等。
三、地球引力场模型的研究成果1. WGM2012 地球引力场模型WGM2012 是一种全球地球引力场模型,它是由国际地球引力场与地球动力学协会(IAG)推荐的最新模型。
WGM2012 模型基于卫星重力测量和地面重力测量数据,提供了全球高精度的地球引力场分布信息。
该模型在地质构造、板块运动、测量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GRACE 卫星观测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是一颗由美国和德国合作发射的卫星,该卫星通过测量地球引力场的微弱变化来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和水文循环。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一、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
20 世纪40 年代James Stewart 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
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
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
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二、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
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 假设)。
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 模型,垄断竞争模型。
Helpman &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
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是一种用于解释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的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物体之间的引力是根据它们的质量和距离决定的。
引力模型最初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17世纪提出,被用于解释地球绕太阳运动、物体下落等现象。
牛顿的引力定律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具体表达式可以表示为:F =G * (m1 * m2) / r^2其中,F代表引力的大小,G代表引力常数,m1和m2代表物体的质量,r代表物体之间的距离。
牛顿的引力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地球上落体的加速度等。
引力模型在天体物理学中的应用引力模型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引力模型,行星围绕恒星运动、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等现象可以得到解释。
比如,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根据引力模型,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它们保持在轨道上运动。
行星离太阳越近,引力越大,运动速度越快;行星离太阳越远,引力越小,运动速度越慢。
同样地,卫星围绕行星运动也可以用引力模型解释。
卫星离行星越近,引力越大,它们围绕行星的速度越快。
这就是为什么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会有一定的速度。
引力模型的局限性尽管引力模型在解释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方面非常成功,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它也存在局限性。
首先,引力模型忽略了其他力的影响。
在微观尺度上,其他力,如电磁力、强核力等,在物体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情况下,引力模型不能给出准确的结果。
其次,引力模型仅适用于大质量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微小尺度的物体或粒子上,引力的影响相比其他力非常弱。
结论引力模型是解释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一种模型,它由牛顿于17世纪提出。
根据这个模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引力模型在天体物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解释行星围绕恒星、卫星围绕行星等现象。
尽管引力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依然是物理学中重要且有效的模型之一。
引力模型的应用领域引力模型是应用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它以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这也是引力模型名字的由来。
目前这个模型理论相当成熟,应用领域也很广泛。
比如:空间布局、旅游、贸易、城市分析、交通、市场营销、企业区位、考古、高校招生和生物迁徙等领域。
下面我将从引力模型应用的不同领域来谈谈自己对引力模型的理解。
一、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引力模型最早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并且应用的相当广泛。
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贸易领域的是Jan Tinbergen(1962)。
以下是我看过的有关该领域的一些期刊论文。
1、戴明辉、沈文星写的“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与潜力研究:引力模型方法”,来源于资源科学2010(11)。
本文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具有林产品特色的要素禀赋、森林认证变量,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
运用1999年到2008年这10年间中国对28个木质林产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测算。
结果表明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和双方的经济规模成正相关,与距离因子成负相关,要素禀赋和双边贸易流量成正相关,而森林认证在双边贸易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2、刘岩写的“贸易流量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综述”,来源于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3)。
本文主要是进行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笔者主要通过梳理近30 年来引力模型的理论发展脉络,全面展示了该理论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扩展;由无贸易理论基础到与贸易国自身禀赋的融合;并提出今后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能进行扩展的方向。
比如:人均收入水平是否可以用于解释双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流量。
3、谢国娥、李亮写的“基于引力模型的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本文主要以1992~2008 年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各种因素。
其结果表明: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两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成正相关;与澳大利亚进口关税率成负相关;与两国的RCA的相关系数、SARS的相关系数、与WTO成员身份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一、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
20 世纪40 年代James Stewart 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
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
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
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二、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
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 假设)。
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 模型,垄断竞争模型。
Helpman &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
地理引力模型应用及参数取舍问题陈英鹏201132020128一概念引力模型是由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经济学家为了了解和预测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
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丁伯根(荷兰经济学家,创建了丁伯根原则,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而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和Pōōnen,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Linnemannn于1966年,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
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
引力模型应用广泛,它是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
在后续的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引力模型,首先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在方程中,F 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引力,m i,m j是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d 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它可依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该公式表明,引力的大小与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这里,我介绍丁伯根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1)在方程中,X ij是 i城市向j 城市的总出口;Y i与Y j分别为i城市与j 城市的生产总值,D ij为i城市与j 城市之间的距离,K,e 为常数,a、b为参数。
该公式表明,i城市向j城市出口总量的大小或者i城市与j城市之间的贸易量的大小与i城市与j 城市的城市居民收入的总量成正比,与两城市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二引力模型的变量取舍及引力模型的改进在扩展后的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
引力模型地理距离为正引力模型是一种地理学理论,描述了物理距离和交互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
这个理论基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成比例,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引力模型也可以用来量化地理现象,例如人口流动、交通运输、商业活动和环境污染等。
在引力模型中,地理距离通常被定义为两个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
地理距离可以用公里、英里或其他度量单位来表示。
引力模型还考虑了地理障碍物的影响,例如山脉、河流和海洋等。
这些障碍物可以增加距离,从而减少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强度。
地理距离在引力模型中通常为正。
这是因为物理距离越近,物体之间的引力就越大。
因此,当地理距离较小时,交互作用强度较高,当地理距离较大时,交互作用强度较低。
例如,在人口流动的例子中,两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通常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因此,如果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越近,人口流动就越频繁。
在引力模型中,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交互作用强度,例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文化联系等。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地理距离与交互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商业活动的例子中,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它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互作用强度会增加,即使它们之间的距离较远。
尽管引力模型是一种简单和直观的地理学理论,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它未考虑到交互作用之间的复杂性,例如人口流动、商业活动和环境污染等交互作用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影响。
其次,它仅考虑了两个物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忽略了一个地区内部的交互作用,例如城市内部的商业活动和人口流动。
最后,它只适用于描述大规模的地理现象,而不适用于小规模或微观的事件,例如个体间的互动。
总之,引力模型是一种有用的地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理距离和交互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考虑地理现象时,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模型来量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预测它们的变化。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该模型的局限性,并尝试将其与其他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理解。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引言旅游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不同地理空间之间的旅游流动关系,其研究对于制定旅游政策和发展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以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一、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的概念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是运用物理学中引力模型的概念,将旅游流动看作是相互之间具有吸引力的地理空间之间的移动。
该模型基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旅游流动的强度受到两个空间之间距离的影响,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大。
同时,该模型还考虑了旅游参与者规模以及吸引力因素对旅游流动的影响。
二、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的构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的构建涉及到多个要素的考虑。
首先是旅游地之间的距离。
距离是影响旅游流动的重要因素,距离越近,旅游流动的概率越高。
此外,旅游流动的规模也是构建模型的要素之一。
一般来说,旅游者数量的增加会促进旅游流动的增加。
最后,旅游目的地本身的吸引力也是构建模型时需要考虑的一项要素。
吸引力因素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景、文化遗产、旅游设施等多种因素。
三、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的应用1. 旅游政策制定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旅游政策,根据不同旅游地之间的距离和吸引力因素,确定旅游发展重点地区,促进旅游流动的均衡发展。
模型可以提供决策者一个可视化的参考工具,帮助其进行决策时权衡各个因素。
2. 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可以帮助旅游企业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通过分析各个旅游地之间的距离和吸引力因素,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旅游目的地,设计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3. 旅游营销策略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还可以指导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通过分析各个旅游地之间的距离和吸引力因素,企业可以确定不同市场的定位和开发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引力模型是应用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它以牛顿经典力学的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这也是引力模型名字的来由。
引力模型已经被很多学者专家研究拓展,并且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如研究空间布局、旅游、贸易、城市分析、交通、市场营销、企业区位、考古、高校招生和生物迁徙等领域。
我认为不同领域的引力模型以及万有引力模型的本质内容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考虑的因素不同,导致模型的变量不同,不同领域的模型也就不一样。
我觉得引力模型是一个比较简单应并且有很大用处的模型,因为引力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基本形式保持不变,只要对万有引力公式中的质量G和半径r参数的定义做出适当的改变,就可以将引力模型应用到不同的问题。
比如在贸易领域中质量就是各自的经济规模(GDP,而半径就是两地的距离。
在市场分析领域中质量就是两地的人口数量,半径就是两地的距离。
所以这个模型能很方便的应用到很多问题上,其基本形式都以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
随着经济地理学家的关注,引力模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领域中。
下面我将比较详细的介绍引力模型在贸易领域中的应用。
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与其理论不同,不是先从各种贸易理论中推演出来,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即先有实证研究后是理论研究。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的是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n T i n b e r g e n(1962,他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这个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单向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
其简单的引力方程表达式为(Deardorff,1995。
引力方程表示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经济总量成正相关,而与两国经济中心的距离成负相关。
初中地理常见模型之地壳运动四大模型
地壳运动是地球地壳发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的总称。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模型。
本文将介绍地壳运动的四大常见模型。
1. 推力模型
推力模型是用来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模型。
它认为地球内部的岩石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发生流动,导致地壳的运动。
这种流动产生的推力使得地壳板块发生相互推挤、碰撞和分离等现象,形成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另一种解释地壳运动的模型。
根据引力模型,地球内部材料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地壳板块受到不同的引力作用而发生移动。
这种移动使得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堆积和下沉,形成山脉、沟谷和地震带等地理地貌。
3. 极移模型
极移模型是一种描述地壳运动的模型。
据此模型,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壳板块沿地球表面发生移动,形成了大陆和海洋的相互变化。
这种模型解释了地球上大陆裂谷、大洋中脊等地理现象。
4. 热对流模型
热对流模型是一种解释地壳运动的模型。
根据热对流模型,地球内部的热量分布不均导致岩石的密度差异,从而产生热对流。
这种热对流使得地壳板块相对运动,形成了板块边界和地理地貌的变化。
以上是初中地理常见模型之地壳运动四大模型的简要介绍。
通过了解这些模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过程,提升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引力模型的应用领域引力模型是应用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它以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这也是引力模型名字的由来。
目前这个模型理论相当成熟,应用领域也很广泛。
比如:空间布局、旅游、贸易、城市分析、交通、市场营销、企业区位、考古、高校招生和生物迁徙等领域。
下面我将从引力模型应用的不同领域来谈谈自己对引力模型的理解。
一、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引力模型最早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并且应用的相当广泛。
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贸易领域的是Jan Tinbergen(1962)。
以下是我看过的有关该领域的一些期刊论文。
1、戴明辉、沈文星写的“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与潜力研究:引力模型方法”,来源于资源科学2010(11)。
本文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具有林产品特色的要素禀赋、森林认证变量,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
运用1999年到2008年这10年间中国对28个木质林产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测算。
结果表明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和双方的经济规模成正相关,与距离因子成负相关,要素禀赋和双边贸易流量成正相关,而森林认证在双边贸易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2、刘岩写的“贸易流量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综述”,来源于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3)。
本文主要是进行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笔者主要通过梳理近30 年来引力模型的理论发展脉络,全面展示了该理论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扩展;由无贸易理论基础到与贸易国自身禀赋的融合;并提出今后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能进行扩展的方向。
比如:人均收入水平是否可以用于解释双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流量。
3、谢国娥、李亮写的“基于引力模型的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本文主要以1992~2008 年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各种因素。
其结果表明: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两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成正相关;与澳大利亚进口关税率成负相关;与两国的RCA的相关系数、SARS的相关系数、与WTO成员身份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stata引力模型Stata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地理空间中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程度的模型。
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引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交通流、人口迁移、贸易流等现象。
在Stata软件中,我们可以使用引力模型来定量分析这些现象,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引力模型基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将这个定律应用到地理空间中,我们可以将物体视为地理位置,相互作用力视为物体之间的交互程度。
在Stata中,进行引力模型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模型的形式。
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Gij = β0 + β1Mi + β2Mj + β3Dij + εij其中,Gij表示地点i和地点j之间的交互程度,Mi和Mj分别表示地点i和地点j的吸引力,Dij表示地点i和地点j之间的距离,β0、β1、β2、β3分别表示模型的参数,εij表示误差项。
在Stata中,可以使用reg命令来估计引力模型的参数。
具体操作如下:reg Gij Mi Mj Dij通过运行上述命令,Stata将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β0、β1、β2、β3的值,并给出相应的标准误、t统计量和显著性水平。
通过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判断各个变量是否对交互程度有显著影响,并且可以计算出交互程度与吸引力、距离之间的具体关系。
除了使用reg命令估计参数,Stata还提供了其他一些命令和函数来进行引力模型分析。
例如,可以使用predict命令来计算模型的预测值,并使用diagram命令来绘制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比较图。
此外,Stata还提供了一些可视化工具,如scatterplot命令和twoway命令,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引力模型的结果。
在使用Stata进行引力模型分析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模型的拟合度可以通过R-squared值来衡量,该值越接近1表示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其次,我们还需要检验模型的残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以确保模型的有效性。
引力模型地理距离
引力模型是一种理论模型,通常用于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该
模型基于牛顿引力定律,即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的定律。
该模型认为,距离较近的
物体之间的引力会比距离较远的物体之间的引力更强,因此,在地理研究中,距离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变量。
在引力模型中,地图上的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是指两个地点之间的大圆距离,也称为
地理距离。
这是一种使用球面三角学测量地球表面上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的方法。
这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地球不是平的,并且在不同的位置,同样的距离可能对应着不同
的时间和物理变化。
引力模型也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例如人口流动和商业活动。
在这些情况下,引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倾向于选择与他们目前所在地距离较近的目的地,并对这
些目的地的吸引力产生了多少影响。
因此,引力模型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人们选择去某个
地方,并预测未来可能的趋势。
引力模型的一个例子是距离衰减函数。
这是一个用于测量距离对目的地选择的影响的
函数。
这个函数通常假设随着距离的增加,吸引力会逐渐减弱。
这是基于两个假设,即人
们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的目的地,而且距离越远,通常越难到达目的地。
这个函数通常采
用幂函数的形式表示,减速与距离呈指数关系。
总之,引力模型是一个基于距离的模型,可以解释和预测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
关系。
通过使用地理距离的概念,引力模型可以在地球不平坦的世界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
模拟和解释。
地理引⼒模型应⽤及参数取舍问题地理引⼒模型应⽤及参数取舍问题陈英鹏201132020128⼀概念引⼒模型是由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经济学家为了了解和预测⼈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式,利⽤经典⼒学中⽜顿万有引⼒公式建⽴的⼀种理论假说。
最早将引⼒模型⽤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丁伯根(荷兰经济学家,创建了丁伯根原则,⾸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重⼩于⼩国,⽽建⽴了贸易引⼒模型)和Pōōnen,他们分别独⽴使⽤引⼒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
Linnemannn于1966年,在引⼒模型⾥加⼊了⼈⼝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有关,⼈⼝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
Berstrand(1989)则更进⼀步,⽤⼈均收⼊替代了⼈⼝数量指标。
引⼒模型应⽤⼴泛,它是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具。
在后续的引⼒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引⼒模型,⾸先写出⽜顿万有引⼒公式:在⽅程中,F 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引⼒,m i,m j是物体i与j各⾃的质量,d 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它可依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该公式表明,引⼒的⼤⼩与物体i与j各⾃的质量成正⽐,与距离的平⽅成反⽐。
在这⾥,我介绍丁伯根建⽴的贸易引⼒模型:(1)在⽅程中,X ij是 i城市向j 城市的总出⼝;Y i与Y j分别为i城市与j 城市的⽣产总值,D ij为i城市与j 城市之间的距离,K,e 为常数,a、b为参数。
该公式表明,i城市向j城市出⼝总量的⼤⼩或者i城市与j城市之间的贸易量的⼤⼩与i城市与j 城市的城市居民收⼊的总量成正⽐,与两城市之间的距离成反⽐。
⼆引⼒模型的变量取舍及引⼒模型的改进在扩展后的引⼒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类是添加虚拟变量,如共同语⾔、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引⼒模型的扩展以这⼀类为主;另⼀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