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一)
- 格式:docx
- 大小:17.52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新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逐渐深入,中药新药研究变得越来越热门。
中药新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基于中草药传统概念和临床实践的药物,其研发是通过新的科学和技术手段,以期获得有效的治疗或保健效果。
一、中药新药研究的现状近些年来,中药新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1. 临床研究不足中药新药研究的临床研究往往存在着不足,这对于新药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许多中药新药在实际应用中都需要经过多层次的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但是由于资源投入等原因,现实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2.新药研发周期长由于中药的特殊性质,中草药中含有的一些化学物质含量较少,因此其药理作用的机制较难理解和解释,这个问题造成中药新药的研究周期长度。
3.中药新药质量不稳定中药新药质量的不稳定性是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制约中药新药发展的主要瓶颈。
中药中含有的很多药物成分作用相互作用,加之提取过程等影响因素,很难保证每批中药新药的质量稳定,这对研究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都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二、中药新药研究的展望1.加强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究需要从基础研究下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
加强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和提取,研究不同中药的药理作用,建立更加科学的中药品质检验标准,有利于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2.加强国际合作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加强国际合作将推动中药新药的发展。
促进国际交流,利用共同研究的力量和经验,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中药新药的优良品质和安全性。
3.建立新型研发机制针对中药新药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一套新的研发机制,加强中药新药的品质控制和安全性评价。
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中药药品制度框架,推动中药新药的发展和推广。
三、结语中药新药的研究,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随着技术和认识的深入,相信中药新药将会迎来更加广阔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为人类的健康保健服务。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背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新型药物的问世为治疗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然而,一些药物遇到了一些难题,诸如药物吸收不良、不稳定、易使溶液变色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中药凝胶剂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
中药凝胶剂的概念中药凝胶剂是一种含有高浓度中药成分的凝胶剂,它可以降低中药口服时的剂量,增强药效,同时减轻不良反应。
中药凝胶剂的分类中药凝胶剂可分为水基凝胶剂、有机溶剂基凝胶剂和水/有机混合基凝胶剂三种。
水基凝胶剂水基凝胶剂的溶解度高,易于制备,制备成本较低,同时也易于肝脏代谢。
然而,其中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钙、镁、氟等,极易与中草药中的成分结合生成凝胶,导致药效下降或丧失。
有机溶剂基凝胶剂有机溶剂基凝胶剂的溶解度相对较低,但其结构比较稳定,成分组成也比较简单,导致制备过程所用的药材成分有所减少,但该种凝胶剂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水/有机混合基凝胶剂水/有机混合基凝胶剂综合了以上两种凝胶剂的优点,并且其溶解度和稳定性都有所提高,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
中药凝胶剂的优点1.中药凝胶剂可以大大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患者口服的剂量,同时减少药品出现的不良反应。
2.中药凝胶剂的制备成本较低。
3.中药凝胶剂的应用范围较广,其含有的中草药成分可以针对不同的症状进行治疗。
中药凝胶剂的发展趋势中药凝胶剂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预计下一步的研究会朝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完善中药凝胶剂的结构和性质,提高凝胶剂的制备过程,降低制备成本。
2.探索凝胶剂中草药成分之间的互补作用,进一步提高凝胶剂的药效。
3.研究中药凝胶剂的适应症,提高其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效果。
结论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剂型,其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应用广、制备成本低等优点。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中药凝胶剂的药效和适应症,向着更加便于患者接受和舒适的方向发展。
试论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第2页-论文4质量控制研究中药凝胶剂的质量控制项目主要有性状、鉴别、pH值、含量测量、刺激性、稳定性及微生物限度检查等.目前多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而稳定性检查则主要包括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
罗毅等[14]以卡波姆940为凝胶基质制备柏竹凝胶,建立了质量标准。
不但对柏竹凝胶的性状、鉴别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考察。
分别将柏竹凝胶进行了离心,在55℃和-4℃进行耐热耐寒实验,结果未出现分层、沉淀、变色等现象,并将柏竹凝胶室温保存6个月,其质量无变化,表明其所制备的柏竹凝胶稳定。
王芊等制备了丹参酮凝胶,并对其质量进行了全面考察,应用HPLC建立了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观察等考察了凝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丹参酮凝胶稳定。
孙栋梁等[15]通过薄层色谱法对盆炎净凝胶剂处方中赤芍、丹参、延胡索进行了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盆炎净凝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建立盆炎净凝胶剂的质量标准.5展望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制剂,同时具有使用方便、舒适、生物相容性好等多种优点,适用于皮肤及黏膜给药,不仅可避免首过效应对口服给药的影响,还可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符合中医的“内病外治”的理念.中药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可容纳中药复方的极细药粉、提取物等,便于推广应用,可作为改进中药传统外用制剂的一种选择。
但目前由于中药凝胶剂基础研究薄弱,尚存在较多问题,如中药凝胶可选用的基质材料少,尚满足不了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另外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成分复杂、含量低,且相互干扰,不便于分析检测。
这些都要求加强中药的基础研究,尽可能明确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提高制剂的质量,使中药凝胶剂发挥更大的防病治病作用.[][1]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一部[S].XX:化学出版社,2005:2。
林吉,高卫东,叶其馨。
单位代码 09学号分类号密级毕业论文凝胶剂的研究现状院(系)名称医学院专业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凝胶剂的研究现状摘要近年来随着药物新剂型发展,凝胶剂已成为制剂的研究热点。
凝胶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药物新剂型,国外的研究较早、发展较快。
国内发展从医院制剂起步,现已有多种凝胶剂获国家批文,展现出凝胶剂更多的优势效用。
凝胶剂较常采用的给药途径是经皮给药、经口给药、眼部给药、鼻腔给药、阴道给药和直肠给药,不同的给药途径均能收到药物浓度高、作用时间持续的满意效果。
凝胶剂具有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质地均匀、易于涂展和洗除、可制作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因而凝胶剂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凝胶剂,基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目录1.2两相凝胶剂 (1)2 凝胶剂发展概况 (2)2.1国外凝胶剂的发展概况 (2)2.2国内凝胶剂发展概况 (2)3凝胶剂基质的选用 (3)3.1卡波姆 (3)3.2聚乙烯醇 (4)3.3聚乙烯毗咯烷酮(PVP) (4)3.4海藻酸钠 (4)3.5纤维素衍生物 (5)3.6皂土 (5)4凝胶剂的制备 (6)5凝胶剂的质量要求 (7)6凝胶剂的给药方式 (8)6.1经皮给药 (8)6.2口服给药 (8)6.3鼻腔给药 (8)6.4阴道给药 (9)6.5直肠给药 (9)7凝胶剂的药效评价 (10)8药用凝胶剂的释药机制 (11)9凝胶剂研究的现存问题 (12)10 展望 (13)致谢 (14)凝胶剂的研究现状1绪论凝胶剂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混悬或乳剂型的乳胶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
根据基质的形态分别称胶浆剂、混悬型凝胶剂、乳胶漆。
凝胶剂按分散系统分为单相凝胶剂和两相凝胶剂。
单相凝胶剂系药物以分子分散于凝胶基质中形成的凝胶。
外用凝胶剂一般均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单相凝胶,单相凝胶分为水性凝胶与油性凝胶。
水性凝胶基质有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和海藻酸盐、西黄耆胶、明胶、淀粉等加水、甘油或丙二醇构成。
中药凝胶剂在黏膜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于修沣;管庆霞;赵曙宇;张利那;王荣;张晴晴;宫荷新;王艳宏
【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
【年(卷),期】2022(37)4
【摘要】目的对近年来中药凝胶剂在黏膜给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
方法查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的中药(椿皮、苦参、牡丹皮、乳香、冰片、白芷、蛇床子、花椒和土木香等)凝胶剂和国内外关于中药黏膜凝胶剂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结果中药凝胶剂是以中药为原料的新型外用制剂。
经黏膜给药后,因其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使药物在眼、鼻、阴道和直肠等黏膜部位的作用时间延长,同时避免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结论中药凝胶剂在黏膜给药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页数】6页(P188-193)
【作者】于修沣;管庆霞;赵曙宇;张利那;王荣;张晴晴;宫荷新;王艳宏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
【相关文献】
1.智能化凝胶控释黏膜给药系统应用研究进展(1)
2.微乳黏膜给药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3.肛肠黏膜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应急卫勤保障中的应用
4.肛肠黏膜新
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应急卫勤保障中的应用5.原位凝胶给药系统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药用凝胶剂的研究概况
常美月;李敬文;张欣;尚坤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6(014)024
【摘要】药用凝胶剂是一种以适宜辅料为基质,与药物或与药物的提取物相混合制成的均匀的的溶液、混悬液、乳状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凝胶剂是一种新剂型,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药物以及化妆品行业.本文对近年来中药药用凝胶剂的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对药用凝胶剂的特点、给药途径、基质、辅料、制备新技术进行概括,为药用凝胶剂的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总页数】3页(P150-152)
【作者】常美月;李敬文;张欣;尚坤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长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现代中药凝胶剂的发展概况 [J], 齐潇潇;林华庆
2.现代中药制剂开发中药用新辅料的应用概况 [J], 林华庆;肖树雄
3.中药凝胶剂的研究概况 [J], 孟祥云
4.中药山蜡梅的药用价值研究概况 [J], 许可为
5.中药非传统药用部位的研究概况 [J], 邓家刚;侯小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物制剂中凝胶剂型的研究与改进在药物制剂领域,凝胶剂型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药形式。
它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可控释药速度、降低药物毒性、改善生物可利用度等。
然而,目前凝胶剂型的研究与改进仍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凝胶剂型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路。
一、凝胶剂型的定义与分类凝胶是一种具有固体形态的物质,但它在接触到溶剂时可以形成可流动的半固态状态。
凝胶剂型是在药物制剂中,通过凝胶来悬浮或固定药物,从而实现给药的目的。
根据凝胶的来源和形态,凝胶剂型可以分为天然凝胶和人工合成凝胶两种。
天然凝胶主要来源于生物体内的物质,如明胶、海藻酸钠等。
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在稳定性和控释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人工合成凝胶则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交联产生。
例如,聚乙二醇-聚丙烯酸块状共聚物凝胶具有良好的可控释药特性,并可根据需要调整凝胶的性质。
二、凝胶剂型的研究现状目前,凝胶剂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选择:凝胶的性质直接影响凝胶剂型的药物释放性能。
因此,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凝胶剂型研究的重要一环。
一些研究表明,纳米材料的引入可以改善凝胶的性能,例如降低凝胶的渗透性、提高药物负荷量等。
2. 凝胶制备方法:凝胶制备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热交联、冷冻干燥、自组装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会对凝胶的性质产生影响。
因此,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预期的凝胶剂型。
3. 药物释放机制:凝胶剂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药物的释放机制。
了解药物在凝胶中的扩散、溶解、离解等过程,有助于优化凝胶剂型的设计。
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如光谱分析、表面分析等,可以用来研究药物在凝胶中的行为。
三、凝胶剂型的改进思路为了改进凝胶剂型的性能,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思路:1. 探索新材料:通过引入新材料,如纳米材料、天然材料等,可以改善凝胶的稳定性、可控释药性能等。
2. 优化制备方法:通过改进凝胶的制备方法,可以控制凝胶的孔隙结构、粒径分布等。
例如,采用微乳液法制备凝胶,可以得到更加均匀的微观结构。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一)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
本文从中药凝胶剂基质的选择、释药机制研究、渗透促进剂的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阐述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近况,并对中药凝胶剂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药凝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局部止血等。
目前,中药凝胶剂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医院制剂中广为应用。
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职称论文:1基质材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材料根据其性能不同,可分为水性凝胶基质与油性凝胶基质。
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一般为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
必要时可加入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
不同的基质材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应用不同,因此,需结合药物特性和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
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应用较多,主要代表为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
经皮吸收促进剂能加速药物穿过皮肤。
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有机酸、脂肪醇类、表面活性剂、氮酮、醇类化合物、角质层保湿剂、精油等。
方世平等13]以离体小鼠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装置,对不同浓度的薄荷脑和氮酮对姜赤凝胶剂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薄荷脑和氮酮均有促进
姜赤凝胶剂中芍药苷透皮的作用,其促渗透作用强弱顺序为:10%薄荷脑>7%薄荷脑>13%薄荷脑>4%薄荷脑>1%薄荷脑,9%氮酮>7%氮酮>5%氮酮>3%氮酮>1%氮酮。
薄荷脑浓度在1%~10%之间时,对芍药苷的促渗透作用与薄荷脑浓度呈正相关,但薄荷脑浓度超过10%后其促渗作用反而下降。
陈秋红等9]以离体昆明小鼠皮为屏障,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对加入了不同透皮促进剂的秋水仙碱凝胶的体外透皮速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透皮促进剂促进秋水仙碱体外透皮的强弱顺序为:丙二醇>冰片>氮酮>薄荷油,并且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释药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