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_背景的现实化
- 格式:pdf
- 大小:203.94 KB
- 文档页数:8
图形创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成为了各种媒体和平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形创意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设计师所要表达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图形创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图形创意是指将创意和图形设计相结合的一种设计手法。
它通过运用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设计师的创意和思想,从而让观众在视觉上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图形创意的首要作用是传递信息。
设计师通过运用简洁明了的图形和文字,将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信息传递给观众。
观众通过观察图形和文字的组合,能够快速地理解设计师所要表达的含义。
图形创意的另一个作用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观众对所要传递的信息产生兴趣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图形创意通过运用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手法来创造独特的图形和文字,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他们对设计师所要表达的主题产生兴趣。
图形创意还可以用来增强品牌形象。
一个好的图形创意能够让观众对品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品牌建立市场地位和增加竞争力。
设计师可以通过分析品牌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运用图形创意来表现品牌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增强品牌形象。
海报是一种常见的视觉传达设计形式。
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图形创意来表现海报的主题和核心信息。
例如,在电影海报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图像和色彩来表现电影的主题和氛围,同时使用简洁有力的文字来介绍电影的基本信息。
而在公益海报中,设计师则可以使用具有象征性的图形和文字来表达公益主题,如环保、反暴力等。
标志是一种具有代表性和辨识度的设计形式。
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图形创意来创造独特的标志,从而让人们对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苹果公司的标志是一个简单的苹果形状,这个标志不仅简洁明了,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辨识度,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个品牌。
包装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产品的特点和品质。
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图形创意来表现包装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电影、游戏等领域,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技术、应用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技术发展1.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当时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在计算机上进行图形图像的处理和显示。
当时主要的图形图像处理任务是在屏幕上显示基本的图形和文字,并进行简单的编辑和调整。
但是由于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都非常有限,所以这种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和低效。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几何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大量探索和研究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2.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阶段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图形图像处理阶段、数字图像处理阶段和深度学习图像处理阶段。
传统图形图像处理阶段主要是以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学为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来实现图形图像的处理和显示。
但是传统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存在计算复杂度高、处理速度慢、稳定性低等问题。
数字图像处理阶段主要是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主,这种处理方式在计算速度、稳定性、效果等方面都有极大提升。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图像去噪、图像锐化、图像分割、图像融合等方面。
深度学习图像处理阶段是目前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较为热门的领域。
深度学习技术基于神经网络,通过学习大量数据来实现图形图像的高质量自动生成和识别。
二、应用现状随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方面也在不断拓展。
1.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170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图形艺术设计要求日益提高,而计算机技术则为图形图形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
但在这一设计中,很多设计者过于强调计算机设计技术,而忽略了图形图像,因此,在虚拟现实环境下,探讨计算机图形图像与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概念阐述1.1 内涵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指在计算机图形图像与视觉传达设计中,技术人员应用不同设计技术,营造形象的人工设计模拟环境。
在此虚拟设计环境下,设计人员可对自然环境中人的各种感知行为进行模拟。
所以,从其本质上来讲,此技术是现代人机交互技术的一种形式,通过合理优化设计环境与工具,有效提高设计人员体验度。
同时,计算机图形图像与视觉传达设计体现出的视觉表现与冲击力也不断增强。
此技术与图形图像及视觉传达设计紧密相连,可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
1.2 设计手法与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必须要正确认识电脑与设计间的联系。
对于设计工作者而言,计算机是属于一种重要设计工具,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并将其分享给社会公众。
同时,信息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与计算机图像图形设计密不可分,尤其是广告及电影等领域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图像图像设计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
2 具体应用分析2.1 文字图像设计文字设计,是图形图像设计中的基本设计应用之一,利用相关处理技术促使文字具有虚实相间的效果。
例如在Photoshop设计软件中,利用背景工具与阴影效果,在图形处理对话框中选择相应的处理工具处理图形字体大小与轮廓,实现预期设计效果。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文字是设计作品的主要元素,为受众传递明确、清晰的信息,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2.2 影像图形与广告创意设计在实际生活中,影像图案及广告创意等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图形处理与视觉传达技术密不可分。
在实际设计处理中,一般设计人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处理图形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产生更好的创意设计效果。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句法研究作者:李萍仇伟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经由语言学家Talmy的引入,后常被运用到语言组织结构中,成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理论之一。
文章借由实例着重解读了其在简单句和复合句中的运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简单句;复合句一、引言早期国内外语言学家从不同维度对句法的定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但是,传统的研究仅限于语言本体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认知心理因素对语言的音形义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本文将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重点阐释其在简单句与复合句中的合理运用,体现该理论在句法研究中的强大解释力。
“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这一对术语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1915)在探讨“脸与花瓶幻觉图”(Face-vase illusion)现象时提出。
Koffka(1935)等完形心理学家将该现象运用到知觉组织研究中,后由Talmy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他认为“图形”是一个移动或者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背景”是为突出图形的一个参照体。
Langacker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射体”和“界标”的概念。
Ungerer和 Schmid更是认为简单句中的主语对应图形,而宾语对应背景。
学者们一致认为图形是突出的部分,而背景只是衬托部分。
二、“图形—背景”理论与简单句在简单句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常表现为各种方位关系,例如“上下”“旁边”等。
如:(1)The bike is near the river.译文:自行车在小河附近。
(2)The river is near the bike.译文:小河在自行车附近。
传统语法认为它们的结构一致,表达意思相近,因此是对等句。
但是,在“图形—背景”理论的诠释范围内,因为(1)和(2)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因而凸显的图形也不一样。
参照Talmy等对图形和背景所持有的见解,可以得知,在(1)中,主语“自行车”是较小的物体,因凸显程度高即为图形,宾语“小河”作为确定自行车位置的参照物,即背景。
图形学中的三维模型渲染技术数字化时代,三维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如果想要在虚拟空间中重建一个真实的物体或场景,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来进行处理,但是三维建模之后的模型却仍然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而如何让其更真实地呈现在视觉上,进而产生跨足现实和虚拟的奇妙体验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图形学(Graphics)很深的领域,而三维模型渲染技术便是图形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以三维模型渲染技术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渲染的背景、分类、算法和优化等方面。
一、背景三维图形渲染正是计算机图形领域中的最富挑战性和热门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虚拟现实、游戏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渲染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将3D场景中的物体用2D的方式展现出来。
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计算机的运算性能、图形硬件和图形算法都得到了很大进展,开发者们得以采用飞快的现代计算机处理更为复杂的3D场景,开发更具交互性和感染力的游戏和虚拟现实应用。
大量的研究工作也被投入到了三维渲染领域,许多优秀的三维渲染算法和引擎被开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等等领域。
二、分类三维模型渲染技术的基本分类主要包括离线渲染和实时渲染两类。
- 离线渲染方法为了得到更为逼真的图像,通常使用离线渲染方法,目的是真正摆脱实时硬件的限制,采用计算密集型的算法,在数据采集完成之后,利用计算机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最优化的渲染工作。
三维场景需要先行建模,并将其储存到计算机内部。
随后需要进一步定义光线位置和各种照明条件等环境参数,才能在渲染引擎死缓存入正确的渲染流程。
- 实时渲染方法区别于离线渲染相对不需要高性能的实时渲染,是通过一些特别的技巧和算法,在几乎没有延迟的时间里,渲染出更有趣的3D 场景和物体。
通常情况下运用实时渲染技术的核心设备是电脑或在手机、智能电视等便携式设备。
实时渲染技术能够实现复杂的纹理效果、计算照明、使用真正的物理模拟和支持挤出模型。
同时,基于着色器编程的编码必须能够利用现有的图形外部引用库。
中国融入环境问题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现实背景解析1. 环境问题贯穿国际社会发展进程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呼声不断高涨,各国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环保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贯穿了国际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
2. 中国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发展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出现了严重的状况。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问题让人们忧心忡忡。
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民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此,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大量措施改善环境状况,比如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工业污染物排放限制措施。
同时,中国也在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保产业投资等多项措施,积极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3. 环境问题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现实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环境问题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形成了对全球环境的威胁。
同时,在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跨国企业进行投资和业务拓展时的重要因素。
如今,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范畴,成为一个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合作解决。
中国融入环境问题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现实背景不仅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一种表现。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愿意为世界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与各国一道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
4. 结语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环境问题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现实背景,不仅要求我们在国内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更要求我们积极融入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为全球环保贡献中国力量。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春江花月夜》的认知解读作者:周以恒曾贤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6期摘要:写景诗的创作过程与认知语言学有心理认知过程的契合,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可以从认知学角度透过写景诗的语义表面,探求其间的艺术之美。
本文通过对写景诗的认知基础和语篇特点的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以《春江花月夜》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剖析。
关键词:写景诗;图形;背景;认知语言学;《春江花月夜》[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2一、引言认知诗学作为于二十世纪末兴起的新兴学科,既为具体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提供了新的方法,也对人文社会学科产生深厚影响。
“认知诗学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
”认知诗学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试图把这些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研究,以找到能把文学研究与心智研究接通的方法,从而为文体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显示出较强的活力和生机。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的重要理论,关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认知机制和心智活动,强调图形和背景是文学文本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图形是人们认知中较为突出的部分,拥有完整的结构并且易获知觉者注意。
相反,背景在认知中凸显程度较低,可视为圖形的环境或在认知上的参照点。
图形比背景更为突出,更易辨认和记忆。
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认知习惯符合图形—背景理论的特点,把该理论引入了语言研究领域。
中国古典传统诗歌,尤其是写景诗具备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进行分析的语篇特点。
本文以中国唐朝张若虚的一首著名写景诗《春江花月夜》作为语篇分析的材料,以验证图形—背景理论对文学文本强大的阐释力和解读汉语诗歌的可行性,从而进一步拓宽该理论的适用范围。
二、图形-背景理论框架图形—背景理论是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德加·鲁宾首先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摘要:作为认知诗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图形-背景理论以凸显原则为基础。
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被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本研究尝试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与认知语境知识探究《天净沙·秋思》,期望在更好的理解和品位该作品或同类作品探寻出新的认知理据的同时为认知诗学的实践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语境,《天净沙·秋思》A Research on Autum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Poetics Abstract: As one of the basic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ominen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principle of 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is regarded as a basic cognitive principle by which language organizes its concepts. The present research tentatively applies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and the knowledge of Cognitive Context to the cognitive research of Autumn Thoughts, with the hope of seeking for new cognitive evidences fo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is work as well as works of the same kind and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practical research of Cognitive Poetics.Key Words: Figure-Ground Theory, Cognitive Context, Autumn Thoughts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受到众多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1902018年23期总第411期ENGLISH ON CAMPUS图形-背景理论下蒙古语动物象征词语的认知分析文/青梅【摘要】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对动物具有特殊的情感,通常借用动物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从而产生了大量与动物有关的象征词语。
动物象征词语的产生和演变与人们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结合图形-背景理论,对蒙古语动物象征词语进行研究。
其目的在于试图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在蒙古语动物象征词语中的辨认以及蒙古语动物象征词语这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蒙古语;动物类象征词语;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作者简介】青梅(1992- ),女,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形态,因此语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的语言能反映这些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本民族的语言词汇上。
词汇和文化的联系是最为直观、密切。
象征词语就是语言词汇中一种特殊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词语的一部分,它被赋予了很多的文化内涵,所以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特征。
象征词语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形态、习性、特征来表示一种抽象的意义,或者说,象征词语以客观事物的某种特点来象征人的主观心理。
动物象征词语作为象征词语的一种,在象征词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对动物有着特殊的情感,因为它们的生存和发展与动物息息相关。
蒙古语动物象征词语寄托了蒙古民族的各种情感,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通过动物象征词语我们能够了解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
到目前为止,虽然从未系统地进行过蒙古语动物象征词语的研究工作,但在一些相关研究当中涉及到了某些动物的象征意义。
图形-背景理论视域下英语分裂句生成研究李丽杰;栗霞【摘要】分裂句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语法内容,包括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两种句型.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的句法及语义特征进行阐释,通过探讨人们在英语表达过程中注意的焦点,揭示两种分裂句生成的认知理据.研究表明,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的生成遵循认知突显原则,英语表达方式也会随认知主体视角和关注点的变化而变化.【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3)005【总页数】4页(P53-55,61)【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It-分裂句;Wh-分裂句;句法特征;语义特征【作者】李丽杰;栗霞【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英语中的分裂句是表达强调的手段之一,两种代表句型分别是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
It-分裂句可以用来强调英语句型中的主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和状语,Wh-分裂句则用于强调句中的行为,但两种句型的共同目的是使强调的内容突显,进而实现表达需要。
有关这两种分裂句,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上,很少从认知视角出发。
而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视角研究语言,并指出语言是认知对世界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1]。
所以,该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生成的认知理据进行分析与研究。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于1915年通过著名的“人脸/花瓶图(the Face/Vase Illusion)”首次提出,见图1。
后来,格式塔心理学家运用此理论对知觉进行研究,指出主体的知觉认识常包含图形和背景两部分信息:图形看上去有高度结构,故更容易被知觉者所注意,而背景与图形是相对且细节模糊的,不易被知觉者注意。
论《还乡》中的场景描写白延平【摘要】角色-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以突显原则为基础.后由认知语言学家用来分析文学作品.大量的场景描写是哈代《还乡》中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论文从背景-图形的视角对《还乡》中的一些场景描写进行分析,为读者对作品的意境、氛围的理解和感知提供新的视角.【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5)004【总页数】3页(P28-30)【关键词】角色-背景;场景描写;认知分析【作者】白延平【作者单位】安顺学院外语系,贵州安顺5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61915年丹麦心理学家鲁宾首先提出的角色-背景理论[1]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国内诸多语言学者拓宽了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把这一理论运用于对文学作品的研究。
比如王雪孺《“雪夜林边驻脚”的认知文体分析》[2];梁丽、陈蕊《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3];缪海涛《图形-背景理论对山水田园诗的认知解读-以“观沧海”为中心》[4];孟宏党《诗歌语言的认知解读》[5];刘欣圆《从图形/背景理论看“荷塘月色”英译文从属结构的构建》[6]等,可见角色—背景理论多应用于现代诗歌散文、古典诗词等方面的分析,而较少用于叙述类的文学作品中的环境人物的分析则相对较少。
《还乡》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是哈代创作风格由喜剧转向悲剧的一个标志,也是他创作的第一部重要的悲剧性的小说。
小说主要描写了发生于爱敦荒原上的一个因环境和性格冲突而造成的悲剧故事。
大量的景象环境描写是哈代这部小说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
一、角色-背景理论与文学作品分析1、角色-背景理论的认知原则角色-背景理论是被心理学家首先提出,认为角色和背景是无法同时被感知的,后来又被完形心理学家借之用于对知觉的研究。
他们认为人们更倾向于注意角色部分,而忽略与角色相比较模糊的背景部分,也就是说,人的知觉常不自觉地分为两部分:角色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