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空间介词意义研究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英语空间理论;意义1. 引言空间介词的意义反映的是一种图形-背景关系,因此,介词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可以通过图形-背景原则来给予解释和说明的。
换言之,图形-背景理论可以用于在英语句子中理解和学习空间介词。
因为一般而言,每个英语句子是一幅图画,包含有一个图形和背景。
同时,当该英语句子中有英语介词时,图形与背景之间的位置关系便可以用来解释介词的意义即位置表征,这一点在空间介词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2. 理论背景2.1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figure-ground)是认知语言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图形(figure)指某一客观对象在被人感知时得到突显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ground)指某一客观对象在被人感知时对图形起衬托作用的部分,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
图形的确定,完形心理学家认为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nganz),即通常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物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
图形-背景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语言与认知是不可分的,语言的应用不是完全由语法规则制约的,而与人类的认知方式有关(赵艳芳,2001)。
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仅能用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而且还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学领域。
2.2射体-界标理论图形传达的意义为:含有介词的句子所展示的内容是一个过程,体现了其动態发展变化的特性,并隐含了这个动态过程历经了不同的、暂时性的阶段,在这些不同的变化阶段里,图形追寻的是一个路径(path),就像子弹或导弹走过的路径一样,因此,图形也可被称作为“射体(trajector)”,它刻画出了射体沿着路径从背景的一端移向或超越另一端的图像,因此,背景也可以被称为“界标(landmark)”。
3. 英语介词的来源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不断地与外部世界互动的产物,其一切语义都起源于人类自身的体验,人类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立体的空间概念,如up-down,before-after,in-out 等,这些朴素的空间概念被不断感知、强化、抽象,形成更为抽象的意象图式(杨唐峰,2009),当语言产生时,表达这些空间概念的词汇就构成了介词词类,因此,从根本上讲,介词来源于人类对自身、自身所处的空间、空间内事物的位置关系的认识,如“很多次地体验一物高于一物的情景,我们就获得了某种over关系的认知模式或图式,并能够将这种空间关系运用于其他的情景。
T al m y图形背景理论概述高娟李安华(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
后$目r.Tam l y等认知语言学家引入语言研究.用于解释一些语法和语言现象,对我们的研究有极大的启迪。
本文简单介f f dTal m y对于图形背景理论的阐释。
关键词:图形背景认知原则1.图形背景理论的起源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图形一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对于图形一背景的研究。
最早是在约一世纪前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 ubi n)率先提出来的,也就是所谓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区分。
之后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f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网形一背景分离的观点,也就是视觉和听觉输人是如何根据突显原则来组织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冈形和背景两部分。
图形是看上去有完整结构的,首先引起被知觉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或完形心理学家的研究而言,格式塔(G est al t)可以是指任何分离的整体,其具有两种含义:(1)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f21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
2.T a l m y对图形背景理论的阐释2.1图形背景理论的定义最先将网形一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的是Tal m y。
他认为网形一背景分离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他给图形下的定义是:图形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中可移动的物体,其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视为变量.其特殊值是相对值。
他给背景下的定义是:背景是一个相对于一个参照框架的静止的参照物,图形的路径、位置或方向是相对于背景静止的。
图形和背景反映说话人怎样的主观意愿“图形—背景”理论,又称知觉选择论,它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于19XX年提出的一种人类心理感知理论。
他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中,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人不可能在瞬间便将一切网罗,而是有意识地选择了某一部分意愿感知的对象,或者无意间被某种事物吸引,在心、脑中对它产生了更为鲜明、清晰的知觉映像,其余的部分只作我们知觉的背景内容,有个模糊的映像。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类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到感知者本人主观因素(兴趣、态度、爱好、情绪、知识经验、观察能力等)的影响,又与外界知觉对象(具有刺激人类感知的事物)的特点密不可分,当然,当我们的感觉器官被众多客观事物刺激时,我们并不可能同时对所有信息进行反映,而是同样会挑选某些所需信息进行反馈。
综上所述,人类总是选择感知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
例如,我们在街上遇到了熟识的朋友,在交谈过程中,我们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商店促销广告的声音、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旁人说笑的声音等。
然而,在这种干扰不绝的情况下,朋友的说话声永远是我们所感知的对象,它最为清晰,也最能吸引和刺激我们的听觉器官。
那么,朋友的话语便被当做“图形”得到感知,而其他噪音则被当做“背景”,只是得到模糊的反映。
由此可见,“图形”具有光线强、声音响、轮廓分明的特点,而“背景”却恰恰相反。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导言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首先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Talmy(1978,2000)率先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图形背景的语言学定义,并用于解释空间方位介词(Langacker, 1987)和英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本文在简述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语言层面的解释力的基础上,讨论了语境的辨证动态观,尝试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中图形、背景和后景与语境分类中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辨证对应。
在此基础上得出句法结构(尤其是句子主语的选择)和语境焦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等认知因素。
一、图形-背景的基本观点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众所周知,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
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prominent principle)。
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这里的“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
例如,当我们看到桌上有本书这样的情景时,“书”通常会被认为是图形,“桌子”是背景,我们可能会说The book is on the desk.或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而不是相反。
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即“简洁”),即通常是将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或容易移动的物体视作图形。
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
语言类型学研究表明,S-V-O结构人类最优化的语序结构,最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
从图形一背景理论看广告语中的谐音现象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对日常生活中的广告语中的谐音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广告语中的谐音部分即图形部分突显了产品的名称,或者是产品的功能,往往是吸引消费者的原因;而习语即背景部分则起到好上加好或者化不好为好的作用,能够树立或提高产品的形象。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广告;谐音一、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图形—背景论源于心理学,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自1915年丹麦心理学家Rubin提出这一概念之后”(Ungere; F. & Schmid 2001),“格式塔心理学家借鉴这一概念并将它用于对知觉和视觉的研究。
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即为突出图形起衬托作用的部分。
作为图形的事物往往‘轮廓清晰、结构紧凑、面积小、稳固、对称’”(RONG Chen 2003:47),而背景却模糊不清,没有固定的结构。
因此,相比较背景,图形更容易被感知、识别和理解。
在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中,有人可能看到是以白色为背景、突显花瓶,而有的人看到的却是两张人脸。
不论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哪一种情况,不可否认的是没有人可以同时看见花瓶和脸,且永远不可能同时看到。
这其中的缘由在于人的视觉可以把图形、背景分开。
匡芳涛、文旭(2003)则从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两方面阐述了图形和背景的特点:图形没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确定;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作为参照点来描述,确定图形的未知特征,而空间大小、时间长短、动态性、可及性、依赖性、突显性、关联性及预料性则是图形和背景的联想特征。
二、谐音广告语的特点广告,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的意思。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广告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秦秀白(2002)指出广告语应满足以下要求:推销,记忆,注意和可读性。
广告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它试图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另一方面,却不能在语言上太直白以至于招来消费者反感。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图形-背景理论下约翰•邓恩诗歌的陌生化现象彭丹 华北理工大学白丽敏 华北理工大学李京函 华北理工大学课题项目:本研究受到华北理工大学研究课题《认知诗学中图形-背景理论下的约翰•邓恩诗歌意象研究》编号:S201606的资助。
摘 要: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该理论创立以来,诸多学者便致力于研究文学文本中存在的陌生化元素。
其中,用诗化语言写就的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受到了广泛关注。
约翰·邓恩作为玄学派诗歌的开山人物,以其独特的诗风,怪异奇喻和巧智,哲学的推理与思辨,以及丰富的意象享誉诗坛。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玄学派;气喻[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51-01引言:约翰·邓恩是公认的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领军人物。
然而他的诗歌在18到19世纪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20世纪,伴随着现代派诗人T·S·艾略特的推崇,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其作品的独特魅力。
约翰邓恩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风格魅力,古怪的创意,严密的逻辑推理,以一种陌生化的方式提升我们对熟悉事物的感知。
1.图形-背景理论和丹麦认知语言学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鼻祖与集大成者,玄学派诗歌以玄妙著称。
邓恩的作品是诗人坎坷命运的映像。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经由语言学家Talmy 的引入,首次被使用是来自这场运动的敌对方,所以严格说来,这个词语传达的意思是被他们自己明确反对的。
2.约翰邓恩中诗歌的陌生化元素―声音和韵律模式下面将从约翰邓恩的一首诗歌中具体分析声音和韵律模式: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IAs vir/tuous men/ pass mildly /away,And whi/sper to their /souls,/ to go,Whilst some /of their /sad friends /do say,The breath /goes now,/ and some /say,no:IISo let /us melt,/ and make /no noise, 5No tear-floods,/ nor sigh-tem/pests move,T’were pro/fana/tion of /our /joys,To tell/ the laity /our/ love.从这首诗中,不同形式的声音模式显而易见,事实上,这首诗几乎包括了作者其他诗歌的所有声音模式。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言中的空间结构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被看作语言学研究的新工具。
作为一种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认知原则,其不仅出现在空间组织中,也出现在语言组织概念内容中。
本文主要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关系在语言空间结构中的体现。
一、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图形-背景理论是约一个世纪前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首先提出来的。
后来,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并用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他们提出了图形-背景分离这一观点,也即是视觉和听觉输入是如何根据突显原则来组织进行深入研究。
当我们在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便是突显原则(张妍妍,2011)。
心理学家们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
图形的知觉场具有高度的结构,是人们所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这部分知觉场细节模糊、未分化。
人们观看某一个物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而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便是感知到图形和背景的存在,这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而这里提到的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
(Langacker,1993)根据“普雷格朗茨原则”,通常是把具有完形特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
这说明图形和背景不能同时被感知和理解为同一个物体。
而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便证明了图画中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
人们不可能同时识别脸和花瓶,总有一个先后秩序,要么先把花瓶作为图形,要么先把脸作为图形,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这样的例子。
不过,在具体情况下图形和背景是不允许相互转换的,所以,大多数视觉情景中的图形和背景是相分离的。
二、图形-背景理论及其语言表征从语言学角度看,研究图形-背景的选择及其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结构中是如何表征的,不仅是有趣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运用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揭示诗歌堂奥作者:王元华来源:《中学语文·上旬》2021年第12期摘要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要求基于意象“图形—背景”图式建构语言意义,以“图形”意义为主,以“背景”意义为辅。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解读诗歌奥妙,别开生面,深入浅出,豁然开朗,能够把语文学习和自身感知及基本认知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大智慧。
本文运用“图形—背景”理论破解古诗解读的三种困局。
第一种情形,聚焦“图形”意义,弱化甚至忽视“背景”意义;第二种情形,以“图形”意义同化“背景”意义,将“背景”意义消解在“图形”意义之中;第三种情形,“图形”意义和“背景”意义形成衬托,以“背景”意义突显“图形”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古诗解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是心理现象和认知结构,是主观建构的,并不像照镜子那样,客观反映外在世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性内容。
因而,语言意义的建构是经验性的,而且与语言使用者的身体体验密切相关,是语言使用者身心“经验”得到的意象经过类型化处理以后形成的认知结果。
比如:由自身的身体结构“头——腰——脚”,认知到“山头——山腰——山脚”;看到阳光普照的一条大道、一方天空,从而领悟到“灿烂前程”。
认知语言学把这种在语言意义建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方式叫做“意象图式”。
在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的意象图式中,两种相对的意象“图形”和“背景”始终在引导着语言意义的建构。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兰厄克(ngacker)说,“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
”[1]简单说来,一张美人照中的“美人”是“图形”,“美人”后面的“风景”是“背景”。
我们去欣赏一张美人照,聚焦的是照片中的美人,而不是人背后的风景,只可能在把美人品评得足够充分之后,再去欣赏欣赏美人背后的风景,使得美人的形象在风景的衬托下更加有意义。
试述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1)图底关系图底关系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组织原则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图形与背景构成关系的一些规律。
埃维加·鲁宾E.Rubin)发现,一个视知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图形和背景,图形通常成为注意的中心,看起来被一个轮廓包围着,具有物体的特性,并被看成一个整体,视野的其余部分则为背景,它缺乏细部,往往处于注意的边缘,背景不表现为一个物体。
在知觉场中,图形倾向于轮廓更加分明、更加完整和更好的定位,具有积极、扩展、企图控制和统治整体的强烈倾向,而背景则因缺少组织和结构而显得不那么确定,表现消极、被动,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的态势。
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知觉野”是一个不停地变化的概念,大可以是“经历一个城市”,小可以是“观看一幅照片”,在不同的“知觉野”中都存在着“图形一背景”的主次关系,如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图形一背景”关系则处于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之中。
(2)简洁律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形成结构稳固的好图形,这一特征被 M。
威特海姆(M.Wertheimer)称为“简洁律”。
格式塔的视觉组织原则成为元素组合的基础。
其基本要求是,视觉组合的心理组织应该在环境条件的允许下,形成“好”的图形。
从信息论的角度理解简洁律,好图形的诞生是知觉过程中按照规律性、对称性、单一性的特征将其组织成简洁明了的结构,解除了人们因混乱引起的定向丧失,使内在的紧张得到消除。
简洁并不是简单或缺少信息,简洁是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以明确的方式、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
(3)相似组合相似性组合原则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A)位置相似:位置相邻或接近有利于组织起来。
(B)形状相似:以形状特征实行分野,促进组合。
(C)大小相似:大小尺度的相似成为组合的标准。
(D)方向相似:方向的一致性促进了组合的实现(E)运动速度相似:运动速度成为评价因素的尺度。
大学英语教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作者:刘红丽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62期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以突显原则为基础。
许多语言研究者用它解释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
本文旨在介绍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的基础上,探讨该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突显原则大学英语教学一、引言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英语专业教学,因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集精读、泛读、语法、翻译、写作、口语、听力为一体的教学过程。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向国际化推进,国家教育部在新课程要求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于是,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4,CET6)从2006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新题型的考试方式,与以往的考试相比,新题型取消了选择题,加大了听力分值的比例,增加了快速阅读、选词填空、翻译或改错等题型,由客观题向主观题倾向。
这无疑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希望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指导意义。
二、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归属于认知语言学,源于完形心理学,该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心理体验来感知事物和事件,然后再对之进行分析和整理,再对事物划分成图形与背景来组织语言的。
对于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先驱性的工作是在1915年由丹麦的心理学家鲁宾(Rubin)率先提出的。
该理论通过著名的"人面花瓶幻觉图"(the Face/Vase Illusion)来进行,证明了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即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图案上而忽略了周围其它的图案。
完形心理学家,又称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背景理论应遵循分离原则(figure ground segregation),也就是说,人的视觉和听觉输入是根据突显原则来组织,并进行深入研究的。
图形背景理论
【内容】:英语倒装句一种认知方法刘先清硕士英语倒装句;句法语义;语序结构;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英语语言文学西南大学; 句法语义的界面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言的线性特征使人们首先注意到符号排列的前后顺序从语言之初的手势语到人工符号artificialsigns,无一不是按照先后来排列符号的顺序英语倒装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序结构,有其特有的语义语言的这种倒装现象一直受到国内外语言研究者的关注,不过,从前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语篇功能或信息传递的角度进行的,其中徐盛桓1995,1996、张克定2001,2002,文旭、刘先清2004,Birner1994,1996,Dorgeloh1997,ChenRong2003等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观察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Ungerer&Schmid,1996,它为我们再认识和理解语言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探讨了完形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现象中的现实化,在ChenRong2003关于倒装句的GbF模式和文旭、刘先清2004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典形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theory来进一步分析英语倒装句,认为英语倒装句是这样一种机制说话者把常式的认知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有标记的“背景—图形”结构这一认知过程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就是说话者将常式句“主语图形—谓词—补语背景”,转化为有标记句式“补语背景—谓语—主语图形”,说话者的这一主观变化旨在引起听者首先对背景的注意,从而
建立起界标以对有标记图形的焦点注意通过这一研究,本文得出如下四点结论第一,图形—背景理论从人的认知的角度出发,是一种新的有效的阐释传统语言现象的理论第二,倒装句作为一种有标记的句式结构,是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现象中的一种标记性的示例第三,倒装句是一种可引起听者对图形焦点注意的认知机制第四,倒装句不是违背而是遵循了人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双重谓语的认知研究胡艺芹硕士双重谓语;图形背景理论;顺序象似性;信息焦点;认知语言学;英语;英语语言文学南京师范大学; 随着认知科学的蓬勃发展,认知语言学逐渐成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新的亮点,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本文对英语中颇有争议的双重谓语进行了分析探究以往对双重谓语的研究主要是从语法角度展开的,且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其争论的焦点在于DP双重谓语的第二成份的句子成分问题本文作者避开来自传统的语法角度所产生的分歧,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重新思考双重谓语根据双重谓语的句式特点,将其分解为一个含有时间状语从句的复合句“在时间事件结构中,较大的,在时间上可包含的事件作为背景较小的,在时间上被包含的事件作为图形”Talmy,1978640并根据复合句中图形背景的包含原则和附属原则及图形背景的相关参数等方面,分析得出DP<,2>是图形,DP<,1>是背景,然而在某些情况下,DP<,1>也可以做图形作者总结得出双重谓语
=事件Ⅰ+事件Ⅱ,并指出了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分析双重谓语之于传统语法研究的优越性作者对双重谓语的特殊句式进一步分析其认知动因“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沈家煊,1993在认知过程中,表示动作性事件的DP优先感知,而表示性质、状态性事件的DP在次此外,人类的认知过程遵循着已知一未知的信息传递原则,DP承载着比DP更丰富的信息,是信息的焦点,这也符合句术焦点原则因此,顺序象似性和句术信息焦点原则共同作用,影响着双重谓语的句式结构
从汉语主题句的图形背景关系看英汉语序的基本认知结构贾淑华硕士汉语主题句;图形背景理论;英汉语序;基本认知结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南昌大学; 汉语主题旬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式,又是汉语一种常用旬式它已成为语言学家们一直以来讨论的热门话题有关的研究不下百篇,多论及该句式的结构特殊性与语义及语用特殊性,对于汉语主题句是什么,怎么样已有较全面的讨论然而,对于为什么汉语产生主题句以及为什么主题句在汉语中成为一种常用句式,却研究甚微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新的切入方式和视角,主要在发掘和解释语言现象背后的动因针对汉语主题句的这个问题,本文试图采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语主题句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找出其基本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对主题句及其与汉语语序的关系进行全面及系统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英主要语序的区分及原因进行探讨为了满足各项研究目的,本文从汉语主题句出发,并结合Talmy2000所给出的语言中图形背景的概念化以及两个特征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进一步分析汉语主题句中的图形背景关系本文首先阐释了汉语主题旬的定义以及相关特征并对语言中图形背景的概念化理论以及两个特征进行了介绍接着通过运用图形背景的概念化及特征对汉语主题句的实例分析,得出了汉语主题句的图形背景关系最后又从图形背景角度分别从三个层面短语层面、单句层面和复旬层面讨论了英汉语序的基本认知结构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汉语主题句遵循从背景到图形的认知结构,主题提供“背景”,述题表示“图形”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认知结构具有不同汉语遵循从背景到图形的认知模式,而英语则是从图形到背景,这为英汉语序的不同提供了根据从主题句与汉语语序之间的和谐可以看出汉语自身语序的一致性和规则性正因为主题句与汉语语序的基本认知结构具有一致性,使得“主题句成为汉语特有的一种常用句式,而英语则不能有此类似的现象”这一问题最终得到了解释最后作者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