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诱因及预防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55.49 KB
- 文档页数:2
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并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二、心脏疾病:1. 高血压:老年人普遍存在高血压,其主要特征是血压升高和动脉硬化。
高血压可导致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展。
2. 心肌梗死:由于老年人常伴随动脉粥样硬化,使得冠状动脉供应不足,易导致心肌梗死。
老年人在患者出现典型临床表现时可能较年轻患者延迟就诊。
3. 心律失常: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和室上性心动过速。
这些心律失常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脑梗死。
三、脑血管疾病:1. 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老年人大脑供血不足的风险较高,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神经功能缺失,如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
2. 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人头部外伤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壁变薄,在受力作用下破裂出血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等。
3. 脑深部出血:老年人因动脉硬化等原因,可引起深部结构(如基底节区域)出血,其表现为头晕、意识障碍以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四、临床诊断和治疗:1.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可以确定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类型。
如通过心电图、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技术手段进行诊断。
2. 综合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干预,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
选用适当的药物来降低血压,改善心肌供血情况或抑制凝血过程。
而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重度心脏或脑血管梗死患者。
五、预防措施与护理:1. 预防:老年人应该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如定期锻炼身体、合理饮食等。
此外,定期体检和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等)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
2. 护理: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改善生活质量和缓解症状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目标。
心肌梗死病因与护理预防知识张微发布时间:2023-07-05T02:55:53.818Z 来源:《系统医学》2023年5期作者:张微[导读] 心肌梗死又称心肌梗塞,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性坏死。
巴中市中心医院 636000心肌梗死又称心肌梗塞,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性坏死。
科学的护理很关键。
一、心肌梗死病因1)过度疲劳长时间过度疲劳,负重工作容易导致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心脏疾病。
对于患有心脏疾病、进行心脏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应该注重强调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比如避免长时间负重攀登、负重行走。
身体过于疲惫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对于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更容易导致动脉硬化程度增加,血管狭窄。
剧烈运动易导致斑块破裂,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2)暴饮暴食临床上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多见于暴饮暴食之后,尤其是大量进食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之后发生心肌梗塞的概率很高。
这是因为大量脂肪、热量的食物进入身体后会导致血脂水平迅速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对患有心脏疾病、冠心病的患者威胁很大,大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
3)长期大量吸烟香烟烟雾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尼古丁、一氧化碳。
大量吸入、持续吸入尼古丁会导致神经系统受影响,使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血管收缩异常。
一氧化碳比氧气更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大量吸入一氧化碳会导致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下降导致机体缺氧,并且一氧化碳会严重破坏血管内壁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导致血脂容易聚集并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心血管的狭窄以及阻塞。
4)大量饮酒饮酒对人体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大量饮酒对人体肯定有害。
高浓度的酒可以使血管硬化、血压升高,其机理为大量的酒精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跳加快,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进一步发展出现心绞痛,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心肌梗塞的症状文章目录*一、老年心肌梗塞的症状1. 老年心肌梗塞的症状2. 心肌梗塞患者适合吃的食物3. 心肌梗塞的护理措施*二、心肌梗塞的预防*三、心肌梗塞的六大原因老年心肌梗塞的症状1、老年心肌梗塞的症状心肌梗塞最典型的症状是不同程度的胸痛和不适、虚弱、发汗、晕眩、呕吐、心跳不稳定,有时心肌梗死也会导致昏迷。
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病人一般将它描写为积压、紧束的感觉。
有时下颌、颈部、臂膀、背部和腹部也会随之疼痛,尤其左臂或颈部容易疼痛。
心肌梗塞造成的胸痛往往长于30分钟。
约四分之一的心肌梗塞没有任何症状,尤其老年和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塞会是这样无症状的。
他们往往会感到虚脱、昏厥或无力。
约一半的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就有前兆症状如心绞痛。
2、心肌梗塞患者适合吃的食物 3.1、心肌梗塞初期病急性期,饮食宜以流质为主,进少量清汤、牛奶、捅子水类食物,病情好转,逐步改为半流质,宜少量多餐。
3.2、心肌梗塞宜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以豆油、芝麻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为烹调用泊,宜多吃豆制品,补充蛋白质。
3.3、心肌梗塞宜注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绿叶蔬菜、酸味水果(青菜、萝卜、梨、枣、狮猴桃、山檀、柑梅、草萄、杏等)。
3、心肌梗塞的护理措施出院前谨慎地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核素或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测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措施(药物选用、PTCA或CABG)和安排康复治疗。
后者由专门医师根据病人的心脏功能和体力情况,安排合适的运动(步行、体操、太极拳等),促进体力的恢复。
心肌梗塞的预防1、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是发生心梗的最主要因素,一般一年做一次预测性检查,但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的病人,为预防再次心梗的发生,可能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做一次检查,将危险降到最低点。
2、为了预防血栓形成,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调节生活方式外,很关键的是进行抗栓治疗,心脏梗塞病人长期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0.05~0.3g/d或双嘧达莫50mg 3次/d对抗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被认为有预防心肌梗塞复发的作用。
完整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诊断心肌梗死需要进行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
在临床评估方面,需要重点询问患者的胸痛和相关症状,包括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可能向其他部位放射,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
同时需要注意不典型疼痛部位和表现,特别是女性、老年、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
此外,还需要了解患者的既往史,包括冠心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外科手术或拔牙史,以及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药物应用史。
体格检查方面,需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并采用Killip分级法评估心功能。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心电图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对疑似STEMI的胸痛患者,应在首次医疗接触后10分钟内记录12导联心电图。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也是诊断心肌坏死的重要指标,其中cTn是最特异和敏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也有助于对急性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
在鉴别诊断方面,需要注意与心绞痛和急性心包炎进行区分。
心绞痛的症状可类似于心肌梗死,但胸痛性质轻,持续时间短,硝酸甘油效果好,无心电图动态演变及心肌酶的序列变化。
急性心包炎的症状包括心前区疼痛持久而剧烈,深吸气时加重,疼痛同时伴有发热和心包摩擦音。
心电图方面,除aVR外,其余多数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倒置,无Q波。
的目的是尽快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缩短心肌缺血时间,保护心肌,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因各种原因使FMC至PCI时间明显延迟时,静脉内溶栓仍是较好的选择。
特别是对于有适应证的STEMI患者,院前溶栓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
适应证包括发病12小时以内,预期FMC至PCI时间延迟大于120分钟,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24小时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至少2个胸前导联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 mV,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若无直接PCI条件,溶栓治疗是合理的。
52医药健闻急性心肌梗死的识别和救治董鹤萍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上海 200125)患者胡某近期单位工作比较忙,连续加班通宵,有些疲惫。
虽然感觉肩背部稍微有些牵扯疼痛,但没在太在意。
结果一天夜突发胸痛,持续绞痛不适,大汗淋漓,被“120”紧急送医院抢救。
医生告诉家属,胡某是急性心肌梗死发作。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由供应心肌的冠状动脉出现急剧堵塞,造成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所致。
即便患者没有因急性心梗死亡,但日后出现心衰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可能性也很高。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对可能出现的急性心梗等症状加以重视,早期识别,尽早就医,提高急性心梗的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50%~80%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
一旦发作,常表现为突然、剧烈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咽喉部紧缩感,下颌部、牙齿疼痛,左上肢或剑突下疼痛。
持续半小时以上,甚至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且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但也有些患者仅表现出轻微的胸闷、上腹部堵闷不适、恶心、憋气等症状。
糖尿病、闭塞性脑血管病或心衰的老年患者易出现无痛性心梗,容易漏诊。
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两条;(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3)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此外,还需识别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不同。
胸痛特点不同心绞痛多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窒息性疼痛,常出现在劳力、情绪激动、受寒等诱因下,疼痛时间短,多在15 min 以内,口服急救药物可有效缓解疼痛。
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除可发生在胸骨,也可出现在上腹部,且疼痛更加剧烈,多无明显诱因,疼痛时间长,可达数小时或1~2 d ,口服急救药物疗效较差或无效。
伴随症状不同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等表现,动脉血压常降低,甚至可发生休克,而心绞痛通常无此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它是指由持久性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的一些急性心肌坏死。
临床表现通常包括持久性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急性心肌损伤和坏死心电图的进化。
根据梗死的范围,心肌梗死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根据病变的发展过程,心肌梗死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
由于某些诱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在破裂斑块表面,形成血块(血栓形成),突然阻塞冠状动脉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此外,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以下专家介绍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1、过劳过度的体力劳动,特别是负重、过度的体育活动、持续的紧张和疲劳,会增加心脏负担;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狭窄,不能完全扩张,导致心肌缺血。
剧烈的体力负荷也会导致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激动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
暴饮暴食许多心肌梗死病例发生在暴饮暴食后。
吃了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4、寒冷刺激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因此,冠心病患者应高度重视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5、便秘便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
临床上,由于便秘时用力屏住呼吸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
老年人必须足够重视,保持大便通畅。
6.吸烟,大量饮酒吸烟和大量饮酒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耗氧量增加。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每周都有前驱症状。
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对硝酸甘油的影响变差。
长期心绞痛突然发生。
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发布时间:2023-02-22T01:36:03.42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1期作者:张春阳[导读] 心肌梗死多发生于老年群体,严重危害老年患者身心健康。
张春阳西平县中医院老年一病区河南驻马店 463000心肌梗死多发生于老年群体,严重危害老年患者身心健康。
老年人因为年龄比较大,人体各项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导致大大增加发生冠心病的概率,必须将预防工作做好,这样才能确保身体健康。
本文下面详细说一说老年人预防心肌梗死的方法。
一、心肌梗死及其症状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肌缺血性坏死,指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迅速减少或中止供应冠状动脉血,进而造成心肌持续性严重缺血的心肌坏死。
主要症状是胸骨后疼痛剧烈且持久,同时伴随进行性心电图改变和升高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
通常会导致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这是冠心病严重类型之一。
此外,心肌梗死还会有其他症状出现,包括突然胸痛、憋气、胸闷、面色惨白、焦躁不安、皮肤湿冷等,以上状况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发现以上症状,必须对急性心肌梗死提高警惕。
二、哪些因素会诱发心肌梗死(一)激动紧张的情绪《内经》上认为气是百病产生的根源。
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老年人情绪波动过大,比如紧张、愤怒等,通常会加快收缩血管,升高心率,导致缺血缺氧,从而发生心肌梗死。
??(二)暴饮暴食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大大增加人体血脂浓度和血液粘稠度,从而聚集血小板,从而使形成血栓和心肌梗死的风险不断增大。
(三)劳累过度对于老年人而言,如果体力劳动超出身体承受极限,就会增加心脏负担,提高心肌需氧量。
这时老年人原有的冠状动脉狭窄和硬化,导致不能扩张充分,进而在短时间内缺血,发生冠脉痉挛,反而加重心肌缺氧程度,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
(四)寒冷影响气候变化也会导致心肌梗死发生。
首先,寒冷气候会提高老年人神经兴奋度,进而升高血压,加快心率,提高心脏缺氧指数,但是,冠状动脉存在障碍的患者,不能以心脏为依托,增加供应血液,导致冠脉痉挛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症状文章目录*一、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症状1. 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症状2. 哪些因素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3. 急性心肌梗死如何急救*二、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三、急性心肌梗死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症状1、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症状 1.1、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可在最初几天内发生,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功能显着减弱或室壁运动不协调所致,随后可发生右心衰竭。
部分右心室心肌梗死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
1.2、疼痛为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部位性质与心绞痛相似,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多无诱因,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
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濒死感,少数无疼痛,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部分可在上腹部疼痛,易误诊。
1.3、心律失常多发于起病1-2周内,24小时内最多见医|学教育网整理。
室性心律失常多见,若室早频发、多源、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且有RonT现象,常为心室颤动先兆。
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
1.4、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时可有血压下降,若疼痛缓解后而收缩压仍低于89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神智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心源性休克。
1.5、胃肠道症状疼痛激烈时,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2、哪些因素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1、便秘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
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
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2.2、吸烟、大量饮酒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2.3、暴饮暴食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
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