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特殊临床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以头晕、肢体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老年心肌梗塞2例摘要:心肌梗塞又叫心肌梗死,心肌梗塞(myocardialinfarction)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
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关键词:头晕;肢体障碍;首发症状;心肌梗塞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多为不典型性,容易漏诊及误诊,本文报道2例以头晕、肢体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老年心肌梗塞,提醒医务人员对该疾病的警惕性。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例1 患者男性 78岁。
因头晕、呕吐,右侧肢体障碍3小时住院。
测血压96/60mmhg,浅昏迷,心率75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增粗,右上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Ⅳ级,病理征(-)。
急诊CT排除脑出血,初诊为脑血管意外。
11小时后患者神志清晰,活动自如,查心电图示:V1、V2、V3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0.3-0.4mv,T波高耸。
心肌酶AST 81U/L,CPK 720 U/L,LDH 543 U/L,诊断为前间壁心肌梗塞,给予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吸氧,抗凝扩冠,升压,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
20天后心电图示V1-3导联ST段接近等电位线,T波改变减轻,符合心肌梗塞的衍变过程。
例2 患者女性 70岁。
清晨起床后突然头晕、呕吐伴左侧肢体乏力7小时入院。
原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无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症状。
查血压90/60mmHg,神志清,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心率56次/分,心音弱,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底有少许湿性罗音,病理征(-),左上下肢肌力Ⅳ级。
发病后4小时在社区门诊部做心电图示:Ⅱ、Ⅲ、avF 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0.25mv,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72小时复查CT排除脑梗死及脑出血病变。
急性心梗主要的临床表现
一、急性心梗主要的临床表现二、急性心梗如何预防三、急性心梗的危害
急性心梗主要的临床表现1、急性心梗主要的临床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急性心梗病因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急性心梗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衍变以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作出正确诊断。
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者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无ST段抬高者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过去称非Q波梗死)。
老年人突然心力衰竭、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也要想到本病的可能。
表现不典型的常需与急腹症、肺梗死、夹层动脉瘤等鉴别。
第一篇:《心肌梗塞前兆》心肌梗塞前兆临床经验表明,心肌梗塞前兆时,应高度怀疑无痛性心肌梗塞的存在。
近期内,屡次发生胸背部闷胀、沉重或气短。
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咳白粘痰或粉红色泡沫痰。
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
老年人突发的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
糖尿病人出现昏迷者。
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尤其在近期内出现者。
突发的不明原因的晕厥或抽搐。
由于心肌梗塞的预后与疼痛的程度无关,并且无痛性心肌梗塞由于老年人好发,且就诊晚,并发症多,易误诊漏诊等原因,死亡率反而高于有疼痛症状者。
因此,临床上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一、梗塞先兆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心电图检查,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
二、症状(一)疼痛心肌梗塞前兆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
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
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二)休克20%病人可伴有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
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10.7Kpa(80mmHg),甚至昏厥。
若病人只有血压降低而无其他表现者称为低血压状态。
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由于心肌遭受严重损害,左心室排出量急剧降低(心源性休克);其次,剧烈胸痛引起神经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此外,有因呕吐、大汗、摄入不足所致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存在。
(三)心律失常约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早搏,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
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
前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心房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1.先兆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
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1)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
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
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持续时间常大于30min,甚至长达10余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
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无疼痛,而是以心功能不全、休克、猝死及心律失常等为首发症状。
无疼痛症状也可见于以下情况:①伴有糖尿病的病人;②老年人;③手术麻醉恢复后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者;④伴有脑血管病的病人;⑤脱水、酸中毒的病人。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肠胀气亦不少见。
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
老年心肌梗塞的症状文章目录*一、老年心肌梗塞的症状1. 老年心肌梗塞的症状2. 心肌梗塞患者适合吃的食物3. 心肌梗塞的护理措施*二、心肌梗塞的预防*三、心肌梗塞的六大原因老年心肌梗塞的症状1、老年心肌梗塞的症状心肌梗塞最典型的症状是不同程度的胸痛和不适、虚弱、发汗、晕眩、呕吐、心跳不稳定,有时心肌梗死也会导致昏迷。
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病人一般将它描写为积压、紧束的感觉。
有时下颌、颈部、臂膀、背部和腹部也会随之疼痛,尤其左臂或颈部容易疼痛。
心肌梗塞造成的胸痛往往长于30分钟。
约四分之一的心肌梗塞没有任何症状,尤其老年和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塞会是这样无症状的。
他们往往会感到虚脱、昏厥或无力。
约一半的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就有前兆症状如心绞痛。
2、心肌梗塞患者适合吃的食物 3.1、心肌梗塞初期病急性期,饮食宜以流质为主,进少量清汤、牛奶、捅子水类食物,病情好转,逐步改为半流质,宜少量多餐。
3.2、心肌梗塞宜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以豆油、芝麻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为烹调用泊,宜多吃豆制品,补充蛋白质。
3.3、心肌梗塞宜注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绿叶蔬菜、酸味水果(青菜、萝卜、梨、枣、狮猴桃、山檀、柑梅、草萄、杏等)。
3、心肌梗塞的护理措施出院前谨慎地进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核素或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测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选择进一步的治疗措施(药物选用、PTCA或CABG)和安排康复治疗。
后者由专门医师根据病人的心脏功能和体力情况,安排合适的运动(步行、体操、太极拳等),促进体力的恢复。
心肌梗塞的预防1、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是发生心梗的最主要因素,一般一年做一次预测性检查,但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的病人,为预防再次心梗的发生,可能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做一次检查,将危险降到最低点。
2、为了预防血栓形成,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调节生活方式外,很关键的是进行抗栓治疗,心脏梗塞病人长期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0.05~0.3g/d或双嘧达莫50mg 3次/d对抗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被认为有预防心肌梗塞复发的作用。
如何识别心梗的紧急症状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
它是一种严重的病症,若不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可能会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心梗的紧急症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为您介绍如何识别心梗的紧急症状。
心梗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与冠心病有关。
根据研究,几乎75%的心梗病例在发病前4个小时内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症状。
以下是常见的心梗紧急症状:1. 剧烈胸痛:心梗最典型的症状是剧烈的胸痛,多数病人形容为一种沉重或压迫感,类似胸口被重物压住。
这种胸痛通常持续数分钟,并可能向上延伸至颈部、下颌、背部或上肢,往往不会因休息或调整体位而缓解。
2. 恶心和呕吐:心梗时,病人往往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胸腔胀气刺激膈肌所导致的。
3. 呼吸困难:心梗时,心肌的供血受限,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使身体供氧不足,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患者可能感到气短,呼吸急促或无法深呼吸。
4. 冷汗和出汗:心梗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冷汗和出汗症状是常见的紧急信号。
冷汗通常伴随着其他症状,如胸痛和恶心。
5. 疲乏和乏力:心梗还可能导致疲倦和乏力的感觉。
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所致。
6. 焦虑和不安:心梗时,患者往往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这可能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造成的身体不适感和生命威胁感所导致的。
识别心梗症状的关键在于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敏感度和快速反应。
如果您或他人出现了上述症状,应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告诉医生您怀疑自己正在经历一次心梗。
除了紧急呼叫急救,还有一些自我救护措施可以在等待医护人员到达之前采取,以缓解症状并保护自己的心脏:1. 止痛药:如果您有医生开具的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等药物,请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
2. 保持安静:尽可能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3. 松开紧身衣物:解开领口、腰带和其他紧身衣物,以减轻呼吸困难和不适感。
4. 呼吸法:试着通过细嚼慢咽的方式深呼吸,这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缺氧的感觉。
如何识别心肌梗死的七个症状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常常致命。
了解心肌梗死的症状对于及时识别和处理该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肌梗死的七个常见症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知这一疾病。
1. 剧烈的胸痛心肌梗死的最典型症状是剧烈的胸痛,常被形容为一种持续而猝发的压迫感或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重压感。
这种疼痛通常集中在胸骨后部或左侧,持续时间可以长达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并且可能向颈部、下颚、肩膀、手臂或背部放射。
2. 失控的出汗心肌梗死患者常常在出现胸痛的同时出现大量的冷汗,即使在无运动或低温的环境下也会如此。
这是因为心肌梗死会引起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导致出汗机制失控。
3. 呼吸困难心肌梗死会对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造成影响,导致氧气供应不足,进而使呼吸困难成为一个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感到气短、喘息或无法深吸气。
这是因为心肌梗死造成心脏泵血不畅,导致肺部血液循环受限制。
4. 乏力和体力下降心肌梗死也会导致身体整体的乏力感和体力下降。
患者可能感到身体无力,行走疲劳,甚至在轻微运动后就感到疲倦和无力。
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导致心脏泵血不足,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减少。
5. 恶心和呕吐心肌梗死患者常常出现恶心和呕吐症状,这是由于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烈疼痛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
这些症状往往伴随着其他胃肠道症状,如胃酸倒流、食欲下降等。
6. 焦虑和不安心肌梗死带来的严重疼痛和身体不适会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出现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反应。
焦虑和不安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7. 不规则的心律心肌梗死也可以导致心律不齐或心率过快等心律紊乱。
患者可能感到心跳加速、心悸或不规则心搏。
这是因为心肌梗死会对心脏的正常电信号传导造成干扰,导致心律异常。
总结:心肌梗死七个症状可以是:剧烈的胸痛、失控的出汗、呼吸困难、乏力和体力下降、恶心和呕吐、焦虑和不安,以及不规则的心律。
识别和了解这些症状对于在心肌梗死发作时能够及早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寻求医疗帮助至关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有什么表现?得了急性心肌梗死会怎样?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并发病症,急性心肌梗死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症状:胸痛、心肺栓塞、心肌坏死广泛*一、临床表现1.先兆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
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1)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
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
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持续时间常大于30min,甚至长达10余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
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无疼痛,而是以心功能不全、休克、猝死及心律失常等为首发症状。
无疼痛症状也可见于以下情况:①伴有糖尿病的病人;②老年人;③手术麻醉恢复后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者;④伴有脑血管病的病人;⑤脱水、酸中毒的病人。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第27卷第6期2010年12月阿w社方净隐学杯(医学版)J oum al of H ebe i N o r t h U ni ver si t y(M e di ca l E di t i o n)V01.27N o.6D e e.2010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姜宁李元和闫玉芳何丽(陕西测绘局职工医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48例老年人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
心绞痛症状较轻,并缺乏胸部特有的窒息闷塞感,而以气短、胃肠道及神经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
经系统治疗。
87.5%(42/48例)治愈,12.5%(6/48例)死亡。
结论: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常不典型,因此,要尽快明确心肌梗死的诊断,系统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心肌梗死;治疗【中图分类号1R542.22【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 ssn.1673—1484.2010.06.015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其生理特点,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往往并不典型,表现多样化,并发症状多,病死率高。
为提高对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认识,避免延误治疗,我们对48例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 cut e m yoca r di al i nf ar ct i on,A M 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4-02--2008—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人不典型A M I患者48例。
既往有冠心病病史36例,时间为1"--10年,中位时间5.5年,无明确冠心病病史12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7年W H O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男女比为1.4s1;年龄61~82岁,中位年龄73岁。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诊断[摘要]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
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
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
说明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是一较明显的特点之一。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诊断in early days diagnosis and counterplan of nontypical model clinical symptom ami patient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长期以来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
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
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
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
说明在老年人急性心梗患者中,非典型心绞痛型是一较明显的特点之一。
本文试结合急诊室工作中收集的23例病例,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急诊室早期发现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性7例,年龄43岁~89岁。
1.2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胸痛均不明显,其中剑下及偏左侧者5例,偏右侧者有3例,下背痛2例,脐周痛1例,右肩痛1例,仅有胸闷无疼痛者5例。
腹痛患者腹部有压痛者有8例,常伴恶心、呕吐,乏力等。
各病例有时伴低血压、休克样表现等就诊,有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以典型的胸痛、胸闷和气促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近年来临床报道了一些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这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探讨,并提出临床诊治建议。
1.年龄和性别特点有研究表明,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女性和年轻患者的比例较高。
这些患者常常表现为胸痛不典型,甚至无明显胸痛症状,而表现为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疲劳等症状。
2.心电图特点部分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也不典型,可能表现为ST段改变不明显或者无ST段抬高等。
3.癌症和免疫疾病等需注意的临床特点患有癌症、免疫疾病或严重糖尿病的患者容易出现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而这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
二、影响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理生理机制的改变,常常伴随着心肌梗死的不典型症状,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纤维和微循环受损可能是导致不典型首发症状的原因之一。
2.老年人及女性患者老年人和女性患者的体征和症状较为缓慢,常常容易被忽视。
一些老年人和女性患者同时存在其他系统的疾病,可能掩盖或混淆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3.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异常和自主神经系统失调也会导致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
4.其他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都可能影响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1.临床诊断在临床实践中,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面临一定的困难。
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标志物、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进行临床断诊。
需要警惕并及时排除其他疾病对症状的干扰。
2.治疗策略对于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紧急诊治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策略大致和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相似,然而要特别重视对症状不明显、诊断不确定的患者的护理和治疗。
1.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首发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一般民众和医护人员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心梗前兆究竟是表现出什么样的症状心梗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大多数会发生在身体患有多种疾病,而且心脏不太好的人身上,心梗一般是由急性期的,在心梗发作前期,患者会感觉到胸口发闷,胸口疼痛,心脏疼痛,头晕的比较严重,而且会有呼吸困难和身体乏力,长时间嗜睡的现象,所以在平时必须要做详细的检查和判断。
★症状体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发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无痛的病人,诊断较困难,凡年老病人突然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上腹胀痛或呕吐等表现而原因未明者,或原有高血压而血压突然降低且无原因可寻者,手术后发生休克但排除出血等原因者,都应想到心肌梗塞的可能。
此外年老病人有较重而持续较久的胸闷或胸痛者,即使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都宜先按急性心肌梗塞处理,并在短期内反复进行心电图观察和血清心肌酶测定,以确定诊断。
★治疗方法★及时而积极地治疗先兆症状先兆症状的出现可能为心肌梗塞濒临的表现。
宜建议病人住院,及时而积极地按治疗心肌梗塞的措施处理,可减少这些病人发生心肌梗塞的机会。
[2]★心肌梗塞急性期的治疗在此期间,治疗原则应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塞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尽量使病人不但能渡过急性期危险阶段,而且康复后还能保有较多有功能的心肌,维持较有效的生活。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
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1、监护和一般治疗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
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
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
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
心肌梗塞有哪些症状和类型?
心肌梗塞又称心肌梗死,患病者多是中老年人,发病时会出现前胸痛、心悸、气喘等及其难受的症状。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要超负荷劳动,不要有过激情绪,不要暴饮暴食等等,注重细节,尽量降低自身容易让你患病的几率。
下面将简要介绍下心肌梗塞的类型及它们的症状。
★1、急性心肌梗死:
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等。
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等。
★2、无痛性心肌梗死:
常见症状有上腹部堵闷、不适、恶心、呕吐、胸闷、憋气、低血压状态、休克、突然心悸、心律失常、脑卒中、感染等。
★3、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胸痛持续至少半小时以上,符合心梗的胸痛特点。
★4、右室心肌梗死:
颈静脉压升高和Kussmaul’s 征是右室缺血或坏死最精确的临床指标。
★5、心房心肌梗死:
具有典型临床及心电图的心肌梗死表现。
部分患者有房性或其他心律失常。
★6、心肌梗死后心包炎:
一种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主要表现为具有心包炎症的心前区痛和心包摩擦音。
另一种为Dressler综合征。
其临床特点主要是胸痛伴发热和不适感。
★7、老年人心肌梗死:
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发病前有其他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者多;昼夜发作规律,晨6~12时发作居多;与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8、青年心肌梗死:
发病时则表现为典型的缺血性胸痛。
★9、妊娠性心肌梗死:
周围性水肿,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异位。
急性心梗的主要临床表现
一、急性心梗的主要临床表现1. 急性心梗的主要临床表现2. 急性心梗的并发症3. 急性心梗的诊断二、急性心梗的预防三、急性心梗的护理
急性心梗的主要临床表现
1、急性心梗的主要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
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
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
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2、急性心梗的并发症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发病早期,也可在发病1~2周内发生,以室性早搏多见,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猝死。
心脏破裂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2周内,好发于左心室前壁下1/3处。
室壁瘤可发生在心肌梗死早期或梗死灶已纤维化的愈合期,附壁血栓形成多见于左心室。
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可见于发病早期,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3周或数月内发生。
3、急性心梗的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衍变以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作出正确诊断。
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者诊断为ST。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特殊临床表现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急性心肌梗
死(ami)与日俱增,由于老年人ami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一
旦忽视极易导致误诊或漏诊,故日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2004~
2012年收治ami患者63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资料与方法
ami诊断标准按1979年who所公布的标准。按年龄分为>60岁(老
年组)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最高79岁;对照组(非老
年组)26例,男20例,女5例,最小年龄36岁。
结 果
两组发病率均男多于女,女性发病率随增龄而增多的趋势,危险因
素分别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吸烟等与ami关系密切的因
素是:不同年龄组共同的危险因素,p><0.05。起病方式:老年
组无胸痛者(4325%),明显高于对照组(962%),p<001。梗死区
分布:老年人下壁ami高于对照组。梗死次数,再发性梗死老年组
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并发症:老年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
于对照组(p<001及005);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
虽然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4~6天),病死率:
老年组215%,对照组769%,p<005,死亡原因以心律失常,心力
衰竭为主。
讨 论
老年人ami临床特点与非老年组不同,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老年人
ami者有下列特点。
起病不典型,无痛性ami多,老年人无痛性ami约15%~20%,无
痛症状除冠脉粥样硬化使管腔逐渐堵塞外,无痛症状也常见于以下
几种情况[1,2]:①心肌细胞大量坏死,不能产生足够的致痛物
质;②神经末梢上行神经传导径路或中枢神经病变;缓慢产生的致
痛物质被血流带走,而达不到痛阀或痛阀增高。③并发主力衰竭、
休克等其他严重并发症掩盖了胸痛。④部分患者血中内啡肽浓度增
高。此类物质有镇痛作用,被认为是心肌缺血无痛的主要原因。因
此,王楼生等认为[3],老年人突然出现持性或频繁发作的胸闷、
气促、心衰、冷汗及心律失常等应想到ami可能。作心电图检查及
心肌酶谱测定以排除无痛性心肌梗死(plml)。对于老年人呼吸系
统感染者亦宜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免plml漏诊。
随着增龄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冠脉多次病变狭窄≥75%常见,故老
年人再发性ami多,本组资料显示梗死部位以下壁居多。下壁ami
可能伴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症状与胆道疾病或溃疡病等相似。
原因系缺血或坏死心肌刺激了迷走神经,或左心室受体所致,即贝
佑尔德-雅里施反射(bezold-jarish reflex)也和心排血量降低,
组织灌注不足有关[4]。
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预后差,ami易并发急性心功能不全,特别
是左心衰竭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甚至心脏破裂等并发症。老年人
ami发生上述并发症的可能原因[5]:①无心肌缺血时适应为短暂
心肌缺血,可使心肌组织产生某些保护性反应,使在以后再发心肌
缺血时能降低缺血后的心肌电机械功能损害。随着增龄这一保护能
力减弱甚至丧失。所以当老年患者发生严重心肌缺血时,产生非老
年患者更严重的收缩功能障碍和缺血期过后心肌功能恢复迟缓。②
对β-肾上腺能调整的反应减退,而使非梗死区心肌收缩储备降低,
心脏代偿能力降低。③心脏负荷:增加,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心室
充盈阻力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导致心脏前负荷增加和心
内膜下血流灌注减少。
据报道在未行溶栓治疗时数据研究显示,非老年ami患者,66~75
岁老年ami患者和>75岁老年ami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34%~72%,
122%~1819%和178%~33%导致死亡率高的原因[5]:①老年冠心病
患者存在严重的冠脉病变,如多支病变,粥样斑块弥漫和严重钙化。
②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衰、心脏破裂等。③常合并其他严重
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等。由于症状不典型,就诊
不及时,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④治疗上不足,由于身体条件较
差,某些关键性治疗有禁忌证,如溶栓治疗,β受体阻滞剂,阿司
匹林的使用和冠脉血运重建术的应用等。简单地说:plmi死亡率高
的主要原因:①年龄大。②就诊时间迟;③合并心源性休克者多等。
framingham的研究显示,完全无症状的ami中男性28%,女性35%。
一般平均约25%,患者无明显疼痛。有人认为plmi中下壁ami多见,
单发病变较多。但也有报道plmi为3支病变,因此,不能肯定plmi
患者病变轻。
老年人ami有其特殊性,提高对老年ami早期诊断的认识,避免误
诊和预防合并症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裴的善.老年人心肌梗死的非典型表现[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1,8(2):47-48.
2 邵耕,胡大一.现代冠心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47-49.
3 吕蓓.戚文航.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特征[j].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2002,16(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