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荒诞派_戏剧与_黑色幽默_小说比较研究

_荒诞派_戏剧与_黑色幽默_小说比较研究

_荒诞派_戏剧与_黑色幽默_小说比较研究
_荒诞派_戏剧与_黑色幽默_小说比较研究

第14卷 第4期2001年8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 uhan U 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 o l.14 N o.4

A ugu st2001

“荒诞派”戏剧与“黑色幽默”小说比较研究α

刘林楷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摘要:“荒诞派”戏剧与“黑色幽默”小说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两种几乎同时诞生的文学样式之间十分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艺术特征反映了文学发展与社会演变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反映了现代主义作家对新的审美领域的成功开拓。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异同

中图法分类号:I10613;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14(2001)04-0346-03

“黑色幽默”小说是60年代盛行于美国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体裁。其崛起与美国当时混乱的社会局势和复杂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相继爆发不仅使美国的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也使国民意识处于极度混乱之中。国内反战情绪不断高涨,种族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局势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美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秩序均发生了严重的裂变。面对那些一触即发、威力强大的原子弹以及因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而造成的“非人化”倾向,人们发现整个世界不仅缺乏理性、秩序混乱,而且滑稽可笑、荒诞不经。社会的急剧变化必然要求文学作品对其作出相应的反应。以巴思、海勒和冯纳格特为代表的一批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年轻小说家,不约而同地表现了一种新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意识。他们热衷于采用讽刺、嘲笑、怪诞、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存在的滑稽和世界的荒谬,不仅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反传统艺术倾向,而且还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小说样式——“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小说的诞生是美国社会、政治、道德和文化急剧演变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完全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黑色幽默”是一种怪诞、可怕、病态、荒谬或面临大难的幽默,是一种用以反映现代世界的荒唐、麻木、残酷、自相矛盾、怪诞以及病态的幽默,是反映现代西方世界的混乱与荒谬的一种具有极强讽刺意义、极其夸张乃至极度变形的艺术手法。“黑色幽默”小说是战后美国小说创作的一种新发展。这种小说集荒诞与真实、滑稽与痛苦、笑话与眼泪以及讽刺与幽默于一体,从而成为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黑色幽默”小说的兴起是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继续和延伸。它同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小说一样,追求表现西方人的异化感、虚无感和病态心理,并刻意塑造滑稽可笑、俗不可耐和无足轻重的“反英雄人物”形象。它不仅排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而且其结构也常常显得杂乱无章。它还经常采用意识流、蒙太奇、梦境与幻觉以及“开放性”结尾等现代主义技巧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黑色幽默”小说深受尼采和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将宇宙视为一个虚无和荒唐的空间,同时也将人类的失败、痛苦、绝望和死亡视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现象。他们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垄断的出现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堕落与衰退,从而使人的存在变得不可思议。因而“黑色幽默”小说常集喜剧和悲剧、讽刺和玩笑于一体,将幽默作为抵御恐怖的一种方式,将笑声作为对付荒诞的唯一种手段。

巴思是当今美国文坛的一位多产作家,也是一位革新主义者。“黑色幽默”是他全部作品的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他经常在他想象和虚构的小说世界中随心所欲地玩弄“黑色幽默”,是美国现代文坛对创作问题最有见解的作家之一。他认为:“现代主义文学不太流行的原因在于难以卒读,并

α收稿日期:20010517

作者简介:刘林楷(1958-),女,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需要一批有献身精神的分析者、注释者和隐喻探索者。”《漂浮的剧院》(T he F loating Opera,1956)是巴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美国最早的“黑色幽默”小说之一。作者将这部作品称为“虚无主义的喜剧”(a n ih ilistic com edy)。作品共分29章,详尽地描述了主人公托德?安德鲁斯在1937年6月的一天决定自杀却又改变主意的心理变化。小说叙述者托德是马里兰州剑桥镇的一位小有名气的律师。1954年的某一天,他在一家旅馆中追述自己在1937年之前的生活经历。托德出生于1900年,18岁时,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亲手用刺刀将一名德国士兵捅死。他在战场上目睹了种种疯狂与残暴。长期以来,他一直心有余悸,并因此患了心脏病。1929年,托德的父亲因股市暴跌而破产,不久即自杀身亡。此后,托德越来越关注两个问题:他父亲为何要自杀?他本人是否也该自杀?他对这两个问题百思不解。在此之前,托德与其好友哈里森的妻子珍妮长期私通,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他们夫妇俩共同策划的。此外,托德还同一位名叫贝蒂的姑娘发生性关系。不久,贝蒂因感受到侮辱而与他断绝关系,并沦落街头,成为妓女。几年后,两人再次相遇,然而,贝蒂没等托德进行任何解释就用酒瓶将他砸得头破血流。托德自杀的欲望越来越强。一天,他企图点燃一间充满煤气的船舱炸毁一条有戏剧表演的轮船(即漂浮的剧院),欲同船上700多人同归于尽。由于一名船员及时发现了他的行动,才未造成悲剧。最终,托德感悟到了整个世界的荒诞和虚无,从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既然他没有继续生存的理由,他也同样没有自杀的理由。小说结尾,他熄掉了雪茄,脱去衣服,极为平静地独自睡去。尽管后来下起了荒唐的大暴雨,他依然睡得很香。《漂浮的剧院》以诙谐和讽刺的笔触描述了主人公托德一系列荒诞可笑的生活插曲以及他对生与死的虚无主义态度。托德不理解那些有理由寻死的人为何还要继续活下去。为了解开这个谜,他着手调查其父亲自杀的原因。但他始终无法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他也萌发了自杀的念头。尽管他的企图未能得逞,但他从中得到了一个更为虚无的结论,即人的一切行为都毫无意义,他既没有理由活着,也没有理由自杀。托德对自我存在的这一认识过程反映了战后西方人的荒诞意识和虚无观念。小说的叙述笔法转弯抹角、迂回曲折,既不按时间顺序进行,也不具有一个完整、合理的故事情节,整个叙述东拉西扯,支离破碎,就像一个“漂浮的剧院”,不仅充满

了滑稽的场面、荒诞的娱乐和变形的表演,而且还飘忽不定、晃动不已。这种叙述笔法似乎象征着生活的混乱无序,同时也渲染了小说的荒诞气氛,强化了主人公的虚无意识。

19世纪末,当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西方世界,以破竹之势对传统文学进行猛烈冲击时,英美剧坛同样风起云涌,日新月异。英语戏剧的革新运动与国际现代主义思潮交织一体,经历了一个从实验走向“荒诞”的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紧张和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存在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等思潮泛滥成灾,并对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50年代初,英语戏剧文学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荒诞派”戏剧在沸沸扬扬的褒贬声中登台亮相,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引人注目的艺术流派之一。英、美剧作家贝克特、阿尔比、品特等人表现出一种变形的审美意识,大胆地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形式奇特、内容荒诞的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荒诞派”戏剧远离传统戏剧模式,以一种低调的、扭曲的、矛盾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形式来表现混乱无序和荒诞不堪的现实世界。“荒诞派”剧作家追求表现扭曲的人物形象,并巧妙地采用自相矛盾、缺乏连贯、歇斯底里或公然无言的手法来揭示人物严重的恐惧感和幻灭感。

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最杰出的继承者之一。《等待戈多》(W aiting fo r Godo t)是他最具震撼力的“荒诞派”戏剧的杰出典范。《等待戈多》几乎成为“荒诞派”戏剧的代名词。它是一部既没有开头和结尾,也没有情节和高潮的戏剧。它只展示了一个充满沉默和具有悬念的情景,而未能按时间顺序来表现人物在我们熟悉的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行为,从而迫使我们重新思考那些传统戏剧标准的可靠性与合理性。《等待戈多》由两幕戏剧组成,剧中发生的事情实在平淡无奇。它以荒诞和变形的手法,表现了西方人严重的异化感和精神危机,反映了西方人的悲观意识和绝望心理。显然,“戈多”一词是对上帝的戏称。主人公在绝境之中等待上帝来拯救他们的命运。然而,他们左顾右盼,望眼欲穿,却始终不见“戈多”的踪影,全剧两幕都展示了从盼望到失望的痛苦经历,从而暗示了西方病态社会的不可救药。《等待戈多》以新颖的戏剧结构表现了一个荒诞无稽的现实世界,同时也充分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主义作家独特的审美意识。贝克特别

?

7

4

3

?

 第4期刘林楷:“荒诞派”戏剧与“黑色幽默”小说比较研究

出心裁地运用剧情的停顿和人物的沉默来揭示人物的孤独感和空虚感,从而为“荒诞派”戏剧首创了一种“沉默美学”。其戏剧语言也别具一格,自相矛盾、缺乏连贯或毫不相干的戏剧对白生动而自然地表现了人物心中的矛盾、悲哀和绝望。在此,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向人们揭示了美国现代社会的荒诞本质,并对现实生活中一系列虚假的价值观念和荒唐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鞭挞,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的现代意识和现代经验,体现了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创作主题和艺术手法上,“荒诞派”戏剧与“黑色幽默”小说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雷同并非历史的巧合,而是社会与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同现代主义小说从20年代的实验与革新走向60年代的“黑色幽默”一样,现代主义戏剧也经历了从实验主义到荒诞主义的艺术发展过程。相同的时代背景必然导致相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任何文学潮流和作家群的产生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小说和戏剧也不例外。然而,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前者试图贬低语言对痛苦的疗效作用,似乎怀疑语言的表达功能,更相信“此处无声胜有声”;而后者则极力开发语言对悲剧的掩饰功能,醉心于研究语言的巧妙性,更青睐语言的诙谐、幽默和深刻。前者旨在暴露现实的荒

诞性,而后者则热衷于展示现实的可笑性。这两种

几乎同时诞生的文学样式之间十分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艺术特征充分反映了文学发展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各种文学样式之间在艺术上的彼此交融和相互借鉴,反映了现代主义作者对新潮艺术的共同追求,对新的审美领域的成功开辟。

参考文献

[1] 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 ].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1998.

[2] 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 ].西安:西安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0.

[3] 李维厚.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M ].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1998.

[4] B ruce A .Ronda .T he D iscou rse of A m erican L itera 2

tu 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 reign L anguage Ed 2

ucati on P ress ,1996.

[5]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 ].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社,1999.

[6] E lisabeth B .Booz .A B rief Introd uction T o M od ern

A m erican L iteratu 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 r 2

eign L anguage Educati on P ress ,1991.

(责任编辑 韩文革)

On the Si m ilar ity and D ifference Between the D rama

of “Absurd Groups ”and “Black Hu m or ”Novels

L i n L i nka i

(colleg e of f oreig n lang uag es of W U T ,W uhan 430063,H ubei ,Ch ina )

Abstract :T he dram a of “ab su rd group s ”has an aston ish ing si m ilarity to “b lack hum o r ”novels .T he tw o literary typ es em erged al m o st at the sam e ti m e .T hey seem alike bu t no t com p letely the sam e in art featu res and devices ,w h ich has dem on strated an inevitab le link betw een literatu re’s developm en t and society’s evo lu ti on .

Key words :the dram a of “ab su rd group s ”;“b lack hum o r ”novels ;si m 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843?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14卷

低俗小说影评

黑色幽默中的叙事艺术 ——以《低俗小说》为例 1994年,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低俗小说》在戛纳电影节上力压群雄荣获金棕 榈大奖并获得全球影评人一致的赞誉。《低俗小说》最引人称道的莫过于极富后现代气息 的非线性叙事方式以及黑色的幽默,回环往复的叙事结构使影片更具表现张力。黑色幽默 是一种心态,一种心境,含有超脱、看破、玩世不恭、逢场作戏的意味。在电影发展史上,作为表现方式的幽默愈来愈退居次要地位,随着各种范畴的引入,幽默的内涵变得愈来愈 复杂,愈来愈远离喜剧品格,同时幽默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这些变化正好 迎合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内涵,而昆廷?塔伦提诺的《低俗小说》中的黑色幽默恰恰应证了这些特征。 一、艺术规则的破坏与颠覆 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性是对元叙事或宏大叙事采取的一种怀疑、不信任及拒绝的态度。后现代电影话语“不相信元叙事”并“向整体开战”,喜欢组合、拼凑、偶然得到的或割 裂的现象,致使碎片或部分代替了整体。所以说,后现代文化“不是一种纯创造文化,而 是一种引用文化,一种‘互文性’文化”,后现代电影“也是一种没有‘潜在’可能性的 影像和表象文化,从其他影像、其他表象以及互文性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诠释的力量。”① 在《低俗小说》中,已经没有了传统叙述的中心,连贯的叙事方式,剩下的只是碎片 和拼接而已。从剧作结构上来看,昆汀摒弃了好莱坞式的传统方式,颠覆了传统电影的线 性时空观念,而以视点间离的手法将全片叙事处理成一种首尾呼应的“圆形结构”,“后 现代作者有意违背线性次序。故事的‘情节顺序颠三倒四,由结尾重又生发成开端,暗示 着某个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特性’”②。此影片就是如此,开始即结束,结束也是开始。 他将两少年计划抢劫受到杀手朱尔斯的教育拆开来放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不仅如此,他 把其他几个故事也都拆开来讲,以致出现了死人活过来的场面,但是却不做任何交代。因 此对影片的情节的理解需要观众按照自己的理念来进行组合。 同时,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互文性”色彩。黑色电影和硬汉小说中对 待暴力和恶的冷漠态度、强盗片的人物设计和格局、香港电影的激烈动作、魔幻现实主义 的奇迹与现实的混淆,使得《低俗小说》的后现代大拼接达到了狂欢的程度。抢救黑帮老 大的情妇米亚时,在她胸口画点打针的情节来自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奥雷连诺上校 在自杀前,吩咐医生在他胸口找一个让他死得痛快和准确的记号。塔伦蒂诺自己也说:我 每部戏都是东抄西抄,抄来抄去然后把它们混在一起……我就是到处抄袭,伟大的艺术家 总要抄袭。 二、乱序的美感 《低俗小说》中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重构型蒙太奇的运用。导演打乱时间并将其重组,影片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和叙述指向,时序的颠倒,对情节的浓缩与简化,多个故 事的交错呈现,平行的剪辑方式则是实现了时空的同步,重复的频率也加强了影片本身的 戏剧张力。影片所采用的混合叙述时序,将顺序与逆序混合使用,不禁是观众在时间和剧 情上产生疑惑,而且也引发了独立与剧情之外的思考,在观众理清顺序和因果关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导演进行拆分、拼贴模式的后现代气息。 法国新浪潮领军人物戈达尔曾说过:“一部影片可以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但不一定 要按顺序出现。”导演摒弃了传统叙事方式,采用视点间离的非线性叙述方式,把三个故 事的顺序打乱。比如,在第二个故事中,由明星约翰?特拉沃尔塔扮演的文森特死于拳击手布奇的枪下,但在下一个故事“邦妮的处境”中,文森特又“死而复生”并出现在影片的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时代背景及影响 【学习目标】了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特点;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 【重难点】重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无产阶级文学成就难点:文学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知识梳理】 一、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1、背景:经济: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浪潮; 人们对启蒙思想家宣传的“理性王国”的失望 时间: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中叶 2、代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1)拜伦:①代表作:叙事长诗和 ②特点:具有和精神,抨击 (2)雪莱:①代表作: ②特点:体现一种真正的精神。 (3)德国海涅《》 (4)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5)俄国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 3、特点: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关注下层劳动群众;采用 夸张、幻想等手法;体现理想主义;情节跌宕起伏。 二、现实主义文学 (一)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 1、背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金钱主义至上,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尖锐的矛盾 时间: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 2、代表:法国司汤达的、巴尔扎克的 英国狄更斯的《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 俄罗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1)《人间喜剧》展示了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被誉为“” (2)《战争与和平》描写了 3、特点:注重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 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塑造正面人物和英雄人物;创作形式以长篇小说为主(二)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1、代表作—高尔基的《母亲》:被公认为 2、创作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风起云涌。 3、特点: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歌颂不胃强暴、坚持斗争的精神。 三、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20世纪以来,尤其二战以后 1、背景:和等社会危机的冲击。 时间:20世纪20年代以来 2、典型代表流派——荒诞派戏剧: (1)代表作:爱尔兰的 (2)作品地位:

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

作者简介: 李晓莉,在读硕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山东济南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邮政编码: 文章编号: ( ) 浅析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 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扭曲影响为例 李晓莉 摘要: 世纪年代盛行于美国文坛的黑色幽默文学可谓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马克吐温时 代在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尖刻辛酸的黑色幽默随处可见其中,马克吐温从家庭与儿 童成长关系的角度入手,揭露社会的丑恶与道德的伪善,刻画出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扭曲影响,堪称黑色幽默 文学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 黑色幽默; 家庭; 哈克; 汤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黑色幽默,又称病态幽默,绝望的喜剧,它不 仅带有家族相似的喜剧性特征,更由于浓重的悲剧性因 素的渗透而表现出某种基因变异的征兆 [] 美国韦氏 大辞典的补编六千词将黑色幽默解释为经常用病 态的讽刺的荒唐而可笑的情节来嘲笑人类的愚蠢法 国的彩色拉鲁斯词典对黑色幽默的定义是用尖刻 的辛酸的有时甚至是绝望的笔调着重刻画人世间的荒 谬黑色幽默一词最早随着法国作家安布莱顿黑 色幽默文选的出版而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布莱顿 将其描述为一种态度一种立场,或者说是一种独立于文 学而又能体现于文学的观点从而使黑色幽默首先 在法国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批评概念而引起关注 [] 至世纪年代,黑色幽默文学成为风行于美国文坛 的现代主义流派,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相呼应,在文学领 域大放异彩 其实,黑色幽默文学历史悠久在美国小说界,其源 头可以追溯到马克吐温时代,当代黑色幽默作品中的 许多风格题材和写作技巧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根 源本文将以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 险记为例,从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扭曲影响入手,来探源 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风格 一文章简介 黑色幽默繁荣昌盛之时一般是社会动荡不安之 日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正是在这种社会状况

戏剧与小说的区别

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 二者的文体区别 一、时间的限制。小说故事在时间上应无限制,而戏剧的演出时间是有一定的,一般是二到三小时。所以,表面看来,戏剧故事的心理时间可以完全自由,实际上这种心理时间仍受到物理时间的制约,故事在舞台上的直观呈现一定要在二到三小时之内完成。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考虑到舞台演出的需要,往往在人生的过程中,截取最短的片断,或是少数几个片断来表现。 二、空间的限制。小说或口述故事的叙述形式,在场地的变更上完全没有限制,戏剧的故事就不一样了,因为戏剧是把事件发生的空间直接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舞台所能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太多。 三、表现媒介的限制。小说是用文字或语言来表现,表现的媒介物是文字或语言,而戏剧的媒介物是演员,或者说演员的身体和言语,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指出:“戏剧表现所用的材料(媒介)就是活的人。”[1](p101) 演员这一媒介的特殊性还在于他既是创造的材料,又是创造工具,还是创造者这三位一体的统一。 四、情绪效果的限制。叙述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正如美国戏剧家威尔逊在《论观众》中所说:“对观众来说,戏剧是一种集体经验”。[2] (p278) 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一感乏味,他可以随时离开,这就会影响戏剧演出的现场效果。实际上情绪效果的限制是由戏剧欣赏环境的限制决定的,周宪教授在其博士论文《布莱希特与中国当代戏剧》中就指出:“戏剧是所有艺术样式中最具有现场效果和群体互动性的艺术样式,因其剧场性和活人面对面地交流,使得戏剧比其他任何艺术更具有直接性和大众性。”[3](p3) 正是由于戏剧与小说所受的限制不一样,使得二者有着各自的艺术形态特征,二者的文体不同可以归纳如下: 一、容量不同:小说比较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容量大,篇幅也比较长,而戏剧则要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追求舞台演出所要求的那种集中性和概括性。,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戏剧的情节是由显在部分与潜在部分构成的,而史诗和长篇小说的情节则全是显在的”。 二、节奏不同。小说的主体语汇流程呈平辅状,速度比较缓慢,而戏剧则进展较快,呈跳跃状。戏剧情节不仅要单纯集中,更要具有动作的一致性,情节的展开要能指向一个目标、一个意志、一个行动,要能“从高潮看统一性”[8](p205) 。同时,情节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变化(节奏不是匀速的),这就需要戏剧中有冲突(动作与反动作),有悬念、突转和发现,有阿契尔所谓的“危机”和劳逊所说的“平衡的破坏”。否则情节一枝蔓,节奏就受影响。

必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20本

必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20本 American Literature 1、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owthorne《红字》霍桑著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

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 是美利坚合众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2、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简称《赫克》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十六年前【1984】 ,美国文坛为《赫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也出版了一些研究马克吐温,特别是他的《赫克》的专著。专门为一位大作家的一本名著而举行如此广泛的纪念和专门的研究,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这是因为《赫克》的意义不一般.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 "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 即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

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3、The Portrait of a Lady by Henry James 《贵妇画像》 亨利.詹姆斯著】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女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跨文化交际角度,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文章指出她是该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并对其失败原因作了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伊莎贝尔的生活经历中得到某种启发。

浅谈《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黑色幽默

浅谈《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黑色幽默余华说过:“作为作家本人,主观上总是想往前走,总是想变化。”的确,余华是一个在创作上不断求新求变的作家。在写作初期,余华的创作风格追求沈从文的古典美。1985年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起点,开始他的先锋文学道路,追求内心的真实,演绎暴力与血腥,叙事手法也变得极其自由。而到了九十年代,余华的创作风格又大变,叙事回归传统和现实,内容也变得温和。(新世纪的《兄弟》和《第七天》也有很大变化,因与本文无关。略去)其中九十年代中期的《许三观卖血记》,在叙事手法上多了一层“黑色幽默”,个人觉得是开创余华小说创作之先河,研究它有一定的意义。所以下面我想从其表现、意义和生成原因三个方面,浅谈个人的粗略看法。 一黑色幽默的表现 读罢《许三观卖血记》(下面简称《许》),让人有种想哭不能哭想笑不能笑得感觉,究其原因便是其中蕴含的黑色幽默。苦难让幽默变成黑色,幽默使苦难多了一层色彩。观其全文,个人把黑色幽默的表现归为两点——“童话式对话”与叙事上的重复。 《许》是一部“对话体”的小说,全本只有简单的描写和人物动作,剩下的全是人物对话。《许》的对话追求简单明了,很多人批评说对话如白开水一样无味,但我读后却发现不然,我更愿意把它归纳成“童话式对话”。(余华也说过《许》是一部寓言)例如文中写道:

“他们说,方铁匠的儿子被丝厂许三观的儿子砸破脑袋了…..那孩子的脑袋就跟没拿住掉到地上的西瓜一样…...那脑浆就像煮熟了的豆腐,还呼呼地往外冒热气……听说钢针用小榔头敲进去的……”此段对话如果跟西方童话中小约翰讲巨人的手臂、脑袋如何一件一件往下掉对比,我们会发现很相似,简单却有童话式的喜剧风格,让人忍俊不禁。《许》中的人物细细想来,就是如童话中人物一样,只有简单的动作,没有心理描写,对话简单而且单纯到天真,所以单个对话看来或许无味,但组合在一起就有一种童话般的幽默。 《许》在叙事上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在喜剧中,重复就是一种常用的手法,重复往往带来诙谐的效果。在大的方面,《许》十一次的卖血就是一种重复,而每一次的买血中许三观都重复着喝几大碗水,重复着膀胱被水撑满,重复着吃猪肝和黄酒,重复着黄酒需要温一温。这种搞笑的如“仪式”般的过程自然就成了一种幽默。在小的方面,许玉兰叫一乐帮忙一乐重复着的相似的推脱,许玉兰三次生孩子都在大骂许三观中生出,还有许玉兰每次都重复着在家门口的哭骂,都让人开怀大笑。可以说,不管是《许》中重复的内容和重复本身都是其幽默的表现之一。 其实文中的重复和“童话式对话”是相辅相成的,重复造成简单机械,也就使对话有了童话风格,而“童话式对话”本身便含有重复的“品质”。综上,所以个人认为《许》中叙事上的重复和“童话式对话”便是其幽默的两大原因。

低俗小说英语影评pulpfiction结构画面内容人物分析法

Appreciation of Pulp Fiction Pulp Fiction was produced in 1994, directed by Quentin Tarantino. A subversiv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the undercurrent of black humor made it undoubtedly to be a fantastic movie. My appreciation of Pulp Fiction will from 3 aspects, structure, character analysis and the strong sense of image. Structure I have to say that Quentin Tarantino is really an amazing director. He used a novel “Circular Narrative” with several flashbacks instead of the usual performance routine, linear narration and common chronological structure of Hollywood action movies. The entire film is consist of totally 5 parts,” Vincent Vega and Marsellus Wallace’s wife”,” the gold watch” and “ the Bonnie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prologue and epilogue. It seems like that they are separate story inside, but all the scope is presenting the ring-type structure, and the first paragraph meeting the last as well. In Pulp Fiction, it goes full circle that the stories were all used to imply the violence by the director. For example, the affair between Vincent and Mia has also existed in the plot of Gold Watch, but only as a dispensable accessory. Otherwise, the scene of pumpkin and honey bunny’s robbery is also cohering the beginnin g to the end. Furthermore, all parts of the movie a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In addition to the Circular Narrative structure, characters and dialogue, there’s another hidden figure (Bonnie), the content keywords, such as the Bible, gold watch and so on, to be the narrative clue, which is very suit for the habits of people nowadays searching the keywords online. For example, brought out the “foot massage”, you can instantly recall the two killer’s great dialogue, sexy Mia and that poor guy who has been threw out the balcony. Character Analysis Pulp Fiction a postmodern film, as well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it. A mafia godfather Marsellus who can manipulate the life and death of others, still can’t escape the fate of being raped in the grocery. A handsome gang bludger Vincent was shoot by his own gun within muddle. Jules recites a paragraph of Bible in every murder. A liberalistic couple robber, a superstitious boxer Butch and a sexy stupid woman Mia, the suspicion of the authority and belief permeates every minute of this film. That’s it! Th e unconventional postmodernism is true sense of madness andmetamorphosis. Let me raise several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Vincent Vega, a mystifying killer, just like a perfect foil of those positive heroes. So when he went out of the washroom, he was shoot by his own submachine gun, with the black humor as always. No one would feel pity for his dead. Jules, as a cruel killer, always quotes scripture of Bible before killing people. But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it is obvious that Jules has understood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荒诞派戏剧的主要成就。 (2)理解:分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3)运用: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阅读一些文学史的材料,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掌握个性化学习方法。 (2)充分扩大教学资源,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真正做到生活即历史。 (3)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渊源、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这些成就和作品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让学生能以历史眼光去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体现的时代特色。 难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兴盛的的背景;《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佳作《西风颂》诗篇结尾的预言。文学艺术是现买生活的一面镜子,雪莱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和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反抗封建专制统治。他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和控诉,热情讴歌了人民争取自由和主的斗争,对未来作了大胆的设想,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家”。 恩格斯为什么高度评价雪莱?这一时期文学上取得了哪成就?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二自然段,并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对浪漫主义文学作的说明。提示:背景及思想倾向。 1.背景及思想倾向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面对启蒙理想的幻灭,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于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 而教材在阐述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时,提到了两个方面: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揭露丑恶现实和憧憬美好未来。 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其理想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之前的反封建贵族社会的政治思想而来的;与此相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浪漫主义作家或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通过强烈的怀古意识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强调主观的作用、个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的主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和表达个人的理想,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但对大自然充满激情,尤其着力描绘自然界中那些不平凡的现象;在表现手法上以尽可能的夸张与强烈的对比为主,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它充满着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富有浓郁的抒情性和主: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教材中涉及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

“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综述 黑色幽默不同于一般幽默的地方在于,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因此,在它的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愤怒。后来,人们通常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黑色幽默”这个词。 强调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疯狂 “黑色幽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疯狂。它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即所谓的“黑色幽默”。 描写的人物形象 描写一些病态、畸形的人物形象,是“黑色幽默”派文学的又一特征,“黑色幽默”派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库特·冯尼格的《第五号屠场》中的毕利、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都是被迫扮演小丑的角色。这与传统小说中的正面人物,理想人物截然相反,这些卑鄙无耻,神经不正常的人成为作品的主人翁,并在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奇怪。人物形象的创造就是为了作品的主题服务的,只要能够更好地表现主题,尽管是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也无不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卑微猥琐的怕死鬼,为了逃避轰炸任务而装疯卖傻,最后逃跑到了瑞典。这些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某一侧面的化身。 故事具有隐寓和象征的艺术特征 “黑色幽默”大都是离奇的寓言故事,具有隐寓和象征的艺术特征。《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五号屠场》都是借第二次世界大战来隐喻现实。“黑色幽默”作家往往渲染一种虚幻的环境、塑造一些畸形的人物形象,而不是追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冯尼格的《猫的摇篮》通过霍尼克博士同他的小侏儒儿子的描写,来隐喻世界上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象哄孩子一样的骗局。而“猫的摇蓝”也就成了谎言和欺骗的象征;而托马斯?品钦在《万有引力之虹》中写到火箭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虹弧般堕落,借此来隐喻人类必然灭绝的命运,而“万有引力之虹”也就成了死亡的象征。所以说,“黑色幽默”小说是一种接近寓言的文体。它一般都带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悲剧性喜剧

浅析《低俗小说》论文

浅析美国电影《低俗小说》的艺术成就 化学化工学院 14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424103150 吴建龙【摘要】 电影《低俗小说》是导演昆汀?塔伦提诺的代表作,它将昆汀自由的艺术创作理念、风格和对暴力美学的追求做出了精彩诠释,它的出彩不仅仅是在叙事模式上而且在时间空间处理、人物塑造、音乐、台词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性,是一部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的不落俗套的电影。本文就是对昆汀.塔伦提诺的《低俗小说》从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重新发掘美国电影《低俗小说》的艺术成就。【绪论】 如果说影片《落水狗》让昆汀在影坛上一炮而红,那么《低俗小说》的出现则标志着昆汀式电影已经走向成熟。《低俗小说》是昆汀.塔伦提诺风格定型的标志性影片,无论是其无懈可击的环形叙事结构,还是在时间与空间处理上,以及音乐、人物塑造台词等方面的风格化。都达到了一个昆汀以后的电影无法超越的高度,同时这也成为以后很多电影借鉴效仿的标志性影片。本文就是对昆汀.塔伦提诺的《低俗小说》从艺术特色方面进行剖析,重新展现美国电影《低俗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低俗小说》影片介绍 (一)影片 《低俗小说》是由美国著名“鬼才”导演昆汀. 塔伦提诺于1994年拍摄的。故事包括“文森特和马沙的妻子”、“金表”、“邦妮的处境”

三个故事以及影片首尾的序幕和尾声五个部分组成。看似独立的小故事里面,却又有着环环相扣的人和事。 盗贼“小南瓜”和“小兔子”在早餐店里打劫,却恰好上了天大的麻烦——黑社会成员朱尔斯(塞缪尔?杰克逊Samuel L. Jackson 饰)和文森特(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饰)在店内用餐,可谓天外有天。二人是否会放过两名小盗贼? 而文森特是黑社会大哥马沙?华莱士(文?瑞姆斯Ving Rhames 饰)的手下,马沙下命令让他陪妻子一个晚上,明知如有越雷池必死无疑,但面对马沙妻子美艳诱惑,文森特该怎么办。 文森特的故事还没完,拳击手布奇(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 饰)的出现将令他的人生从此改变。布奇有一块祖传金表,就是因为这块金表,他和马沙分享了一个耻辱的秘密。 故事环状结构,回到开端。朱尔斯在小盗贼面前诵读圣经,表示对杀人的厌倦和感悟。什么事件令他如此转变?好的,“邦妮的处境”中就有答案。 《低俗小说》是世界影坛非线性的叙事电影的代表作, 5个故事都各自讲述了一个不同的事件,但他们却都有着共同的戏剧属性将它们紧密相连。一个拳击手,两个打手,黑帮老大以及鸳鸯大盗这些人物的命运在短短的两天中交集在一起,演绎出了这部黑色幽默的犯罪群戏。结构巧妙而富有深意,精彩的对白。片中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美好的品质,却都无可救药的走向了黑暗与迷茫。各个段落不分首尾,互补结构,开头和结尾相连,暗示现实中类似影片中的情节总在发

推荐-论黑色幽默的特点 精品

摘要:黑色幽默文学是世界文学中重要的现代派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盛极一时。黑色幽默诉诸于人类形而上的灾难命运,厚重的悲剧意味与浓烈的喜剧色彩之间分外矛盾,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的这个荒诞世界。它在文学艺术上表现的特征也值得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黑色幽默;荒诞;喜剧;下载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坛,许多作家的创作风格呈现出相似性:单纬性的人物性格,人物与感情被有意地割裂,滑稽、怪诞,对悲剧材料异乎寻常地处理,散乱、分离的叙述结构;对现实不可靠的清醒认识和超脱的观望;不分善恶,无功无利的模仿、嘲笑等等。他们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1965年,弗里德曼出版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三位作家的作品片段选集,名为《黑色幽默》。这些作家没有集会、结社,也没有共同纲领、宣言,但他们的作品却以相似的面貌出现在当时的美国文坛。由于这种相似性,他们被称为“黑色幽默”派。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阴暗等放大、扭曲,使其更加荒诞不经。 一、题材 黑色幽默的题材选择涉及到它产生的土壤。美国社会在上世纪60年代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社会异质。传统小说江河日下,嬉皮士、战争忧郁症、两性混杂、荒谬的社会现实成了热门题材。这都为黑色幽默的产生提供了基础。黑色幽默选择意义不明,摇摆不定,似梦似醒的场景。这种场景为作家提供了否认旧标准,树立新标准的无穷题材。这些题材大都超越表面,形成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关注。以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它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支美国空军中队的经历为题材。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 是在劫难逃。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海勒并没有真心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试图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下的军人,刻画人类在敌对环境中的内心体验,揭露社会现实的丑陋。其最终目的是阐述人生哲理,而非历史。 以外,黑色幽默作家还在科技领域里挖掘题材。他们大都是大学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喜欢把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带进文学。如,《五号屠场》里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有超时空的能力,还被飞碟绑架到541号大众星。 二、人物形象 传统小说的主角一般都体现小说主旨,并与历史的主流意识保持一致性,具 有正面性。而这正是黑色幽默所背离的。黑色幽默作品的人物没有严格的正反面定义。一方面,这些人物荒诞懦弱,企图逃避责任,另一方面,他们又走在潮流的反面,揭示人性的荒诞与丑恶,成为一种另类的英雄形象。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一切传统价值,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是反体制的斗士,也是懦弱的逃兵。这样的人物形象成了黑色幽默独特的风景,是其艺术表现手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叙事结构

小说与戏曲

第一章《长生殿》和《桃花扇》 二、重点掌握: 1、《长生殿》。《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之久,前后易稿三次。据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述,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移家北京之后,因友人说《沉香亭》的“排场近熟”,于是删去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去掉李泌的情节,“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有意在他的剧本中采用这个传统题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长生殿》全剧共50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作者有意识地把李、杨爱情与唐代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写出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逞侈心而穷人欲”,以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造成他们自身的爱情悲剧;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命运。 作者成功地写出了李隆基倦于政事,耽于安乐,“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把国家陷于苦难的深渊。他因宠爱杨玉环,而使杨家一门贵显,杨国忠专断朝政,炙手可热。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不顾万里之遥,命令臣下进贡新鲜荔枝。贡使的马匹沿途毁坏了庄稼,伤害了人命,全不在意。作者把《进果》一出安排在《偷曲》和《舞盘》之间,以宫廷的享乐和人民的痛苦形成对比,大有深意。作者写出了帝王的爱情并不专一,因此李、杨之间尽管缠绵缱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波折和污点。七夕密誓之后,两人的爱情有所发展和巩固,然而渔阳鼙鼓已动地而来,他们终于自食苦果。为了平息御林军的愤怒,皇帝不得不在马嵬坡下牺牲妃子,以挽救他自己的政治生命。从此他感到内疚不已,晚年沉浸于痛苦之中。 作者处理杨玉环这个人物也有特色。他并不象明人传奇《惊鸿记》那样写“太真秽事”,而是写出了一个帝王宠妃的既骄纵、悍妒又温柔、软弱的典型性格。在争夺君王的爱情时,她对敌手是毫不留情的,正如她在《夜怨》一出所说:“江采蘋、江采蘋,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而当她得宠时,又时时不免“日久恩疏”的惊恐。作者对她既有批判,又有所同情。尽管她在马嵬坡下自尽,承担了一切罪恶,但作者并没有把安史之乱的全部罪责归之于她。《弹词》一出中,以铁笛擅名的李謩说:“休只埋怨贵妃娘娘,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奸,以致庙谟颠倒,四海动摇”,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贿权》、《楔游》、《疑谶》、《权哄》、《进果》等出,写出了皇帝和贵戚的穷奢极侈,宰相的弄权误国,权臣间倾轧不已,官僚们趋炎附势,志士仁人痛心疾首,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郭子仪发出感叹:“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疑谶》),农夫高呼“一年靠这几茎苗,收来半要偿官赋,可怜能得几粒到肚!”(《进果》)都是代表封建社会人民的不平之鸣。 与奸相杨国忠及逆藩安禄山相对照,作者精心塑造了郭子仪和雷海青这两个出身低微的英雄人物,他们忠心报国,大义凛然。郭子仪武举出身,到京谒选,未得一官半职,然而他深怀忧国忧世之心,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天下为己任,终于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灭贼复国。《疑谶》一场写郭子仪酒楼买醉,作者借此倾注了自己沦落不遇、愤世疾俗的情感。雷海青是一个乐工,当面痛斥安禄山:“恨只恨泼腥羶莽将龙座渰。癩蛤蟆妄想天鹅啖。生克擦直逼的个官家下殿走天南。”并责骂那班降臣:“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骂贼》)以琵琶愤击安禄山,终于慷慨捐躯,作者写来栩栩如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唱词涉及了满族统治者,再加上《弹词》一出表现了浓厚的兴亡之感,触犯了当时的忌讳,为康熙帝和明珠等满族官僚所不喜。 《长生殿》前半部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则显然加强了浪漫主义的描写。作者虽然谴责了李隆基因宠爱杨玉环而致国事败坏,无法收拾,然而对他们两人的爱情悲剧却很同情。他写李隆基退位后对过去之事有所悔悟,在深宫中为思念杨玉环而无限痛苦。他让杨玉环的幽魂也知道忏悔,一直怀念上皇。由于这种“真情”’两人终于在月宫重新团圆。作者不但对李、杨两人加以美化和净化,而且特别宣扬一种“一悔能教万孽清”的思想。作者意图总结历史的教训以“垂戒来世”,指出“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 《长生殿》是一部写得很出色的传奇戏曲。作者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来表现李隆基和杨玉

10部必读美国文学经典作品

10部必读美国文学经典作品 1. 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owthorne《红字》霍桑著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利坚合众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2.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著《哈克》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1984 ,美国文坛为《哈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这是因为《哈克》的意义不一般。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3. The Portrait of a Lady by Henry James《贵妇画像》亨利·詹姆斯著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女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跨文化交际角度,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文章指出她是该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并对其失败原因作了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伊莎贝尔的生活经历中得到某种启发。 4. Moby Dick by Herman Melville《白鲸》麦尔维尔著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的经历,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故事营造了一种让人置身海上航行、随时遭遇各种危险甚至是死亡的氛围,是作者的代表作。小说场面宏阔博大,思想内涵复杂,哲理性很强,而且文笔沉郁瑰奇,堪称杰作。 5. Martin Eden by Jack London《马丁.伊登》杰克.伦敦著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马丁·伊登》起着先驱作用,后来不少描写“美国梦”破灭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围绕这部书引起的争论首先是在主题上,按照杰克·伦敦的本意,写这部属的宗旨之一乃是攻击个人主义,但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他是在为个人主义辩护,而相当多的读者是把马丁·伊登当作“个人奋斗”的典型来接受的。其次是语言,有人认为“充满元气和力量”,也有人认为“粗糙”、“变化少”。杰克·伦敦是以“超人”自居的,他并没有成为超人,但《马丁·伊登》的确是一部超越了时代的作品。 6.The Great Gatsby by F.S. Fitzgerald《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著二十世纪的二十和三十年代是美国小说的黄金时代,群星璀璨,各放异彩。先是作家德莱塞出版了一部又一部长篇巨著,并且在一九二五年又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同年四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纽约出版,著名诗人兼文艺评论家T·S ·艾略特立刻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海明威在回忆菲氏时写道:“既然他能够写出一本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好的书,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写出更好的书。”艾略特和海明威都是以苛刻闻名的批评家,因此我们就不难领会这些评价的分量了。直到今天,《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是美国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

Pulp Fiction低俗小说英文影评

Pulp Fiction Comparing with Forrest Gump, which describes a kind of positive life attitude, pulp fiction shows the life of the underworld organizations in Los Angeles. The film is funny, sophisticated, standing ahead and it shoulders above most mainstream American films. Now, I am going to share my views about this old film. Firs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lm is distinctive. It seems to illustrate three different stories, but actually these three stories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It rejects the traditional linear narration, cutting the whole story into many tiny plots in disorder and linking them end-to-end again. It may show a certain plot in a same scene bu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various roles. On the other hand, a same role plays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stories. For example, Jules is a cruel killer when he carries on the orders of his superior, however, he takes a turn for dedicated Christian after he survived a shooting. He even played the role of savior in the last scene. He not only decided to throw up his job as a killer, but also let two robbers off although they had pointed a gun at his head. His enlightenment changed the result of this incident in a sort of sense, because his partner was killed in the next duty due to his absence. In terms of his partner, overconfident Vincent, his death became the movie final end. I am not surprised by his death, in other words, this is to be expected. His hubris and stupid egotism definitely lead to such a pathetic result. He had never imaged that he would be killed by Butch, a man who had been looked down upon by himself. By the way, it is really ridiculous that Vincent, the leading actor in such a more than 150 minutes film, was killed by a supporting actor with little effort and dialogues. In addition, as a movie regarding underworld, two killers take the lead role in it. However, comparing with other gangster films, their daily humorous conversation such as the name of hamburgers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a little dispute explain a large number of this movie, instead of monotonous fight scenes or individualistic heroism. These common conversations make the movie become more natural. Meanwhile, naturalness of the film makes character traits more distinctive, such as greedy, fear, disgust, forgiveness, so forth and so on. Certainly, these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dialogues imply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of plots if you pay attention to their details, as any other movies. Finally, the director put the end of this incident, the death of Vincent, in the penultimate part. What is more, Jules's change becomes the last part of this film, although it happens before Vincent died. In my view, it helps to connect the end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which means crimes circulate unceasingly. Except that, I suppose this detail is designed to show that criminals should be redeemed from evil, no matter by Christ or themselv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