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论述类精炼题之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戏剧与小说的比较与分析戏剧和小说是文学艺术中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戏剧以舞台演出为媒介,通过对话、动作和舞台布景等元素展现故事情节;而小说则通过文字来叙述情节、描绘人物和呈现背景。
尽管二者都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它们在表达方式、艺术特点以及接受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戏剧和小说在表达方式上有显著的区别。
戏剧以语言和动作为主要表达工具,注重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和情节的推进。
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语言的运用成为戏剧中重要的元素,戏剧因此具有直观和动态的特点。
相比之下,小说采用文字来叙事,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来构建情节和形象。
文字的表达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读者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来想象和理解。
其次,戏剧和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也有不同之处。
戏剧注重舞台上演员的表演,通过舞台效果和演员的功底来打动观众。
戏剧的艺术魅力在于演员的展现和情节的发展,它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直接影响观众的感官体验。
相比之下,小说更加注重文字的表达和情节的推进,它通过语言的力量来引导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小说具有更加细腻和深入的描写能力,能够使读者更好地反思生活和人性。
最后,戏剧和小说在接受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戏剧具有强烈的时空感,观众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观看,且无法将其保存下来以供反复品味。
戏剧具有短暂性的特点,观众只能通过当场的观看来感受其魅力。
相比之下,小说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需要进行反复阅读,以更好地理解故事和情节。
小说具有较长的寿命,能够被广泛传播和保存。
综上所述,戏剧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在表达方式、艺术特点和接受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戏剧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动态的舞台效果来吸引观众,而小说则通过文字的表达和详细的描写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然而,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它们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都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并传递作者的意图。
无论我们选择去欣赏戏剧还是阅读小说,我们都能够从中获得艺术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小说阅读之文体特征:戏剧化小说【知识点拨】一、剧本的特点: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很集中,节奏快;2.尖锐的矛盾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物内心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3.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4.丰富的潜台词;5.富于动作性。
二、戏剧化小说的文体特征1.转换视角,隐匿作者(少讲述、直观呈现)。
通过人物的视角看他眼中的情景,减少讲述人(作者)的声音和感受,由人物的活动客观呈现故事。
——真实性2.对话以对话塑造人物,表现人物关系,连接场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揭示心理,表现矛盾冲突。
4.场景集中与现场感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很集中,绝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某一地点。
有更直观的视觉特效,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人物的悲喜。
三、散文化小说vs戏剧化小说的区别散文化小说戏剧化小说人物虚化人物,缺少个性化、丰富性对话塑造人物,交代人物关系情节淡化情节,片段特写重视矛盾冲突,情节完整,以对话推动环境注重营造意境弱化景物,时空(场景)集中读者诗意,美感现场感,真实感艺术特点语言优美,重叙述,节奏舒缓,凸显抒情性语言浅显,少讲述,节奏快,凸显故事性四、如何表现作品故事情节的戏剧性?故事情节的戏剧性是社会矛盾复杂性的集中表现,通过匠心的构思、安排,造成情节的悬念,意境波澜,生活底蕴,使人物精神从中得到生动的表现。
一是强调偶然反映必然。
戏剧性的情节无法缺乏偶然性的存在,可以说排除偶然性就无法构成戏剧性情节,也无法达到情节的生动,这正是俗话说的“无巧不成书”。
但是又要巧得合理,巧得自然,巧得有意义。
二是运用悬念。
悬念是造成戏剧性情节的关键之处,“悬”而不决,使读者处于急切的期待中,这就有利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要造成悬念,就应该迅速确立戏剧性的冲突,但又不急于解决,不急于揭示谜底,而是有迂回,有曲折地将错综复杂的矛盾演变过程逐渐表现出来。
【例文讲解】天二哥台静农烂腿老五坐在栅门口的青石块上,脊梁倚着栅门,手捏着一打钱纸,在那里慢慢地撕开。
文学史知识: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区别和联系文学是人类思想、情感与语言的艺术创作,诗歌、小说和戏剧是文学三种主要体裁。
诗歌具有高度艺术性,强调语音、韵律、意象和节奏;小说是长篇虚构故事,着重于情节、人物塑造和社会生活描写;戏剧则是舞台艺术,通过演员表演和舞台布景,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这三种文学体裁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首先,诗歌、小说和戏剧有很多不同之处。
诗歌的语言节奏多样、措辞精练,着重于意象的表达和调节读者的情感。
小说的语言描述详细、形象生动,通过情节和人物塑造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
戏剧则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舞台表演艺术,强调舞台效果和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诗歌、小说和戏剧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首先,它们都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艺术美感,通过语言、情节、形象来探讨人类生命和文化现象。
其次,它们三者都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抒情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最后,它们在历史演进和文学创作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古代文学中,诗歌的地位非常高崇,代表了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古至今延续。
小说与戏剧则相对晚出现,但对于文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诗歌、小说、戏剧这三种文学体裁都经历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传统的发展。
例如,我国唐诗为国内外公认的文学巅峰之一,而宋词更加注重抒情和感性表达;近代小说则分为“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前者更符合现代语汇表达,后者更加注重古文的修辞和风格。
同样,戏曲分为“京剧”、“黄梅戏”、“评剧”等流派,每种风格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总结来说,诗歌、小说和戏剧是文学三种基本体裁,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艺术风格和文化意义,同时也相互影响和交织。
对于读者而言,我们应该跨越艺术体裁的限制,开阔视野,涵养文学素养,从中汲取人类智慧和情感启示。
小说与戏剧的分析与评价小说和戏剧是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它们都通过文字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却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本文将对小说和戏剧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探讨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小说的分析与评价小说是一种以故事为核心的文学形式,它运用文字来描述人物、时间、地点和情节,通过描写和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1 多元的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这种多元的情节设置使得小说能够更好地展示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1.2 丰富的人物描写:小说常常通过细腻入微的人物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为。
读者可以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绘来深入了解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3 深入的思想表达:小说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直接表达载体,它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探讨社会问题、思维方式和人性的复杂性。
尽管小说具有上述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之处。
例如,小说因其长篇性和细致的描写,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
此外,小说通常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叙述故事,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较为冗长。
二、戏剧的分析与评价戏剧是一种以演员表演为主要形式的文学艺术,它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和语言来展现角色的塑造和故事的发展。
戏剧具有以下的特点:2.1 强烈的现场感受:戏剧是现场演出的艺术形式,观众可以亲眼目睹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从而获得更加直接的视听感受。
2.2 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观众可以看到演员真实的表情和动作,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2.3 多重的艺术表达形式:戏剧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包括音乐、舞蹈和舞台布景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元素的结合可以使戏剧更加丰富多样,并产生更深远的艺术效果。
尽管戏剧具有上述的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戏剧的表演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观看演出。
高一到高三语文古代小说与现代戏剧古代小说与现代戏剧的对比研究一、引言语文教育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代小说和现代戏剧作为两种主要文学形式,各有其独到之处。
本文将从内容结构、人物塑造和社会反映等方面,比较古代小说与现代戏剧。
二、古代小说的特点古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具有以下特点:1.1 多样的形式:古代小说包括志怪小说、神魔小说、传奇小说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文学的形态。
1.2 广阔的题材:古代小说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地域和时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
1.3 精细的人物刻画:古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表现出各种社会角色的特点和心理状态。
三、现代戏剧的特点现代戏剧是一种以舞台表演为形式的文学艺术形式,具有以下特点:2.1 戏剧性强:现代戏剧以冲突和对抗为核心,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行动展开情节的发展。
2.2 舞台表现力强:戏剧作品通过布景、音乐、演员的表演等手段,展现出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2.3 社会关怀:现代戏剧多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剧情反映当代社会的现实困境。
四、古代小说与现代戏剧的比较古代小说与现代戏剧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下面将对比它们在内容结构、人物塑造和社会反映等方面的差异。
3.1 内容结构古代小说往往以叙事的方式展开,强调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而现代戏剧则更加强调对话和行动的重要性,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3.2 人物塑造古代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侧重于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的复杂性。
而现代戏剧则更注重人物行为和语言的塑造,通过演员的表演以及对白的设置来呈现人物特点。
3.3 社会反映古代小说多以古代社会为背景,通过描绘各种社会角色和事件来反映社会风貌和价值观。
而现代戏剧则更关注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二者的文体区别一、时间的限制。
小说故事在时间上应无限制,而戏剧的演出时间是有一定的,一般是二到三小时。
所以,表面看来,戏剧故事的心理时间可以完全自由,实际上这种心理时间仍受到物理时间的制约,故事在舞台上的直观呈现一定要在二到三小时之内完成。
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考虑到舞台演出的需要,往往在人生的过程中,截取最短的片断,或是少数几个片断来表现。
二、空间的限制。
小说或口述故事的叙述形式,在场地的变更上完全没有限制,戏剧的故事就不一样了,因为戏剧是把事件发生的空间直接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舞台所能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太多。
三、表现媒介的限制。
小说是用文字或语言来表现,表现的媒介物是文字或语言,而戏剧的媒介物是演员,或者说演员的身体和言语,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指出:“戏剧表现所用的材料(媒介)就是活的人。
”[1](p101) 演员这一媒介的特殊性还在于他既是创造的材料,又是创造工具,还是创造者这三位一体的统一。
四、情绪效果的限制。
叙述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正如美国戏剧家威尔逊在《论观众》中所说:“对观众来说,戏剧是一种集体经验”。
[2] (p278) 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
如果观众一感乏味,他可以随时离开,这就会影响戏剧演出的现场效果。
实际上情绪效果的限制是由戏剧欣赏环境的限制决定的,周宪教授在其博士论文《布莱希特与中国当代戏剧》中就指出:“戏剧是所有艺术样式中最具有现场效果和群体互动性的艺术样式,因其剧场性和活人面对面地交流,使得戏剧比其他任何艺术更具有直接性和大众性。
”[3](p3)正是由于戏剧与小说所受的限制不一样,使得二者有着各自的艺术形态特征,二者的文体不同可以归纳如下:一、容量不同:小说比较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容量大,篇幅也比较长,而戏剧则要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追求舞台演出所要求的那种集中性和概括性。
叙述类文学作品阅读(小说和戏剧)近年来叙述类现代文学类作品阅读题在高考中出现过多次。
2004年有辽宁卷的《认识自我》、北京安徽卷的《雁阵》,2005年有湖南卷的《贝多芬:一个巨人》,2006年有上海春招题里的《幸福的篮子》和浙江卷《平面的生活》,2007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又出现了一篇小说的考查——《父爱无价》,2008年广东高考选用巴西作家罗萨的小说《河的第三条岸》。
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向多元化发展,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作品选段等,都有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
小说及小说欣赏一、小说概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划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按篇幅的容量大小,小说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
无论哪一种小说,都具有叙述性、散文性和虚构性三个特征。
叙述性是小说的基本属性。
小说起源于人们对叙事的需要,无“事”不成书。
与戏剧不同,戏剧的事是“演”出来的,而小说的事却是“叙”出来的。
由于叙事,便发展出一套引人入胜的叙事艺术。
领会这种叙事艺术,是欣赏小说的莫大乐趣。
小说叙事采用散文形式,而不宜用韵文和骈文,这就形成了散文性。
当然,用散文体叙事的并非都是小说,例如游记、报告文学等。
小说所叙之事带有虚构性质,虚构才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一般而言,小说都具有人物、情节、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小说是“人学”,必须写人。
郑重刻划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不过,小说写人的重心在不断地转移。
传统的情节性小说郑重描写人物的行为,近代现实主义小说郑重刻划人物的性格,而现代小说则有淡化人物的行为和性格的倾向,郑重探索人物的意识和心理。
有的作家认为小说的“写实”精神,应当从由注重客观真实转向关注心理真实。
情节与人物相关,是人物性格发燕尾服的历史。
为了充分叙述相对完整的情节,小说应当有一定的长度,即使是短篇小说、小小说,也应有足以容纳一个特定情节的长度。
小小说被誉为文苑中新开的奇葩,如《北京晚报》是曾经常发表“一分钟小说”,摄取生活现象中习以为常的一两个镜头,在千字左右的篇幅里,也能做到人物鲜明,情节完整,有理有情,发人深思。
高一到高三语文古代小说与戏剧作品对比研究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诸多古代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小说和戏剧两种形式。
小说是一种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来展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来实现故事的呈现。
本文将对高一到高三学习的古代小说与戏剧作品进行对比研究。
一、古代小说古代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广泛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代小说具有较长的篇幅,可以较详细地刻画人物形象,并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古代小说大多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着重表达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内涵。
例如《红楼梦》是一部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致的结构,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悲剧性。
然而,古代小说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它们以文字作为表现形式,对读者的想象力和阅读水平要求较高。
同时,古代小说篇幅较长,叙述方式较为冗长,容易使读者产生疲劳感。
因此,在阅读古代小说时,我们需要耐心细致地品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二、古代戏剧作品古代戏剧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具有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戏剧性的特点。
古代戏剧作品多以舞台表演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塑造出来。
古代戏剧作品包括京剧、评剧、黄梅戏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手法。
与古代小说相比,古代戏剧作品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来感受到故事中的冲突和情感。
同时,古代戏剧作品也更加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形象塑造,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其中。
然而,古代戏剧作品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它们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对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舞台的布景要求较高,因此,观众的欣赏水平也成为了一定的限制因素。
此外,古代戏剧作品在传统意义上更多地关注宫廷和贵族阶层的故事,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节。
因此,对于现代观众来说,理解和欣赏古代戏剧作品可能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成本。
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艺术。
戏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定性和基本风貌。
小说故事的时间、地点的变更完全没有限制,于是情节可以有大的容量;而戏剧是将事件的发生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受到舞台演出的限制,追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
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而戏剧的媒介则是演员的肢体和言语,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演员不能像小说那样插入作者的叙述、描写、观感、议论。
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
”叙述与展示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区别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
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
”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
小说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
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
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随时离场,这会影响戏剧演出的效果。
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刷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英国威廉?阿契尔在其《剧作法》中说:“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
戏剧与小说各有其基本艺术特质与形态,但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
契诃夫的剧本《海鸥》背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戏剧法则”,追求戏剧事件的生活化和剧本的内在抒情性。
虽遭指责,但这种崭新艺术促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舞台导表演体系的变革。
众多小说家融入了戏剧的“动作”、“冲突”、“悬念”等技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有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对此作出严格规定。
B.与戏剧借助演员肢体、言语的直观展示相比较,小说借助语言的叙述更加自由。
C.戏剧为了持续引发观众的兴趣,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D.契诃夫的剧本《海鸥》遭到指责是因为作品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戏剧法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用以突出戏剧与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差异。
B.文章从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情节节奏三个维度分析了小说与戏剧的不同形态。
C.文章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手法,名人的这些精辟论述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权威性。
D.文章以艺术总是交融发展为前提,举例论证了小说与戏剧互动学习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作家跟小说家相比,进行剧本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B.小说表现的是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而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
C.小说的私人阅读方式和阅读时情绪的可调性决定了小说的情节发展进程的缓慢
性。
D.戏剧的“小说化”,小说的“戏剧化”不失为推动戏剧与小说向前发展的好思路。
参考答案
1.C(原文是“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并没有说“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
2.D(结尾观点是“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而不是“互动学习的必要性”。
)
3.B(原文说“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时”是指时态,而非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