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跟痛症验案三则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刃针加封闭治疗跟痛症50例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是指跟骨结节周围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目前在治疗上主要有中药内服外敷、理疗、针灸、封闭治疗等,收效甚微。
2006年4月~2010年8月采用田纪钧教授发明的0.7mm×0.4mm刃针加局封治疗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50例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8~76岁,平均46.5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病期10个月;单侧44例,双侧6例。
跖腱膜炎35例,跟骨下脂肪垫炎9例,跟骨下滑囊炎7例,跟后滑囊炎5例,共足56。
其中X线片显示跟骨骨刺者29例。
诊断要点:跖腱膜炎:足跟底部疼痛,以晨起、站立、行走为甚,随活动疼痛可渐减轻,劳累后疼痛加重。
跟骨结节前方有压痛点,多伴跟骨骨刺。
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并有僵硬肿胀感,压痛,无囊性感。
跟骨下滑囊炎:走路及站立时跟下疼痛明显,跟骨结节下方肿胀、压痛,按之有囊性感。
跟后高压症,多见中老年人,疼痛特点:跟骨底部郑重和内侧疼痛(按压尤甚),休息或抬高下肢是减轻,行走后加重。
X线片显示跟骨有脱钙现象,但多无骨质增生。
治疗方法:①定点:在压痛最明显处(同时结合X线片)用紫药水作标记。
②方法:患者俯卧,踝关节前垫枕头,足跟朝上,常规消毒铺巾,先用2%利多卡因2~3ml,强的松龙0.5~1ml混合液局部痛点封闭,以注射点为刃针进针点,按刃针施术规程进针,使刀口线与足纵轴方向一致,垂直刺入达跟骨骨面,先纵向切割,再横向疏剥。
跖筋膜炎有骨刺者,刀口与跖腱膜纵轴平行刺入,在骨刺尖部纵向疏剥,然后调转针刀90°再横向切割。
有跟垫滑囊炎时,刃针纵向刺入在脂肪垫及滑囊壁处纵切横剥数刀;跟骨高压症时,跟骨底部正中为中心,梅花状排列五点,刃针需进入跟骨1.5~2.0cm(需要较粗刃针可辅助骨锤敲击)。
术毕用创口贴覆盖针眼处。
③手法:患足过度背屈,同时另一手拇指推顶足弓部的跖长韧带和跖腱膜,推压向足背方向,操作2~3次即可。
针刀加局阻辅以手法松解治疗跟痛症35 例临床疗效分析目的初步探討针刀加局阻辅以手法治疗跟痛症的方法及疗效,为临床推广此治疗方法供同道以参考。
方法我院自2010 年以来,综合分析跟痛症所形成的病因,运用针刀加局部阻滞辅以手法松解治疗跟痛症35 例。
在跟部痛点部位施行针刀铲削剥离纵疏横剥后,行局部阻滞,外加推拿手法。
一般治疗3次为1疗程,1次/w。
结果本组35例均经上述方法治疗1~3次,随访1年。
结果优占26例,74%,良7例,占20%,有效2例,占6%,无效0例,优良效占94.28%。
结论局部阻滞是治疗无菌性炎症的良好方法之一,在局阻中加入庆大霉素,既可以治疗有菌性炎症,又能预防感染。
而手法松解又弥补了针刀松解的不足,经临床验证,此方法治疗跟痛症,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该方法不失为治疗跟痛症的良好方法。
适宜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
标签:针刀;局阻;手法;跟痛症;疗效跟痛症是指跟骨下面的疼痛性疾病,包括跖筋膜炎、跟骨刺综合征、跟下脂肪垫炎、跖骨融合等疾病。
在临床上一般采取跟部理疗、单纯封闭及中药内服外敷或跟骨骨刺切除等治疗方法。
但仍何单一疗法复发率都很高,目前普遍认为跟骨骨刺并不是引起跟痛症的主要原因。
疼痛主要是因为跖腱膜、跖长韧带反复受损造成粘连、水肿、腱膜挛缩及无菌性炎症而诱发。
因此,我院自2010 年以来,综合分析跟痛症所形成的病因,运用针刀加局部阻滞辅以手法松解治疗跟痛症35 例。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5 例患者中,男,16 例,女,19 例,发病年龄45 岁~65 岁,平均年龄57 岁。
单足受累者30 例,双足受累者5 例,以右足居多。
均无全身特异性疾病。
35 例患者均拍摄跟骨侧位、轴位CR 平片,CR 片显示足跟部向掌侧有鹰嘴样骨刺形成,排外骨折、肿瘤等疾病。
1.2方法1.2.1 针刀疗法患者采取俯卧位、足踝前垫一小圆枕,先在患足跟部触到骨刺硬节压痛点及足弓偏内侧用龙胆紫作出标记,常规消毒铺巾,用0.5%~1%利多卡因注射液3~5ml 作局部浸润麻醉,2min后按针刀进针四步法进针,在压痛点处平行跟骨45°。
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跟痛症验案三则
李冬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5(000)013
【摘要】跟痛症是骨伤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方法有药物、针灸、理疗、推拿、针刀、手术方法等,疗效不一,复发率高。
笔者临床用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该病,治病求本,效果确切,且复发率低,选医案三则为证。
【总页数】2页(P25-25,27)
【作者】李冬
【作者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 43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4.34
【相关文献】
1.针灸治疗急痛症验案三则 [J], 沈王明
2.针刀加局阻辅以手法松解治疗跟痛症35例临床疗效分析 [J], 宋飞跃;张扬;王庆
3.带刃针松解治疗顽固性跟痛症30例疗效观察 [J], 李天琳
4.手法治疗加手法松解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J], 徐存贤
5.刃针痛点松解配合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87例疗效观察 [J], 王学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刃针微创术治疗跟痛症152例临床体会摘要】目的采用刃针微创疗法治疗跟痛症。
方法刃针微创闭合性松解术。
结果本组152例,治愈118例,显效2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4.7%。
结论刃针微创术治疗跟痛症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显著,费用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刃针微创术跟痛症闭合性松解术[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0-0038-02跟痛症是一种以跟骨跖面疼痛为主的慢性疾病,以中老年肥胖女性患者居多,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已往治疗跟痛症多以中药、针灸、理疗、封闭为主,严重者甚至采用开放式手术治疗,但其疗效均不令人满意。
笔者至从跟随北京针刀专家田纪钧教授学习了刃针微创术后,通过临床研究学习治疗跟痛症,开始几例因不得要领治疗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经过再次理论联系实际,反复阅读相关文献,详细了解跟痛症产生病因机制,此后治疗152例患者,有效率达94.7%,病人非常满意,此方法具有简便、安全、费用低,见效快,易于普及等优点,特别适宜在基层医院、社区、门诊开展及推广。
具体介绍如下:临床上根据病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跟下脂肪垫炎:多有外伤史,站立、行走时跟骨跖面疼痛,压痛明显,按之呈坚韧感;跖腱膜炎:足跟、足心均有症状,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足心扩展,走路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足底张力大;跟下滑膜炎:走路或站立时足跟疼痛明显,足跟离地时疼痛减轻或消失,在跟骨结节下方可触到肿胀,按之呈囊性感;跟骨骨刺:老年人居多,无明显外伤史及诱因,疼痛时间长,进行性发展,由轻到重,X光可见跟骨骨刺形成,疼痛程度与骨刺方向有关,与大小不成正比。
1 临床资料本组152例患者,其中男98例,女54例,男:女≈2:1,年龄为28~75岁,平均年龄52.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达15年;单足痛114例,双足痛38例,X光拍片检查84例有跟骨骨刺形成,余未见明显异常。
张天民针刀治疗跟痛症案例分析针刀治疗跟痛症案例分析:患者:李某某,女,35岁,自由职业,于2013年7月1日来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就诊。
主诉:双足跟部疼痛5年,加重2月现病史:患者诉五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小腿后侧及双足跟部疼痛,尤其在负重爬楼或跑步、跳跃后加重,疼痛持续发作,活动不利,久行久立后症状加重明显,休息后可稍缓解,疼痛的性质为刺痛。
曾在当地施针灸、封闭及中药勳洗及一次针刀等治疗,上述症状有所缓解,但一直未愈。
近2个月以来,患者双下肢小腿后侧及双足跟部疼痛加重,步行困难,严重影响其生活,为求诊治,遂来我科就诊。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外伤及其他特殊病史。
查体:患者,双足跟骨内侧结节、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压痛(+),足背伸时,足跟疼痛症状加重。
辅助检查:2013.6.27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拍双足跟正侧位X片示:“双侧跟骨骨刺”。
门诊行心电图、血常规、胸片、血糖、凝血四项、肝肾功能、抗“O”及RF,均无明显异常。
诊断:跟痛症(双侧)治疗:2013年7月1日第一次针刀治疗:局麻下行左足跟部针刀治疗,在跟骨结节前下缘和内缘定点,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I型4号针刀对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进行松解,术后被动牵拉左足跖腱膜2次,无菌纱布覆盖针刀口,绷带包扎。
见图100张天民教授针刀治疗跟痛症跖腱膜结构及针刀松解示意图治疗过程:2013年7月8日第二次针刀治疗:局麻下行右足跟部针刀治疗,方法同左侧。
2013年7月15日随访:患者足跟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针刀伤口轻微疼痛,嘱其注意休息,未给予特殊处理。
2013年7月30日随访:患者足跟部疼症状消失,可以正常步行。
2014年6月13日拍片复查:患者双侧跟骨骨刺仍然存在,与术前相比明显变钝。
患者针刀术前与术后1年跟骨骨刺对比图张天民教授针刀治疗跟痛症讨论:压痛是跟痛症最常见而且是诊断最可靠的体征,压痛点常在跟骨内侧结节、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负重时因被动牵扯跖腱膜,可加重症状。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6月 第35卷6期(总第317期)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Vol.35 No.6·728·针刺联合整筋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1] 张卫东,李俊莲,高丽娜,等.调神、温经、通督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5,56(8):672-675.[2] 尹怡红.深刺下腰部华佗夹脊穴配合传统功法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估[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7):48-50.[3] 刘叶飞.麦肯基疗法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8,39(5):677-678.[4] 陈章妹,王辉.“通脱法”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J].中国针灸,2016,36(1):69-70.[5] 桑海一,耿文郁,杜峰,等.中医整脊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椎间融合型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临床,2017,24(4):46-49.[6] 秦莉芳,李文杰,仝俐功,等.查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2):54-56.[7] 郭建光.五星穴针刺配合特定区域手法压拨治疗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正骨,2016,28(10):75-76.[8] 张海霞,李曌嫱,赵建新,等.经络感传距离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关系的随机对照试验[J].河北中医,2017,39(11):1710-1714. [收稿日期]2019-02-28我院用针刀治疗跟痛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40例,均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骨科诊治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0例。
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1±6.5)岁,疼痛VAS评分(5±0.3)分,发病部位左足10例、右足10例。
几种常用针具局部松解部位骨骼肌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及病理变化景亚军;张磊;张少群;廖立青;袁仕国;李义凯【摘要】背景:局部软组织松解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康复治疗,并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然而局部软组织松解作为一种侵入性、有创性治疗方法,鲜有研究探讨和观察松解治疗后局部组织病理变化过程及转归.目的:观察几种临床常用针具局部肌肉松解后松解部位肌组织的修复过程及其病理变化.方法:选用松筋针、银质针、长圆针、小针刀、刃针及铍针分别刺入大鼠腓肠肌肌腹中部0.5-1.0 cm,局部松解两三次.分别于干预后第3,7,14,21,30天处死大鼠,取针刺部组织多聚甲醛固定后进行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局部肌肉的组织形态与病理变化;采用 Cell Sens-Entry 1.15 软件采集图像并进行微血管密度及成纤维细胞计数;采用 Image Proplus 6.0 图像分析软件测量Ⅰ型胶原纤维的积分吸光度值.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干预后第 3天,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溶解、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干预后第7天,炎性细胞减少,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肉芽组织增生;干预后第14天,局部胶原堆积伴肉芽组织大量形成;干预后第21天,胶原减少,肉芽组织机化;干预后第30天,局部组织瘢痕化;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干预后各时期松解局部均可见Ⅰ型胶原纤维.干预后同一时间,同类针具不同直径间微血管密度、成纤维细胞计数及积分吸光度值均为先增后减趋势,其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同类型针具直径越大其损伤效应越大;③结果证实,实验中几种新型针具局部肌肉松解对腓肠肌组织有一定的损伤效应,松解干预后局部组织炎性变,肉芽组织机化最终导致局部组织瘢痕化修复.%BACKGROUND: Local soft tissue lysi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chronic soft tissue injuries, and has achieved certain clinical outcomes.However, it is an invasive treatment, and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prognosis of the local tissues post-treatmen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pair process and pathologic changes of the muscles after local soft tissue lysis with several needles. METHOD:Songjin-needle,Yinzhi-needle,Changyuan-needle,Xiaozhen-needle,Ren-needle and Pi-needle were inserted into the belly of rat gastrocnemius gastrocnemius with a depth of 0.5-1.0 cm, twice or thrice. Then the rats were killed at 3, 7, 14, 21 and 30 days after acupuncture. The corresponding parts of tissues were removed and fixed with paraformaldehyde, and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o observe the hist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under light microscope. The CellSens-Entry 1.15 software was used for image acquisition, and the number of fibroblast cells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were calculated. The integral absorbance values of collagen type Ⅰ were calculated by Image Pro plus 6 softwar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On day 3 after intervention, muscle fiber dissolution, necrosis and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were visible. On day 7, there was a reduction in inflammatory cells, fibroblast activation and proliferation, and granulation tissue hyperplasia. On day 14, there was local accumulation of collagen with substantial granulation tissues. On day 21, collagen fibers decreased and granulation tissues organized. On day 30, there was local scar formatio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collagen type Ⅰ in the surgical area after intervention. The microvessel density, fibroblast count and integral absorbance value increased firstlyand then decreased,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roups (P < 0.01). These findings imply that the new types of needles for local soft tissue lysis do certain damage to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and the inflammatory changes of the local tissue and granulation tissue organized will result in local scar formation after loosening therapies.【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8(022)004【总页数】7页(P535-541)【关键词】针具;骨骼肌;局部松解;病理;组织形态;瘢痕;损伤;腓肠肌;组织构建【作者】景亚军;张磊;张少群;廖立青;袁仕国;李义凯【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海南省中医院,海南省海口市570203;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 Introduction长期以来,以毫针为代表的多种针具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临床康复治疗,并取得很好的疗效[1-3]。
【针刀篇】针刀治疗腓肠肌肌腱挛缩综合症【主诉】:【查体】:右跟腱触诊无压痛点,跟腱周围不红不肿,右小腿及跟腱与健侧相比无异常改变。
在右腘窝股骨内、外上髁处触诊有明显压痛点。
经过在压痛点处分别注射1%利多卡因5毫升进行诊断性治疗,当即行走约1500米左右,患者感觉右跟腱疼痛明显减轻,拍x光右侧小腿正侧位片,未见异常改变。
【诊断】:右侧腓肠肌肌腱挛缩综合症。
【治疗方法】:采用针刀松解术。
在右侧股骨内、外上髁明显压痛点处,用龙胆紫做标记,局部铺无菌洞巾,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及口罩,选用4号针刀,刀口线平行下肢长轴,用左手拇指按压固定上述压痛点,针刀沿指甲缘快速刺入皮下,然后依附骨缘缓慢探索进针刀,在病变处分别沿股骨内、外上髁进行边缘铲切,反复提插3-5下,如针下紧涩感消失出针,压迫5分钟,针眼处敷无菌沙布块。
【疗效观察】:经针刀治疗一次既愈,经过半年定期随访,现在患者每天坚持行走2000米以上锻炼身体,至今未见复发。
【小结】:1、机能解剖:腓肠肌上端有内、外侧头,内侧头起自股骨内侧髁腘面上方,外侧头在腘肌腱及腓侧副韧带附着点上方起自股骨外侧髁。
两头合并形成一个肌腹,未端与比目鱼肌肌腱融合,形成强大的跟腱,止于跟结节。
腓肠肌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使踝关节跖届,即使脚尖行走;(2)足与小腿不负重时,有屈膝作用;(3)行走时,有向后牵拉膝关节的作用;(4)膝关节伸直时,由于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有限制膝关节过伸作用;(5)站立时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2、病因病理:该患有职业性腓肠肌慢性劳损史,可能是发生腓肠肌肌腱挛缩综合症主要因素。
由于腓肠肌肌腱起点处在运动时受到牵拉,特别是小腿三头肌在行走时向后可牵拉膝关节,刺激挛缩性腱性组织而加重缺血代谢产物堆积,产生某些致痛物质,当这些物质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刺激周围的痛觉神经末稍,引起小腿和腘窝酸胀不适或痉挛及跟腱反射性疼痛。
3、笔者认为:在诊断方面,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刃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一则
涂亦凤;应彦斌;冯祯根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
【年(卷),期】2022(29)19
【摘要】刃针技术是浙江省名老中医冯祯根主任医师首次在金华开展的新项目。
本文旨在介绍刃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操作、技术原理及中医溯源,推动该技术在基层的应用。
1验案举隅患者男,69岁,于2018年11月27日就诊。
主诉:双大腿外侧麻木不适1年。
现病史:入院前1年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侧大腿外侧面麻木不适,未予重视,后渐进性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予针灸理疗联合甲钴胺片、维生素B1营养神经治疗,症状未改善,遂来金华市中医院针灸科冯祯根主任门诊就诊。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涂亦凤;应彦斌;冯祯根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针灸理疗科;浙江永康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金华市中医院针灸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刺络拔罐配合温针及毫火针治疗肩周炎验案1则
2.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跟痛症验案三则
3.筋针配合毫火针治疗顽固性背肌痉挛验案1则
4.头针、体针配合放血治疗足跟痛验案1则
5.浮针治疗产后股外侧皮神经炎验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李俊芳,薛艳英,崔娜•活血化瘀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肺实变疗效观察[J].中医学报,2018,33(4)=557-559.[5]余学庆,李建生,王至婉,等•肺炎中医证型及症状特征的文献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2):26-29.[6]高清环•不同年龄社区获得性肺炎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2,43(刀:19-21.[7]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4):1-27.[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93-94.[9]张旺生.清热化痰法治疗痰热壅肺型社区获得性肺炎30例[J].福建中医药,2018,49(2)=84-85.[10]胡幼芳•莫西沙星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8):7-8.(收稿日期:2019-06-26)刃针结合弃杖汤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桑鹏,米广宇(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五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36)跟痛症亦称足跟痛,是一种由足跖筋膜炎、跟骨高压、足外侧神经卡压、足跟跖侧软组织损伤及跟骨骨刺等疾病导致的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的症候群⑴。
其临床治疗方法繁多,临床多采用针灸、局部封闭、理疗、中药熏洗等保守治疗,但易复发。
因此,亟待需要一种简便易行,且疗效确切,不易复发的治疗方法。
本院采用刃针结合弃杖汤治疗跟痛症60例,经6个月以上的随访,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跟痛症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刃针+弃杖汤)及对照组30例(普通针刺+芬必得)o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两组跟痛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别例数-性别(例)年龄(岁)病程(年)(X±5)男女最大最小(兀土S)对照组301713723957.35±3.22 4.21±0.73观察组301614733756.65±6.52 4.32±0.62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遵照《中医骨伤科辨病专方手册》⑵中跟痛症诊断标准1.3纳入标准1)符合跟痛症诊断标准者;2)无明显禁忌症,并且同意刃针治疗者;3)无精神疾病及无严重内科疾患者;4)年龄小于65岁者;5)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配合治疗者。
推拿手法配合腹针治疗足跟痛验案1则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疼痛症状,通常由于长期站立、走路姿势不正确、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等原因引起。
足跟痛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生活和工作,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行走困难。
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等,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腹针治疗以及推拿手法对足跟痛的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何通过推拿手法结合腹针治疗足跟痛的具体案例。
病例患者为一名45岁的女性,在上一年开始出现左足跟疼痛的症状,疼痛特别明显在早晨起床时、起步时或长时间站立后。
疼痛的程度也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患者曾经尝试过各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按摩,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最后在朋友的推荐下,患者决定尝试一下腹针治疗和推拿手法结合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切实了解了腹针治疗和推拿手法后,决定咨询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检查,中医师初步判断患者的足跟痛可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导致气血循环不畅,从而引发了足跟疼痛的症状。
基于这一判断,中医师制定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腹针治疗和推拿手法结合的方案。
首先是腹针治疗,中医师在患者脐部和足三里穴位进行了针刺治疗。
足三里穴位被称为“百病之主”,在中医学上有调和脏腑、益气养血的作用。
针刺后,中医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手法调理,通过适当的按摩和拍打,促进了患者体内气血的流通,缓解了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在腹针治疗的中医师还对患者进行了推拿手法治疗。
患者的足跟痛主要是由于韧带、筋膜、肌肉的紧张和炎症所致,推拿手法能够通过推、拿、捏、点、按等手法进行局部松解、活血化瘀。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了拨筋、擦腱、揉疼、点穴等手法,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足跟疼痛症状。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足跟痛症状明显好转,早晨起床时的疼痛明显减轻,长时间行走后也不再感到难受。
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足跟痛症状基本上得到了较为彻底的缓解,同时患者的脾胃功能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1组患者P S Q I 各项细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睡眠障碍㊁睡眠质量㊁睡眠效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失眠㊁多梦㊁头晕目眩㊁心悸健忘㊁舌淡苔薄㊁神疲乏力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生理领域㊁心理领域㊁社会领域㊁环境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表明在阿普唑仑片基础上加用针刺毕氏新夹脊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比单纯服用阿普唑仑片更好,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睡眠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㊂本研究时间较短㊁样本数少,对于针刺毕氏新夹脊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失眠的远期疗效还需深一步探讨㊂参考文献[1]凌燕,冼绍祥,刘树林.古代医家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169-172.[2]R A D E C K ISE ,B R U N T O N S A .M a n a ge m e n t of i n s o m n i a i no f f i c e -b a s e d p r a c t i c e :n a t i o n a l p r e v a l e n c ea n dt h e r a pe u t i c pa t t e r n s [J ].A r c hF a m M e d ,1993,2(11):1129.[3]K I MJS ,A Z A R B A R Z I N A ,WA N G R ,e t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o fn o v e lm e a s u r e so f s l e e p di s t u r b a n c e sw i t h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 :t h em u l t i -e t h n i c s t u d y o f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J ].T h o r a x ,2020,75(1):57-63.[4]吴佳豪.基于古代文献不寐的研究[D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21.[5]王百娟,范军铭,郑雯雯,等.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肝气郁结型顽固性失眠23例[J ].中医研究,2019,32(9):63-64.[6]俞晶晶,范军铭,赵胜杰.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症29例[J ].中医研究,2019,32(10):63-65.[7]王文英,王成银.刺五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老年功能性失眠症[J ].广东医学,2012,33(12):1836-1837.[8]黄永刚,柳文.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老年性失眠疗效评价[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4):309-313.[9]WO R L D ME D I C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W o r l d M e d i c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d e c l a r a t i o n o f H e l s i n k i :e t h i c a l p r i n c i p l e s f o r m e d i c a lr e s e a r c hi n v o l v i n g h u m a n s u b je c t s [J ].J AMA ,2013,310(20):2191-2194.(下转第108页)җ基金项目: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N 003S )第一作者:林思雄,E -m a i l :597801530@q q.c o m 泉州正骨推手手法联合刃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җ林思雄,杨原芳,林雅婷,王金鑫,涂银勇,徐 杰,陈长贤(福建省泉州市正骨医院,福建泉州362000)ʌ摘要ɔ 目的:观察泉州正骨推手手法联合刃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 P S )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气滞血瘀型腰背M P S 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㊂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接受泉州正骨推手手法联合刃针疗法治疗㊂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两周㊂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 )评分㊁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 O A 评分)㊁健康调查量表12(S F -12)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 A 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J O A ㊁S F -12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观察组V A S 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J O A ㊁S F -12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泉州正骨推手手法联合刃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背M P S 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其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㊂ʌ关键词ɔ 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气滞血瘀型;泉州正骨推手手法;刃针;疼痛中图分类号:R 274.9;R 244.1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117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 y o f a s c i a l p a i ns yn d r o m e ,M P S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㊁肌腱㊁韧带等渗出㊁水肿与纤维性变等非特异性炎症,多见于腰背部㊁颈肩部㊁面部等[1]㊂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㊁物理治疗㊁节段性神经肌肉疗法等方法,疗效不一,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2]㊂M P S 归属于中医筋出槽 骨错缝 等范畴,中医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㊂推拿疗法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n.2023,V o l.31N o.11具有舒筋活络㊁理筋整复的作用,常用于治疗M P S[3]㊂刃针疗法功专松解粘连,释放筋膜张力,有利于恢复生物力学平衡[4]㊂本研究主要观察泉州正骨推手手法联合刃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背M P S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㊂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泉州市正骨医院的腰背M P S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㊂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1.50ʃ6.89)岁,平均病程(8.58ʃ2.63)个月㊂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0.85ʃ7.83)岁,平均病程(9.40ʃ3.66)个月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相关伦理要求[5]㊂1.2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㊂参考‘疼痛学“中的M P S诊断标准拟定:腰背部疼痛,劳累后加重,活动后缓解;腰背部僵硬㊁痉挛,局部有压痛点或激痛点;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改变[6]㊂②中医诊断标准㊂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气滞血瘀型背肌筋膜炎的辨证要点拟定: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疼痛拒按,痛有定处,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7]㊂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4排除标准由急性腰扭伤㊁腰椎间盘突出症㊁骨质疏松症㊁带状疱疹㊁风湿性疾病等引起的腰背痛者;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认知及精神障碍者;先天畸形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合并结核㊁肿瘤者;不配合治疗者㊂2治疗方法2.1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㊂塞来昔布胶囊[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坪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209,0.1g/片]口服,每次0.1g,每日1次;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辽宁亿帆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169,40m g/片)口服,每次40m g,每日1次;盐酸乙哌立松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75,50m g/片]口服,每次50m g,每日3次㊂连续治疗两周㊂2.2观察组接受泉州正骨推手手法联合刃针疗法治疗㊂①泉州正骨推手手法㊂患者取俯卧位,医者采用\法㊁揉法㊁按法㊁点法等手法放松患者腰背部肌肉,时间约5m i n㊂胸椎关节调整手法(以右侧为例):患者取俯卧位,低头并置于床头前沿,利用头部重力产生牵引力,医者弓步站立于患者头侧右前方,左手掌根置于患者右侧胸椎关节突关节平面处,右手置于同水平的左侧胸椎关节突关节平面处,根据患者呼吸节律,在患者吸气末,双手掌同时行对应旋转剪切力,即 寸劲 ,以调整目标胸椎节段㊂从上至下,逐节段整复㊂再以同样手法,在患者另一侧进行胸椎关节调整㊂腰椎关节调整手法:确定病变节段后,使患者取侧卧位,身体靠近床边,上侧下肢屈膝屈髋,下侧下肢伸直,利用自身的重力产生牵引力㊂医者马步站立于患者腹侧,一手搭于患者肩部,另一手前臂置于患者臀部㊂以医者躯干为轴,双手对应旋转剪切力,调整目标腰椎节段㊂再以同样的手法,在患者另一侧进行腰椎关节调整㊂隔日1次,连续治疗两周㊂②刃针疗法㊂患者取俯卧位,在保护隐私和保暖的前提下暴露腰背部,选择腰背部结节㊁条索及激痛点,选取0.35mmˑ40mm 神轩牌无菌刃针进行刃针操作,常规消毒后缓慢进针,针身与肌纤维走向平行,针身与皮肤约成15ʎ角,进针达皮下浅筋膜层,横行切割,以针下有松解感或落空感为度,不留针㊂出针后用棉签按压针孔㊂隔日1次,连续治疗两周㊂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㊂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 A S评分范围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㊂②腰部功能㊂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 O A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部功能,J O A评分范围为0~ 29分,分值越高表示腰部功能越好[8]㊂③生活质量㊂采用健康调查量表12(S F-12)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 F-12评分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9]㊂3.2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㊂治愈:症状㊁体征完全消失,脊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㊁体征基本消失,脊椎活动功能改善;有效:症状㊁体征明显减轻,脊椎活动功能稍有改善;无效:病情无改善[7]㊂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ˑ100%㊂3.3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㊂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组内比较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1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3.4 结果(1)V A S ㊁J O A ㊁S F -12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 A S ㊁J O A ㊁S F -12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V A 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J O A ㊁S F -12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1㊂表1 两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㊁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㊁健康调查量表12评分比较(分,x ʃs )组别例数时间V A S 评分J O A 评分S F -12评分观察组40治疗前7.08ʃ0.9213.45ʃ2.5955.50ʃ7.27治疗后3.15ʃ0.86әһ22.55ʃ1.96әһ85.10ʃ8.28әһ对照组40治疗前7.30ʃ1.0714.08ʃ2.6257.15ʃ6.08治疗后5.35ʃ0.83ә18.20ʃ2.17ә74.20ʃ8.06ә注:1.V A S ,视觉模拟评分法;J O A 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S F -12,健康调查量表12㊂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 <0.05㊂(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表2 两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治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观察组4012177490.00һ对照组4081211977.50注:与对照组比较,һP <0.05㊂4 讨论腰背M P S 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之一,以广泛性腰背部钝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局部有明显压痛和激痛点[6]㊂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认为其与结构性失衡学说㊁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学说㊁无菌性致痛学说㊁肌梭异常电位学说㊁能量代谢危机学说等有关[10]㊂其中结构性失衡学说主要基于筋膜理论,该理论认为筋膜结缔组织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全身各处,是连接人体各个结构的重要组织,最主要的功能是联系身体各部,维持机体的稳定性㊂当长期保持单一姿势易使肌筋膜反复受牵拉,导致肌筋膜结构张力异常,异常张力引起一系列理化改变,导致循环障碍及代谢异常,最终引起相应组织缺血㊁水肿及纤维化等病理性改变,影响组织功能㊂与此同时,组织缺血㊁水肿及纤维化等病理性变化进一步加剧肌筋膜结构张力异常,相互影响下,筋膜中结缔组织挛缩硬化,进而影响结构性改变,导致生物力学平衡失调[11]㊂因此,腰背M P S 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脊柱内外源性平衡㊂针对此病,现代医学常使用止痛药㊁肌松药㊁激素类药物㊁局部注射治疗等治疗,但取得的疗效不一,且存在各种不良反应㊂本研究主要采用止痛药㊁肌松药作为对照组,其中止痛药可消炎止痛,促进无菌性炎症吸收,肌松药可改善肌肉痉挛,有效改善腰背M P S 症状,同时避免滥用激素类药物㊂腰背M P S 归属于中医筋出槽 骨错缝 等范畴㊂中医认为,十二经筋有连缀百骸㊁维络周身㊁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㊂ 筋 系由肌肉㊁韧带㊁筋膜等结构参与构成,结聚散络,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 骨 是维持人体㊁活动形态的重要构成,两者相辅相成㊁相互依赖,共同维系人体的生物力学平衡,机体生命活动有赖于 筋骨 系统协调一致[12]㊂若因劳力外伤㊁跌扑损伤㊁外感邪气等因素,筋位置错动㊁改变或骨的关节错动㊁移位,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阻滞,出现疼痛不适,甚至僵硬㊂筋出槽与骨错缝二者常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㊂临床治疗本病常应用手法治疗,通过疏经通络㊁理筋整复,恢复筋㊁骨正常解剖位置,恢复筋骨平衡㊂本研究选用的泉州正骨推手手法是基于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研究和生物力学研究,同时融入武术发力技巧和理念,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独特手法㊂该手法强调操作者 调形 ,不仅强调操作手法,同时注重操作步法㊂ 步法 强调应用武术元素中的 站桩 ,以腰为点,以脊为轴,使周身放松,肢体灵活,提高手法的协调性㊂手法发力技巧强调螺旋力,类似连续旋转的杠杆,将各处分散的力集中于一处,发力起于双脚,借助腰脊,体现于手,通过螺旋发力,发出瞬间的爆发力㊂既往研究发现,泉州正骨推手手法应用于胸椎小关节紊乱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13]㊂刃针是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源于古代九针中的圆针㊁针,是融合现代医学微创理论形成的新型 带刃针具 ㊂其可松解粘连的软组织,缓解肌肉痉挛,降低局部组织张力,解除神经血管卡压,改善局部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有效治疗痛症[14-15]㊂通过刃针松解,可以释放局部组织张力,使痉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n.2023,V o l.31N o.11挛组织得以改善,利于恢复生物力学平衡,以达筋柔骨正的功效㊂泉州正骨推手手法联合刃针疗法治疗,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㊂王博毅等[16]将刃针用于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疗效优于普通针刺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V A 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J O A㊁S F-12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V A 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J O A㊁S F-12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泉州正骨推手手法联合刃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背M P S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可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㊂目前,泉州正骨推手手法联合刃针疗法治疗腰背M P S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今后将完善研究方案,进一步探讨上述方案治疗腰背M P S的作用机制㊂参考文献[1]罗笛,王琳.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进展[J].贵州医药,2019,43(7):1033-1036.[2]曾成,王宁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3):245-249.[3]崔小锋,苏元元,王新军.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9,37(3):107-109.[4]田纪钧.刃针疗法(2):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J].中国针灸,2005,25(3):201-202.[5]W O R L D M E D I C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W o r l dM e d i c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d e c l a r a t i o n o fH e l s i n k i:e t h i c a l p r i n c i p l e s f o rm e d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i n-v o l v i n g h u m a n s u b j e c t s[J].J A M A,2013,310(20):2191-2194.[6]韩济生,樊碧发.疼痛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2:320.[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韩翠玲.延续性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O s w s t r y 功能障碍指数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8):927-929.[9]何燕,赵龙超,刘丹萍,等.S F-36和S F-12在人群生命质量调查中的性能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5):852-862.[10]高巍巍,邹德生,王伍超,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6):455-458. [11]原林,王军,王春雷,等.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支持储备及自体监控系统新学说[J].科技导报,2006,24(6):85-89.(下转第92页)җ基金项目:山西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2020098);山西中医药大学2021年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计划 成果转化引导专项 (2021-P Y-Z H-01)通信作者:李志鹏,E-m a i l:L o n g x i n g216@126.c o m第一作者:王欢,E-m a i l:2383619698@q q.c o m复方黄柏液涂剂熏洗对混合痔四联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җ王欢1,吴迪1,杨越1,陆蓉蓉1,李志鹏2(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太原030024)ʌ摘要ɔ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涂剂熏洗对混合痔四联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㊂方法:将66例行四联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㊂对照组术后接受高锰酸钾溶液熏洗治疗,观察组术后接受复方黄柏液涂剂熏洗治疗㊂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前后创面疼痛㊁水肿㊁分泌物积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㊂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3.43ʃ3.86)d,短于对照组的(26.40ʃ4.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术后第3㊁7㊁14日,两组患者肛门疼痛积分均较术后第1日降低(P<0.05);术后第14日,观察组肛门疼痛积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㊂术后第7㊁14日,两组患者创面水肿积分均较术后第1日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㊂术后第7㊁14日,观察组创面分泌物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32/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91%(30/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复方黄柏液涂剂熏洗可缓解混合痔四联术后患者创面疼痛㊁水肿,减少创面分泌物,促进创面愈合㊂ʌ关键词ɔ混合痔;四联术后;复方黄柏液涂剂;高锰酸钾溶液;熏洗;疼痛;水肿;分泌物;创面愈合中图分类号:R657.1+8文献标识码:A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23.1118痔是临床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㊂一项针对农村社区居民的痔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痔病的总患病率为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n.2023,V o l.31N o.11称其可 通诸窍,开经络 ,与冰片相须为用,可增强开窍醒神之效,加用栀子㊁郁金可清热解毒㊁活血祛瘀㊂A5包括全蝎㊁天麻㊁茯神㊁川芎㊁牡蛎,全蝎㊁天麻可息风止痉通络,牡蛎㊁茯神可宁心安神,川芎可上行头目,入脑活血行气,助开窍㊂综上所述,现代医家治疗P S E以标本兼治为法,立足于肝㊁心㊁脾经,主要治法为平肝息风㊁豁痰化浊㊁开窍宁神㊁祛瘀通络兼以补虚等㊂本文通过收集已发表的中医药治疗P S E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其中的用药规律,对临床治疗卒中后癫痫有一定意义㊂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对该病早发型和迟发型的治疗用药进行分组鉴别,今后还需开展大样本㊁高质量㊁明确分型的临床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P S E提供参考依据㊂参考文献[1]周罗,解媛媛,肖波.全面认识卒中后癫痫[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6):640-642.[2]曾晓晴,庄伟端,陈丽芬.卒中后癫痫发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22,37(2):174-177.[3]汪顺贵,刁丽梅.癫痫中西医治疗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6):75-78.[4]黄秋霞,刁丽梅.中医药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9):182-184.[5]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60-61.[6]F I S H E R R S,A C E V E D O C,A R Z I MA N O G L O U A,e ta l.I L A E o f f i c i a l r e p o r t:a p r a c t i c a l c l i n i c a l d e f i n i t i o n o fe p i l e p s y[J].E p i l e p s i a,2014,55(4):475-482.[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8]钟赣生.中药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9]王云辉,于河,郑子安,等.浅析温病初起辛温与寒凉配伍应用的发展规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5): 357-361.[10]张静雅,曹煌,龚苏晓,等.中药甘味的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J].中草药,2016,47(4):533-539. [11]石坚宏,姬丽婷,骆启晗,等.石菖蒲化学成分㊁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研究进展[J].中成药,2021,43(5): 1286-1290.[12]张晓莹,郭宏伟.石菖蒲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9,26(2):320-321.[13]李海峰,石若娜,韩文静,等.石菖蒲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1):2728-2730.[14]石瑜,邓艳春.石菖蒲抗癫痫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4):385-389. [15]杨丽,周易,王晓明,等.炮制对半夏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2):49-53.[16]王依明,王秋红.半夏的化学成分㊁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20,31(21):2676-2682. [17]张明发,沈雅琴.半夏及其炮制品对神经和循环系统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17,14(9): 1643-1648.[18]俞静静,苏洁,吕圭源.陈皮抗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药理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6,47(17):3127-3132. [19]陈文文,胡美变,彭伟,等.僵蚕中有效成分白僵菌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9,30(24):3452-3456. [20]廖可欣,宋渺渺,肖爱娇,等.全蝎防治神经系统类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3,39(1):124-128. [21]杨志欣,汲丽丽,刘慧,等.全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20,18(9):1523-1529. [22]韩慧,王颖,李洪斌,等.中医药治疗癫痫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0):1807-1811.[23]王睿,费洪新,李晓明,等.石菖蒲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7):1606-1610.[24]王晶慧,赵慧亮,靳翔,等.数据挖掘中药治疗癫痫药对 陈皮-半夏 及其网络药理学作用机制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20,32(5):769-777.[25]吴琼,刁丽梅.定痫丸治疗癫痫的研究新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40-42.(收稿日期:2022-04-03)(上接第56页)[12]张晓斌.汪建民主任 筋骨同治 法治疗腰臀部肌筋膜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13]陈长贤,曹旺烽,吴志强,等.正骨推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12): 23-28.[14]刘霜,王伟.近5年刃针疗法临床应用进展[J/C 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5):7346,7350. [15]S H E L B O U R N E K D,B R U E C K M A N NFR.R u s h-p i n f i x a t i o n o f s u p r a c o n d y l a r a n d i n t e r c o n d y l a r f r a c t u r e so f t h e f e m u r[J].JB o n e J o i n t S u r g A m,1982,64(2):161-169.[16]王博毅,罗琼.毫刃针和常规针刺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8):117-118. (收稿日期:2022-03-28)。
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跟痛症验案三则
跟痛症是骨伤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方法有药物、针灸、理疗、推拿、针刀、手术方法等,疗效不一,复发率高。
笔者临床用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该病,治病求本,效果确切,且复发率低,选医案三则为证。
标签:刃针;手法治疗;腓肠肌;跟痛症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属于中医“骨痹”范围,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每行走时症状加重,与慢性劳损及骨关节退化有关[1]。
常由外感风寒湿、内伤气血瘀所致。
该病的罹患率很高,临床方法甚多,疗效不一,且治疗的复发率较高,常见方法有药物、针灸、理疗、推拿、针刀、手术方法等,其中针刀疗法较为广泛[2]。
刃针又称“微针刀”,是一种治疗时不需要使用麻醉药的针刀疗法。
笔者近年在临床用刃针加手法松解腓肠肌治疗跟痛症,效果明显,复发率低,取临证病例3则,以供读者参考。
1 典型病案
1.1 左足跟痛症患者,杨女,45岁,左足跟疼痛2年,加重三天。
不能行走,站立后足跟处疼痛加重,上下楼梯困难;2013年8月影像学检查,左踝正侧位X片:左踝关节间隙正常,跟骨骨质增生。
查体:踝关节活动度正常,背伸、跖曲尚可,足跟部压痛(+),腓肠肌紧张,中下段指压痛(+)。
诊断为左足跟痛症。
治法与步骤:①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小腿后侧及足底;②触摸患肢小腿后侧肌群,感觉肌肉张力较大,找出有结节样、条索样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腓肠肌中下1/3处,在此处轻轻按压,患者感觉疼痛难忍;③术者施以按揉、弹拨手法,由轻到重,逐步松解痉挛、有硬结的腓肠肌,约五分钟;④寻找腓肠肌压痛最明显的点和足跟(跖腱膜)压痛点,标记,予以碘伏消毒;⑤术者持无菌刃针(规格0.4×40mm),以腓肠肌压痛点为例,避开神经血管循行部位刺入约2cm,感觉针下干涩,有“沙沙”样声音,缓慢提插两次,不出针,改变针刺方向,松解压痛点邻近的软组织两处;用同样的方法针刺足跟压痛点,术毕无菌敷料敷贴。
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休息10min,下地行走,感觉足跟痛明显缓解,上下楼自如;三日随访,行走自如,足底无疼痛感觉,病愈。
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1.2 右足跟痛症患者,刘男,56岁,右足跟疼痛10年,伴腰膝关节酸软乏力1年。
每久行久立后足跟处疼痛加重,不能上下楼;2013年9月右踝正侧位X 片:骨皮质连续,跟骨骨质增生。
有高血压病2级病史15年,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肾功能:尿酸450mmol/L。
查体: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正常,腓肠肌、比目鱼肌紧张,小腿中段、下段指压痛(+),膝关节后内侧压痛(+),足跟部压痛(+)。
诊断为右足跟痛症。
治法与步骤:①患者取俯卧位,触摸患肢腘窝、小腿后侧肌群,找出有结节样、条索样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腓肠肌中段处、中下1/3处、膝后侧的腓肠肌内外侧头,在这些区域处轻轻按压,患者感觉疼痛难忍;
②术者同上的方法施以按揉、弹拨手法,刃针刺膝后侧、腓肠肌、足跟处压痛点;
③腰膝酸软乏力,嘱其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20g,日3次。
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休息10min,下地行走,感觉足跟痛疼痛缓解明显;一周后门诊复查,诉行走时足跟疼痛不显,腰膝酸软好转,可以自行上下楼;用刃针针刺腓肠肌中下段处压痛点;半年后随访,行走自如,足底无疼痛感觉,病愈。
1.3 双足跟痛症患者,王女,32岁,双足跟疼痛半年。
平时穿高跟鞋,每逛街、外出超过一小时,双足跟处疼痛发作,休息后缓解;双踝正侧位X片:未见明显异常。
查体:踝关节活动度正常,腓肠肌下段、跟腱处指压痛(+),足跟部压痛(+)。
诊断为跟痛症。
治法与步骤:术者同上的方法在腓肠肌上施以按揉、弹拨手法15min,刃针针刺腓肠肌下段压痛点,足跟处因畏惧疼痛未行针刺。
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休息10min,下地行走,诉行走时足跟疼痛不显,患者悦;2月后门诊复查,行走自如,足底无疼痛感觉,患者满意。
2 讨论与分析
跟骨骨刺是骨关节代偿性增生的一种形式,并不是造成足跟痛的直接原因,这一观点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赞同[3]。
临床可见治疗后复查,骨刺未除而疼痛消失;也遇见手术切除骨刺而疼痛如故的患者。
对于跟痛症的治疗,临床方法甚多,中医有熏洗、针灸、理疗、推拿等方法,西医有口服止痛药、手术切除骨刺等,效果不一,大多体现在短期疗效;针刀治疗报道较多,效果较好,但容易复发。
治疗方法绝大部分局限治疗足跟处,选择压痛最明显处即骨刺的尖部或跟骨内侧结节处为针刀操作点。
宋国银等[4]提到从内、外踝的骨突外向足底画一垂直线,两线相交于足底中心部位即是进针点。
吴克刚[5]选择在跟骨结节压痛最明显处向后1cm处。
吴亚平[6]选择跟骨结节前下方正中点及内缘压痛点作为进针。
龙智铨[7]直接以压痛点为进针点。
笔者对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以腓肠肌为主要施针部位。
很少有文献提及此法,然而笔者临床以此法治疗数十例患者,发现腓肠肌均有压痛,对其进行松解可以使症状立即缓解,效果迅速。
跟痛症的直接病因是跖腱膜炎或足底方肌、趾短屈肌的损伤,从解剖学、生物力学、软组织损伤机理来看,腓肠肌起于股骨内侧髁、外侧髁,止于跟骨后下面1/2,在踝关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最易劳损的下肢肌肉。
该病间接病因是腓肠肌损伤,治病求本,处理受伤的腓肠肌才能治疗疾病之根本,防止复发。
临床配合六味地黄丸口服,可补肾壮骨,筋骨并治,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 邱卫东.针灸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817-818.
[2] 陈青,孙良智,孙建民,等. 跟痛症的解剖与临床微创治疗初步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9):1501-1502.
[3] 王雪林,王朝鲁.针刀治疗跟骨骨刺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22(16):1822-1823.
[4]宋国银,宋国玉,李海波.小针刀治疗跟骨骨刺32例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22.
[5]吴克刚.痛点注射镇痛液联合针刀治疗跟骨骨刺疼痛的效果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71-1372.
[6]吴亚平.针刀钻孔松解治疗跟骨骨刺综合征63 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0):65-66.
[7]龙智铨.小针刀加跟骨减压治疗跖腱起点筋膜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82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