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20例
- 格式:pdf
- 大小:218.82 KB
- 文档页数:1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1投稿邮箱:sjzxyx88@172作者简介:刘栩豪(1989-),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对脊柱疾病的临床研究。
通信作者*:樊效鸿(1967-),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脊柱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临床研究·体外冲击波疗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15例临床疗效观察刘栩豪,樊效鸿*(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四川 成都 610075)摘要: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临床疗效。
方法 将15例跟痛症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配合中药熏洗进行治疗,同时对15例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疼痛V AS 评分。
结果 1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且经治疗后患者疼痛V AS 评分参数显著下降(P <0.01)。
结论 体外冲击波配合中药熏洗在治疗跟痛症方面是有效的、可行的,并且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跟痛症;体外冲击波;中药熏洗中图分类号:R605.9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21.01.067本文引用格式:刘栩豪,樊效鸿. 体外冲击波疗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1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01):172-173.0 引言跟痛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本病属骨质退行性改变。
由于附着在跟骨结节处的跖腱膜受到长期的牵拉、刺激而产生损伤变性、慢性无菌性炎症,以及跟骨的骨质增生引起足跟痛,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患者多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行走困难,行走或承重后疼痛加重,甚至无法着地,休息后症状可减轻。
足跟底部内侧(即跟骨结节内侧)有明显压痛点。
跟骨侧位X 片可见有骨刺或增厚的骨膜[1]。
小针刀配合二草二皮二乌汤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分析笔者自2010年2月至2012 年9月,用小针刀配合二草二皮二乌汤外敷治疗肩周炎81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81例,男35例,女46例;单侧61例,双侧20例;年龄 44~58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1个月,平均4.5年。
以上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均经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疾患,如肱骨肿瘤、结核、高血压、年老体弱合并冠心病者等。
1.2 治疗方法1.2.1小针刀治疗:患者取卧位,取最明显疼痛点和压痛点(在肩部前举、后伸、外展、外旋时较容易寻找痛点,多在喙突、三角肌中点及前后缘、冈下肌、大小圆肌等处)1-4个为进针点,首先用紫药水对进针部位做标记。
常规消毒皮肤、戴手套、铺无菌巾,用1%利多卡因对进针部位局部浸润麻醉。
用左手绷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小针刀在标记处进入深层组织(针刀的刀口与肌肉、韧带、神经及血管的走行方向保持一致,将粘连的软组织及疤痕切开),当患者诉酸、胀、痛感时,患者行针刀感觉有阻滞感,即为病变部位,在病变部位纵行切开,再纵行、横行或切开剥离数刀。
再行通透剥离法,将针刀刺入直达骨面,将肌肉、韧带等从骨面剥离,当针刀尖端阻力明显较小时出针。
术后于针刀口处外敷创可贴。
每周1次。
并指导患者每天行主动外展、后伸、外旋等活动肩部动作,如爬墙、梳头动作等,每次30 min,每日4-5次。
1.2.2中药外敷:为防止感染,小针刀术后二天使用二草二皮二乌汤外敷:伸筋草、透骨草各30g、海桐皮、五加皮各30g、川乌、草乌各30g、炙马钱子50g、木瓜、威灵仙各60g、川芎、苏木、乳香、没药、独活、牛膝各25g、花椒、白附子、干姜、红花、细辛、樟脑各10g、冰片3g,共同打为碎粒,并用食用醋搅拌如团装入布药袋,放在蒸锅上蒸透,然后放在患者肩部皮肤上热敷30min,每日2次,每副药连用3d。
针刀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跟痛症【关键词】跟痛症针刀中药笔者运用针刀疗法配合中药内服跟痛症治疗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35~76岁;病程3个月~4年;左足14例,右足9例,双足5例;X线片显示跟骨骨质增生5例。
诊断标准参照高等中医院校骨伤专业教材《中医伤筋学》相关内容。
①跟骨疼痛,功能受限,行走困难;②查体跟底或跟骨内侧结节处有局限性压痛点或全足跟有压痛;③X线片显示:跟底有或无骨刺样增生物;④排除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跟腱滑囊炎、骨结核、骨感染、骨肿瘤引起的跟痛病变。
排除有皮肤病、感染病灶、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友病等伴发病的患者。
论文学术科研网2 治疗方法2.1 针刀疗法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足跟朝上,踝前垫软枕,足跟部常规消毒铺巾,依跟骨跖面压痛点定位,先局部痛点注射麻醉,小针刀在压痛点内侧皮肤与足纵轴平行垂直刺入。
当针刀触到肌腱抵止点时,刀刃沿其边缘一次切割,将附着在其下的变性软组织铲下剥离,然后出针消毒纱布覆盖针孔,拇指按压3~5min以压迫止血,外贴创可贴。
2.2 中药治疗中药组方:黄芪30g,熟地20g,当归15g,秦艽、川芎、赤芍、桃仁各10g,红花8g,牛膝、独活各20g,骨碎补、地龙各15g,地鳖虫7g,水蛭3g,木香、炙甘草各10g。
跟痛剧烈、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者加制川乌、细辛、乳香、没药;跟痛放射外踝及外侧小腿,游走不定加防风、白芷;足跟酸痛,重着、肿胀,局部肌肤麻木不仁加防己、萆?Z、薏苡仁;跟骨结节压痛局部灼热红肿,压之囊性感,得冷稍舒加忍冬藤、?g签草;跟痛跖内侧疼痛不移,痛如锥刺,舌质红,舌下瘀斑,血瘀严重加穿山甲、丹参;跟骨前内侧明显压痛点,可触及硬性肿物,骨质增生严重加杜仲、巴戟天;跟痛伴短气乏力,行动迟缓,气虚较重加党参、云苓;跟下失去压缩感,跟下空虚感,压痛范围广,腰膝酸软,手足不温,肾阳虚加附子、仙灵脾;跟骨隐痛,跟下空虚感,血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弦,肾阴虚加枸杞子、女贞子。
中医针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10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针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物理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指数(Constant-Murley评分)、腰椎活动度(ODI评分)和腰腿疼痛等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VAS、Constant-Murley评分、ODI评分和腰腿疼痛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中医针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颈肩腰腿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药外敷;颈肩腰腿痛;临床疗效1引言颈肩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目前,物理治疗是颈肩腰腿痛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中医针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颈肩腰腿痛逐渐得到了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针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
2资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选取10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范围为30-60岁。
根据入选标准,均为首次发病,无明显神经根受累,无明显骨关节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病变,无手术史。
2.2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采用中医针灸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期为4周,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
2.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物理治疗。
治疗组治疗如下。
针灸治疗:选择相应的针灸穴位进行针刺,如肩井、肩外俞、肝俞、膀胱俞、足三里、委中等穴位。
每次选取3-5个穴位,对穴位进行针刺,保持针刺30分钟。
针刺前先进行穴位消毒。
中药外敷治疗:将草药煮制成煎液,然后将煎液加入保温桶中,再将桶内装入一块干毛巾,在患者相应部位进行外敷,保持30分钟。
小针刀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膝骨关节炎76例目的观察小针刀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首先对患者施以小针刀疗法,局麻下用小针刀在患膝行纵疏横剥及提插切割刀法治疗1周,再予活血化瘀通经络及祛风湿壮筋骨中药(当归、川芎、红花、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天南星、伸筋草、透骨草、川牛膝、五加皮)装入药袋,放入熏蒸床加水加热后熏蒸患膝。
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结果76例患者中治愈68例,显效及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100.0%。
结论小针刀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小针刀;中药熏蒸;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又称退化性膝关节炎,增生性膝骨关节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绞锁,功能障碍。
本病属祖国医学“骨痹”、“痹症”范畴。
笔者2012年1~7月,采用小针刀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本病76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76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科室门诊或住院患者,男30例,女46例;年龄40~80岁,平均(55.60±8.80)岁;单侧病变48例,双侧病变28例;病程1个月~5年。
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起草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1],排除:(1)关节严重畸形,强直性关节炎,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2)治疗未满1个疗程或各种原因中断用药,无法制定疗效者;(3)合并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者、骨肿瘤骨结核者。
1.2?治疗方法1.2.1?小针刀治疗?(1)患者取仰卧半屈膝位,膝下垫软枕;(2)先在膝关节周围定位病变痛点,一般多位于髌上囊,髌骨韧带,髌下脂肪垫,髌骨内外侧支持带,胫、腓侧副韧带,鹅足囊等处,并在定位点做甲紫标记;(3)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带无菌手套,在助手协助下用一次性10 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做局部痛点麻醉,每个点约1 mL;(4)持一次性4号无菌针刀(汉章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诫公司),刀口线沿血管、神经、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以达到骨膜为宜;(5)依次在各定位点上行纵疏横剥、提插切割各2刀,以松解各定位点局部粘连、瘢痕、硬结条索,后出针,创可贴覆盖针孔;(6)屈伸旋转牵拉膝关节数下,注意5 d内防水。
小针刀治疗跟痛症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足跟痛的疗效。
治疗方法利用小针刀在局部压痛点、进行剥离来治疗足跟痛。
结果治疗72例,优良率达到90.7%。
结论小针刀治疗足跟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小针刀足跟痛疗效观察足跟痛在临床病症中极为常见,原因可同多种长期疾患积累导致,以跖腱膜炎、跟骨骨刺最为常见。
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引起的跟骨周围的慢性劳损,是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部位的骨刺形成,属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骨科临床上治疗方法多,但效果不明显。
我院自2007年1月—2010年8月采用小针刀治疗跟痛症72例,治疗效果显著,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在针对的是足底跟骨结节前内下方处的疼痛治疗结果的心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在72例患者资料中,男患者占40例,女患者占32例;年龄25-65岁,平均41岁;右侧21例,左侧44例,双侧7例;DR拍片提示有跟骨骨刺者52例;72例均经药物治疗、手法推拿、电针、痛点封闭治疗无明显效果后采用小针刀治疗。
2 治疗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位,使患侧踝关节前方垫高,足跟朝上,使局部稳定。
常规局部麻醉后进行消毒、铺孔巾,术者应在骨刺的尖端即痛点处理针刀。
刀口线与足纵轴垂直,针体与足跟底平面呈60度-80度,进针刀的深度,应达到骨刺尖端或跟骨底骨端即可,进行横向切开剥离3-4次,也可左右铲割后出针,将针孔用无菌敷料包扎,单手使患足过度背屈,同时另一手拇指向足背推顶足弓部紧张的跖腱端和长韧带,此动作反复进行3次。
针刀治疗局部创口出血较少,局部组织损伤较小,无菌处置后,可以创贴外敷,术后可正常下地活动。
三日内用活血化瘀药物对症治疗。
3 治疗结果治疗效果明显,疼痛完全消失,行走和负重时偶有疼痛。
显效:疼痛消失,过度行走和负重稍有疼痛。
无效:疼痛未缓解。
本报告72例,1次小针刀治疗者29例,2-3次43例,其中疗效显著者43例,效果一般者27例,无效2例。
在72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随访中,58例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好,远期观察1年以上的患者,活动行走时,无疼痛,可走远路。
针刀治疗跟痛症病案一则(附解剖、X线对比图)患者:李某某,女,35岁,自由职业主诉:双足跟部疼痛5年,加重2月现病史:患者诉五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小腿后侧及双足跟部疼痛,尤其在负重爬楼或跑步、跳跃后加重,疼痛持续发作,活动不利,久行久立后症状加重明显,休息后可稍缓解,疼痛的性质为刺痛。
曾在当地施针灸、封闭及中药勳洗及一次针刀等治疗,上述症状有所缓解,但一直未愈。
近2个月以来,患者双下肢小腿后侧及双足跟部疼痛加重,步行困难,严重影响其生活,为求诊治,遂来我科就诊。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外伤及其他特殊病史。
查体:患者,双足跟骨内侧结节、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压痛(+),足背伸时,足跟疼痛症状加重。
辅助检查:双足跟正侧位X片示:“双侧跟骨骨刺”。
门诊行心电图、血常规、胸片、血糖、凝血四项、肝肾功能、抗“O”及RF,均无明显异常。
诊断:跟痛症(双侧)治疗:第一次针刀治疗:局麻下行左足跟部针刀治疗,在跟骨结节前下缘和内缘定点,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I型4号针刀对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进行松解,术后被动牵拉左足跖腱膜2次,无菌纱布覆盖针刀口,绷带包扎。
跖腱膜结构及针刀松解示意图第二次针刀治疗:局麻下行右足跟部针刀治疗,方法同左侧。
随访:患者足跟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针刀伤口轻微疼痛,嘱其注意休息,未给予特殊处理。
随访:患者足跟部疼症状消失,可以正常步行。
拍片复查:患者双侧跟骨骨刺仍然存在,与术前相比明显变钝。
患者针刀术前与术后1年跟骨骨刺对比图讨论:压痛是跟痛症最常见而且是诊断最可靠的体征,压痛点常在跟骨内侧结节、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负重时因被动牵扯跖腱膜,可加重症状。
X线片不是确诊的重要依据,X线可用于判断足弓情况及跟骨骨刺存在情况,但跟痛症和跟骨骨刺之间尚无确切对应关系,有很多患者没有跟骨骨刺但是足跟痛症状很重,也有不少患者长有跟骨骨刺但是没有足跟痛症状或是症状很轻。
此位患者是较典型的跟痛症患者,双侧都长有跟骨骨刺。
中医针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对临床中中药外敷联合中医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疼的疗效评价。
方法:选取2020年—2021年 7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进行研究,现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针灸,35例)和对照组(35例,针灸联合中药外敷)进行对比各自产生的临床效果(疼痛程度)。
结果:常规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组中医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常规组V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联合中药外敷对提高颈肩腰腿痛疗效具有显著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药外敷颈肩腰腿疼在临床中颈肩腰腿痛并不少见,其包含的疾病也较为多,比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质增生,腱鞘炎等。
另一方面,由于颈肩腰腿痛的疼痛程度比较轻,有时也可自行缓解,不被广大患者重视,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后来经临床研究发现,对该病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比较明显,针灸对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具有极佳的疗效,也是我国中医较为常用的治疗措施【1】。
但是,针灸的治疗方式比较单一,且具有局限性,部分症状较为严重患者的治疗效果就不太理想,中医常用的治疗方式还有中药外敷,其通过使皮肤受热,毛孔扩大,血管扩张促进对药物的吸收,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 2020 年—2021 年 70 例颈肩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对照组,各35 例。
常规组男性 21例,女性 14 例;年龄 22~70岁,平均年龄(48.52±3’58)岁。
对照组男性 20例,女性 15 例;年龄20~73 岁,平均年龄(49.35±4.05)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颈肩腰腿痛西医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严重皮肤感染、溃疡;②严重糖尿病;③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④肝肾功能损伤;⑤妊娠期、哺乳期。
中草药热敷治疗颈、肩、背疼痛有特效之马矢奏春创作颈、肩、背痛综合症是罕见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见,临床表示是颈、肩、背疼痛,麻木、肿胀、头晕、恶心、僵硬、呕吐、耳鸣、四肢无力等症状,以女性多见。
如不及时治疗会有瘫痪的可能。
当前,国内外治疗颈、肩、背病症,都以口服药为主,由于颈、肩、背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很微弱、很慢,真正到达病灶的药量之是一少部分,很难达到治疗的药量,使患者难以康复。
本发明中草药热敷疗法,在治疗颈、肩、背病症方面发挥了特色。
一.中草药热敷治疗颈、肩、背病症的方剂方法,是经自己多年努力学习研究,多次筛选,科学运用祖国中医药理论,中医中药内病外治理论学为基础,在多次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行之有效的治疗颈、肩、背疼痛的方剂方法。
本热敷疗法具有起效迅速,治愈率高,不毒副作用,平安可靠,使用简单方便,费用低廉,患者不需要住院,在家做热敷,就可以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只要有坚强信心和决心,每天做热敷就可治愈的。
本疗法以热敷方剂,口服方剂,药枕方剂,中草药背心和热敷背心等多种方法组成。
在短时间内多途径,大剂量给药,是将药直接热敷在颈、肩、背病变部位上,通电热敷40-70分钟,热敷发生的热力,对中草药起到了神奇的效应,使中草药迅速充分发挥药效,它可增强药效几十倍,速效激活神经,经络,温通穴道,皮肤,毛孔,使药效有效成分的热气体,通过人体皮肤毛孔,毛细血管,黏膜等进入人体内部,直达病灶,迅速温补病变部位,可使颈、肩、背部位气血旺盛,气血流量加快,促进新陈代谢的能力,强制性打通气血循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除颈、肩。
背的水肿、血肿、风寒、疼痛、积液、炎症、黏连、麻木、僵硬等症。
热敷还具有独特的强大热力渗透功能,直达颈、肩、背的骨质增生、骨刺、滑膜炎部位上,在短时间内软化增生组织、使增生、骨刺、钙化层萎缩变小。
激活受损细胞的活力,快速修复受损细胞组织,恢复正常生理机能,确保颈、肩、背部位气血供应。
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20例
发表时间:2012-12-25T16:48:06.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张著海周毅[导读] 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
张著海周毅(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中医院贵州德江 565200)【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
方法 20例患者均用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
结果临床治愈17例(85%),显效3例(15%)。
结论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跟痛症小针刀中药热敷临床观察
跟痛症是跟骨周围疼痛的总称,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我科对20例跟痛症患者采用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例患者符合跟痛症诊断标准,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0岁,45岁以上10例;病程最短半年,病程最长4年。
1.2诊断标准
1.2.1定义:由慢性劳损引起的以跟骨疼痛、行走困难为主症的疾患,临床多发于中老年人和肥胖体重者。
1.2.2病史: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
1.2.3症状:足跟部疼痛,局部无明显肿胀和轻度肿胀,疼痛可沿跟骨向前扩散到足底,晨起后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久行复又加重,重者可出现跛行。
跟骨跖面和侧面可有1个~数个压痛点。
1.2.4体格检查:跟骨跖面和侧面可有1个至数个压痛点。
1.2.5X线检查:跟骨底面结节前缘骨刺形成。
2 治疗方法
2.1小针刀:患者俯卧位,寻找压痛最明显点标记为针刀进针点。
行常规消毒,局部以2%的利多卡因2ml麻醉后,以纵轴方向为刀口方向进针刀,刀口达骨面时,调节针刀方向90°。
铲剥几次后出针刀。
再以敷贴或创可贴敷盖针孔。
2.2中药热敷:术前及术后第二天给予中药热敷。
中药组方:生川乌30g、生草乌30g、细辛30g、透骨草30g、川椒20g、桂枝20g、川芎20g、苏木20g。
以上诸药放入预置布袋里,系好袋口,放入蒸锅里,另加入100ml白醋,蒸煮后,连袋取出,将患侧足跟置于药袋上热敷30分钟以上。
3 疗效观察
3.1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进行治疗1~2次治疗后,跟骨疼痛肿胀消失,1年内没有复发;②好转:进行治疗1~2次治疗后,跟骨疼痛肿胀减轻,1年内没有加重;③无效:进行3次以上治疗后,跟骨疼痛肿胀未见缓解。
3.2 疗效结果:20例跟痛症患者中,痊愈17例,达85%;显效3例,达15%,疗程最短的行1次针刀,疗程最长的行2次针刀(其中隔两天行针刀1次)。
3.3 典型病例:吴××,女性,52岁,务农,左足跟反复疼痛伴行走跛行3月。
查体:跟骨跖面压痛明显,呈条索样。
行X线检查示:左跟骨底面结节前缘骨刺。
诊断为左跟痛症。
患者予以中药热敷30分钟后,嘱患者俯卧位,于跟骨跖面压痛明显行局部麻醉后,行针刀铲剥。
次日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消失。
嘱患者于家中自行以中药热敷数日,15天后随访:无疼痛症状,行走正常。
4 体会
临床上对跟痛症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是跖腱膜或跟腱等软组织受伤后力量减弱,机体为了增加该组织的力量,调节身体的钙,堆积在受伤的软组织上,通过增加受伤软组织的硬度,从而达到增加其力量的目的,久之钙质逐渐增多,造成了硬化到骨化形成骨刺。
骨刺表面的不光滑,常成锯齿样,牵拉其局部纤维、足底筋膜,而引起疼痛。
笔者在临床上以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确切,见效快,费用低、痛苦少、安全度高,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彭太平,主编.中医骨伤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26.
[2]韦丹等,主编.小针刀疗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