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疾步稳,迈向“新工科” 同济大学“新工科”建设的新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
蹄疾步稳,迈向‘‘新工科’
同济大学“新工 ’建设的新探索
文I通讯员 黄艾娇 本刊记者 陈之腾
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
与大数据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材料与
器件、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 近日,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
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同济大学新增10个
本科专业,其中7个专业与“新工科”相
关,计划自今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同济 大学是今年获批“智能建造”专业的唯一
高校,也是获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4 所高校中唯一一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新工科’与其说是专业建设,不如
说是一次工科敦育领域的观念更新、教学
内容及组织体系的再造过程。”同济大学 本科生院院长黄一如说,为此,学校对“新
工科”专业进行了全面规划,把着力点落
在内澜建设上,以期在大力推进“新工科”
建设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以新技术、新产业为特征的
新经济呼唤“新工科”,作为传统工科优 势高校的同济大学直面时代挑战、主动谋
划,将“新工科”建设纳入学校“双一流”
建设的总体方案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
规划,从专,Jk建设、课程建设入手,蹄疾步 稳、扎实系统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力
求将“新工科”建设做实做细、求质求效,
以加快培养一 比新兴领域的创新型卓越 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
有力支撑。
“新增+改造”,整体规划建设同 济“新工科”专业
“找困建筑业正在向现代 _r业化转型 升级,‘智能建造’是重要方向。我们要和
建筑产业融合,加快培养面向新兴产业发
展需要的新型 越土木工程人才。”在4
J J 27日同济人学举办的一流人才培养研 讨会之“新工科”分论坛上,同济土木工
程学院院长赵宪忠分享了“面向新工科的
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构想”。 如何积极应对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既立足同济百余年
深厚的工程教育积淀、传统工科特色、综
合性大学多学科资源,又主动服务国家重 大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同济“新工
科”专业建设实行“两条腿”建路:新增 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
“智能建造”技术涉及学科多、跨度
大,同济大学“智能建造”专业将以土木
工程为核心,结合建筑与城市规划、机械 工程、电子与信息lT程、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等学科共同建设。
传统制造业同样面临转型升级,新增
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顺应工业4.0 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产物,将融合
机械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
和工业工程类五大类学科群,聚焦于培养
引领国家未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系统
集成级的高级工程人才。
新增的“海洋技术”专业,其前身为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为满足当前我国 对海底长期科学观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
求,以同济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建设项目——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的
建设为重要契机,“海洋技术”专业将以
“海底科学+技术”为培养特色,把引进的
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充实到教师队 伍,培养既具备海洋科学知识,又掌握信
息、机械工程和电子控制技术等相关知识
的新型人才,将其打造成为在海洋传感探
测技术、海底组网技术、海底接驳技术、大 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和先进技术中心。 新增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数据
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致力 为我国
集成电路产业、大数据产业培养紧缺人
才。“车辆工程(四年制)”专业是对原车 辆工程(五年制中“轨道交通”方向)专业
的革新,着力培养宽口径、交叉复合、国际
化的轨道交通装备工程人才。“新能源材 料与器件”专业由同济大学材料学院联合
汽车学院共建,基于“材料一汽车一新能 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两年
的探索,将实现新材料、新能源与新能源
汽车技术领域的深度学科交叉融合。
同济大学微电子学院、同济大学人工 智能研究院等新兴机构的成立,为新:【科
业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建设首批近百门交叉课程,推
进“新工科”落地于“课程”
一门名为“构筑梦想家吲”的课程, 负责人是赵宪忠,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李
峥嵘、卞永明两位教授为课秤共同负责
人:以该校软件学院张晨曦为负责人的
“地学大数据原理与应用”,两位课程共同
负责人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黄翔峰、测 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童小华……
“实行多学科融合交叉,培养新兴产
业急需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是新工科最
基本的内涵之一一。”同济大学本科生院副
院长吴志军介绍,学校将“新工科”建设
落地于敦学最基本的单元一“课程”,直
接呈现于课堂教学效果中。
从课程入手,同济大学鼓励教师打破 固有学科专业壁垒,跨学科、跨专业、跨学
部和学院联合开设本科交叉课程,实现文
理工相互交叉、渗透。学校明确要求,每
个本科专业至少要推出一门以该专业为
52 I上海教育I SHANGHAI EDUCATION I 201 8年06,EJ A-}:IJ
主导的交义课程,还特别鼓励依托学科交
叉类的科研团队,开设本科交义课程。巾
责任心强、教学受学生欢迎的一名或多名
教师担任交义课程共同负责人, 同组建
跨单位联合授课团队,其同制定课程的教 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
同济大学 :去年9月、今年3月在全
校范围J ‘泛动员,共有27个学院申报建
设96门本科生交叉课程。其叶1专业课57 门,占六成。特别值得一提的足,此次该
校创新创业学院有8门交叉课程入选,包
括与设计创意学院共建的“设计 思维与创 新Ed_11(”、与电信学院共建的“机器人与人
工智能前沿”、LIj建筑城规!学院共建的“绿
色可持续的城市与建筑创新”等,以推进
“创新创业+新T:科”融合交叉,探索创新
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校将分次分批推进本科交叉课程 的建设,希望经过几年的建设探索,初步
构建 济大学交叉课稃体系。” 志军说,
学校已提出,在新工科的专业课程中,交
叉课程不得少于专业课程的三分之 。
为激发教师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济
大学还设立专门的“教学促进津贴”,对学
生评敦好、督导评价高、教学效果显著的交 叉课程给予资助,并提高授课津贴标准。
首批96门交叉课程将何时进入奉
科生课 ?记者了解到,这些课程将伴随
2018年本科生培养方案改革,在2018级
本科生培养方案LfJ予以体现。
做好顶层设计,新工科研究成
果直接支撑建设实践 近日,微白部首批“新1:科”研宄_LIj
实践项lj名 揭晓, 济大学牵头的5个
项日 列其一l ,包括“综合改革类”项日2
项、“专业改 类”项日3项。
川济人学扶批 项的5个研宄与 践项H覆盖_r校级和院级层面,澜盖'r该
校当前在新T科方面所做的改革探索。
其t 既有对传统_L科 业如f【IJ改造升级 7
的思考,也有对多学科交叉的新兴J:科人
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究,还有教学质量保
障专家聚焦新工科专业的评价体系,希冀 为“新工科”建设保驾护航。
“新工科”研究及其成果,将为同济
“新工科”建设提供直接有力的支撑。
“新工科”专业如何打造多学科深度
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川济
大学常务剐校长伍江负责的项目探究的
正足这一问题。项H提出:“将构建跨学
科支撑半台、学科交融课程体系及跨学 科教学同队,形成全链条设计、体现多学
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 恪首先体现于同济智能建造、
智能制造及新能源材料专业群的建设 中,并最终形成适用于全校及全国町复
制、口 推广的交叉融合卓越_[程人才培
养模式。
如何对传统工科专业培养体系进行
改造升级?项目负责人黄一如介绍:“我
们将结合国家重人需求,在口J'持续城市、 绿色建筑、智慧交通、生态人居环境、信息
技术等领域,重点加强对现有人才培养体
系的优化升级,打造高新技术与现有l】:科 专业的知识、能力、素顺要求深度融合的
新型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对新工科专业人 培养的质 ,如何
进行评价?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李业尔
负责的项目,将针对新]:科专业的“设置、 建设、发展”不同阶段,按照二二类I-:体(学
校、行业、国家)、 类标准(校标、行标、旧
标)创设二种评价模式(准入评仙、质量
审核、同家认证),形成“ 位 体”的评
价体系和运行机制。
拿土木T程专业来说,如何对师向新 工科建设的土木类专,Ik进行评价?如fl』J
面向新业态需求,培养“上_爪r +”复
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校上术J:程学院陈
以一、李囤强两位敦授分别负责的 个项 目,将_在研究Lj实践中探寻答案。
“基于对新工科建设的内涌及意义的
认识,我们采取‘白I-.而F’ ‘阳下
’两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新 科’建设。
既注重顶层设计,逐渐调 干¨改善 ,Ikf ̄i
构,充实专业内涵,也强调课程建没的丛 础性作用,通过交义课程建设,实现课
内容从‘物理反应’向‘化学反应’的过
渡。”黄。如这样总结道。
201 8年O6月A:t:lJ I SHANGHAI EDUCATION I上海教育I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