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望诊-全身望诊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节全身望诊全身望诊,是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地观察,以期对病性的寒热虚实和病情的轻重缓急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
医生须培养自己在刚接触病人的暂短时间内,通过敏锐观察,就能对病情有一个大体、初步估计的能力,达到“一会即觉”的目的。
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根据诊病的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诊察。
一、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神有多种含义,此处所说的神是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面色眼神、形体动态、语言呼吸和对外界的反应等各个方面。
因此,也可以说神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关于神的产生及其与人体精气和脏腑功能的关系,在《内经》中有很多论述。
认为神是产生于先天之精,而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
只有当先后天之精充足,由精所化生的气血律液充盛,脏腑组织功能正常,人才能表现为有神。
由此可见,神是以先后天之精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并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神与精、气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精气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即使有病也多属轻病,预后较好;精气亏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有病多重,预后较差。
所以,观察病人神的旺衰,可以了解其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作为生命活动综合反映的神,是通过精神意识、面色眼神、呼吸语言、形体动态和对外界的反应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而望诊时尤应重点观察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
两目:因目系通于脑,目的活动直接受心神支配,故眼神是心神的外在反映,正如《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使也。
”故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目又为脏腑精气汇聚之处,《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目之视觉功能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故望神重点是观察两目。
中医基础-望诊第一章第一节全身望诊全身望诊的内容:望神、望面色、望形体、望姿态•望神1、神的概念广义——是对生命活动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的高度概括狭义——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活动2、望神是望广义之神,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外在表现来判断整体病情的方法。
3、神的产生及与形体的关系精气-先天(化生)/后天(滋养)-充养形体(表现与外)-神4、望神的意义:望神可以了解人体正气存亡,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5、望神的要点:神情、眼神、气色和体态,其中尤应注重察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系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神之舍)6、神的表现类型和意义1)得神(有神)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表情自然、反应灵敏、面色荣润、两目灵活明亮、语言清晰、呼吸平稳 --精充、神旺病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正常)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病轻)意义:正气未伤,病轻易治,预后较好2)少神(神气不足)表现:精神不振、面色少华、两目无神、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病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意义:素体虚弱,病情较轻,病后恢复3)失神(无神)①正虚失神(多见)表现: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无华、两目呆滞、反应迟钝、呼吸微弱、喘促无力,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精亏、神衰)病机:精气大伤,脏腑衰败意义:久病重病,预后较差②邪盛失神表现: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或壮热神昏、呼吸气粗,或猝然昏倒、双手紧握、牙关紧闭病机:邪气亢盛,扰乱心神,或邪阻气闭,或肝风夹痰,上蒙清窍意义:急性危重病4)假神表现:久病重病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好、两目转亮、语音高亢、食欲大增,想见亲人病机:脏腑精气极度衰弱,正气将绝,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
意义:临终,回光返照,残灯复明5)神乱①神志不宁:表现:烦躁不安,失眠惊悸,多言喜动(易于激动兴奋)病机:多由里热炽盛、阴虚火旺,心神所扰所致,常见于情志或食积化火、外感热病或久病阴亏之人②癫:表现:神情呆滞、神情淡漠,或哭笑无常,不敢独处,或喃喃自语,应答错乱,妄见妄闻病机:多由情志内伤,气郁痰凝,蒙蔽心神,或先天不足,脑神虚损,渐积而发(文痴)③狂:表现:狂躁乱动、打人毁物、言行越常、叫骂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病机:多由暴怒伤肝,气郁化火生痰,痰火扰乱心神,或心肝火盛④痫:表现:猝然昏倒、四肢抽搐,目睛上视、口吐涎沫,醒后如常病机:多由脏器失调,肝风夹痰,或颅脑外伤,或胎气不足•望色1、面部色诊的原理及意义(1)气血外荣: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