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全身望诊
- 格式:ppt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108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全身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神与精、气的关系非常密切,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所以,观察病人神的旺衰,可以了解其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故《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神的具体表现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体现,具体反映于人体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而望诊的重点又在于观察两目。
(三)神气的分类及判断神的表现可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四种。
1. 得神:又称有神。
得神的表现:目光灵活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神情自然,肌肉未削,动作自如,神识清楚,言语清晰等。
得神的意义: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病轻。
2.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
少神的表现:面色暗淡少华,精神不振,机体倦怠,动作迟缓,思维迟钝,声低少语。
少神的意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
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也可见于体弱者。
3. 失神:又称无神。
失神的表现:面色晦暗暴露,精神萎靡,表情呆滞,肌肉已脱,体态异常,意识朦胧,语声断续,甚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失神的意义:脏腑精气虚衰,病情较重。
4. 假神:是危重病人出现一些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现象。
假神的表现:目似有光,但眼珠呆滞;原是面色晦暗,忽然泛红如妆;原是精神衰颓,突然精神一时振作;原是神昏,突然烦躁不安;病人本来不欲饮食,突然能食;原是声微懒言,突然声高多语。
假神的意义: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古人比作“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假神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突然出现和迅速消失两个方面。
所谓“突然出现”,是指精神“好转”与危重的病情不符。
如病人本来精神萎靡或神昏,突然神识清醒,欲见亲人;病人本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泛红如妆;病人本来不欲饮食,突然能食。
中医基础-望诊第一章第一节全身望诊全身望诊的内容:望神、望面色、望形体、望姿态•望神1、神的概念广义——是对生命活动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的高度概括狭义——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活动2、望神是望广义之神,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外在表现来判断整体病情的方法。
3、神的产生及与形体的关系精气-先天(化生)/后天(滋养)-充养形体(表现与外)-神4、望神的意义:望神可以了解人体正气存亡,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5、望神的要点:神情、眼神、气色和体态,其中尤应注重察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系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神之舍)6、神的表现类型和意义1)得神(有神)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表情自然、反应灵敏、面色荣润、两目灵活明亮、语言清晰、呼吸平稳 --精充、神旺病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正常)正气未伤、精气未衰(病轻)意义:正气未伤,病轻易治,预后较好2)少神(神气不足)表现:精神不振、面色少华、两目无神、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病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意义:素体虚弱,病情较轻,病后恢复3)失神(无神)①正虚失神(多见)表现: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无华、两目呆滞、反应迟钝、呼吸微弱、喘促无力,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精亏、神衰)病机:精气大伤,脏腑衰败意义:久病重病,预后较差②邪盛失神表现: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或壮热神昏、呼吸气粗,或猝然昏倒、双手紧握、牙关紧闭病机:邪气亢盛,扰乱心神,或邪阻气闭,或肝风夹痰,上蒙清窍意义:急性危重病4)假神表现:久病重病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好、两目转亮、语音高亢、食欲大增,想见亲人病机:脏腑精气极度衰弱,正气将绝,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
意义:临终,回光返照,残灯复明5)神乱①神志不宁:表现:烦躁不安,失眠惊悸,多言喜动(易于激动兴奋)病机:多由里热炽盛、阴虚火旺,心神所扰所致,常见于情志或食积化火、外感热病或久病阴亏之人②癫:表现:神情呆滞、神情淡漠,或哭笑无常,不敢独处,或喃喃自语,应答错乱,妄见妄闻病机:多由情志内伤,气郁痰凝,蒙蔽心神,或先天不足,脑神虚损,渐积而发(文痴)③狂:表现:狂躁乱动、打人毁物、言行越常、叫骂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病机:多由暴怒伤肝,气郁化火生痰,痰火扰乱心神,或心肝火盛④痫:表现:猝然昏倒、四肢抽搐,目睛上视、口吐涎沫,醒后如常病机:多由脏器失调,肝风夹痰,或颅脑外伤,或胎气不足•望色1、面部色诊的原理及意义(1)气血外荣: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望诊部分──全身望诊望诊部分──全身望诊《素问·五脏生成》: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医原·望病须察神色论》:夫人之神气,栖于两目,而历乎百体,尤必统百体察之。
察其清浊,以辨燥湿;察其动静,以辨阴阳;察其有无,以决死生。
如是而望始备,而望始神。
……不论何色,均要有神气。
神气云者,有光有体是也。
光者,外面明朗;体者,里面润泽。
光无形,主阳主气;体有形,主阴主血。
气血无乖,阴阳不争,自然光体具备。
……盖以平人五脏既和,其色禀胃气而出于皮毛之间。
胃气色黄,皮毛色白,精气内舍,宝光外发,既不浮露,又不混蒙,故曰如缟裹。
……即重有神气之义。
盖有神气者,有胃气者也。
《医门法律·望色论》: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者,神居之耳。
色者,神之旗也。
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察色之妙,全在察神。
血以养气,气以养神,病则交病。
失睡之人,神有饥色,丧亡之子,神有呆色,气索自神失所养耳。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望诊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变。
故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
欲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变。
欲知常色之变,必先知常色变中之变。
何则?饮酒者脉满络充,故目红息粗而色赤;肝浮胆横,故趾高气扬而色青。
食入于阴,气长于阳,故饱食者血华色而益泽;饥则气衰,甚则气少,故腹馁者色泽减而少气。
奔走于风雪中者,寒侵肌表,故色青而闭塞;奔走于暑日中者,热袭皮肤,故色赤而浮散。
房劳者,精气下泄,故目下色青;用力者,气血上趋,故面上色赤。
久卧伤气,面则壅滞;未睡伤血,色或浮赤。
怒则肝气逆,故悻悻然目张毛起而面苍;愧则心气怯,故赧赧然颜惭汗出而面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