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与能量
- 格式:doc
- 大小:352.00 KB
- 文档页数:7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或放热。
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称为放热反应。
如:所有的燃烧反应,金属与酸或水的置换反应等。
2、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称为吸热反应。
如:C与CO2、C与H2O、H2与CO2的反应等。
三、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判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2、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大多数化合反应、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置换反应、中和反应等均为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非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水解反应等均为吸热反应。
3、根据反应剧烈程度判断,金属与酸或水的置换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一般较剧烈,为放热反应;C与CO2、C与H2O等非金属氧化物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需要较高温度才能进行,为吸热反应。
4、根据物质溶于水吸热或放热的性质判断,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往往有热效应发生。
如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属于吸热反应。
5、根据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判断,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
如化合反应一般是形成化学键的过程,放出能量;分解反应一般是破坏化学键的过程,吸收能量。
6、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判断,电子转移方向与氧化还原方向相同时为放热反应;电子转移方向与氧化还原方向相反时为吸热反应。
7、根据可燃物的燃烧判断,可燃物燃烧一般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
8、根据中和热测定实验判断,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
四、燃烧热的定义和燃烧热的符号1、燃烧热的定义:在25℃、101kPa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时也会以光能、电能等形式表现出来。
从化学键的角度来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会释放能量。
如果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就会放出能量;反之,如果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则需要吸收能量。
例如,燃烧反应一般都是放热反应,因为燃料和氧气的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能量小于燃烧产物化学键形成所释放的能量。
而像碳酸钙高温分解这样的反应则是吸热反应,因为分解所需的能量大于生成的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
二、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吸热反应(1)大多数分解反应,如氯化铵受热分解。
(2)一些需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比如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3)以碳、氢气、一氧化碳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2、放热反应(1)所有的燃烧反应,如甲烷的燃烧。
(2)酸碱中和反应,比如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3)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例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4)大多数化合反应,比如二氧化硫和氧气生成三氧化硫。
三、反应热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通常用符号ΔH 表示,单位是 kJ/mol。
如果ΔH 为正值,表示反应吸热;如果ΔH 为负值,表示反应放热。
例如,对于反应 H₂(g) + Cl₂(g) = 2HCl(g),ΔH =-1846 kJ/mol,表示每生成 2 mol HCl 气体,放出 1846 kJ 的热量。
四、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与反应热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它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还表明了能量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在于:1、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如果是在 25℃、101 kPa 下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化学反应的实质。
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会释放能量。
2. 反应热与焓变。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焓变(ΔH):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 吸热反应:ΔH > 0。
- 放热反应:ΔH < 0。
3. 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氯化铵与氢氧化钡的反应、以 C、CO、H₂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等。
放热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1. 定义。
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 书写注意事项。
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l、s)。
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在 25℃、101kPa 条件下进行,可不注明)。
要注明ΔH 的正负号、数值和单位。
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三、燃烧热和中和热。
1. 燃烧热。
定义:101kPa 时,1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单位:kJ/mol。
注意:燃烧热是以 1mol 可燃物为标准进行测量的。
2. 中和热。
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 液态水时所释放的热量。
单位:kJ/mol。
注意: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若有弱酸或弱碱参与,中和热数值偏小。
四、盖斯定律。
1. 内容。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2. 应用。
可以通过已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应的加减运算,得到目标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热。
五、能源。
1. 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如电能、氢能等。
2.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具有资源丰富、可再生、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化学中考必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学化学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规律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学中考必备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知识点和示例。
一、热力学基础知识热力学是研究物质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规律的科学。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通过热力学进行分析。
下面是一些基础的热力学术语和概念:1. 系统与周围:在热力学中,研究对象称为系统,而与系统发生能量交换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称为周围。
2. 热与功:热力学中的能量可以分为热和功两部分。
热是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传递,而功是由于力的作用引起的能量传递。
3. 焓变: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通过焓变(ΔH)来表示。
焓变为正表示吸热反应,为负表示放热反应。
二、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根据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不同,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能量,使周围温度升高的反应。
典型的放热反应是燃烧反应,例如燃烧中的燃料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吸收周围的能量,使周围温度降低的反应。
典型的吸热反应是物质的融化和蒸发过程,例如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三、放热反应的实例1. 酸碱中和反应: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这是一种放热反应,其中释放的能量通常以热量的形式体现出来。
例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HCl(aq) + NaOH(aq) → NaCl(aq) + H2O(l) + ΔH这个方程式中的ΔH表示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发生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一般情况下,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而还原反应是吸热反应。
例如,铁的氧化反应如下:4Fe(s) + 3O2(g) → 2Fe2O3(s) + ΔH四、吸热反应的实例1. 融化反应:融化反应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吸收热量的过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说明:
反应物总能量:在化学反应开始之前,所有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能量总和。
生成物总能量:在化学反应结束后,所有生成的物质的能量总和。
反应热(ΔH):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之差,表示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如果ΔH为负,则反应是放热的;如果ΔH为正,则反应是吸热的。
键能:化学键形成或断裂时涉及的能量。
键能越大,表示化学键越稳定。
活化能:反应物达到活化状态所需的能量,是反应进行的一个关键能量障碍。
焓变(ΔH°):在标准状态下(即特定温度、压力和浓度),反应热的变化量。
熵变(ΔS):反应过程中系统的无序度或混乱度的变化。
如果ΔS为正,表示系统变得更加混乱;如果ΔS为负,表示系统变得更加有序。
自由能变化(ΔG):反应在恒温恒压下进行的自发性指标。
如果ΔG为负,则反应在给定条件下是自发进行的;如果ΔG为正,则反应不是自发进行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
发生化学反应时,原来的物质被转化为新的物质,这个过程涉及能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能量的变化对化学反应的速度和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针对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探讨。
一、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涉及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是由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引起的。
当化学键形成时,化合物会释放能量,而当化学键断裂时,化合物会吸收能量。
因此,元素之间的结合能和化合物分子内部的键能都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能量变化因素。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可以按照两种方式进行分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也称为放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化合物分子间的化学键形成而释放热量。
放热反应的热量变化,其数值为负数。
例如,燃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当烷烃在空气的存在下燃烧时,烷烃分子的碳氢键断裂并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形成碳氧键和水分子中的氢氧键。
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放出能量,使得周围的物质温度升高。
2.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指的是化学反应中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被破坏,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热量。
因此,吸热反应的热量变化,其数值为正数。
例如,蒸发是一种吸热反应。
蒸发时,水分子中的氢键断裂,必须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才能把水变成水蒸气。
二、化学反应的速率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反应的速率取决于反应物之间的反应能力以及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
其中,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受到分子热运动的影响,而分子热运动的速度取决于分子的动能,其大小再次涉及到反应物中化学键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化学反应速率的式子进行理解。
根据撞击理论,化学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以下式子:r = Z × f × e -Ea/RT其中,r 是指化学反应速率;Z 是指碰撞频率;f 是指反应性因子;Ea 是指反应的激活能;R 是理想气体常数;T是温度。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梳理一、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就像两个人分手和重新找到新对象,那感觉肯定不一样,能量也有得有失呢。
2. 反应热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吸热反应就像一个很“贪婪”的家伙,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才能进行反应,像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而放热反应则像个大方的人,在反应过程中向外界放出热量,比如燃烧反应。
3. 热化学方程式可不能乱写哦。
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因为状态不同,能量也不同呢。
就像同样是水,液态水和气态水的能量就不一样。
而且反应热的数值要与方程式的系数相对应,系数加倍,反应热也要加倍,这就像是连锁反应一样。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像浓度啦,如果反应物浓度越大,就像人越多干活就越快一样,反应速率也会加快。
温度也是个重要因素,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得更快,反应速率也就上去了,就像大家在炎热的夏天会更活跃。
2. 化学平衡可有意思了。
在一定条件下,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的时候,反应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这就像是两个人在拔河,两边的力量一样大,绳子就不动了。
平衡状态是动态的,不是反应停止了,而是正逆反应还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
3. 勒夏特列原理也很重要。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就像你要推一个东西,它会往反方向抵抗一下。
三、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不完全的。
像醋酸在水溶液中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就像一群人里只有一部分人愿意去做一件事一样。
电离平衡常数可以衡量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2. 水的电离也不能忽视。
水会微弱地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而且在任何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就是水的离子积常数。
3. 盐类的水解是由于盐电离出的离子和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从而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而能量则是在化学反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在化学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反应的速率、方向以及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本文将探讨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能量如何在反应过程中转换和转移。
1. 能量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
能量的转化在反应速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反应物必须克服化学键的能量以进行反应。
这被称为活化能,它对于反应速率具有重要影响。
活化能越高,反应速率就越慢。
只有当反应物具有足够的能量时,才能克服活化能的障碍,进而发生反应。
2.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指的是在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热量的反应,而吸热反应则是吸收热量的反应。
这种能量转化是由于化学键的形成或断裂而引起的。
放热反应常常伴随着温度的升高,例如燃烧反应。
而吸热反应则通常导致温度的下降,例如化学冷包的反应。
3. 热力学与化学反应热力学研究能量转化的方向和程度。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能被创造或销毁,只能转化为其他形式,例如热能和功。
化学反应在热力学中以反应焓变ΔH为指标来描述能量的变化。
ΔH为负时表示反应放热,而ΔH为正时表示反应吸热。
根据ΔH的大小,可以预测反应的趋势和程度。
4. 反应焓变与反应物质的量关系反应焓变的大小与反应物质的量相关。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利用反应焓变来计算不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这可以通过斯托伯姆定律来实现,该定律描述了反应焓变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例如,在燃烧反应中,可以利用反应焓变来计算氧气的量和燃料的量的比率。
5. 能量转移与反应平衡能量的转移对于反应的平衡态也具有重要影响。
反应的平衡态是指反应物和产物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
当系统中发生能量的转移时,可以影响到反应的平衡。
例如,当加热或冷却一个化学平衡体系时,系统会倾向于向能量较少的方向移动以达到热平衡。
第五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的转化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转化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碳酸钙受热分解B .钠与水反应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 .氧化钙溶于水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Zn(s)+12O 2(g)===ZnO(s) ΔH =-351.1 kJ·mol -1;2Hg(l)+O 2(g)===2HgO(s) ΔH =-181.4 kJ·mol -1。
由此可知Zn(s)+HgO(s)===ZnO(s)+Hg(l) ΔH =( )A .-441.8 kJ·mol -1B .-254.8 kJ·mol -1C .-438.9 kJ·mol -1D .-260.4 kJ·mol -13.1 g 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放出热量120.9 kJ ,则( )A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H 2(g)+O 2(g)===2H 2O(g) ΔH =+483.6 kJ·mol -1B .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 -1C .1 mol H 2O(l)的能量大于1 mol H 2O(g)的能量D .2 mol H 2和1 mol O 2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H 2O(g)的能量4.下图是198 K 时N 2与H 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ΔH=-92 kJ·mol-1B.a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C.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发生改变D.温度、体积一定,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1 kJ,若2 mol N2和6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2 kJ,则184>Q2>2Q14题变式4-1.氯原子对O3的分解有催化作用:O3+Cl===ClO+O2ΔH1,ClO+O===Cl+O2ΔH2,大气臭氧层的分解反应是O3+O===2O2ΔH,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反应O3+O===2O2的ΔH=E1-E3B.反应O3+O===2O2的ΔH=E2-E3C.O3+O===2O2是吸热反应D.ΔH=ΔH1+ΔH24-2.2SO2(g)+O2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已知E、Q表示1 mol SO2(g)参与反应时能量变化的绝对值。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1 mol SO2(g)被氧化成SO3(g)时,吸收的热量为(E+Q) kJ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当加入合适的催化剂时,1 mol SO2(g)被氧化成SO3(g)时,E会减小,但Q不变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SO2(g)+O23(g)ΔH=-Q kJ·mol-1D.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SO2(g)+12O23(g)ΔH=+Q kJ·mol-15.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烯气体时生成1 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乙烯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2C2H4(g)+6O2(g)―→4CO2(g)+4H2O(l) ΔH=-4b kJ·mol-1 B.C2H4(g)+3O2(g)―→2CO2(g)+2H2O(l) ΔH=+2b kJ·mol-1 C.2C2H4(g)+6O2(g)―→4CO2(g)+4H2O(l) ΔH=-2b kJ·mol-1 D.2C2H4(g)+6O2(g)―→4CO2(g)+4H2O(l) ΔH=+b kJ·mol-15题变式5-1.下列关于反应热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中和热为ΔH=2×(-57.3)kJ·mol-1 B.CO(g)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1,则2CO2(g)===2CO(g)+O2(g)的ΔH=+566.0 kJ·mol-1C.在25 ℃、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则表示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ΔH=-285.8 kJ·mol-1D.1 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5-2.燃烧1 g某液态有机物,只生成0.05 mol CO2和1.2 g液态水,且放出热量33.63 kJ,该有机物的蒸气相对H2的密度为30,则该有机物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C3H8O(l)+92O2(g)―→3CO2(g)+4H2O(l) ΔH=-2 017.8 kJ·mol-1B.C3H8(l)+5O2(g)―→3CO2(g)+4H2O(l) ΔH=-33.63 kJ·mol-1C.C3H8(l)+5O2(g)―→3CO2(g)+4H2O(l) ΔH=-1 479.4 kJ·mol-1D.C3H8O(l)+92O2(g)―→3CO2(g)+4H2O(g)ΔH=-2 017.8 kJ·mol-16.某实验小组学生用50 mL 0.50 mol/L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 的NaOH溶液在如右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反应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右图条件下实验过程中没有热量损失B.图中实验装置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C.烧杯间填碎纸条的主要作用是固定小烧杯D.若改用60 mL 0.50 mol/L盐酸跟5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从理论上说所求放出热量相等二、双项选择题7.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S(g)+O2(g)===SO2(g)ΔH=a;S(s)+O2(g)===SO2(g)ΔH=b,则a>bB.C(石墨,s)===C(金刚石,s)ΔH=+1.9 kJ·mol-1,则可判定石墨比金刚石稳定C.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4 kJ·mol-1,则含20 g NaOH的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8.7 kJD .CaCO 3(s)===CaO(s)+CO 2(g) ΔH >0,则该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8.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 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A .C(s)+O 2(g)===CO 2(g) ΔH 1C(s)+12O 2(g)===CO(g) ΔH 2B .S(g)+O 2(g)===SO 2(g) ΔH 3S(s)+O 2(g)===SO 2(g) ΔH 4C .H 2(g)+12O 2(g)===H 2O(l) ΔH 52H 2(g)+O 2(g)===2H 2O(l) ΔH 6D .CaCO 3(s)===CaO(s)+CO 2(g) ΔH 7CaO(s)+H 2O(l)===Ca(OH)2(s) ΔH 8三、非选择题9.Ⅰ.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生成的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并开发出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
已在H 2(g)、CO(g)和CH 3OH(l)的燃烧热ΔH 分别为-285.8kJ·mol -1、-283.0 kJ·mol -1和-726.5 kJ·mol -1。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太阳能分解10 mol 水消耗的能量是________kJ 。
(2)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用Cl 2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产生副产物HCl 。
利用反应A ,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
反应A :4HCl +O 2=====CuO/CuCl 2400 ℃2Cl 2+2H 2O 。
已知:反应A 中,4 mol HCl 被氧化,放出115.6 kJ 的热量。
(1)H 2O 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
(2)反应A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断开1 mol H —O 键与断开1 mol H —Cl 键所需能量相差约为__________kJ ,H 2O 中H —O 键比HCl 中H —Cl 键________(填“强”或“弱”)。
10.已知H 2(g)+12O 2(g)===H 2O(g),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1)a 、b 、c 分别代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ΔH ____(填“<”或“>”)0。
11.断开1 mol AB(g)分子中的化学键使其分别生成气态A 原子和气态B 原子所吸收的能量称为A —B 键的键能。
下表列出了一些化学键的键能E :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表示某反应的能量变化关系,则此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中Δ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有a、b的关系式表示)。
(2)若图示中表示反应H2(g)+12O2(g)===H2O(g)ΔH=-241.8 kJ·mol-1,则b=________kJ·mol-1,x=________。
(3)历史上曾用“地康法”制氯气,这一方法是用CuCl2作催化剂,在450 ℃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跟氯化氢反应制氯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若忽略温度和压强对反应热的影响,根据(2)题中的有关数据,计算当反应中有 1 mol电子转移时,反应的能量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过渡态理论认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
图1是1 mol NO2与1 mol CO恰好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1)试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