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检测题和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42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甲醇燃料电池可使用于笔记本电脑、汽车等。
它在一极通入甲醇,另一极通入氧气,电解质是质子交换膜,它能传导氢离子。
电池工作时,甲醇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电池的总反应是2CH3OH + 3O2 =2CO2+ 4H2OB.负极的反应是CH3OH + H2O = CO2 +6H+ + 6e-C.正极的反应是O2 + 2H2O + 4e- = 4OH-D.电池工作时,H+移向正极2.下列有关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I中Mg为原电池的负极B.装置IV工作时,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碳棒C.装置III可构成原电池D.装置II为一次电池3.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B.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C.已知反应:Zn(s)+CuSO4(aq)=ZnSO4(aq)+Cu(s)为放热反应,则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D.相同条件下,如果1 mol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1,1 mol氢分子的能量为E2,则2E1=E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将Mg、A1片用导线连接后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组成原电池,Al为负极,Mg为正极C.由CO、空气和稀硫酸构成的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是2CO+4e-+2H2O=2CO2↑+4H+D .充电电池可以无限制地反复放电、充电5.科学家近年发明了一种新型Zn−CO 2水介质电池。
电池示意图如图,电极为金属锌和选择性催化材料,放电时,温室气体CO 2被转化为储氢物质甲酸等,为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24Zn 2e 4OH Zn(OH)----+=B .放电时,1 mol CO 2转化为HCOOH ,转移的电子数为2 molC .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24222Zn(OH)2Zn O 4OH 2H O --=+↑++D .充电时,正极溶液中OH −浓度升高6.《Science 》杂志报道了王浩天教授团队发明的制取H 2O 2的绿色方法,原理如图所示。
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检测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核聚变是人类未来获取能源的理想方式之一。
人类从受控热核聚变反应中可得到无穷尽的清洁能源,相当于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个小太阳。
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C.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D.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2.下列各组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最快的是(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3.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浓度都为1.0 mol·L-1的两种气体X2和Y2,反应生成气体Z。
10min后,测得X2、Z的浓度分别为0.4 mol·L-1、0.6 mol·L-1。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A. X 2+2Y22XY2 B. 3X2+Y22X3YC. 2X 2+Y22X2Y D. X2+3Y22XY34.下列金属性质的比较中,能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的是( )①甲与水反应比乙与水反应剧烈②单质甲能从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乙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④以甲、乙金属为电极构成原电池,甲作负极A.①④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5.据报道,某国一集团拟在太空建造巨大的集光装置,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2H2O===2H2↑+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B.此反应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而储存起来C.使用氢气作燃料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 D.在这一反应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6.锂电池是一代新型高能电池,它以质量轻、能量高而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已研制成功多种锂电池。
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Li+MnO2===LiM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Li作正极,电极反应为Li-e-===Li+B. Li作负极,电极反应为Li-e-===Li+C.该电池可以选用硫酸为电解质D.该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补充蒸馏水来补偿散失的水分7.下列过程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加快对人类有益的是( )A.金属的腐蚀 B.食物的腐败 C.塑料的老化 D.氨的合成8.Mg—AgCl电池是一种能被海水激活的一次性贮备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为2AgCl+Mg===Mg2++2Ag+2Cl-。
一、选择题1.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4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对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C⇌6A+3DB.反应进行到1s时,υ(A)=υ(D)C.反应进行到6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D.反应进行到6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mol⋅(L⋅s)−12.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4A(s )+3B(g)2C(g)+D(g),经2min,B的浓度减少0.6mol•L﹣1.对此反应的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①在2min内,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1mol•L﹣1•min﹣1②反应的过程中,只增加A的量,反应速率不变③2分钟内,D的物质的量增加0.2 mol④分别用B、C、D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比值为3:2:1A.①②B.③C.①D.②④3.已知:①S(g) +O2(g)= SO2(g) △H1②S(s)+O2(g)=SO2(g) △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硫燃烧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全部为热能B.相同条件下,1 mol S(s) 比l mol S(g) 燃烧更剧烈C.两个过程的能量变化可用下图表示,△H1<△H2<0D.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的总键能都比生成物的总键能小4.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达到化学平衡时,6v正(O2)=5v逆(H2O)B.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3v逆(H2O)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D.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NO的同时,消耗xmol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5.某固体酸燃料电池以CsHSO4固体为电解质传递H+,其基本结构如图,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2H2+O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电流通过外电路从a极流向b极B.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C.H+由a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b极D.每转移0.2 mol电子,在负极上消耗标况下1.12 L的O26.一定温度下,100mL2mol·L-1硫酸溶液和过量的锌粉反应,为了减慢该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
一、选择题1.探究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溶液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实验编号温度/℃催化剂用量/g酸性KMnO4溶液H2C2O4溶液KMnO4溶液褪色平均时间/min 体积/mL浓度/mol·L-1体积/mL浓度/mol·L-11250.540.180.212.7 2800.540.180.2a 3250.540.0180.2 6.7 425040.0180.2b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KMnO4表示溶液褪色时间段反应速率,v(实验3)≈1.5×10-3 mol·L-1·min-1B.a<12.7,b>6.7C.用H2C2O4表示该反应速率,v(实验1)大于v(实验3)D.通常升高温度、增大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均会加快反应速率2.氢氧燃料电池可以使用在航天飞机上,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氢氧燃料电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电池中电极a是正极B.外电路中电子由电极a通过导线流向电极bC.该电池的正极反应为:O2+4H++4e-=2H2OD.该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3.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3H2⇌2NH3,下列叙述能够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容器中N2、H2、NH3共存B.N2与NH3的浓度相等C.容器中N2、H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D.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4.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改用98%的浓硫酸可以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B.100mL2mol/L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C.NH3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的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的速率减慢D.在一定温度下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发生SO2的催化反应,充入He,反应速率不变5.如图所示,铜片、锌片和石墨棒用导线连接后插入西红柿里,电流计中有电流通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锌片是正极B.两个西红柿都形成原电池C.石墨是阴极D.两片铜片上都发生还原反应6.反应2NO2(g)O2(g)+2NO(g),一定条件下,将NO2置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
一、选择题1.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的一种常用方法。
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分析上述数据,请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序号金属质量/g金属状态()24c H SO/1Lmol-⋅()24V H SO/mL溶液温度/℃金属消失的时间/s反应前反应后10.10粉末0.550203550 20.10块状0.85020351t30.10粉末0.85020362540.10块状 1.0502035125A.1t<125B.实验1和3表明,温度对该反应速率有影响C.实验2和3表明,反应物接触面积对该反应速率有影响D.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是反应本质相同2.过量铁与少量稀硫酸反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但是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适量NaCl溶液B.加入适量的水C.加入几滴硫酸铜溶液D.再加入少量稀硫酸3.一定温度下,将纯净的氨基甲酸铵(NH2COONH4)置于真空密闭恒容容器中(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2NH3(g)+CO2(g)。
下列可以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B.NH3与CO2的质量比保持不变C.2v(NH3)=v(CO2)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4.H2S燃料电池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该电池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极a是正极B.O2-由电极a移向电极bC.电极 a 的反应式为:2H2S+2O2--4e-=S2+2H2OD.当通入11.2 L O2,转移电子数2N A5.某固体酸燃料电池以CsHSO4固体为电解质传递H+,其基本结构如图,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2H2+O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电流通过外电路从a极流向b极B.b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C.H+由a极通过固体酸电解质传递到b极D.每转移0.2 mol电子,在负极上消耗标况下1.12 L的O26.在一定条件下,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已知氢气与溴蒸汽化合生成1 mol溴化氢时放出的能量51 kJ,1 mol H—H、Br—Br和H—Br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是436 kJ、a kJ和369 kJ则a为()A. 404B. 260C. 230D. 2002.关于化学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发生改变B.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发生改变C.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D.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3.如图是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的原电池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锌片上有气泡产生B.锌片为负极,铜片发生氧化反应C.电解质溶液中的H+向铜极移动D.电子流动方向:锌极→导线→铜极→电解质溶液→锌极4.一定温度下,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g)2NO(g)+O2(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①相同时间内,氧气的生成速率为n mol·L-1·s-1,二氧化氮的生成速率为2n mol·L-1·s-1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氧气的同时生成2n mol的一氧化氮①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①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①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全部5.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可以表示为2Ag+Zn(OH)2Ag2O+Zn+H2O,其放电过程是原电池反应,在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 AgB. Zn(OH)2C. Ag2OD. Zn6.鱼雷采用Al—Ag2O动力电池,以溶有氢氧化钾的流动海水为电解液,电池反应为2Al+3Ag2O +2KOH===6Ag+2KAlO2+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g2O为电池的正极B. Al在电池反应中被氧化C.电子由Ag2O极经外电路流向Al极D.溶液中的OH-向Al极迁移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D.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实质是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键形成释放的能量大小不同8.酒精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能量的转化。
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2H2O(g)ΔH1=-483.6 kJ/mol则对于热化学方程式:2H2O(l)===2H2(g)+O2(g)Δ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个数B.该反应的ΔH2=+483.6 kJ/molC.|ΔH2|<|ΔH1|D.|ΔH2|>|ΔH1|【答案】D【解析】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只代表物质的量,不代表分子数,A错误;据题意知:2H2O(g)===2H2(g)+O2(g)ΔH3=+483.6 kJ/mol,H2O(g)→H2O(l)还要放热,所以B错误;因2mol H2O(l)的能量比2 mol H2O(g)的能量低,因此二者均分解生成2 mol H2(g)和1 mol O2(g)所吸收的热量|ΔH2|>|ΔH3|=|ΔH1|,故D项正确。
2.下表中列出了25℃、101kPa时一些物质的燃烧热数据已知键能:C—H键:413.4 kJ/mol、H—H键:436.0 kJ/mol。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C键能为796.0 kJ/molB.C—H键键长小于H—H键C.2H2(g)+O2(g)=2H2O(g) △H=﹣571.6 kJ/molD.2CH4(g)=C2H2(g) +3H2(g) △H=﹣376.4 kJ/mol【答案】A【解析】B.由于C原子半径比H大,所以C—H键键长大于H—H键。
错误。
C. H2燃烧热285.8kJ/mol是指1mol H2完全燃烧产生稳定的化合物时放出的热量。
H2O的稳定状态为液态。
正确的应该为2H2(g) +O2(g)= 2H2O(l) △H=﹣571.6 kJ/mol.错误。
D.假设反应2CH4(g)= C2H2(g) +3H2(g)的反应热为△H,则根据盖斯定律可得-2×890.3=△H-1299.6-3×285.8。
一、选择题1.一定量的锌粉和6mol·L-1的过量盐酸反应,当向其中加入少量的下列物质时,能够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的是( )①石墨②CuO ③铜粉④铁粉⑤浓硫酸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⑤D.①③④2.可逆反应3H2+N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v正(N2)=v正(H2)B.v正(N2)=v逆(NH3)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3.H2S燃料电池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该电池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极a是正极B.O2-由电极a移向电极bC.电极 a 的反应式为:2H2S+2O2--4e-=S2+2H2OD.当通入11.2 L O2,转移电子数2N A4.在一定条件下,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
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B2CB.在t1~(t1+10)s时,v(A)=v(B)=0C.t1 s时反应物A的转化率为60%D.0~t1内A应的反应速率为v(A)=0.4mol/(L*s)5.氨氮废水中的氮元素多以NH+4和NH3·H2O的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NH+4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NO-3,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该反应的催化剂是NO-2B.升高温度,两步反应速率均加快,有利于NH+4转化成NO-3C.在第一步反应中,当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不变时,该反应即达平衡状态D.1 mol NH+4在第一步反应中与1 mol NO-2在第二步反应中失电子数之比为1:36.下列根据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将Cu 置于双氧水和过量氨水中,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H2O2+4NH3·H2O=[Cu(NH3)]2++2OH-+4H2OB.已知S(s)+32O2(g)=SO3(g) ΔH=-395.7 kJ/mol,则硫磺的燃烧热为395.7 kJ/molC.已知4P (红磷,s)=P4(白磷,s) ΔH=+29.2 kJ/mol,则白磷更稳定D.已知H+(aq)+OH-(aq)=HO(l) ΔH=-57.3 kJ/mol,则稀H2C2O4和稀NaOH反应生成2 molH2O的反应热ΔH<-2×57.3 kJ/mol7.反应A→C分两步进行,①A→B △H1;②B→C △H2。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检测题一、单选题1.在体积为2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2mol CO 和26mol H ,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232CO (g)3H (g)CH OH(g)H O(g)++,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 .反应中2CO 与3CH OH 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B .V(CO 2)=V(H 2)C .单位时间内每消耗23molH ,同时生成21mol H OD .2CO 的体积分数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2.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一极通入空气,另一极通入丁烷(C 4H 10)气体,电解质是掺杂氧化钇(Y 2O 3)的氧化锆(ZrO 2)晶体,其在熔融状态下能传导O 2-。
已知电池的总反应是2C 4H 10+13O 2→8CO 2+10H 2O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熔融电解质中,O 2-向负极移动B .通入丁烷的一极是负极,电极反应为C 4H 10-26e -+13O 2-=4CO 2+5H 2OC .通入空气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O 2+4e -=2O 2-D .通入丁烷的一极是正极,电极反应为C 4H 10+26e -+13O 2-=4CO 2+5H 2O3.乙苯在催化剂作用下在550~600℃时脱氢生成苯乙烯:+H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既是一个消去反应,也可以认为是一个还原反应B .恒压下在进料中掺入大量高温水蒸气有利于提高苯乙烯的产量C .乙苯可由苯和乙烯反应得到,且该反应原子利用率能达到100%D .等质量的苯乙烯与苯燃烧时耗氧量相同4.CO 2(g)+3H 2(g)⇌CH 3OH(g)+H 2O(g)是CO 2综合利用的一种方法。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B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无影响C .减小H 2浓度能加快反应速率D .达到化学平衡时,CO 2能100%转化为CH 3OH5.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在常温下可以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B.放热反应为“贮存”能量的过程,吸热反应为“释放”能量的过程C.断开化学键的过程是吸热过程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6.下列变化中有化学键的断裂的是A.HCl溶于水B.酒精的挥发C.干冰的升华D.裁剪布料7.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碘的升华B.氢氧化钙与氯化铵晶体混合C.镁与稀盐酸反应D.生石灰溶于水8.一定条件下存在反应:CO(g)+H2O(g)CO2(g)+H2(g),其正反应放热。
一、选择题1.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反应装置及部分反应现象如下,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实验装置部分实验现象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电流计指示,导线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A.a>b>c>d B.b>c>d>a C.d>a>b>c D.a>b>d>c 2.一种以联氨(N2H4)为燃料的环保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解质溶液显弱酸性,电池工作时产生稳定无污染的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电极M充入N2H4,每消耗1molN2H4,会有4molH+通过质子交换膜B.该燃料电池工作时,化学能只能转化为电能C.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D.电极总反应式为N2H4+O2=N2+2H2O,电解质溶液的pH始终不变3.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推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Cu质量减少B.Zn用作负极C.电子由Cu并经导线流向Zn D.该装置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4.富硼渣中含有镁硼酸盐(2MgO·B2O3)、镁硅酸盐(2MgO·SiO2)及少量Al2O3、FeO等杂质。
由富硼渣湿法制备硫酸镁晶体和硼酸(H3BO3)晶体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为了获得晶体,会先浓缩溶液接近饱和,然后将浓缩液放入高压釜中,控制温度进行结晶(硫酸镁与硼酸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工艺流程中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2种B.在高压釜中,先降温结晶得到硼酸晶体,再蒸发结晶得到硫酸镁晶体C.“酸浸”中镁硼酸盐发生反应2MgO•B2O3+2H2SO4+H2O Δ2MgSO4+2H3BO3D.加入“MgO”后过滤,所得滤渣主要是Al(OH)3和Fe(OH)35.一定温度下,100mL2mol·L-1硫酸溶液和过量的锌粉反应,为了减慢该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
可向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A.CH3COOK溶液B.稀盐酸C.2mol·L-1的硫酸溶液D.ZnSO4固体6.在一定条件下,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检测题和答案1.下列过程一定释放出能量的是()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分子拆成原子D.原子组成分子解析: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原子结合成分子放出能量,化合、分解反应有可能是放热反应,也有可能是吸热反应。
答案: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焓变是指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B.当反应放热时ΔH>0,吸热时ΔH<0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D.一个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能量大于生成物能量时,反应放热,ΔH为“-”解析:焓变是指恒压条件下的热效应;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是否加热没有直接关系,ΔH<0,放热反应,ΔH>0,吸热反应。
答案:D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显著放热的是()A.固体NaOHB.生石灰C.无水乙醇D.固体NH4NO3解析:初中阶段已知NaOH固体、浓H2SO4溶于水会放热,生石灰加入水中发生反应:CaO+H2O===Ca(OH)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NH4NO3固体溶于水会吸热,乙醇溶于水,溶液温度无显著变化。
答案:AB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凡有能量变化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B.吸热反应只能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C.放热反应可能需要加热才能进行D.天然气在空气中燃烧时,其化学能将全部转化为热能解析: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的蒸发,NaOH(s)溶于水,两过程都属于物理变化,但前者吸热,后者放热,A不正确;吸热反应不一定加热才能进行,放热反应也不一定不需要加热才能进行,B不正确,C正确;天然气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与热能,D不正确。
答案:C5.由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C和B+C―→A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B.A―→B+C是放热反应C.A具有的能量高于B和C具有的能量总和D.A―→B+C是吸热反应,B+C―→A是放热反应解析:由图可以看出,B+C的能量高于A的能量,则反应B+C―→A一定是放热反应,反之A―→B+C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两反应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一定相等。
答案:D6.(2011•临沂高二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干冰蒸发要吸收大量的热,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反应B.酒精常被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说明酒精燃烧是放热反应C.木炭常温下不燃烧,加热才燃烧,说明木炭燃烧是吸热反应D.人们用氢氧焰焊接或切割金属,主要是利用了氢气和氧气化合时所放出的能量解析:干冰升华要吸热,这是物理变化,A不正确。
酒精之所以能作燃料,就是因为它燃烧放热,B正确。
木炭燃烧需加热引发反应,但反应一旦开始,反应放出的热可使木炭继续燃烧,说明反应是放热的,C错,D正确。
答案:BD7.已知化学反应:2C(s)+O2(g)===2CO(g),2CO(g)+O2(g)===2CO2(g)都是放热反应。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12g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B.56gCO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88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C.12gC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D.将一定质量的C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解析: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和CO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因此B、C两项的说法正确。
12gC并不是全部的反应物,所以A项说法不正确。
由于C――→O2CO放热,CO――→O2CO2放热,所以C――→O2CO2比C――→O2CO放出的热量多,即D项说法也正确。
故选A。
答案:A8.下列变化为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是()A.H2O(g)===H2O(l)ΔH=-44.0kJ/molB.2HI(g)===H2(g)+I2(g)ΔH=+14.9kJ/molC.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能量862kJ的化学反应D.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解析:A项,只是水的状态变化,属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反应;B项,ΔH>0,为吸热反应;C项,若断裂化学键时吸收的能量大于862kJ时,反应吸热;D项,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热。
答案:D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B.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与反应产物的总焓一定不同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总是高于反应产物的总焓解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核变化(如原子弹的爆炸)也都伴有能量变化。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焓(设为x)与反应产物的总焓(设为y)之间的关系为①x>y,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②x答案:AC10.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总伴随着__________________。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_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比较反应热大小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能量的变化吸收放出ΔHkJ/molΔH的正负号能力提升11.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mL盐酸于试管中。
试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实验推知,MgCl2溶液和H2的总能量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5)如将本题中“25℃澄清石灰水饱和溶液”换成“20℃碳酸饮料”进行探究实验,实验(1)观察到的另一现象是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Mg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溶液受热发生一系列变化,证明生成物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答案:(1)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烧杯中溶液变浑浊(2)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析出Ca(OH)2晶体(3)Mg+2H+===Mg2++H2↑(4)小于(5)烧杯中液体放出气泡的速率加快碳酸饮料中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烧杯中的液体放出气泡的速率逐渐加快12.下表中的数据是破坏1mol物质中的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物质Cl2Br2I2HClHBrHIH2能量(kJ)243193151432366298436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A.H2B.Cl2C.Br2D.I2(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A.HClB.HBrC.HI(3)X2+H2===2HX(X代表Cl、Br、I)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__________。
(4)相同条件下,X2(X代表Cl、Br、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5)若无上表中的数据,你能正确回答出(4)吗?________,你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2)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能量越低,反之分子越不稳定,能量越高。
(3)可以根据键能数据计算。
(4)可以根据X2+H2===2HX进行计算判断。
(5)生成物越稳定,即生成物键能越大时,放出热量越多。
答案:(1)A(2)A(3)放热反应(4)Cl2(5)能生成物越稳定,放出的热量越多,在HX中HCl最稳定13.把煤作为燃料可通过下列两种途径获得热量:途径Ⅰ:直接燃烧:C(s)+O2(g)=====点燃CO2(g)(放热Q1kJ)途径Ⅱ:先制成水煤气,再燃烧水煤气:C(s)+H2O(g)===CO(g)+H2(g)(吸热Q2kJ)2CO g+O2g=====点燃2CO2g2H2g+O2g=====点燃2H2O g(共放热Q3kJ)试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途径Ⅰ放出的总热量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途径Ⅱ放出的总热量。
(2)在制水煤气的反应里,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因此在反应时,反应物就需要__________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其反应的条件为__________。
(3)简述煤通过途径Ⅱ作为燃料的意义。
解析:物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仅与反应物最初状态及生成物的最终状态有关,而与其中间变化过程无关。
所以,炭虽变为水煤气以及水煤气燃烧又变为CO2,其实质就相当于炭燃烧生成CO2的一步反应,故放出热量相同。
答案:(1)等于(2)小于吸收高温(3)固体煤经过处理变为气体燃料后,不仅在燃烧时减少SO2和烟尘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燃烧效率高,也便于输送。
14.某同学设计如下图的实验方案来探究NH4Cl和Ba(OH)2•8H2O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根据他的实验步骤填写对应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列表整理实验事实和结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A.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B.用手触摸烧杯下部C.用手拿起烧杯D.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E.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解析:此实验操作过程中需注意如下几点:(1)Ba(OH)2•8H2O晶体应研磨成粉末,以便于NH4Cl晶体充分接触;(2)一定要在晶体混合起反应时立即用玻璃棒搅拌混合物,以便它们快速反应;(3)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要注意防止吸入NH3;(4)底部粘有水的小烧杯不能提得太高,移得太远,防止玻璃片脱落损坏。
根据结论可知反应原理为2NH4Cl+Ba(OH)2•8H2O===2NH3↑+BaCl2+10H2O,此反应过程吸收能量。
答案: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生成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烧杯下面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