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词风格变化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文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在南渡前后的词作品中展现了不同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在表现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品风格的变化。
一、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南渡前后是李清照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南渡前期开始到南渡后期结束,约长达五年时间。
南渡前期,李清照还没有离开北方,生活在一片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之中,这对她的感情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渡后期,李清照来到了南方,此时,她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词作家,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这种背景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新的影响。
二、思想感情的表现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思想感情表现有很大差异。
南渡前期,李清照写的词大多表现出对战乱和政治动荡的悲愤,如《如梦令》中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了她对北方战乱的厌倦和绝望。
还有《如梦令》的“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了她对亲人离去的思念和无助感。
这些词作充满了较为激烈的情感,表现出李清照南渡前期的悲愤。
南渡后期,李清照的思想感情表现则更多地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词作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如梦令》中“白露未晞梧叶稀”,《点绛唇》中“莺啼燕语绮楼前”,《声声慢》中“深院静,只闻钟鼓声,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描绘,赋予作品以极致美感。
此外,李清照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也体现在她的词作中,如《如梦令》中“凄凄别后两应同”,《如梦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对生命的瞬息感和珍视生命的态度。
南渡后期的李清照词作更多地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哀思,但却不失秀雅和平和之感。
三、艺术风格的变化南渡前后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的变化。
南渡前期,李清照的词作语言简练、雄浑,节奏明快而悲壮,如《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气势,充满了豪迈和悲壮。
而南渡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多地追求细致入微、柔和清雅的效果,如《如梦令》中“对影成三人,伤离别,身虽在,心长在”,《点绛唇》中“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表达了她更加精细的艺术表现力。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她的词作直面自己的生活,所以根据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她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但给人一种乐观开朗的基调,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没有悲伤之感,显示出婉丽清新的风格;后期由于遭受到国破、家亡、夫死、流离颠沛的打击,于是把这种悲伤的苦痛、孤寂的情怀带到她的词作里,显示出凄丽沉郁的风格。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是指她在少女、婚后的这一段时间。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书香味浓郁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宋代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
其母王氏也善诗文。
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朗、优雅、有书卷味的家庭环境之中,天真少女之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使得她少女时期的词风婉秀俊逸。
她的一部分抒写少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表现出这时期的风格特色。
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
如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
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李清照早期的“闺阁词”,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物情态的描述,抓住富有生活特征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出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情景交融、清新开朗、机柕天成。
有评论家认为她此时的作品题材狭义,没有深度和广度,试想一位养尊处优十六、七岁的少女,能有这样的才华,是多么的不容易,难怪王灼称赞:“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的词风为何变化多端李清照,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女词人,其词作风格多样,变化多端,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生阅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词风的这种多变性呢?首先,时代的变迁是影响李清照词风变化的重要因素。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风云变幻。
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李清照早期的词作多以清新明快、婉约细腻的风格为主,描绘了少女时期的天真无邪和婚后的甜蜜生活。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动地展现了少女游玩的欢乐场景,充满了活泼与朝气。
然而,随着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给李清照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她的词作风格转为沉郁悲怆,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土的思念,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她内心的愁苦和孤独。
其次,个人经历的起伏也是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关键原因。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包括婚姻的变故、家庭的兴衰等。
她早年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夫妻生活幸福美满,这在她早期的词作中有所体现,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展现了夫妻之间的甜蜜与亲昵。
然而,后来赵明诚的离世使她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她的词作也随之变得哀怨凄凉,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中的“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表达了对亡夫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哀伤。
再者,李清照自身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促使了她词风的多样化。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 ,现在存词近50 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尤其是她那自成一格的词作,最为后世人所称道,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
她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易懂。
李清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个人的心里历程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这表现在她的词作中,就是前后期词风的巨大差异。
其前期的词风表现为清新明快、活泼婉媚、真挚缠绵的特点;而后期的词风则表现为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创作1、婚前部分在北宋末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父亲仕途稳步升迁的稳定家庭环境下,她的爽直、自由不羁的个性逐渐被培养起来。
相对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天真少女的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
率真的心灵较少受到扭曲。
明辨这一点,方能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苏轼的影响。
表现在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博雅能文,不仅传授给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须具备的艺术才能。
在父母人格性格的潜移默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天赋得以充分挖掘。
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使得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性格洒脱、性情率真、超越尘俗,也同样铸就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与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阁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具有天真烂漫的率真美。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引出新意、用淳朴语言度入音律的脍炙人口的小令。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
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她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
她一生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和坎坷。
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
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打到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真是太不容易。
李清照的一生从优裕走向苦难,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变使词人视野不断扩大。
其前后期词作在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哀怨情愁,凄婉哀痛忧愤深沉迥然不同的特色。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变化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幻,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而后期由于国破家亡之后,遭受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词作题材则由前期抒发个人感情发展到关注国家存1/ 6亡的感情,多写内心愁苦,展现出饱经世态炎凉的凄苦心情。
(一)前期的闺思闲愁李清照前期的创作局限于自我的狭小空间内,关注的是自己的感情世界和自然青春。
1、少女时代李清照在她的少女时代,生活幸福,性格天真活泼,她的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是充满了色彩的,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这很集中地体现在她一首著名的词《如梦令》当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给我们描画出了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运用白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日暮晚景图。
溪亭、暮日、莲塘、荡舟、鸥鹭等景致动静交织,情景交融,表现出明快、清新、活泼的风格。
2、少妇时期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
浅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李清照,一位著名的女性诗人,出生于宋朝末期。
她主要创作于南宋,以其独特的诗
风而闻名,因此又称为“宋派诗体”。
该诗风具有流畅、活泼、洒脱、气韵悠扬的特点,
抒情思路以并重对仗著称。
并且她的前期诗歌更多地抒发空灵浪漫的情怀,后期诗歌则多
以抒情的表达更加深入。
李清照的前期诗作主要体现了自我表达的情怀,以及浪漫歌颂的语言风格。
她追求心
灵的自由,主张社会规范之外的自由行为,描述脱离现实世界,在理想世界里任心所欲,
强调情怀、内心的展现。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表达的痴缠的思恋几乎可以感
受其不舍的心境。
李清照的后期诗作逐渐表达深沉的感情,表达出整个生活当中的眼泪和欢乐,强调追
求爱情的真实性,表现的是一种沉重的感受。
它将情感和现实生活深深结合起来,描述出
弥留之情及小情小致的抒情效果。
如《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把感情世界与现实世
界紧密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出思念、深情、牵挂的情愫。
和前期诗作相比,李清照的后期诗作更加抒情,表达的深情更甚,意境也更加沉重。
她借助比喻的手法,力求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从而在诗歌中营造出一种凝重、醉
人的感受。
《声声慢》以一种凄惨悲凉并又叹息不已的语调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思念情绪,
表达出无情家国和可遇不可求的爱情之间的矛盾。
总之,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表现了有着巨大变化的文体特点,也一直影响着现当今
中国文学发展。
在语言上,抒情型的语言更能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全面展示她的诗歌成就,给后世的文字创作带来灵感。
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生平跨越了南北宋两个时期,其中,南渡成为了她人生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作在风格、主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用词差异,揭示其词风转变的内在动因和深层含义,以期对李清照的文学创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她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以及南渡事件对她的影响。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从用词选择、意象构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其词风的转变及其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挖掘李清照南渡后词作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社会意义,以揭示其词作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对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这一研究对于理解李清照文学创作和宋代词坛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李清照南渡前词作风格分析李清照,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宋代女词人,其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清丽,深受后人喜爱。
南渡前,她的生活相对安逸,主要居住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那时她的词作多反映闺中生活、离愁别绪以及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快,情感细腻。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作,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著称。
她的词作中,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爱情、生活的感悟。
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溪亭日暮为背景,通过描绘词人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展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还表现出对离愁别绪的深刻体会。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期和后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前期作品风格细腻婉转,后期作品风格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时代的动荡,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史称“靖康之变”。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欢乐,因此词作内容多表现自己的个人生活,词风活泼清新、细腻婉转,后期词作因丈夫的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1、李清照南渡前的个人生活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年间。
她的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较大,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也由此奠定。
少女时代的她生活得无忧无虑,于是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由此形成。
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为夫妻,期间,她与丈夫共研金石书画,一度生活幸福美好。
2、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
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赞颂自然青春;二是惜春和伤春;三是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
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天色将晚,在溪亭尽情游玩喝酒,直到沉醉不醒,于是也就忘了回家。
以至于后来玩得尽兴了,酒也醒了,天色也已晚,匆忙返回。
不经意,竟又把小船划进藕花丛中,迷了路。
焦急彷徨之际,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首词作表达的是少女伤春的情怀。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格变化的原因
作者:邹晶丽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8期
摘要: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格独特,前期呈现出清丽明快的特色,后期则表现出凄丽沉郁的特色。
那么,同一词人的词为什么呈现出了前后迥异的风格特征呢?本文从主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李清照的词作。
关键词:李清照词作时代精神都市文学个人经历思想情感
从文学风格角度来讲,“风格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作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作家全部作品反映出的基本特色”。
(吴功正《文学风格七讲》)它一经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风格就此止步,相反的,风格仍然需要发展变化,正如王朝闻在论艺术风格时所说:“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正如茹志娟所说:“某些地方难变——它有一定的稳定性,生活和斗争的进程不是简单的,而是好比江河那样起伏变化的。
它既有所谓壮阔的特性,又有所谓小桥流水的特性。
”(《谈谈艺术风格》)风格的发展变化,不仅取决于生活和斗争,而且需要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就其客观因素来说,由于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推动,社会生活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一切必然给作家的创作及风格带来影响;就其主观因素来讲,作家的个人经历、思想、艺术才能等也在发展变化,这些都影响作家创作风格的发展变化。
因此,探究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的缘由,就要知道时代精神、社会动荡、文学风尚是影响变化的客观因素,即风格的时代性。
关于风格的时代性,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就专就风格的时代制约性做了阐释。
他说:“时运交易,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这就是说,时代运转在不断交替变迁,朴实而华丽的文风也在跟着这“交移”而发生变化,并进一步考察了自先秦以来至宋齐间文学的演变过程,指出各个时期文学的发展演变,是由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引起的。
如“雅好慷慨”的建安文学的形成,是“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之故,而西晋玄言诗的盛行,则源于“因谈余气”(玄谈),从而得出了“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结论。
鲁迅在《热风·六十三》一文中评价日本作家时说道:“有岛氏是白桦派,是一个觉醒的,所以有这等话;但里面也免不了带些眷恋凄怆的气息。
这也是时代的关系。
”这些论述都指出了文学风格的发展与时代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也是由时代决定的。
李清照一开始走上文坛时,是和某些有远大抱负的作家不同的。
她当时纵然不能算是“贵妇人”,也是一个有文化教养但缺乏政治理想的上层妇女,她前期生活在表面繁荣实则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养尊处优的词人,是不会关切国计民生的,虽然她这时也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类,不过是追随前代词人之后,用比较流畅的字句,娴熟的调子,弹着古人重复千百次的赏心乐事或离愁别苦,这时,词人纵然有先天的才华,也写不出后期那凄怆悲壮的词曲,这是时代精神所致。
另外,她在爱情描写上毫无顾忌,也显示出都市社会风气和都市文学气氛对她的熏陶。
“靖康之乱”后,金人的笳鼓惊破了北宋腐朽统治集团的繁华梦。
这时候包括李清照在内的士大夫阶层的许多人物同样遭受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
李清照在事变发生时的惊慌失措,在事变过程中的怅怅恋恋的情绪,在流亡逃难中的哀怨和感伤,种种情调,都是这个阶层的人物所具有的,可以说,李清照的词这时候已经不仅是个人悲欢的反映,而且代表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阶层的情绪。
这种情绪已经超出了寻常士大夫的浅愁薄恨的陈词滥调,代表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精神面貌。
这些展现在她的词作中,就形成了她后期词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从上述分析看,本来就其生活地位和文化教养说,李清照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平庸的玩弄古董的、赏月吟风的、风雅的“才妇”,但由于时代变革,生活动荡,她终于成了那个时代一个阶层的喉舌,成了文辞激切不同凡响的作者,创造了空谷幽兰,不傍门户的独特风格,这完全是时代所致。
二、主观因素
作家、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变化,更多更直接地因主观因素的影响,孙犁在《风格论》一文中指出:“风格任何时候都不能是单纯形式的问题,它永远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生活实践形成一体。
因此,在读者方面,如果离开一个作家的思想和生活就没有方法探究和理解作家作品的风格。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而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特有的生活经历和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和态度,同时,每个作家的艺术修养、艺术才能等也是不相同的,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和决定他怎样认识、评价和表现现实生活,影响他对艺术技巧和语言运用,等等。
这些特点,在一些优秀作家的长期社会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必然会逐渐发展和形成他在思想艺术倾向的某些基本特色,构成他创作的独特风格,因此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作家的主观因素,对作家的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李清照生于官宦兼文人之家,从小便过着宦门小姐的生活,同时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后嫁到官宦之家,成为贵妇人,婚姻美满,这种平静、安闲的幸福生活,既为她在文学道路上顺利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又限制了她的眼界,使她只能在爱情小天地里回顾低吟。
而靖康之乱后,词人的身世一落千丈,由“盐絮家风人所许”的大家闺秀沦为“飘零遂与流人伍”的“闾阎婺妇”,变成了遍野哀鸿中的一只孤雁。
国破家亡之痛,漂泊沦落之苦,无辜获咎之祸,接踵向词人袭来,时代的暴风雨猛烈地打击着这个封建阶级的才妇,一股浓重的阴影如同网络一般
裹罩着女词人的精神,于是怨叹今不如昔,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就构成了这一时期李清照词的基本内容,基调转为凄凉,具有坛浓郁的感伤色彩,构成后期词凄丽沉郁之风。
词人个人经历的急剧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思想感情的变化,而词人的思想对风格的形成更是起着决定作用。
“风格的土壤是生活,作家的前进的思想是吸收雨露。
”(孙犁《论风格》)
关于这一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首先指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附外者也。
”文学创作活动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外现过程,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是“隐”的,不可见的,但是,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却是“显”的,可见的。
他说:“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
”指出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支配文学创作、作品风格的形成,都是和作家的思想相联系的。
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就会写出什么文学作品,作品和人的思想感情活动是内外相符的。
“人必先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又沉郁顿挫之作。
”(袁枚《随园诗话》)就是这个道理。
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已不得不走出安谧的书斋,面对纷纷扰扰的现实生活。
这时她恍然大悟,原来她一向不关心的国家大事却决定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于是她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从时代的巨变中看到了统治阶级暴露出来的各种弱点和罪恶,她对偏安江左一隅,不思恢复中原的南宋小朝廷表示极大不满,对辱国求和的奸臣深恶痛绝,与此同时,她与当时正直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燃烧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感到自身的孤独无力,从而产生了深刻的忧伤,悲观情调明显地流露在她后期的词作里,然而,悲观的背后却显示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恢复故国家园的渴望,同她的爱国热情交织在一起,作品中所表现的愁苦已不再是淡淡的轻愁,而是和灾难深重的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通的愁和恨,这种个人经历剧变所带来的复杂思想感情,表现在她的作品中,就形成了后期凄丽沉郁的风格特色。
以上,我们从时代精神、个人经历及思想感情变化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词人前后期词艺术风格出现差异的原因。
此外,诸如作家艺术才华、个人气质等也对风格的形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纵观《漱玉词》,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多以怜花、咏酒、伤春、悲秋等日常生活和个人悲愁为题材,题材虽狭小,却能逼真、传神地表达出真挚动人的感情,使读者能以小窥大,平中见奇,于细微处见精华,表现了词人高度的艺术才华,不愧为婉约之宗。
她那压倒须眉之作,在两宋词坛上开创了新的蹊径,那菊花般的艺术风格更是标新立异开创了一代词风,为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
今天,我们应很好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
参考文献:
[1]李清照.漱玉词.
[2]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
[3]周汝昌,唐圭璋,万云骏.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罗斯宁,彭玉平.宋辽金元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5]刘逸生.宋词小札.广东人民出版社.
[6]褚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