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支架术后中医药治疗--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基于CiteSpace分析中医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的研究热点及可视化分析夏建文;黄建国;欧阳思敏;李念旭;易斑斓;钟希夷;余桂枝【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24(31)2【摘要】目的分析近20年中医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以期为深化该领域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及建议。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2003年6月至2023年6月关于中医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的相关文献,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年度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共纳入953篇文献。
作者合作图谱中形成6个主要的作者合作群。
机构合作图谱中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发文量最多。
关键词图谱共纳入485个关键词,热点关键词为再狭窄、焦虑、气虚血瘀证等,围绕关键词的意义分为12个聚类。
关键词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再狭窄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肌损伤。
中医证候关键词中气虚血瘀证出现频次最多。
结论本研究领域有典型地区特点,应鼓励跨机构和地区间的合作。
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特色治疗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心脏康复中的运用中。
然而,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着不同学术思想的差异和缺乏跨机构和地区间的合作等问题。
【总页数】6页(P119-123)【作者】夏建文;黄建国;欧阳思敏;李念旭;易斑斓;钟希夷;余桂枝【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醴陵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康复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2.中医药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分析3.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Ⅱ评分变化影响因素分析4.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康复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5.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内治法干预经皮冠脉介入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可视化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药物如丹参、川芎、天麻等对冠心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丹参是一种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抗缺血、抗心肌梗死作用,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冠心病合并症和病因的调理作用显著。
天麻对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狭窄性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较高,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调理阴阳”,通过药膳调养心脏,增强体质,改善冠心病的易感因素,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治疗也强调“因病施治”,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特点,个性化地选取药物治疗,达到个体化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因子的参与,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这些研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医对心脏支架的认识和理解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心脏支架的认识和理解也是独特而深入的。
心脏支架是一种介入治疗心脏疾病的手段,可以缓解心脏血管狭窄或堵塞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
然而,中医对于心脏支架的认识与西医有所不同,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心脏疾病是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包括情志因素、饮食不当、气血失调等。
心脏支架治疗仅仅解决了病变部位的狭窄或堵塞问题,而没有从根本上调理全身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
因此,中医强调心脏支架术后的整体调理,旨在恢复心脏功能,防止病情复发。
中医药治疗心脏支架术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之一,主管血液循环。
心脏支架术后,病人的气血运行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医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采用中药调理气血,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2. 调理脏腑:中医认为,心脏与其他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心脏支架术后,病人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气短等症状。
中医会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调理其他脏腑,以提高整体机能。
3. 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因素对心脏健康有重要影响。
心脏支架术后,病人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焦虑等问题。
中医会通过中药调理情志,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促进康复。
4.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心脏健康密切相关。
心脏支架术后,中医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食物和刺激性食物,以保护心脏健康。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推崇一些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用于心脏支架术后的康复调理。
这些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理气血、舒缓情绪等方式,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心脏支架的认识和理解强调了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
心脏支架术后,中医采用中药治疗、非药物疗法等手段,以调理气血、脏腑、情志和饮食,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达到预防病情复发的目的。
中医的综合调理思路为心脏支架术后的康复提供了一种辅助治疗的选择,对于提高病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药在心脏病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心脏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一、中医药护心脏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护心脏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两个方面。
中药治疗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负荷等,从而达到护心脏的效果。
针灸治疗则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风险等,对心脏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1、中药治疗心脏病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中药方剂有很多。
例如,桃仁、红花、郁金等草药在心脏病的治疗中具有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的发展。
对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病症,中药方剂长期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针灸治疗心脏病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心脏病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病的风险。
例如,针灸穴位“心包经”、足三里等穴位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优势1、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在治疗心脏病时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2、综合调理:中医药治疗心脏病注重调理整体,通过调理人体内环境、调节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来治疗疾病,对心脏病有综合性的作用。
3、副作用少:相比于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药多为天然草药提取,针灸为非药物治疗,不会对身体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4、辅助治疗:中医药治疗心脏病常常与西医治疗相结合,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这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总之,中医药在心脏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临床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来确认其疗效及安全性。
冠心病综述(概述)、治疗及临床表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全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该疾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脂肪沉积、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胸闷、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
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发病与年龄、性别、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
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应该注意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并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
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治疗方法,包括抗血栓药物、调脂药物、抗氧化剂等。
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则是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针对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法。
同时,还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控制饮食、限制吸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
总而言之,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预防冠心病的发生,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该疾病的有效手段。
一、冠心病分型冠心病主要分为五型: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猝死、缺血性心肌病。
目前我们广泛使用的分型是将冠心病分为慢性冠脉病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
慢性冠脉病也叫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它主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
二、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生活调理。
1、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治疗方法,包括抗血栓药物、调脂药物、抗氧化剂等。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情程度和症状,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方法,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脉支架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心脏支架手术后的中医调理方益气方:党参10 克,生黄芪15 克,山茱萸15克,炒白术15 克,山药 30 克,鸡内金 10 克。
方中党参大补元气,益气生津。
黄芪可益气固表,还可升提正气。
白术、山药健脾,鸡内金健胃消食,可以共同起到补气、培本固原的作用。
使用方法:每天一剂,用水煎两次,将两煎混合,分两次或三次服用,服用一个月为一疗程。
适合人群:支架术后感觉气短、乏力,浑身酸软,食欲不振者。
活血方:党参 10 克,生黄芪 15 克,丹参 20 克,红花 10 克,当归 10 克,川芎10 克。
方中党参、黄芪共同补气,气为血之帅,气充足方能推动血液在血脉中循行,还可防止活血药伤及气分。
丹参、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共同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
使用方法:每天一剂,用水煎两次,将两煎混合,分两次或三次服用,可与三七粉共同冲服,效果更佳,服用一个月为一疗程。
适合人群:支架术后胸部刺痛或闷痛,活动后加重者。
代茶饮方:黄芪片、西洋参片、山茱萸、红花各少量,代茶饮。
服用方法:用温水将药物清洗一遍,然后将温水滤掉后加入开水,待水凉能饮时,即可慢慢饮用。
长期服用可以补脾益肾、益气活血,对于支架术后病人具有恢复元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治疗术后气短乏力、胸痛等症状。
如果胸痛症状明显,可每天兑入三七粉1 支(3 克)一起饮用。
如果没有西洋参,也可用党参代替,只是补气力量弱一些。
如果服用后有上火症状,出现咽干舌燥等症状,加少量知母片共同泡饮,可以起到滋阴清热降火的作用。
结语:对于一般支架术后患者出现轻度的不适症状,可用以上小药方进行中医调理。
但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或症状比较复杂,建议还是尽量到正规医院就诊,由医生在望闻问切之后开处的中药处方疗效才是最好的。
治疗冠心病的九种中药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治疗冠心病时,中药可以提供一种综合的治疗方式,辅助传统疗法,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九种常用的中药,它们在治疗冠心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抗凝血、扩张冠状动脉和抗氧化等作用。
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促进血液流动,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减少心肌缺血。
研究表明,丹参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并可以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心功能。
2. 三七三七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和抗纤溶等作用。
三七中的成分可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减少心肌缺血,同时还可以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
研究发现,三七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3.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
黄芪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和缺氧,增加心肌的耐受力,减轻心肌损伤。
研究表明,黄芪可以减少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改善心功能。
4.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和抗衰老等作用。
当归中的成分可以促进心肌血液循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缺血。
研究发现,当归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并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5. 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抗病毒、抗菌和抗氧化等作用。
金银花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减少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动,减少心肌缺血。
研究表明,金银花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冠心病的进展。
6. 蒲公英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利尿、解毒和抗氧化等作用。
蒲公英中的成分可以促进心肌代谢,增加心肌细胞的供氧量,减少心肌缺血。
研究发现,蒲公英可以明显改善心肌纤维化,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损害。
7. 大黄大黄是一种常用的泻药,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和抗菌等作用。
冠脉支架术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隶属祖国医学“胸痹”、“厥心痛”等范畴,冠脉支架术是治疗冠心病常用方法之一。
冠脉支架术是一种局部疗法,外力机械作用清除了心脉中的瘀、痰等病理产物,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加之手术不可避免会损伤脉管、伤气耗阴、耗伤人体正气,可致气虚、肾虚、血瘀等病理变化,终使心脉阻滞发生再狭窄(RS)及并发症。
术后应用中医药从整体上调整阴阳和气血,使“阴平阳秘”、“气血调和”,可弥补介入治疗的不足。
1.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1.1炎症反应支架植入后,不可避免的引起人体对异物的排斥,导致血管壁发生急、慢性炎症反应,并激活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
目前研究发现CRP、长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可溶性T细胞CD40配体(sCD40L)、P-selectin等均与再狭窄密切相关。
CRP是非特异性炎性标记物,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支架植入术后炎症状态的良好指标。
Drachman等[1]研究发现炎症是RS的重要机制,认为内皮损伤、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相互影响、亚细胞的化学诱导物以及炎症介质等在RS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在治疗上尝试将支架置入技术与系统抗炎治疗相结合,并研发新一代的药物支架来抑制局部炎症,这无疑将会给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带来全新的发展。
1.2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支架置入的过程,亦是对血管内膜损伤的过程,内皮下基质暴露,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而形成血栓,随着时间推移,血栓渐渐机化,内膜增生开始。
晚期血管重塑,血管壁中层内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使血管壁硬化,顺应性降低,促进RS形成。
Nishio 等[2]则通过临床研究证明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对RS的减少有一定影响。
诸多研究均表明内皮细胞功能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这是目前研究者对支架内再狭窄形成机制的共识。
由此可见,如何促进损伤部位内皮细胞再生及尽快恢复内膜完整性是防治RS的关键。
1.3多因子作用白介素( IL) 是由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类细胞因子,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活化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分化等过程。
Sardella 等[3]认为支架置入术中所致的斑块破裂和内皮损伤可引起局部促炎症细胞因子IL-6的释放,与术后发生RS密切相关;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带来血管的损伤,内皮素( ET) 在循环中逐渐增多,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及平滑肌细胞的有丝分裂,刺激中性粒细胞黏附和血小板聚集,加快了血管管腔狭窄的进程。
生理情况下,随着ET在循环中增多,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 的活性增强,血管内皮细胞( VEC) 应激性产生大量NO 对抗ET 的缩血管作用,由于PTCA 术后各种理化因素损伤内皮细胞,导致NO 合成释放减少,不能有效拮抗ET 产生的VSMC 增殖,从而促进了血管再狭窄。
2.中医对冠脉支架术后RS的病机认识2.1瘀血痹阻中医学认为支架术后RS属于中医血瘀证范畴。
动物实验表明,支架术后动脉内膜受损增厚,血栓形成与中医血瘀证相符。
临床表现为再发性心绞痛,并有胸闷、心悸、舌质暗等血瘀征象。
近年实验研究证实大量益气活血化瘀中药(黄芪、当归、赤芍、川芎、人参、丹参、红花等)和复方(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芎芍胶囊等)能有效地干预RS的发生,可明显改善支架术后RS的症状。
陈氏等[4]认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RS的病理过程与中医学的心脉痹阻、心脉不通有类似之处,其病因病机为血管内膜损伤导致瘀血阻滞,血脉不通,属于血瘀证范畴;活血化瘀可预防冠脉介入后RS。
2.2正气亏虚术后必伤气,心气不足,运血无力,故血脉瘀滞不通。
顾宁[5]认为,正气亏虚是RS的重要病机,补虚扶正是防治RS的重要思路。
《血证论》曰: “刀伤乃是气分之血,故宜补气以生血,气达患处乃能生肌,气充肌肤乃能行血”,由此可见因虚致瘀可能是RS关键。
2.3痰浊阻络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五脏相关,疾病的发生与五脏失调、整体平衡失调有关。
PCI术后致心气虚,进而影响脾气亏虚,脾气亏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留而为痰,痰阻脉络导致气虚不畅,停而成瘀,痰瘀互结,心脉失养,发为胸痹之证。
丁邦晗等[6]对56例PCI术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冠脉造影,通过比较发现再狭窄组痰浊证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气虚证与血瘀证的比例也均高于无再狭窄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痰浊为病可能是中医认识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关键病机之一。
2.4热毒壅盛PCI是外源损伤介导了一系列病理过程,导致局部的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毒邪壅遏,形成“内毒”,易与其他病理因素交织,瘀阻脉道,发为“胸痹”。
郭艳[7]认为毒邪易与火热痰瘀交结,壅滞气血,损伤心络,络虚毒伏,发为心痛。
毒邪最易与火相兼为病,且毒瘀更能郁而化火,灼伤血脉。
郭维琴[8]认为冠脉介入后损伤血管内膜而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可能是诱发再狭窄的启动因素之一,受损的血管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相当中医外科局部受损的热毒证。
2.5阴阳两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亦为胸痹常见证型。
张文高等[9]研究发现气阴两虚RS 形成的基本病机,并立“益气养阴”为基本治法,自拟方制成心脉通胶囊防治RS取得满意疗效。
孙春霞[10]认为动脉介入术后,气虚日久,伤及心阳,心阳不振,胸阳不展,气血运行不畅,寒邪易乘虚而入,“两寒相得”,寒凝心脉,痹阻不通而发胸痹,治以温阳活血,通络止痛为法,予参附汤加减治疗,效果佳。
3.中医药防治RS的研究3.1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
①丹参:丹参有活血化瘀之效。
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等功能。
近年来,有关丹参用于防治RS的研究日益增多。
李氏[11-12]研究发现丹参酮可抑制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引起的以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muscle cellVSMC)增殖迁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膜增生,发现RS小鼠经丹参酮治疗4周后,动脉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模型组显著减小,相对管腔面积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
提示丹参对PTCA术后RS有积极防治作用。
②水蛭素:水蛭素是凝血酶的特异性抑制剂。
实验研究表明,水蛭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抑制VSMC增殖,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
田氏[13]等观察重组水蛭素对兔髂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影响,结果用药组术后2周和4周平均髂总动脉直径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 01), 4周后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减少(P<0.01),管腔面积明显扩大(P<0. 01)。
结果提示重组水蛭素可显著减轻球囊扩张术后新生内膜增殖和管腔狭窄。
③川芎嗪:已有实验证实川芎嗪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还能明显抑制VSMC的生长及分裂。
梁氏等[14]实验研究显示,川芎嗪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P<0. 01),降低肾动脉成型术后(PTRA)对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影响,致PTRA后血小板聚集率升高不显著(P>0.05)。
表明川芎嗪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预防PTCA术后RS的药物。
④穿心莲提取物:API0134是穿心莲的有效成分,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动脉内皮的功能。
汪氏等[15]研究显示,穿心莲提取物(APN)能显著降低去内皮和高胆固醇饲料诱发的粥样硬化性髂动脉狭窄发生率,减轻狭窄程度,并能显著减轻血管成形术后的RS。
3.2经方及其加减的研究。
①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柴胡、枳壳、牛膝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多用于血瘀证的治疗。
已有实验证实血府逐瘀汤能防治RS。
于氏等[16]选用血府逐瘀浓缩丸,进行了防治支架术后RS的实验研究,证明血府逐瘀浓缩丸具有抑制VSMC增生、动脉内膜增厚,降低RS发生率。
②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川芎、当归、桃仁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功效,多用于气虚血瘀证的治疗。
谢氏等[17]探讨补阳还五汤防治PTCA术后RS的消长机制,采用仿PTCA术后RS的新西兰兔模型28只,以原位引物标记法测动脉内皮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1)及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R)的基因表达。
结果表明,主动脉球囊扩张后7天,手术部位动脉内皮的SOD21基因表达增强,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有增强动脉内皮SOD21的基因表达,改善缺血再灌注的供氧。
同样情况下,补阳还五汤还可抑制PDGFR 的表达,以控制细胞的病理性增殖。
3.3现代中药制剂的研究。
①芎芍胶囊:芎芍胶囊(主要由川芎、赤芍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功效。
徐氏[18]对芎芍胶囊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西药常规加芎芍胶囊组治疗后,心绞痛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瘀证积分值芎芍胶囊组(16.89±5.45)与对照组(21.41±4.9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得出芎芍胶囊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减少心绞痛的复发率并改善患者的血瘀状态。
②心脉通:心脉通(主要由人参、丹参、水蛭、三七、川芎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之功。
管氏[19]研究表明心脉通能抑制家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内皮素ET(内皮素为RS重要的始动因素)的分泌,对抗VSMC增殖,促进野生型p53基因高表达,抑制c-myc表达,从而间接抑制PDGF生长因子分泌,达到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
4.讨论:许多冠心病患者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冠脉造影结果血管开通,TIMI血流3级,但冠心病的许多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悸、气促、疲乏等症状并不能完全缓解。
防止再狭窄、支架内血栓、非罪犯血管预防、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应是PCI术后防治的目标。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中药可作用于血管介入后再狭窄的多个病理环节。
中医学具有科学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整体治疗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
恰当的中药复方制剂能够较全面作用于介入术后的各个病理环节,实现综合性治疗。
要实现中医药对PCI术后的综合调治,重点应深入细致地研究再狭窄的中医病因病机,明确中医辨证分型与各个证候的特点,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指导遣药组方,改进中药剂型,进行更加深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同时应设计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为中医药治疗介入术后患者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让中医药在PCI术后再狭窄干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Drachman DE.Simon DI.lnflammation as a mechanism and thera-peutic target for in -stent restenosis[J].Curr Atheroscler Rep,2005,7( 1) : 44 -49.[2]Nishio K,Sakurai M,Kusuyama T,Shigemitsu M,Fukui T,Kawamura K,Itoh S,Konno N,Katagiri T.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pioglitazone to inhibit restenosis after coronary senting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6,29( 1) :101 -106.[3]Sardella G,Mariani P,D'Alessandro M,De Luca L,Pierro M,Mancone M,Porretta A,Accapezzato D,Fedele F,Paroli M.Early elevation of interleukin -1beta and interleukin -6 levels af-ter bare or drug -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angina [J].Thromb Res,2006,117( 6) : 659 -664[4]陈可冀.活血化瘀可预防冠脉介入后狭窄[J].中国融资评估,2000, (8):251.[5]顾宁.从补虚扶正角度防治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思路探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 10) : 6 -7.[6]丁邦晗,陈方,张敏州,等.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中医证侯特点.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4, 11(2): 110~111[7]郭艳.毒损心络与缺血性心脏病.中医杂志, 2002, 43(11): 805~807[8]郭维琴.中医药防治PTCA后RS的研究.中医药学刊, 2005, 23(9): 1549~1550[9]张文高,邵念方,管昌益,周苏宁,崔连群,马学盛,江巍.中医药防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现状和思路[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 1) : 7 -9.[10]孙春霞.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辨证分型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5,11( 11) : 1077.[11]李欣,杜俊蓉,张蓉,等.丹参酮防治动脉再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55-257.[12]李欣.杜俊蓉,王文东,等.丹参酮抑制大鼠颈动脉损伤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7): 580-583.[13]田建伟,赵连友,郑强荪,等.重组水蛭素局部治疗球囊扩张术后内膜增殖和管腔狭窄的实验研究[J].心脏杂志,2002,14(5):380-383.[14]梁俊生,贺能树,吴胜勇,等.川芎嗪对犬肾动脉成形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8,4(1):20.[15]汪道文,赵华月.穿心莲提取物和鱼油预防血管形成后再狭窄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1995,3(1):32.[16]于蓓,陈可冀,毛节明,等.血府逐瘀浓缩丸防治43例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狭窄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0):585-589.[17]谢全锦,侯灿,吴伟康,等.补阳还五汤对球囊扩张主动脉后再狭窄其内皮PDGFR和SOD-1基因表达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0):611-612.[18]徐浩,史大卓,等.芎芍胶囊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进行了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10(7):494.[19]管昌益,张文高,周苏宁,等.心脉通对家兔颈动脉内皮损伤后ET分泌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 2004, 22(5): 867-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