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乙游龙拳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武当太乙游龙拳特点作者:root 文章来源: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12-03-26 14:28:42.0 我要评论:( 0 )1. 练习场地小,可原地练习太乙游龙拳练习时为原地运动,只需一步长,半步宽的场地即可。
虽然练习所需场地小,但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都可练到。
2.套路内容丰富,功法全面太乙游龙拳整个套路分三段共六十个动作。
一般为单边练习,练习一遍所需时间约为10~15分钟;也可翻边练习,这样时间和动作增加将近一倍。
■腰腿功:腰腿功是练武的基本功,太乙游龙拳不只是单纯的气功,它还是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手型,步型,手法,步法和身法。
这些都是武术基本功。
它不仅包括了内家拳的各种基本功,还包括了一些内家拳、罕见只有外家拳才看得到的基本功,如旋转乾坤的翻身,青龙撅尾的燕式平衡以及仙鹤伸腿的侧平衡等。
因此,一方面武术基本功好的人,练习太乙游龙拳就比较容易动作到位,另一方面,武术基本功差一些的人,通过练习太乙游龙拳,可以练好腰腿功,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缠丝走化功:缠丝走化功是一种具有技击防身作用的比较高级的功法。
太乙游龙拳的动作都是由技击动作演变而来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不同的技击意义。
它最大的特点是:后发制人。
即先用缠丝走化功化解对方的攻势,再用反擒拿,点穴,措骨,捏筋等手法制服对方。
当然,现在的太乙游龙拳主要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不强调技击,但练好了缠丝走化功对防身是有好处的。
■内劲自摩功:内劲自摩功,即是利用内劲进行自我按摩的功法,具有健身,养生和治疗的作用。
练习太乙游龙拳时,通过走腰,关节的转动以及手与手,脚与脚,手与脚之间的内力对拉,把体内的经络,血脉拉伸,以利于气血运行,达到自我按摩之目的。
3.动作编排合理、自然流畅整个套路编排合理,重复的动作很少,每段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的手型,步型,手法,步法和腿法。
整套动作可以锻练全身各个部位,但以腰腿为主。
第一段主要偏重腿部的锻练,第二、三段偏重腰部的锻练。
太乙游龙拳分步教学1——卧龙伸筋第一段一卧龙伸筋特点与要领特点:该动作的特点是采气、行气和拉伸经络。
身体左右旋转,两掌左右、上下伸展,是采天阳地阴之正气。
两臂环抱,抱气至外丹田,再灌至内丹田。
采气、行气一定要放松肢体,不要过于执着。
要有意无意地进行。
有念而来是人情,无念而来是道情。
要领:1、起式一定要“三调”,静中气动,以气运身,以气带动肢体。
《悟真篇》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2、两臂左右平举、站立,是拉伸经络。
马步环抱,再蹬腿成弓步,头向前上顶是拉伸脊柱。
头就象火车头,脊椎如同一节节车厢,向上拉伸,直拉到尾闾。
拉伸一定要在肢体和精神松弛的情况下,用内劲暗暗地拉伸,拉到极点后就要立即放松弹回原位。
不可用明劲强力僵拉。
3、两臂环抱之圆,手心向内为阳,手心向外为阴。
该组动作中,阴阳圆即阴阳鱼的相互变换,值得注意。
动态与名称这个动作如同一条刚睡醒的龙进行着筋骨的松动和拉伸。
好象人起床后一边打哈欠,一边伸懒腰一样。
该动作由此名为“卧龙伸筋”容易出现的问题:1、开始就阔步站立是错误的。
自然的并立步是无极步,阔步站立是有极步。
要从无极步至太极再到有极步才符合中国的古典哲理。
宋代学者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论“无极生太极……,分阴分阳……,两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两脚并立的无极步,出现身体的偏转而有虚实,即是阴阳,再左右两脚分别所划之弧即是太极阴阳鱼,再开步站立即为太极步。
阴阳互根互生进一步演化成万象。
2、只考虑形体、肌肉、关节的运动,不重视内劲自拉。
内劲自拉、自摩是中国古典健身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身体出现病痛大多是气血运行受阻所制。
中医理论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血管和经络的弯曲、折叠是气血受阻的重要原因。
器官、细胞间的相互挤压也可引起病变。
这些有害的因素,可通过运动中的拉伸而得到缓解。
所以运动中不能只考虑弯屈,而要重视拉伸。
武当太乙五行拳的简介武当太乙五行拳武当太乙五行拳,是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
此拳系由明朝武当山道教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吸纳汉末名医华陀《五禽戏》、道门流派中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
在锻炼过程中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要求心意相依,处处走圆化柔,身法中正不偏,步带弧形运行匀缓,动静自如,以整体柔韧之劲,制人之动,克人之刚,在养生保健和技击锻炼中有重要积极的意义。
武当太乙五行拳的起源武当太乙五行拳具有独特的修身、健身、防身理论和效果,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地走向世界。
本文通过对武当太乙五行拳的健身功效、拳术特点以及锻炼的主要方法进行了阐述,充分体现了武当太乙五行拳是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
武当太乙五行拳的功效1. 武当太乙五行拳的健身功效1.1从武当太乙五行拳架势和理论上分析。
武当太乙五行拳亦称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是武当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
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间1488-1504,由武当山道教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武当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并吸纳了汉末名医华陀《五禽戏》、道门流派中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
在理论上太乙五行拳更偏重于阴阳五行理论,因而其套路方位、路线,讲究分阴阳五行、踩八卦、穿九宫的格局。
在锻炼过程中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要求心意相依,处处走圆化柔,腰随胯转,身法中正不偏,步带弧形运行匀缓,动静自如,动如蛇之行,劲似蚕吐丝,以整体柔韧之劲,制人之动,克人之刚,这充分说明了太乙五行拳在养生保健和技击锻炼中有重要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武当太乙五行拳的五行起源中国古代先哲们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种性能不同的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
进而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
相生意味着相互资生、助长,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相克意味着相互制约、阻抑,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太乙游龙拳太乙游龙拳,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武术技术,源自于中国武术的丰富遗产。
这种拳法如同游龙般的灵活和迅猛,让人联想到龙腾虎跃之姿。
太乙游龙拳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实用性,被广泛认为是一门优雅而强大的武术。
历史上,太乙游龙拳最早起源于明代。
据传,当时一位名叫张世民的武术大师,掌握了太乙游龙拳的奥秘,并将其传给了他的学生。
于是,太乙游龙拳在江南地区开始流传。
后来,随着传承和发展,太乙游龙拳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成为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乙游龙拳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动作和姿势。
拳法中使用了龙形,通过模仿龙的动作和形态来增加力量和速度。
这些动作包括回身龙,盘马龙,卧龙,上踢龙等等。
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技巧,使太乙游龙拳成为一种全面发展身体潜能的武术技术。
此外,太乙游龙拳还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通过特殊的训练方法,练习者能够增强肌肉的弹性和关节的活动力。
这样,他们不仅可以迅速做出各种动作,还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这种身体控制力的培养,也使太乙游龙拳成为一种高效的自卫技术。
太乙游龙拳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动作的练习,形式演练和实战训练。
基本动作的练习包括脚步技术,手臂技巧,以及龙形动作的理解和模仿。
形式演练是通过模拟实战情景来提高反应速度和判断力。
而实战训练则是将所学技术应用到实际战斗中,提高实战能力。
太乙游龙拳除了其独特的动作和技巧外,还有一些哲学和精神层面的元素。
太乙游龙拳鼓励练习者保持平静和冷静的心态,并注重内心和外在的平衡。
通过修炼太乙游龙拳,练习者可以提高专注力和自律能力,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太乙游龙拳的流派繁多,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例如,南派太乙游龙拳注重身体的柔软性和舒展性,重视技术和动作的完美表现。
而北派太乙游龙拳则更加注重力量和速度的发挥,以及实战技巧的应用。
不同流派的太乙游龙拳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使这门武术技术更加丰富多样。
在现代社会,太乙游龙拳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和竞技项目。
《太乙游龙功》基本特点简介《太乙游龙拳》属于道家养身防身拳术。
《太乙游龙拳》是清朝时期宫廷内健身、防身、修身、养生的一种高级功法,原只宫廷专用,密不外传。
1983年,《太乙游龙拳》的嫡系传人余安仁大师,打破门派家规,将《太乙游龙拳》的主要套路《太乙游龙功》、《太乙乘风剑》等整理奉献给社会,此功法套路才向外流传于世,并以其功法全面、流畅自然、圆活优美、健身显效而受到广泛赞誉,在国内和港澳地区广为传播。
2000年,由著名拳师张洪引入昆明传授后,立即受到健身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不少练此功法者,都相继获得了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良好效果。
迄今十余年,学员逾千人,效果影响更为广泛和显著。
业内行家认为,习武之人因练习此功法而长功快,武艺愈练愈精,使得身轻体建、健康长寿。
近年来,更迅速传至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欧美和南亚诸外域。
练此功法者越来越多,普及越来越广泛。
1、功法全面,循序渐进外家拳侧重形体伸展,刚劲沉实。
内家拳讲求神形内敛,运化自然。
《太乙游龙功》属内家拳,以内蕴内炼为主,将气功、腰腿功、缠丝走化功和内劲自摩功融为一体,包含了所有自己特定的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和眼法;全身锻炼,以腰腿为主,还融合了一些内家拳罕见而仅见于外家拳的展劲翻身、伸腿燕式平衡和侧向平衡等基本功法,以增强腰腿功的深化和强度。
整个套路三段六十个式子,以腰为轴,带动全身,外练身手腿,内炼精气神,内外融合,锻炼全身,效果显著。
第一段着重炼腿,第二、三段偏重腰部及全身锻炼。
整套拳路编排合理,动作流畅。
2、招式简炼,健身有序。
《太乙游龙功》的动作中,虽然没有外家拳那样强劲地翻腾滚扑、疾驰劲击,但一招一式都沉稳凝炼,神形相随,舒经活络,颐精养气。
从人体生理角度看,腰腿状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
俗话说:“人老先从腰腿老”,年轻时腿脚有力而且灵活,容易做到上虚下实,行止稳健。
步入中老年以后,由于缺乏有机的锻炼,全身体态出现了上身腹部发胖,腿脚渐渐出现乏力迟沉,因而变得上实下虚,常感重心不稳,步履蹒跚。
让你规避寒冷与雾霾:室内太极游龙拳【太极】中国最受欢迎的太极文化类公众号文 | 一滴水编辑 | 鹿鸣寒冷的冬天如果再遇到雾霾天,是我们喜欢打拳的人很纠结的日子。
继续在外面打拳,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在锻炼了筋骨的同时却伤害了我们的肺和呼吸道;不出去打拳,又觉得浑身不自在。
于是就只能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如八段锦之类的气功或者抻拉运动,这对于我们经常在室外打拳的人来说,总感觉不过瘾。
我现在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找到了一套完全可以在室内打的很舒服而且酣畅淋漓的太极拳:“武当太乙游龙拳”,这套拳时长13-14分钟,包括64个动作,最重要的是整套拳的运行只需要2-3平方米的地方,我们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轻松完成。
武当太乙游龙拳简称游龙拳,是一套武当内家拳,它的动作舒展大方,号称太极中的瑜伽。
游龙拳动作圆活,缓慢,左右对练,动中求静,在行拳过程中习拳人如同一条游动的龙,随时随地全身没有一处关节不动,而且动作之间用圆线连接,看不到接口,通过缓慢均匀的圆圈动作,达到心境的平静;行拳时随着手与手、脚与脚、手与脚之间的内力对拉,把体内的经络、肌腱全部拉伸,同时利用腰腹的肌肉运动,对肠胃进行自我按摩,增加了内脏的分泌,不仅治病、健身还有利于气血周流,防止老年性萎缩。
感兴趣了吗,如果想学习游龙拳,自己在网上就可以找到教学片和完整的视频。
还可以到武当太乙游龙拳第十二代掌门人余安仁老先生的博客中看他对游龙拳的详细注解。
以我对游龙拳的粗浅认识,感觉学习游龙拳可分为三个阶段:只要求走外形、行外气,仅考虑手、脚、身、步的外部形状,以及与此相配合的自然呼吸,鼻吸气至丹田,又缓缓呼出。
要求走内形行内气,意内守、神内敛,它是通过第一阶段的练习,熟能生巧的结果。
这一阶段,要考虑行胯、转肩、走腰、意守、神敛。
气的行走,在感觉上似乎不再通过口和鼻,而是通过人体的一些主要穴位,如百会、祖窍、丹田、涌泉、劳宫等进出气,循经络而运行。
将人体内之气与外界空间之气连接起来,天人合一。
太乙游龙拳分步教学8——黄龙兴浪
八、黄龙兴浪的特点与要领:
技击特点:前拍腿的技击含义是上拍头顶,下撩阴部。
接着前后顶肘,撞击近身来犯者。
健身特点:前拍腿时面向前,手脚全伸直。
面向前,手脚全伸直属阳,所以这个动作是全阳。
接着提膝后顶肘,面向后,手脚全弯屈。
面向后,手脚全弯屈属阴,这个动作为全阴。
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调和人体就健康,阴阳失衡人即生病。
人体外部的阴阳平衡运动可促使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而得以祛病、健康、延年。
要领:顶肘之手一定要握拳。
要意守肘尖,意到则气到。
动态与名称:
黄龙为兴起波澜,前后、上下翻动,拍击。
该动作与之近似,所以名为“黄龙兴浪”。
容易出现的问题
左手向前拍击时,右臂未展开,阴阳变化不明显,不美观。
由后顶肘转为前顶肘时,完成了弓步动作后才顶肘,这样做蹬腿、转腰的力量不能传到肘尖,劲力断了,技击效果就差,气机也不顺。
太乙游龙拳分步教学12——金蝉脱壳
展开全文
十二、金蝉脱壳的特点与要领
技击特点:我右臂被制。
对方向右上反我臂时,我顺其力向右上旋转,解脱后将其推开。
左手被擒向左下反臂时,我左手顺其力向左下旋转,解脱后转身勾拳反击。
健身特点:转身退,转身进。
右扭腰托掌上旋转,左扭腰插掌下旋转,整个运动都在
极其松弛的状态下进行。
灵活、协调的变换,要求肢体上下内外都得柔软。
柔软性的运动有预防血管硬化的作用。
柔软就是生机,僵硬即是衰老。
柔软性运动是最有效的抗衰老运动。
要领:左右手的解脱须用腰部的力量进行。
旋转化解要用上扭之力支持下方,下扭之力支持上方,通过腰部连成一体。
这样解脱的效果才会好,才协调美观,趣味也更浓。
动态与名称:
古籍《三十六计》中,称被制后的解脱方法为“金蝉脱壳”。
这个技击动作即由此得名。
容易出现的问题:
起始的挤手以及结束时的勾拳没有用上马步变弓步的转身蹬腿力,劲路断了。
上托掌与下插拳的劲力化解没有用上腰部的变化将上下连成一体进行,动作不够圆活。
怎样练好“太乙游龙拳”(四)掌握了学拳的四种方法:跟练(学练)、看练、神练、自练,又懂得了质量上的三个层次:外练、内炼、入境。
还不够,还要认识游龙拳运动的基本规律:在形态结构上,遵循阴阳与圆空;在整体的动态上,要求一动无一不动,浑然一体;在动作的流程上要求,绵绵不断,行云流水。
懂得运用这些规律,才能更快、更全面、更深入地学好练好“太乙游龙拳”。
阴阳理论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若能在练功中运用它,套路动作就会掌握得更准确,记忆得更深刻。
游龙拳中的所有动作都严格按照阴阳规律而编排。
前一动作若是手臂(或腿)伸直,下一动作肯定是手臂(或腿)弯屈。
前一动作左(或右)手在前,右(或左)手在后,后一动作大多是右(或左)手在前,左(或右)手在后。
前一动作两掌分开(或合拢),下一动作肯定是合拢(或分开)。
前一动作身体左(或右)转,后一动作就可能是右(或左)转。
前一动作沉下(或浮起),后一动作肯定是浮起(或沉下)。
前一动作手掌张开向上,下一动作不是翻掌向下,便是由掌变拳。
处处时时皆有阴阳变化,必须在运动中去学习、认识、掌握这些规律。
洞宾仙师云:时人悟得阴阳理,方夺天机造化功。
道家认为圆而空是生机的条件,天空地圆万物乃生。
练功时手脚行走的线路要是圆弧,若必须直走就一定要旋转。
手与手、手与脚构成的形要空而圆,形态舒展。
圆、空既要求外形,也要求内在的心性,心性也要圆、空。
要懂得拳理,又要顺其自然,不可过于执着。
首用理指导,再用觉领引。
心随拳动,进而动无所动、心无所心、空空如也、明明朗朗,这样才会真气勃起,衰退的身体又萌发生机。
最忌练功时心挂它事,情绪不佳,这样无病也会练出病来。
一定要一心一意,安详、恬愉地练功,效果才会好。
“一动无一不动、浑然一体”这是对动态的要求。
例如,手的伸出,必须先髁关节动,再依次由膝、胯、腰、肩、肘至腕指全动。
力也由此顺序叠加传递到掌心。
腿脚的踢出和摆动必须先由头或手带动肩,至腰、胯,再至腿脚全动。
太乙七十二闭手“太乙游龙门”系列之一的“太乙七十二闭手”是中华武术园林中一木。
要练好它,首先就要完整地认识武术。
年青人大多把武术理解为擒拿摔打的攻防技术;老年人多把它视为健身体育;武打演员多把它看成是艺术;而从事武术理论研究的又多把它看成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体现。
他们都只看到了自己需要中所认识的一面。
武术应包括他们所认识的四个方面才是对武术最全面的认识。
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全面的掌握、练好武术套路。
它所包涵的技击性、体育性、艺术性、哲理性既是不同技术文化面,又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符合武术哲理的动作,它的技击效果自然就会好;好而巧的技击动作,缠绵进退的变化和浑然一体的发力,就体现了“阴阳互生”、“欲向左先弥右、欲向前先弥后”的古典哲理。
也表现出人体运动中的协调和舒展美。
有了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它的体育健身效果也就会更好。
退休老人练拳者多。
他们总是说:我腰腿功不行,脚踢不高,扑步又扑不下,还讲什么美观;我这把年纪了,还讲什么打架,能健身就行了。
这种认识不全面。
拳的艺术性不完全表现在腰腿功的幅度上。
演练时精神上的意念、神韵;肢体上腰、胯、肩、腕、指等的细微协调变化;动态中的步随身换、眼随手转、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的运动风格,这些才是武术的个性美。
它不需要幅度和力量。
老年人、体弱之人也能做得到。
打得美,有艺术特色,才有趣味性,才能坚持好,健身效果也更佳。
套路的演练过程,实质上是与想象中的对手交手的过程。
无论你年岁多高,身体多虚弱,在套路演练中,这个虚拟的对象,你招招都在战胜他,只要你的动作正确,有想象力,你就能做到。
做到了这一点,不但动作正确、漂亮,还会在心理上产生极佳的良性反应,增强自信心,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
武林中有句老话:“只要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有什么?就是有正确的技击方法,符合拳理。
有意念,有神韵。
对拳有研究的老武术家,他一出手,你就能感觉到他的“有”。
我少时曾受教於著名武术家童志高大师,清末时他曾是两广镖局的镖师,高寿九十有八。
【拳种介绍】太乙游龙拳太乙游龙拳《太乙游龙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稀有拳种。
它是道家防身、健身、修身、养生术中较高级的一个派别,属太乙游龙门。
拳种渊源太乙游龙拳太乙即太乙真人,又称太一真人。
史书封禅书载:天神贵者太。
道家极其信仰,尊为天皇太乙,加以奉祀,尊称为太一救苦天尊。
为纪念这位罚恶扶善的天尊而取名“太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标志。
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
“龙”气势恢弘,天上飞、地上行、水里游、无所不能。
它有强劲的生命力,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
这套拳习练起来绵绵不断、行云流水、腾云驾雾如龙游太空,故称《太乙游龙拳》。
中华武术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外家拳,称“少林派”;二为内家拳,称“武当派”。
《太乙游龙》属内家拳,故又名《武当太乙游龙》。
其中有拳术与器械套路,有动功也有静功。
它主要包括《太乙七十二闭手》、《太乙三十六擒拿》、《太乙乘风剑》、《太乙封山棍》、《太乙游龙拳》、《太乙行步功》、《太乙阴阳萌生术(又称太乙龟息功)》等。
《太乙游龙门》的祖师是河南的太一道长,因得罪了官府,将“太一道”改为了“太乙道”,《太一功》改为《太乙功》,《太一游龙拳》改为《太乙游龙拳》。
太一道长的第七代嫡系弟子承一道长布道到湖南平江,又将此拳传给了余氏家族,并留下了“只能单传,宁可失传不可误传”的训诫。
这种代代单传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此后太乙游龙拳开始在湖南、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清程道人演练【武当太乙游龙拳】
太乙游龙拳(功)简介
《太乙游龙拳》原名“太乙游龙功”,是道家防身、健身、修身、养生术中较高级的一种功法。
曾为中国古代皇室独有的健身功。
道家认为此功愈练愈精,最后能超凡脱尘、身轻如燕、来去无踪、长生不老,一直秘不外传。
虽玄之又玄,但确实坚持此功法的人都达到了健康、长寿的效果。
它所需场地小,半步宽、一步长的地方就可以了。
将气功、腰腿功、缠丝走化功、内劲自摩自拉功合为一体进行锻炼,功法全面、外形美观、趣味浓厚、老少皆宜。
清程道人——秉承祖风(曾祖系清朝武科秀才),八岁随父练习武术,后拜在武当派嫡宗传人、中国武术国家级裁判江修平大师门下修炼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家拳术,受恩师教诲十余年,得其真传;后又拜在龙虎山道教正一天医派第九代掌门山峰真人门下,深造道门武
学、医学、玄学上乘心法。
蒙恩师器重收为门内弟子。
再后拜在武当太乙游龙门第十二代掌门余安仁恩师门下修炼武当太乙游龙门道家防身、健身、修身、养身之高级功法。
得恩师厚爱不吝赐教受益匪浅。
通过多年的习武练功感悟,对游龙门的功法、拳法尤为喜爱,故今全身心的投入对其学习研究中。
习练武当太乙游龙拳也应经历形″、气″、神″三个阶段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中学退休教教王彦龙我在发布的《神奇的"活医生″一武当太乙游龙拳》一文的反馈信息里看到,这篇文章对有一定习练游龙拳基础的人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但初学者看了此文却感到茫然。
因此,今天我又撰写了《习练武当太乙游龙拳也应经历"形″、"气″、"神″三个阶段》,期望对习练武当太乙游龙拳的拳友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个阶段练"形″阶段练"形″阶段也就是学习动作阶段。
这一阶段不管呼吸,不讲意念,只注重动作的学习。
可以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段学习,熟记动作名称无论是跟师父面对面学习,还是跟视频学习,都要分段按动作规范要求学习,循序渐进,熟记各动作名称,掌握动作要领。
第二步三段合练,过渡自然把前面分段分节学习的零散的动作,串起来,按照音乐口令,把整套拳系统地打下去,反复练习至熟练。
第三步去僵化柔,连绵不断整套动作能连续不间断地打完,这时要求在动作规范、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拳就要打的缓慢、柔和,把僵硬、不协调的动作,变为柔和、自然的动作,这就是"去僵化柔″。
这一步,要求习练者从预备开始全身就要放松,特别是全身的主要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颈椎、腰椎、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一一放松,再配合慢动作反复练习,动作逐渐就柔和起来。
至此,习练游龙拳动作缓慢、柔和、流畅、连绵不断,标志着第一阶段的任务完成了。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锻炼,加强了肠胃的蠕动,改善了消化系统的运行,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强了消化吸收能力,习练者会感到精力充沛了,心情愉悦了。
因此,这一阶段也可以叫"炼谷化精″阶段。
第二个阶段炼"气″阶段这一阶段也就是炼"精”化"气″阶段。
以后天之气补充先天之气,鼓舞身体的原动力,激发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具体的做法是: 从预备开始,全身放松,舌尖轻抵上腭,在行拳过程中始终嘴巴轻闭,用鼻子呼吸。
太乙游龙拳套路动作讲解1、卧龙伸筋(动作图解见博客图片)(2012-06-07 09:35:31) 标签:太乙游龙拳黄帝内经原理体育太乙游龙拳套路动作讲解一、卧龙伸筋(图1——图14) 1、两脚自然并立,两臂下垂,两掌轻贴大腿外侧。
顶头、收颌、拔背,两眼平视,全身放松。
呼吸平稳,精神集中。
面向南。
三调:调心、调身、调息。
调心,即是调整自己的心理。
要把向外的一切心事放下,情绪稳定,精神高度集中而又不紧张。
调身,即是将身体调整到中正安舒状态。
调息,即是调整呼吸,若刚从事了其他运动或情绪紧张,引起呼吸急促,就应立一会,感觉呼吸已是自然平稳的腹式呼吸后便意守丹田。
(图1) 2、丹田气机冲旋,使得身体微微右扭,两腿微微下蹲,重心移至右腿,同时两掌向外,向前划弧至前下腹,指尖向下,掌心向内,离腹壁若十公分左右。
两眼垂视右下。
(图2) 3、上身左扭,左脚向左前进半步,脚跟着地,同时两臂微微张开,眼视前下。
(图3) 4、上身继续左转,提右脚,向前向右划弧,落于左脚内侧,脚尖点地。
同时两掌向后、向外、向前划弧至腹前。
指尖向下,掌心向内,离腹壁若十公分左右,眼视左下。
(图4) 5、上身右转,带动右腿向右横跨半步,脚跟着地。
同时两臂外张,两掌心分别斜对左右侧下。
眼视右掌。
(图5) 6、右脚尖着地,脚跟外展,使得左右两脚掌平行。
同时身体左转阔步站立,两臂外旋对拉成一线。
掌心向前,眼右视,面向正南。
(图6) 7、下坐成马步。
同时两臂环抱成圆状,两掌相距腰宽,两掌心斜对内丹田。
眼视两臂所构圆的中心部位。
(图7) 8、上身左转,重心落至右腿,左腿伸直,脚尖上翘,两臂内旋,内收至腹前,指尖向下,眼视两掌间。
(图8) 9、蹬右腿,左脚尖外展落地,成左弓步。
同时左右按掌,两臂微屈构成圆状。
面向东,眼左视。
(图9) 10、左腿伸直,脚尖上翘,重心落于右腿,两肘弯屈上抬两掌至前额,掌心向前,面向东。
(图10) 11、左脚掌内扣落地,身体右转阔步站立。
太乙游龙拳分步教学6——送鸟上林
六、“送鸟上林”的特点与要领:
技击特点:我左手擒住对方右手向左下带的同时,我右手向前掐其脖,右膝向前撞其腹。
健身特点:收腹提膝的同时两肩左右对拉扩胸,横隔膜上行,能提升脏腑预防老年性肠胃下垂。
同时又能增强腹肌,提高独立平衡能力。
要领:独立的左腿不要绷得太紧,注意力不要在腿上,而要在腹部,这样才能独立得稳实。
动态与名称:
右手好似抓着一只鸟,松开五指向上托举让其飞向树林。
所以这个动作名为“送鸟上林”。
容易出现的问题:
1、两臂前后摆的动作不明显。
没有右掌由后下向前上,左掌由前上向后下的左右阴阳变化。
2、最后的定型两臂没有前后对拉,上身没有左转过来,动作显得松散,造型不美。
怎样练好”太乙游龙拳“(一)怎样练好“太乙游龙拳”(一)要学好、练好“太乙游龙拳”首先要了解它的特性。
“太乙游龙拳”原名“太乙游龙功”。
特点是功,包涵着腰腿功、缠丝走化功、内劲自摩自拉功和气功。
腰腿功指的是腰、胯、膝,以及手、腿、脚等各关节和韧带的柔软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如踢腿控腿高度,下腰、扭腰幅度,扑步、劈叉强度等等。
练拳者常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练拳不练腿,到头是个冒失鬼。
这里所指的功就是腰腿功。
游龙拳的习练中要注意腰腿功锻炼,腰腿功好,动作才会舒展美观,健身效果才会好。
但每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功夫程度各不相同,应因人而异,该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定要求。
不要与别人比,只能与自己的过去比。
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提高,过于强求就可能使关节、韧带、肌肉受伤,事与愿违。
老年人能保持原有的功力就不错。
缠丝走化功,一般指双方肢体接触后的攻防转化能力。
对方拉或推我时,我随机缠住对方的手使他不能发力,并跟着他的劲力方向行进化解,伺机反攻。
对方双手反我肢关节,我顺其力变换角度旋转化解,而后反制对方。
套路演练中手要配合腰的扭动和步伐的进退而伸展、弯屈。
手、腕、肘、肩关节要不断地旋转,手在空中的行走路线要成弧线。
这就是套路中的缠丝走化功。
这不单是技击的需要,最重要的是使运动更全面,更美观,也更利于功夫进入高层次后的行气要求。
这种运动不是年轻人和功夫人的专利,老年人、初学者也可进行。
它不要求腰腿功和体力强度,只要求心意的高度投入。
内劲自摩自拉功,内劲是缓慢而又匀速的运动在意念的作用下产生的劲力。
所谓内劲自摩就是利用关节的旋转和肌肉的收缩、张弛对局部的穴位进行按摩。
也可利用转腰、扭胯和腹式呼吸对肠胃、内脏进行按摩,这可加强肠胃的蠕动,增加和平衡内分泌。
自拉就是手与手、手与脚、头与胯等两者间的对拉。
把体内的经络、肌键、韧带拉伸,关节拉开,防止老年性肢体萎缩,以利气血周流。
自摩自拉必须在内劲的作用下进行,才不至受伤。
内劲有意念的作用,意到气到,意行则气行。
武当太乙游龙拳特点
作者:root 文章来源: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12-03-26 14:28:42.0 我
要评论:( 0 )
1. 练习场地小,可原地练习
太乙游龙拳练习时为原地运动,只需一步长,半步宽的场地即可。
虽然练习所需场地小,但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都可练到。
2.套路内容丰富,功法全面
太乙游龙拳整个套路分三段共六十个动作。
一般为单边练习,练习一遍所需时间约为10~15分钟;也可翻边练习,这样时间和动作增加将近一倍。
■腰腿功:腰腿功是练武的基本功,太乙游龙拳不只是单纯的气功,它还是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手型,步型,手法,步法和身法。
这些都是武术基本功。
它不仅包括了内家拳的各种基本功,还包括了一些内家拳、罕见只有外家拳才看得到的基本功,如旋转乾坤的翻身,青龙撅尾的燕式平衡以及仙鹤伸腿的侧平衡等。
因此,一方面武术基本功好的人,练习太乙游龙拳就比较容易动作到位,另一方面,武术基本功差一些的人,通过练习太乙游龙拳,可以练好腰腿功,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缠丝走化功:缠丝走化功是一种具有技击防身作用的比较高级的功法。
太乙游龙拳的动作都是由技击动作演变而来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不同的技击意义。
它最大的特点是:后发制人。
即先用缠丝走化功化解对方的攻势,再用反擒拿,点穴,措骨,捏筋等手法制服对方。
当然,现在的太乙游龙拳主要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不强调技击,但练好了缠丝走化功对防身是有好处的。
■内劲自摩功:内劲自摩功,即是利用内劲进行自我按摩的功法,具有健身,养生和治疗的作用。
练习太乙游龙拳时,通过走腰,关节的转动以及手与手,脚与脚,手与脚之间的内力对拉,把体内的经络,血脉拉伸,以利于气血运行,达到自我按摩之目的。
3.动作编排合理、自然流畅
整个套路编排合理,重复的动作很少,每段基本上包括了所有的手型,步型,手法,步法和腿法。
整套动作可以锻练全身各个部位,但以腰腿为主。
第一段主要偏重腿部的锻练,第二、三段偏重腰部的锻练。
六十个动作中至少有二十个动作是由单腿支撑的,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如第一段从金鸡斗蟒,送鸟上林,蜻蜒点水,一直到黄龙兴浪,都是由一条腿支撑整个身体,并且不停地改变方向;第二段从推窗望月,仙鹤伸腿,到流星赶月,也是由一条腿支撑。
这些动作既锻练了腿部力量,还锻练了平衡功能。
整个套路对腰部的锻练非常多,几乎每个动作都有转腰,特别是第二段的隔窗吹灯,海底捞针,旋转乾坤,第三段的俯拜地灵,羽化登天,难度较大。
太乙游龙拳之所以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它对腰腿功的锻练。
整个套路不论是各个动作之间,还是段与段之间的衔接,都非常自然流畅,看不出接口,可谓是天衣无缝。
4.动作缓慢均匀,圆活美观
太乙游龙拳整套动作特点是:缓慢均匀,绵绵不断,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中正圆活,舒展美观;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前先后,阴阳相错,虚实分明,左顾右盼。
5.幅度可大可小,易于学练
太乙游龙拳动作幅度可大可小,可以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功底进行选择。
年纪轻,身体好,功底好的人,架子可以低一些,动作幅度可以大些;年老体弱,功底差的人,架子可以高一些,动作幅度可以小一些。
既使是同一个人,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动作幅度可以大一些,而精神状态差的时候,动作幅度可以小一些。
不论动作幅度是大是小,首先要保持动作正确。
例如做“金鸡斗蟒”时,右脚前蹬,可以高于腰,也可以低于腰,不论是高于腰还是低于腰,都必须保持两腿伸直,不能屈膝。
因此太乙游龙拳适合于男女老少各种人群练习。